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是我国远古文化的杰出代表。自东周以来,受到儒家子弟所崇拜的青铜器,已经开始被仿制。据《韩非子·说林》记载: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赝往,齐人曰:“赝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 汉代,青铜器的仿制也偶有记载,如:西汉方士新垣平伪造古鼎,埋在汾阴,企图欺骗汉文帝获取富贵的事。但受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其数量还是很小的。商周青铜器的大批量仿造,则起始于宋代。 宋代的官造仿古青铜器 宋王朝在修订礼典制度过程中,崇尚复古,稽考先秦礼制。宋徽宗大观初年(公元1107年),设置议礼局“诏求天下古器,更制尊、爵、鼎、彝之属”。(《宋史·礼志二》)。标志了宋代官方大规模仿造青铜器的开始。 由于朝廷“诏求天下古器”,因此全国各地盗掘古墓成风,商周青铜器的出土日益增多。新发现的古青铜器并未悉数进入宫廷,大量流入民间收藏,从而导致青铜器交易的合法化,出现了古物市场。叶梦得在《石林避暑录话》中记载:“宣和间内府尚古器……而好事者复年寻求,不较重贾,一器有值千缗者。”一些人或出于玩赏的目的,或出于研究的要求,开始对古青铜器加以收藏。《考古图》列宋人收藏者,有河南文潞公、庐江李伯时等三十余家。但当时最大的收藏者还是徽宗皇帝,他收集的古青铜器达2.5万多件,特建宣和殿收藏,这是一所世界上最早、藏品又最丰富的青铜器博物馆。 拥有了实物资料,宋徽宗开始大规模仿铸青铜器,以用于皇家的祭祀活动和宫廷内的演奏。由于连年的战火,这部分官仿青铜器大多被破坏了。“大晟钟”和“政和鼎”、“宣和三年尊”则是幸存之物。 “大晟钟”是宋徽宗所制新乐——大晟乐里的编钟。该编钟是由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设立的“乐器制造所”和“泻务司”制造的。“大晟钟”作为宋徽宗重制“新乐”里的重要乐器,曾于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演奏过,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被金兵劫掠到北方,其中一部分为金郊庙社稷所用。金人认为“历代之乐各自为名,今郊庙社稷所用宋乐器犯庙讳,宜皆刮去,更为制名”。于是“乃取大乐与地同和之义”,改刻“大和”。现在存于国内外各博物馆的“大晟钟”和“大和”款钟共计有10余种。 “大晟钟”为椭圆形筒式乐钟,双龙钮,身饰蟠虺纹,正面有“大晟”款,背面铸有律名。其制作十分精致,是一般仿造铜器所不能及的,这除了官仿器制作不计成本外,也同当时研究乐律和铸造乐钟均用出土的古钟作标本有关。“大晟钟”就是仿照当时新出土的春秋钟制作的。 徽宗朝复古三代的隆礼作乐,不只需要仿古乐器,更需要仿古礼容器。“政和鼎”的铸成,代表该朝高度的典据商代的仿古能力。它是二耳圆腹三柱足鼎,器耳在口沿上,与春秋以来通行的附耳不同。其形制为流行于商后期至西周早期的鼎形。纹饰为高浮雕的带身兽面纹,有雷纹为底,三组纹饰间有棱脊相隔,这也是商后期所通行的。基于上述风格特点,“政和鼎”在仿铸时很可能有商后期的鼎作摹本,只是在纹钸方面,因为复古,不免流露出拘谨。 “政和鼎”的铭文的内容及书风则在仿古之余,展现宋代新意,也表明了它是宋代的复古铸品。商周时期鼎的铭文部位在内腹壁,而“政和鼎”铭文的部位,则在内底上。“政和鼎”铭文7行23字:“唯政龢六年十又一月甲午,帝命作铏鼎,易领枢密院事贯,以祀其先,子孙其永保之。”记该器是在政和六年十一月时,皇帝下令赐给领枢密院事童贯的铏鼎,用以祭祀其祖先,这是童贯的家庙祭器。 “宣和三年尊”是又一件宋代官仿的礼器。尊内底铸有铭文26字:“唯宣和三年正月辛丑,皇帝考古作山尊,于方泽,其万年永保用。”由此可知该尊是陈设在方泽坛上的。 “宣和三年尊”为筒形尊,通高29厘米,口径174厘米。侈口,圈足,扉棱将器身四等分。口下饰仰叶纹,颈部饰蚕纹,腹上与圈足饰兽面纹,以云雷纹填地。 宋徽宗对礼器形制的考证十分认真,不仅礼器全部仿制古器制作,而且器形的选择也要徽宗本人决定。正如赵佶在政和三年七月乙亥的诏书里所要求的:“可于编类御笔所置礼制局,讨论古今沿革,具画来上,朕将亲览,参配其宜蔽,自朕志断之,必行革千古之陋,以成一代之典,蔗几先王,垂法后世。”“宣和三年尊”是仿照《宣和博古图》著录的“商祖戊尊”制作的。 靖康二年(1127年),徽宗朝追千载成一代新制的隆礼作乐,相关的皇室三代铜器收藏及仿古宋器等,随着金人的取汴、携走文物等而落幕。但其以古器物以复三代古意的隆礼作乐,及其以君赐臣仿古铜器的礼制,仍为南宋所继承,而以高宗最为突出。 南宋高宗(1127~1162年)即位临安,随着局势的安定,礼乐之事也渐兴,但直至绍兴元年(1131年),宫廷所面对的仍是“今卤簿、仪仗、祭器、法物散失殆尽”的局面;绍兴四年国子监丞乃有复古制之议,如包括陈设尊罍及祭器等皆从古制。“绍兴豆”正是绍兴十六年(1146年)宋高宗朝的复古器。 “绍兴豆”的形制、纹饰风格、铭文内容及书风皆具代表性。“绍兴豆”器腹饰以浅浮雕的重环纹及鼓出的圆涡纹,明显模仿西周。 “绍兴豆”铭文在口沿,释为“佳绍兴丙寅三月己丑,帝命作豆,赐师臣桧家庙,以荐菹醢,唯予永世用享”。铭文反映了此豆是高宗命制的祭器,而后赐予秦桧。同时,也反映出了南宋仿古祭器在家庙制度中的角色。 总的来看,宋代宫廷仿造的青铜器非常注重形似,在细部处理上则难免流露草率,另外,官仿的青铜器还有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器物上铸有铭文,有迹可循、有史可查。 宫廷仿造青铜器是宋代统治者崇尚复古的具体体现。然而,上仿制以崇古,下便伪造以图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