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路志正经验集7

 学中医书馆 2013-01-09

名老中医经验集-路志正(7)

时间:2010-07-30 10:19点击: 2228
 
肝心痛包括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
 
2肝心痛发病机理《素问·举痛论》曰:“百病始生于气也。”肝主疏泄,条达气机。如七情过激造成气血悖逆,肝气郁结,畅达失职,心脉失调,筋脉拘急,血流受阻,则胸痹而痛。食气入胃,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木不疏土,则水谷不化,故餐后心痛发作。气机郁久,易于化热生火。《证治汇补》说:“气郁痰火,忧恙则发,心膈大痛,次胸背。”木气冲和条达,无所遏郁,则血脉畅行;气滞血瘀,心脉不通,则心痛如刺如绞,痛处不移。血不利则水不行,凝结为痰。《杂病源流犀烛》曰:“痰饮积于心脉,故心胸疼痛持久,不易缓解。如肝气横逆,疏泄太过,阳气升腾,心痛向两胁放射走窜,或遇怒突然心胸剧痛。气有余便是火,肝胆火热。《素问·痿论》曰:“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致心脉痉挛,引发心痛。如肝肾阴虚,阳气升动亢逆,肝风内动。脉络失常而挛急,则心痛常伴有高血压。肝藏血,心行之,肝血虚,血不荣络,筋脉拘挛至心痛胆怯。
 
《诸病源候论》说:“肝藏血而候筋,虚劳损血,不能营养于筋,致使筋气极虚,又为寒邪所侵,故筋挛也”。肝阳不足,木不生火。寒邪直中心脉,寒主收引,心脉拘挛,血流受阻,不通则痛。
 
《圣济总录》曰:“盖肝在色为苍,足厥阴之脉,贯膈布胁肋,今肝虚受邪,传为心痛,故色苍苍而不泽,拘挛不得太息也。”“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素问·举痛论》)心藏神,肝藏魄,胆主决断,如突受惊第一卷600吓,中正失司,骤然心痛。
 
现代医学认为:情绪因素所致冠心病具有急躁、紧张、易冲动,个性强,喜怒无常体质者,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的易患因子。精神紧张、恐惧、愤怒、噩梦及突然响声可使肾上腺交感反应明显增高,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增多,引起Q-T间期延长以及冠状动脉痉挛,甚至引起心肌梗死。
 
3肝心痛辨证论治临床思路与方法(1)肝气郁结致心痛:临床有明显的情志不畅、抑郁或卒受过度刺激致精神紧张,诱发心脉挛急,兼见胸膺憋闷不适,胁肋胀痛苦满,意志消沉,脉弦或沉结。肝疏泄、畅达气机,调和气血。如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气机郁滞,致气血运行受阻而发病。治以疏肝解郁法。方用柴胡肝散(《景岳全书》)加味:柴胡、炒枳壳、白芍、香附、川芎、甘草、郁金、元胡、鸡血藤、茯神、石菖蒲。
 
(2)肝气横逆致心痛:表现为性情急躁,心烦易怒,心痛向胁部放射,或走窜疼痛,或遇怒突然胸膺剧痛。脉弦滑或弦紧。肝气横逆,疏太过,克脾犯胃,浊气上逆,心脉拘急所致。治以抑木降逆法。方用化肝煎(《景岳全书》)加味:青皮、陈皮、白芍、丹皮、栀子、泽泻、贝母、蒲黄、五灵脂、香附、甘草。
 
(3)肝火上炎致心痛:发作时胸闷疼痛,伴有烧灼感,面红目赤,眩晕耳鸣,便秘溲赤,舌红苔黄燥,脉弦数。气有余便是火,火性炎上,气血悖逆,心神被扰。治以泄肝降逆法。用泻青丸(《小儿药证直诀》)合小陷胸汤(《伤寒论》):当归、川芎、冰片、山栀、大黄、羌活、防风、黄连、半夏、瓜蒌实。
 
如肝经实热者,伴有血压升高,大便秘结等证,宜当归龙荟丸(《宣明论方》):当归、龙胆草、芦荟、黄连、黄柏、大黄、黄芩、栀子、青黛、木香、麝香。
 
(4)肝火挟痰致心痛:肥胖体质,嗜食肥甘,喜饮酒浆,情怀抑郁,性格内向,聚湿酿痰,阻滞气机,肝失条达。而见胸胁隐痛或胀痛,可伴有长期高血压,且波动较大,面红气粗,头重如裹,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沉滑等。因肝火有余,化火灼津,凝结为痰,脉道瘀阻,血不利则水不行,形成痰遏瘀阻之势。治以清肝化痰法。用小陷胸汤(《伤寒论》)加味:全瓜蒌、清半夏、黄连、青黛、石菖蒲、郁金、白僵蚕、天竺黄、胆南星、苏子等。
 
(5)肝风内动致心痛:心痛频繁发作,伴见眩晕头痛,心烦气急,夜寐不安,面红目赤,血压升高,有将发生中风或已中风之表现。为肝阳暴涨,血随气升,冲动亢逆,筋脉挛急之故。治以平肝潜阳熄风法,用天麻钩藤饮(《杂病诊治新义》)加减: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栀子、黄芩、益母草、朱茯神、夜交藤(酌情选加:生地、珍珠母、生龟板、全蝎、蜈蚣、白僵蚕、石菖蒲、天竺黄、丹参等)。
 
(6)肝肾阴虚致心痛:胸中疼痛,时感灼热,眩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盗汗,舌红苔少,脉弦细数,血压升高。肝肾同源,水不涵木,脉络失养而挛急,血脉持续痉挛引起心肌缺血、缺氧而发心绞痛。治以补肝益肾法。方用一贯煎(《景岳全书》)加味:生地、北沙参、杞子、麦冬、山萸肉、丹皮、当归、白芍、白蒺藜、丹参、白僵蚕、炙龟板等。
 
(7)肝血不足致心痛:证见心痛心悸,遇劳累则加重,夜来不寐,胁肋胀闷或隐隐作痛,筋脉动,面色苍白,爪甲不荣,头晕目眩,脉细弱或结代,舌淡苔白等。过劳则气血暗耗,肝藏血,心脉赖肝血濡养,肝血虚则肝络失荣,筋脉拘挛急迫而发心痛。方用补肝汤(《医宗金鉴·杂病第一卷601心法》)合芍甘汤加减: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炒枣仁、丹参、西洋参、山萸肉、鸡血藤、炙甘草等。
 
(8)气滞血瘀致心痛:表现为心胸胀满憋闷,心前区阵发性绞痛或刺痛,遇情志不舒加重。
 
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流缓慢。舌质暗紫有瘀斑,脉沉涩或有结、代。因情志不遂,郁怒忧思,致肝郁气结,疏泄不及,气滞血瘀,心脉瘀阻而发痛。治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法。方用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加味:柴胡、瓜蒌根、当归、红花、甘草、山甲珠、大黄、桃仁、制乳没、三七粉、沉香末等。
 
(9)肝寒血凝致痛:心痛发作与长期贪凉感寒有关,或阳气不足,或寒邪直中厥阴而发病。
 
肝主筋,其经脉布胁肋、贯膈,寒性收引,筋脉拘挛,血管闭塞不通则痛。治以暖肝散寒、温通止痛法,方如暖肝煎(《景岳全书》)加味:肉桂、小茴香、茯苓、乌梅、枸杞子、当归、沉香、生姜、白蒺藜、紫丹参等。
 
寒邪直中者,宜当归四逆汤(《伤寒论》)加味:当归、桂枝、白芍、细辛、炙甘草、通草、大枣、吴茱萸、川椒、薤白、檀香等。寒闭心痛甚者加用苏合香丸。阳虚欲脱者,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人参、附片、麦冬、五味子、黄精、鹿茸、炙甘草、生龙牡等以回阳固脱。
 
(10)肝脾(胃)不和致心痛:心痛常因饭后发作或加剧,或餐后出现发作性心律紊乱,纳谷呆滞,胸脘满闷,胁肋胀痛,噫气呃逆,舌胖苔白或腻,脉弦缓。证属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或肝气抑郁,不能疏土所致。治以调肝理脾(胃)法。肝气犯胃者用抑木和中汤(《医醇剩义》):当归、青皮、白蒺藜、郁金、陈皮、苍术、白术、厚朴、木香、砂仁、茯苓、佛手、檀香。
 
若肝郁脾虚者,宜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味:柴胡、白术、白芍、当归、炙甘草、茯苓、薄荷、煨姜、砂仁、广木香、党参等。
 
(11)胆火扰心致心痛:证见胸满心痛,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烦躁易怒,夜寐不宁,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或兼数。胆附于肝,经脉络肝。痰火郁遏,相火炽则君火亦炎,心神不宁,导致心痛。正如《医学入门》说:“心与胆相通,心痛怔忡,宜温胆汤”,以清胆宁心。少阳火旺者,投以黄连温胆汤(《千金方》):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炒枳实、竹茹、黄连、大枣。若兼气滞者,酌加醋元胡、丹参等。肝胆湿热者,治用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加减:龙胆草、栀子、黄芩、生地、泽泻、车前子、柴胡、当归、木通。
 
(12)胆气虚怯致心痛:心痛,并见心烦不宁,失眠,噩梦易惊、善恐,恶闻木声,如人将捕之状,短气乏力。脉弦细,舌质淡嫩或边红苔白等。《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胆性刚直,中正而主决断。胆气通于心,若惊恐损伤肝胆,则精气内夺,致筋脉失养,心脉挛急而发心痛。治以宁胆安神,方用宁胆汤(自拟方):朱茯神、胆星、枳实、竹茹、熟地、白芍、灵磁石、龙齿、枣仁(可酌加丹参、川芎、石菖蒲、夜交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