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论】蒋骥·续书法论

 率我真 2013-01-07
蒋骥·续书法论

○临古

学书莫难于临古。当先思其人之梗概,及其文之喜怒哀乐,并详考其作书之时与地,一一会于胸中,然后临摹。即此可以涵养性情,感发志气。若绝不念此,而徒求形似,则不足与论书。

○墨迹

墨迹之贵于石刻者,以点画浓淡枯润无微不显,用笔之法追寻为易。

○楷法

先君子论作小楷,必先凝注精神,于法度森严中而出之以纵横奇宕。今解云知篆隶则楷法能工。篆法森严,隶书奇宕,运用篆法,参合隶书,可谓端庄杂流丽矣。乃于字势之长短大小又因其自然,则直与天地为消息,万物为情状,错综变化,意趣无穷。

作小楷能悬腕已非下乘,惟能悬臂则神气益静,非端坐不能为此,此所以更高于悬腕一筹。

○执笔

捻管与笔锋须分解。柳云心正则笔正,原是讽谏之词。今人用秃笔为藏锋,又以捻管正为中锋,谬矣。余学欧、虞诸碑,始信徐常侍书对日照之中有黑线之语。盖中锋有搦管正时而笔锋散者,有搦管稍偏而笔锋中正者。譬之刻印,刀法有切刀冲刀之别。至旧论搦管欲直,为初学要言,未尝指精熟神妙无所不可境界。

○用笔

用笔以毫端分数辨肥瘦。今人误以墨之轻重为肉之肥瘦,致点画不能洁净精微。故学书当从颜、柳以立其体,参之欧、虞以著其洁,参之苏、米行书以畅其支,参之董、赵以博其趣。然后临二王像赞、曹娥、十三行诸帖以追其源。使心气和平,趣味含蓄,则斯道可期入室矣。用笔润则实抢,湿则虚抢。

○两转字最要

作书有两转字。转折之转在字内,使转之转在字外。牵丝有形迹,使转无形迹。牵丝为有形之使转,使转是无形之牵丝。此即不着纸处,极要留意。

○顿挫

顿挫与提顿相连。欲挫仍须提,既挫又须顿也。知顿则精神完固,不可重滞。知挫则骨节灵通,不可拖沓。顿字易晓,挫法难明。窃用鄙词,以宣其旨。挫者,顿后以笔略提,使笔锋转动,离于顿处,有横有直有转,看字之体势随即用收笔。或又用顿运行,盖点画用挫则笔无不周,勾用挫则法无不到。

○顿与驻别

手不运而以笔按下为顿。运笔时而意有所顾,因用迟涩出之者为驻。

○转折

转笔圆,折笔劲。折者勾处笔提上,重顿运行,笔势带努而下。转者须用挫法,兼可用指撚管而下。虽不必尽如此,亦所以明转之义云。

○用墨

用墨润则有肉,燥则有骨。肉不可痴,骨宜少露。笔得中锋,则肉在外而骨在内。

○笔锋字锋

用笔须知选笔。选笔以毫端排齐乃围聚成笔,尖锐如锋,故笔言锋也。用之作书,其起止有圆有锐,有逆有顺,如鸟啄,如刀削。此以笔画之形为锋也。若中锋、藏锋、偏锋,此又以笔锋与字两者相合言锋也。辨此则观古人书法方能入细。

○中锋

笔之言锋,皆毫为之耳。毫少则薄,毫粗则弱。故善书者必用重料好毫,使毫尽含墨,按下运行,而毫端聚墨。最浓处注在画中,乃得中锋之道。锋之在画中者如人之筋骨,锋之在两旁者如人之肌理。肌理细腻,筋骨内含,斯中边俱到。

○藏锋

藏锋者,点画起止不露芒铩也。前人作书,因一字之中点画重叠,或一篇之中有两字相并,或字不同而点画近似,间用藏锋变换章法。今人有专以此自矜为能者,虽一望古茂,究无生趣。

○偏锋

晋、魏、唐、宋大家皆一脉相传,余自成一体者不免有偏锋之别。学者知中锋可不趋向此途,然亦偶有峭拔俊逸偏正同功者,既事临池,亦宜深省。尝观米老书落笔飞动,运管当如跳丸舞器,故灵妙不测,矫变异常,绝不规矩正格,然至末笔,必收到中锋。

○笔画

书有增笔减笔,必合之古人方可用,若杜撰一笔,即不成字。

笔画多无俯仰照应,则直画如梯架,横画如栅栏,了无意思。

○笔意

学书先求其笔意,再摹其粗细。如颜书之粗,褚书之细,而笔意皆可见。

○向背

一字之两直相对者,向即俱向,背即俱背,不得一向一背。每一字有一笔是主,馀笔是宾,皆当相顾。此皆古法当师。

凡点画左右上下皆相逊让,布置停匀,又能回抱照应,斯为合法。

○力量

端坐作书,四肢之力俱到。惟力愈大而运笔益轻灵,始细若毫发而不弱,肥以肉胜而不滞。

作书用全力,笔画如刻,结构如铸,间用燥笔如抽茧丝。惟知篆隶,方能解此。

学书知规矩绳墨,始可纵临锺、王及唐宋诸贤,以自成一家,如圣道一以贯之也。由是字里行间,其人之度量志气一一毕露。若间架未定,随笔涂抹,即心切追摹,此不能有帖,并不能有我。

○章法

篇幅以章法为先。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处仍续。观古人书,字外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此章法之妙也。玉版十三行章法第一,从此脱胎,行草无不入彀。差行间有高下疏密,须得参差掩映之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