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频道转载本文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认同其观点和立场 孝庄太后到底有没有下嫁多尔衮? 位于皇宫西部偏北的慈宁宫以孝庄太后居住而名闻天下,这是一座独立的宫院,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五月,耗银六十万两,称仁寿宫,主要为皇太后居所。 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氏,是努尔哈赤的儿媳,皇太极永福宫庄妃,顺治皇帝的生母,康熙皇帝的祖母。她机智过人,善于谋略,身历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两辅幼主,权位并隆,是清朝唯一的一位太皇太后。她对清朝贡献大,故事也多。孝庄太后和多尔衮的关系,有种种传闻和故事。传闻最广的,当今家喻户晓的是所谓“太后下嫁”。 民国初年出版的《清朝野史大观》卷一,有三条专记太后下嫁一事。民国八年(1919年),署名“古稀老人”编写的《多尔衮轶事》则更记得如同亲闻目睹,说“当时朝廷情势,危于累卵”,“太后时尚年少,美冠后宫,性尤机警……故宁牺牲一身,以成大业”。而多尔衮本来就好色成性,此时更以陈奏机密为由,出入宫禁。也有人借顺治帝的话而认为孝庄搬到睿王府住居:“睿王摄政时,皇太后与朕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以致皇太后萦怀弥切。”至今仍有人认为“太后下嫁”确有其事,并提出以下九条理由。下面逐一分析。 一,庄妃下嫁为保全儿子皇位。顺治帝继位是多种政治势力复杂斗争和相互妥协的结果,不是庄妃委身于多尔衮所取得的。 其二,兄死弟娶其嫂是满洲习俗。满洲确有这样的旧俗,但有这样的习俗并不能证明多尔衮就一定娶了他的嫂子。 其三,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这是尊称,如同光绪帝称慈禧太后为“皇阿玛”(皇父)一样。 其四,蒋良骐《东华录》有记载。书里说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就是慈宁宫。高阳认为,极有可能是指孝庄与多尔衮相恋的事实。相恋的事可能有,也可能无,但这不能证明太后下嫁了多尔衮。 其五,孝庄太后死后葬在昭西陵清孝庄太后病死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年七十五;孝惠太后病死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二月初六日,年七十七;孝圣太后病死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正月二十三日,年八十六:去世时间都在腊正月。这是值得老年体弱病人注意的季节。清东陵的昭西陵,因在皇太极盛京昭陵西向,故称昭西陵。孝庄太后和康熙皇帝都做了解释:“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cuò),则我心无憾矣。”太皇太后不愿意惊动太宗亡灵,而愿意同儿孙在一起。 其六,有人说见过《太后下嫁诏》。此诏如果真有,必经辨认、登录,多人过目,不会只一人看见。历史不能凭某一人的一说做定断。 其七,明末张煌言记载了这件事。张煌言(苍水)《建夷宫词》:“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盛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张苍水全集》)“建”是建州,“夷”是夷狄,明显带有民族偏见。这时张苍水在江南,南明和清朝是敌对的政体。孟森先生早就指出:“远道之传闻,邻敌之口语,未敢据此孤证为论定也!”而且诗词也不能直接作为历史证据,因为诗可以夸张、比附,也可以想象、虚构。 其八,朝鲜史书里记载了这件事。当时作为清朝属国,朝鲜的《李朝实录》里,没有“太后下嫁”诏谕的记载,而像这样的大事,如有照例是应当诏谕属国的,也会有记载的。 其九,顺治帝报复多尔衮为反证。如顺治帝母后已下嫁多尔衮,多尔衮即为其父,且母亲健在,怎能对多尔衮掘坟墓、撤庙享呢?这将置母亲于何地! 总之,至今还没有见到一条关于“太后下嫁”的史证。我认为:孝庄太后同多尔衮的情愫可能有,“太后下嫁”之事确实无。当然,孝庄太后考量母子命运和江山社稷,尽量笼络多尔衮,则是不用怀疑的。 中华国宝,文明精粹,沧桑巨变,历经磨难。有人问: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国宝,为什么会到台北故宫博物院了呢?这要从国宝南迁说起。 辛亥鼎革,清朝灭亡;民国建立,历经艰难。从清朝皇宫演变为故宫博物院,紫禁城所收藏的宝物,成为博物院的藏品,从而成为真正属于人民的国宝。从“宫”到“院”,这条道路,走了百年。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在乾清宫前举行隆重典礼。这一天,神武门上镶嵌李煜瀛手书颜体大字“故宫博物院”青石匾额。当天正式开放。自永乐建宫五百多年来,人们第一次可以游览故宫中路三大殿和后三宫,以及西六宫、养心殿、寿安宫、文渊阁、乐寿堂等处。两天内前来参观的多达5万人。同时,筹建故宫博物院两馆一处——古物馆、图书馆和文献处。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寇侵略,占我东北,平津危急。为了守护国宝,决定将文物南迁。国宝南迁避寇,历时十五年(1933—1947年),分为南迁、西迁与东归三个阶段。 抗战胜利,国宝东归。文物避寇,三路西迁,几经转徙,幸免劫燹,最后分别迁定于四川的巴县、乐山、峨眉。文物回归,三处集中,会于重庆,历时一年。于1947年5月始,首批文物,从重庆启运东归,水陆兼行,合计10批;12月8日,末批南迁国宝,运抵南京入库。 三地合一。巴县、乐山、峨眉三处文物东归,不求迅急,只计安全,首先汇集重庆。集中的次序,首巴县,次峨眉,次乐山。集中仓库的分配,在重庆向家坡,房屋依山势建筑,按上、中、下三层,分成甲、乙、丙三组。甲组仓库,由前巴县办事处保管;乙组仓库,由前乐山办事处保管;丙组仓库,由前峨眉办事处保管。仓库修缮告竣,集中工作,立即开始。遇到的困难是如何汇集——水路运输,洪水期,时间短,轮船小,容量低,按五个月期限难以做到;常水期,仅通木船,危险性大。铁路运输,来回转拨,费时费力,容易破损。汽车运输,较为方便。于是决定,先将巴县、乐山、峨眉三处文物用汽车运集于重庆,然后以登陆艇载运,随大江顺流东归南京。 巴县文物,1947年1月21日启运,共80箱,行20公里,经时八天,运到重庆。三个月后,峨眉文物,于5月15日,先以一辆轻车编特号前发,沿途实地履勘;履勘所得,且经一月商讨,始定车运全程为由峨眉,循乐西(西昌)公路,径达乐山,转由乐内(内江)、成(成都)渝(重庆)两公路而直抵重庆。雇用商车,又加公车,分21批,9447箱,运达重庆。又后,乐山文物则在峨眉文物集中结束之日启运,而乐山、安谷间,犹须赖水运。故运输全程,因客观条件所限,自成为两阶段:安谷—乐山之间,水程转驳;乐山—重庆之间,陆程车运。乐山库存文物移运程序,先许祠,次土主祠,终以武庙。许祠与土主祠,距乐西公路一华里许,田埂狭隘,难以通车,遂于公路旁设临时站,以备装载。装成之车,次第集于新南门外县立图书馆门前广场,结队待发。文物转驳,分两期进行。初期自1946年9月10日到30日,中间因下雨停工五日,计转驳16天。当时以陆程车辆稀少,转运不及衔接,致临时转运站仓库存箱塞满,而暂停水程转驳。次期,自同年11月22日到29日,中间因雨停工三日,计转驳五日。所有迁储安谷乡六库文物,分33批,7286箱,最后运达重庆。巴县、乐山、峨眉三处所藏文物统计,据欧阳达道《故宫文物避寇记》,因其间略有变化,故数字少有差异,只供参考。巴县、乐山、峨眉三地文物,都已集中重庆,再向南京集结。 集结南京。巴县、乐山、峨眉三地避寇国宝,共16815箱,东归南京。国宝避寇,万里辗转,几度惊险,安然回归,来去离合,恰为10年。在文物集结的过程中,路经风雨,有惊无恙。如首次转驳的文物,恰逢中秋佳节,明月东升,天气清爽。各筏均经覆盖竹簟(diàn,席)、油布。时过午夜,天气骤变,狂风暴雨,天亮方停。所有员工,初闻风雨,互相唤起,率同筏工,冒雨在各筏加盖油布。天明复查,有的受湿。当即卸运入库,开箱逐一检视。经查内有一二箱文物部分受湿,立即晒晾,待干重装。但是,拆箱一看,文物无恙,仅衬草、棉花、纸张受潮,随时更换重装。经查凡是未渗湿的箱件,都因箱内衬垫蒙盖的牛皮纸阻水。实不幸中的大幸。 迁台过程,也有故事。第一批文物,用海军军舰运送,海军人员家属,闻讯赶来,拖儿带女,携带行李,挤满了船。怎么劝说,也不下船。请来桂永清司令,百般劝慰,许愿另派船,才都下了船。第二批是商船,还算简单。第三批又是军舰,船一开到,海军官兵眷属,就挤满了舱位。箱件运上了船,物人混在一起。押运人又请来桂司令。他向大家开导,希望诸位下船。官兵眷属哀求说:希望老长官,帮他们的忙——男女老幼,哭成一片。那种凄惨的场面,桂司令也落了泪,只有准许他们随船。据当事人回忆,海浪拍船,狗在狂吠,风声涛声,孩子哭声,似末日来临。这船不是专运文物的,沿途港口,都要停靠,1949年1月29日开出,2月22日才到基隆。不久文物转到台中,先暂借存于糖厂仓库,后转到台中雾峰北沟库房和地库。 国宝避寇南迁、西迁,抗战胜利,文物回归。后主要分藏状况是:其一,运迁并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2972箱60余万件。其二,存南京博物院南迁文物2176箱104735件。其三,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所存11178箱,绝大部分于1950年、1953年、1958年三次返回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这三处是南迁文物回归后分藏的情况。 故宫文物,原合为一。沧海变迁,时局动荡,现分藏于两岸。《三国演义》开篇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分开来说,都是大故宫的一部分;合起来说,全都是大故宫的文物:总之,共同典守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之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