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乔乃强阅览 2013-01-04

——参加省中学体育活动现场展示推进研讨会有感

江苏学校体育网现场报道组严立洋

两天的省网报道工作结束了,一直都想写点什么,但却也总是厘不清头绪,不知从何谈起,浏览着江苏学校体育网站上面整版的报道,跟作者们进行着无声的交流,真的是思绪万千。仔细回想起两天来铜山的所见所闻,有了一点点的感悟。仔细地观察你会发现: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今年的活动与以往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一、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领导专家“四个一”。

 

 

教育部全国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教科所体卫艺教育中心主任吴健博士半个月时间两次来江苏、两次来铜山。可见中央体育研究专家领导对江苏学校体育的重视。

江苏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杜伟博士虽然事务特别的繁忙,但两天时间全程参与这次中学体育活动现场展示推进研讨会的各项活动。

教育部全国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副主任、省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长、扬州大学潘绍伟教授,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省教科院体育教研员孟文砚教授,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南师大体科院长邹玉玲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体育系主任周兵教授,这些专家也与所有参会教师一起全程参与了活动。

更有甚者,有个别领导、专家到棠张中学参加活动时尽然特意将手机放在宾馆,专心参与活动,真的令人敬佩。

26日下午,杜伟处长的一个举动我让记忆深刻。徐州铜山区棠张中学的大课间跑操结束后,杜处长就叫住高三(10)的一名谢姓男生,然后请男生配合测试了一下他的脉搏(28次/10秒,折合168/分钟)。领导不光从宏观政策上把握我们江苏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关注我们大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更从微观上也把了一次脉。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传递给了我们一个讯息:中学生的体育课及大课间活动时间及运动负荷的问题,应当引起大家的关注啦!正如潘绍伟教授在发言中提到的——体育课、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面向全体学生的、小型多样的课余体育竞赛,必须有30%的练习密度和中档以上的强度;大课间有效利用时间50%以上练习等。这样才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领导、专家们参与活动简单归纳起来由“四个一”:

一同吃:领导与专家们平易近人,全程与我们一起同吃,一样的伙食标准,一样的用餐环境,不分你我,拉进了专家与大家的距离。

二同住:领导们、专家们不怕我们一线体育教研组长们的打扰,与我们同住在国源宾馆,这样就大大方便了体育教研组长与他们的交流、汇报。

三同学习:领导们专家们也与我们一样在认真的学习。教授们虽然都是学富五车之人,但是,他们那种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热情一直在付诸于行动,真正做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每每当一位老师发言时,你看那台上的领导专家都在仔细地听,认真地记录,一个片段下来领导们的笔记本记得厚厚的,写得密密麻麻。

四同研讨:领导、专家们与我们一起研讨;25日下午以及26日上午的13上大市的分组讨论杜伟处长、潘绍伟、孟文砚、周兵、邹玉玲教授等也积极参与其中,分别到三个组参与讨论。研讨也在不知不觉中延伸到了别的时间,如吃饭时,老师们与专家们边吃边聊,常常是餐桌也便成了会议桌(虽然边吃边说是不太好的习惯),坐车时也不忘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各类团队显威力。

 

2012年江苏省小学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结束时本市选手的成绩不尽如人意,向周兵教授讨教,我们现在需要怎么努力?周教授给我的回答是:“你们需要建立一个团队,持续几年的努力,定会出彩”,当时对“团队”一词的理解很是肤浅。但是,铜山所见更加加深了我对团队的理解。有几个团队不能不提:省里以杜伟处长为首的领导团队;以邹玉玲、潘绍伟教授为首的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的专家团队;铜山以特级教师武云飞为首的体育教师团队;江苏学校体育网的报道团队;现在正在汇集形成的一个更大的——以省级学生体质监测点校体育教研组长为中坚力量的全省专业研究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而努力的团队。

三、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三能”功夫震撼人。

 

 

如果说体育课六位老师的精彩展示有点做秀的话,那么请你先看看铜山区棠张中学的大课间操吧!跑操中不时变换着花样,面对面的穿插跑进,这些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跑操的枯燥,提高了学生的紧张度。学生跑得兴趣盎然。跑操没有体育教师动脑筋长年累月的抓也是达不到这个水平的。时逢铜山区体育教师体能、技能、教能(三能)决赛,只要再看看铜山区体育教师们上场时的精气神,你就知道平时老师是怎么练的了。不到现场你是真的没有发言权……

四、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标杆老武”续神奇。

 

 

江苏省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特级教师武云飞是铜山区的体育教研员,是我省学校体育界人人称赞的一个“标杆式传奇人物”。他不仅是一个有思想的“老体育工作者”、一个有理念的“老体育工作者”、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老体育工作者”、还是一个让人佩服的“老体育工作者”。就这样一个憨态可掬的“老体育工作者”以“把人的因素做好”为理念,带着他的团队延续着“铜山神话”,把平凡的事做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闯出了一片天地。按《体育教学》杂志王子朴主编的话说:铜山就是全国学校体育的样板间。

五、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教育媒体来添力。

《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编辑李兵老师应邀来到铜山采访深入挖掘报道;我们江苏学校体育网的现场报道团队由4位教师组成,虽不是专业记者,但特别努力的工作态度让领导、专家和参会者不得不竖起了大拇指。第一天下午活动结束,第二天凌晨5点,第一批12篇图文并茂的报道稿和视频资料,已经挂在了省网《省现场会—省中学体育活动现场展示推进研讨会》专栏里面。速度之快,质量之高连专业记者也不得不对我们人刮目相看!

五、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务实研讨收获大。

 

 

我们的这次培训也回归了本源,这种体育活动现场展示推进研讨会的形式就是好,以前的各级各类培训请一些专家、教授从理论上来讲一讲,大家不容易掌握,基本上是培训前概念清楚培训后思路糊涂。现在这种形式可大不一样,有理论的指引,也有实践的操作,且从理论到实践再研讨(理论提炼)再回到现场(再实践)循环往复,不断地螺旋式上升,最重要的是有人教会了我们做什么,教会了我们怎么去做。为什么要搞中学体育活动现场展示推进?我想领导的意图很明显,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大家学了回去干的。让我们找着了学校体育工作方向,这样做既直接又了当。毕竟中小学体育工作主要是操作层面的问题,全省乃至全国的高效学校体育工作缺少的就是操作,缺少的就是执行力。俗话说“不会过日子看邻居”,这种既看又谈的形式非常的好,非为培而培,这是我们一线体育工作迫切要求的,是我们内心渴望的一种培训形式。真心希望这种培训方式多一点,真心希望这种培训长时间搞下去。以点带面,以点促面,只有这样我们江苏的学校体育才能越搞越好,这样才能带动大家一起“致富”。

增强学生体质的重任虽不应全由体育老师和学校来承担,但我们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体质增强也不仅仅是上好体育课,上好大课间活动就能搞好的事,但我们体育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把我们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给种好。打铁还要自身硬,把我们能做的事做好才是“王道”!“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是啊,我们体育老师可能做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来,但我们把我们的本职工作做好,那就足够了。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让我们深刻理解杜伟处长的讲话精神,动员所有的学校体育工作者一起行动起来,为了实现我们的共同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而踏实工作,努力前进吧!

 

本文作者:扬州广陵区教研员严立洋(左)

 

来源:江苏学校体育网  摄影:曹卫民  录入:曹卫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