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27

 学中医书馆 2013-01-06
四合汤
高良姜6~10克、制香附6~10克、百合30克、乌药9~12克、丹参30克、檀香6~9克(后下)、砂仁3~5克、五灵脂9~12克、蒲黄6~10克(布包)。
功能:温中和胃,活瘀散滞,理气养血。
主治:同三合汤证,但又兼有胃脘刺痛,痛处固定,唇舌色暗或有瘀斑,或夜间痛重,脉象沉而带弦,证属中焦寒凝气滞兼有瘀血者。    组方医理:本方是在三合汤的基础上加失笑散。其中蒲黄活血散瘀,《本草纲目》中说:蒲黄“凉血、活血、止心腹诸痛”,加五灵脂行血止痛,《本草纲目》中说它“治男女一切心腹、胁肋、少腹诸痛,疝痛,血痢,肠风腹痛”,二药合用,再配合丹参,活瘀止痛的功效增强,对中焦有瘀血阻络而发生的心腹疼痛有良好疗效。三合汤加失笑散4方合用,既有气药,又有血药,既能祛邪,又兼益人,所以对久治不愈的胃脘痛能发挥特有的效果。
加减运用:兼有呕血、便血者,须改用蒲黄炭、五灵脂炭,再加白芨10克、生藕节20克,或藕节炭30克、三七粉2克(分冲)、伏龙肝60~100克(煎汤代水),香附也要炒黑,可去砂仁,如无呕血、便血,但大便黑色,潜血阳性者,也可用蒲黄炭,灵脂炭,或再加白芨、乌贼骨等。其余加减同三合汤。
验案举隅:张某某,女,49岁,歌舞团演员。1985年10月18日初诊。
胃痛已五六年,近半年来病情加重,渐渐消瘦,面包萎暗,舌苔根部较白,胃部疼痛喜按,得热减轻,脘部发堵,腹部发胀,精神不振,全身乏力,食欲不振,二便尚调。右手脉象细弦,左手脉沉细。于10月4日在某某医院做胃镜检查,诊断为多发性溃疡,欲收住院治疗,但因目前无空床,在等空床的时间内,来找我诊治。根据其疼痛已久,久病入血,并见痛处固定,腹胀脘堵,右脉细弦,诊为气滞血瘀所致的胃脘痛。再据其喜按喜暖,知兼有虚寒。治法采用温胃调肝,行气活瘀之法,以四合汤加味,处方如下:高良姜10克,香附10克,百合30克,乌药10克,丹参30克,檀香6克(后下),砂仁5克,吴萸6克,生蒲黄9克,五灵脂9克,茯苓15克,木香6克,水煎服,7~14剂。
二诊(11月5日):进上药后,胃已不痛,精神好转,右手之脉已不细,弦意亦退。仍感胃部发堵,但已不发胀,再守上方,稍事变动。上方乌药改为12克,檀香改为8克,砂仁改为6克,五灵脂改为10克,加桂枝9克、苏梗10克,7~14剂,效可继服。
三诊(11月20日):近日因生气,又有胃痛,但教以前轻。改檀香为9克、桂枝为6克,加白芍12克,7剂。
11月28日住入某医院,自觉症状已消失,停中药,等待胃镜复查。    12月5日,胃镜检查报告10月4日所见之溃疡已经愈合,不必再治疗。于12月7日出院。
按:良附丸、百合汤、丹参饮、失笑散,均为治疗胃脘痛的古方,但每方又各有特长,把这3个或4个药方合为一方,共治其所长为一炉,并互纠其短,发挥它们治疗胃脘痛的共济作用,故在临床上常常出现令人难以想象的奇效。今把近采用三合汤及四合汤治疗的胃脘痛病例有复诊结果的15例,进行初步小结:其中肝郁乘胃证10例,气滞血瘀证3例,胃虚肝乘证1例,中焦虚寒证1例。15例中包括溃疡病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5例,急性胃炎l例。病程最短的4天,最长的50年,以1年以上至15年者最多,共占11例。经用三合汤(l2例)和四合汤(3例)治疗,其治疗结果是:显效(2~4诊疼痛消失者)7例;有效(2~3诊后疼痛减轻,5诊时,疼痛尚未完全消失者)8例,没有1例无效。由此临床疗效小计中,也可以看出三合汤、四合汤,确是治疗胃脘痛非常有效的经验方,我应用几十年,愈人无算,谨供同道们参考选用。

 

足胻消肿汤
“胻”字读“衡”音,“足胻”指小腿及足踝部位。
焦槟榔12~18克、茯苓20~30克、木瓜10克、苍术6克、紫苏硬、叶各9克、生薏米30克、防已10克、桔梗4.5克、吴茱萸6克、黄柏10克、牛膝12~15克。
功能:降气行水,祛湿消肿,散寒温经,舒筋活络。
主治:风寒湿邪流注于小腿、足踝而致两足及胻踝浮肿胀痛、沉重、麻木,筋脉挛急,行走障碍等。包括西医诊断的下肢淋巴或静脉回流障碍等引起的足、踝、小腿下部(胻)肿胀疼痛。
组方医理:本方据《证治准绳》鸡鸣散加减而成。方中以槟榔辛温降气,质事达下,破滞行水为主药;辅以茯苓、紫苏散寒行气,辟秽祛湿;佐以生薏米、木瓜理脾行湿,舒筋活络,苍术、黄柏、防已益肾祛水,吴茱萸温肝肾,燥湿浊,桔梗宣肺气而利水;牛膝引药下行直达病所为使药。全方共奏降气行水、祛湿消肿、舒筋活络,散寒温经之功效。
加减运用:(1)湿郁化热,症见足胻肿胀灼热,口干口渴,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者,可去吴茱萸、苍术,加重黄柏为12克,另加木通、泽泻、连翘、滑石等。(2)兼有肾虚而腰酸腿软,足跟疼痛,尺脉弱者,可去桔梗、黄柏,加桑寄生、川断、杜仲等,或兼服济生肾气丸。(3)若足胻浮肿,并见青筋怒张或皮下青色脉络缕缕,舌质暗或有瘀斑者,可加红花、赤芍、泽兰、瞿麦、白茅根等。
验案举隅:党某某,男,55岁,工人,1980年5月23日初诊。
病史及现症:1966年始,左下肢浮肿10余年,以后渐至双足及下肢均浮肿胀痛,麻木筋挛,步履艰难,双足浮肿而至夏天不能穿单鞋而穿棉鞋。近4年来加重,每到夏季即复发,逢雨天更加重。西医诊断为“下肢静脉回流受阻”。曾服多种中西药物均不效,西医建议手术治疗。今又发作如上述,且有头晕。观其舌苔薄白,切其六脉皆弦。约其每年夏季来治,连治3年。
辨证:湿邪下注,络脉郁阻,气机不畅而致足胻肿痛。属中医脚气病范畴。
治法:降浊利湿行气,佐以益肾。
方药:焦槟榔12克,木瓜10克,茯苓20克,生薏米30克,防己10克,吴茱萸6克,苍术6克,炒黄柏10克,桑寄生20克。
1980年6月3日二诊:足胻浮肿沉重感均减轻,舌苔薄白,脉沉细弦。上方茯苓改为30克,苍术改为9克,继服6付。
1980年6月17日三诊:头晕及下肢浮肿均明显减轻,足胻仍感发胀。上方改焦槟榔15克,加红花6克,服12付。
1980年夏共服上述中药68剂,症状消失,1981年、1982年夏天均服上述中药预防。追访3年,未见复发。
1984年5月8日,患者来信说:“我因每年夏天左脚浮肿,达10多年(后来右脚也肿),后经五六家医院一直没有治好。1980~1982年这3年连续经您治疗,一年比一年好。1983年夏天我试者停服药,也没有肿。自1966年以来,苦恼17年的病根,在您的诊治下,终于解除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