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东山木炭老窑

 梦泽赤子 2013-01-05
关东山木炭老窑

                              蒋玉清

 

 关东山,山多林宻出产木材,众所周知。丰富的山林资源也为木炭生产提供了优越条件。解放前,关东山是木炭的主要产地,木炭成为主要产业之一,形成规模和行业。有村屯的各个沟岔里都有木炭窑的生产,年产木炭都在几万斤以上,就地打包装篓运往各地,长盛百年不衰。

 木炭是经过高温炭化的易燃物体,无烟,无毒,无味、无污染。燃烧时不爆火星,发热量大,燃烧时间长,灰分低,具有防腐、防潮、防臭、防电磁波辐射等功效。它的用途十分广泛,古代的木炭除用来家居取暖、餐饮烧烤和手工业加工燃料外,主要用于冶炼铜铁。商代的青铜器和春秋战国时代铁器的冶炼都用木炭。现今时代,木炭除仍用作生活燃料外,还用于金属冶炼、食品和轻工业的燃料,电炉冶炼的还原剂,金属精制时用作覆盖剂保护金属不被氧化,在化学工业上常作二硫化碳和活性炭的原料,还可作黑色火药,也用于水的过滤、液体的脱色等,还在研磨、绘画、化妆、医药、渗碳、粉末合金等各方面应用。在农业领域、生活领域中又发现了好多新用途。  

 关东山的木炭生产是采用传统的窑烧法,泥土筑窑,满装木料,从窑门点燃烧柴,使木料在窑内炭化,挥发物逸出而成木炭。当时的木炭生产条件比较简陋,不需要什么设备,炭窑的建造,一般选择在生产木材的沟口平缓山坡根有水的地方,窑的容量大小根据需要决定。因地制宜就近采用原料,就地挖坑建窑,有大有小,样式各異,三、五个人就开起窑场。窑都建在黄土粘性大的山坡根,随坡就势向山坡里挖进槽型大坑。一般的炭窑规模为长约4米,宽约2米,深2米多的长方型窑体,墙体四周不垜坡,不作加固设施,装窑时用木棒将土壁拍打牢固即可。窑坑底部顺长面中心挖一条宽、深约30厘米的通火道,火道两边用石块或砖砌牢,火道的一端连接窑头墙壁点为火门,另一端连接窑尾墙壁点为烟囱,火门端比烟囱端约低20厘米,窑头坑壁中心挖一条直立凹型火门通道,火门通道与底部火道相接,火门通道凹进约高30厘米,宽约40厘米,用于点火;窑尾坑壁中心挖一条直立凹型烟囱通道,烟囱通道与窑底火道尾端相接,烟囱尺寸同火道相同,用于通火排烟。

 烧木炭的原料都选择硬木,烧出的木炭质优效益好。关东山区柞木较多,是烧制木炭最佳树种,是主要原料,还有水曲柳、色木、腊木、扭劲子等硬杂木。

 入窑的木料都锯成2米长,弯曲的锯成半米或1米长。原木直径以10厘米以下为宜,较大直径的原木要用斧劈开,鲜活的木材要晾干无水份才能入窑。-次可装入2至3吨左右木材,烧制出木炭1吨半左右。

 装窑是-项很累很细致的技术性很强的活,必须由有烧窑经验的里手(也叫窑把头)来干,既要保证把窑装得实,又要保证全面通火、串烟。入窑的所有木料,都是由他亲手一块块地摆立窑中,木柈之间要拼紧,不留空隙,分垅竖立于窑坑,垅间留出走火道,使窑火均匀燃烧为准。最后形成中间高两边低的拱背形的满窑。

 窑装满后,在顶部担上横木杆,铺上毛柴、枝丫、干草或树叶子等覆盖物,达到不能漏土。然后在面上盖一层厚约20厘米的泥土,并喷洒适量的水后用木棒轻轻拍打使其粘牢,注意不让泥土堵塞火道和烟囱。窑盖中央与四周边插几根直径五公分的木棍留作烟眼,这是烧炭时掌握火候与火势的小烟囱。木棍插于烟眼,需堵则插,需通则拔。

 顶部封好后开始点火烧窑,烧炭的技术,关键在火候掌握上,欠火则烟柴头多,过火则成灰烬。烧窑失败,几天徒劳的情况时有发生。烧窑时,用易燃的干柴引火,拔去插在烟囱里的木棍,开通烟道,添柴猛烧一昼夜,燃烧过程中发现窑顶面下沉不均匀时,要用木棍加压助沉。发现盖土裂缝冒烟喷火时,要马上盖土堵住,让白烟顺着烟囱孔冒出。烧窑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烟眼里冒出烟的颜色,头几天冒白烟,后几天冒青烟,冒浓烟时就得添加柴火;全部冒青烟时,立即封掉出烟口,即可熄火封窑。封窑是有些窍门的,先堵烟眼,再添柴火猛烧,将窑洞里灌满浓烟。这主要是熏烤那些还没有烧透的木柴,也可以给木炭上一层漂亮的黑色。最后用稀泥和石块把窑洞封死,不让烟气溢出。经过了5-6天的烧制,最后冒岀无烟火舌时为炭化结束,及时熄火封窑。熄火的方法是从烟囱孔灌入灭火水,灌水约3-5担,然后用浸湿的柴草堵塞烟道孔,并盖上泥土不让走气,这样封闭两天后,待完全冷却后开窑出炭。木炭抖掉灰尘,按大小、长短分等级装入筐篓或麻袋,存放在干燥处,适时运销上市。

 关东山木炭窑兴旺于上世纪50年代前,建国后,国家实行封山育林政策,禁止乱砍滥伐,木炭生产逐渐萧条,民间不准开窑生产木炭。上世纪50年代,吉林省林业厅在通化市南郊建立了-座大型林业化工厂,设有铁路专用线,将通化地区6个森工局采伐木材的枝杈运到这里,用现代化设备和技术生产木焦油和木炭。
    如今,市场上的木炭都是工厂化生产的机制产品,质量比土法生产的木炭好得多,都是上等品。民间木炭窑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传统的民间烧炭的技术已无人继承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