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各家传抄太极拳经诀(2)

 兴安书馆 2013-01-07

各家传抄太极拳经诀(2)

十三势打手歌诀(七言八句)·注解

形用半兮劲对五,阴阳逆从妙法存①。
掤捋挤按须认真,採挒肘靠就屈伸②。
进退顾盼与中定,粘连黏随虚实分③。
手足相随腰腿整,引进落空妙入神④。
【题名解】
这是对掤、捋、挤、按,採、挒、肘、靠之八法和进、退、顾、盼、定(中)的五步,共计十三势的攻防运用方法的具体论述。此歌诀中的关键在开始的“形用半兮劲对五,阴阳逆从妙法存”一句和结尾的“手足相随腰腿整,引进落空妙入神”一句之精义中,请看注解便知!
【注解】
①、形用半兮劲对五,阴阳逆从妙法存:一般的太极拳传抄谱中,都没有这两句歌诀,故而补之,以全其精义。
根据“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观点,来观察一身之外形,自然是一半用于攻击,一般用于防守;转换后亦如是法,故曰“形用半”。既然形用半,所匹配的内劲,亦要分两分个配之,理之所然。然无形的内劲不能以形说,只好用数言之了。即自然数之一、三、五、七、九,天地五阳数,用于攻击之半形中;二、四、六、八、十,天地五阴数,用于防守之半形中,此即劲用对五的说法。
阴柔之外形,阳刚之内气,内外匹配如一。要“逆从”法的匹配,即是“暗劲”的法式。正如诀言:“势若去时要猛狠,意回旋时身步稳”。此乃劲形匹配法的巧妙。其巧妙在能够实施“黏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法式以胜人。自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攻防能力。
②、掤捋挤按须认真,採挒肘靠就屈伸:掤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按在腰攻,四正法各有所用部位,所用劲意,所攻之法,不尽相同,故须要习太极拳者精心揣摩,认真体会,方能得其至用的要妙;採在十指,挒在展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四隅法的攻防部位、方法、劲势随不尽相同,在修炼中自能体认清楚明白。但在运用四隅法时,关键在于随屈就伸的含形随应至变,皆从他力取法,才能显示出诸法的神奇妙用来。
③、进退顾盼与中定,粘连黏随虚实分:上述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法的实施,都是在步法的进退顾盼的周旋过程中完成的,更重要的是时时处处的中土不离位,中土常守的中定功夫中完成的;这与接触点粘之虚连,随之实黏的“一点子黏走相生,化打虚实分明”的技法是分不开的。这就是“进退顾盼与中定,粘连黏随虚实分”的诀言之精义。
④、手足相随腰腿整,引进落空妙入神:而能够作出如上的攻防技法之关键,就在于手足的上下相随之实施。而手足的上下相随之得以实施的关键,在于腰的左右之虚实的转换的灵敏。方得以运用粘连黏随的方法,将对手引进落空而及时刚发以胜之。所谓妙入神者,就是实施黏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无为法式,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胜人而在人的不知不觉中实现的,故谓之妙法入神。

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①。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②。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③。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④。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⑤?
形如搏兔之鹘,神入扑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从人借,劲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⑥。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⑦。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缜密矣⑧!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⑨。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在意则灵。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似车轴⑩。
【题名解】
此文须与武禹襄所著的“太极十三势行功要诀”一文相互对照观读,效果最佳。因为这两篇文章都是从解释王宗岳《十三势歌诀》之练、用的精义立意而成的。凡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者必须精心阅读这三篇经典文章的理法内容,如法认真的修炼,自己要一一对照,功成艺就有望矣!
【注解】
①、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此“心”,乃指意识活动功能;此“气”,乃指丹田所修炼成真元之气,即内劲。此乃指初练者形拳招熟及气、意拳懂劲的神知功夫以前的说法。内气收敛入脊骨内,内气由腰上升至两肩入臂膊至肘手为开;由两手肘回至两肩复下至腰为合。此乃命意源头在腰隙的精义。以气运身者,遵从内主外从的法则,气主形从,气率形动;外形从内气而动静则不会妄行乱动了。务令周身外形顺随内气的运行而运动的纯任自然,乃能外形从心而动,就能静中触动动犹静也。就是“便利从心”之精义。此论又一次说明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意气君来骨肉臣”的练用宗旨。
②、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精神能提得起,就是虚领顶劲的顶头悬;气沉丹田,尾闾中正神贯顶。正所谓“一神领起,全身无懒骨”。身法中正安舒,不偏不倚,自然攻防动变没有迟缓滞慢的病拳现象发生了。身法乃体也,以体求用,乃顺序也!
③、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触处成圆,须要意气换得灵,外形才有圆活之趣味,说的是形随气动的气形合一的“转变虚实须留意”才能作得到。
④、发劲须沉着松静,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立身中正安舒,自能静中触动动犹静也,此乃能八面动转无滞碍,为之支撑八面,就有八面威风。但须内具八面玲珑的攻防机制,才能运用自如。发劲时外形务令松静沉着则有根,内劲专注一方则有势。正所谓:“外形松的干净,内劲发的干脆”之精义。
⑤、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夫气起于丹田,升于泥丸,降于背,入于肩,流于肘,抵于腕,至十指尖,此气之上贯也。气生丹田,入于两肾间,降于涌泉,此气之下贯也。气随心到,心逐气穿,心能普照,气自周全,久而听探、顺化及其相互为用的能力自然加强焉。式如行云流水,无停无滞,瞬息存养,动静清轻而灵,入手神妙,可以进退如意,此即百炼成钢之精义。形无定门,非斜非横,忽高忽蹲。功夫到此,一触即发,无坚不摧之精义也。可谓通真而至拳道合一也。
⑥、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扑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从人借,劲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其形手不离胸,手不离肋,其静如山岳,威风凛凛而不可侵犯。全神贯注,蓄势如张弓则伺机似扑鼠之猫,伺机而随时都可能顺势借力的向对手发动致命(击败对手)的攻击;动若江河乃如搏兔之鹰隼之疾,灵活稳准而发劲如放箭疾矢其势不可挡。此时此景,正如拳经所言:急与争锋,能上莫下,夺占一分,我据形势,一夫当关,万人失勇。
防守之法为曲蓄,曲蓄的充足;再在曲蓄中求得直发,这里有三求的内容,一曰何处直?是方位;二曰如何直?是方法;三曰直多少?是分寸。求得明白,三求统一而用才能即时发的干脆。但是,一定要牢牢的记住,力要从他人而借,机由自己把握,劲可由自己脊中发出。步法要随身法而变换,才是正确的方法。如果内气外形匹配如一的阴阳逆从,劲形反蓄的话,收就是含蓄着发放的机势;发就是含蓄着收宿的机势。如果内气外形产生了断的情况,就要即时续接,如形断气连,气断意连,意断神连。这就是“断而复连”的自己补救之精义。
⑦、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含形随应至变,皆从他力取法,故而因敌变化的辗转往复须有折叠之法式,进退须要转换的自然,才有灵动圆活之出神入化的黏走相生,化打合一的以静制动之神奇效用。外形的极柔软,才有内劲的极坚刚之制胜的妙用,此即“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句的精旨妙义。内气的吸提呼放自然而然,外形才能随之灵活的变化运用。太极拳修炼时内气的随势运行,就是直接保养身体的最好之方法;而用于较技的时候内劲是以曲蓄的法式才能富富有余而用之不尽的。这就是“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句诀言的精义。
⑧、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缜密矣:心为出令之官,气为行令之旗帜,内劲为将,全身各部位为众官兵,腰脊为大旗(即实中)。此乃运用军队的编制以比喻自身内外各部位器官的职能。修炼时先求攻防拳势方正开展,势势开展大方的极限到位,乃明劲的练用法式;纯熟后再求攻防拳势的圆活紧凑,势势圆活紧凑到极小无内,乃是暗劲的法式。只有如此的修炼,才能达到“皮弹抖打震死牛”的气、意拳懂劲之功夫成;再进一步修炼“毛发松弹守三阳”的大成艺境,才能修炼的法身道体之功成。即从“有形练到无形处,练到无形是真功夫”。无形之法身道体的功能作用如下:
放之则弥六合,其大无外,无所不容;卷之退藏于密,其小无内,无所其入;卷放得其时中,丝毫无差,无不切机。
⑨、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除上面所论基本法式内容外,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运用,乃本着神、意、气、劲、形、中六合一统的内主外从之法式。先在心明,然后身随心动而明,谓之由己。这就须要腹部松静气腾然,才能进一步气敛入骨,精神提的起,则神舒展而形体安静,自能刻刻留意在心头,听探的清楚,顺化的明白。切要牢牢的记住:攻防之势乃神、意、气、劲、形、中六合一统,神一动则意、气、劲、形、中无有不动;神一静则意、气、劲、形、中无有不静。这才是动静分明而有序的周身一家之攻防功夫。
⑩、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在意则灵。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似车轴:太极拳的攻防变化之施招用手、施手用招,遵从 “以不动之腰脊,催动动之手足”的内主外从的法则。故而,攻防手法的牵动往来都要有内气贴背以转斗的法式为主宰,而内气要敛入脊骨内才能开合升降运行自如而内动又可不令人知道。这样气动形静的法式,就是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的精义。迈步之劲意在足踝,进退辗转步法圆转自如,谓之如猫行;劲势运行沿路缠绵细腻熨贴,无过不及而均匀,谓之运劲如抽丝。虽然太极拳的运动是意气运动,但是,全身之意在于专注法身道体的运动上,而不在口鼻之气的呼吸上。如果将一身运动之意专注在口鼻呼吸之气上,则一身的运动就会受到口鼻呼吸之气的制约而滞阻,故曰:在意则灵,在气则滞。以口鼻呼吸带动全身运动者乃是无纯荏自然之力的表现,无口鼻呼吸之气者自然之力纯刚无比。内气周身运转如车轮,腰为中枢似车轴,故而触之自能左右运转自如而应物自然如有神助一般。

十三势行功心诀(三言四句)·注解

轻则灵,灵则动②;动则变,变则化。
【题名解】
这乃是针对掤、捋、挤、按,採、挒、肘、靠之八法和进、退、顾、盼、定(中)的五步,共计十三势之修炼、至用内容的总诀言,故名之曰:“心诀”。心诀的关键在于尚意不尚力的法旨。此心者,乃指理心、道心而言的。道心者,就是“以天心为体,以元神为用”的体用一元之道体法身而说的。概括的说,本题实际上是论述的: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及其相互为用的能力。
【注解】
①、行功:行使十三势功法的心得秘诀。其中包含修炼功法和至用功法的全部内容。可参照李亦畬的“五字诀解?身灵和劲整”条目。
②、轻则灵,灵则动:灵字,有写成伶字的,意义无异。以体言,全体透空的虚灵妙境则轻;以用法说,不撄人之力者则轻。轻虚则灵,轻灵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灵动到不撄人之力则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就是来无影,去无踪,一阵清风疏忽的灵动,才是真功夫。
③、动则变,变则化:只有轻灵的动,才能具备变通转换的能力;只有具备变通转换的能力,才能化解对手的攻势,而造成攻击对手的有利之势态。

身法十要(四言十句)·注解

提起精神,虚领顶劲①,含胸拔背,松肩坠肘,气沉丹田②,
手与肩平,胯与膝平③,尻道上提,尾闾中正④,内外相合⑤。
【题名解】
身法十要就是建立自身攻防机体十处重要之点位。这十处要点的内容,可与前面的身法八要结合而观之。
【注解】
①、提起精神,虚领顶劲:提起精神者,就是古谱中所言的擎者:“未交手先将中气吸聚中宫,腹满坚实,全体振动勃然,其势如行军未对之先,予将军士聚齐,号令严明,鼓其勇气,以待敌兵,使气有根”的意思。按身法言,就是“尾闾中正神贯顶”。正如拳诀所说:“头若顶千斤,颈如搬树转”。做到了就是提起精神。
虚领顶劲者,乃拳谱中所说的:“满身轻利顶头悬”的身法功夫。故这两句的精义就是谱中所说的“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的身法功夫,在这里只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
②、含胸拔背,松肩坠肘,气沉丹田:背分腰背和肩背两部分,腰背,乃腰至肩胛骨下边沿;肩背,肩胛骨下边沿至大椎、两肩头之间。身法功夫要求腰上拔背,亦曰:腰脉提,腰脉逐节上提至肩胛骨下边沿,并将劲意前收敛至肉底部位,腰脉松活。肩背要圆活,胸平前空谓之含胸,而气贴背则肩背自然圆活灵通。方才符合背圆胸方的前空后丰之攻防机制的要求。亦是含胸拔背的直接目的。
肩背的背圆胸方,必须有肩井穴处的肌肉松静方能肩头沉下,而双肘自然产生下坠之势。松肩坠肘做得正确,才有利于背圆含胸;而又自然产生“肩撑肘横”的圆满之劲意,以为攻防灵活变通之用。
以上含胸拔背之身法功夫做得正确,皆赖于“气沉丹田”的功夫。气沉丹田,内劲生成,以内劲的运行来逐步调整自己身法的各个部位,就容易调整而又做的正确。这就如诀言所云:“摹神设想之巧也”。这也体现了身法的调整,亦遵“意气君来骨肉臣” 的宗旨,此乃是太极拳建体、至用的精髓所在之处。
而“气沉丹田”在至用中的功能,就是具有定砣的致使身法稳健的作用和较技攻防中不会产生喘满憋闷的现象。正如诀言:“翻复回旋身辗动,杀手休将气放怀”。上述乃是“气沉丹田”的两项基本功能,故而亦算在身法功夫中论述了。
③、手与肩平,胯与膝平:双手护胸前,手与肩平,乃指前手的手腕而言;胯与膝平,胯要稍高于膝头。正如拳论所言:下盘之门户在膝,宜平分内裹,不可外开。若开则足尖亦开,下盘必不密矣。要在略带压下跪势,仗身法坐至将平即住。若过于坐平则腿力不坚,腰曲无力,种种失真矣。此法不必拘,要在能者变用耳。此乃论述的是中盘架式。
④、尻道上提,尾闾中正:尻,音考(阴平)。尻道,前至前阴、后至尾闾的部位。有言肛门部位,名曰:谷道者。“谷道上提”,乃武术术语,有说是“提肛”的,具体的说应是用劲意适度的收敛“会阴”底肌而使内气上翻入丹田中,术语名曰:翻臀。提肛,在裹臀时就已经自然的做到了,故而不必单考虑了。
尾闾中正,这须要松腰、坐胯、泛臀、敛臀、裹臀、溜臀、勾臀、翻臀等八项连续动作,才能将“会阴穴”放置下盘的中央位置,神能上贯至头顶百会穴处。
⑤、内外相合: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内气、外形相互为用,可以调整好身法,使之符合攻防机制的要求,谓之建体;一是有了正确地身法功夫,才能便于在比武较技的攻防过程中有利于发挥内气、外形相互为用的攻防功能。即柔化刚发,以柔用刚,一点子黏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攻防技法功能。

练法十要(四言十句)·注解

不强用力,以心行气①;
步如猫行,上下相随②;
呼吸自然,一线串成③;
变换在腰,气行四肢④;
分清虚实,圆转如意⑤。
【题名解】
有了上面十要的身法的规矩,建立起基本的攻防机体。又如何修炼由己的周身一家的功夫呢?此“练法十要”正是为解决这个课题应运而问世的。这正是修炼由己的功夫之系列内容。
【注解】
①、不强用力,以心行气:太极拳的功夫是意气的运动,外形的筋劲骨力只要能支持自身随意的运动就可以了,故而不需要强行的格外用力。筋劲骨力用多少为合适呢?前贤说:“举手之劳,立身之力”就可以了。此乃不强用力句的精义。
以心行气,初炼以心里活动运行内气而导致外形随之运动;后期修炼,自己的道体法身功德圆满,自然是以天心为主的一气之天然流行了。此两者皆谓之“以心行气”。但有功夫艺境高低之不同。
②、步如猫行,上下相随:劲意放在双足踝处,脚下自然绵软敷平,运用步法的进退辗转反测时双足与地面的摩擦力自然增强,故而步法动变轻灵敏捷,以此喻如猫的行走之轻灵敏捷无声之意尔。
上下相随,乃是外形的手起足要落,手落足要起的四象变化的法则规矩。同时参考李谱“虚实图解”中“上下相随图解”的注解。
③、呼吸自然,一线串成:此呼吸自然,并非指口鼻之呼吸。而是指内气“吸提呼降,吸吞呼发”的运行法式的术语;内气的“吸提呼降,吸吞呼发”的运行要流畅自然,谓之呼吸自然。何谓呼吸自然流畅呢?就是周身犹如一线串成的艺境。正如李谱中所说:“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运化于胸,发于脊骨,形于手指,”周而复始而无断续之处。
④、变换在腰,气行四肢:腰为一身上下之中枢,一是主管外形的上下相随之虚实动变;一是主管内气的升降开合。故曰:变换在腰。内气从腰上贯可至双手指梢;下贯可达双足指梢。就是“气行四肢”的精义。前贤有论,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气贯周身法
  夫气起于丹田,升于泥丸,降于背,入于肩,流于肘,抵于腕,至十指尖,此气之上贯也。气生丹田,入于两肾间,降于涌泉,此气之下贯也。气随心到,心逐气穿,心能普照,气自周全,久而能力自加焉。式如行云流水,无停无滞,瞬息存养,动静清轻而灵,入手神妙,可以进退如意,形无定门,非斜非横,忽高忽蹲。功夫到此,可谓通真。                                                   《浑元剑经内篇》
⑤、分清虚实,圆转如意:以内气、外形的虚实体、用立论,以体言:内气为实,外形为虚;以用言:用内气为实;用外形为虚。内外匹配之用而言:攻击者形去为实,劲回化气为虚;防守者形回为虚,劲去凝聚为实。尚有惊法者为虚,真取者为实。或出虚惊手法敌不管之,即变为实取之手为用,乃似惊实取法也;或出实取手法而敌管之,即变为虚惊之手法以为用,乃似取实惊法也。虚惊实取,全在自用之妙尔。此谓之“分清虚实”了。
上述九条都做到了,自练时心能普照,气自圆满,身能随心所动圆转自如,是为由己的功夫成了。乃是“圆转如意”句的精义。

凌空劲秘诀(七言十八句)吴图南·注解

露禅、班候、梦祥间三世心传凌空难
我今道破其中秘,洞澈全豹反掌间①。
只因传功皆口授,未尝公开告世人②。
且幸恩师多奇重,教我其中步骤全③。
我今说明其中义,节省时间又便传④。
先须啄劲练到手,再练荡劲不费难⑤。
离空诸劲都学会,哼哈运气亦练全⑥。
彼此呼吸成一体,牵动往来得自然⑦。
此时再学凌空劲,坚持功夫一二年⑧。
手舞足蹈遂心意,至此方叫工夫完⑨。
【题名解】
作者以“凌空劲”为核心立题,运用歌诀的形式,充分的展示了太极拳修炼之诸劲的系列方法之递进的系统性;并同时强调了口传身授方法的重要性。至于歌诀的详细内容,观读注解之内容即能全部明瞭了。
【注解】       
①、我今道破其中秘,洞澈全豹反掌间:作此“歌诀”的人说:虽有三世心传之人都说“凌空劲”难于修炼,难于功成。只是习拳者不得明师所传,不得真传秘诀之法的练、用之要义的缘故。我今天将此说明,揭开修炼“凌空劲”的不宣之秘诀的秘密,能够让习拳者透彻的了解到修炼“凌空劲”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的步骤。知道如何修炼“凌空劲”的艺境升华之本末、始终、先后的次第,易如反掌、瞬间便明、顷刻便可得知。为何杨氏太极拳的传人会有如此的论说呢?这并非无中生有的空穴来风之事,而是事出有因的,对此,杨谱就有明确的论述,摘录如下,以资对照:
《清代杨氏传抄老谱?太极分文武三成解》一文中说:
盖言(拳)道者非自修身无由得成也。然又分为三乘之修法。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成也;中乘,即诚之者成也。法分三修成功一也。
这段论述,清楚的说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步骤乃是“法分三修,游历三境,成功一也”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的自修自证之事业。此中内容,待到后面的秘传歌诀中再依次详细解之。然关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之所历三境的说法,古人的论述中早已有之,较近的形意拳之明、暗、化三劲说;元末明初毕坤撰著的《浑元剑经?剑髓千言》中说: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功用到此,文兼武全将相身。出处有道焉!
《内功四经?神运经?言神运之用》中有:
击敌有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被攻有仆也、怯也、索也之深浅。以形击形,身到后而乃胜;以气击气,手方动而可畏;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人。形受形攻,形伤而仆于地;气受气攻,气伤而怯于心;神受神攻,神伤而索于胆。
可知古今各家对此问题的认识、论述观点是一致的。
②、只因传功皆口授,未尝公开告世人:在封建社会的时期内,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各门派、拳种中师徒之间的传承,乃通用口传身授的方法传承的,对于修炼、建体、至用的口诀、拳论、理法著述等,不许弟子作笔录或笔记。弟子仅凭心记、体会而默识;各家师尊所收藏的“拳谱秘笈”,一般普通的弟子只知有之,但很难得一见。只有师父认为功德艺境兼优、有志作为、可以托付后事、又能光辉门第的弟子,最终才将本门的“拳谱秘笈”慎重的传授给他而得以延续。但是,这些承传拳谱秘笈的人,待师仙逝以后,情况变了,自认为得师之真传,傲视江湖武林,视所得秘笈为宝,疏于传拳授艺于人,常以掌门人自居。则门前逐渐人稀,略有数人从之修炼,最终能全部承传其门宗技,攻防功夫上乘艺境者无几。致使一门能争善战的拳艺真传功夫濒临灭绝了。而留下来得只是花架子拳法功夫和本门派的人都不能破译通解的“真传秘笈”了。况且,那时候习拳练武的人又多是贫寒之家的孩子,自幼所受文化教育乃有数的几年,文化水平又有限,甚至有许多的人都是文盲,故对认识、理解拳谱秘笈的一切论述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困难,客观的造成这些人之习拳练武对实战技能的掌握看的比较重,反而对拳谱秘笈看的就很轻了。结果,这些人的攻防技能水平很高,一生争斗的实战经验非常丰富,但到老年传拳授艺之时,由于理论水平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就不能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的内容一理贯串的传授下来;又不能将自己一生实战的技能、经验,上升到理论的总结之认识,严重的影响了其传拳授艺的质量。在其不完善的教拳传艺的影响下,有些从其习拳的人把本来的内家拳法尚意不尚力之攻防功夫艺境,练成了尚血气用横力的外家拳法的攻防功夫艺境了。
再有就是在那个社会时代的状况下,“打拳原为保身之计”。各门派、拳种之间的相互轻视、保守的现象比比皆是。故各门派、拳种之间的学术交流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大多数都属于保守的固闭自封的状态。就是有一些拳术攻防功夫艺境高超的不同门派、拳种的“功夫大家”们,也常在一起切磋较技,相互交流,共同探讨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之真传秘诀,精髓妙谛。由于这些人为数不多,所探讨的功夫艺境又高,理论立意深奥、玄妙。虽在传统拳术发展史上有其不可磨灭的功绩。我们今天已经认识到他们所做的贡献之价值了。但在当时所能影响的范围不广泛,一般习拳者对此则望尘莫及,也就不能很好的普及了。
上述所论,就是对“只因传工皆口授,未尝公开告世人”。这句诀言的精义之析解。也就谈出了为什么广大的习拳者对“凌空劲秘诀”的精义感觉的不可理解呢?一是,什么是凌空劲?二是,凌空劲如何修炼?在什么攻防功夫艺境时修炼?修炼出凌空劲有什么妙处?这些围绕凌空劲的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在下面的歌诀中一一的得到圆满的解决。这就需要习拳者有耐心的一一往下观读了,时机一到则疑难自能一一解开了。
③、且幸恩师多奇重,教我其中步骤全:此歌诀的作者言到:我的恩师,对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爱如珍宝,尊师敬业,谦虚好学。每得明师真传秘诀,精心揣摩,依法刻苦修炼体认,勇于较技实践印证。如醉如痴,每致忘我之境。故恩师多年修为的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攻防功夫造诣颇深,直证健身、技击,功德艺境并行不悖之机理。其切身习武练拳的实践证验了“打拳原为保身之计”的设想。难能可贵的是恩师将前贤对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传承之系统教学方案的总结,全面的继承了下来。即修炼、建体、至用的“法分三修,游历三境,成功一也”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而使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成为一门独立的专科学问;可使后学者有所依遵,以此为练用之准绳,可不入迷途矣。恩师功成艺就以后,开门收徒公开传拳授艺,门下弟子众多。虽然同门弟子者众,可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钟爱之情却是良莠不一。自从我拜师学拳习艺以来,我的恩师对我的习拳练艺之认真执着的精神;踏踏实实谦虚而又诚恳善学的心意;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敬业、尊师、爱友的人性品德;及几年来我依师真传秘法修炼出来的攻防功夫艺境、扎扎实实稳步的层层升华的事实。恩师对我特别的看重,出奇的关注。几经种种的考验,证实我对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志在必得的虔诚态度。为本门宗技代代有人承继而能发扬光大着想,恩师就将以“凌空劲”为核心的行工之系列方法,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直致功成艺就的系统工程之步骤,合盘端出全部倾囊传授于我了。这就是“且幸恩师多奇重,教我其中步骤全”一句诀言所含的精义。这也同.时说明“凌空劲秘诀”的形成文字乃此人所首作,即公布此歌诀于世的第一个人,这有“我今道破其中秘”一句诀言为证。而又能推理知道,作此歌诀之人,最晚也是杨式太极拳的第四代传人。
至于其所说的修炼“凌空劲”的完整齐全的行工步骤如何?那就要继续的往下观其真传“歌诀”所述之内容,方可知之端详。
④、我今说明其中义,节省时间又便传:我今天说明“凌空劲”的修炼、行工步骤的全部过程之始终,公开告知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人们。当习拳者得到此真传秘诀后,认真领会其中精义,依法按步骤的修炼体认其中妙谛。修炼成“凌空劲”的攻防功夫艺境时,从行工的始终之整体周期考虑,可节省许多练功的时间。(以我传拳授艺二十年的教学经验考证,能知道“法分三修,游历三境,成功一也”的练功之系列方法,系统工程的人,如是法修之,以业余的修炼者来说,有五年的时间就可功臻大成而获得凌空劲的攻防功夫艺境自可运用精熟了。如果,不得此修炼、建体、至用的真传秘诀,不能如是法的修炼,那真就不知道需要多少年才能功臻大成而获得凌空劲的攻防功夫艺境了。不客气的说,甚至修炼一辈子也不可能获得凌空劲攻防功夫艺境的。——作者注。)
得此真传秘诀,不单只是自己修炼节省时间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有了“法分三修,游历三境,成功一也”的真传秘诀之修炼功法的系统模式。便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推广传播;又便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传承。既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功德善事。于此可知,习拳练艺的真传秘诀之重要性了。上述所论乃“我今说明其中义,节省时间又便传”。这句诀言之精义。下面的“歌诀”内容就要论到如何修炼凌空劲的正题了,读者更应该集中精力全神贯注,认真、仔细的品味、体悟每句歌诀的精旨妙谛。最终自能一理贯串之,是为悟性极高的善学拳者。
⑤、先须啄劲练到手,再练荡劲不费难: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行工步骤,乃:“法分三修,游历三境,成功一也”。法分三修者:建体“筑基”之修炼内容。内功修炼,建“健之体”也;外功修炼,建“顺之体”也;内、外功法合一修炼,建“健顺德之体”也。游历三境者:至用攻防“成手”功夫的修炼顺序。“形拳招熟”为小成攻防功夫艺境;“气、意拳懂劲”为中成攻防功夫艺境;“神拳神明”为大成攻防功夫艺境。成功一也者:修炼致神拳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拳道合一,达神武不杀之境。
可是,本真传歌诀的“先须啄劲练到手”的精义,却是从成手的第二层攻防功夫艺境“气、意拳懂劲”的阶段说起的。这里,习拳者需要弄明白两个问题。一是,在“先须啄劲练到手”之前,已经有“形拳招熟”的攻防功夫艺境修炼功成了。换句话说,有了形拳招熟的攻防功夫艺境为基础,才能在“先须啄劲练到手”。这才是开始修炼“啄劲”的时候。二是,什么是“啄劲”?为什么说练到“手”?啄劲,顾名思义,啄:就是鸟类用嘴吃食的动作。啄木鸟,就是用其长而又坚硬的喙,反复的喯啄树木之洞隙寻食而得名。啄劲,就可以理解为动作的一落一起、劲力的一重一轻,但须动作与劲力合一而观之方是。但要知道,拳法可有“内动不令人知”的“内劲”之用法。这里的“啄劲”,就是说“内劲”的动作之一落一起,同时“内劲”的力度乃是一重一轻的。并非是说外形的,这一点一定要认识清楚,辨析的明白,方不至于产生练用上的失误。就“啄劲”问题,综观各家太极拳经谱,在《武谱?十三势说略》一文的开头云:“每一动,惟手先著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缐串成。”此论中的“每一动,惟手先著力,随即松开”。这就是对“啄劲”的惟一描述之处。“手先著力,随即松开”,犹如鸟类用喙啄食一般,因此而立其名了。因为“啄劲”的起因在手上的如此表现而得名,故诀言“先须啄劲练到手”一句,正是“惟手先著力,随即松开”之方法的总结,或曰:注解,皆可。
但要知道,此句诀言之关键不唯一的只在此处。而是每一动的啄劲中都蕴涵着 “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即每一个动作的起、承、转、合,都要一气贯串始终。此其一也;“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缐串成”。说明每一个动作都是意先动,继而内劲动,外形随之而动。此又说明了自身的神、意、气、劲、形、中,六合一统之“内主外从”的动变关系。此其二也;每一个动作的转关、过角之“伏应”接续都要一气如缐串成,勿使有间隔断续不接的现象出现。此其三也。有此三点,才是其中的关键之所在。
由“先须啄劲练到手”的一句诀言,引申出了其中所蕴涵的练、用之极为重要的三点内容。而这些极为重要的练、用之三点内容,充分的体现出“气、意拳懂劲”的“意气君来骨肉臣”的练、用之宗旨及其法则了。此句诀言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那就是周身上下内外的一气贯串的“劲道”之开发、开通,必须使内劲在身内顺、逆运行畅通无阻。方可以给下一步功夫的修炼,打好坚实的基础。于此应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虽然讲究“法分三修,游历三境,成功一也”。这只是从大的方面着眼而说的。如果从修炼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的角度立论,再从“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几近于道矣”的修炼总体法则观之,由始至终的每一方法的修炼所得,都是下一步修炼方法的基础功夫。这就是为什么在古拳谱《九要论?一要》中说:“不要邋等”。实际上是在申明,凡习拳者真诚的习拳练艺,就必须明白循序渐进的道理,遵守循序渐进的修炼法则而行事,方能功有所得,业有所成。否则,急功近利者,好高骛远者,朝三暮四之糊涂练者,必然是劳而无功了。
再练荡劲不费难:所谓荡劲,就是“鼓盪”一词的简称。这里有很微妙的拳之理法存焉,“鼓盪”二字合说,乃自身之内气、外形“健顺参半”合一而用的“德之体”的法式之说法。鼓者,外形“顺之体”的全体透空状态,以“鼓”喻之。诀言:“皮打抖弹震死牛”,此句中的“皮”字就是对外形顺之体空洞如鼓的描述。盪者,健之体、即内劲在空洞如鼓的外形(顺之体)内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隅的腾挪、滚动、飞跃之势态。荡劲者,乃从“内劲”立论的说法。而关于鼓盪的说法,古拳谱中多有论述。录之于下,以资对照。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中的诗云:
休逞欢来歇力行,免将过役倦容生。
中庸万古传心法,中以庸行戒律清。
气欲足兮精为本,神光无滞天地春。
四肢鼓荡皆符道,力量增加要日新。
《九要论?九要》中论步法时说:
今夫四肢百骸,主于动,而实运以步。步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以故应战对敌,皆本诸身,而实所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荡之机?抑扬伸缩,非步何以示变化之妙?
然本歌诀的“荡劲”之说法,据我揣度,乃直接取自太极拳门《武谱?十三势说略》:“气宜鼓盪,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向后,(向左、向右),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这段论述中的精义。即荡劲,就是指内气,或曰的“内劲”在外形虚空(顺之体)内的上下、前后、左右的腾挪、滚动、飞跃之态式而言的。此“荡劲”,正是“皮打抖弹震死牛” 的“气、意拳懂劲”之攻防功夫艺境的描述。可知,气、意拳懂劲要具备健顺德之体的“鼓荡”之攻防机制,方能具备“皮打抖弹震死牛”的真实的攻防功夫艺境。
至于“荡劲”功夫的形成与具备,首先是在啄劲功夫阶段的“劲道”开发通畅的基础上,在荡劲功夫的修炼阶段的及时转法而形成的,并具备了“皮弹抖打震死牛”的真功夫。这个转法的内容,主要是内功修炼的转法和攻防技法修炼的转法,归根到底是体能的转法。内功的修炼由原来以丹田为主的阴阳劲道开发的内功法,阳发阴收的用法。转法到以足踝为主的全体透空的吸提呼放之升降法的内功法上来,这是内功法的练、用法之转法内容。如果从体能的转法上看,也就是由形拳招熟的“法身形之体能”转法到气意拳的“法身德之体能”上来。
以上所论的内容,乃是诀言“先须啄劲练到手,再练荡劲不费难。”所蕴涵的练、用法,攻防功夫艺境升华,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递进之顺序的精义。
⑥、离空诸劲都学会,哼哈运气亦练全:这句口诀所述诸劲之法,皆是在上一句口诀的啄劲、荡劲的基础上再修炼之内容。实乃暗中论述了进功之顺序、次第了。下面详细解释诀言中所论的诸劲之精义。
离者:乃取《易经》八卦中的“离卦”之离中虚的卦象立义,来说明攻防拳势的“双沉不近於重,则为离虚,”之劲势。因为拳势的 “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不一也。双重为病,干于填实,与沉不同。”此论摘录于《杨谱太极轻重浮沉解》。故知“离劲”乃内气外形的双沉之中,内见中空虚灵,名为“离虚”劲势。此乃在“荡劲”的全体透空的基础上修炼出来的一种劲势。沉劲,自然取“坎卦”的坎中满的卦象立义了。即外形虚空,内劲沉实的匹配而形成的劲势。
空者:此处之“空”乃拳门的“体空”、“用空”之法式而说的,体空,“夫双轻不近於浮,则为轻灵”;“盖内之虚灵不昧,能致於外之清明,流行乎肢体也”。此即为体空的“虚灵不昧”之说法也。此论摘自《杨谱?太极轻重浮沉解》。用空,即泻力、名曰“空力法”的“空”字也。《杨谱?太极补泻气力解》一文中有详细论述,录之于下以资对照说明。
补泻气力於自己难,补泻气力於人亦难。补自己者,知觉功亏则补,运动功过则泻,所以,求诸己不易也。补於人者,气过则补之,力过则泻之,此胜彼败,所有然也。补气泻力於人之法,均为加过於人矣。补气名曰“结气法”;泻力名曰“空力法。
上面引用杨谱中的拳论,来说明“离空劲”和“空力”法的内容。并兼而说明了以坎卦立义的沉劲。综合观之,不外自身的内气、外形及其相互匹配的体、用之内容。习拳者当然要从“形、气(意)、体、用”此四个方面入手来精研诸劲之体式、用法,方得以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这就是此真传歌诀以凌空劲为核心,以啄劲、荡劲、离、空、诸劲、哼哈劲为行工步骤,为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尺度的道理,特点。充分的体现了传统拳术的修炼、建体、至用之“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的道理,特点了。
诸劲,即传统拳术中的种种“劲势、劲法”的简称。亦不外乎体用二字的内容。关于诸劲的概念,由于传统拳术的门派拳种众多,现实尚不能统一而论。故只能单从太极拳门所常用的诸劲来论说了。除本歌诀所论的各种劲以外,基本上还有:“六合十二个劲的拧裹、钻翻、螺旋、惊弹、崩炸、抖擞;五行八法的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具体技法的空、结、挫、揉。有挫空、挫结;有揉空、揉结的分别。又有结揉挫,空揉挫,结挫揉,空挫揉,挫结揉,揉结挫,挫空揉,揉空挫,等八种综合的用劲方法。此论摘自杨谱《太极空揉挫结论》一文中,各劲的具体用法可观读原文自可知之。这里就不作介绍了。还是依本歌诀的论述来谈吧!
拳家所谓的“哼哈”二气,实乃“哼、哈、嘿、咦”四种发劲法中的二个劲。此四种发放内劲的方法,是属于以舌之动态为准的“吐气开声发劲法”。哼劲,吐气开声时舌尖舔上膛,劲势将人往上打起;哈劲,吐气开声时舌尖下落,劲势将人往下跌翻;嘿劲,吐气开声时舌尖前冲门齿,劲势将人往己身前外跌翻;咦劲,吐气开声时舌根带动舌尖往后收缩,劲势将人往己身侧后扑跌在地。尚有太极拳门的《武谱》中的“八字、八种发劲”法说,此处不作介绍了。基本上这四种劲势要修炼完善,而达到用便是的应景出之的自动化功夫状态时,就是诀言“哼哈运气亦练全”的精义。
然而,“亦练全”三个字的精义是指运用时对手挨着我何处,我即时就能以何处顺势随意发出此四种劲势中的一种劲势或四种劲势轮番交替以胜人的能力。此其一也。运用哼、哈、嘿、咦四种劲势,亦可“顺从以为进退”的四两拨千斤的胜人,又可“逆力以为揭献”的借力打人以胜人。此其二也。于此两者能以胜人的法式合而观之,就是全体透空的“一触即发“的攻防功夫。此全体透空之一触即发的攻防功夫,又名曰:“周身光芒不断;八锋不挠;荷叶滚珠;浑身无处不弹簧;黏衣十八跌”等等。这是由于传统拳术之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繁衍的门派,拳种众多的原因造成的。故在此歌诀中将“哼哈”二劲的用法境界放在了离空诸劲的后面,而又放在了凌空劲的前面,自有其一定的道理的。
但是,习拳者一定要清楚的认识到,哼哈劲的吐气开声法之修炼是在建体筑基的阶段时就已经开始了,当时修炼的目的是气道的开发和健之体的建立,并已经基本功夫成了。而基本用法就已经在形拳招熟阶段应用纯熟能以此法胜人了。只不过在形拳招熟的阶段运用时还是以用形为主,内劲的收放是以气海丹田为根底的。此正是“因形练形,后天之功,要能以先天之神为体用,亦足以向机御变,极至道成。此乃形拳顾名思义者也”。然到了神拳神明的艺境乃以太和一气为主,此时的艺境,早就以“后天真人呼吸法,寻得真人先天呼吸处了”。就是自身随处可以作内劲的吞吐、呼吸以发放人了。这就是《杨谱》中的诀言“哼哈二气妙无穷”的练用、始终之全部精义。
⑦、彼此呼吸成一体,牵动往来得自然:由于早在形拳招熟向气、意拳懂劲升华时,已由攻防招法的变化至妙之自出转法到攻防招法含形随应至变,皆以他力取法。体能,已由形拳招熟的报身体之身若絮柔,灵、稳、准的能力升华到神拳神明的法身德之体、道之体的心身空灵而手灵妙之神知、神明了。内劲已经具备了“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艺境了。即一气灵明不昧的神明艺境,自能以“粘连黏随”法与对手吞吐、呼吸连为一体了。由于不改变对方,只以顺随为法,任凭其牵动往来变化,我顺随其来往的自然而然。此乃神拳的神明艺境之第二阶段第一步攻防功夫,刚刚具备“牵动往来得自然”的能力。离手舞足蹈遂心意的随心所欲的艺境尚差上一层功夫呢!在神拳神明的攻防功夫艺境中尚分为三层功夫:一层功夫是“毛发松弹守三阳”全体透空的一触即发的太极境界;二层是彼此呼吸成一体,牵动往来得自然的健顺和之至,太和一气的凌空劲之太极境界;三层是:“手舞足蹈遂心意”的无形无象的无极艺境了。前一层功夫艺境已经达到了,“彼此呼吸成一体,牵动往来得自然的凌空劲”的健顺和之至,太和一气的太极境界又如何能修炼得到呢?随心所欲的无极境界又如何能修炼得到呢?这就要看下面的诀言是如何说得了,才能见得分晓。
⑧、此时再学凌空劲,坚持功夫一二年:习拳以致“健顺和之至,太和一气”的太极艺境了。“此时再学凌空劲”,什么是凌空劲?习拳者真的要弄明白了!否则,凌空劲的概念不清楚,修炼、建体、至用的各个环节就会概念不清楚,出现差误而不知,贻误自己,就会咎由自取了。就有关凌空劲的问题,引用太极拳门之前贤的论述来加以说明。
《陈谱?中气与浩然之气血气辨》一文中说:
至于中气,能令敌人进不敢进、退不敢退,浑身无力,及其危难。足下如在圆石上站着不敢乱动,几乎足不动即欲跌倒。此时虽不打敌,敌自心服。
陈谱中的这段论述,将“凌空劲”的体、用极其功夫效果,活灵活现的勾画了出来。敢情“凌空劲”的功夫效果是指对手犹如腾云驾雾一般,毫无着落所在;而实施凌空劲者却是“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毫不受力的状态。此乃不打之打,而打之妙用自在其中。此正是“来无影,去无踪,一阵清风倏忽”的神拳神明艺境之第二阶段的攻防功夫境界的写照!
但是,为什么能够如此呢?仔细分析而得知:此时除顺随法外,主要是不撄人之力,即形体虽然与之相互接触,而劲力却不与对方接触。皆由于铁布衫、金钟罩的功夫,似如一层真空的薄膜隔离着。故而随人所动自己的劲力收放自如,对手只觉得似有一层似真空之膜在隔离着,故内动而人不知。才有上述的技击之效果。前贤将这种攻防功夫称之为凌空劲。
由上述的分析阐释可以知道,虽然都是神拳神明的攻防功夫艺境。凌空劲的攻防功夫较比“毛发松弹守三阳“的一触即发和牵动往来得自然之艺境要略高一个层面了。这就是为什么在全体透空之太极艺境的虚灵妙境时的一触即发、牵动往来得自然的攻防功夫基础上,再开始修炼凌空劲的功夫,并且需要坚持修炼一二年的时间,凌空劲的攻防功夫才能得以精熟。然凌空劲的攻防功夫精熟了,是否就功成艺就了?非也!还要在凌空劲的功夫基础上修炼到随心所欲的艺境,方可称为攻防功夫完备了。那什么是随心所欲的境界呢?就请看下一句诀言的精义了。
⑨、手舞足蹈遂心意,至此方叫工夫完:遂心意,就是随心所欲的简练之说法。关于“随心所欲”是为功夫修炼的艺境之认识,孔子曰:
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越矩!
孔子在此段论述中说明:一个修炼者,首先要立志于学必能成功的志向,此乃立定根基之事,至此方能认真修炼;经过一段的学习和修炼,有了体认的感性认知,立定“唯道适从”的正确观点、理念;再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体认,体会到德体道用之奥妙无穷,修炼的观点明确、理念清晰,自然直证大道之自在,从此不会对大道产生任何疑惑了,自我修炼之诸法、艺境之升华都不会存在任何困惑了,任何背道而言的谈拳论艺之谬论也不能迷惑我了;再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体认,已然见道,吾与天地本一体,知道天命不可违了!惟顺天道而行之方可: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摘自《易经?乾卦?九五爻辞》
只因此时的境界,已是明明德的道境了,自然能惟天命适从了,不会违背天道而行的,是知天命;再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由知天命到耳顺的境界了。何谓耳顺?修炼家都知道:耳为灵性之官,耳主管一身之骨系统的动变虚灵否!内功修炼时意注于耳,以耳内听骨之刚柔的变化,自可得虚灵妙境的自动化的寂感遂通的功夫。能致寂感遂通的功夫艺境,名之曰耳顺。此其一意也。时致耳顺,也就明白的知道,为什么有的修炼者能够功达道境?为什么有的修炼者永远不能功成艺就呢?很简单:能够功达道境者,舍己欲唯道适从。不能功成艺就者,纵己欲背道而驰。故听功达道境者谈拳论道,知其已得矣!是为修炼的行家里手了。听不能功成艺就者谈拳论道,尽管其信口开河侃侃而谈,貌似头头是道,实乃妄言所以,自欺欺人尔,知其修炼未有所得矣!整个门外汉一个。其又不谦虚,姑且听其妄言诳语以为借鉴吧!亦不与其争辩也,此谓之耳顺。是攻防功夫达到寂感遂通的道境了,无所谓与人争了。即不与之争,天下莫与之能争也。此为一种修炼所得的境界;再修炼一段时间,明心见性。即“以天心为体,以元神为用”。达到“体用一元”之境。至此,自身道体自见,于健身、技击的功德艺境并行不悖,达“无不为”之艺境,即“随心所欲”的功德圆满之艺境。就是“七十而随心所欲”之说法的精义;不越矩:是说任何一个修炼者,都要经过至于学、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的五个修炼过程,才能最终达到随心所欲的极至道成的境界,这是任何一个修炼者都不可跨越过的操练次第、艺境升华之规矩。
而拳家关于“随心所欲”的论述,亦大有人在。今举两例以明之。
《陈谱?化》字条目中说:
化也者,化乎规矩者也。化之境有二,有造化;有神化。造言其始,化言其终;神化者,夫子:“七十从心所欲,不越矩”是也。打拳熟而又熟,无形迹可拟,如神龙变化捉摸不住。随意举动自成法度,莫可测度。技至此真神品矣!
《杨氏清代传抄老谱?太极下乘武事解》中说:
所难者,内要含蓄坚刚而不外施,终柔软而应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无有矣!神明艺境,化境之极也。
从引用孔子的论述,到陈谱、杨谱的论说,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是有一定的循序渐进之操练系列方法的,就是攻防功夫艺境的升华,也有一定的层次步骤的。这就是系统工程的自修、自证之完善自身的修炼事业的特点。只有达到神拳神明艺境,具备神武不杀的神化之功,即达到无形无象的无极艺境,才能算是功德圆满。否则,必会功亏一篑了。
“凌空劲秘诀”的由始至终,都是以凌空劲为核心,展开了如何修炼之次第及艺境升华的探讨。并明确的告知后学者,只有达到随心所欲的无为、无不为之道境,方为修炼的至德全神之功德圆满,即无形无象的无极艺境。这与其他诸家的说法是一致的,如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但是,就比较而言,王之论述概括性较强;而此歌诀的论说就较为具体、细腻、明白的多了,可为具体修炼时的教学大纲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