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群书治要》看社会兴衰的特征和规律

 爱三乐 2013-01-09

第五讲:从《群书治要》看社会兴衰的特征和规律


【 点击数:0 】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 】【 简体报错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老师大家好!

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群书治要》这个特别的专题:《治乱兴亡的规律——从〈群书治要〉看社会兴衰的特征和规律》。前面我们分别从盛世、乱世的君主、德治和法治、道德教化、礼乐以及社会民风方面来谈到社会兴盛、社会衰乱的时候各自不同的特征。我们最后再来看看社会经济在盛世和乱世不同的区别。


往往在社会兴盛的时候,中国历代都是特别重视本业,在中国讲本业就是讲农业,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不抓好,对社会往往就会有非常大的影响。尤其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历朝历代都强调要勤俭、节约,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都有勤俭节约的优良的传统。过去李商隐有一首诗叫做《咏史》,他里面就讲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我们看任何一个朝代也是这样,能够成就盛世,往往是盛行勤俭之风,走向乱世往往是盛行奢侈之风。勤俭和奢侈之风兴起的背后往往是因为农业和工商业发展情况的变化。如果农业得到重视,工商业往往不会过于集中。工商业得到重视,农业往往就会被轻视。奢侈之风就会蔓延。因为工商业生产的都是一些刺激人欲望的产品,工商业不能生产出土地里面能够生长出来的粮食和作物,只是生产一些刺激人欲望的产品。虽然能够给人带来一时的方便,但是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会使得社会风气日渐奢迷。所以中国的古人非常重视农商本业,而对商业的发展是非常谨慎的。这个问题其实在汉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注意到,在《汉书》里面就讲到: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现在国家法律,这是讲的当时的法律,说是轻视商人,但商人实际上富贵了。过去国有四民,叫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是排在最后的。农民仅次于读书人,可见中国历代都重视农民。但是虽然说轻视商人,但是商人富贵了。虽然说尊重农民,农民实际上贫穷了。世风已经开始转变,世间人们所看重的正好是君主所轻视的。官员所贬低的,正好是法律所尊重的。官员看不起农民,重视商人。尤其是商人和官员结合。《管子》里面讲到:“商贾在朝,则货财上流。”商人和官员结合影响到朝政,国家财富就会流入上层人的口袋。
世间人都追求富贵,但是对一个国家来讲,人人拥有很多财富,如果没有粮食,这个财富没有用。“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第一重要的。国家虽然重视农业,但是实际上商人富有了。很多人不愿意做农民,因为经商能获得更多的利益。所以农业得不到重视,所以这里讲:“上下相反,好恶相悖。”上下刚好相反,重视农业反而农民贫穷了,轻视商业,反而商人富贵。这是完全相反的,好恶完全相悖,这样要想使国家富强,法律能够生效,这是很难办到的事情。所以讲到:“方今之物莫有使民务农而以。”当今的要务没有比让老百姓从事农耕生产更重要的事了,这是汉朝的时候。当时的人就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知道农业生产是治国之本。没有粮食,民众就无法生存,钱再多未必能买到粮食,如果没有生产出粮食,我们去哪里买粮食?
所以要把粮食生产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中国历代的盛世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农业极大的发展,粮食生产大丰收。
在《群书治要》里面就特别强调国家要有大量的粮食储备。《礼记》里面讲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举以乐〔民无食菜之饥色,天子乃日举乐以食也)。”
这是讲到国家要没有九年的粮食储备,这就叫做不富足,没有六年的粮食储备这叫危机,三年的粮食储备都没有就国非其国也。国家不能够成为其国了。种三年的粮食要确保储存一年的食用,就是吃完之后要剩余一年的食用。种上九年的粮食要确保储存三年的食用。三十年一直这样做下去,即使遇到凶年,遇到水灾、旱灾,百姓也不至于挨饿。能够这样天子用餐的时候才可以奏乐。
看到古人对粮食生产是多么的重视,如果反过来不重视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工商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古人也看到了,知道这么做会导致什么样的结局。在《汉书》里面就讲到:“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国家不重视农业而是发展工商末业,衣食会得到财富,这是利益,表面上看比农业得到的利益会多。但是我们要想到,天下吃饭的人多,发展工商业必然就会影响到农业,很多人不种田了,他去从事工商末业,但是吃饭的人众多,粮食生产就会减少,农业人口少,粮食生产就会减少。粮食减少,一旦发生饥荒,吃饭的人多,百姓就会有饿死,所以这是天下的大灾难。而且发展工商业,工商业是刺激人的欲望,我们讲要刺激消费,刺激消费就是鼓励人奢侈,尤其是西方,鼓励人消费奢侈品,以此来拉动经济。这样的结果就是:“淫耻之俗,日日以长。”这种奢侈浪费的风气一天一天会增长,这是一个国家最大的祸患。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奢侈品越来越贵,日常用品越来越便宜,价格低贱。商人会越来越富有,农民会越来越贫穷。
在《群书治要·傅子》里面就讲到:“财暴贱,而非常暴贵;非常暴贵,则本竭而末盈。末盈本竭而国富民安,未之有矣。
常用的物品价格低,非常用的这些物品价格暴涨,如果非常用的物品价格暴涨,农业就会衰竭,人都不愿意耕种土地,都愿意从事工商业,因为会得到的利益更多。这样农民就会衰竭,商人就会富裕,一个国家商人富裕农业衰败,要想国富民安,这是从来没有的事情。
这是古人给我们的教训,真正教我们要什么?重视农业,农业一旦衰败,如果出现饥荒,遇到凶年。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农民起义往往都是遇到灾患、流年,百姓没有粮食吃,被逼造**。中国的百姓自古以来受到道德伦理的教化,都是很善良的,真正是走投无路才会揭竿而起。所以一个国家不能够不重视农业。
对这一点,在《群书治要·崔寔政论》里也特别谈到:“且世奢服僭,则无用之器贵,本务之业贱矣。农桑勤而利薄,工商逸而入厚,故农夫辍耒而雕镂,工女投杼而刺文。躬耕者少,末作者众,生土虽皆垦乂,故地功不致,苟无力穑,焉得有年?财郁蓄而不尽出,百姓穷匮而为奸寇,是以仓廪空而囹圄实。一谷不登,则饥馁流死,上下俱匮,无以相济。国以民为根,民以谷为命。命尽则根拔,根拔则本颠。此最国家之毒忧,可为热心者也。”
如果社会流行奢侈之风,这个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会昂贵,比如说现在社会一个手表可以卖到几十万,一个手袋,女人用的手包,卖好几万块,还有各种各样的奢侈品,项链、各种饰品,这个都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但是非常昂贵。这些工商业生产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昂贵,农业就会被轻视。因为什么呢?务农很辛苦,一年到头耕田、耕种得到的利益很少,从事工商业你又不用出去天天晒太阳,生活很安逸、舒适,收入还会很多。所以农夫都放下农具去搞雕刻,妇女放弃纺织去搞刺绣。这个在现代来讲就是很多人不愿意在家种地,到城里面做生意,甚至到一些工厂去做工,现在很多年轻人宁愿到工厂去站流水线,也不愿意在家种地,因为种地要日晒雨淋,吃不了这个苦。
这样的结果就是耕地的人越来越少,从事末业的的越来越多。虽然土地都已经被开垦出来,但是人用在耕作上的心血、心力不多。如果不尽力的耕种、努力收割,怎么会有丰收的年成?这个粮食的生产怎么能够增加?而且从事工商业一个最大的特征是什么?财富会集中在一小部分人手里,少量的人拥有财富,百姓穷困。古话讲得好:“饥寒起盗心。”他的行为就会成为奸寇,违背国家法令制度。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国家粮仓空虚,监狱的人非常多。所以一旦粮食收成不好,就会有饿死流亡的人,国家百姓都会贫穷,这个时候钱不管用了,货币就会贬值,大家无法互相接济。所以这里讲到“国家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国家以人民为根基,百姓以粮食为生命,粮食要是没有了,根基就会动摇,根基动摇国家就会危险,这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忧患。尤其是我们现在这么多人口的国家,确实是要特别重视这个问题。
还有一点,我们在历史上也可以看到,中国历代帝王教化百姓,真正圣贤明君都是崇尚节俭,而乱世昏君往往都是追求奢侈、大兴土木。中国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汉文帝就是一位非常贤明的君主,他非常节俭,有一年他想盖一座宫殿,想把他的宫殿修整一下,他后来问工匠要花多少钱,他了解到大概要花费当时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收成,就是十户人家一年的收入,他知道这个情况以后立刻就停止了,觉得耗费国家的民财,于心不忍。他非常节俭,真正是我们现代人的榜样。
近代的文臣曾国藩先生他也常常教导他家里的子弟要懂得节俭,就是李商隐讲的:“成由节俭败由奢。”不管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家族都是这样。
在《群书治要·晋书》里面就讲到:“三代之兴,无不抑损情欲;三季之衰,无不肆其侈靡。”
历朝历代,朝代之所以兴盛都是抑制自己的欲望,抑制这种欲望才能够长久。夏、商、周都是这样,包括尧、舜这些圣王,他们的宫殿都是非常简单,《群书治要》里面讲到:“大禹卑宫室而菲饮食。”宫室非常低矮,饮食非常简单。相反到了末代,三代衰败也是由于恣意讲究奢侈浪费导致的。
夏商周三代,夏桀、商纣、周朝的幽王、厉王都是奢侈浪费。像商纣王,他的叔叔看到他吃饭要用象牙筷子,就劝谏他。你吃饭要用象牙做的筷子,那你吃东西你一定想吃山珍海味,你要吃山珍海味就要耗费民力,而且要长途运输,要花费国家的钱财,你这样长期以往,欲望会越来越大,会导致国家灭亡。商纣王不听,所以最后国家败亡。
在《群书治要·淮南子》也讲到:“衰世之俗,以其智巧诈伪,饰众无用,贵远方之货,珍难得之财,不积于养生之具,浇天下之淳,以清为浊,人失其情。”
衰败之世的风俗,百姓都是什么呢?大家都是凭借智巧互相欺诈。雕饰无用的器具,重视远方来的东西,珍视难得的财富,不注重生活必需品的积蓄。导致天下这种淳厚之风日渐淡薄,以清为浊,人人都丧失自己的本性。
这个问题在现在非常明显,现在都是人贵远方之货,珍难得之财。什么东西都认为进口的比较好,开车买好车一定是买进口的,包括各种奢侈品,都要用进口的、品牌的。很多工商业生产的东西都是没有用的、无用的,没有实际作用,只是摆设而已,缭人眼目而已,满足一下视觉的享受。而生活必需品反而得不到重视,这个结果就是人心越来越奢侈,追求欲望、追求财富,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会通过智巧欺诈来获取财富,社会风俗就会越来越浇薄。所以一个国家一旦奢靡之风兴起,对社会民风的影响就会非常大。
在《群书治要·墨子》里面也讲到:“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欲无乱不可得。君诚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如果富贵的人铺张浪费,贫困的人受冻挨饿,要想保持天下不乱,这是不可能的。国君真正要想天下太平,真正憎恶天下混乱,那自己就要从自身开始,生活饮食上都要节俭都要谨慎,要给天下人做一个榜样。真正要节俭,带领自己的家人也要节俭。要真正做到汉文帝那样,像曾国藩那样,以勤俭治家,给天下人做最好的模范。这才是真正智慧的选择。因为我们知道世间这些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吃的再多,一日不过三餐,睡觉夜眠不过六尺,再大的房子也只能睡到一张床上,再多的美食你吃几口就吃饱了,何必追求这些,为了满足自己的这些欲望,而且这个欲望越是追逐欲望会越大,越来越难以满足。所以要懂得节制欲望,圣贤教化就是教我们要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否则欲海难填。古人讲的好,天高不为高,人心是最高,人的心比天还高。所以古代士农工商,衣食住行各方面都讲求节制,规定服饰要按照等级,不一样等级的不能穿,像古代的商人很有钱,他不敢用钱买这些违背礼制的生活用品。比如车子,包括盖房子,都有规定。这样就会引导人追求道义,而不是追求利益。
《群书治要·崔寔政论》里面讲到:“今使列肆卖侈功、商贾鬻僭服、百工作淫器,民见可欲,不能不买,贾人之列,户蹈逾侈矣。故王政一倾,普天率土,莫不奢僭者,非家至人告,乃时势驱之使然。此则天下之患一也。”
这是讲当时市场上都在卖奢侈工艺品,商人可以随意出卖这种超越礼节的服饰,手工业者大肆地制作奢侈品,百姓随心所欲,想买就买,商人家里大家都是奢靡,超越礼制等级去享受,所以国家政策一旦有所偏差,普天下的人都去追求这种奢侈的生活,这并不是有人到各家各户去宣传倡导,而是时势使然,时势让他们这么做,这是天下的祸害,因为什么?人人奢侈,这是败家败国之道,骄奢淫逸,这是一个国家衰落,一个国家衰败最大的因素。尤其是骄奢淫逸,非常显著的一个体现就是现代人的衣饰打扮,装饰打扮。西方的犹太人知道,赚钱赚谁的钱,女人的钱。女人很多时候掌管家里的钱财,一个家往往是男子努力工作,家里的开支很多是女子在作主,如果这个女子追求奢靡之风,没有女德,她就会追求这些浮华,追求好的饰品。
在《群书治要·傅子》里面就讲到:“天下之害,莫甚于女饰。”对国家最有害的,莫过于女人的装饰打扮。现在我们看到各种奢侈品,买的最多的是谁?女性。包括各种化妆品,各种服饰,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女子道德的教育要重视,古代非常重视女德教育,一个家里面女子不能够勤俭,这个家道就衰落。所以家庭要从节俭开始,一个国家要兴盛也是在于倡导节俭,倡导要重视本业。
要想把天下治好,最重要要任用贤才;要振兴国家,重要在于加强农业。《群书治要·魏志》里面讲到:“致治在于任贤,兴国在于务农。若舍贤而任所私,此忘治之甚者也;广开宫馆,高为台榭,以妨民务,此害农之甚者也;百工不敦其器,而竞作奇巧,以合上欲,此伤本之甚者也。”
舍弃贤才来任用自己宠爱的人,这是败坏政治最重要的一条,要想把国家治好,不用贤才,而是用这种自己宠爱的人,这是很难把国家治理好,修造广阔的宫殿,建造高的楼台,我们讲大兴土木,妨碍百姓从事农业生产,这是伤害最重要的一条,工匠制作东西不是朴实耐用的器具,而是造新奇巧妙玩赏的东西,我们讲奇技淫巧来满足上乘人的欲望,这是危及农业最严重的一条。
古人对奇技淫巧非常痛恨,而且严禁人制作奇技淫巧,什么叫作奇技淫巧,就是满足人欲望,但是又没有实际用处的东西,现在很多奢侈品都是这样,满足人虚荣心,有没有实际用处?没有。所以《群书治要·管子》里面讲到:“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富。”
治国当务之急是什么?禁止生产这些奢侈品,这些奢侈奇巧之业被禁止,人就不能够四处游荡求食。比如现在如果把很多对人有危害的产业禁止,很多人他就没有工作了,没有工作他就必然会回家安心务农,从事农业的人就多了,国家就富裕。当然真正落实起来不是这么容易,还要通过教育,教育什么?教育孝道,现在人在城市里面,大多数人都是远离父母,而且没有孝心,受到社会的污染非常严重,真正人的孝心一开启,他自然愿意回家陪伴父母,古人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个有方是什么?他为道游,而不是为了钱,多赚点钱,离开父母,不是这样。古人最重视孝道,他出游一定是为了推行伦理道德的教化,你看孔老夫子他也是出游,他是为道而游,不是为钱而游,真正让人懂得孝悌,他自然愿意回家孝养父母。
生活欲望一节制,吃饱穿暖在哪里都可以做到,只要勤于工作,勤于劳动,生活都会有保障。何必一定要到城市里面打工?人人明白这个道理,知道人生最大的财富不是拥有多少资产,而是你有德行,你能够真正做到孝养父母,能够做一个孝子,能够为父母,孝父母能竭其力,能够好好地孝养父母,人人都能这么做,社会安定了,本业也就牢固,国家自然就会富裕。
讲到富国之道,在《大学》里就讲到:“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菜恒足矣。”对一个家、一个企业、一个社会都是通用的,要想生产财富,最重要是什么?生产的人要多,用要节约,用度要减少。生产的要快,要及时,要节俭要舒缓,这样就能够节约。不是说要扩大人的欲望,刺激人的消费,是教我们要努力生产,用要节俭。就是中国人讲的四个字:开源节流。这样财富就恒足了,否则刺激人的欲望,人的欲望是无穷的,生产是有限的,欲望无穷、生产有限,财富怎么能够恒足呢?
所以最重要的是要节制我们的欲望,要制止住这种奢靡之风,回归纯朴,靠什么?要靠道德教化。
我们这一个专题前后花了五个小时,讲到盛世和乱世不同的社会特征。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盛世的时候道德教化搞得好,乱世的时候道德教化没有了,所以社会要想兴盛,最重要要从教学开始。
古人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个教学一定是要教古圣先贤的教诲,教道德伦理,不是刺激人的欲望,不是大搞科技,现在的科技已经非常发达了。但是在科技发达物质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精神却是非常的贫瘠,伦理道德反而是在走下坡。所以国家要兴盛,社会要发展,最重要的是道德建设要搞好,道德建设就是从教育开始。而教育不是说我们多办一些大学,多办一些教育机构,这不是根本。
教是什么?“上所施,下所孝也。”身教重于言教。在上位人做什么,在下位的人就会跟着做什么,国家提倡道德伦理,人们就会追求道德伦理,如果是提倡奢靡之风,那往往民间也会兴起奢靡之风。
所以教育并不是领导者说什么,而是看领导者做什么,身教重于言教,真正在上位的人能够行为世范,言为世则,天下百姓自然就会受到教化。
好,我们这一讲就学习到这里,若有讲的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