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馆一站”免费开放之后——玉溪新闻网

 七里山人 2013-01-02
“三馆一站”免费开放之后

http://www. 2012-12-19 23:49:40 分享到 转播到腾讯微博

研和街道文化站的图书室里,看书的人并不多。

孩子们在研和街道文化站学习舞蹈

研和街道热闹的群众文化活动

图书馆免费开放,让老百姓有了一个安静看书的地方。

外地游客在市博物馆参观古生物化石

  玉溪新闻网讯(记者  李杏  文/图)继2009年玉溪市博物馆向社会永久性免费开放以后,从今年3月1日起,全市各级公共文化馆(站)、图书馆也向公众免费开放,取消了原有的部分收费项目,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吸引群众参与,让玉溪市民有了更多免费汲取知识、陶冶身心、自我提高的渠道,也让更多的玉溪老百姓公平而实在地享受到了文化资源。半年多来,玉溪免费开放工作落实得怎么样?免费开放是否得到老百姓的欢迎?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免费开放的研和文化站

   今年17岁的徐玲娜是一名学生,家住红塔区研和街道的她半个月前刚从厦门实习回来,“一回到家我就迷上了这里。”徐玲娜笑着说。徐玲娜口中的“这里”指的是研和街道文化站图书室。“办证很简单,什么钱也不用出,交50块的押金就可以。”徐玲娜继续说道,“我喜欢看穿越类小说,比我们学校还多呢。”她一边说一边又挑了两本穿越类小说。“虽然现在网络很普及,很多人喜欢在电脑或手机上看电子小说,但我还是喜欢传统的纸质阅读,眼睛不累,而且是一种享受。差不多3天我就能看完这两本。”徐玲娜告诉记者。

   在研和街上开铺子的陈小姐是图书室的老读者了,她告诉记者,以前她经常买期刊,差不多每年都要花上一两百元。现在到图书室借,不仅不需要花钱,而且种类还特别多,《瑞丽》、《中国国家地理》、《知音》……大家经常看的都有。

   从今年3月1日起,研和街道文化站实现了免费开放,免费开放的项目除了图书、期刊借阅免收阅读费、免收办证工本费外,还包括电子阅览室上网查询、各类文艺培训、街道中心广场电影放映、舞蹈培训等12项内容。

   “在所有免费开放的项目中,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是街道中心广场电影放映和舞蹈培训。”研和街道文化事务中心主任张雁鸿说,每天晚上一到7点,广场就热闹起来了,几十上百的中年妇女跳起了广场舞蹈。要是到了周末就更热闹了,周六和周日文化站辅导员现场开展广场舞蹈培训,参与人数多达200余人;而每周五晚上的露天电影放映更是吸引了不少老少爷们前来观看。“由于我们的场地有限,有时候来的人太多,只能在草地上跳,绿化的对我们意见很大,说草都被踩死了。”张雁鸿不无调侃地说。

   “以前天一黑,整个研和就安静下来,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现在,晚上比白天还热闹,灯光、音响、电影一应俱全,农村人的‘夜生活’也不比城里少。”一位退休老教师感慨地说。

   有的“热”有的“冷”

   其实,研和街道文化站只是全市公共文化资源免费开放的一个缩影。从今年3月1日起,全市各级公共文化馆(站)、图书馆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市76个乡镇文化站和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全部实现了免费开放,加上更早开放的博物馆,玉溪目前是‘三馆一站’,也就是全市大部分的公共文化资源都实行了免费开放。”市文化局副局长岳川说。

   “免费开放以来,我们的进馆读者量增加了30%。”玉溪市聂耳图书馆馆长马永明告诉记者。为了让更多的市民走进图书馆,共享文化资源,聂耳图书馆在传统借阅图书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读书活动,满足各个层次市民的需求。每月定期举办针对学生和家长的“玉溪讲坛”,而“正心读书”系列公益讲座则是吸引文化素养相对较高的市民,还有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开展的“走进图书馆,一日夏令营”系列读书活动,为农民工、下岗人员举办电脑培训班,具有艺术气息的书法、绘画展览……

   “免费开放不仅仅是不收钱,我们的目标是把图书馆打造成为‘城市文化客厅’,让各个层次的市民都能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马永明说。然而,由于缺乏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氛围,加之电子读物的冲击,人们的阅读习惯似乎正在改变。除了一批固定读者外,很多市民表示已经很久没有进过图书馆了。

   而在2009年就向社会永久性免费开放的玉溪市博物馆情况也不是很乐观。11月23日,记者在博物馆各展厅看到,前来参观的人没有几个,偌大的博物馆显得有点冷清。“我们增加了开放时间,取消了午休,周六、周日和国家法定节假日照常开放。同时,引进了聂耳文物回故乡展、包头内蒙古文物展等,通过外展和临时展览,除古生物、玉溪青铜文化、玉溪窑瓷器、滇中革命斗争史、书画、史前文化和聂耳与玉溪文艺七个主题的常设展览外,其他展览内容也得到了丰富。”玉溪市博物馆馆长陈泰敏介绍,虽然进馆人数增加了不少,但就玉溪的人口数量、文博资源、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参观者人次还不够多。

   “免费开放以来,大家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情倒是很高,不管是广场舞蹈还是自娱自乐的文艺演出,参加的人都很多,但图书借阅和电子阅览却显得有些冷清。”张雁鸿说,研和街道图书室17000多册图书,今年6月1日至11月30日仅外借了906册次。

   研和街道文化站图书室管理员小吴告诉记者,图书室每天开放两个时段,上午8:30—10:30、下午12:00—16:00,平均每天就有五六个读者,最多的时候能有十多个。“今早来了两个,有些时候甚至一个都没有。”小吴的借阅统计上显示:2012年6月1日—11月30日,共有595人次借阅图书;而电子阅览几乎无人问津,在今年的前11个月,仅有41人次使用过电子阅览,11月份甚至只有1人。“其实,我们的电子阅览不单纯是可以上网,也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基层站点,它可以查询到很多外网没有的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和方法,应该说是很好的资源,但几乎没人使用。”张雁鸿说,“为了不让这些资源闲置,今年暑假,我们开展了青少年暑期电脑兴趣班,为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免费培训初级电脑知识,让孩子们通过认知、体验、感受,为以后利用信息技术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供保证。”

   “从全市的情况来看都是这样的,老百姓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情很高,文艺队演出活跃、创作积极,而图书室、电子阅览室使用频率却很低。”岳川说,免费开放才刚刚起步,发展还不平衡。经济发达的地方,老百姓的热情比较高,而比较贫困的地方,人们忙于解决温饱,没有强烈的文化需求。

   缘何冷热不均

   是什么造成公共文化资源免费开放冷热不均呢?

   “群众文化活动作为自娱自乐的文艺活动,群众很容易参与进来并在其中找到乐趣。唱唱跳跳不仅锻炼了身体,缓解了压力,还使得人际交往更加和谐,老百姓的热情自然比较高。”岳川说。

   “从客观方面来讲,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孩子留守农村,导致乡镇文化站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读者很少。”岳川分析说,“我们自身的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被随意抽调、不能按规定时间开放、图书更新量不够等。”

   “我们从2010年购买了1万元的新图书后,就没有再增加新书了。”张雁鸿说,“免费开放的经费里并不包括图书购置款一项。”就是市级的聂耳图书馆,也存在图书更新不足的问题。“我们每年有80万元的购书款,去年共买了18000多本,其中1/3拿去基层交流,再分类到各个厅室,读者就感觉新书少,一年下来看不了几本。”马永明说。

   “另一方面,电子读物的冲击也是不容忽视的。”张雁鸿说,随着电脑和3G手机的普及,很多年轻人更青睐于手机阅读或者在网上快速浏览。“手机上每月几块钱就可以看几十部小说,而且还随时随地想看就看,对年轻人有很大的吸引力。”

   记者调查发现,人们的阅读习惯似乎正在改变。“我已有几年没进过图书馆了,工作忙哪有闲心去图书馆。如果需要查阅资料,我会选择上网,而有喜欢的书则会从书店买回家看。”市民田先生说。田先生的话道出了很多上班族的心声,市场经济和网络时代的冲击以及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让越来越多的人很难静下心来,到图书馆享受清静的环境和氛围。

   “就博物馆而言,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市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不足。玉溪虽然是个文博大市,但不管是李家山、聂耳、抚仙湖还是花腰傣、帽天山,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间都还不长,市民对其理解不足,认可度不高,还没有形成很强的归属感和荣誉感。”陈泰敏分析,博物馆的功能是把这些资源摆出来,让市民认知、认可并宣传出去,提高本土文化的知名度。

  其次,玉溪并不是旅游城市,到博物馆参观的多为本地市民,由于缺乏文物征集经费,博物馆建馆十多年来,馆藏文物几乎没什么变化,市民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由于基本没有文物更新,参观者看不到更多更新的内容,来上两三次出现审美疲劳就不愿意再来了。”陈泰敏说,“下一步,我们只有引进更多更好的临时展览,才能吸引更多的参观者走进博物馆。”

 

  深度观察

  符合老百姓的需求才是最大的实惠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

   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免费向公众开放,无疑是政府给公众派发的一个厚厚的文化“红包”。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积淀,一个国家的核心力量,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的发展,要尊重和贴近国民的文化需求,并以均等、普惠的公共服务来满足这种需求。政府公共财政对于公共文化事业的全“买单”是“永久免费”的坚强后盾,显示出国家在经济发展之后对于文化事业的反哺,这种反哺将极大地刺激和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对文化的散播、文明的传布、传统的继承乃至国民精神锻造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然而,在现实操作中,玉溪老百姓对于公共文化资源免费开放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足够的热情。博物馆、图书室、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这些优质的公共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的具体内容,国家、省都没有明确规定,玉溪按照先调研当地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文化资源的思路,把老百姓最需要的文化资源列入开放内容并进行公示。但即使这样,玉溪老百姓对于免费开放依旧不是很“感冒”,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笔者认为,这跟公共文化资源的布局有直接关系。比如说,在农业生产中,老百姓普遍觉得最缺的是科技,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拥有很多外网没有的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和方法,但由于共享工程各级分中心、支中心的大多数都集中在城镇,即使是乡镇基层站点也是在乡镇政府所在地,这里的老百姓务农的并不多,自然对这些信息需求就低;而老百姓需求高的地方却只占有很小一部分的信息资源,造成这种供需矛盾的主要因素就是公共资源的布局问题。所以,合理调整公共文化资源布局,才能真正让老百姓享受到免费开放的实惠。

 编辑:李海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