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珍稀“千年冰” 齐地古水晶

 藏玉轩 2012-12-30

珍稀“千年冰” 齐地古水晶——山东淄川博物馆澹庐展室藏古代水晶器赏析


CCTV.com   2012年03月29日 16:40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山东淄川博物馆  

[内容速览]  今山东淄博一带,是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泱泱乎齐之大国”,是汉代的富庶无比的齐王封国。近年来,在这块大地上陆续发现了不少战国、汉代高古水晶器,而且器型品种十分丰富。现珍藏在淄川博物馆澹庐展室的这些曾被古人视为珍宝的“小玩 艺”,在数千年后的今天,其魅力终究难以隐藏,进而被越来越多的藏家和学者认识并研究。



笔者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玉器专家张广文研究员(左)在鉴赏战汉水晶



出土战国水晶玛瑙器



  今山东淄博一带,是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泱泱乎齐之大国”,是汉代的富庶无比的齐王封国。近年来,在这块大地上陆续发现了不少战国、汉代高古水晶器,而且器型品种十分丰富。现珍藏在淄川博物馆澹庐展室的这些曾被古人视为珍宝的“小玩 艺”,在数千年后的今天,其魅力终究难以隐藏,进而被越来越多的藏家和学者认识并研究。

  水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水晶”一词最早见于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在更早的文献里,人们对水晶有不同的称谓。“水玉” 是水晶最古老的名字,意谓似水之玉,水玉一词最早频繁出于先秦古籍《山海经》:“又东三百里,日堂庭之山……多水玉”; “丹山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 ”。 西汉刘向《七略别录》中亦有言:[墨泽而有光者,名黑石英。]黑石英既指珍贵的墨晶或茶晶。 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东汉末年成书的《广雅》所指的“白附”和北宋《太平御览》所转载古籍中的“黎难”,也是水晶的代名词。《行营杂录》记载宋代人在欣赏一件水晶杯子,但大家都不知道这么晶莹和透明的杯子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这时一位最大最有名望的官员中书舍人刘贡父说:“你们怎么这都不知道,这是千年的老冰啊!”可见直到宋代,人们还将水晶误认为是多年的老冰块,是冰的化石,被称为“千年冰”。宋代诗人杨万里写道:“西湖野僧夸藏冰,半年化作真水精”,水精是指其精美,“精”与“晶”同音。至于水晶被古人称之为“菩萨石”,“放光石”,则是因为水晶在光照下的强烈反射现象,能闪射神奇的灵光,释教人士认为是“佛光”,是佛的“五彩祥云”,充满灵性,可普度众生,能对人们进行庇佑。

  水晶给人总的印象是纯净、透明、坚亮、绚丽、神奇,其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是结晶完好的透明石英。唐代诗人韦应物有四句诗是咏水晶的:“映物隋颜色,含空无表里,持来向明月,闪烁愁成水”。可见水晶的通透晶莹。由于水晶中常含有少量的铁、镁、钛、锗等矿物质而呈不同的色彩,从而有白晶、紫晶、黄晶、粉晶、墨晶等品种。水晶属三方晶系,常是呈六方菱面体的晶柱,表面常可见横纹,柱顶为六菱尖状。断口贝壳状,显油脂光泽。其单个晶体大小不等,小的肉眼难见,大的足达数吨。水晶在地球上的存在普遍超过一亿年的时间,是地球上宇宙能量最大的天然物体。水晶与玉石有所不同,玉石重在纹饰雕琢,而水晶的价值多体现在它本身匀净无瑕的质地,水晶雕琢繁杂则必生凹凸之地而生折光,影响美观。由于水晶那充满神奇的色彩,晶莹剔透的光泽,豪华尊贵的视觉效果,使其最早成为中国古代玉器的名贵材料之一。现代人则认为水晶蕴含着神秘的能量,有储存记忆、协助专心的功能。可以安神净心,并有驱病祛邪的作用,可作护身符。它常被人们形象的比作贞洁少女的泪珠,圣人智慧的结晶,大地万物的精华,是美丽世界里夏夜天穹中一颗永不陨落的恒星。

  我国是开发利用水晶最古老的国度,早在距今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当时居住在今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从二公里外的老岗岩坡地上找到水晶并打制成工具,尽管它的形式、工艺、功能与同类旧石器并无区别,但却由此打开了水晶历史的篇章,开创了人类使用水晶玉器的历史先河。新石器时代的河南新郑县沙窝李村遗址,也出土了加工成熟的水晶细石器。广东珠海宝镜湾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晚期的水晶玦,直径达6.7厘米,通体磨光,制作已经非常精美。据最新出版的由山东考古研究所编着的《临淄齐墓》一书载,近年来在齐都临淄共科学发掘了十九座战国齐墓,尽管这些墓葬无一幸免的全部被严重盗掘,但仍然出土水晶器多达1435件,(这为我们提供了对战国水晶器进行特征把握和对比研究的大批珍贵实物资料。)同时,流散在社会上的大量古代水晶器,也被资深收藏家所珍藏。可见这一时期,水晶已成为当时齐国最为时尚和流行的玉器材料。

  古代齐国所以在王公贵族中广泛使用水晶这种比一般玉器硬度更高(水晶硬度为莫氏7度,而和田玉等软玉硬度在莫氏5.5-6度),而且开采极不容易,加工难度很大的宝玉石,原因一是有一定的原料来源,盛产水晶的江苏省东海县的水晶矿脉与齐国南部地区接壤并继续延伸,今山东莒县、沂南等古齐国地域有大量资源分布;二是经济发达,国力雄厚,科技进步。从春秋时代开始,铁器工具在齐国已广泛使用。不但有专门的“玉人”来从事琢磨工作,而且具备加工这些高硬度水晶石的工具和技术。三是奢侈之风盛行。《汉书?地理志》说齐国“其俗弥侈,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从王侯大臣国戚贵族到一般士大夫都喜欢讲排场好铺张,以奢侈为荣。他们对引以为傲的椟中之物、掌上之珍的水晶器的使用和占有,可以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尤其是身上的水晶组佩系列,更是气派和复杂,因而对这些在当时堪称无价之宝的水晶器有着广泛的需求。凭借强大的国力,齐国国君和王室贵族不但大量拥有玉器,而且将玉器作为上等货币在上层社会流通,故《管子?国蓄》载:“先王……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另外,齐国有厚葬之俗,一座较大规模的贵族墓中随葬的水晶器,少则数百件,多则数千件,其奢侈之极,非它国可比。

  由于水晶的晶体结晶完美,质地纯正,硬度高,密度大,在自然状态下极难分解,遇强酸则无蚀,耐高温(1713℃以下)而不变,抗碱抗盐,虽经地下千年甚至几千年,却不沁无染,光亮如初,高古如新。正是由于古代水晶器的这一特性,与传统的重看“沁色”的鉴玉理念和认知方法相悖,使很多古玉收藏家和一些珍贵的高古水晶器擦肩而过,以致迄今为止,全国收藏古代水晶器的人凤毛麟角。在笔者所在的淄博市开元文化市场上,偶见战、汉水晶器出现在地摊上,价格低廉,人们却见宝不识,无人问津,令人惋惜。高古水晶这沁润着古代文化精髓的珍品,难道真就是国内艺术品收藏界里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吗?“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看来,发现并认识古代水晶器的收藏和投资价值,形成一个对古代水晶器进行深入研究的专家群体,还原一个中国先人使用水晶器的辉煌历史,尚待时日。

  齐国水晶器时代特征非常明显,器型原创性很强。我们的先人,在极低的生产力条件下琢磨出如此美妙的水晶器件,这本身就是令人敬佩的奇迹。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器物砣痕,古代工艺痕迹一目了然。那古朴的艺术造型,精湛的雕琢技法,整体的气势神韵,就是我们当今的工匠也难以仿制。 这些凝聚着天地造物精华的古水晶,蕴涵着古老璀璨又神秘莫测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精神情感之物的瑞物载体,它们的价值如果一旦体现出来,将是无法估量。山东淄川澹庐主要珍藏有水晶羽觞、水晶镇、水晶象生等。而以水晶饰品为多:

  璧、瑗、环:《尔雅》记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好”即是璧瑗之穿孔,“肉”即是璧瑗之环形实体。齐国水晶璧直径不大,多在4-5厘米,光素无纹,主要为佩璧。环既有水晶的,也有玛瑙的,主要是用作单佩或组佩。大量的是水晶瑗。在科学发掘的19座临淄战国齐墓被盗残存器物中,水晶玛瑙瑗多达326件。(另据1977年河北平山中山国王墓发掘报告,一坑出土玛瑙瑗234件)。瑗的主要作用应是作为组佩的挈领和尾结,但据最近在河南安阳林州科学发掘的284号战国墓中,则发现将水晶瑗枕在墓主人头下。(见图)

  玉觿(音:xi):是一种微曲的锥形器,由角形器演化而来。古人云:“觿,所以解结,成人之佩也,人君虽童子犹佩觿,早成其德”。其下端尖锐,像野猪獠牙的形状,与玉冲牙的钝角有所不同。它最初是用于绳扣解结的工具,后来成为佩饰,是成人的象征。其上端有小圆孔,可穿系绳,既可单佩,也可作为组佩的下端尾饰。

  冲牙:冲牙是组佩下端的尾饰,他的形状为弧形,片状,下端细。与玉觿最大的区别就是钝角,似牙而长,往往成双使用。

  串饰件:主要是各种水晶管、水晶珠和被学者们称做“太极鱼” 的水晶器。水晶管有鼓形、菱形、竹节形等。直径在1厘米左右,长度2-6厘米。水晶珠有球形和扣形。以扣形为多。水晶“太极鱼”造型特别,极像是现代标点符号中的 “逗号”。其头部饱满圆融,浑厚大气,螺旋形小尾过渡圆滑,自然和谐,简约朴拙。上面都有呈喇叭口状的对钻的不规则小圆孔,以供穿系。形状既象似蝌蚪努力奋游的姿势,又象是谷子萌发胚芽时的生命开始,也象似动物(包括人类)胎儿初孕时的形象和春蚕卧眠时的样子,充满高深莫测的神秘感,有着强烈的动感和勃勃生机,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力。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它与中国的阴阳太极图形有关。一个外形为圆,里边有一根曲线作S形平均分隔着一黑一白两条鱼的图案,即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道教太极“阴阳鱼”图。作为中国人,恐怕不知道“阴阳鱼”图者是不多的。从曲阜孔庙大成殿的梁柱,道士的道袍,到算命先生的卦摊;从中医、气功、武术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刊封面、会徽会标,到南韩国旗图案、新加坡空军机徽、……等等,太极阴阳鱼无不跃居其上。在齐国大地上发现的古代这种逗号形水晶器,恰好是太极阴阳鱼的一半,如果将两个头尾相合,就是一个完整的阴阳鱼太极图案。这不是简单的巧合,是博大精深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见证。因此,将这种器型定名为“太极鱼” 最合适不过了。这些水晶“太极鱼”在用料上几乎囊括了天然水晶所有颜色品种,极有地域特色。由于其数量大,花色多,格外引人瞩目。面对这些冰心玉洁、灵气逼人的高古水晶太极鱼,学者们形象地将它比喻为齐国大地上的佛牙舍利。

  这些造型各异,做工精细,抛光技术精湛,美丽华贵的水晶饰品,应是齐国王室和大贵族阶层社会活动及日常生活中的佩饰。大型、结构匹配繁杂的水晶玉器组佩,在春秋战国时极为盛行,是王公贵族们身份、地位、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战国成书的《国语?周语中》:“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步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 诗经《毛诗?郑风?女曰鸡鸣》: “知子之来,杂佩以赠之”, 杂佩就是组佩。毛苌注:“杂佩者,珩、璜、琚、冲牙之类” , 解释了组佩的构成方式。地位越高者,所佩组佩的结构越复杂,长度越长。这种佩玉方法是当时用玉归于礼制化的表现,反映的是一种多样而有序的“礼”制观念。这种组佩既有礼玉的性质,同时也与当时齐国贵族间所喜好的仪态和气派有关。身份越高,走路步子越小;组佩越多、越长、越复杂,走得越慢,显得风度越出众。故当时有“改步改玉”、“改玉改行”的说法。身着瑰丽无比、光彩夺目的各种水晶玛瑙玉串饰和佩饰,全身上下闪烁着迷人的珠光宝气,行走时缓缓的有节奏的步履,叮叮当当悦耳的声响伴随着矜持高贵的身姿,应正是齐国王侯贵族们当时奢华生活的写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