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弋于优美的旋律之中

 昵称11420481 2013-01-03

音乐具有令人惊诧的神奇作角。当你工作、劳动、学习之余,打开收音机或录音机时,那美妙的轻音乐可以使你心旷神怡;当你参加隆重的会议,奏起庄严的国歌、军歌时,会感到热血沸腾,充满了炎黄子孙的自豪;当你在苦闷、徘徊的时候,哼几段抒情歌曲会帮助你驱优遣愁……

音乐与大脑的记忆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陶冶情操

音乐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早就与人类结下了缘分。例如,我们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音乐王国。早在商、周时期,音乐就相当繁荣,仅《诗经》中提到的乐器就有29种之多。古代教育家孔子就特别重视音乐教育。他不仅重视音乐的审美价值。尤其重视它的道德意义。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他重视乐教,也可见诗教、礼教与乐教之间的关系,乐教是完成诗教与礼教的最后手段。乐的作用是从感情上去陶冶人。高尚的情操是引起人们积极情绪的基础,而积极的情绪是有利于记忆的。

世界仁许多一荞名的人物都是行乐爱好者,反过来说.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著名的人物.音乐对他们的陶冶作川也不能低估。比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对音乐就有特殊的感情.他常把拉小提琴当做114,好的消遣。他说:“一音乐和物理领域里的研究工作虽不属于同一个族系.但彼此之间都有相同的目的——力求反映本来的东西.在这方面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调节情绪

有的音乐家曾对音乐做过这样的比喻:“音乐.是人生服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还有人把音乐比做五味俱全的中药:因为音乐旋律、节奏、音调、行色齐有不同,所以能对人起到调节情绪的作川在那种百无聊赖或苦无寄托的情况下,如果能听一段轻音乐,使你陶醉在优美的旋律中,就会忘记所有苦闷和烦恼,解除各种不良情绪的影响。那么,音乐是怎样产生作用的呢?科学家们发现,人的听觉器官中的每一根神经只接收,一种频率的音响,音乐是一定频率的声波振动,它被人体接收后.与人体内各个振动系统相吻合,于是产生共振,使各器官协调一致。在共振的状态下,音乐能激发人体的内在潜能.使身体某些部分由稳定的静态变为活泼的动态。尤其是竹奏性强,感情色彩鲜明的音乐更能起到兴奋、鼓舞的效果-从而使学习安心、并增加记忆效果。

忘记忧愁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她那甜蜜的微笑,就是音乐作用的结果。相传蒙娜丽莎是一位商人的妻子。当达·芬奇给她画像的时候,正赶上她的儿子刚刚死去,因为思念自己的爱子,蒙娜丽莎整天郁闷不乐,愁容满面。为了使她能微笑起来,请来了许多幽默大师,给她表演滑稽戏,但都未能使她摆脱忧愁与烦恼。后来请来一支乐队,专门演奏她家乡的音乐。渐渐地她被优美的音乐陶醉了,露出了微笑,达·芬奇立刻将她的微笑描绘下来,完成了这幅世界名画。假使没有音乐对蒙娜丽莎的作用,她或许不会发出微笑,也许不会有这幅名画流传于世了。可见,虽然音乐是无形的,但力量是巨大的。

不同的音乐对人脑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优美的轻音乐能够把人带到那恬静的美妙的神奇世界中去,有助于人的记忆。所以,为了增进我们的记忆力,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对自己有积极影响的音乐。

在经过紧张而繁忙的学习之余,放一段自己喜欢的音乐,就会自然解除疲劳,很快恢复充沛的精力。

强身健体

和谐的轻松悦耳的音乐会使人们的身体和大脑的节奏与大自然的节奏同步,从而会促进生命的活动能力,会使人的身体更健康,精力更旺盛,特别是大脑的潜力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现代生理学研究认为,音乐能促进人体分泌出有利于健康的激素,提高酶的活性,促进血液循环,使血压平稳,心律稳定。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如帮助胃肠蠕动得有规律,消化液分泌得更旺盛,从而利于消化,增加食欲,起到健体的作用。而且,音乐还有延缓大脑衰老,防止记忆力减退的功效。

音乐既然对人的身心健康情绪等方面产生有益的影响,也就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记忆。音乐还可直接地影响人们的记忆。比如,你记忆一首谱曲的诗,随着乐曲优美的旋律,你很轻松地便记住了,以后一旦听到由子.歌词自然就随着曲子旋律而记起。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两组学生分别来听同一内容的散文朗读录音,但一组是听配乐的,另一组听不配乐的。测验的结果表明,听配乐的这组记忆的效果要比另一组好得多。另外,音乐还可以调节你的无意心理状态.使你在看似无意其实有意的环境中,轻松自如地记住了许多知识。社会越文明,人类越进步,便越离不开音乐。电子技术的发展为音乐的传播打开了条条通道,音乐已进人了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为我们服务。让我们热爱音乐,到美妙的旋律中去探索增进记忆的奥秘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