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地震教会我们的

 冬日暖阳2024 2013-01-01
 
导读: 北京时间12月7日16时18分,日地震本本州东部海域发生7.3级,目前暂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地震如此频繁,地震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发生地震?什么样的建筑物能更好地防御地震?地震发生时又应该怎样自救?
往期“我们爱上公开课”话题回顾:
日本又地震了?!

重点聚焦: 北京时间12月7日16时18分,日地震本本州东部海域发生7.3级,震源深度33公里,东京有强烈震感。日本气象厅向沿岸地区发出海啸警报,随后又将警报解除。目前暂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地震发生时,NHK播音员大声疾呼尽快逃命,而众多当地网友微博播报震感,称大部分日本民众表现淡定,没有一个跑的,边喝咖啡边说没事,直言建筑可以放心。
[日本地理概况]

相信大家对2011年的那次日本里氏9.0大地震还记忆犹新,日本为何频发地震灾害?

earthquake

日本坐落在庞大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十分频繁,每年地震平均多达1500次以上,日平均地震发生率在4次以上。

 

1.1923年9月1日,东京发生里氏7.9级地震,造成142807人死亡。
2.1927年3月7日,西部京都地区发生里氏7.3级地震,造成2925人死亡。
3.1933年3月3日,本州岛北部三陆发生里氏8.1级地震,造成3008人死亡
4.1943年9月10日,西海岸鸟取县发生里氏7.2级地震,造成1083人死亡。
5.1944年12月7日,中部太平洋海岸发生里氏7.9级地震,造成998人死亡
6.1945年1月13日,中部名古屋附近三川发生里氏6.8级地震,造成2306人死亡。
7.1946年12月21日,西部大面积地区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1443人死亡。
8.1995年1月17日,西部神户及附近地区发生里氏7.3级地震,造成6437人死亡或失踪。
9.2004年10月23日,中部新潟发生里氏6.8级地震,造成67人死亡。
10.2007年7月16日,新潟海岸地区发生里氏6.8级地震,造成至少9人死亡,1000多人受伤。
11.2011年3月11日,日本气象厅表示,日本11日发生里氏8.8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10公里。

pic

该课程系统简单地介绍了天然地震的定量描述、活动规律以及关于成因的理论和对于地震预测预报的研究与探索;


还介绍了地震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利用地震波透视地球,以及我们目前对于地球内部结构与演化过程的了解。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大学生对天然地震和地震学有科学的认识与了解。【点击观看】

什么是地震?

地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为什么会地震?

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是十分具有破坏力的

 

在这次地震中日本民众表现得十分淡定,事实告诉我们,只要在建筑房屋时做好防震工作,在地震来临时学会自救,地震其实没有我们想象得这么可怕。
一:大地震时不要急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二:人多先找藏身处

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

 

三:远离危险区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四:被埋要保存体力

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