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人的事实:科技愈久弥新

 昵称535749 2013-01-10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所受的教育告诉我们,新事物必将压倒旧事物。然而作者在此却提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科技、观点、理论等非实体属性的东西是愈久弥新的。

惊人的事实:科技愈久弥新

译者:chenzhen1102
发布:2013-01-10 00:54:06双语对照 | 查看译者版本

图:The Webhamster/Flickr

我们生活在“黑天鹅”(译者注:超乎人们意料之外并且后果严重的大事件)式的世界,而这对于科技的未来意味着什么呢?我在新书《逆碎性》中主张,科技、观点、理论——凡是具有信息或文化而非实体属性的东西——是愈久弥新的。

基于我们所受的教育,我们也许会认为新事物必将压倒旧事物,但这只是视觉幻象罢了。因为新事物的失败率远远大于旧事物。当你见到一个年幼的孩子和一个年长的成人,你能确信那孩子会活得比那成人久。

但对于科技这种不会自行消亡的东西,情况并非如此。

有两种可能性:要么两者所剩时日的期望值一样长,要么旧事物的期望值比新事物更长。在后一种情况下,如果旧事物存在了八十年而新事物存在了十年,那么旧事物理应比新事物再多存活八倍的时间。

年长者与年幼者寿命期望值比较。来源:纳西姆·尼·塔勒布

年长者与年幼者寿命期望值比较。来源:纳西姆·尼·塔勒布

基于这所谓的“林迪效应”(上述版本是后来由伟大的伯努瓦·曼德勃罗阐释的)(译者注:“林迪”是纽约百老汇评论家会聚的餐馆;“林迪效应”的最初版本是:电视笑星的职业生涯期望值正比于其上镜时间),我提出以下论断:

对于会自行消亡的东西,每多存在一天,它所剩时日的期望值就会减小一些。对于科技这种不会自行消亡的东西,每多存在一天,它所剩时日的期望值也许会增大

于是一项技术存在越久,我们期望它存活得越长。

举个例子:假设有位男士,我对他的仅有了解是他现年40岁,我要预测他还能活多久。我可以从精算统计表中查到保险公司所使用的基于他年龄的人寿期望值。统计表会预测他还能活44年;再过一年他41岁时,他剩余的寿命略多于43年。

对于会自行消亡的人类来说,每过一年,剩余寿命的期望值会减少略少于一年。

但对于科技和信息这种不会自行消亡的东西,要用相反的理论。如果一本书出版了40年还在卖,我能期望它至少再卖40年;而与上一个例子的主要区别在于,如果它又卖了10年,那么我们要期望它再卖50年。

这作为一项法则,就是要告诉你为什么存在很久的东西不是像人一样“老去”;它的“长岁数”是逆向的。它每度过一年而不消亡,它增长的寿命期望值是加倍的。

这是某种坚挺性的一个指标:事物的坚挺性与它存在的时间成正比!

且上述林迪效应不随“科技”的定义而变化——多么狭隘或广泛的定义都可以。“车”可以宽泛地定义为“轮子上的箱体”(包括了马车和现代的汽车),也可以具体地定义为“红色敞篷车”。依照不同的定义,两者各自所剩时日的期望值都与已存在的时间成正比。“文档”可以是美索不达米亚泥板,卷轴,或者书——书可以是实体的或电子的。

但像纸质报刊、固定电话、或者实体征税收据这种在今天看来效率低下、行将作古的技术又如何呢?经常有人以上述例子反驳我的主张。

我的回应是:林迪效应并不是针对每一项技术,而是针对期望值——也就是统计上导出的平均值。

如果我知道一个40岁的人患有晚期胰腺癌,我就不会还用无条件的保险统计表估算他的人寿期望值;认为他像同年龄段没有癌症的其他人一样还能活44年是错误的。与此相似,在一次会议上有人把我的主张理解为,由我的法则可以推出,存在至今不到20年的互联网只能再存在20年——我主张的其实是一个应该针对平均而非个例的、存在误差的估计值。

总的来说,一项技术已存在越久,我们不仅期望它能继续存在更久,而且能对这个结论抱有更大的确定性。关键的原则是,我并不是说所有技术都不会老去,只是更容易老去的技术已经作古了。

恰恰因为这个世界越来越技术化,所以旧技术相对于新技术有巨大的优势。

现在让我们跳出科技的框框再来看我的观点。在文化层面上,如果有个你不理解的习俗或宗教已经存在很久了,别说它是“不理性的”。并且:别指望这个习俗会中断。

有些事我们凡人难以捉摸,只能靠时间来揭示,因为时间能理解我们凡人无法解释的东西。但上述方法让我们能弄清时间和世事如何运行,即使我们无法探寻时间的思维深处多么错综复杂。科学上,时间等价于混沌,而能从混沌中受益的东西,便具有笔者称为“逆碎性”的属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