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标准无古今

 鸟语花香香 2013-01-04

书法标准无古今

张瑞田

  时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谈论:当下中国书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之呼应的还有:当下书法超过了古人,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证明。
  我当然不认为当下中国书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否定当代书法的发展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每每读到这样的文章,听到这样的讲演,内心的痛楚,会让自己十分愤懑。
  厚今薄古或厚古薄今,都是权宜之计,离科学史观十分遥远。可是,这种权宜之计,始终左右着我们的价值判断,影响着我们对某种事物的理解。比如对当代书法的认知,我们为什么要厚今薄古呢,把当代人的粗浅笔墨,看成一个时代的文化标志,是无知者无畏?是自我感觉良好?还是急功近利,哗众取宠?
  在讨论这一问题时,有人说,书法标准古今不同,两种迥异的社会制度,决定了书法的变化,因此,我们无须仰视古代书法,更不能产生自卑心理。古人可以把砚台磨穿,我们却能设计出N种表现形式。当代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我们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何况创造一个无与伦比的书法世界。
  政治热情和生命激情都是值得尊重的,但是,仅凭此两点,就大言不惭地扬言超越了古代书法,显然是我们巨大的局限,甚至是无知、滑稽、可笑。
  依我看来,书法标准无古今。并且,古代书法处于中国历史良好的文化生态里,与中国人的智慧、审美、精神向往,达成了持久的默契,沉淀于我们民族的内心深处,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文化力量。
  古代书法的人格迹化,使我们认识到,一种文化和一种艺术,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始终与道德伦理并行不悖。古代书法家,把书法看成生命的一部分,拈毫研磨,既是表述思想、感受,也是达情遣性,修持内心。姜澄清说:“中国人不仅将写字从实用升华为艺术,用一枝笔,在白纸上罗织气象万千的‘玄象’,这种创造,何其特殊!中国人在白纸黑字的书法作品前,流连忘返、津津乐道,这种趣味,又何其特殊!再没有任何一种艺术现象,能够如同书法这样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了。”
  姜澄清说得好,中国书法的表现,离不开书法家的识见、胸襟、抱负。因此,我们所看到的中国书法的杰出作品,无不是体现着中国文化的持久魅力,“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了”。
  对于当下书法,我们需要进行客观分析,盲目地否定和盲目地肯定,都是缘木求鱼,离事实甚远。以笔者之见,当代书法的主要成绩,是依靠展厅开始的技法竞技。书法艺术生态环境改变了,书法的生存方式自然需要调整。古代书法家沉浸书斋的典雅和纯净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形形色色的展览和一元化的技法锤炼。
  书法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书体样式和书法风格具有复杂而微妙的象征意义,并且始终与文化相伴,由此使关于书法艺术的所有内容,都必须凸显在文化的背景上,以体现其价值”(丛文俊语)。
  当代书法形式技法滥觞,其内容没有凸显在文化背景上,仅仅成为写字者之间的技法角力,作者的思想深度、气质、文化感受,没有在这样的“书体样式和书法风格”中予以表达。因此,我对当代书法和当代书法家并不乐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