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奇证新编(66)

 学中医书馆 2013-01-08

中医奇证新编(66)

时间:2010-07-23 16:46点击: 2342
证见低热、五心烦热、气促微喘、吐沫样痰、汗多、口渴、不思食、大便秘,全舌满布白苔如霜,白苔底见红舌,两颊粘膜白膜成片成块,脉细数,拟益胃汤加减。
红参9克、知母、贝母各9克、火麻仁10克、瓜蒌仁10克、橘红10克、扁豆、玉竹各15克、黄精30克。每日一剂内服。
另用黄精20克煎汤,一日数次漱口。
三天后,白霉苔脱落,但仍有低热、心慌、盗汗、痰多。改用当归六黄汤加减。
沙参20克、浮小麦30克、生地15克、天麦冬各15克、生黄芪15克、煅龙牡各15克、地骨皮15克、当归9克、黄连6克、黄芩6克、火麻仁6克。
服七剂,诸症悉平。继用当归补血汤合千金苇茎汤及六味地黄汤、三甲复脉汤善后。X线摄片复查;气囊吸收,粘连及肥厚全部解除。
[原按]采用各种抗生素治疗败血症,以及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并发霉菌感染,较为常见。这与祖国医学温病理论中对白霉舌的描写相符,乃胃气衰败,预后不良之兆。西医认为,这与机体抵抗力低下,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抑制了肠道制止霉菌繁殖的微生物的生长,使菌群平衡失调可能有关。本例患者系劳累过度,复感风温致病。经过20余天的抢救,大热虽退,正气已伤。所见症状及白霉舌苔乃胃气衰败、气阴两伤之象。察舌辨苔,虽有白膜满布,但舌质红色,所以不按寒湿论治,予益气养阴,佐宣肺润燥法治疗而获效。其中大量黄精内服及漱口,是根据现代药理认为具有制霉作用而选用。目前,寻找新的抗霉菌药物的工作正在开展,能否使用中药来控制霉菌及调整胃肠道功能,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能力,值得进一步探索。(湖北孝感地区卫校陈禄兴,《浙江中医杂志》1980年第4期)
335.黑毛舌案(二例)
例一XXX,男,68岁,工人。患者于1967年底开始感到食欲减退,口淡无味,口干舌燥,经服“醒脾健胃”中药多剂,仅仅一时之效。68年2月,发观舌根及舌中部生长很多黑色厚苔,以物刮擦,去而复生,且日渐增多、增厚。患者近年来每日饮用自制的鲜葡萄浸酒300毫升外,无其他嗜好。检查:舌根及舌中满布棕黑色厚苔,苔上遍生黑毛,长达一公分左右,刮之呈絮状倒伏。腭及牙齿无类似现象。经本院口腔科会诊确诊为黑毛舌苔,以中药治疗。处方用
黄药子12克、山豆根10克、石膏30克、黄连3克、生地12克、当归10克、丹皮10克、生大黄3克、升麻6克。另锡类散10支,每日1支,噙化。十剂。
嘱停饮葡萄酒。
十日后复诊:厚苔见薄,黑毛色转淡并见减。原方去生大黄,加玄参24克,又服十日。服后黑毛消退,苔色转黄,随访四年未复发。(阜宁县人民医院单健民:《江苏中医杂志》1980年第4期)
例二患者X,女,40岁。就诊前一年固患肺结核入院。经用链霉素、异烟肼等抗痨药一年,病灶已趋于稳定。仍继续注射链霉素。次年秋,病者腹泻,腹痛,一昼夜粘液便7~8次,食欲减退,口淡无味,服痢特灵、金霉素等药无效。遂转中医诊治。舌诊时发现其舌尖、舌根满布黑腻厚苔,苔上丛生黑毛。黑苔以中心为甚,舌边缘部分稍淡,牙齿亦见黑垢,舌面以压舌板刮之不能刮去,其毛排列,宛如黑色绒毛布。余以“黑毛舌”论治,用“黑舌消方”加喊。
茯苓12克、党参12克、黄柏12克、丹皮10克、秦皮25克、银花25克、黄连3克、升麻5克、锡类散(另包)。
每日水煎服一剂,服前含化“锡类散”一支。并嘱其停用各种抗生素类药物。用药10日,舌苔由黑转灰黄,黑毛已斑状脱落,牙齿黑垢亦转淡黑,腹泻已愈。嘱原方再进五剂,药尽病愈。随访已数年,未见复发。
[原按]舌粘膜是机体对内外环境反应较为敏感的一种组织。舌象的变化,往往是人体疾病表现的征象之一。所以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舌象的变化,把对舌象的观察作为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黑毛舌,其病理机制当前尚不十分清楚。其表现为舌体丝状乳头受某些刺激而发生增生性病变,乳头尖端之角化层不剥脱而产生黑毛样改变,舌面形成黑毛绒绒,故名之。该病在1869年Raynaud曾有过叙述,他认为是一种霉菌孢子及菌丝的寄生物所引起,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主要是由于某些饮食物贮积在舌体乳头间,使口腔内酸度增加,乳头受刺激而发生,还有些人认为与某些氧化剂(如过氧化氢)的长期使用、抽烟、营养不良等有关。据近年来的文献所述,由于抗生素的大量、广泛使用,黑毛舌的发病率已明显增加,这可能是口腔内的正常菌丛遭到破坏所引起。总之,黑毛舌发病之因可能不尽相同,但就其临床表现来看,都具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和舌面黑毛表现。究其本质,皆系脾胃蕴热、湿浊上蒸。故选用清脾胃之热,佐以健脾化湿,涤浊生津的药物,在短期内获效。(江苏单健民,《千家妙方》下册第456页,战士出版社19日2年7月)
336.舌赤如猪血案
曾XX,女,26岁,教师。1981年4月13日诊。
患舌赤症已历五年,经中西医药治疗,效果不明显。遇咸味及辛辣之品,其舌即感疼痛难忍,极为苦楚,因而求治于余。观舌鲜红如猪血状,表皮粘膜层几乎全部剥落。细验之,并非如去油猪腰微紫之镜面舌。问之,舌木硬疼痛,夜间更甚,舌面侧枯燥,整舌乏津液,唇红,鼻痛、内有灼热感,兼有烦躁、怔忡、失眠、溲赤等症。诊其脉洪而数。证属热郁营血、心火上炎。治宜清营凉血,导热下行。处以犀角地黄汤合导赤散,并辅以镇静安神之品。(因无犀角,乃重用水牛角每剂30克以代之)。
水牛角、细生地、赤芍,丹皮,木通,淡竹叶、郁金、麦冬、龙齿、拍子仁、枣仁、琥珀、甘草。
五剂后,舌色稍淡,诸症略减。药既有效,仍坚守原方,而仅在龙齿、柏子仁、枣仁等安神药上予以加减。又服十剂,诸症均有好转,仍宗原意,加鸡子黄,珍珠母,育阴兼以生肌。前旨共服药二十五剂,舌面、舌色及舌质均已正常,病获痊愈。
[原按]此症既非瘟疫热毒内蕴,又非外感温热邪入心包,乃系素体阴虚、热邪久稽营分血分和心火上炎所致,故宜以清营凉血、导热下行,处以犀角地黄汤合导赤散,并辅以镇静安神之品,终以育阴生肌而殊功。(湖南平江县中医院朱钧恺:《江苏中医杂志》1983年第5期)
[编者按]舌为心苗,脾脉连舌本,散舌下,肾脉挟舌本;膀胱三焦筋并结舌本,肝脉络舌本。故舌能反映五脏之病情。本案舌赤如猪血,实为深绛色,主营热盛、津液伤。主治者指出营热、津伤非外感引起,乃素体阴虚、内伤所致,颇有见地。编者在临床上见内伤杂病属营分血分者甚多,故认为,卫气营血辨证纲领也适用于内伤杂病。
337.右半无舌苔案
梁XX,男,46岁。1978年3月9日初诊。
患者于1976年4月20日经解放军x医院诊断为无黄疸型肝炎,前后住院2次,症状无明显改善,于1978年2月27日自动出院。出院时小结:患者住院4个月来,经中药、肝注射液、大青叶、复方丹参、辅酶A、三磷酸腺苷等治疗,效果不好,自觉症状未见好转。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182单位,麝浊20单位,麝絮(++++)。目前肝区疼痛不明显,少腹作胀不舒,嗳气频作,小便自调,大便稀溏。舌尖散见红点,苔薄滑;脉左弦细,右弦滑。脉症合参,乃肝气郁结、脾气下陷。治宜疏肝健脾,益气升阳,予补中益气汤化裁。
炙黄芪12克、潞党参10克、炒柴胡5克、升麻10克、青陈皮各5克、山药12克、葛根10克、乌药10克、黄精12克、生白芍12克、生甘草3克、生麦芽30克。
服五剂后,少腹作胀好转。又服药二十一剂,4月18日肝功检查;黄疸指数溶血,谷—丙转氨酶56单位,麝浊17单位,锌浊20单位,碱性磷酸酶(严重溶血)20单位。4月20日因口咽干燥,舌面少苔,改用一贯煎加减:
生地12克、北沙参12克、枸杞10克、麦冬12克、当归12克、黄精30克、丹参12克、玄参12克、龙眼肉10克、柏子仁10克、朱茯神12克、炙甘草3克、夜交藤30克、鸡血藤30克。七剂。
二诊(4月29日):药后口干稍减,脘腹作胀,体倦乏力、大便稀溏等诸恙如前,舌面左半薄黄苔,右半无苔,脉弦细。舌苔偏半而布,此属偏胜之局,方转百合固金汤加减。
百合12克、丹参12克、玄参12克、生地12克、浙贝母10克、生甘草2克、当归10克、麦冬10克、北沙参12克、黄精30克、合欢花10克、夜交藤20克、鸡血藤30克、薄荷3克。五剂。
三诊(5月7日):易滋养肺阴之剂后,诸恙明显好转。大便多日稀溏,近日竟已成形,出乎意外。效不更方,再于前方七剂。
四诊(5月21日):患者自觉症状基本消失。5月19日肝功检查:黄疸指数正常,谷—丙转氨酶小于40单位,锌浊度正常,麝浊12单位。上方又连服十五剂后,患者舌面匀布薄苔,肝功能检查:全部正常。嘱其注意劳逸结合,并以原方续服,巩固疗效,以防复发。
1982年1月21日追访,患者于1978年6月底停药后,多次复查肝功能均正常。1978年冬季,曾以上方十五剂量熬膏再服,以巩固疗效。现面色红润,健康如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