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路志正经验集12

 学中医书馆 2013-01-09

名老中医经验集-路志正(12)

时间:2010-07-30 10:19点击: 2223
 
医论医话
 
一、从带下治眩晕孟某某,女,45岁,工作。1992年6月10日初诊。患“眩晕”症已九月有余,多方求医,其症不减,反日渐加重。面色暗晦,皮肤粗糙,两颊有较大面积黑褐色蝴蝶斑。头重如裹,头顶似有物压状,甚时天旋地转而不能行动,每逢阴雨天加重,头痛目眩,目涩羞明,心悸失眠,或入睡不实,多梦易醒,胸闷短气,善太息,神疲懒言,倦怠乏力,下肢沉重,口干不欲饮。纳谷一般,大便时干时溏,小便量少而黄。月经周期尚准,经行前烦躁易怒,两乳胀痛;经色开始紫暗,1~2日后转为正常,量适中。带下已十数载,量多,初色清质稀,后色黄质稠有秽味。腰酸楚疼痛,少腹坠胀且隐隐作痛。
 
查:血压273/143kPa、胆固醇257mg/dl、脂蛋白43mg/dl、甘油三脂151mg/dl、Na1398、K4.22、Cl103.8、CO226.6、GAP=9.4。心电图示:ST段水平延长。
 
舌质淡、苔白滑,脉来弦细数。四诊合参,为脾虚湿盛,带脉失约,冲任失调所致,并有湿从热化之势,治以健脾渗湿,清热止带,调理冲任。
 
党参10克、炒苍白术各12克、山药15克、黄柏12克、车前子(包)12克、桑寄生15克、椿根皮10克、醋香附9克、茯苓15克、生龙牡(先煎)各20克。五付。
 
二诊(1992年6月17日)。服药五付,头晕目眩顿消,血压156/104kPa,带下减少。唯腰痛酸楚,少腹坠胀,四肢无力如故。舌质淡、苔白、脉弦细数。为下焦湿热未尽之征。既见效机,原方进退。上方中加牛膝10克,六付。
 
三诊(1992年6月24日)。服药后,胸闷、短气、太息、带下、脊背沉重疼痛均杳,失眠、少腹坠胀、腰痛、下肢乏力等症亦渐轻;睡眠仍差,舌质淡,苔白,脉来沉滑。湿热已去,脾肾两虚,以上方去清热燥湿之黄柏、椿根皮,加入补肾壮督之锁阳10克,理气散寒之乌药10克,盐茴香10克,养心安神之柏子仁12克。七付。
 
四诊(1992年7月1日)。服上药后,少腹沉重下坠、腰痛、四肢无力、失眠明显好转,精神渐充,纳谷增多,面色晦暗,两颊蝴蝶斑褐色见退,皮肤粗糙亦转为细润明朗,舌质淡、苔白滑、脉沉滑尺弱。再以益气健脾,温阳补肾为治。
 
生黄芪12克、炒苍白术各12克、茯苓15克、川断12克、桑寄生15克、当归10克、柴胡6克、锁阳10克、炒杜仲10克、制乌药6克、炒枳实12克、黄柏9克。
 
上方又进七剂,九个月的眩晕得以向愈。复查血象及心电图,均在正常范围。
 
按语:《内经·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眩晕证多以肝论治,后经历代医家大量临床经验总结,认识到无论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等,皆可致眩晕。但从“带下”论治眩晕,第一卷613文献中记载尚不多见。本证源于脾虚湿盛,运化失职,脾精失布,水湿久蕴,郁而化热,久伤冲任,致带脉失司而带下秽浊,腰痛,少腹坠胀隐痛;湿热蒸腾,上犯清窍则头晕目眩;相火不藏,君火易炽而眩烦失眠,多梦易醒;脾虚湿阻,清阳不升,水谷精微不能输布,故面色晦暗而生蝴蝶斑,土壅木郁则经行不畅,乳房胀痛,急躁易怒;湿热蕴蒸则带下色黄而质稠;肝郁脾虚,湿从热化,故脉见弦细小数。
 
脾者,中央土,以灌四旁,主运化水谷,输布精微,喜燥恶湿。脾运健则湿自除,湿去龙火得潜,肾气得充,肝有所藏,诸证得蠲。正如傅青主所说:“带者,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淡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守,而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而反变成白滑之物”。“今湿与热合”,“煎熬成汁”,带下“因变成黄色矣”!“此乃不从水、火之化,而从湿化也”。法宜健脾益气以祛湿,补任脉之虚而清肾火。故初标本同治,用党参健脾益气,苍白术培土燥湿;茯苓、车前子淡渗利湿;椿根皮、黄柏清下焦湿热,龙牡、寄生、山药调理冲任,固带壮督;香附入肝为气中血药,气血两调,行气除湿。脾健湿不生,木畅火不燃。但久病伤肾,湿热得蠲之后,再予调理冲任。
 
二、急危重症———脑水肿并肾衰治验老妪杜氏,年过六旬。1992年3月从廊坊来京探亲,儿媳见婆母患有黄带之疾,恐妇科有其它病变,送往某某医院作全面检查,未见异常,于5月7日出院。5月9日患者突然感觉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倦怠乏力,头痛头重。急到某某门诊部就医。除发烧与白细胞增多外,右下腹有放射性疼痛,诊为“急性阑尾炎”而转住某某总院。查:体温38.5℃,白细胞17000,尿常规:蛋白(),颗粒管型1~2/高倍,红细胞满视野,白细胞35~40/高倍,大便二日未下。诊断为①急性肾炎、②肠梗阻。予以先退热后再行手术的治疗方案。静脉点滴青霉素、庆大霉素等,日输入液体量3500ml。体温不减反呈上升之势,又加用先锋霉素。于入院四日出现脑水肿、肾衰,因病情危重已下病危通知。于1992年5月13日请中医会诊。
 
患者面色萎黄、浮肿,双目紧闭,神志昏愦,懒言无力,咳喘气急,头重如裹,头晕头痛,心下悸动不安,呕吐大量黄绿色苦水;全身水肿,以眼睑及上下肢为甚,按之没指,皮肤明亮;水米不进,尿闭便结,成为“关格”重症。
 
体温40.5℃,血白细胞17800,分类:分叶58%、淋巴40%、嗜酸2%;尿化验同前。腹诊:叩之声沉实,阑尾部位无明显压痛,直肠部位无硬结性包块。
 
舌质淡、苔水滑,脉浮大而数。为痰湿素盛,饮食不慎,外感风寒而致急性胃肠性感冒。细询其子,确于5月7日中午食用冷水浸泡过饺子,加之肉馅已有馊味,饭后即感胃脘不适。至此,病因已经明确。
 
患者为痰湿素盛之体,加之饮食不慎,脾阳受戕;进而外感风寒,形成表里同病,风寒夹表,肺气闭郁,冷食伤脾,中阳式微。复输大量液体,阴霾更张。病始正气尚充,能奋起抵抗病邪,然邪无宣泄之机,故热度反而增高,此并为实热。奈阳气虚馁,无能温化,致水势横溢,弥漫三焦,溢于肌肤,发为全身性水肿。治宜芳香化浊,温阳利水。
 
藿香(后下)10克、佩兰(后下)10克、桂枝10克、干姜9克、炒苍术10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茯苓15克、炒枳实12克、海风藤15克。三剂,水煎服。
 
本证属表里同病,因输液量大且日久,排泄失调,水液内积,非温难化;病虽以脑、肾为甚,第一卷614而脾胃为三焦升降之枢纽,故治从中焦入手,脾阳得复,则清升浊降。“病在上下治其中”,则肺得肃降,肾气得化,水道自调。正如《内经·经脉别论》云:“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三焦通利,水肿方消,故用桂枝、干姜、炒苍术、乌药温中散寒、通阳化水;藿香、佩兰、海风藤芳香化浊、散风胜湿、开肺气、利大肠,恢复肺金宣发肃降之职;猪苓、泽泻、茯苓淡渗利湿,使水湿从小便而出;炒枳实理气消胀、化痰除积。诸药合用,共奏化浊解表,温中利水之功。
 
1992年5月16日复诊。
 
患者服药一剂,体温即降至37.7℃,小便通利,呕吐即止。进二剂,体温36.2℃,大便通下,三剂药后,头沉重、眩晕、头痛、嗜睡已解,浮肿大减,精神见振,能进少量流食。
 
查:白细胞8000。分类:分叶64%、淋巴35%、嗜酸性1%;尿:蛋白微量、红细胞5~7/高倍、白细胞1~2/高倍。
 
周身仍感倦怠无力,舌质淡苔白润,脉细弱。为大病瘥后,正气未复之象。原方去藿香、佩兰、海凤藤,加草蔻仁5克、菖蒲10克、川朴10克,干姜改用5克,以醒脾和胃,降逆宽中。五剂。
 
1992年5月21日三诊。
 
上药连服五剂,胃纳得开,诸症均杳,已能下地活动。舌质淡、苔白、脉弦滑。既见大效,守方又进六剂,化验血、尿无异常,痊愈出院。
 
三、“理气散瘀”治濡泻詹某某,男,65岁,干部。1992年6月19日初诊。
 
患者形体消瘦修长,面色微黄中透有青紫之气,木型之质。自述身体素壮,除偶有感冒外,未患过其他疾病。1990年体检时偶发现有胆囊炎、胆结石,本人却无任何不适。唯十余年来一贯便溏,便下不爽,有不尽之感。睡眠较少,每日约4~5小时。余无异常。多年来经中西医治疗,收效甚微。近日有加重之势。舌质暗、苔白滑、脉弦细数。四诊辨析,为肝木疏泄太过,脾土长期受制,阳气不伸所致,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湿盛则濡泻”是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