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各地古牌坊

 文渊二阁 2013-01-08
 

文渊二阁

北京的牌楼


日人东野所描绘的清代嘉庆年间的东四牌楼


一:北京的牌楼作用和种类

二:北京牌楼亡失原因

三:北京牌楼幸存的条件

四:保护牌楼,利大于弊

五:北京牌楼简介


牌楼也叫牌坊,历史上曾叫过绰楔、坊楔、华表等名称。牌楼是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和北京古建珍品。


一、作用和种类

一般来说,牌楼不外乎是:作为装饰性建筑;增加主体建筑的气势;表彰、纪念某人或某事;作为街巷区域的分界标志等。北京的牌楼比别的城市多,数百年国都使北京的殿堂、庙宇、大建筑群,以及需要纪念和表彰的事件、人物相对要多,作为装饰性的牌楼也就多起来。元大都时,全城分为50坊,明代分四城(区),36 坊,清代分五城(区),坊依旧。这也是北京牌坊多的一个原因。

从形式上分,牌楼只有两类。一类叫"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顾名思义,这类牌楼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另一类是"不出头"式。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如果分得再细一些,可以每座牌楼的间数和楼数的多少为依据。无论柱出头或不出头,均有"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形式。顶上的楼数,则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形式。在北京的牌楼中,规模最大的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宫苑之内的牌楼大都是不出头式,而街道上的牌楼则大都是冲天式。

从结构上分,北京的牌楼可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木牌楼。这类牌楼数最多,基础以下(地下部分)用柏木桩(现代用水泥浇铸),称地丁。基础以上各根柱子的下部用"夹杆石"包住,外面再束以铁箍。如果是不出头式,则柱子的顶端以"灯笼榫"直达檐楼的正心行(檩)鰕,与檐楼斗拱连接,上下一气。所以柱上不另有坐斗,拱翘等都插入榫内。街巷木牌楼顶部出檐甚短,做成悬山或庑殿式。每根柱端耸出脊外,柱顶覆以云罐(也叫毗卢帽)以防风雨侵木柱。楼顶所用之瓦,亦因其作用和地点不同而相异。内廷各坊之顶用各色琉璃瓦,街巷诸坊多用黑色布瓦。

第二类是琉璃牌楼。这类牌楼多用于佛寺建筑群内。经初步调查,北京仅有三间四柱七楼的一种。它的结构是,在石基础上筑砌6~8尺的砖壁,壁内安喇叭柱、万年枋为骨架。砖壁上辟圆券门三个,壁下为青、白石须弥座,座上雕刻着各种风格的艺术图案。壁上的柱、枋、雀替、花板、揩柱、龙凤板、明楼、次楼、夹楼、边楼等均与木坊相似。所不同的是,这种坊用黄、绿二色琉璃砖嵌砌壁面,远远望去威严壮观。

第三类是石牌楼。这类牌楼以景园、街道、陵墓前为多。从结构上看繁简不一,有的极简单,只有一间二柱,无明楼。复杂的有五间六柱十一楼者。由于本身的结构特点,有的虽为三间四柱式,却只有花板而无明楼。石坊的明楼比较复杂,浮雕镂刻亦极有特色。如果石质坚细,不仅浮雕生动,而且其精细的图案历经数百年也不泯没。

第四类是水泥牌楼。这是近代建筑技术的产物。新牌楼的数目近年来逐渐增多但大多数是用于古牌楼的搬迁和加固工程。

第五类是彩牌楼。这是一种临时性的装饰物,多用于大会、庙市、集市的入口处,会期一过即拆除。一般用杉杆、竹竿、木板搭成。顶部安装五彩电灯泡,一眼望去,色彩缤纷。

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牌楼已不存在,但是,有些牌楼由于历史悠久,影响很大,至今地名和遗址犹存。


二、北京牌楼亡失原因

(一)年久失修,自然损失 由于长年风雨剥蚀,有关部门无力或因故不能及时维修,以致最后不得不拆除。这类牌楼损失颇多,如大高玄殿之中坊,北海公园西北角之普庆门内二坊等。

(二)主建筑废圯,牌楼不存 这类牌楼大部分是属于庙宇的牌楼。庙宇废圯了,作为它的陪体建筑—牌楼,当然也就失去了意义。如崇元观前的“三界圣境”坊,南顶碧霞元君祠的“广生长善”坊,薛家湾的“关帝圣境”坊,显佑宫坊等。

(三)人为破坏 人为破坏最严重的,莫过于晚清时期,咸丰十年(1860)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两次列强的入侵。当时北海五龙亭的"性海"、"福田",颐和园的须弥灵境坊及香山静宜园中诸坊,皆破坏殆尽。

(四)有碍交通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建设发展很快,横亘在马路中央的牌楼成了防碍交通的障碍,故被拆除。如东西、西四、东单、西单,前门五牌楼,大高玄殿左右坊,金鳌玉等坊,几乎同时拆去。 (五)失去存在意义

此类牌楼虽然为数不多,但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如“克林德纪念坊”,在德国成为战败国后,此坊不可再存;袁氏的“蹈和”“履中”坊,本是为其“登基”所竖的标志,自然不可再存。

(六)听信谬论 这类牌楼虽然不多,但很可惜。如隆福寺前的“第一丛林”坊,是明景帝时建筑,后来听信了山西巡抚都御史朱鉴所言,恐伤风水,将牌楼拆去。新中国成立后将“长安街”二座牌楼迁建于陶然亭公园,本是好事,但是误听“四人帮”谬论而拆除。

(七)兵焚火灾 此类牌楼的经历不尽相同,有的灾后复建,如东单、前门等牌楼;有的灾后无存,如东交民巷口的“敷文”、“振武”等。


三、北京牌楼幸存的条件

(一)地理环境优越

这类牌楼大部为宫苑之中的建筑。后来宫苑辟为公园或旅游胜地,牌楼得以特殊保护和维修。如北海、颐和园内诸坊。

(二)主体建筑重要 凡主体建筑重要之处,其附属建筑幸得留存。如成贤街上的四坊,由于国子监和孔庙的存在而保留,雍和宫前三坊亦然。

(三)迁建得法 顺应形势的迁建,自然意义重大,如"克林德坊",今为"保卫和平"坊;大高玄殿前左右二坊,今为中央党校坊,均属此类。这些迁建得法之牌楼,得以流传,可算是保护古迹的典范措施。

(四)原料结实 这类牌楼局限于石坊和琉璃坊。如颐和园内五方阁石坊;北海公园小西天琉璃坊等。这些牌楼虽然也经历了兵焚火灾,但都幸存。

(五)旅游胜地,受到重视 北京郊区的风景旅游胜地,如潭柘寺、八大处等处的牌楼,一修再修,得以流传。

(六)人为保护 许多横亘在交通路线上的牌楼,均被拆除。但十三陵大宫门前的石坊,本为神路牌坊,并未拆除。发展交通时,将马路修在牌楼一侧,东辆绕行,保护了牌楼。


四、保护牌楼,利大于弊

如果牌楼的存在不影响交通,不仅应该得以保留,而且还要千方百计地加以保护,因为北京地区的牌楼有其保存价值。

(一)点缀风景,引人入胜在风景区或古迹群内,尽管牌楼是陪体建筑,但是它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游人去十三陵,经过了长途跋涉,每当望见石牌坊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十三陵到啦!"西山八大处宝珠洞山腰的"欢喜地"牌楼,点缀在青山翠丛之中,堪称万绿丛中一点红。游人遥望便觉得心旷神怡,欲临绝顶之信心倍增。

(二)点缀城市,古色古香前三门大街两旁高层建筑耸入云际,街上车水马龙自然是现代化大城市的一般景象;但是当人们步入成贤街时,马上就会觉得这是在古都北京的街巷中漫步。其原因除了古门道、下马石、拴马桩等的点缀之外,恐怕就是几座牌楼在起作用了。牌楼的存在使得街巷古色古香。

(三)留作教材 每处古迹都有一定的意义,每座牌楼往往又有它自己的特殊意义。如上文所述及的“保卫和平”坊,颐和园牌楼的屡毁屡修及其“挡众木”的作用等,都具有教育意义。何况牌楼本身精雕细刻,飞金走彩,还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呢?

(四)历史的标本北京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整个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排晶莹的浪花。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物,都不能以金钱来估量。每座牌楼都可以看作是当时历史事件的见证。如东长安街牌楼和东单牌楼就曾"目睹"了火烧赵家楼的壮举及沈崇受辱的事件等。总之,应极力保存北京的牌楼,如必须拆除,应考虑迁建,千万不可废弃,古迹文物,千金不换。


五、北京牌楼简介

(一)街道牌楼

在老北京的街道上,曾横亘着不少的牌楼,目前虽然所剩无几,但仍有地名可寻。 最典型的街道牌楼有:东四牌楼和西四牌楼;东单牌楼和西单牌楼;东、西长安街牌楼;前门五牌楼等。

(二)宫苑庙宇牌楼

北海公园门外的金鳌玉牌楼,门内的堆云积翠牌楼;永安寺内的龙光紫照牌楼;陟山桥西的如意拱斗式牌楼;天王殿前的琉璃牌楼;景山前街的大高玄殿牌楼;颐和园东宫门的涵虚罨秀牌楼;排云殿门前的云辉玉宇牌楼;五方阁的石牌楼;后山须弥灵境牌楼等;景山寿皇殿前的三座牌楼;碧云寺内石、木、砖三座牌楼;卧佛寺牌楼中除有同参密藏琉璃牌楼外,神路上还有一座1983年新建的一座牌楼;八大处山上有宝珠洞牌楼;潭柘寺山门外有香林净土牌楼;东岳庙神路上有永延帝祚琉璃砖石牌楼;福佑寺前有东西二座牌楼;雍和宫门有三座牌楼;其他还有白云观、南顶等庙宇牌楼。

(三)官属、陵寝、专事牌楼

国子监内有琉璃坊一座;明陵前有大石坊一座。在专事牌楼中,有两座水泥牌楼,各在原公安部街和原司法部街北端。这是为"纪念"袁世凯"登极"而建的。新中国成立时已拆除。中山公园内的保卫和平是最有典型意义的专事牌楼。该坊原建在东单北面的总布胡同西口,叫"克林德纪念坊",是清政府为讨好洋人,纪念被击毙的德国公使克林德而建的。1902年12月20日举行落成典礼。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德国是战败国,而中国属战胜国行列,故于1918年11月13日将该牌楼拆除。1919年移建中山公园,改名为"公理战胜坊"。1953年,由郭沫若手书,改名为"保卫和平"坊。随着改革开放及旅游业的发展,北京重新修复和新建了许多牌楼。现在仍在旅游景点的牌楼,大都得到了重修。近年来新建的牌楼有地坛西门三间四柱七楼式牌楼,是目前市区内最大的牌楼;王府饭店门前、东湖别墅等处,都新建了牌楼,增加了主体建筑的民族特色。估计北京的牌楼会出现逐渐增多的趋势。


北京帝王庙楼牌/1954年摄



北海三座门/1952年摄


北京西四牌楼/1953年摄


北京西交民巷敷文坊/1953年摄


北京西长安街牌楼/1954年摄


团城下之金鳌玉瑓牌坊及中南海墙/1952年摄


北京东长安街牌楼/1954年摄


北京大高殿牌楼/1952年摄


北京前门正阳门牌楼/1954年摄


1900年时北京哈德门的牌楼

 

老北京的栅栏与牌楼 

 

 

老北京胡同早年间有个突出特点,就是胡同口上都安个木头或铁栅栏,其作用就像现如今时兴的防盗门一样,说是为了防盗。明朝弘治年间,有个叫王敏的百户(小军官),给皇帝递个奏折,说“京城之内,大街小巷不只一处,巡捕官兵只有700余名,未免巡历不周,一闻有盗,昏夜追赶,小街曲巷辄被藏……”所以请求“要于京城之内外小巷路口置立栅栏,夜间关闭”。当时京城虽然夜夜有“霄禁”,禁止行人往来,但还不能防止盗于小巷长街之内,因而要安上栅栏帮助官兵防盗,皇上一看是帮助维护统治的奏议,就批准了。于是北京的胡同里就都安上了栅栏。

到了清朝,栅栏有增无减,乾隆年间,北京城已有1700多道栅栏。光绪年间还对这些栅栏进行修缮。现在这些栅栏虽然没有了,可也留下不少叫栅栏的胡同名称。最有名的要数前门外的大栅栏(老北京人把念成“市”音)。此外西长安街的双栅樯胡同、西四南的大院胡同也叫二道栅栏,丰盛地区还有三道栅栏胡同、三道栅栏北巷等等。据《北京地名志》一书记载,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一些胡同口还能看到严密的铁栅栏,或已经坏了的牌坊。

老北京主要的街巷胡同口,早年间都有牌楼,这是北京胡同的又一特色。牌楼也叫牌坊,或简称为坊,原本是起“门”的一样的作用,后来逐渐变成街巷胡同口点缀性的建筑物了,也成了古老城市街巷胡同的特殊街景了。

从形式上看,牌楼有“不出头”和“冲天式”两种,如再细分就看间数和楼数了。

街巷胡同的牌楼大都是“冲天工”。牌楼以木结构的居多,也有琉璃的、石的、水泥的和彩牌楼。北京的牌楼打元朝就开始建造,明朝永乐年间在各主要街巷胡同又建造了许多,到了清末,北京共有牌缕57座。比较有名的有东四牌楼、西四牌楼、东单牌楼、西单牌楼,前门五牌楼、成贤街牌楼。

东四,元朝这地方叫十字街,明朝叫成了大市街,那时在这里,东、西、南、北各修建了一座三间四柱三楼冲天式木牌楼。南北向牌楼额上写着“大市街”三字,东边牌楼上写“履仁”二字,西边牌楼额上写“行义”二字。同时在西四也建了这么四座牌楼,南北向牌楼上写着“大市街”;不过东边的牌楼上额上写着“行仁”二字,西边的牌楼额上写着“履义”二字。

东单牌楼和西单牌楼,也是明朝建的。永乐年间,在皇宫北边神武门(今景山前街)往东三里、往西三里的十字路口,分别建了四座牌楼。同时,在天安门前的东、西长安街上,也分别建了两座牌楼,一座在街心,一座在街口,街心牌楼额上均写着“长安街”三字;长安街路北,东单十字路口稍北有座单个牌楼,上书“就日”,后被称为东单牌楼;而与之遥相对应的西单路口稍北也有座单个牌楼,上书“瞻云”,后被叫做西单牌楼。

前门外的那五座牌楼可不同于东四和西四牌楼,不是说建了“五座牌楼,而是在位于今天前门大街北端地下通道的那个地方,建了一座五间六柱冲天式大牌楼。这个五牌楼的“五”,则是指一座牌楼的五个间量。五牌楼也明朝建的。

成贤街上的四座牌楼,也同样是明朝建的,都是一间二柱三楼垂花柱出头悬山顶式,这样式在北京街巷胡同中是少见的。这四座牌楼靠外边的两座上边都写着“国子监”。

此外,从《京师坊巷志稿》的记载中还右以看到,在交道口南大街大兴胡同,曾有座上写“大兴县”(明永乐年间将北平府改为顺天府,下辖大兴县和宛平县,两县以北京城中轴线为界,东为大兴,西为宛平。现东城公安分局即是当年大兴县署衙)三字的牌楼;在交道口南的府学胡同也曾有座上写“育贤”二字的牌楼;在东交民巷西口曾有座上写“敷文”二字的牌楼、在西交民巷东口也的曾有座上写“振武”二字的牌楼。

特别要提一下是中山公园内的那座牌楼。它在正门迎面处,是一座纯白色大理石三檐牌楼。

这座牌楼原来建在东单牌楼北大街,坊顶琉璃瓦呈碧蓝色,七脊单飞檐,样式与故宫大高殿门外的东四牌楼 和颐和园排云门前的大牌楼同一格式。它记录了清朝政府的腐败,也铭刻着反帝反封建的英雄业绩;19006月,正值义和团运动的时候,列强各国以保护使馆为名,强行调兵进京。各国使馆人员更加骄横无忌,不可一世。德国公使克林德尤为突出,曾亲自领侵略军成批屠杀中国人民。620 日上午,正当克林德乘轿途经东单牌楼西总布胡同口时,被爱国的青年军官恩海开枪击毙。然而清政府为了求得帝国主义的“宽恕”,竟然把恩海交给德国使馆,作为祭奠克林德的祭品,由德军残害致死。还同意在恩海击杀克林德的马路上,建造高大的大理石牌楼,取名“克林德碑”。在牌楼上还用英、法、拉丁、汉四种文体,刊刻光绪皇帝的道歉上谕。这是中国人民的奇耻大辱。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北京人群情激昂,捣毁了“克林德碑”。然而协约国的帝国主义北京军阀政府却大肆庆祝宣扬所谓“公理战胜强权”,于1919年将这块残存的石碑,移至于当时的中央公园正门内,上刻“公理战胜”四字。191811月,正当帝国主义为庆祝他们的“公理”战胜的时候,李大钊同志和北大的师生一道,在天安门前和中央公园先后多次发表演说。李大钊在演说和论文中,批驳了“公理”战胜的谬论,揭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资本家政府之间的战争,指出由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不是帝国主义的胜利,而是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社会主义的胜利。1952年为了表彰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斗争中的丰功伟绩,亚洲和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确实将“公理战胜碑坊”改为“保卫和平”石牌坊,并由郭沫若同志亲题“保卫和平”四个大字刻在石坊上。从此,人们把它称之为“保卫和平‘坊。

现今北京街巷胡同的牌楼,除了国子监成贤街上的那四座、朝阳门外神路街口的那座三间七楼琉璃牌楼及西苑大街那座三间四柱牌楼尚保存完好,其余的都没有了,当然这并没有包括那些为恢复古都风貌近年新修建的。虽说牌楼没有了,因牌楼而得名的东四、西四、东单、西单却仍在叫着。就是没有见过当年牌楼的人,也知道东四、西四、东单 、西单的来历了;原来这些地名是省略语,下面还有“牌楼”俩字呢!东单是东单牌楼的省略语,东四是东四牌楼的简称。在明、清北京地图上,看到的东单牌楼和东四牌楼的简称,却是省略了前头的,这俩地就叫“单牌楼”和“四牌楼”。                   

 

 

                                

 

前门五牌楼 

    

旧京城的牌楼,也叫牌坊,与京城总的建筑格局相协调;与古色古香的胡同、门楼、四合院相匹配。

牌楼对街巷胡同起到门的作用,显得这个地方规矩、整齐;各种牌楼由于形式结构、彩绘不尽相同,显得亮丽壮观,给本来就风景如画的地区更加锦上添花。

牌楼的竖立不仅与整个城市建筑大格局讲对称,如东四牌楼、西四牌楼,不仅外观结构相同,连距离也一致。东四牌楼东距朝阳门,西四牌楼西距阜成门,距离都是一致的。东单牌楼、西单牌楼外观结构和一个南距崇文门、一个南距宣武门也都是一致的。一条街上的几座牌楼也讲对称,如早年在东、西长安街上各有一座牌楼,外观结构是一致的,以天安门为中心,两边距离也是相等的。东长安街上的在王府井南口西侧,西长安街上的在新华门西侧。孔庙所在的成贤街的四座牌楼,两座额曰“成贤街”,两座额曰“国子监”。

有的牌楼显得豪华气派,如前门的五牌楼。

老北京人对牌楼的称呼既省略又显得亲切。称东四牌楼为“四牌楼”,称西单牌楼为“单牌楼。前门的五牌楼,因为是五间六柱五楼冲天式(柱出头)牌楼,所以叫“五牌楼”,但它是一座牌楼。与东四牌楼和西单牌楼的叫法不一样。东四牌楼是指建在朝阳门内,贯通东西南北十字路口的四座牌楼;西四牌楼是指建在阜成门内贯通东西南北十字路口的四座牌楼;东单牌楼是建在东单北大街南口的一座牌楼(单牌楼);西单牌楼是建在西单北大街南口的一座牌楼(单牌楼)。

牌楼的样式,一种叫“冲天式”也叫“柱出头”,也就是牌楼的间柱高出明楼楼顶。一种叫“不出头式”,牌楼的最高处是明楼的楼顶的正脊。

牌楼的还按每座牌楼的间数和楼数多少分为“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牌楼顶上的楼数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

 


 
 
 
 

绚丽的历史文化
  

        牌楼凝聚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其建筑布局细腻、结构紧凑、形式多样,远看巍峨壮观,近看玲珑剔透,因而深得人们的喜爱。《中国百科全书》里有这样一段话:“牌坊起源于汉代坊墙上的坊门,门上榜书坊名以为标记,宋以后随着里坊制的瓦解,坊门的原有功能消失,但坊门仍然以脱离坊墙的形式独立存在,成为象征性的门,即为牌坊。牌坊立于大街、桥梁等显要的位置,在南宋已经出现,至明则成常制。牌坊还有表彰性的意义,起源于汉时的'榜其闾里’,经唐宋之'树阙门闾’,至元明清已改用'旌表建坊’的做法。”这就是对牌楼历史的简单概括。牌楼是中国的特有建筑,它不仅是一种在主体建筑物前端的陪衬性建筑,装饰美化着环境,增加景观的气氛,而且是一种具有一定标志意义的建筑,在过去也常用于对开官、及弟、守节等进行表彰,以示旌表。
  牌楼这一建筑形式之所以被现代人们所接受,主要是它固有的标志性和装饰性。雕刻内容取材于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及民间传说,常见的雕刻图案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八仙过海、八仙庆寿、鹿鹤同春、松鹤长春、代代富贵、松鹤延年、富贵平安、榴开百子、金龙献宝、麒麟吐玉书、狮子滚绣珠等图案。
  据史料记载,北京曾有57座牌楼,最有名的是东单牌楼、西单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前门五牌楼,东、西长安街牌楼等。现在,绝大部分牌楼均已毁坏或迁移。
  颐和园前面的牌楼至今还保存完好,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皇家园林颐和园的标志。这座牌楼有三间四柱七楼(间是指柱与柱之间的通道,楼是指飞檐起脊的顶部),是一座古典的中国木结构牌楼,由四根大柱架着三层额枋,上靠斗拱承托着各间的楼层。牌楼正面写着“涵虚”(指水)二字,背面写着“罨秀”(指山)二字,表示牌楼之后便是颐和园的湖光山色。牌楼两面彩绘金龙176条、金凤36只,显示了帝王所居琼楼玉宇的富丽堂皇。
  陵墓前的牌楼以北京明十三陵南端的大石牌坊为最著名,它是进入陵园的第一座建筑物,为5间6柱11楼,全用一色汉白玉制成;石柱上雕刻着龙、狮、麒麟和其它怪兽,显示了帝王的权力和威严。这座牌楼宽28.86米,中间最高处14米高,为全国现存最高大的牌楼建筑之一。此外,北京朝阳区神路街至今还保留了一座独特的三间七楼琉璃牌楼。东城区雍和宫附近的国子监所在地成贤街的东、西牌楼已装饰一新,非常壮观。


牌楼的种类与特色
  从形式上分,牌楼有两类。一类叫“冲天式”,或叫“柱出头”式,即牌楼的间柱高出明楼楼顶。另一类是“不出头式”,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大都建于宫苑之内。无论柱出头或不出头式,均有“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形式。顶上的楼数,则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形式。在北京的牌楼中,规模最大的是“五间六柱十一楼”。   
  从结构上分,牌楼可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木牌楼。这类牌楼数最多,基础以下(地下部分)用柏木桩(现代用水泥浇铸),称地丁。基础以上各根柱子的下部用“夹杆石”包住,外面再束以铁箍。如果是不出头式,则柱子的顶端以“灯笼榫”直达檐楼的正心檩,与檐楼斗拱连接,上下一气。街巷木牌楼顶部出檐甚短,做成悬山或庑殿式。每根柱端耸出脊外,柱顶覆以云罐防风雨侵木柱。楼顶所用之瓦,也因其作用和地点不同而异。内廷各坊之顶用各色琉璃瓦,街巷诸坊多用黑色布瓦。
  第二类是琉璃牌楼。这类牌楼多用于佛寺建筑群内。据了解,北京仅有三间四柱七楼的一种。它的结构是:在石基上筑砌6-8尺的砖壁,壁内安喇叭柱、万年枋为骨架。砖壁上辟圆券门三个,壁下为青、白石须弥座,座上雕刻各种风格的艺术图案。壁上的柱、枋、雀替、花板、揩柱、龙凤板、明楼、次楼、夹楼、边楼等均与木坊相似。不同的是,这种坊用黄、绿二色琉极有特色,如果石质坚细,不仅浮雕生动,而且其精细的图案历经数百年也不泯没。
  第四类是水泥牌楼。这是近代建筑技术的产物。新牌楼的数目近年来逐渐增多,但大多数是用于古牌楼的搬迁和加固。
  第五类是彩牌楼。这是一种临时性的装饰物,多用于大会、庙市、集市的入口处,会期一过即拆除。一般用杉杆、竹竿、木板搭成。顶部安装五彩电灯泡,一眼望去,色彩缤纷。
  在老北京的门楼里,按其内容可分为几种:
  (一)街道牌楼
  在老北京的街道上,最典型的街道牌楼有:东四牌楼和西四牌楼,东单牌楼和西单牌楼,东、西长安街牌楼,前门五牌楼等。
  (二)宫苑庙宇牌楼
  这类牌楼有北海公园门外的金鳌玉牌楼,永安寺内的龙光紫照牌楼,陟山桥西的如意拱斗式牌楼,天王殿前的琉璃牌楼,景山寿皇殿前的三座牌楼,颐和园东宫门的涵虚罨秀牌楼,排云殿门前的云辉玉宇牌楼,五方阁的石牌楼,后山须弥灵境牌楼,景山前街的大高玄殿牌楼,碧云寺内石、木、砖三座牌楼,八大处山上有宝珠洞牌楼,潭柘寺山门外有香林净土牌楼,东岳庙神路上有永延帝祚琉璃砖石牌楼,福佑寺前有东西二座牌楼,雍和宫有三座牌楼,其他还有白云观、南顶等庙宇牌楼。
  (三)官属、陵寝、专事牌楼
  国子监内有琉璃坊一座,明陵前有大石坊一座。专事牌楼有为“纪念”袁世凯“登极”而建的两座水泥牌楼,各在原公安部街和原司法部街北端,新中国成立时已拆除。中山公园内的“保卫和平”是最有典型意义的专事牌楼,原建在东单北面的总布胡同西口,叫“克林德纪念坊”,是清政府为讨好洋人,纪念被击毙的德国公使克林德而建的,1902年12月20日落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败,中国属战胜国行列,1918年11月13日将该牌楼拆除。1919年移建中山公园,改名为“公理战胜坊”。1953年,由郭沫若手书,改名为“保卫和平”坊。(
图片来源:《中国古代建筑·石雕》)

 北京最大的石牌楼

 

 

 道冠古今牌坊

 

 

 

湖北武当上的“治世玄岳”坊

 戚继光牌坊

 

 棠樾牌坊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