分享

征文侯之涛 文/浸润在清明的诗词里

 月朗昌谷 2020-04-03

本文参加了【咏春】有奖征文活动

阳春馨暖,桃红柳绿、草木萌动,迎来了我国二十四节气中重要的清明节。吟咏一首首清明的诗词,品味岁月的过往,缅怀故人,幽幽思念,古典又鲜活,历久而弥新。

清明祭礼日。在默默的哀思,淡淡的伤怀中,构成了炎黄子孙对始祖先烈先祖等的缅怀与崇敬,吟咏清明的诗句,满满都是思念的旋律。

杜牧的千古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不仅装饰了清明,更装饰了炎黄子孙的灵魂。氤氲的清明,是冷寂的、肃穆的、沉重的,召唤着华夏儿女奔赴在祭祖扫墓,思乡怀远的征途,对清明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感恩孝慈,德厚人伦,一滴雨露打湿叩拜的双眸,一缕青烟寄托沉重的幽思一铣添土告慰先辈的安好,一句祈愿慰藉儿女的康健。甘棠花素雅缤纷,漂白内心的柔软,心中泛起莫名的忧思,干涸的心涌起一股热流,隐隐的灼痛淡淡的忧伤伴着行行清泪,打湿洒落满地的纸钱。唐白居易的“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寒食野望吟》)生动地描绘出清明祭拜扫墓、缅怀亲人的凄凉场景,牵动悲悯的心怀,奏响时光的挽歌。北宋诗人高菊涧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清明》)读来自然真切,纸灰仿若先辈的灵魂,飞舞着到访,而坟前的人悲痛欲绝,催人泪下;南宋杨万里的“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寒食上冢》)棠梨花洁白素雅,若满身素衣的孝子,守候在坟头,千言万语凝结成一个“愁”字,深切地表达出作者的思念之情。明高启“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战乱后山河一片哀败凄惨,孤寂的坟冢都没有上坟的人!

清明又称“踏青节”。春光明媚,草长莺飞,万树流莺,鸣声婉转,处处洋溢着春天的喜悦和勃勃生机,是踏青玩赏的最好时节。桃花夭夭,梨花缤纷,油菜花金黄,“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清明踏青的习俗始于唐,盛于宋。“清蛾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清明日》)晚唐诗人温庭筠描绘出清明日清晨的景致:清蛾(蝴蝶)飞舞,桃花郁金花竞相开放,人们结伴踏青,徜徉在春天的怀抱里,是多么的惬意和舒心!宋代,清明踏青的习俗愈发盛行。“二月和风到碧城。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 晏几道的《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展现一幅绿柳烟花细雨水墨的清明画卷;“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欧阳修的《阮郎归·踏青》印证着宋代踏青习俗的繁忙盛况。

清明节是丰富多彩、意趣盎然的。“山寺馈茶知谷雨,人家插柳记清明。”南宋陆游的(《春日》)和“禁烛飞烟,东风插柳,万家千户。”北宋陈允平(《琐窗寒》)见证了人们清明节插柳的习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的《村居》吟咏民间放风筝的绝唱。郑谷的”村落清明近,秋千稚女夸”杜甫的“十年蹴鞠将雏运,万里秋千习俗同”李清照的“荡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还依桑下系秋千。”都是唐宋时荡秋千风行民间的盛景。

清明节是祭祀告慰的,清明节是缅怀幽思的,清明节是广博深邃的。风清景明时,我们对历史的缅怀和告慰,奠基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盼,增添着自我的生机与魅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