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执笔法浅谈

 鸟语花香香 2013-01-04

科学执笔法浅谈

张怀斌

  从20世纪60年代起,笔者就开始关注各种书法执笔理论,插图较多的有《汉溪书法通解》、《历代书法技艺》等,其多认为“五字执笔法”(擫、押、钩、格、抵)是最好的执笔法,对其阐释也各不相同。书法中的执笔,主要是书法家如何使用毛笔的问题。执笔可分为狭义执笔法和广义执笔法。狭义执笔法仅指五指操作或加上腕部一起动作,主要用于写中、小字,主要是调整指、腕执笔时的姿势,涉及身体的部位很少。广义执笔法是指手指、掌、腕、前臂、肘关节、上臂、肩关节等整个身体系统的合作动作。
  关于书写的实现
  书法家从简单到复杂的书写,由于毛笔的特殊构造及中锋的要求,笔杆需要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要能做水平方向的运动;二、能垂直运动;三、笔杆基本与桌面垂直。
  我们也可以只用肩和上臂书写,如笔在上臂上,靠上臂就能做弧线和提按,如果再利用上身移动即可进行书写。当再增加身体的肘关节、前臂,使前臂近腕处做满足前述三个条件的三维空间运动。如果把毛笔绑在该处,也是可以书写的。这是由肩、臂等部位的生理特性所决定的。人体上身可带动肩部运动,上臂以肩关节为顶点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运动。前臂活动范围更大,向臂内曲屈范围可达140°(图1),同时曲屈时前臂以肘为顶点可作上下约90°的摆动,当上身基本不移动,利用上臂和前臂就能够使笔杆做各种水平及垂直运动。这样用肩、肩关节、上臂、肘和前臂就能进行书写。
  腕关节是全身骨头最多、最灵活的关节,能使手掌做摆动(图2)。
  理解以上人体生理特性,在肩关节、上臂、肘关节、前臂已能书写的基础上,用上前臂旋转,再加上腕、掌、指的生理特性,就可以组合出很多种执笔方法。只要把笔固定在前臂近腕处到手指部位,就可以进行书写,当然最方便的固定是用手指执笔。可以用两指、三指、四指、五指、无指执笔书写,只要能保证毛笔做三维空间运动就行,所有这些方法笔者都亲自实验过,都有书写效果。但是参与书写的“零件”越多,发挥生理功能就越合理;动作越复杂、越灵活,反映到书写的效果就越丰富,这也是写好书法作品的充分条件。在满足三个必要条件后,手指执笔时再利用旋动前臂和转指(捻动笔杆)就更便于书写。
  执笔与最佳书写区
  从人体的生理特性分析最佳书写区。我们以两肩连线方向与胸正中的垂直方向做为参考坐标系。以坐姿图例(图3)来分析,右手最大的活动区近似以右肩关节为圆心,右臂为半径的半圆内(左侧稍缺)。因拿笔书写时,腕、肘都在移动,前臂的运动与它们相关联,前臂不能伸直。此时区域小于最大活动区,为右手正常活动区。同时,注意到视觉看前方目标时的舒适度和眼睛的生理特性,最佳书写区在胸垂线到右肩前的一个区域。即使在此区域书写,也要注意用眼,因为绝大多数人书写时头要向右侧扭转,只有笔杆对准鼻梁时,眼睛才是正对前方的。
  在偏离胸垂线的情况下,考虑到眼的生理特性,如果书写点偏离胸垂线很多,在转动头部不能轻松地使左右两眼调节力相等时,长时间书写会增加眼睛疲劳或引起眼疾,对颈椎也有不良作用。
  执笔的上臂与前臂
  毛笔书写是一个涉及全身的系统工程。除下肢、上身外,正常情况下,执笔与肩、上臂、前臂、腕、掌、指等具体的生理特性有关。坐姿书写时,对肩、上臂、前臂的生理特性做简图分析(图4),a、b、c、d、e、f为书写时上臂与前臂的不同位置。处于a、b位置时,如不利用腕、肩、上身的生理功能时,手已经不能平行于胸垂线方向向后做直线运动,只能靠前臂摆动作弧线;处于f附近也不是生理特性的最佳状态;只有在c、d范围内,上臂和前臂才处于其最大活动范围的中间区域,各个方向运动方便灵活,特别是与桌边垂直的掌肩连线附近,前臂的屈伸和上下摆动最方便灵活,从而使手部水平及垂直各个方向活动处于最佳状态,其次是与桌边垂直的掌肩连线与胸垂线之间,此两区域就构成最佳书写区。
  立姿在桌面上书写,身体必须稍前倾才可能合理发挥上臂与前臂的生理功能。此时若采用五字执笔法,笔杆上端要向前方倾斜,不能与桌面垂直。立姿书写时,因右臂下垂较大,手在桌面上活动区半径缩小,身体前倾时变为半个椭圆,书写时一般右肩多向前转动。在某一转动角度时,上臂以肩关节为顶点,前臂以肘关节为顶点活动,掌靠腕处有小范围的活动,最佳书写范围在与桌边垂直的掌肩连线附近。此时上臂、前臂运动灵活,手向肩部回收轻松自然。书写时,必须多发挥腕、指的功能,不是身体舒适自然的状态(图5,立姿肩部转动后,两种书写位示意)。
  执笔中的腕、掌、指
  五字执笔法中,对腕、掌、指关系的论述有两种:第一种虎口之圆平面与纸平面平行;第二种是腕平面与纸平面平行。实际操作可介于两者之间,这两种执笔法枕腕写小楷时都可以,字较大时悬肘书写差别不大。第二种较第一种灵活,能合理利用前臂旋转,腕的灵活,手指活动及手掌的摆动,发挥较多生理功能,所以这两种方法不是最优方法。
  如果写再大一些的字,现在有很多人采用以笔杆为支点上移,掌适当竖起。坐姿书写时,便于中指摆动、回钩,易于起落提按和写较的长横竖线。同时,笔杆左右摆动的幅度可以增大。这种执笔法,大拇指第一节的位置可以对着笔杆接触的中指第一节,中指、食指之间,或食指第一节,直至接触笔杆的食指的最高位之间,以对食指第一节为好。四指法立姿书写时,食指可伸得较直,手掌有些下垂,以利于调整笔杆与桌面垂直。无论三指法、四指法,各个手指指节都应外凸,大拇指不能因用力而内凹,最低要求伸直,以达到掌虚,便于发挥腕、掌、指的功能。立姿书写时,大拇指第二节的方向应与前臂方向大约一致为好(因写小字的习惯执笔,一般向上抬,大拇指第二节的方向与前臂小于180°夹角)。这时手掌背部与前臂成钝角,腕关节接近生理特性的自然状态,动转才会轻松灵活。如果手掌背部与前臂成一直线,会缩小腕部有用摆动幅度(向下、左右);手掌背部与前臂角度较小时,又与五字执笔法相近,失去四指法的优点。
  无论坐姿、立姿,悬肘、不悬肘书写,或悬肘写小楷时,手指的姿势,大拇指对着食指第一节,也可上移到食指第二、三节之间,支点靠上时运指较灵活。所有的执笔法中,食指、中指分开或不分开都行,但中指与无名指以不分开为好。
  五字执笔法中,手指与笔杆接触点俯视图如图6~图9。图6、图7中,笔者认为图6最好,执笔后手指处于生理特性的自然状态,轻松灵活。一般执笔法只能做到如图6,只有鹅头法执笔(图10),食指远离中指高抬,或者食指第一节不用,笔杆直接接触第二指节以上,才能接近大指与食指两力相向,中指与无名指两力相向,四面用力指挥笔杆。从笔杆受力来看,似是合理的;实际情况却是食指不便用力,此法易使腕平,操作笔杆运腕比较灵活。写小字时,运笔因为笔杆支点上移,可以增加前后运指幅度,因腕平而使运腕方便,此法写小字可行。
  事实上,人手执笔很难做到笔杆受力如图7,即使是鹅头法执笔也只能做到受力如图7。要做到正四方受力必须撮笔于杆的顶端,或者把笔杆放在食指和中指间书写,还有一法是把笔杆截短置于掌内,类似于写粉笔字(图9)。三指执笔受力类似图7,只是中指不触笔杆。食指与笔杆接触部位也与四指法相近。与四指法比较,笔杆与虎口接触时,笔杆方向更接近前臂方向,立姿书写除易摆动外更易绞转。
  执笔的松紧、高低、角度与绞转
  执笔的松紧与骑自行车扶把手的情况相似,用力要适中。高执笔与低执笔在指、腕、肘上有所区别。低执笔易写出方笔,易于表现行笔方向、笔锋的变化。高执笔手指距笔锋较远,锋端视野开阔,旋转提按灵活。多数人执笔笔杆并不与桌面真正垂直的,而是有一定夹角,因人习惯不同,夹角向前、后、左、右者都有。书写时,即使有人垂直执笔,但在运笔时也与桌面的角度发生了变化。
  立姿书写时,用三指法或四指法执笔时,可以用前臂旋转和其他部位配合,而使笔杆转动,能够达到绞转目的;坐姿书写时,右前臂几乎与桌面平行,绕前臂轴向的转动在笔杆轴向(与桌面垂直)起不到绞转作用,需绞转时必须用手指捻动笔杆;立姿书写时,可以用五字执笔法。此时笔杆要基本与桌面垂直,前臂与笔杆接近垂直,要求上身前倾,上臂下垂,前臂保持与桌面近乎平行状态。
  结论
  利用人体工程学原理来分析执笔,可以明白古今各种执笔法都是广义执笔法的一种。由于毛笔书写效果是执笔、功力(理论、实践)和悟性的综合结果,其形式可以表述为:书写效果=(执笔+功力)×悟性,当执笔不符合人体生理特性时,为了取得好的书写效果,其他两项的值就要增大,而并非没有好的执笔就写不出好的书法作品。同时,每一位书法家执笔也必然会受到手上其他肌肉群的影响,如执筷子、拿铅笔、钢笔等,参与的肌肉群已具有一定的记忆和惯性,这些肌肉群会积极主动参与到手的工作中去。此时,即使不合生理特性,但经过长时间的锻炼,也不会觉得太别扭,何绍基的“回腕执笔法”即为例证。
  科学执笔法强调“投入产出比”,好的执笔方法能少“投入”多“产出”。当今社会,讲求效率,无论是初学还是深造,都应选择科学的执笔方法。笔者认为,好的执笔法应是动态的。必须根据书写环境、身高、桌高、字之大小、书写效果而定。
  立姿书写时,右足前、左足后(两足开立或左足在略前也可)。此姿势便于右臂前伸,书写中还可后撤右足,有利于一气写很多字,写大草此姿势尤佳。坐姿书写时,两足分开踏地,上身正直,可调整桌椅高度或执笔方法。头部根据视距范围调整,左手扶桌或离桌,保持身体轻松自然。不论坐姿、立姿书写,可采用发挥指、腕功能较多的四指法或三指法,这是常用而有效的方法。运笔时,腕、指都用为好。指、掌也要采取动态法,如前臂前伸较远书写时,执笔的食指可只第一节触杆,屈回较近书写时可与第三节同时接触笔杆。
  作品中,如果每个字的大小在80cm以上,可以在采用纸定人动的方法。执笔能合理利用小臂旋转与腕的摆动等生理功能就好。
  好的执笔法必然合乎科学。科学执笔并非强调固定不变的姿势,而是要求书法家全身协调,方便用力,便于书写,合理发挥参与运动的全身多个骨节、关节、肌肉群等系统范畴。具体到每一位书法家,其执笔系统范畴也是变化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