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汉字的造字法运用到文言文教学中

 liubaoliang 2013-01-02

把汉字的造字法运用到文言文教学中

   文言文中有很多字的含义,单凭学生的死记硬背可能收效甚微,如果我们了解了古代汉字的造字法,分析它的本义和结构,可以非常容易地记住它的意思,并且也可以记住它所引申的意思。

我在教荀子的《劝学》时,学生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学生对于文中两句话的默写老是出错,一句是:“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一句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两句中中的“致”和“至”老是默写错误,错误学生不在少数。我参考了许慎的《说文解字》和大学课本《古代汉语》仔细研究了这两个字的区别,原来“至”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会意字,“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即到达的意思。这个字上边为鸟的变形,下面一横代指地面。“致”字是形声字,左“至”右是反文,即“又”的变形,“又”在甲骨文中像右手的形状,是“手”的意思。所以,我给学生讲借助于外物,比如别人的手的帮助才能到达,就写“致”,如第一句话;不借助别人手的帮助而到达,就写“至”,如第二句话。如此记忆,学生的错误基本上就不犯了。

谈到“致”,我说带反文旁或者带“又”的字基本上与“手”有关。比如“发”字,“又”是手的而变形,上边为弓箭的形状,它是会意字,本义是把箭射出去,如“百发百中”。它的引申义“打开”“发掘”“出发”等义项或多或少与它有联系。还有“牧”字,也是会意字,在甲古文中为牛和手变形后的组合,本义即放牧,所以后来有引申义:管理。古代常把民牧比喻领袖。古代的“九州长”即称“牧”,就像牧养牲畜一样,管理天下民众。管子的《牧民》篇也是此意。再如“庖丁解牛”的“解”字,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用“刀”把“牛”和“角”分开,即《说文解字》中:“析牛也。”那么理解它的引申义就比较容易了。再如“美”字是一个上下结构的会意字。古人以“羊大为美” (许慎《说文解字》),因为“羊大”而肉甘美好吃,《说文解字》解道:“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与善同意”。

这样,学生学习古文不仅有了兴趣,还记住了一些重点词的诸多义项。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因为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常有相似,相关,相因的关系。如上面所说的“发”“牧”“解”等。再比如""本义是宗庙,引申为祖宗的意思。另一个原因是了解了一个字形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上面所讲的 “手”字的变形。再说个简单的如与“日”有关的字基本上与太阳有关。比如“景翳翳以将入”的“景”字是日光的意思。再比如《诗经·蒹葭》中“道阻且长”中的“阻”字是曲折险阻的意思。这是因为它是一个形声字,形旁为左边的双耳形旁,带有这个形旁的字基本上与道路、地形有关。如曲阜的“阜”字就是这形旁的变形,在甲金文中象土山或阶梯形,从阜之字,字义多与山陵,土石或地名有关,是地形高起的意思。那么那么“陡”“降”“ 陟”等字的含义也不难理解了。

如此分析学生才能记得牢固,不至于在那里死记硬背课文下面的注释了。因此我在教学中讲到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详细阐述了“六书”即六种造字的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虽然有的术语比较难懂,但是通过举例子,学生非常容易接受并且很乐于去学。谈到这里,有的老师要问:绝大部分学生对于古代汉字属于什么造字法都弄不清楚,怎么去分析它的意思(本义以及引申义)呢?但是我说最起码在教材中出现的重点实词,我们参照《说文解字》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来给学生分析,他们在课外文言文中再遇到类似的词语就比较好理解了。再则,我在上面说,学生知道了一个词的本义和造字法,对于它很多引申的义项就比较容易掌握了。即使这些东西它没有记住,最起码他们觉得古文并不是那么枯燥,还是比较有意思的。

最后,我建议我们可以认真研读一下许慎的《说文解字》,了解一些重点文言实词在最初造字时的意思,对于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也许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