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识探究式学习

 阡陌躬耕 2013-01-07

认识探究式学习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更新时间:2007-4-6
地理课程学习方式的变化——探究式学习

  前言:为什么要致力于转变地理课程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学习方式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最后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这次课程改革对主动、合作、探究式等学习方式的强调更主要是针对传统学习方式而言的。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讲(授受式学习,tell-listen)也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多种学习方式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从我国目前的现实出发,应大力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第一节 认识探究式学习

  一、探究式学习的来龙去脉
  最早提出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在1909年前,大多数教育者认为科学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直接教学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科学知识、概念和原理。1909年杜威在美国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第一次对这种方法提出批评。他说,科学教学过于强调信息的积累,而对科学作为一种思考的方式和态度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
  1959年,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应重视科学的知识结构,重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新教育观,并率先倡导“发现法”,锐意改革和创新,“发现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受到教育者的重视。
  与此同时,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为实现这些改变,施瓦布建议科学教师首先要到实验室去,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而不是在教室里照本宣科地教授科学。这就是说,在向学生介绍正规的科学概念和原理之前应该先让他们到实验室里做实验,用实验的证据来解释和深化教材中的内容。
  哈佛认知设计中心就社会科学所进行的一些实验,说明探究式学习方式不必只限于在数学和物理学这样的高度形式化的学科中使用。一个已经学习了东南各州的社会和经济地理这个传统单元的六年级实验班,开始学习北方中央地区,学生要在一幅绘着自然特征和天然资源但没有地名的地图上找出这个地区主要城市的位置。最后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很快地提出许多有关城市建设要求的似乎合理的理论:一个水运理论,把芝加哥放在三个湖的汇合处;一个矿藏资源理论,把芝加哥放在默萨比山脉附近;一个食品供应理论,把一个大城市放在依阿华的肥沃土地上等等。实验班在兴趣的浓厚程度和概念的完善运用方面都远远超过控制班。然而,最显著的则是儿童的态度。对他们来说,城市的位置第一次成了一个问题,并且是能够经过思考发现答案的问题。不仅在研究一个问题时会使人感到愉快和兴奋,而且,最后,至少对于过去想当然地看待城市现象的市区儿童来说,这种发现是有价值的。(摘编自布鲁纳著,邵瑞珍等译:《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探究式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它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其成为美国教育改革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教学方法,并广泛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
  二、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1.学生是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新知识并培养能力的。
  探究式学习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加以验证,而是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诸如观察、调查、制作、收集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构建起对自然的新的认识,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这种通过多样、复杂的活动情景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入地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2.探究式学习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
  对学生认知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已有的经验会影响现在的学习,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才能是主动的。
  3.重视证据在探究中的应用。
  科学家在探究中要花费大量精力收集证据,并以此为基础解释自然界的运动机制。在科学课堂的探究中,证据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例如,学生通过对月球的连续观测,获得了一组有关月球阴影的位置、大小、方向等数据,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月相变化的模型。所以可以说,证据是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知的关键所在。同时,通过证据的收集,从证据中提炼解释,将解释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系等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推理及批判思维能力,也使他们懂得了科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工作,以及如何通过探究发展并获得新知的。
  4.重视合作式学习在探究式学习中的作用。
  探究式学习常常需要分组制定工作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构建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5.探究式学习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探究式学习的评价要求较高,如它要求评价每一名学生理解了哪些概念,哪些还模糊不清或不知道,能否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否能提出问题,是否能设计并实施探究计划,是否能分析处理所收集的证据,是否能判断证据是支持还是反对自己提出的假设等。但要弄清楚这一切,单靠终结性评价是难以奏效的。探究式学习在重视并改进终结性评价的同时,很重视形成性评价,如学生每天的笔记、撰写的报告、绘制的图表、制作的模型等,以及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针对某个问题所做出的解释,通过这些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广度,以及进行科学推理的能力。重视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评价是探究式学习评价的另一个特点。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探究学习进行评价,如检查采用的方法是否合适、解释是否合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如何等,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6.教室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课内外和校内外的联合。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开放性、参与式的学习形式,它不局限于在一间教室或一所学校,也不局限于一门课或几本书。为了探索有关的问题,学生必须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融入到自然和社会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认识自然、了解社会,认识到他们的态度、行为和决定能够对现在和未来的世界发展产生影响。这一过程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各种问题的理解,而且有助于陶冶他们的情感,澄清他们的价值观。探究式学习不是以学生经过调查得出一两个结论而终结,它要求学生把自己所得出的结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强调让学生参加实际的活动,强调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
  三.探究式学习的主要活动形式
  探究式学习的形式有小组活动、调查(问卷、访谈、观察等形式)、头脑风暴、角色扮演、WebQuest(也称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等。
  1.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其实就是就是合作学习的运用形式,通过学生之间交流、合作,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与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与个体单独活动及集体活动相比,小组活动对实现交往的技能及分享、合作态度等教学目标具有独特的作用。探究式学习的各个环节几乎都可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从小组协商制定调研计划,到小组分工合作搜集和整理资料,再到小组研讨澄清认识、得出结论,最后小组共同行动服务于社区环境建设。
  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成果,进行有效的小组活动的教学设计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分组时注意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从小组的构成看,每个小组的4-5名成员在性别、个性特点、家庭和社会经济背景、学业成绩、能力水平等方面需有明显的差异。使每个小组都成为整个班级的缩影,各小组之间力量均衡,便于对各个小组的工作成效进行公平的比较和评价。同时,由于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可以有效地展开互助与合作,最终促进组内每个成员在认知、情感、个性和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提高。
  (2)设立小组的共同目标。在活动中,小组是一个整体。目标的达成是以小组而不是以每个成员的成就来衡量的。也就是说,只有当小组的其他成员都达到了目标时,自己才达到目标。因此,小组成员要有同舟共济的信念,彼此关心各自的学习,在共同目标的作用下,结成利益共同体。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在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后会积极地去帮助其他学生;而成绩较差、能力较弱的学生则会出于集体荣誉感和自尊心,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学习,以保证自己所在小组不会因为自己的失败而失败。
  (3)明确个体责任。为了实现小组目标,保证每个组员都能对小组成绩有所贡献,应对组内成员作明确的职责分工。例如在调查社区的垃圾问题时,有的小组成员要到垃圾回收部门了解垃圾回收利用的益处和难处,有的组员要向当地居民了解垃圾堆放情况及其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有的组员要查阅有关垃圾处理的文献资料……在分头搜集资料后,小组成员一起分析和处理有关信息;在小组研讨推导结论的过程中强调每个人都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把大家的意见综合起来,得出一个小组的研究结论。
  (4)给予学生均等的成功机会。由于每个小组的构成大体相同,因而学生无论在哪一组,只要自己努力,并有同伴之间的相互帮助,那么都会有成功的机会。同时,由于是以小组目标实现与否作为衡量各个组员工作成效的标准,因而无论单个组员的背景和能力如何,也都有均等的机会享受成功。
  (5)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学生必须具备适当的领导、交流和解决矛盾的技能。学生一方面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使他人采纳自己的主张;另一方面,他们学习如何倾听他人的见解,借鉴他人的观点提高自己的认识;此外,在产生分歧时,他们还要尝试以宽容的态度,寻求解决分歧的途径,与同伴求同存异,携手合作实现小组的行动目标。
  (6)提供定期的反思评价。学生之间要有充分的言语和非言语的交互作用,各小组必须定期地自我评价开展活动的情况,并探讨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2.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是以集体讨论的形式提出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而寻求最佳解决方案的行动。从形式上看,头脑风暴有点像讨论,是把与某一主题相关的人员集中起来,让他们充分发表观点,集思广益。同一般的讨论相比,头脑风暴更加自由,更加灵活。因此,教师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让每个与会者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把所有的观点都记录下来,这些观点在头脑风暴集体讨论结束后才予以评价。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在探究式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即提出问题的阶段,运用头脑风暴让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集体所要探究的问题和方向确定下来。其过程及设计要点如下:
  (1)在一个小组或者大组中选择一位主持人和一位记录员(可以是同一个人)。
  (2)通过头脑风暴法集体讨论来定义问题或者概念,确保每人对将要探讨的问题都有清晰的了解。
  (3)建立讨论活动的规则。这些规则包括:
  主持人控制讨论进程;
  承认每个人做出的贡献;
  确保没有人侮辱、贬低或者评价另一参与者的观点;
  声明没有一个答案是错误的;
  记录每一个回答,除非它被一再重复;
  设定发言时间限制,到时立即终止发言。
  (4)开始集体自由讨论。主持人选择小组成员共享他们的答案。记录员记录下所有的回应,使得每个成员能够看到这些反映,确保在讨论结束之前不要评价或批评任何回答。
  (5)一旦集体讨论结束,马上检查记录结果和开始对各种回应进行评价。检查这些回应记录的时候,一些基本的要求包括:
  寻找任何重复或者相似的答案;
  将相似的概念聚集在一起;
  剔除明显不合适的回应;
  精简了记录清单以后,继续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剩余的回应内容。
  3.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形式一般在环境问题的教学中是使用。在全球范围内,许多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和解决都要牵涉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如何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机构、不同人在环境问题中各自的作用,以便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更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这是环境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方面,角色扮演活动具有独特的作用。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会有一个主持人来主持活动,其过程一般是:
  (1)确定主题。
  (2)确定角色并分配角色。
  (3)角色扮演者通过观察、阅读、实地调查、测量、访问等活动收集数据和材料。
  (4)各个角色就该主题进行扮演,体验不同机构、不同个体在制造和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不同职责和不同作用。
  (5)主持人作总结陈词,总结各个角色的观点。
  例如,对于一次性饭盒的生产和回收问题,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饭店的老板、顾客、饭盒生产厂的厂长、垃圾回收站的工人、环保专业人士等,然后模拟一个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各个角色从自己的立场阐述对一次性饭盒的想法。无法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或者是旁观的学生,从这一活动中都可以了解这个简单的环境问题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进而也了解如果要彻底解决一次性饭盒的污染问题,必须全面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否则再好的改善措施都难以取得实效。
  角色扮演要求学生转变角色,真正从所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并采取行动。因此,它可以使学生逐渐学会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想人所想,急人所急。这对于培养学生对其他生命的尊重、关心和爱护的情感是非常有利的。
  
  4.“WebQuest”的设计模式
  WebQuest是一种面向探究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所用到的所有或大部分信息都来自网络。因此,这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活动。
  一个标准形式的WebQuest教学设计包括介绍、任务、资源、过程描述、学习建议、评价和总结七个部分,各部分设计要点如下:
  (1)介绍——对于所“探究”问题的简要描述。
  在这一部分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们简要介绍此WebQuest的大致情况,以进行先期的组织和概述工作。如果在此WebQuest中包括角色扮演或闯关游戏(如“你现在是一个鉴别神秘诗人的间谍”),还应在这一部分中设置相应的情境。
  (2)任务——对于学生们要做的事情的描述。
  在这一部分中,教师应该清晰明了地描述学习者行为的最终结果将是什么。在WebQuest中涉及的“任务”可以是:一系列必须解答或解决的问题;对所创建的事物进行总结;阐明并为自己的立场辩护;具有创意的工作;任何学要学习者对自己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和转化的事情等。
  (3)资源——指出网上相关站点的链接。
  在这一部分中,教师指出一些学习者可以利用的资源的网址。并且应该在每一个链接中加入对此资源的描述,以便学习者可以在点击前知道自己将通过点击获得什么。
  (4)过程描述——描述要做些什么才能完成指定的任务。
  学习者将遵循哪些步骤才能完成任务,这一部分是探究学习的关键所在。一定要使这些步骤简明清晰。
  (5)学习建议——指导学习者如何组织信息。
  在此处,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建议,以帮助他们组织所收集到的信息。“建议”可以包括使用流程图、总结表、概念地图或其他组织结构,也可以采用由复选框组成的问卷形式,其中的问题旨在分析信息或提出对要考虑事物的注意。如果将“学习建议”部分嵌入到“过程描述”部分中,可能效果会更好。不过如果建议很多,或者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不是几步就可以完成的事情,那么还是将这两个部分分开好。
  (6)评价——创建量规来展示如何评价最终的成果。另外,教师还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于评价和反思自己的学习。
  (7)总结——对于将要完成或学习的事物的简要总结。通过简短的一两句话,概述一下学生通过完成此WebQuest将会获得或学到什么。
  探究式学习的其它形式还可以是小品、音乐、模拟、游戏、辩论等,对探究式学习的设计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混合设计,也就是一个主题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而是多种形式的优化整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