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太湖平原区—《江苏省志·地理志》

 清风池馆 2013-01-07

六、太湖平原区

该区是长江三角洲平原的一个组成部分。境内陆势低平,水网绸密,湖荡星罗棋布,素有“水乡泽国”之称。

太湖平原为一典型的湖荡水网平原,地势平坦,西北、东北部略高,中部稍低。西北部高爽平原海拔5~8米,中部水网平原3~5米,东南部湖荡平原与低洼平原海拔在2~3米,以太湖湖盆为中心构成碟形洼地,周围有很多湖荡与河洼地分布。在太湖平原上还有许多岛状丘陵分布,高度在100~300米左右。

太湖平原上的湖泊,除太湖外,还有位于太湖上游的洮滆湖群。位于太湖下游的有吴江湖群、淀泖湖群、阳澄湖群等,共200多个。其中千亩以上的大湖有150多个,比较著名的大湖,除太湖外,还有洮湖、滆湖、东氿、西氿、阳澄湖、昆承湖、澄湖等。湖泊面积计占太湖平原总面积的13.4%。河网湖荡最多的吴江县,千亩以上的湖荡有50多个,千亩以下的小型湖荡有3000多个,大小河港计5000多条,水面积占全县土地面积38%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

太湖平原地貌发育,大约可追溯到7000年前,当冰后期海侵,海水上升到现代海平面位置,使太湖平原成为一个滨海的低洼平原时,接受长江及周围山地的泥沙冲淤,形成河流冲积与湖沼沉积地貌。至6000年前,长江南岸沙咀开始出露水面,由镇江圌山伸展至江阴、太仓一带,将分散孤立的岛山联系起来,形成向太湖低洼地倾斜的高爽平原地貌。分布在东部“上海滩”上的几条平行排列的海滨砂堤,起到阻挡海水入侵的作用,使太湖水域淡化,适宜于远古时期人类的活动。而太湖水域南部的低洼平原,通过东南部的嘉兴—平湖低地,可能与海相沟通。高潮时海水入侵,曾经是太湖东南部的三江入海通道。后来淤塞,遂于海隔离,淡化成为湖沼低洼地。

太湖平原是在晚更新世长江三角洲冲积的黄粘土古地面上构成的。这层冲积黄粘土,在平原西部奔牛一带出露地面,至江阴、无锡埋深1米左右,昆山太仓埋深3米,至上海埋深25米左右,是一个向海倾斜的古三角洲地面。在这个古三角洲上,有许多河道洼地分布,是现代湖沼洼地产生的基础。太湖东部的一些湖荡(昆山、吴县、吴江、青埔境内),如澄湖,湖底高程在海拔零米左右,底质均为黄粘土硬底。表明这些湖荡,均是在黄粘土堆积以后,在全新世中期,由于海面上升,平原相对下降而积水形成的。湖荡面积的扩大,还和风浪蚀岸作用有关。太湖水域环境在第四纪时期曾有很大的变化。从深钻孔获知,太湖沉降盆地中,有海陆相地层分布,可分出三个海侵地层,最大一次海侵发生在距今16500~13000年前。在海侵时期,古太湖曾经是一个海湾泻湖,曾是东海大陆架的一部分。

太湖地区全新世的历史,和人类活动相联系。据考古发现,全新世时,太湖低洼地区发育的沼泽相泥炭层,埋于地下约2.5米深处。泥炭层下发现埋藏的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层,C14,测年距今7000年左右。在泥炭层上,则有良渚文化层、松泽文化层,全新世沉积物的最上层为春秋时代吴越文化层,它距今3000~4000年左右。

位于阳澄湖南岸的吴县草鞋山遗址,各期文化层出露完整。在遗址中发现有人类居住遗迹灰坑(窖穴),还有炭化稻谷、纺织品残片、大量陶片,动物遗骨则有梅花鹿、四不象,野猪、牙麝、水牛等,推断当时草鞋山周围存在大片原始森林,分布河流、湖泊、沼泽。

通过对人类活动和古环境研究,证明在7000年前,海平面大幅度回升以后,海水曾经侵进太湖腹地,更向西进入洮滆湖区山前洼地,因而现代太湖应是从全新世中期的小型洼地古泻湖群经水域扩张演变成的。

至秦汉时期,太湖水域的变化仍是很大的,早期太湖地区,冲积平原广阔,湖泊古泻湖水域面积小,后来由于古气候(降雨量)变化,地壳不断下沉,太湖水域逐渐扩大,太湖东部洼地已积水成湖,泽野遍地,加上风吹浪打,湖岸后退,才形成今日湖荡星罗棋布的泽国景象。而位于太湖北部和西部的一些湖泊洼地,如芙蓉湖,则被河流泥沙充填,终于淤成平陆,辟为良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