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宣德时期熔炼铜液的方法

 海外寻瓷翁 2013-01-05

宣德时期熔炼铜液的方法

据宣德《炉谱》记载,制炉时分别使用的金属及非金属显色矿物大致有30多种。

首先我认为铜的正确熔炼方法为:这些材料是按一定比例配制的,为不同颜色的铜料。每一种颜色的炉料只显示某一种颜色。而这种显现某种颜色的合金铜锭,是经过熔炼高达8至12次后,才被允许使用的。

注:(金、银屑不参与熔炼)

由于对熔炼铜液的说法不一,交代的不清楚也不准确、含糊,在此作以下解释和分析:

一  混合炼

有的人这样解释“宣德炉中含有30多种矿物质”甚至解释为“宣德炉中含有30多种金属”一座炉中,不可能含有30多种矿物质,更不可能含有30多种金属,这样说真是太不负责任了!

而这种“混合炼”的说法,总之是对宣炉的想象过于神秘所致。

在解释显色颜色时则说:“用某种药料,把某种颜色从炉中析出,从而让其显示某一种颜色”

然而按混合炼的说法,各种显现颜色的[非金属物质]已经合金成一个整体了,怎么可能只让某一种颜色显色而不让其它各种不同颜色的显色物质不显现颜色呢?不用说古人,就是在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亦有些不大可能。

这就好比把所有的中药都一起煎,不管得了什么病都喝这一种药。真是不可思议!

而混合一起炼的说法,即使是达到了12炼,此时的铜即便可以精纯,其颜色却无法表现,结果是颜色混乱变化不定,这也是民间仿制的特征之一,很多民仿炉,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然而混合一起炼作法,可以说是简单而愚蠢的行为。

二  只炼‘[铜]’

这种炼法也值得研究,有的文章中则解释成只炼[黄铜]甚至有的文章中误认为「风磨铜」就是[黄铜]。[风磨铜]中即不可能含[锌]更不是[黄铜],[风磨铜]与[黄铜]是完全不同的铜。黄铜是铜与锌的合金铜即[含锌铜],而风磨铜可能是纯铜。为方便陈述我们把这两种铜暂统称为[铜]。

只炼[铜]又有两种说法:

a/铜在多次熔炼后到使用时[铜]与[非金属显色材料]不分色,一起使用。而这种炼法不仅不如混合炼的方法,同时也是没有道理的。

b/[铜]在多次熔炼后到使用时[铜]与[非金属显色材料]分色、分类使用。而实际上这种作法,也不如混合一起炼的方法。

为什么?因为不管是只炼「风磨铜」还是[含锌铜],铜熔炼来熔炼去,除了少了一些容易被氧化的物质外无其他结果,只是[铜]自身相对纯了些而已。此时「风磨铜」与[含锌铜]的纯都是暂时的,即便是达到了12炼,使用时一旦加入了大量的[非金属显色材料]对「风磨铜」、[含锌铜]来说就好比是杂质,没有充分地与铜液均匀地结合就浇铸会出现很多问题。

只炼「风磨铜」或[含锌铜]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会出现了一个现象,分色后加入的,而炉的颜色即使是可以表现了,由于[非金属显色矿物]其材料颗粒大,造成炉相对体轻铜质相对糠,而不是整合成合金铜的形式存在,只是单纯意义上的混合,随着蜡的流失水的侵入金属不仅易生锈,而表层非金属显色物质也易分解脱落,形成了橘皮坑,甚至难以保存。显然这是民间仿制品的特征之一,而且这种混合铜液,实际上也只是熔炼了一次。

而有人认为:上述只是炼[铜]的两种方法之一即铜与[非金属显色材料]虽然分色加入,但却不一起炼,这种方法是完全有可能的。

其原因是任何发明皆有原始性;如原始人身上穿的树叶,与今日现代人的盛装,前者是发明而后者只是效仿,不能相提并论。

宣德早期由于没有经验吸取及借鉴,退一万步说,假如铸出的炉真的就是这样的结果,我认为依然是一个成功举措,而保存下来的就更为珍贵了!我依旧叹观止矣!

虽然分色却只是单纯炼[铜],我认为也不是这样的结果!由于宣德皇对技术的封琐,后人不清楚铸炉的具体做法,以上只是炼[铜]的做法,其颜色深重且混乱、变化不定而出现的现象,想必是后人胡乱模仿的结果。而各朝官方不惜工本且极力效仿,便证明了宣炉不仅是一个成功的杰作,而且铜液的熔炼方法也确实不是如此地简单。

三  宣德时期铜正确的熔炼方法

宣德时期铜的熔炼,其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把按一定比例的[金属]及分色后的[非金属显色矿物]混合后一起熔炼。

此时情况就不同了!如果需要给某种含[锌]或不含[锌]的单色的铜料起个名,就可以叫她[蜡茶色宣德铜]、[枣红色宣德铜]等等等等。

在[宣德铜]的单色铜料中,有无[锌]的[风磨铜]及[日本红铜]]也有无[锌]的[出山铜]即[洋铜],也有[锌]与[出山铜]、[日本红铜]的合金即[精铜]。我认为:则不可能有[锌]与[风磨铜]的合金。谱中的[洋铜]系属[锡青铜],而[精铜]则在锡青铜的基础上又搀兑了不等量的锌,为便于以后陈述方便,这些均统称为[宣德铜]。

[宣德铜]的混合铜液,熔炼的次数愈少,炉色就愈偏深且炉色不均匀,熔炼次数愈多,炉色就愈偏清淡且炉色均匀,非金属显色矿物与金属结合的也就愈紧密,相对铜质也就愈精密,重量相对也就愈重。

四  另外提一下,还有一种宣德时期炼铜铸炉的解释,简直没有办法相信这种说法是有可能存在的。

如:邵锐先生在《宣炉汇释》中转述了【「炼12已条之置钢铁筛格上,复用赤炭熔之,取其极精先滴下者为炉,存格上者,以铸他器」】这样的话语。(注:铁熔点为1535度C)

疑问的是?经过12炼的铜条放置在钢铁筛格上再熔?首先此方法是否能够使铜熔化均是个问题?其次是不知道用的是什么炭?而铜与铁又在同一位置,如果铜熔了,铁同时也熔了,铜成了铁的助熔剂。即便铁筛不熔,而先熔的(如果铜不是[合金]的话)也只是些熔点低的金属如:锡、铅、锌等金属。如果已经是[合金铜条]了,可能也就不存在先熔后熔的问题了。

实际上铁筛根本就不是作这个用的,铁筛的用途是混砂、松砂、过滤砂子用的,以后细说。

而民间有很多炉都含有大量的低熔点金属比如:锡、铅、锌等。这种含大量低熔点的金属易熔炼也易铸满铸模,这明显是伪制炉的特点。

然而不管是谁的文章,即便是正史中的记录,这种方法也是没有办法让人相信的,可视为某种作法的原理,而并非实际操作的方法。

假如在金属冶炼及铸冶这方面不是内行,对宣炉的研究多少有阻力。因为邵锐先生不可能在各各方面都是专家,显然在解释宣德时期熔炼铜液的方法时转述了这样的话语,一定有认同感。现在看来,当时的人们在解释宣德鼎盛期熔炼铜液的方法时,存在着疑点,也是可以理解的。

赵老在《古玩指南续骗》第三章[古代礼器](第三节)[古代礼器之鉴别]『古人常识之不足,论古者常有此失』

‘古人常识之不足’这句,我则更无法认同!然在此引用或搬出这样的话语,确实不大合适,但此语确有辨证之理,毕竟现在先进于古人。因为处于落后时期的人们是没有办法理解和想象处于发达及巅峰时期的人或事的,所以我们后人不得不予以重视!

王向辰

E-Mail:wangxiangchen@gmail.com

2004年9月25日写于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