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古皆用吐法祛胸中之痰实,本案以吐法除肺中之瘀血,构思灵巧,堪称上工。
40.结石咯血案
钱XX,男,28岁,工人。患名自1966年10月起,反复突然咯血,迄1976年近百次。常与情绪激动、用力咳嗽、左侧卧位等诱因有关,每次咯血量30~600毫升不等,有三次超过1000毫升。经注射各种止血剂可暂时控制,一般不超过三月即复发。但始终无发热、纳减、胸痛、气急等,大小便亦正常。病人8岁起有干咳,曾拟诊为“支气管炎”;有血吸虫病感染史,用锑剂治愈;无肺结核病史。十年来,曾多次胸部摄片,支气管碘油造影及支气管镜检查,均未获确诊。胸片报告左上第二肋问可见“小钙化灶”,密度大,边缘清楚:支气管碘油造影未见支气管扩张现象,左上支气管充盈不佳。支气管镜检查稍有充血现象,余未见异常。血、痰、二便均正常。听诊心肺无殊,1976年8月咯血后摄片发现与前摄胸片左上钙化灶有移位观象,启示左上支气管有结石可能,因予中药治疗。
百合12克、沙参12克、贝母12克、麦冬9克、玉竹9克、地龙9克、滑石15克、金钱草30克。
当服至第四剂时,咯出6×6×7立方毫米不规则石子一颗,其形状如胸片钙化灶相一致。患者此后咯血停止,体质渐增,随访三年零四个月未再复发。
[原按摘要]根据目前有限的资料,尚未见有支气管结石的国内报告。参阅《实用内科学》,肺泡微石症是肺脏少见的疾病,我国曾报告过十例,病因未明,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我们在近年来使用中药治疗胆道及尿路结石收到良好效果的启发下,通过共同讨论,拟定了上述处方。应用甘寒养肺润肺,以鼓动肺的肃降功能来增强肺脏升降之机的本能,参用散结通络之品(浙贝、地龙),对支气管平滑肌有直接的松弛作用,而滑利通滞的滑石,金钱草,具有消石排石的功能。(施裕森,《浙江中医杂志》1981年第1期)
41.发血案
曹XX,男,24岁,本县义桥公社人,1976年4月16日初诊。
患者平素身体较瘦,常有心悸、心烦,睡眠多梦,间或遗精,饮食减少。三天前的,上午,头皮瘙痒,头发根部鲜血外渗,用土方外治,未见好转。为了便于继续外治,将头发全部剪去,见发孔中血汁外渗,尤以头顶为多,擦去又复渗出,绵绵不绝。患者及其父母,心情颇为紧张,即去医疗站注射止血敏及内服止血药等,治疗两天,发根出血未见明显好转,遂来我院治疗。
诊见患者四肢无力,饮食欠香,体质瘦弱,面色晄白。头顶发根处血如露珠样外溢,血色鲜红。脉来细数,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证属心脾两虚,拟补养心脾为治。
炙黄芪18克、茯神12克、枣仁12克、白术9克、当归12克、远志9克、龙眼肉15克、旱莲草15克、朝鲜参9克。二剂。每日一剂,加水浓煎,药渣再煎,共煎三次,为一日量。
二诊(4月18日):服上药2剂后,睡眠安稳,胃口大开,精神愉快,四肢困乏减轻。发血减少,但尚有少量外溢。脉象细数,舌质淡红。守上方加减。
水牛角片30克(先煎)生地黄30克、炙黄芪18克、茯神12克、党参1.2克、枣仁12克、当归12克、白术12克、白芍12克、丹皮6克、龙眼肉15克。三剂。煎服法同前。同时外用艾叶烧灰扑发根,因艾灰善于止血。
三诊(4月21日):发血已上,诸症基本消失,原方再进四剂。
先后于同年6月及1977年2月追访二次,未见复发。
[原按]发根出血,多属心体失养,脾虚失统或七情郁闭所致。本例发根出血兼见惊悸、健忘,多梦、食少等一系列心脾两虚的明显症状,选用归脾汤平补心脾,养心不离补血,健脾不离补气,气血盛则心神安,脾运健而发血自止。(浙江省萧山县所前公社卫生院周明道:《广西中医药》19978年第2期)
[编者按]发为血之余,心主血,脾统血,主治者从心脾论治,抓住要领,故奏速效。
42.阳虚耳衄案
杨XX,女,66岁、
患者于6天前左耳开始鸣响,同侧头角偏痛。第二天该侧耳内流血疼痛,鼻涕带红,并感口干而苦,但不思饮,夜寐盗汗淋漓,声低气怯,胸闷不舒,畏寒,四肢清冷如冰,纳少。苔薄腻、色淡黄、质干,脉沉细。过去无耳病史(血压117/70毫米汞柱)。就医治疗三次,根据风热上干清窍处理,药用桑菊饮加味,外以黄连水滴耳,不效。
患者高年之体,下元不足,真阳失守,火不归原,浮越上炎,气血错乱,阳不摄闭,血溢络外,上出窍道,故有是证。治宜温补摄纳,潜阳入阴,导火归原。
制附片2克、肉桂1.5克、枣皮6克、干地黄12克、白芍10克、硃拌茯苓10克、煅龙骨15克、煅牡蛎18克、磁石12克、五味子3克、胡桃肉10克、沉香片1克。
药进二剂,耳衄涕红均止,头痛得减,尚有阵作,其势不剧。惟形寒仍著,胸闷气短,口干,苔薄黄,脉沉细如绝。原方加附子1.5克、枣皮3克、党参10克、黄芪10克,去白芍、牡蛎、茯苓,胡桃肉,再服二剂,寒感得罢,头痛告平,胸闷气短亦宽,脉有起色,续投两剂,得竟全功。(周仲瑛:《中医杂志》1962年第8期)
[编者按]耳中出血称为“耳衄”,多认为是肝火、阴虚所致,而本案属阳虚火浮,用引火归原法治愈,不同一般。
43.运动员特发性血尿案
李XX,男,21岁,冰球运动员。因肉眼血尿七个月于1977年3月4日入院。
患者于1976年8月参加一场比赛后,肉眼发现血尿。开始时休息后可缓解,运动后又出现,发病已8月。近来血尿呈持续性,停止运动一月仍有血尿。1974年曾患腰椎4~5结核,经治疗后痊愈。1975年恢复冰球集训。一年多来体力良好。全身体检未见异常。入院后经多次尿常规检查及尿三杯试验,除镜检红细胞满视野外,余无异常发现。尿结核菌培养和尿肿瘤学检查均为阴性,肝功能、肾功能试验均正常,出血性疾病的各项试验亦正常,曾先后拍腹部X平片三次,静脉肾盂造影二次,膀胱镜检查和逆行造影二次均未见异常。拟诊为“特发性血尿”。住院四个半月期间,给予抗结核治疗、完全卧床一个多月,并给予各种止血药物,强的松龙、消炎痛、蛋白银膀胱留注、中药、六氨基己酸等治疗,均未能控制肉眼血尿。1977年10月经人介绍,患者试用车前子加红糖治疗。
取15克左右的车前子(包),加清水煮沸后,微火煎熬15~20分钟,倒出药液后,加入红糖适量,至有甜味即可。以此当茶饮服,每日饮三玻璃杯以上。15克车前子可反复煎2~3次。
患者连续饮服三天后,尿色稍好转,连续饮服20多天(在此期间未用任何中西药物)后,尿色已呈黄色透明,查尿多次均正常。连续饮服40天后停服。追踪观察2年,患者已恢复剧烈运动和日常工作,多次查尿未见异常。患者在服用上方期间,并无任何不良反应。(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浦钩宗:《中医杂志》1980年第7期)
[编者按]民间单方有时能治某些难治之症,而理论上却难于讲通,往往被医者所小视,本案的治验诚是一教训。
44.脾虚血尿七年案
王xX,女,32岁,国棉七厂工人.1971年4月19日初诊。主诉反复发作性血尿七年。患者七年前(1964年)初产,在产褥期中多次性交,又因婴儿无人照料而劳累忧虑,致使产假后上班一周时,出观肉眼血尿,经西安某医院镜检尿红细胞(++++),按炎症用西药治疗无效,后服中药两月余渐愈。此后两年间血尿症状每隔20~20天发作一次,偶见淘米水样尿。每次复发均以中药控制,但未根治。1966年又以血尿在某医科大学住院,镜检尿红细胞(++++),经肾盂造影、冲洗、膀肮镜检,定为肾性血尿,疑为丝虫病引起(本人否认去过丝虫病地区),但未能确诊,服中药三月余无血尿出院。回厂上班一天又有血尿。五年间血尿反复发作,与疲劳过度有明显关系。但始终无发冷发热、尿频、尿急、尿痛、腰痛及午后潮热盗汗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1965年和1969年两次妊娠期间,虽较平素劳累,却未出现血尿。
患者血尿多年,经多方求医无效而来,观感乏力,纳减失眠,白带多(经妇产科多次检查无特殊)。月经,大便均正常。本人月经史、既往史、家族史无特殊发现。
检查体温36.6℃,脉搏68次/分,呼吸17次/分,血压110/80毫米汞柱。发育中等,营养欠佳,面色枯黄,形体消瘦,表情忧虑,精神萎靡。皮肤、粘膜及淋巴结无特殊,头、面,颈部器官(-),舌质淡,无苔,胸廓对称无畸形,心肺(-),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未扪及,双肾区无包块及叩痛,脉弦细。神经系统无异常。妇科会诊无特殊。化验室及特殊检查、镜检尿红细胞(++++),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盂造影无特殊发现。
此证起于新产之后,肾气不固,冲任之脉未充,气血来复而多次性交,致使肾气亏损,元气耗伤,冲任脉亦受损伤,不能维理血海。兼之忧思劳倦伤脾,脾虚不能统血,肾虚不能固摄,故成血尿。怀孕之后,由于肾气渐充,冲任已固,脾气渐盛,即人体一切生理功能处于活跃状态。故虽劳累而血不自出。治以补气益血、健脾固肾法,用归脾汤加杜仲、五味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