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外经

 逐光飘叶 2013-01-10


黄帝外经——注解探微


《黄帝外经》注解缘起

暨请 教海内外诸读者、师友


苏道长为本文题诗云:

(一)


             黄帝创建大业成,英雄回头拜广成。

            为助世人都健康,著出《内经》与《外经》。

             老子传承成大道,药王遵行神医通。

             我辈时时忠行之,宇宙在手天地同。


(二)


黄帝圣祖著《外经》,历经沧桑益显明。

 老子据此著《道德》,药王忠行《千金》成。

修仙轩辕能舍国,求玄列子归道宗。

        我辈时时效法之,自然中华文化兴。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典藏,浩如烟海。其中今人解读后忠行者终身受益。不知凡几。静观三坟五典,九丘八索,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就目前劫火余存经历史沧桑而珍存者,首推“三玄”:黄帝、岐伯论著《黄帝内经》、周文王著《周易》、老子著《道德经》。故纵览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凡读此等古籍,古来不少是取得大成就者,故其皓首穷经,甚至如孔子,“韦编三绝”,倾其毕生之心血而努力学习之忠行之。

余生何幸,欣逢盛世,值此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于身世坎坷中得遇无上奇缘,结识了集中华圣祖黄帝、老子创立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一脉真传之道家内丹养生学大成者,当代功果甚高的著名寿星吴云青老人的亲传弟子,广东罗浮山轩辕庵道长苏华仁(道号苏德仙)。从二零零九年结缘山东蒙山,到二零一零年亲赴广东罗浮,目睹真道、真功、真德,亲聆教诲,得其道家内丹养生真传,仰其道德风范尊崇。玄窍初开,真元渐固。和苏道长校《老子道德经》等道家养生六书,畅谈大道玄妙效果于轩辕庵绿树荫下,饮茶谈心于冲虚观侧东坡亭中,共修真道于云雾松风,泉声虹彩之间,畅游于山径花海、林莽峰影之畔。一年收获颇多,得益匪浅。日益仰慕吴云青仙长仙迹,钦服苏道长仙风道范。

吴老是当今佛道门中修行功果甚高之士!何以言此?《金刚经》开篇就有据说是武则天撰的诗谒云:“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放眼数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苦心孤诣,呕心沥血,抛家舍业,离妻别子,孜孜所求者就是为了修得不朽之身,然而屈指算来,除了佛经中的记载的“地藏王菩萨”外,千百年来就只有来九华山修行的朝鲜王子金乔觉,佛家禅宗的六祖惠能、明代的憨山德清大师和清代的丹田大师等廖廖可数的有限几人而已。而苏道长跟随吴老十八年,得其真诀修炼大成,已达金砂入鼎之境。更于周易,道医等绝学传承有术、钻研有得,当然道家功果还有许多境界等着人们去探索和追寻,如“肉身冲举,拔宅飞升”,“长生久视、童颜不老”,“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总之,中华文化的玄妙奥秘,不是我区区秃笔就能终述的,亟待普天下有道有德有智有识之士们共同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而求索!”。

苏道长继往开来,自己隐居深山,刻苦潜修之外,还将中华道家传统文化宝库中,撷取其精华,结合现代养生科学技术和自己的半生修炼体会,在中国当代易学泰斗唐明邦、易道行家董应周等海内外名家支持下,编纂成“中国道家养生和现代生命科学系列丛书”,由山西省科技出版社出版,第一辑六册已于零九年公开发行,一版再版,深受广大读者欢迎,虽印刷排版有谬误,却是抢购一空,为社会民众服务,为子孙后代造福,真是功德无量。

区区不才,有幸于二零零九年参加了第一辑丛书的再版较对工作,得以竟篇累次熟读,真是获益匪浅。后来又参加了第二辑丛书的编辑工作,并拟命我执笔于旷古奇书《黄帝外经》的白话译写,本来这对于我来说真的是莫大的荣幸,旷世的奇缘,我就心中惶恐不安,果然只翻译了其中的一部分,就因为家中有事而被迫中断,岂不是因为我福薄缘吝吗?时幸今天,苏道长来电话对我讲:“鉴于您自幼热爱中国传统道家文化、易道医文化,少壮又求学于南京中医学院,尔后自学自修中国传统易道医文化多年,有较丰富中医与道医临床经验,近年又入罗浮山修炼丹道有年,故您注解《黄帝外经》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因而诚邀请您为《黄帝外经》作注解。同时我深信您一定能注解好。”我听后不仅感愧万分,虽觉才疏学浅,任重道远,然而感恩苏师知遇之恩德和托付之谆切,又不敢推辞,当然更是不愿意再次错过此等千秋盛举和学习锻炼的机会,只好鼓起勇气,迎难而上了,虽不敢说是“知不可为而为之”,却也真地愿意“为伊消得人憔,衣带渐宽终不悔”了。但愿此事勉力以赴后,说不定真地能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珊栅处”。的真境界了,对于不才来说,固然是旷世奇缘,脱胎换骨。而对于广大读者朋友来说,也未免不是一饱眼福的机会,看看笔者到底是真弓还是蛇影了。

当然,说这话时,我的心中何尝不是惶惑不安,七上八下呢。因为注释比之译成白话文还难,译文还可以望文会意顺着古人的语气一口气溜下来,只是改成现代人说话的语言结构而已。而注解则不同了,既要查明这个字词的起源出处,又要理解此词在本篇中的含意,还要达到引申贯通,使读者能够明白《黄帝外经》中此词的用意,所以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加之本人学问浅薄,识见鄙陋,手头资料又非常缺乏。只有一本古汉语词典,还有《黄帝内经》作为参考,外经来源只有梅自强老前辈的解要,还有就是张岫峰先生主编的外经注解了。

而苏道长谆嘱在下一定要依据《黄帝外经》中蕴含道家内丹学为核心,道家医学为应用特色的效果而注解之,不由得我又是喜忧参半,战战兢兢地接过这一令旗来,真可谓“与有荣焉”,又是觉得“力不逮矣!”只好向读者诸君求援,如有高明之士,还望不吝赐教,道明先在此向您稽首了。为了我们的千秋事业,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因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道明愿和读者诸君努力共勉,共同完成这一神圣的使命!

诗云:圣祖传承有圣经,劫灰初冷觅伶仃。

      青牛西去无踪迹,黄鹤东归入耳听。

      为道轩辕能舍国,求玄列子可成星?

      广陵弦断谁堪续,愿作鹓鶵接好音!

 
 
《黄 帝 外 经》
——注解探微
《黃帝外经》原文第一章《阴阳颠倒篇》      黄帝(1)闻广成子(2)窈窈冥冥之旨(3),叹广成子之若天也(4)!退而夜思,尚有未获(5),遗鬼臾区(6)问于岐伯天师曰:「帝闻至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曰:『至道(7)之精,窈窈冥冥(8)。至道之极,昏昏默默(9)。无视无听,抱神以静(10),形将自正(11)。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无思虑营营(12),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13),汝神将守汝形,形乃长生(14)。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15),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16),至彼至阳之原也(17)。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18),至被至阴之原也(19)。天地有官(20),阴阳有藏(21)。慎守汝身,物将自壮(22)。我其守一(23),以处其和(24),故身可以不老也,天师必知厥义(25)?幸明晰之!(26)』。     岐伯稽首(27)奏曰:「大哉言乎!」非吾圣帝,安克闻至道哉!帝明知故问,岂欲传旨于万祀(28)乎?何心之仁也,臣愚,何足以知之。然,仁圣明问,敢备述以闻:窈冥者,阴阳之谓也(29)。昏默者内外之词也(30)。视听者耳目之语(31)也。至道无形而有形,有形而实无形。无形藏于有形之中,有形化于无形之内,始能形与形全,精与神合乎(32)?     鬼臾区曰:「诺。虽然,师言微(33),未及其妙(34)也。」 岐伯曰:「乾坤之道不外男女(35),男女之道不外阴阳(36),阴阳之道不外顺逆(37),顺则生,逆则死也(38)。阴阳之原,即巅倒之术也(39)。世人皆知顺生,不知顺之有死(40);皆知逆死,不知逆之有生(41),故未老先衰矣。广成子之教,示帝行巅倒之术也(42)。」     鬼臾区曰:「何言之神乎!虽然,请示其原!(43)」     岐伯曰:「巅倒之术,即探阴阳之原乎(44)!窈冥之中有神也(45)。昏默之中有神也(46)。视听之中有神也(47)。探其原而守神,精不摇矣(48)。探其原而保其精,神不驰矣(49)。精固神全,形安敝乎?(50)」     鬼臾区复奏帝前。帝曰:「俞哉!载之《外经》(51),传示臣工,使共闻至道,同游于无极之野也(52)。

注  解:

   (1)黄帝:即中华民族有史记载的神圣祖先,是一位具有神话色彩的传奇性历史人物,是中华民族第一位统一奴隶社会统治的君王,也是中华文明的开创者。具体事迹请参考《史记。五帝本纪》中的事迹记载。
 (2)广成子:是中国道家传说中的隐居在崆峒山修炼的上古真人,是道教神仙传中玉虚门下十二大弟子之一,据历史记载,轩辕黄帝在位的第十九年,曾躬亲去崆峒山问道受教于广成子。《庄子 。在宥》                                                                                                                                                     就有这样的描述。
 (3)窈冥之旨:指黄帝向广成子求道所学到的修真秘诀。在《内经》中只是概述一下,只是在《外经》中才借着黄帝询问岐伯时才公开阐述明了。
 (4)叹广成子之若天也:这句话可做两种解释,据文义解释,黄帝从广成子学得真诀后,回家实践得益匪浅,由衷赞叹广成子真了不起,就像是天上的人一样;另种解释就是说黄帝悟道后感到广成子说的话非常的深奥,就像是天那样宏深奥妙。
 (5)尚有未获:尚,还,仍然;获:获得、收获。当然不能理解为尚未得到,而是意犹未尽的意思,指黄帝学炼了广成子所传授给他的修真秘决,觉得还有心愿未了,不能只顾着自己习练这么珍贵的养生秘宝,应该公布出来,让她更加可以造福于人类!
    (6)鬼臾区:黄帝的大臣。
 (7)至道:至,大,特别,极处,照字面解释是特别玄微的大道。但是《黄帝内经》中黄帝和岐伯曾将养生修真的人分成圣人,神人,真人和至人几个层次。因此这里也可以解作为“至人之道”。
 (8)窈窈冥冥:指高度的定静状态。
 (9)昏昏默默:昏昏不是睡觉,是指眼睛不看;默默:指不说话,,不言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下文的“抱神以静”的效果。这是真正的定静状态,而不是昏睡。
 (10)无视无听,抱神以静:真心正的内丹达到胎息状态时就是这样的,无视无听不是看不见和听不见,而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样神魂安宁,精神内守,就是下文的颠倒之术的具体体现。普通人都是极尽视听之能事,目视美色,耳听妙音,甚至手机上看电视,走路都戴个耳机听MP3,就这样精神逐渐外耗而形神衰萎,未老而先衰了。所以儒家也有“非礼勿视、听、言、动”之说,戒人浪费生命之精华。
 抱神以静,静指静默入定,但决不是死气沉沉,全无生机的枯静。而是精华内蕴,生机盎然,如母鸡抱雏一样的静谧中含着灵动一点,沉默中守着光明无限。《大学》里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关键是在静定之中能有所得,而不是顽空一片。此种状态非过来人难以与言。但决不仅仅是“守窍”那么简单,因为“抱神”与“守窍”决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天壤之别。
 (11)形将自正:此句也有两个解释,一个是指能达到无上至道之精,至道之极的效果昏昏默默,窈窈冥冥中的抱神以静,这时人的形体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不调而自调,从而达到“止于至善”。即调整到最佳状态。
 另一个解释就是人能够修养到这个地步后,从外面看来,效果也是不同的,即可以达到举止端方,体格健壮。甚至每一块肌肉都会和骨骼结合得最均称。
 (12)必静必清……无思虑营营:这几句法诀更进步阐明了内丹功法的要求和其所能够达到的效果。《太上清静经》有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因此广成子在此强调了清静的重要性,用了一个“必”,必须做到真正的清静,即下文的无劳形,无摇精,甚至连思虑都停止了。凡人未经修炼者,即使形静止下来了,但思虑念头却如脱缰的野马一样潮水般地涌现出来了,一个念头接着个念头。苏东坡词云:“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里的“思虑营营”就是指人的心思意念难以忘却放下,而必须经过窈窈冥冥昏昏默默之旨的训练,才能慢慢地达到这样的果效。如此才能使形体达到下面的长生。
 (13)目、耳、心无所知:《道德经》中所言:“视之不见名曰,听之不闻名曰希”《云笈七签》载头部九真中“天真者,不视而明,不听而听,不言而正,不行而从”《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只有这样目无见、耳无闻,心无知,才能精神内守而不外耗,达到下文的“神将守形,形乃长生”。的效果。
 (14)“汝神将守汝形,形乃长生”:按照上文的“抱神以静”“颠倒之术”,就可以达到“形神合一”,精神内守的效果,于是形体也就可以长生不老了。
 (15)“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谨慎地守护内在的精神生命,而封闭住精神不使外耗消散。知道明白的越多越消耗生命精力,这样就会导致形体迅速地消耗败亡下去。
 (16)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大明即日月相合,至道无非阴阳之道,而具体修习操作则有多种说法,读遍丹书万卷,念尽佛经千藏, 都说不清道不明此一秘旨。而区区不才则于祖传玄学秘法结合基督教真传实修法的秘旨中领受并贯通佛、道、儒诸家,从《易经》中体会出来的实修方法。将此大明之上的奥秘公之于众,借此机缘欲结缘于天下求道之仁人志士。当然具体操作方法仍期待与诸君当面共探之。其实修道修的就是阴阳,因为孔子在《周易》系辞中明言:“一阴一阳之谓道”。而古今中外所有修持法门和各宗教人士所孜孜以求的无非也就是这个道,具体修持方法也是五花八门,各尽其妙。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虽然各有各的说法,但是其中具体手法和最终目的也是差不多的。以中国道家最为具体细致,也最复杂。其中分化出来的玄门神仙家则最为玄妙莫测,高深奇诡;佛家则理论最全备,最高;儒家的最实用;基督教的最隐秘;普通信徒和教外人士只能从高深隐晦的经文中去参悟专研。
 其实真传一句话的本意,并不是说我把秘诀真传的这句话告诉你就一定能够保证你修成大道了,所以祖师们才苦心孤诣滴将这一秘诀隐藏在经文里,等到真心求到的人能够静下心来从经文中参研领悟出来时,其人的心性修养早已达到像古人一样的沉静淳朴了,这时再修炼大道只是水到渠成,顺势而行,只消师尊一句话一点,就会如拨云见日一样云开日出、顿悟圆融了。就像佛家禅宗的棒喝顿悟;道家的开关点窍;基督教的洗礼受膏一样。
 那么这个大明之上到底是什么,到底在哪里?下文的窈冥之门又是什么,在哪里?又如何才能遂入呢?仍请读者诸君体会历代祖师的良苦用心,耐下心来从文中细细体会吧,或有所得,也不枉苏道长选辑这套丛书的一番美意。希望有志之士速速“访明师,问方儿”,以期早成大道,也不枉为人一世,要知道一失人身可是万劫难啊!
 (17)至阳之原:前面说过,广成子传黄帝的窈冥至道就是阴阳之道,那么这大明之上一旦遂之,就是人体真阳之窍贯通了,就是《庄子。在宥》广成子传道所说的“至阳赫赫”了。也就是基督教《圣经》开头的那句话:“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原:通源,也就是天地宇宙(人体小宇宙)间的一点真阳的源头出现了。修道入手之初,必须寻找光明的源头,从此着手,才如神创世纪,造天地,辟乾坤,生万物的开端一样。
 (18)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和上文“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相对,是下手开基的第二步。天地之间有了这一点至阳,就要寻找真阴作为他的伴侣。那么他的伴侣在哪里呢!孔子在《诗经》里开宗明义就为我们尽情歌唱道:“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又说:“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么她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您有没有为她“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呢?如果您真的做到这样“饥渴慕义”的话,那么圣祖黄帝再三向岐伯天师问道的良苦用心就没有枉费。因为有了亚当,就会有夏娃;有了君子就会有淑女,只要您有志效法地藏王菩萨那样“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像人子羔羊那样“道成肉身”从至高处的“至圣所”来在“污秽之地”。您就会明白《圣经。约翰福音》第一章说的那样:“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但是如果您是耶稣基督所期许的“五个聪明的童女”,您就会时刻“备足灯中的油”“昼夜警醒”地等待着迎接她的“新郎”的到来,那么她所等待的人子就会“登山变相”了。老子说:“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耶稣也说过:“我就是羊圈的门,人若不从我进去的,没有人能到神的国。”
 (19)至彼至阴之原也:上文说过“遂于大明之上”,就可以至彼至阳之原(源);这里又说:“入于窈冥之门”,就可以至彼至阴之原。“一阴一阳之谓道”,说到这里我想读者已经能够大概地明白了修道筑基的奥妙了吧。从寻求自身一点真阳着手,在大明之上找到了至阳之源; 又入窈冥之门,寻找到至阴的源头,这一下至阳和至阴碰到一起,剩下的东家郎,西家女会发生什么事情,我想诸君多是过来之人,就不需要我再画蛇添足了吧。就让我和他们一起“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吧!
 (20)天地有官:指天地有时令节气,以主宰时间的运行。
 (21)阴阳有藏:藏通臓,即脏腑的脏。对应天地节气时令,人体也有五脏六腑,以应天地的五运六气。
(22)慎守汝身,物将自壮:只要您效法天地有节制而谨慎地守护住您的身体这一小天地,那么体内气血脏腑,骨骼皮毛等器官也会像天地间的山川草木、动潜飞游一样的生生不息,强盛不衰了。当然您也可以像现在某些人一样肆意地不顾一切地滥开滥伐地球资源,完全不顾子孙后代的千秋利益而只顾眼前的享受,那么现在的环境破坏的后果和屡屡发生的天灾人祸也应该是有目共睹了吧。“天地不仁,万物刍狗”!
(23)我守其一:这里的“一”字不是数字的一,而是一种高级的宇宙生命形态的存在。是《道德经》第十四章所讲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第三十九章的:“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以一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也就是上文所说的至阳和至阴的结合体,是这样的一体相合,而不是各守其一,因此才有下文的“以处其和。”
(24)以处其和:就是修道之人要始终保持(处)在身心气血阴阳的最佳和谐状态中,这样才能保持生命状态的最佳质量,才能使人的生命之树常青不谢。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在建设和谐社会,希望朋友们读了此书也能够赶紧行动起来,共建和谐,以处其和吧!
(25)天师必知厥义:厥,即其。这里是指天师岐伯必定能够理解黄帝从广成子那里学来的内丹养生秘法的真意。
(26)幸明晰之:晰,同析。但愿能够听到天师您为我们把大道真义作明白的解释和分析啊!
(27)稽首:稽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是仅次于叩头拜见的较高礼数。即左右手相抱子胸,左腿半跪于地动作。岐伯虽贵为天师,但仍为黄帝之臣。现在鬼臾区代帝问道,岐伯回奏,因为不是直接面奏黄帝,因此不用叩拜的全礼,而用稽首的半礼。
(28)安克闻:克通可;可以能够。安是哪里,岂能闻:听到得到。这是赞美黄帝因为圣明而能够得到如此珍贵的生命大道至宝,不是我们神圣英明的帝君,哪里能够听到这样的天道啊。
(29)传后于万祀乎:旨,奥秘,指前面的至道秘诀;祀,即祭祀,供奉,但此处用作引申意,作子孙后代讲。因为子孙后代必代代供奉祭祀祖先。所以传于万祀,换言之,也就是传于万代了。
(30)窈冥者,阴阳之谓也:前面解释过窈冥是指高度入静的状态。但这里为什么说窈冥就是指阴阳之谓呢?这也是只能是过来人才可以体会得到的一种难以言表的壮态。因为如果没有阴阳二气相互交合,动静刚的相互作用,修炼的人是根本不可能进入这一种高度的似睡非睡,一灵炯炯的静定状态的。从字面上讲,窈指深远,这需要用动意才能逐渐进入;冥指沉静,这必须似睡的大定力才能达到。动静,一阴一阳,所以说“窈冥者,阴阳之谓也。”
(31)昏默者,内外之词也:昏不是昏沉,更不是昏睡,而是指闭目垂帘,隔断内外:默,不是沉默不言语,而是不接触外界,谨守内视。所以有内外之别。
(32)视听者,耳目之语也:视,不是向外看;听:不是听外面的声音。眼要内视,丹经云:“机在目”,目光所视,真火内燃;耳要内听,听自己的内息,庄子有“心斋坐忘”法门,其中就有听息法。耳内听,精归于肾源,不向外泄漏,精关自固,神息相依。
(33)形与神全,精与神合:功夫到此,已能够形神俱妙,精神抱而不散,心息相依,元神显现了。
(34)虽师言微:微不是现代语言微小的意思,而是深奥微妙的意思即所谓的微言大义,寥寥数语中包含着无限深奥的寄托。
(35)未及其妙:不是字面上理解好象未达到奥妙之处的意思。而是古汉语习惯没有主语成分的句子,就是因为您讲的太深奥奇妙了,我一时间还不能领悟到其中的玄妙之处啊。
(36)乾坤之道,不外男女:乾坤,就是天和地。这句话就是告诉人们,天地之间最大的道理,不会再有超过男人和女人之间事情了。男女交媾,顺则性人;天地相交,化生万物。
(37)男女之道,不外阴阳:男人和女人之间,无非就是阴精和阳气相互交感就能孕育成胎。
(38)阴阳之道,不外顺逆:一阴一阳的交感,也无非顺行,一个逆转,具体的表现可参考河图、洛书,河图所表现的就是一阴一阳交合而化生符合《道德经》中所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顺行之道。而“洛书”所表现则相反,是大禹治水时用的九州八道,七星六会、五行四象、三才并二,二而归于一统的逆行之道。
 (39)顺则生,遂则死也:从后天物质运转角度来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顺序是生之道,因为万物由此而生;反之,万物归三,三归二,二归一的顺序是逆行之道,因为万物由此而归藏。唐白居易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这个道理。
 (40)阴阳之原,即颠倒之术也:明白阴阳发生的根源,就掌握了生死顺逆的颠倒方法。万物由静止虚无状态中产生了生长壮老死的运行之路;而死又进入了起初的虚无静止状态,恰恰是另一个生命的开端。因此说生命的生死之路,阴阳的源头,就是颠倒顺行方法。
 (41)世人皆知顺生,不知顺之有死:世人,是指一般的没有掌握阴阳生死顺逆规律的普通人。一个孩子出生后,尽管这个孩子在使劲地哭叫,但是人们却是笑容满面,喜气洋洋地前来祝贺,因为他们都只知道一个生命诞生了,但却不知道此刻正是这个生命一步步沿着长壮老死的规律走向死亡。
 (42)世人皆知逆死,不知道逆之有生:普通人都只知道事物违背了生长的规律就会发生死亡,一个人死去了,活着的人在感到无可奈何的悲伤,于是哀哀地哭泣,却不知道这个生命的回归正是另一个新的生命重新产生的开始。
 (43)广成子之教,示帝行颠倒之术也:由于普通的人不能掌握阴阳交合的源头就是事物的生死顺逆的颠倒规律,因此不能把这些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保养自己的生命,所以只知顺行追求事物的不断生长发展,从而导致自己的生命形态由新生一步步地走向衰老和死亡。而广成子教导黄帝明白了这个顺逆生死的阴阳颠倒之术后,就教给他上文的窈窈冥冥、昏昏默默,无动无摇的逆行养生,培本固元的方法,也就是佛家的涅槃,道家的还丹, 儒家的功德圆满,基督教的死里复活之道。
 (44)请示其原:大臣鬼臾区受黄帝之命,再三地追问岐伯,不是鬼臾区蠢笨愚昧,而是为了体会黄帝要通过他们的对话把至道传到万代,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这里又一次请求岐伯天师开示阴阳顺逆的根源,正是为了更加方便有志求道的人进一步理解至道。
 (45)颠倒之术,即探阴阳之原乎:前面所说颠倒之术不就是探索阴阳顺逆之道的根源吗?岐伯天师回答鬼臾区的再三追问。
 (46)窈冥之中有神也:前面所传的窈窈冥冥,进入高度的入静状态即可以到达大明之上的至阳的源头,就可以看到人体真阳的元神呈现出灿烂的光华来。
 (47)昏默之中有神也:也就是前文所说的入定状态中,就可以进入人体的窈冥之门,到达至阴的根源所在,可以使体内的真阴元神迸发出烈火一样的巨大能量。
 (48)视听之中有神也:前文所讲目光内视观定月华火光;耳韵内听体内气血运行海潮般的天籁之音。就能抱神以静,守一处和。
 (49)探其原而守神,精不摇矣:探寻到窈窈冥冥的源头,守住大明之元神,就可以使体内的精华不再被外欲摇动而耗散。
 (50)探其原而保精;神不驰矣:探求到昏昏默默的根源,抱住窈冥的精窍就可以使人的神志不再被外耗的运用而消亡。
 (51)精固神全,形安能敞乎:能达到前文所说守神而保精,自然就可以使精元坚固,元神全备,这样人的形体也就不会未老先衰,肉体败坏了。
 (52)俞哉!载之《外经》,传示臣工:俞通愈,即完全,齐备的意思。这里是说黄帝听了鬼臾区回复岐伯天师对至道的破解分析后,说这下完全了,可以在《内经》之外再写部《外经》,把至道真诀记载在上面,传给各位大臣们学习。
 (53)同游于无极之野也:一同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宇宙生命的原野上吧!
 
 探微:
 
 鬼臾区听岐伯天师论至道窈冥,不能理解,所以说:'师言微矣,未及其妙也!其实至道之精要又岂是语言所能道尽呢?因此只能说是微言大义,唯有让听此微言的人自己去领悟了。如此章大义,虽岐伯天师再三言及其妙,恐怕听的人仍然是微言闻之再三罢了。不才受师尊嘱咐,欲对此至道之要妙之处作一赘语,添一蛇足,只好勉强叫着“探微”罢了,对于读者朋友而言,可能会有愈探愈微之感罢,没办法,谁让老子曾经告诉我们说“道可道,非常道”呢?
 “一阴一阳之谓道”,大道在于有无之间,在于体用之中,谁又能得将阴阳之道探索净尽呢?因此古人将阴阳形之于男女,用之于顺逆。还是在体用上的微言大义,因为人的一生,谁又能将男女顺逆之道研究通透呢?男为阳阳中有阴;女为阴阴中有阳。阴阳互为作用顺而生凡,逆则成真,就产生了道。
 人自身自有阴阳,分则成男女,合则成真元。真元也有阴阳之分,上为阳,下为阴,人的一身上下、内外,左右、前后都是阴阳,所以修道人将自身阴阳用真意元神(黄婆)为引,导其相互交合,使本身阴阳也如天地阴阳一样化生万物,生生不息。
 当修行者进入窈窈冥冥,昏昏默默的状态中,自身阴阳的源头就会显露出来,好像太极阴阳鱼图的两个鱼眼一样,至阳源头如同一轮皓月吐辉于大明之上;至阴之源好似一颗烈日照射在窈冥之门。于是,在不劳汝形,不摇汝精无思虑营营的逆行状态下,两者如同君子好逑于淑女一样,磁铁相引似地混抱于一团自然相恋,双双相互吸引。最后太极图内的双鱼相合,混成一团,成为一个无极图了。这样就可以抱神以静,精固神全、畅游于无极之野了!以上所言,不知是否能探其微妙于万一,望读者诸君不吝赐教!
        至道由来溯万年,中华圣祖探真源。
        窈冥原在光明内,漫把阴阳颠倒颠!
 

第二章《顺逆探原篇》

    伯高太师(1)问于岐伯曰:天师言颠倒之术,即探阴阳之原也,其旨奈何(2)?岐伯不答,再问曰,唯唯(3)三问。岐伯叹曰:吾不敢隐矣(4)。夫阴阳之原者,即生克之道也(5)。颠倒之术者,即顺逆之理也(6)。知颠倒之术,即可知阴阳之原矣(7)。伯高曰:阴阳不同也。天之阴阳,地之阴阳,人身之阴阳,男女之阴阳,何以探之哉?岐伯曰:知其原亦何异哉(8)!伯高曰:请显言其原(9)。岐伯曰:五行顺生不生(10),逆死不死(11)。生而不生(12)者,金生水而克水,水生木而克木;,木生火而克火,火生土而克土,土生金而克金,此害生于恩也(13)。死而不死者(14),金克木而生木,木克土而生土,土克水而生水,水克火而生火,火克金而生金,此仁生于义也(15)。夫五行之顺相生而相克(16),五行之逆不克而不生(17)。逆之至者,顺之至也。伯高曰:美哉言乎。然何以逆而顺之也(18)?岐伯曰:五行之顺,得土而化(19)。五行之逆,得土而神(20)。土以合之,土以成之也(21)。伯高曰:余知之矣。阴中有阳,杀之内以求生乎(22)。阳中有阴,生之内以出死乎(23)。余与帝同游干无极之野也。岐伯曰:逆而顺之,必先顺而逆之(24)。绝欲而毋为邪所侵也(25),守神而毋为境所移也(26),练气而毋为物所诱也(27),保精而毋为妖所耗也(28)。服药饵以生其津(29),慎吐纳以添其液(30),慎劳逸以安其髓(31),节饮食以益其气(32),其庶几乎(33)。伯高曰:天师教我以原者全矣(34)。岐伯曰:未也,心死则身生,死心之道,即逆之之功也(35)。心过死则身亦不生,生心之道又顺之之功也(36)。顺而不顺,始成逆而不逆乎(37)。伯高曰:志之矣,敢志秘诲哉(38)。

注解:
    (1)伯高太师:黄帝的大臣之一,太师是官名。
    (2)其旨奈何:奈何,怎么办:其旨,指第一章中所说的阴阳颠倒阴阳的奥旨。就是说我该怎样做才能达到阴阳颠倒的宗旨呢?
 (3)曰唯唯:说话唯唯诺诺,有应付的意思。
 (4)不敢隐矣:“不敢再隐瞒不说,不然就会辜负了黄帝问道欲使至道传于万代的美意以及伯高太师等大臣们渴慕至道的心愿”。
 (5)阴阳之源,即生克之道:“颠倒之术可以探求至阴至阳的源头,而阴阳的源头,原来就是五行互相生克的道理啊。
 (6)颠倒之术,即顺逆之理:所谓的阴阳颠倒的方法,其实就是把顺从后天外耗改变为逆转先天内收,所以说颠倒就是顺逆的原理。
 (7)知颠倒之术,即知阴阳之原:阴阳的起源后天外耗的情形下根本看不到,只有用颠倒的方法,改变外耗的用,回归内收的体,由动入静,阴阳之源自然就会显现出来的。
 (8)知原亦何异哉:一旦能够知道阴阳的源头,那么天地,人身、男女这些阴阳又有什么区别呢?原,即前文的阴阳之原;异:区别不同之处。
 (9)请显言其原:显,明白,明确。请明确地谈谈阴阳生克的起源。
 (10)五行顺生不生:五行生克如果顺行相生之道,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土又生金,其实当金化生为水时,金本身必有伤损,所以说五行顺生不生。
 (11)逆死不死:五行生克如果逆走相克之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又克金,其实金在克木的同时,木因受到金的制约反而使自身的生化趋向平稳。所以说五行逆死不死。
 (12)生而不生:“不要以为五行相生就是生长了,其实下文的金生水而克水,实际因为金生水时就成了水的母体,那么水只能赖金而生,一旦离开了金,自身就会枯竭,所以说金又克制着水了,因此叫生而不生。
 (13)害生于恩:两者相生,本来是有恩的,如水生了木,水对于木不是有恩吗?但水于生木时必有亏耗,那么对于水来说,这不就是有害处从这恩泽中产生了吗?
 (14)死而不死:五行相克,本是逆死之路。然而却克中有生,死而不死。如火本克金,但克金的同时,火却因为用而本体得以源源不断地生成;金却因为被火制约而得以正常地生化。所以叫“死而不死”。
 (15)仁生于义,五行相克怎么叫做仁于义呢?原来这个“仁”字,不是后世文人自身不修身而不理此“仁”为何意,只会望文生义地解释为什么“仁者爱人”、“二人为人”等等后天行为上的举动,错解为“仁”是有爱心的善举。却不知古人最纯朴真实,所用的字都不是乱取的,这个“仁”字只就本身来讲是生命的内核,如桃仁、杏仁等包含有生命胚胎的种子内核。那么作为万物之主的人里面的生命能量核呢?于是古人也用了这个“仁”字来代替。当然人内部的内核也不是梅老在解要中讲的只限于“性源”,而是“性”与“命”双源交汇结合在一起,道家所谓内丹的能量核。它的产生就源于“五行逆转”,五行相克,克他者为夫,被克者为妻,所以又是上文讲的“阴阳之道,无非男女;男女之道,无非顺逆”的最好注解。而这个“仁”的产生就在于克中有生,死而不死的内涵深义,所以又叫做“仁生于义”。
 (16)夫五行之顺,相生而相克:五行的顺行是后天的用,看似彼此生生不巳,其实正是如人的一生一样由生长壮老巳的顺序一步步走向衰亡。
 (17)五行之逆,不克而不生:就象前文所讲的,没有旧生命的死亡,就没有新生命的产生,这也是新陈代谢的客观变证法。五行相克之道,也是这样,水不把火克住,火就不会产生新生的动力,而水本身也不会因消耗而重生,火也不会因被克而转去克金,没有动力,五行就不会运转,所以说“五行之逆,不克而不生”。
 (18)何以逆而顺之也:伯高听了岐伯说了以上的真理,高兴地说,您这些话讲得多好啊,像这样,怎么才能使五行从逆转得到生生不息的动力呢?”
 (19)五行之顺,得土而化:岐伯进步详加分析,告诉伯高五脏合五行的顺行功能运化,都离不开其中的脾土的中和作用。
 (20)五行之逆,得土而神:与上而的顺行相反,五脏合五行的逆转相克,也是离不开脾土的调度和调节作用的。
 (21)土以合之,土以成之:不管五行的变化是顺行的相生,还是逆转的相克,都是在脾土的作用下相合相成的。
 (22)阴中有阳,杀之内以求生乎:伯高通过岐伯的讲解,也明白了阴阳颠倒,五行生克的道理,所以他才能悟出这样,本是相克的杀灭的开端,然而不通过这样的死,就不含有新生的起始。静中生动,窈冥之门中有了真动静,就预示着原有的旧体内即将含有一场革命要发生,一切的旧生命都要发生完全的变化。所以说“杀之内以求生乎”。
 (23)阳中有阴,生这内以出死乎:普通人的身体,经常处在用中,阴为体,阳为用,不知逆反,只知顺转,所以日逐渐消耗,这不是生之内以出死乎。
 (24)逆而顺之,必先顺而逆之:要想把逆行之路走成顺畅的逆路,就必须先从顺行里面逆走出来。如想用水去克火,就先要让金来生水,使水壮大,才能去克火。直接去行颠倒之术,比较困难。所以先顺从习惯性的顺行之路。如最难实行的绝除男女之欲,以逆行保精,但往往适得其反,导致内阴阳未调而外阴阳早已消亡,因此还不如先让人顺行随从后天之欲,从调和外阴阳着手而逐渐由外及内,渐渐逆行,只至完全断除后天顺行,转而逆走先天阴阳,这样更加稳妥安全。
 (25)绝欲而毋为邪所侵也:绝欲,断除后天的肉体欲望。许多人只知道断除男女色欲所以佛家走出家绝欲之路。其实人的后天肉体有许多奢欲,耳听媚声,眼观美色,口嗜佳味,鼻贪异香,身喜细软,心爱顺从。佛家人虽出家,男女之色欲断除了,但是身居宏伟殿宇,心爱万家供奉。当然,笔者在此不是有意来贬低佛学,只是以此做个例子说明人欲之大。如佛家出家修行,六根清静,断除外欲,应该完全走上逆行阴阳,颠倒生死的通天大道,但静观自古以来,除了有限的几个高僧大德外,真正得到大圆满无余涅槃的又有多少呢?有的画上有造诣,有的在诗词上有心得,有的精通音乐,有的深谙武术。还是没有能将阴阳之原颠倒运用。而反观道家,则得道成仙得大自在冲举飞升者代有传人,数千年来不知多少,这不是说道家比佛家高明,而是道家在内丹学上传承有术,修炼得法。当然,也有些妖道邪徒打着仙法真传的幌子行后天欲望之污术。说明邪气侵人无处不有,无孔不入,绝欲一事,实行很难。当然,要想成就生命大道,就当效法轩辕圣祖,作大丈夫,有大决断,行大圣人事。
 (26)守神而毋为境所移也:《道德经》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黄元吉在讲义中,说“缴”字就是“窍”。故梅老在解要中再三提出此“窍”。道家丹法中也连篇累牍地描述这一“窍”。于是就产生了“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谁知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产百门。”又说:“此窍非丹窍,乾坤共合成。”而真正的修炼只是强调了着手之处而已,并非死守某窍,如果一味地死守某一窍穴,反会导致疾病的产生。“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天地就是乾坤,而乾坤相合,天地交泰,此真窍自然显现也来。这时候各种万物生化的幻影幻相就会呈现在眼前,这是人的元神看到了识神这台电脑中所记录的信息,此时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定力,住住会以假如当真,迷失真我,心为境所移而导致心神迷失。要想胜过这一危险,必须在平时加强心性的修养,能做到清心寡欲心态平和,见景不动心,见欲不生念,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就好象我们坐在电视机或者坐在电脑旁,冷眼看着屏幕上的的表演,我自毫不动心。这样就能做到守神而不为境所移了。
 (27)练气而毋为物所诱也:当元神守定,不再被幻景真境所移动心志时,元气就会蓬勃生发。而这时就须更加注意谨守真窈(这个窈不是指身体上的某处穴位关窈,而是元气生发的玄关真窈),封闭外欲。像上文所说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武功技术等外物都会导致元气亏损,真元消耗的外因。作为修真之人必顺做到如广成子所说:“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所以,要尽量地关闭六识,不能被外物所引诱。
 (28)保精而毋为妖所耗也:如前面所说的一样,当元气蓬勃发生的时候,元气的源头——精,这时候也非常地旺盛。为了保证元气的充足,则必须谨守真精,不要被一些不正当的行为所牵累遗失。这里必须进一步说明的是,这个“精”并不仅仅指的是后天的精液。这个“妖”,也并非如解要中所说的“美色之代名词”。如果“精”只指精液而言,那么女子的“精”就可以任其泄漏了,因为女子的情欲之液不叫“精液”,这当然是个笑话。“精”指的先天一点能量,是从宇宙生命洪流中分流出来的包含着生命密码的,而后又与后天父精母血构成的受精卵相互结合而成,出生后主要靠后天水谷精华滋养的一点生命的胚芽,似有形非有形,说无形却又有质地存在的一点真因子,古人称之为“天一真水”的东西,人能否生育主要靠的是一点真精,而绝对不是流出体外的液体阴质。当然,这一点先天真水也是靠后天精水所积累而成的,人一落后天,主要是靠摄取后天水谷精华来滋养了,因此不是说因为不是先天真液就可以肆意流失。而所谓的“妖”,也并非单单指女色那么简单了,而是指一切放纵不正当的行为都称为“妖”。“妖里妖气”、“妖言惑众”等都是“妖行”。而修行人到此地步,当格外谨慎,不能任由肉体行为的放纵情欲来消耗精神,丢失命宝。
 (29)服药饵以生其津:以上所言绝欲防邪,守神定志,练气格物,保精固命都是对人主观上的要求,那么客观上怎样达到呢?圣人情怀,自是不同,体贴入微,知道修行人的难处,因此下面就是从客观上来教人如何做才能持守住精气神三宝。本条就是教人怎么利用后天水谷之津来滋养和增益先天命宝,天生万物,各钟含灵,除了五谷以外,就是神农尝百草,著本草经以传世。药物中也分补药和毒药,补药养生,毒药去病。由于药归归经。可以选取不同的药物为饵补益人体经气,气化津液,填补亏损。
 (30)慎吐呐以添其液:人体内稀薄者为津,粘稠者为液。除了上文的服药生津外,就是要注意慎守呼吸吐纳,寡言少语来增添人体的水液精华,因为它们都是和元精真水是同一源头的,千万不可以轻视的。宋朝有位著名的得道女真人曹文逸曹大姑,写了一首《灵源大道歌》说的就是人体的先天真水和后天津液互养互补,体用双全的真理。
 (31)慎劳逸以安其髓:人体不可不劳,但也不可过劳。要注意动静有常,劳逸结合。凡事都有个度,道家不讲绝欲,但却严格强调节度。骨髓也是津液的高度浓缩物,是养骨补脑的精华养分,因此慎劳逸安其髓也是非常重要的。
 (32)节饮食以益其气:饮食,本可以补益后天水谷之精,再化成精气以补益元气。但是如果毫无节制地暴饮暴食,不但不能补益反而因为要消化和排泄而消耗元之气。因此,养生有道的人都善于调节饮食习惯,使饮食更有助补益元气。
 (33)其庶几乎:所谓修真有道不就是这样的吗?
 (34)天师教我以原者全矣:天师您教导我探寻阴阳之原的方法真够完全的啊!
 (35)心死则身生,死心之道,即逆之之功也:如果能做到连以上之些做法的念头都没有了的话,那样身体才更加可以长久地生存着,所以说断除除念头的方法,就是最好的逆行探原的方法啊。
 (36)心过死则身也不生,生心之道又顺之之功也:但是如果象前面所说断除一切念头的死心之道,如果毫无节制地行得太过了,那么心就死了,心如果真的死了,身体也就全无生机,没有一点活力产生了。所以又必顺行的方法使心念生发出来,再去制约它。
 (37)顺而不顺,始成逆而不逆乎:做到活活泼泼从顺行中走出先天逆行的路来,才能成就逆转还原的功效啊!
 (38)志之矣!岂敢忘秘诲哉:记住了,我怎么敢忘记天师您秘密地教诲啊!这里,再一次强调真法必顺注意隐藏保密。因天师教诲的都是关乎生命的大道啊!
 探   微:
 这一章借伯高太师问道于天师岐伯,再三叩问,才得到岐伯的秘传授法,可见这一伟大的生命工程是多么的重要。岐伯着重为伯高太师讲了五行顺逆就是探阴阳之原的重要。岐伯着重为伯高太师讲了五行顺逆就是探阴阳之原的重要途经,明确了“害生于恩”和“仁生于义”的内在意义,强调了《道德经》中“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矛盾辩证思想,说明“以土为归,得土而化,得土而神”的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养生方法是最正确的。老子《道德经》中多处进一步阐明了《外经》的思想,正说黄老本是一脉相存的。
 文中的“绝欲、守神,练气,保精,服药饵、慎吐纳、慎劳逸节饮食”等具体修持方法在《道德经》也被多处阐述。《道德经》第十五章说:“古之善为土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兮若冬涉川,犹兮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之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不新成”,和第十六章的“致虚极,静写,万物并作,吾以是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曰复命。”第二十章的“绝学无忧……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若海,漂兮若无所止……”。等等,许多处都有验证。
 当然了,大道是又真又活的,这一篇妙在顺逆二字,善用顺逆,即可直探其原。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必须灵活地掌握一个度,心不死道不生,心尽死道也不生,修行的朋友们可不细察吗?
           顺逆探原寻妙门,五行生克是苗根。
           心生心死须灵活,外绝方知内有能!

:回天生育篇

    雷公(1)问曰:人生子嗣,天命也(2)。岂尽非人事乎(3)?岐伯曰:天命居半,人事居半也(4)。雷公曰:天可回乎(5)?岐伯曰:天不可回,人事则可尽也(6)。雷公曰:请言人事。岐伯曰:男子不能生子者,病有九;女子不能生子者,病有十也。雷公曰:请晰言之。岐伯曰:男子九病者:精寒也(7),精薄也(8),气馁也(9),痰盛也(10),精涩也(11),相火过旺也(12),精不能射也(13),气郁也(14),天厌也(15)。女子十病者:胞胎寒也(16),脾胃冷也(17),带脉急也(18),肝气郁也(19),痰气盛也,相火旺也,肾水衰也(20),任督病也,膀胱气化不行也(21),气血虚而不能摄也(22)。雷公曰:然则治之奈何?岐伯曰:精寒者,温其火乎(23)。精薄者,益其髓乎(24)。气馁者,壮其气乎(25)。痰盛者,消其涎乎(26)。精涩者,顺其水乎(27)。火旺者,补其精乎(28)。精不能射者,助其气乎(29)。气郁者,舒其气乎(30)。天厌者,增其势乎(31),则男子无子而可以有子矣。不可徒益其相火也(32)。胞胎冷者,温其胞胎乎。脾胃冷者,暖其脾胃乎。带脉急者,缓其带脉乎。肝气郁者,开其肝气乎。痰气盛者,消其痰气乎,相火旺者,平其相火乎。肾水衰者,滋其肾水乎。任督病者,理其任督乎(33)。膀胱气化不行者,助其肾气以益膀胱乎(34)。气血不能摄胎者,益其气血以摄胎乎(35),则女子无子而可以有子矣。不可徒治其胞胎也。雷公曰:天师之言,真回天之法也。然用天师法男女仍不生子奈何?岐伯曰:必夫妇德行交亏也(36)。修德以宜男(37),岂虚语哉。

注  解:
    (1)雷公:黄帝的儿子。
 (2)人生子嗣天命也:天命,不是后来迷信的说法,而是指天生的能力。这句话是说:人能够生儿育女,繁殖后代是自然天生的能力。
 (3)岂尽非人事乎:不都完全是人自己所能够掌握的。人事,指人们能力所能够做到的事情。
 (4)天命居半,人事居半也:古人并不迷信,他们很客观地认为就像人的生育繁殖的事情都是天赋的条件只占一半的因素,而人自己的努力,操作也占一半的作用。
 (5)天可回乎:古人认识事物非常客观,既不盲目精信,也不狂妄自大。这里雷公就在小心翼翼和岐伯探讨人和天的关系,问岐伯上天决定好的因素人可不可以挽回,这里的天不是后来迷信的老天爷,而是天生的、自然形成的意思。
 (6)天不可回,人事可尽也:即天生的决定因素所形成的东西不可以随意改变,但人却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回:挽回,改变;尽:指最好的状态,《大学》有:“在止于至善。”
 (7)精寒也:这是一种表现为阳气虚的男科病症,是男性不育症之一。属于命门火衰,阳气不足,证见面色晄白,形寒肢冷,畏寒怕冷,语音低微,常有自觉下半身如坐冷水中的感觉。临床常见性欲冷淡,房事不举,早泄、精冷等。
 (8)精薄也:精液稀薄,形如清水。这是男科病中的一种营养不良,元气禀赋不足的疾病。临床常见腰脊酸痛,下肢无力,脚跟长痛,记忆力下降,头晕耳鸣,性欲冷淡,房事早泄,滑精遗精,精液像清水一样,精虫稀少,因此不育。
 (9)气馁也:馁,衰弱。是元气虚弱亏损的男科病症之一。证见精神恍惚,怔忡心悸,言语无力,容易疲劳,免疫力差。不思饮食,昏沉瞌睡,四肢疲软,性欲减退。临床有阳痿,早泄遗精等症。
 (10)痰盛也:痰盛,就是因为脾肾功能虚弱引起的后天水谷精华未能转化升华成先天天一真水而滞留在体内成为一种废水,一般大多表现为因肺部气化无力而贮盛在肺及肺的表腑大肠内。所以中医临床上才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一说。临床证见体形虚胖,面色晄白,四肢疲软甚或浮肿,怕冷怕热,少气懒言,行动迟缓,脉象濡软,迟缓舌苔薄白滑腻。男科往往伴有阳痿不举,性欲冷淡,前列腺肥大增生等;
 (11)精涩也:多是因为肾炎水道不畅所致,常伴尿路感染,前列脾肥大,炎症等或在肾结石,尿路结石等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多肥胖或伴有浮肿,排尿困难。脉结滑濡,舌绛苔薄。
 (12)相火旺也:此症多因心肾不交,水火不能相济引起的虚火亢盛,不能化成命门真火以温煦其它脏腑所致。临床常见形体消瘦,情欲亢盛,房事不射精或者早泄,遗精等。病人性情急躁,心烦口苦,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数或弦紧。男科常见前列腺炎,尿道感染,房事不举而不软,排尿赤黄,排经有刺痛感等。
 (13)精不能射也:主要是因为肾气亏损引起的射精无力。证见腰膝酸软,余沥不尽,尿液清长或者短赤,房事疲软或者滑精早泄,排精淋漓。头晕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脉象细迟无力,舌淡薄白苔。
 (14)气郁也:指由于肝胆气郁引起的口苦咽干,两胁涨或刺痛,耳鸣耳聋,头晕目眩,脾气古怪,烦躁不安,饥不欲食,小便赤黄,大便先干后溏,脉弦长数紧,舌绛苔薄微黄。房事不举或举而不软,排尿射精疼痛等症状为主的疾病。
 (15)天厌也:顾名思义,天厌就是连老天都讨厌的人。其实就是先天性生殖系统发育不良,如阴茎短小,副睾不全,前列腺狭小等,临床多见形体瘦小,精神萎靡,饮食不振,形态畏缩,胆小易惊,力小体弱等。
 (16)胞胎寒也:是女子不孕症中常见的一种证候。胞胎,即女子子宫,古代神话传说中把它比喻成嫦娥居住的广寒宫。子宫寒冷,受精卵不易成活,故而不孕。证见形体偏肥,四肢寒冷,腰酸膝软,食欲不振,语音低微。临床常伴有白带清稀,月经量少色淡,脉象濡细,舌淡苔白等。
 (17)脾胃冷也:脾胃是后天培育的温室,脾胃虚寒。脾阳不振,不能温化水谷,使生殖机能失去濡养,就会导致不孕。其实男子也是一样,后天失养,先天亏损,岂能生育?临床证见形体消瘦或伴有浮肿,面色萎黄,饮食不纳,多伴有腹痛泄泻,手足寒凉,语音低微。脉微迟缓,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薄白滑腻,晨起口中有甜腻感。
 (18)带脉急也:急,这里不是急躁、紧张的意思,而是松弛不拘的意思,就如古时拉弓射箭,拉得急猛了,导致弓弦崩断,松弛不张的意思。这里常见妇科病临床,带脉不拘,脏器下垂等症。如胃下垂,子宫下垂,带下崩漏等症,临床常伴有头晕目眩,语音低微,耳鸣耳聋,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等。
 (19)肝气郁也:和第14条注解大体相同,所不同在于女子肝郁者,临床多伴乳房涨痛,乳痈(即现代医学称“乳房小叶增生、发炎”)等。另外还有月经失调,行经疼痛,梅核气(多见于青年妇女,喉间如塞一梅核相似,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等证状。
 (20)肾水衰也:和男子的精薄,天厌有差不多的病因病机。但因男女生殖机理有内外之别,女子主肾水,男子主精髓,所以有所差别。女子肾水衰多见面色黧黑憔悴,头发分叉、脱发严重,月经量少,性欲冷淡,阴道干涩,口干唇焦,头晕头痛,记忆力差,耳鸣、腰脊酸痛等。
 (21)膀胱气化不行:和男子前列腺炎相似,小便不利,小腹胀痛。尿少尿频。阻碍经水下行,每伴有子宫颈炎症、肥大、也就是现代临床盆腔炎症。
 (22)气血虚而不能摄也:男子以气为先天,女子以血为先天,肾主气,脾主统血,凡女子后天脾胃气虚,不能统摄血系,导致血崩,经漏等出血症状发生。
 (23)精寒者,温其火乎:精寒之症,上文说过主要是因为肾阳虚引起的,所以在临床上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则方法。用温补肾阳如巴戟天,淫羊藿等药物消除命门寒湿,温煦精源气海。
 (24)精薄者,益其髓乎:前文说过,精水稀薄,是因为先天肾水不足,髓海空虚。临床治疗则多用血肉有情之品以增益其源,如采用鹿茸,龟版等大补精元,助生命门真火,生精益髓。
 (25)气馁者,壮其气乎:气虚衰弱,必须补气,中气虚弱,元精不生,何以生育。所以临床多用人参,黄芪等补益中气,兼顾先后天,壮力增气。
 (26)痰盛者,消其涎乎:后天五谷精华,不能升华为先天真水,积累在体内成为痰涎涕唾,变成废水,就当排出,以待新生。临床方用茯苓、泽泻等。
 (27)精涩者,顺其水乎:前文说过,精涩是因为水道不通,排泄不畅。所以临床多用猪苓、通草等通利水道,釜底抽薪。
    (28)火旺者,补其精乎:这个火是虚火,相火,想要让其熄灭,必须实益肾水,水库里水蓄满了,自然不怕火起。所以临床有:“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则,方药多用知母、黄柏等清火,用地黄、枸杞等生阴津。方用“六味地黄丸”、“二至丸”等。
    (29)精不能射者,助其气乎:由气虚引起排精无力,主要是肾气亏虚,行水无力。所以临床多用“金匮肾气丸”补益肾气。
    (30)气郁者,舒其气乎:肝气郁结,气滞则水也不行。所以临床多用“逍遥丸”,舒肝理气,解郁和中。
    (31)天厌者,增其势乎:先天性发育不良,只好从先天着手,大用血肉有情之品以增强后天的力量,弥补先天的缺陷。如临床用“三鞭酒”,海马、鹿茸等。
    (32)不可徒益其相火也:临床治疗不育之症,必须认真对待,对症施治,千万不能不分虚实寒热,一味地壮阳助火,以补为主,如现代社会的壮阳药都是火上浇油,拔苗助长,其后果太可怕了,不管你是什么美国的伟哥也好,中国的什么肾宝也罢,不能辨证施治,对症下药,寒热不分,虚实不辨,一味滥补,都是极其危险的,要切记“是药三分毒”啊!
    (33)任督病者,理其任督乎:在人体经络中,任督二脉是最为重要的。如同中华大地上的长江黄河二大水系一样,这两大系要是堵塞不通或者泛滥成灾的话,全国的各条河道就都会发生灾祸。人体任督二脉生了病,全身经络都会生病的,而经络又联络各个脏腑,脏腑生了病,能怀孕生育吗?所以任督病者,必须理其任督,长江黄河通畅了,全国的水道都会顺畅平和。而且女性的任脉关连冲脉血海,对怀孕生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督脉又是女性健康与否的标志,督脉通畅,真阳自然流布全身,女子正是全身属阳的体质属性。当然调任督二脉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内丹修炼,导引行气通周天;其次是以针炙法与行气相辅;再次是通过参、芪、归、芍等行气活血的药物辅佐。三种方法以用药为最次,有句俗话叫“药补不如食,食补不如练武”,练武能通理全身气脉,所以可以弥补修道、修真、修炼内丹术的资质不足者的缺憾!
(34)膀胱气化不行者,助其肾气以益膀胱乎:这个治法和男子不育症中的“精不射者,助其气乎”的治法差不多,以“金匮肾气丸”为主方,当然仍以修炼内丹功法为最佳治法。
(35)气血不能摄胎者,益其气血以摄胎乎:脾虚不能统血,导致崩漏、滑胎堕胎等症,治疗以内丹养气血为最佳选择,其次,须用“十全大补汤”“六君子汤”“归脾丸”等。
(36)必夫妇德行交亏也:这一句相当重要,不是像张岫峰先生注本所说的那样。前面所说的诸多男女科疾病,都是由于夫妇本身不能修道立德而导致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病变引起的。有人曾经反驳我说,像天厌之类天生先天性疾病也是由于夫妇德行有亏吗?我告诉他,凡先天性疾病,尤其是这一类发育不良之症,完全是由于其父母在受孕怀胎过程中调理不当,保养不周,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德行有亏而形成的。古人非常注重母体在怀孕期间的保养,甚至要求孕妇在怀胎期间耳不听淫声,目不观淫色,口不言淫声,身不行淫事,一切不正当行为都必须在怀孕期间杜绝。就这样稍有不慎还会导致胎儿的残疾畸形等后果。更何况现代一些女孩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妇德,怀孕期间照样放纵自己的行为,后果堪忧!
(37)修德以宜男:这句话直接被一些所谓的唯物主义者驳斥为没有科学根据而横加批判。其实,如今的科学家还远远不能够用自己目前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来解释“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东西。
 实际上“德”和她的本体“道”一样,都是人无法掌握又无法否认的存在,是“道”在人体后天的具体体现,绝非仅仅是人故意去做几件自以为的好事就是所谓的“德”了。天地有道,化生万物,人体有德,方能生子。
 
探  微:

 第三章着重探讨了后天生育的事情。也就是本经主题思想的转斩点,前面二章侧重于道,讲述如何逆转先天,才能探究阴阳生命之源,颠倒后天阴阳即是逆反长生之道。开宗明义,画龙点晴,整个外经的重点都一股脑儿地明示与读者,如果读者没有细心体察,忽略了前二章的内涵,那么从第三章开始则逐渐转向了探索后天人体方面的秘密,当然绝对不可以轻视后面的内容,但是始终不要忘了我们读经的目的。要点不能忘记,要不断地呼应前两章的主题和外经的宗旨。要记得顺则后天,逆则先天,先后天互补,缺一不可。
 第三章虽然谈的是后天生育的事情,却与先天息息相关。使人具备生育繁殖的能力是上天赋予的使命,是先天条件的取舍。而修德宜男、德行无亏以致身体强壮,元气充盈是后天人事的努力和配合,顺则生凡,逆则成真是古人朴素的辨证思想,是人体养生科学的伟大贡献,即使数千年传承而经久不败,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辨证思想是对全人类哲学文化的杰出贡献。
 就拿本章中“天命居半,人事居半”,“天不可回,人事则可尽也”;就连“天厌”这样的先天亏损疾病都有后天努力的机会和改变的方法,这些方面无处不体现出辨证的智慧之光。
 我们的祖先其实一点也不迷信什么天命,他们所说的天命只是指事物本来所自然形成而具备的先天条件。然后又很客观地看到人类自身的努力又可以弥补先天条件所不具备的缺憾,但是他们又很客观地知道自身能力的有限,并不像我们今天某些人学了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就盲目地自大起来,认为“人力定可胜天”,蔑视并破坏大自然的规律,肆意地破坏自然界的平衡。任性胡为,好大喜功,浪费资源,导致天灾人祸的频繁发生。却不知道这些灾难形成的原因大多是由人的因素所造成。
 当然,另一类人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执着于宗教信仰,盲从于迷信思想,过分依赖于自然规律的自我调节和改变,忽视了人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放弃了人类自己误付出的努力,导致一再错失改变自然事物发展变化的良机。
 古人尚且知道尽人事以待天命,人事不尽,又岂能掌握天命的良机?因此我们读此篇经文,一定要注意效法我们的伟大祖先,学会客观地认识自身能力和社会环境,自然条件等各种因素;学会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和谐,不能被欲望和功利蒙蔽了双眼,泯灭了良知。
 另外的话题就是关于“修德以宜男”的说法,曾几何时, 我们学会了用批判和质疑的眼光看待古人留下来的东西,这本来是一种好的趋向,因为孟子也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但是从“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以来,我们就由质疑到批判再到造反挖根,于是,一切旧的都成了反动的,一切古的都是落后的。直至今日,又被大西洋的浪潮冲击,“道德”二字逐渐淡出了人们心中的地位,不认识道,不知道德,修道被人嗤笑,积德变成交易。锻炼身体就是修道吗?行善做好事就叫积德吗?有些人平时生活奢侈靡烂,偶尔兴起,在某处建两所学校,盖几栋住房,做一场义演,就被媒体炒上了天,名利双收,这样的做法就叫做积德吗?能宜男吗?当然不能,于是,这句真理就受到了质疑,成了一句空话。
 其实,老祖宗用生命体验出来的真理是颠倒扑不破的,道为体,德为用,德其实就是自然大道在人体小宇宙中的具体体现。修德说大了就是修正自身体现大道的方式方法,说小了就是锻炼自身自心对于自然大道的具体感悟。当自身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取得了一定的和谐时,人自然就会心气平和,正气沛然,按《内经》的说法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病安从来”。有了正气作种子,何谓不能宜男呢?

 诗云:
谁言天命不能违?人事垂成始可回。
炼成炉中光五色,彩霞如练玉龙飞!

:天人寿夭篇

    伯高太师问岐伯曰:余闻形有缓急(1),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2),皮有厚薄,可分寿夭,然乎?岐伯曰:人有形则有气,有气则有骨,有骨则有肉,有肉则有皮。形必与气相合也,皮必与肉相称也,气血经络必与形相配也,形充而皮肤缓者寿。形充而皮肤急者天。形充而脉坚大者,气血之顺也,顺则寿。形充而脉小弱者,气血之衰也,衰则危。形充而颧不起者,肉胜于骨也,骨大则寿,骨小则天。形充而大,肉(月囷)(3)坚有分理(4)者,皮胜于肉也,肉疏则夭,肉坚则寿。形充而大肉无分理者,皮仅包乎肉也,肉厚寿,肉脆夭。此天生,人不可强也(5),故见则定人寿夭,即可测人生死矣。少师问曰:诚若师言,人之寿夭天定之矣,无豫于人乎(6)?岐伯曰:寿夭定于天(7),挽回天命者人也。寿夭听于天(8);戕贼其形骸,(9)泻泄其精髓,耗散其气血,不必至天数而先夭者,天不任咎也(10)。少师曰:天可回乎?岐伯曰:天不可回,而天可节也(11)。节天之有余,补人之不足,不亦善全其天命乎(12)。伯高太师闻之曰:岐天师真善言天也。世人贼天之不足,乌能留人之有余哉(13)。少师曰:伯高非知在人之天者乎。在天之夭,难回也。在人之夭,易延也(14)。吾亦修吾之天,以全天命乎(15)。

 注    解:
 
 (1)形有缓急:形,指体形、形态。缓:松驰肥胖;急:紧、小、体形瘦小。这句是说人的体态有肥胖和瘦小的区别。
 (2)肉有坚脆:肌肉有结实和脆弱。坚:坚实,发达;脆:脆弱,瘦削。
 (3)肉:音(jùn)指隆起的肌肉。
 (4)有分理:从皮肤外面都可以看的肌肉纹路,用现代名词讲就是形容肌肉发育良好,条理清晰,棱角分明。
 (5)此天生人不可强也:这是天生的,就是天然形成的;人不可强也,人不可以勉强去改变。强、勉强。也通犟,对抗的意思。
 (6)无豫于人乎:无,没有办法;豫:通预,干预。在这里是古文倒装句式,即人的寿命长短,都是天然形成的,人没有办法干预了?
 (7)寿夭定于天,挽回天命者,人也:人的寿命长短,是天然形成的,但是能够挽回天命改变寿命的长短,还得靠人自己去争取啊!
 (8)寿听于天:听,这里念第四声tìng,听任的意思。如果听任老天自然摆布,决定人寿命的长短。
 (9)戕贼其形骸:戕,伤害;贼,盗取,丢失,指不知不觉中的消耗损失。这里说人消极地听任天命自然安排人寿命的长短;放纵自己的形为,任意伤害自己的身体,使寿命在不知不觉中消耗,损失。
 (10)不必至天数而先夭者,天不任咎:咎,过错,这里引申为责任。这句话是说;因为人身的缘故,任意伤害自己身体,放纵自己的行为,浪费自身的精液骨髓,耗散自己的元气津血,这样不必等到上天决定他的寿命期限的到来,就已经提前夭折了自身的寿限,这样上天可是不会承担任何责任的。
 (11)天不可回,而天可节也:节,节制,节约。天然形成的条件无法去改变它,先天发育不良也不可以重新让母亲去孕育,但是却可以通过后天人为的方法和努力去节制它,让有限的先天资源在后天的应用上无限地延长。
 (12)节天之有余,补人之不足,不亦善全其天命乎:节约使用先天形成的条件,去补充后天使用上的不充足部分,不也是善于补全自己本来不足的条件吗?
 (13)世人贼天之不足,乌能留人之有余哉:世人不知不觉中在消耗本来就是不充足的先天条件,哪里还能懂得保留人后天剩余的东西呢?
 (14)在天之夭难回也,在人之夭易延也:如果是因为先天形成的缺陷;的确是难以挽回的;但是在人自身后天因素形成的缺憾是绝对可以通过人自己的努力挽救和弥补的。
 (15)吾亦修吾之天,以全天命乎:天,指人本身人先天所继承过来的那一片天,虽然落到人身上便成为后天,但我们自己便拥有了这么一片天,而这一片天我们自己可以作主,修炼吾之后天,以补全从先天那里继承时所留下的缺憾,这是一句伟大的口号!
 
探   微:

 这一章至关重要,是整部《黄帝外经》的核心宗旨所在,如果没有这一章的主题思想,整部《外经》将没有存在的意义。前面的几章将是无本之木,后面的数十章将无任何意义。因为这一章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也是《外经》的中心主旨,“吾亦修吾之天,以全天命乎”。“寿夭定于天,挽回天命乎”。这几句话都是掷地有声的人力回天的铮铮之语。
 但是《外经》的思想绝非是后来之人的狂妄之语“人定胜天”可比,因为《外经》的思想是建立在一系列客观的且行之有效验的人体科学的先进方法上的。所以这一书的探微主要就是要探索这一微言中的大义,学习我们的祖先修后天以全先天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效法上古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以达到“寿蔽天地,无有终时”的神奇效果。这一思想就是《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所阐述的。按古人的方法去操作,最不济的还能达到“形与神俱,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效果。可见我们的祖先是多么伟大,哪里像今天这样数典忘祖,妄自菲薄,不学无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奴才相,实在让人寒心之极,这也是笔者注解探索《外经》的一片苦心,希望读者朋友能够谅解。
 曾经有朋友粗略地读了几篇《外经》原文后对我说:“其实,这部书也并没有你说的那样神奇,不过是一部古代医学著作而已,如果真地如你所说的那样神奇,那为什么还要研究医术呢?”我告诉他请你多读几遍第四章,细品其中几句话你就会明白了。后来朋友似有所悟,问我是否是这句话:“吾亦修吾之天,以全天命乎?”我与他会心一笑。医学的产生背景本来并不是为了治病用的,这个思想在今天学中医的人中还偶尔有人提到,但已经有气无力了。笔者记得当年学医的时候,在教科书上读到地这样的话:“上医治未病,下医医已病。”“下医治病,中医治人,大医治国医天下”。我就立下过“誓为苍生作大医”的誓语。
 当年医道本同源,因为人一落后天肉身,就有秉赋参差不齐之分别,有的人资质好身体棒,生来就适合修道,所以道家就有“一粒金丹寿万年,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豪言壮语; 而有的人生来体质孱弱,资质愚钝。所以就可以通过医药手段,像女娲那样炼石以补天,“吾亦修吾之天,以全天命乎!”
 具体修法上,就可以探寻人后天之天到底指什么说的,从何处着手怎么样去开天辟地生人造物,则有待于有志之士来罗浮山寻访高师真人,学习黄帝、老子一脉真传的内丹大道,修我之天,补全天命!
     诗云:
   其一
          一自红尘堕此身,人间少有百年春。
          轩辕有术通天地,炼我之天笑脱尘。
    其二
          八百春秋有大椿,而今几个可回春?
          罗浮一老蟠龙隐,笑把金丹送故人!

:命根养生篇

    伯高太师复问岐伯曰:养生之道(1),可得闻乎?岐伯曰:愚何足以知之。伯高再问,岐伯曰,人生天地之中,不能与天地并久者,不体天地之道也(2)。天锡人以长生之命(3),地锡人以长生之根(4)。天地锡人以命根者(5),父母子之也。合父母之精,以生人之身,则精即人之命根也。魂魄藏于精之中(6),魂属阳,魄属阴,魂趋生,魄趋死。夫魂魄皆神也(7)。凡人皆有神,内存则生,外游则死。魂最善游,由于心之不寂也。

  广成子谓:抱神以静者,正抱心而同寂也。伯高曰:夫精者,非肾中之水乎?水性主动,心之不寂者,不由于肾之不静乎?岐伯曰:肾水之中,有真火在焉。水欲下而火欲升,此精之所以不静也。精一动而心摇摇矣。然而制精之不动,仍在心之寂也。伯高曰:吾心寂矣,肾之精欲动奈何?岐伯曰:水火原相须也,无火则水不安,无水则火亦不安。制心而精动者,由于肾水之涸也。补先天之水以济心,则精不动而心易寂矣(8)。

注 解:
  (1)养生之道:这里所讲的养生完全不同于今天满目琳琅的各种都市养生。今天的人们完全忘记了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养生瑰宝——金丹大道,内丹养生法是中国几千年来独有的,外人永远无法窃取的民族文化精魂,她只在人体自身上用精、气、神培养出来的烂熳的生命之花,结出的璀璨之果。岂能与今天所流行的完全物化的药物,饮食等等外行养生所能比肩的。
  (2)天地之道:天和地各有其生命化生的因果规律。按《道德经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来讲,人就应该效法天地生命产生的规律,才能达到天地人三才的和谐统一。
  (3)天锡人以长生之命:锡,通赐。长生之命,按古人所说,人的寿命应该是与天地共存,长生不老的,《内经》上就有讲人“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的。这本是上天赐给人的力量和资格,但人类却因为自己的原因丢失了这一先天条件。
  (4)地锡人以长生之根:宇宙诞生了生命因子的合成精华——人,而把她放在了地球这座美丽的家园,同时孕育了宇宙生命的胚芽,就是人体内的元精,并且而产生了源源不断地滋养人后天生命的万物,所以说人的生命之根是大地赐予的。
  (5)天地锡人以命根:天地《周易》中说是乾坤二卦,而乾坤二卦就是人的父母,天的阴阳相合而产生地球,地的阴阳相合产生了人类,人的父母相合产生子嗣,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所以说人的命根就是天地相合而赐予,而生成。
  (6)魂魄藏于精之中:既然人身是由父母阳气阴精组合而成的,那么所合成体中就包含有人的阴阳能量,古人把这两股合成一体的能量名之为魂魄。今天有一班所谓科学权威人士竟然把魂魄斥之为迷信,他们不知道魂魄产生的源头,要是照他们这样的说法,那么人自己的存在首先就是不科学的了,因为魂魄就是人自身阴阳的别名。精,其实就是整个人的生命,包括肉体以及肉体产生的能量。
  (7)夫魂魄皆神也:提到“神”字,现代自命为懂科学的人就会自然地产生排斥感。其实所谓的“神”,就是指道的本体在实际作用中产生的神奇效果而已。这里的魂魄都是阴阳本源利用人体的功能在实际生活中会产生出很多神奇结果,这些结果在古代用文字表达的名词就叫做魂魄的神。
  (8)补先天之水以济心,则精不动而心易寂矣:这句话所描述的情景就是《外经》涉及到的养生核心——内丹学,属于道家正统阐教,为什么叫做阐教呢?因为它的修炼方法,它的过程以及最后的结果都是阐述了宇宙生命产生转化的过程,在内丹的修炼中,人自身小宇宙中所发生和感受到的一切量与质的变化发展都是和大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极其地相似。如本条中的补肾水以济心火,心就会不再躁动而归于平寂,这一水火既济的过程就是宇宙由混沌中产生阴阳,化生水火,而后水火既济归于外寂而内里无时无处不动的今天的宇宙生命模式。这一现象用之于后天医疗中可以治疗心肾不交的相火偏亢之症,用在先天修炼中以神光(即二目交并的光在寂静中得到元神的指导下所获得的阴阳相交,归于胎息大定的神奇效果)。


探 微:

 这一章紧接前文“回天”“延寿”之说,提出了具体的修炼大道的方法,请读者诸君耐心细察,学得这一秘诀就会知道圣祖著作经书的良苦用心了,千万不能因为文中谈到其它似乎与修炼无关的话题就草草略过,要知道读经正是养心炼已的最好方法,当您能够洗去心中凡尘燥火,静下心来读经时,您事实上已经开始了修炼的第一步了。吕纯阳祖师丹经有云:“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外经》前面开宗明义就教人:“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无思虑营营,乃可以长生。”《内经》也教人:“恬淡虚无、精神内守。”《道德经》中说:“哉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所以说降心炼己就是修炼内丹术的第一步着手之法。
 未修炼的凡俗之人,每天在欲望的驱使下,苟苟营营,忙忙碌碌,从来都没有一时一刻的静止,正好助长了心火上炎而不断地消耗肾中先天真水,水越枯干虚火越旺,形成了“火水未济卦。”所以必须通过修心降火,肾水滋生来形成“水火既济卦”,身内阴阳才能平衡和谐。
     诗云:
          心猿拴住莫须驰,便是金丹将熟时。
          海上回头君欲笑,原来大道是聋痴!
 
        第六章 救母篇


      容成(1)问于岐伯曰:天癸之水,男女皆有之,何以妇人经水谓之天癸乎?岐伯曰:天癸水,壬癸之水也。壬水属阳,癸水属阴(2),二水者先天之水也。男为阳,女为阴,故妇人经水以天癸名之。其实壬癸未尝不合也(3)。容成曰:男子之精,不以天癸名者,又何故欤?岐伯曰:精者,合水火名之。水中有火,始成其精。呼精而壬癸之义已包于内,故不以天癸名之。容成曰:精与经同一水也,何必两名之?岐伯曰:同中有异也。男之精,守而不溢;女之经,满而必泄也。癸水者,海水也,上应月,下应潮,月有盈亏,潮有往来,女子之经水应之,故潮汐月有信,经水亦月有期也(4)。以天癸名之,别其水为癸水,随天运为转移耳(5)。容成曰:其色赤者何也?岐伯曰:男之精,阳中之阴也,其色白。女之经,阴中之阳也,其色赤。况流于任脉,通于血海(6),血与经合而成浊流矣。容成曰:男之精亏而不溢者,又何也?岐伯曰:女子阴有余阳不足,故满而必泄。男子阳有余阴不足,故守而不溢也。容成曰:味咸者何也?岐伯曰:壬癸之水,海水也。海水味咸,故天癸之味应之。容成曰:女子二七经行,稚女不行经何也?岐伯曰:女未二七则任冲未盛,阴气未动,女犹纯阳也,故不行经耳。容成曰:女过二七,不行经而怀孕者,又何也?岐伯曰:女之变者也,名为暗经,非无经也。无不足,无有余,乃女中最贵者。终身不字(7),行调息之功,必长生也(8)。容成问曰:妇女经水,上应月,下应潮,宜月无愆期矣(9)。何以有至有不至乎?岐伯曰:人事之乖违也。天癸之水,生于先天,亦长于后天也。妇女纵欲伤任督之脉,则经水不应月矣。怀抱忧郁以伤肝胆,则经水闭而不流矣。容成曰:其故何也?岐伯曰:人非水火不生,火乃肾中之真火,水乃肾中之真水也。水火盛则经盛,水火衰则经衰。任督脉通于肾,伤任督未有不伤肾者。交接时,纵欲泄精,精伤任督之脉亦伤矣。任督脉伤,不能行其气于腰脐,则带脉亦伤,经水有至有不至矣。夫经水者,火中之水也。水衰不能制火,则火炎水降,经水必先期至矣。火衰不能生水,则水寒火冷,经水必后期至矣。经水之愆期,因水火之盛衰也。容成曰:肝胆伤而经闭者,谓何?岐伯曰:肝藏血者也,然又最喜疏泄。胆与肝为表里也,胆木气郁,肝木之气亦郁矣。木郁不达,任冲血海皆抑塞不通,久则血枯矣。容成曰:木郁何以使水之闭也?岐伯曰:心肾无晷不交者也(10)。心肾之交接,责在胞胎,亦责在肝胆也。肝胆气郁,胞胎上交肝胆,不上交于心,则肾之气亦不交于心矣。心肾之气不交,各脏腑之气抑塞不通,肝克脾,胆克胃,脾胃受克,失其生化之司,何能资于心肾乎?水火未济,肝胆之气愈郁矣。肝胆久郁,反现假旺之象,外若盛内实虚。肾因子虚转去相济涸水,而郁火焚之,木安有余波以下泄乎?此木郁所以水闭也。鬼臾区间曰:气郁则血闭,血即经乎?岐伯曰:经水,非血也。鬼臾区曰:经水非血,何以血闭而经即断乎?岐伯曰:经水者,天一之水也,出于肾经,故以经水名之。鬼臾区曰:水出于肾,色宜白矣,何赤乎?岐伯曰:经水者,至阴之精,有至阳之气存焉,故色赤耳,非色赤即血也。鬼臾区曰:人之肾有补无泻,安有余血乎?岐伯曰:经水者,肾气所化,非肾精所泄也。女子肾气有余,故变化无穷耳。鬼臾区曰:气能化血,各经之血不从之而泄乎?岐伯曰:肾化为经,经化为血,各经气血无不随之而各化矣。是以肾气通则血通,肾气闭则血闭也。鬼臾区曰:然则气闭宜责在肾矣,何以心肝脾之气郁而经亦闭也?岐伯曰:肾水之生,不由于三经(11)。肾水之化,实关于三经也。鬼臾区曰:何也?岐伯曰:肾不通肝之气,则肾气不能开。肾不交心之气,则肾气不能上。肾不取脾之气,则肾气不能成。盖交相合而交相化也。苟一经气郁,气即不入于肾,而肾气即闭矣。况三经同郁,肾无所资,何能化气而成经乎?是以经闭者,乃肾气之郁,非止肝血之枯也。倘徒补其血,则郁不宣反生火矣。徒散其瘀,则气益微反耗精矣。非惟无益,而转害之也。鬼臾区曰:大哉言乎!请勒之金石(12),以救万世之母乎。

注  解:
  (1)容成:是黄帝的史官,后世传说是道家“采阴补阳”一门的祖师爷,其实是邪教徒冒认的。《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有《容成阴道》二十六卷,实际上容成应该是中医妇科的祖师。
  (2)壬水属阳,癸水属阴:男的精水属阳,叫壬水;女的经水属阴,叫癸水。其实统称天癸,都是指肾中先天天一真水,因后天成熟,能资补了,就可以排泄出来壬癸阴阳相交就可以生儿育女了。这是后天顺阴阳相交,实际上男的后天之水也是癸水,如果以自身先天壬水与后天癸水相交,就是阴阳逆交,则“身内夫妻自妙哉,男人今日也怀胎”元胎造就,金丹炼成,能够更进,还丹服食,与身合道,大道可期也。女子也是如此,把后天排出体外的壬水(与男子相反,就这点区别)逆反回身内,与先天癸水相交,则还丹而不生凡胎了。不小心泄漏天机已尽,还望读者于阴阳顺逆处细细留心,访明师,问方儿,以期早成大道,悟证混元,莫再混混噩噩,做那蝼蚁苍生了。
  (3)壬癸未尝不合也:就是上一题注解中所说男女各有壬癸先后天阴阳,分则各自相合,合则二生三了。
  (4)经水亦月有期也:女子经水相当于海水,属阴,当后天壬水补充满溢后,就会在月圆潮汐时因引力作用溢出体外。男壬水相当于江河,对应太阳因此滔滔不绝,浩浩归海化元气,生海底金。
  (5)通于血海:女子冲脉,称为血海,后天资助,尽在冲脉,与任脉相连,如果用中国水系地形来比拟的话,则任脉就是长江,当长江水满,就会溢入汉水淮河两大水系,而资生中华大地,冲脉就相当于汉淮两水。
  (6)不字:不结婚,不出嫁,古时女子出嫁,要把自己的生辰八字报送夫家,所以不出嫁叫不字。
  (7)必长生也:其实女子修真求道比男子更容易,只要做到还经不漏(术语叫“斩赤龙”)就可以长生了。这里是说有一种天生暗经的女子,生来先后天阴阳就平衡,也不亏损,也不满溢,江水和海水平潮,一切静止,日月映照其中,行调息内照之法,长生立地可期!为什么后世儒家轻视女子,可能出于嫉妒吧!
  (8)宜月无愆期矣:愆,延长。这里指月经不按时来潮,容成问岐伯,女子既然癸水和海潮、月亮相对应,应该没有不准时来潮的现象啊!所以有月经提前或错后不按时来潮的现象就叫妇科病了。
  (9)心肾无晷不交者也:晷,指古代用日光照影移动规律所刻制的类似钟表的计时器。这里作时刻讲。就是说心和肾之间无时无刻不相交,不相交就是因为肝胆气郁而成病了。
 (10)三经:这里指上文提到的心、肝、脾三经。
 (11)请勒之金石:勒,刻铸。请让我把您所讲的这些关于妇女经血运行的大道刻铸在金属上或者石头上,好让这些话能够流传下来。

探微:
    这一章题名就叫“救母”,着重讲了妇女的生育生理和病理。是要我们明白中国是个母体性文化传承的国家,是月亮文化。我们应该明白古人的良苦用心,不管什么时候都要重视女性的健康,只有母亲健康了,才有优秀的子孙后代,只有良田才能长出好庄稼。而后世儒家压制女性会地位,不重视女性的健康,才会有近代历史的国力衰微,屈辱受欺。而反观历史上一些杰出人物的成长,无不是因为背后有个贤妻良母的默默奉献。大禹、周文王、老子、孟子、范仲淹、寇准、岳飞、朱元璋等等,他们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女性的身影。当太阳落下余晖,月亮就悄悄地反射光华,把阴精象乳汁一样地滋润着天地万物。而人们只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往往忽略了月光的存在。
 其实,女子无论在修先天大道还是在作后天生育上,都是胜过男子的。当然,不是象当今某些开放女士自轻自贱地胜过男人。希望今天的伟大女性们也能读一读此篇经文,奋发国强,刻苦修行先天大道,也做一做像历史上的女娲娘娘、西王母、董双成、樊云翘、魏华存、何仙姑、曹文逸、孙不二、吕四娘等等女中豪杰吧。让中华灵凤再一次腾飞于世界的东方。
     诗云:
          紫气东来撼玉门,谁知大道在昆仑。
          瑶池阿母蟠桃熟,又度阎浮多少人。
 
:红铅损益篇

    容成问曰:方士(1)采红铅(2)接命(3),可为训乎(4)?岐天师曰:慎欲者(5)采之,服食延寿(6);纵欲者釆之,服食丧躯。容成曰:人能慎欲,命自可延(7),何藉红铅乎?岐伯曰:红铅延景丹(8)也。容成曰:红铅者,天癸水也。虽包阴阳之水火,溢满于外则水火之气尽消矣,何以接命乎?岐伯曰:公之言,论天癸则可,非论首经之红铅也。经水甫出户辄色变,独首经之色不遽变者,全其阴阳之气也(9)。男子阳在外,阴在内(10);女子阴在外,阳在内(11)。首经者,坎中之阳也。以坎中之阳补离中之阴(12),益乎不益乎。独补男有益,补女有损。补男者,阳以济阴也;补女者,阳以亢阳也。容成曰:善。

注解:
 (1)方士:方士不同于后世的道士,也不同于道教产生前的修真之士,但修真者也会参考方士的方术以养生,本篇岐伯是修真之士,而容成所问的服食红铅接命延年的方术就是此例。修真之术是内丹修炼,修炼的是人自身未消亡的天命真水接后天之火,以成阴阳颠倒之用。如同后世道教所划分的清修丹法。而方士们则从外面研究后天物质补益先天所亏损的,如炼金石外丹,采异性阴阳,合百草药物,效百兽导引等由外接内追求长生的方法,好似道教后来划分的双修丹法。据说,历史上的徐福、新垣平等都属于方士之列。而东汉魏伯阳在“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中已经明白地批判了方术延命长生的错误。今天,社会仍有许多长寿药在畅销,莫非方士还在吗?
 (2)红铅:本来就专指女子第一次行经的经水,而后世那些假借修长生术的方士骗子们故意解释为女子破处之血,而肆行邪术,坑害良家少女以满足他们的淫欲。但张岫峰先生显然在注解中误解了文中之意,而解释成第二种说法。因为后文有出而变色与否的说法,处女破身之血颜色变吗?
 (3)接命:古代修真之士,以先天真性接修后天命蒂,叫做接命,术语叫还丹。但此处所说的接命,是指方士们用后天外物接续先天亏损的方法,以为可以延长寿命。
 (4)可为训乎:训,教训,此处引申为可以作为借鉴学习的作用。
 (5)慎欲者:就是第一章所提到采用内景清修,以窈窈冥冥,昏昏默默为宗旨的无视无听,抱神以静、慎内闭外,不放纵后天欲望的修真方法为正统的修真之士。
 (6)采之服食延寿:方士们以为红铅(女子首经)制药服食可以延长寿命,真不知道怎么服食法,这些未得黄帝,老子真传的可怜的人,真的能吃下去吗?真的可以延寿吗?
 (7)人能慎欲,命自可延:可见容成也知道,人能够做到“慎汝内,闭汝外”的返还颠倒之术,自然就可以延长寿命,长生不老了,哪里还须在外面劳心费力呢?
 (8)延景丹也:看了这个名词才知道,这个红铅的真正作用来美容养颜的,可以作用于肉体的保养,而绝对不可能挽回已经亏损的先天之真元。
 (9)全其阴阳之气也:女子生长到初次行经的时候,体内的阴阳水火都已经充足平和了,之所以会行经,就是后天摄取的水谷之气继续往先天精血内补充就会满溢出来了,因此说女子初次排出体外的经血颜色不会变色,是因为其中包含着体内的阴阳平和之气。
 (10)男子阳在外,阴在内:这一说法从古至今都没有人说清楚,只能用《周易》“离卦”的卦象来比喻,其实从生理角度来看,就会明白了。男子和女子的生殖系统就是内外的区别不同而已。男子的睾丸是在体外的,而女子则相反在体内作为卵巢;男子阴茎则是女子阴蒂和前庭大腺的外延;男子不漏经水但排一次精,体内先天真元就会亏损一些,这就是阴在内,阳在外的真意。阳指在外面的肉眼可见的东西,阴一般指看不见的但确实存在的物质,如男子排出体外的精液就是体内高浓度汽化的精华物质,没排出体外时,在体内运行是肉眼看不见的气体。
 (11)女子阴在外,阳在内:女子和男子恰好相反,可供生殖用的卵巢子宫等全在体内,肉眼都可以看到。但是可供生殖用的阴性物质,没经气化的水液排出体外,等到汽化完成时早已成为受精卵,孕育成胎儿时又是肉眼可见的阳性物质了。
 (12)以坎中之阳补离中之阴:女子首经本是体内平和之气的多余物质,排出体外仍是未经气化的阴性物质,方士们采之用药物使之气化,可以补充男子排出体外的亏损。女子为“坎卦”,排出体外的经是水,被男子服食后转化为体内之水,以补男子的离中之虚。
 
探  微:
 此章探微本来不想再说什么了,但是为了完篇,还是来说几句言吧。
 首章已自说明,只有窈窈冥冥,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足可以达长生。《庄子·在宥》篇中广成子明言,其行此术,千二百岁,其容未尝衰。岂有传之黄帝,须御千二百女,便可骑龙升天之说。这里传至容成,正道不学,偏要问什么方士之术,搞什么红铅接命,难怪后世一代不如一代,专搞邪术,导致真道式微,邪欲横行。今天一提到中华传统文化,不是以为儒生庸谈,便是搞什么房中术,什么看风水算命相面,什么饮食养生……殊不知这些都是当年方术的残余,都是方士们未得大道真传的异端邪说。这也是就是为什么当年西方人提起中国道文化,无不神往;但提起中国道教道教徒,都以“义和拳匪”视之,在西方人眼里,现代中国道教徒都是一群江湖骗子,混混之流,一群专行邪术的人渣,一群没有教养的愚氓。儆醒吧,国人!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多么宝贵的遗产,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不学无术而使中华民族蒙羞着呢?
 当代最值得景仰的当数大陆的陈撄宁,台湾的萧天石,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中华赤子,中流砥柱。实修成功的则是独一无二的吴云青老寿星。都是黄帝老子的矫子,让我们砂里淘金,古为今用,把中华道学正统真正地传承下来,扬弃传统文化的真传实学,以批判的眼光真实对待老祖宗的宝贝,为振兴中华而献上全人!
   诗云:
        红铅接命实荒唐,草石延年更左傍。
        千载中华传大道,自由真术见岐黄!
 
 初生微论篇


容成问曰:人之初生,目不能睹,口不能餐,足不能履,舌不能语,三月而后见,八月而后食,期岁(1)而后行,三年而后言,其故何也?岐伯曰:人之初生,两肾水火未旺也。三月而火乃盛,故两目有光也。八月而水乃充,故两龈有力也。期岁则髓旺而膑生矣(2)。三年则精长而囟合矣(3)。男十六天癸通,女十四天癸化(4)。容成曰:男以八为数,女以七为数,子知之矣。天师于二八、二七之前,《内经》何未言也?岐伯曰:《内经》首论天癸者,叹天癸难生易丧也。男必至十六而天癸满,年末十六皆未满之日也。女必至十四而天癸盈,年未十四皆未满之日也。既满既盈,又随年俱耗,示人宜守此天癸也。容成曰:男八八之后犹存,女七七之后仍在,似乎天癸之未尽也。天师何以七七、八八之后不再言之欤?岐伯曰:予沦常数耳,常之数可定,变之数不可定也(5)。予所以论常不论变耳。
 
注 解:

(1)期岁:一周岁。
(2)期岁则髓旺而膑生矣:满了周岁后骨髓旺盛,膝盖骨就长全了,所以就会行走了。膑,膝盖上的那块小骨头。
(3)三年则精长而囟合矣:三周岁左右,当孩子的先天精充盈,脑髓丰满,所以脑囟门的裂缝就会合起来了。囟,囟门,指脑胪骨的前端连接处。
(4)天癸化:男十六岁天癸才通,精道括约肌长成,可以排精生育;女子到十四岁左右后天水谷精华就可以把先天亏损弥补起来了,初经来潮,具备生育能力了。一个“化”和一个“通”字,绝对不可以同日而语,“化”,指后天完全可以资生先天,所以女子生来就阴阳平衡,适合修道的,可惜悟道能有几人啊。
(5)常之数可定,变之数不可定也:普遍的现象有一定规律的,而特殊变化的现象是没有规律可循,是难以判定的。

探 微:

     这一章主要强调了肾精在人体的生长发育中的主导作用。岐伯向容成解释了《内经》里面所没有谈到的天地人生常数以外的变数。让人明白肾中先天之精是男女成熟的标志和保障。修道的人更应该知道肾精的重要性,它就是人体的动力油,用一点就少一点,主要靠后天脾胃系统给予补充。但是大多数人多处在消耗状态下,即使脾胃吸收点水谷精华也不够后天欲望的支出,始终处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因为他们没有得到内丹道法的秘传,没有人生苦短的危机感,没有“一失人身万劫难”的向道之心,所以千百年面对此状况束手无策到今天的麻木不仁,他们总认为人生于世,就应该趋向死亡,并且只有这一次,死后也什么都不存在了,所以他们面对生命的消耗无动于衷,无可奈何。你要对他们讲解大道和逆成仙真的真理,他们不但不会听从,还会嘲笑你是迷信,是愚昧落后和无知。唉,于是知道为什么人世间不管法律制度多么健全,也不能杜绝犯罪的产生和存在了。
 其因有二:一者是因为如今的物欲引诱,人的欲望和贪婪是无止境的,虽然人们知道人为财的结果必然是死,但是自从失去了通住那永恒的道路后,人们转而对物质的追求精神也是大得惊人,真可谓是“愚公移山,前仆后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
 二者是人们因为失去了对先天大道的传承,根本就不相信人活着其实主要是内在的“仁”,外在的肉体无论肥瘦壮衰,都跟“仁”无关,只不过是提供了“仁”所寄生的条件而已,当外面的果肉朽烂了,只要有一定的生长环境,那“仁”里面的生命胚胎就会顽强地以其它生命形式存在着。但是今天的人们都不懂得这些,他们受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总认为人的生命只有这一世,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记得著名的动画片《虹猫蓝兔七侠传》的主题曲就这样尽情地向孩子们讴歌道:“怎么过,也就是一辈子,怎么活,也不过一百年,”然后就是尽情地渲染这一辈子的活法。笔者在这里不客气地告诉读者诸君,这就是人类犯罪心理所孕育的温床和土壤,为什么这样说呢?您请想啊,照他们这样说的话,我就想去犯罪,因为无论怎么活,我的寿命都只不过一百年,三万六千日;无论怎么样过得精彩,也只不过就这一辈子,于是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就产生了这样的错觉,我何必让那所谓的道德法律所束缚而苦了我这一辈子;我又何必拚死拚活去累这一百年,既然人一死一了百了,那我为何不去抢,不去偷,不去尽情地巧取豪夺,去尽情地潇洒地度过我这三万六千天。这难道不是法律道德所无法管制住的地方吗,在他们的心里,再没有对人生的留恋和挚爱;再没有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和向往;再没有良心道德的产生和对真理的渴慕;再没有自然生命的探索和对下一世“重来一遭定走好”的憧憬和渴望。于是,人生的美好蓝图变成了现在灰色的一片水泥钢筋……
 回过头来咱们再说肾精元气的重要性,中国道家特有的内丹“添油接命”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被吴云青老人这样的智者所印证,按照《黄帝内经》和西方《圣经·旧约》的记载,人自从走上追求后天肉体享受(在《圣经》叫人被蛇引诱而吃了禁果犯罪从而失去乐园)以后,最长的天年寿命是120岁。可是吴云青,李青云等人为什么会打破这一界限呢?虽然再没有人能达到像古人那样“寿蔽天地,无有终时”,“长生久视,与天同寿”,但毕竟是人可逆天的活见证,是人类向“天道”的挑战。“添油接命”的功法在西方《圣经》中也有记载,真是“东方圣人,西方圣人,其心用,其理同”啊。只要我们追求,我们的伟大祖先早已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开辟了通途。
 人身中的肾精元气,古人用“铢”来作为计量单位。人从一周岁到两岁零八个月,生有一阳,增长真元十四铢,成为地雷复卦()。古代计量单位是: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到五岁零四个月,生有两个阳爻,又增长元气六十四铢,成为地泽临卦()到了八岁,生三个阳爻,再增元气六十四铢,成为地天泰卦()。到了十岁零八个月,有四个阳爻,又添六十四铢元气,变成雷天大壮卦()。再到十三岁零四个月,生五个阳爻,生六十四铢元气,成为泽天夬卦()。到十六岁,有六个阳爻,添六十四铢元气,成为纯阳乾卦()。天发正气共三百六十铢,再加上先天从父母那里带过的二十四铢元气,铢元气,总其三百八十四诛先天阳气,刚好一斤。人能保持住这三百八十四铢元气不消耗,就保持纯阳体,永远保持,就永远不会衰亡。
 然而,到了十六岁至二十四岁,人就会耗去六十四铢元精,成为天风姤卦();到三十二岁为天山遁卦();四十岁为天地否卦();四十八岁风地观卦();五十六岁为同地剥卦(),到了六十四岁再不悟真道,就会变成纯阴的坤卦()了。
 但是添油接命的功法,修行一百天就会增长六十四铢元精,依比类推,修炼六百日就是个纯阳之体了。一直保持修炼下去,也能达到广成子所说的“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多么豪迈的语言哪,朋友,追求吧!
      诗云:
           男女经言七八年,只因常数使之然。
           可怜人自岐黄后,少有英才敢逆天!

 
 
第九章:骨阴篇

鸟师(1)问于岐伯曰:婴儿初生,无膝盖骨,何也?岐伯曰:婴儿初生,不止无膝盖骨也,囟骨、耳后完骨皆无之。鸟师曰:何故也?岐伯曰:阴气不足也。阴气者,真阴之气也。婴儿纯阳无阴,食母乳而阴乃生,阴生而囟骨,耳后完骨、膝盖骨生矣。生则儿寿,不生则夭(2)。鸟师曰:其不生何也?岐伯曰:三骨属阴(3),得阴则生,然亦必阳旺而长也。婴儿阳气不足,食母乳而三骨不生,其先天之阳气亏也。阳气先漓(4),先天已居于缺陷,食母之乳补后天而无余,此三骨之所以不生也。三骨不生又焉能延龄乎!

 鸟师曰:三骨缺一,亦能生乎?岐伯曰:缺一则不全乎其人矣。鸟师曰:请悉言之。岐伯曰:囟门不合则脑髓空也;完骨不长则肾宫虚也;膝盖不生则双足软也。脑髓空则风易入矣;肾宫虚则听失聪矣;双足软则颠仆多矣。鸟师曰:吾见三骨不全亦有延龄者,又何故欤?岐伯曰:三者之中,惟耳无完骨者亦有延龄,然而疾病不能无也。若囟门不合、膝盖不生,吾未见有生者。盖孤阳无阴也(5)。
 
注 解:

 (1)鸟师:黄帝大臣,主管飞禽为图腾的部落,据说就是西方神话中的天使长。
 (2)生则儿寿,不生则夭:中国道医学主要讲究阴阳平衡,发展到宋朝的阴阳太极图就能很好地说明。人的先天生命属阳,后天身体属阴,后天在婴儿阶段主要靠母乳成长,阴液由量变到质变使三骨长成,阴阳平秘,寿命长久。
 (3)三骨属阴:三骨就是指囟骨、耳后完骨和膝盖骨。属阴,这三处骨头都属于后天阴质,主要靠母乳补充才能长成。
 (4)阳气先漓:漓,薄弱。是淋漓泄漏的引申意。
 (5)盖孤阳无阴也:盖,古汉语中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中国道医学讲事物“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如果人后天三骨不能长全,就说明后天阴质不足,如果仅仅是耳后完骨不长,还能成活,只是因为先天肾气亏虚,体质很差,免疫力低,一生多病。如果三骨全无,人必夭折,因为孤阳不生。

 探 微:

     本章主要讲人的先后天阴阳的平衡,万物生长靠的都是阴阳平秘。而人体阴阳又分先天后天,先天属阳,后天属阴。张岫峰老师在浅释中误认为“婴儿纯阳无阴”之说不妥,是忘了男女阴阳主要是指后天生理上区分的阴阳,而不是指人的先后天阴阳。其实,人如果只有先天,只能是个灵魂体,后天身体魂魄却因为外因的缘故丧失了,如车祸,跌仆,惊吓,疾病等,导致先天阳魂受损,人就会成为“植物人”。光剩下后天阴质,没有先天阳气,这个身体也就没有了生机。从这里看,人到底有无灵魂呢?
      诗云:
           道合先天与后天,阴平阳秘寿千年。
           逢君爱讲回春术,只为生来便慕仙!

:媾精受妊篇

    雷公问曰:男女媾精而受妊者(1),何也?岐伯曰:肾为作强之官(2),故受妊而生人也。雷公曰:作强而何以生人也?岐伯曰:生人者,即肾之技巧(3)也。雷公曰:技巧属肾之水乎,火乎?岐伯曰:水火无技巧也。雷公曰:离水火又何以出技巧乎?岐伯曰:技巧成于水火之气也(4)。雷公曰:同是水火之气,何生人有男女之别乎?岐伯曰:水火气弱则生女,水火气强则生男。雷公曰:古云:女先泄精则成男,男先泄精则成女。今曰:水火气弱则生女,水火气强则生男。何也?岐伯曰:男女俱有水火之气也,气同至则技巧出焉,一有先后不成胎矣。男泄精,女泄气,女子泄精则气脱矣,男子泄气则精脱矣,乌能成胎?!雷公曰:女不泄精,男不泄气,何以受妊乎?岐伯曰:女气中有精,男精中有气,女泄气而交男子之精,男泄精而合女子之气,此技巧之所以出也(5)。雷公曰:所生男女,有强有弱,自分于父母之气矣。但有清浊寿夭之异,何也?岐伯曰:气清则清,气浊则浊,气长则寿,气促则夭。

  皆本子父母之气也。雷公曰:生育本于肾中之气,余已知之矣。但此气也,豫于五脏七腑之气乎(6)?岐伯曰:五脏七腑之气,一经不至皆不成胎。雷公曰:媾精者,动肾中之气也。与五脏七腑何豫乎?岐伯曰:肾藏精,亦藏气。藏精者,藏五脏七腑之精也。藏气者,藏五脏七腑之气也。藏则俱藏,泄则俱泄(7)。雷公曰:泄气者,亦泄血乎?岐伯曰:精即血也。气无形?血有形,无形化有形,有形不能化无形也。雷公曰:精非有形乎?岐伯曰:精虽有形,而精中之气正无形也。无形隐于有形,故能静能动。动则化耳,化则技巧出矣。雷公曰:微哉言乎(8),请传之奕祀(9),以彰化育焉(10)。

注 解:

  (1)男女媾精而受妊者:这一条似乎不需要注者画蛇添足,应该是正常人人人皆知的道理,我在这里想说的是,这是人体先天作用于后天的顺行外交而受妊生
,假如能知逆返后天之阴交于先天之阳,便可以孕仙胎而生仙。
  (2)肾为作强之官:作强,使之有力,灵巧。《黄帝内经》中已经把各脏腑所司之职分配得很清楚,肾就像保卫宫廷的两支禁卫军一样,是人体的保护力量的象征。人的肾功能强健,说明人的先天功能很强健,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免疫力、生殖力的预备队、生力军。
  (3)肾之技巧:技巧,其实就是精卵结合而成胎的奇妙现象,因为古代没有显微镜,无法观察得更加细微,只好以技巧为名。
  (4)技巧成于水火之气也:其实古人所谓的技巧就是描述今天的精卵子结合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用古人的说法就是水火阴阳的交合过程,古人用河图阴阳鱼所推衍出来的数字就是今天用显微镜看到的现象。
    (5)此技巧之所以出也:古医道常以男主气,女主精,气为阳,精为阴。但此处怎么又说“女泄气而交男子之精,男泄精而合女子之气”呢?原来这就是所谓的阴阳技巧。男子肾中元气在体内是气,排出体外时时就会凝而成液体;而女子在体内是液体,而所泄出的反倒是液体精的气化。真是了不起的技巧啊!
  (6)豫于五脏七腑之气乎:豫通预,干预的引申意。就是上述的跟五脏七腑有关联吗?有联系吗?
  (7)藏则俱藏,泄则俱泄:肾藏精,精是五脏七腑的精华元气,肾不是现代西医解剖学上的肾脏,而是两肾之间的命门。五脏七腑吸收后天水谷精华转化为命门元气,元气在男女媾精化而为生命种子,所以说藏则俱藏,泄则俱泄。
  (8)微哉言乎:虽然是寥寥数语,却包含着如此深奥微妙的意义啊!
  (9)请传之奕祀:奕,连续,累计。意为传到世世代代。
  (10)以彰化育焉:彰,彰显。来彰显化生孕育的奇妙。

探 微:

 这一章的表面文章似乎是专论后天生育的,男女媾精,受妊怀胎。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啊,希望读者朋友们在此事上要多多留心啊。说出这话来,恐怕要惹人笑话了:这事情谁不懂啊,还要留意什么呀!果然是大道由来笑死人哪。怪不得真道都要失传了,原来切身事就是大道,“顺生凡,逆生仙,只在中间颠倒颠。”还记得我们在第一章“探微”时就说过,读《外经》的总纲要领全在颠倒、顺逆中求,“道在寻常日用间”,百姓寻常日用就是大道,在天为日月,在地为水火,在人为男女,男女媾精,生子育女,这是后天的事,逆转过去,以自身先后天夫妻交媾,一样可以孕育圣胎,化生元婴,回归天父地母的怀抱。
    诗云:
         乾坤一炁化阴阳,生子生孙代代长。
         此事谁能颠倒用,鼻端风已是丹香。
 
:社生篇

    少师问曰:人生而白头,何也?岐伯曰:社日生人(1),皮毛皆、白,非止鬓发之白也。少师曰:何故乎?岐伯曰:社日者,金日也。皮毛须鬓皆白者,得金之气也。少师曰:社日非金也,天师谓之金日,此余之未明也。岐伯曰:社本土也,气属金,社日生人犯金之气。金气者,杀气也。少师曰:人犯杀气,宜天矣,何又长年乎?岐伯曰:金中有土,土乃生气也(2)。人肺属金,皮毛亦属金,金之杀气得土则生,逢金则斗。社之金气伐人皮毛,不入人脏腑,故得长年耳。少师曰:社日生人皮毛鬓发不尽白者,又何故欤?岐伯曰:生时不同也。少师曰:何时乎?岐伯曰:非己午时(3),必辰戌丑未时也(4)。少师曰:己午火也,火能制金之气,宜矣。辰戌丑未土也,不助金之气乎(5)?岐伯曰:社本土也,喜生恶泄,得土则生,生则不克矣。少师曰:同是日也,何社日之凶如是乎?岐伯曰:岁月日时俱有神司之(6),社日之神与人最亲,其性最喜洁也,生产则秽矣。两气相感(7),儿身受之,非其煞之暴也(8)。少师曰:人生有记(9),赤如朱,青如靛,黑如锅,白如雪,终身不散,何也?岂亦社日之故乎?岐伯曰:父母交媾,偶犯游神(10),为神所指,誌(11)父母之过也。少师曰:色不同者,何欤?岐伯曰:随神之气异也。少师曰:记无黄色者,何也?岐伯曰:黄乃正色,人犯正神,不相校也(12),故亦不相指,不相指,故罔所记耳(13)。

注 解:
 (1)社日生日:我国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又分春社秋社,指立春后和立秋后的第一个戊日,五行属土。用天干地支记日的中国阴阴历日干。
 (2)金中有土,土乃生气也:金本由土而生,所以叫金中有土。土乃生气,五行皆归于土,五气皆由土而化。金生于土,木制于土,水被制于土,火生土。从后天讲,五脏都是从后天脾土摄取营养,不管先天有多少资本,后天都是靠脾土生化。
 (3)非巳午时:古代用十二地支作为记时的方法,从子时(半夜23——凌晨1点)数起,巳时午时都属南方离宫火位。下文就有火能制约社土所生的金气,所以在这两个时辰出生的人皮毛鬓发不尽白。
 (4)必辰戌丑未时也:辰时是上午7点—9点;戌时是晚上19—21点;丑时是凌晨1—3点;未时是下午13—15点,在五行配属中都属土位。
 (5)不助金之气乎:按五行相生相克而论,四个土时都应该生长金气,应该对社土生金有所助益,怎么在辰、戌、丑、未这四个时辰所生的人皮毛鬓发也不尽白呢?所以少师有此一问。下文岐伯就给予解释,两土相逢,彼此相安,土气平和,所以不生。
 (6)岁月时日俱有神司之:按照中国古代自然观看,年月日时都是天地元气的化分,而古人把这每一个时段所主司的元气精华都取了名字,视它们如同神灵。
 (7)两气相感:指男女交媾阴阳两气相互交感相合而孕育胚胎,当精卵子相互结合成受精卵时,天地元气就有一部分进入其中,成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
 (8)非其煞之暴也:古人认为不合时而产生的元气是凶煞之气,性质暴戾,无意中所犯的人会遭遇疾病,亏损,甚至丧失生命,古时习惯叫凶神,凶星或者煞神。
 (9)人生有记:人一出生就会在身体某一部位产生的胎记,色斑。
 (10)偶犯游神:偶然不经意中触犯了游动于天地之间的宇宙生命元气古人把这些元气按年月日时划分不同阶段,取了不同的名字,有的对人体有益,就叫做正神,对人体有害的叫做凶神煞神。古人非常重视“天人合一”的原理,人的一举一动都要慎重对待,要考虑到与天时地利是否相合。而男女交合,生儿育女更是人生大事,一定要按时节欲。现代人则多随从欲望而不考虑适时与否。
 (11)誌:作指责、责备讲。张注讲通痣,皮肤上生的瘢痕,窈以为此释无根据,誌,在文意中一般同记念讲。
 (12)校:读(jiào)作记较解。
 (13)故罔所记耳:罔,没有。
 
探 微:

   结婚生子,人生大事,古人非常讲究。男女交合,非时不能,唯恐误犯神灵,其实是古代的一种朴素的自然科学观念。因为人生这个天地之间,是和天地间的一切都是息息相关的,千万不能只逞后天一时之快,为肉体的欲望而误犯天地和人的联系,这样的后果是可怕的。而现代的人们急功好利,不顾自然规律的存在,纵欲横行,破坏人与天地自然界的平衡关系,导致天地灾祸的频繁发生。《黄帝阴符经》中说:“人发杀机,天地翻覆”。
    内丹功法中,人想逆天而生,锻炼后天,复返先天,如此浩大的生命工程更要注意按时行功,不是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可以炼功的,这些按时而行的方法在内丹术语上就叫做“火候”,在“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中记载,古时候有一本专门谈行功火候的书叫做《火记》,可以惜这本书在魏伯阳的时候就已经失传了。魏伯阳真人就从《周易》中参悟出了日月运行的规律,重新掌握了内丹的行功火候,居功厥伟,所以其所著的《周易参同契》被称誉为“万古丹经王”。旷古盛典《周易》本来就是周文王被囚美里七年里,苦修内丹功,参悟日月运行的规律,结合伏羲先天八卦而推衍出“后天八卦”和“周易六十四卦”来的。可笑的是从汉儒谶纬学说以来,由于儒道分流,被儒生们误解为占卜术算之学,到东汉虽经魏伯阳真人力挽,可惜狂澜已成主流,无法挽回了。直至今日,我们许多自诩为周易学者的人,还津津乐道其预测占卜谶纬,甚至风水中医等等都冠以周易之名,而无人知周易的本来面目。这些现象一方面显示了周易本身由于以宇宙阴阳运转为基础所蕴含的宏大的信息量场,另一方面也是圣学末流的悲哀。衷心希望有志之士能够虚心学习,探究真正的天人奥秘!
 
诗云:
(一)
天时地利与人和,缺一难成奈若何?
周易流传千百载,几人能解失真讹。
(二)
羲圣文王一脉传,中华托庇数千千。
今朝更盼英才出,日月同参寿万年!

:天厌火衰篇

    容成问曰:世有天生男子音声如女子,外势如婴儿,此何故欤?岐伯曰:天厌之也。容成曰:天何以厌之乎?岐伯曰:天地有缺陷,安得人尽皆全乎?容成曰:天未尝厌人,奈何以天厌名之。岐伯曰:天不厌而人必厌也,天人一道,人厌即天厌矣。容成曰:人何不幸成天厌也了岐伯曰:父母之咎也。人道交感,先火动而后水济之,火盛者生子必强,火衰者生子必弱,水盛者生子必肥,水衰者生子必瘦。天厌之人,乃先天之火微也。容成曰:水火衰盛分强弱肥瘦,宜也,不宜外阳之细小。岐伯曰:肾中之火,先天之火,无形之火也。肾中之水,先天之水,无形之水也。火得水而生,水得火而长,言肾内之阴阳也。水长火,则水为火之母;火生水,则火为水之母也。人得水火之气以生身,则水火即人之父母也。天下有形不能生无形也,无形实生有形。外阳之生,实内阳之长也。内阳旺而外阳必伸,内阳旺者得火气之全也。内阳衰矣,外阳亦何得壮大哉?容成曰:火既不全,何以生身乎?岐伯曰: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天厌之人,但火不全耳,未尝无阴阳也;偏于火者,阳有余而阴不足,偏于水者,阴有余而阳不足也。阳既不足,即不能生厥阴之宗筋,此外阳之所以屈而不伸也,毋论刚大矣。容成曰:善。

注 解:
   (1)外势:男子外生殖器的古代雅称。
   (2)天厌之也:厌,厌憎,嫌弃。天厌,其实就是先天不足。
   (3)人道交感:天道交感,产生诸多星系星球;地道交感,产生动植万物;人道交感,生男生女。这些都是后天大道的用,而不是先天大道的体。
   (4)外阳:男子外生殖器的另一种雅称,为什么称阳,古人认为一切外向的、突出的东西都叫阳,所以又称男子外阳而内阴,女子外阴而内阳。
   (5)厥阴之宗筋:厥阴,指是厥阴肝筋,它在人体前下部联络人体所有经络会聚成外生殖器的筋络。《素问·痿论》:“前阴者,宗筋之所聚也”。
探  微:
 本章首重讲述人体先天不足的缺陷,有这种生理缺陷的人不仅仅在后天生育方面有所亏损,就是修炼丹道逆转先天也是很困难的。这就是在道家称之为资质不够,佛家叫做缺少慧根。先天条件的亏损,其实也是因为人后天的行为所造成的,因为人的后天阴阳交感之气是和先天阴阳相互交感,磁场相应才会孕育成胎的,因此人后天的修养是和行事都是非常重要,如果人在男女交媾时行为不端,心存邪恶或者非时行淫,往往会感应天地间的戾气恶神,所成胚胎不是天厌也多遭煞气。人修行先天返还大道时,尤其要谨慎戒惧,如履薄冰。
  诗云:
       缘何天厌火衰微,只为人身不合宜。
       修得此心平似镜,苍天必舍我求之!
 
:经脉相行篇

    雷公问曰:帝问脉行(1)之逆顺若何,余无以奏也。愿天师明教以闻。岐伯曰:十二经脉有自上行下者,有自下行上者,各不同也。雷公曰:请悉言之。岐伯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2),手之三阳从手走头(3),足之三阳从头走足(4),足之三阴从足走腹(5),此上下相行之数也。雷公曰:尚未明也。岐伯曰:手之三阴:太阴肺,少阴心,厥阴包络也。手太阴从中府走大指之少商(6),手少阴从极泉走小指之少冲(7),手厥阴从天池走中指之中冲(8)。皆从脏走手也。手之三阳:阳明大肠,太阳小肠,少阳三焦也。手阳明从次指商阳走头之迎香(9),手太阴从小指少泽走头之听宫(10),手少阳从四指关冲走头之丝竹空(11),皆从手走头也。足之三阳:太阳膀胱,阳明胃,少阳胆也。足太阳从头睛明走足小指之至阴(12),足阳明从头头维走足次指之厉兑(13),足少阳从头前关走四指之窍阴(14),皆从头走足也。足之三阴;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也。足太阴从足大指内侧隐白走腹之大包(15),足少阴从足心涌泉走腹之俞府(16),足厥阴从足大指外侧大敦走腹之期门(17),皆从足走腹也。雷公曰:逆顺若何?岐伯曰:手之阴经,走手为顺,走脏为逆也;手之阳经,走头为顺,走手为逆也;足之阴经,走腹为顺,走足为逆也;足之阳经,走足为顺,走头为逆也。雷公曰:足之三阴,皆走于腹,独少阴之脉下行,何也?岂少阴经易逆难顺乎?岐伯曰:不然,天冲脉者,五藏六腑之海也。五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18),渗诸阳,灌诸精,下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冲,循阴阳内廉(19)入腘中(20),伏胻骨(21)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由少阴经渗三阴,其在前者,伏行出跗属(22)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邪结则跗上脉不动,不动则厥(23),厥则足寒矣。此足少阴之脉少异于三阴而走腹则一也。雷公曰:其少异于三阴者为何?岐伯曰:少阴肾经中藏水火,不可不曲折以行,其脉不若肝脾之可直行于腹也。雷公曰:其走腹则一者何?岐伯曰:肾之性喜逆行,故由下而上,盖以逆为顺也。雷公曰;逆行宜病矣。岐伯曰:逆而顺故不病,若顺走是违其性矣,反生病也(24)。雷公曰:当尽奏之,岐伯曰:帝问何以明之?公奏曰:以言导之,切而验之,其髁必动(25)。乃可以验逆顺之行也。雷公曰:谨奉教以闻。

注 解:
   (1)脉行:脉和下文的十二经脉还有奇经八脉,都是祖国道医学别具特色的科学论证,她是中华民族道学和医学中的巨大理论实验成果。现代医学只能证明她确实存在,古籍所记载的循行路线都是正确的,其余对经络学的临床功用及其本身的真正功用则尚未完全掌握,更难有所突破。
   (2)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都是从脏器发走,往手上循行,这三脏都是在胸部。
   (3)手之三阳从手走头:接手三阴,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又从手上发起,往头部循行。
   (4)足之三阳从头走足:接手三阳经脉,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又从头部往足部循行。
   (5)足这三阴从足走腹:接足三阳经脉,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又从双足往腹部循行。
   (6)手太阳从中府走大指之少商:中府穴在胸部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骨间隙处;少商穴,在手大指桡骨侧指甲根角旁开0.1寸。
   (7)手少阴从极泉走小指之少冲:极泉,在腋窝正中,腋动脉博动处;少冲,位于手小指桡侧指甲根旁0.1寸。
   (8)手厥阴从天池走中指之中冲:天池穴,在胸部乳头外侧1寸处;中冲穴,在手中指尖端的正中央。
   (9)手阳明从次指商阳走头之迎香:次指,指食指;商阳穴,在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迎香,在头面鼻外缘中点旁开0.5寸。
   (10)手太阳从小指少泽走头之听宫:少泽穴,在手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听宫穴,在头部耳屏前张口凹外陷处。
   (11)手少阳从四指关冲走头之丝竹空:四指,即无名指。关冲穴,在无名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丝竹空穴,位于头部眉梢端凹陷处。
   (12)足太阳从头睛明走足小指之至阴:睛明穴,在头面部眼内角稍上方凹陷处;至阴穴,位于足小指外侧指甲根角旁0.1寸。
   (13)足阳明从头发维走足次指之厉兑:头维穴,在头部额角际上0.5寸,头前正中线旁开4.5寸;厉兑,在足部第2趾甲旁0.1寸。
   (14)足少阳从头前关走足四指之窍阴:前关,即上关穴,位于耳前颧骨弓上缘凹陷处;窍阴穴,位于足第4趾外侧趾甲根旁约0.1寸。
   (15)足太阴从足大指内侧隐自走腹之大包:隐白穴,在足趾内侧趾甲根旁0.1寸;大包穴,在胸侧部腋中线;第6肋间处。
   (16)足少阴从足心涌泉走腹之俞府:涌泉,位于足心底部前方凹陷处;俞府穴,在胸部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
   (17)足厥阴从足大趾外侧大敦走腹之期门:大敦穴,在足大趾外侧趾甲根旁0.1寸;期门穴,在胸部乳头直线下2根肋骨中间,前正中线旁开6寸处。
   (18)颃颡:古代解剖部位,在上腭与鼻相通的部位,就是现代的鼻咽腔。
   (19)阴阳内廉:引申指内侧。《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肺经循行经文》:“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20)腘中:为膝后区的菱形凹陷。外上界为股二头肌腱,内上界主要为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内和下外界分别为腓肠肌内、外侧头。
   (21)胻骨:古代解剖部位,今胫骨。
   (22)跗属:古代解剖部位名,今指脚背。
   (23)不动则厥:脚背上动脉不跳动就会气血逆乱,人就会发昏,属足阳明胃经病,阳火上逆。今天临床多见中风脑溢血。
   (24)反生病也:足少肾经气血是从腰腹部下行涌泉,而不同于肝脾二经经气从足走腹。因为其性喜逆行,逆而顺。逆指经气逆于肝脾二经。顺,肾主水,水性喜下行,所以叫逆而顺,顺走向上是违背水的特性,逆则病生。
   (25)切而验之,其髁必动:髁,骨头上的突起,多在骨头的两端。足少阴经循行于内月果部,用手切按,必定有脉跳动。

探 微:

   这一章主要讲了人体十二经络的循行,阴阳如环,网络全身。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一朵美丽的奇葩。现代西方器医学注重看得到才是真实存在的,对于中国经络学说由于通过手术解剖看不到实质的存在,故持怀疑态度。经络,完全区别于肉眼可见血管神经,甚至不同于细胞,细菌等显微镜下可见的微物质。但是,经过无数次的临床实践证明,经络的循行路线是确实存在的,完全正确的,现代医学又无法否认其医学价值和人体科学上的巨大贡献。那么,她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拿我们的话来说,她是人体内灵魂体的具体体现。是人体能量体的气血物质运行通道。是由先天构成的,寄生于后天肉体上的,靠后天水谷之气濡养着的。这就是祖国医学所区别于现代医学的不同之处,现代医学把人体看成是死的独立体的组合件,而祖国中医学则把人体看成是能量与物质的整体结合体。是由经脉联系于其中的整体,一处好,处处好,一处坏,处处坏。而发现和证明经络体存在则是靠内修返现而照察的,李时珍在“内景图”解上说:“内景隧道,惟返观者照察之”。使用的方法是反观内察的内求法,而不是用解剖观察的外求法。其实,做个不恰当的比喻,人体经络就好比人类发现地球在太阳系黄道中的引力路线一样,是由人虚拟但的确存在的引力能量通道而构成的经纬图那样的。当然,这个比喻是不太贴切的,但是,人体经络路线也是由上古圣者内修时根据人体和天体互相作用时的能量循行路线而虚拟划分出来的经纬线。这一伟大而神奇的发现还有待于有志者共同努力,继承之、探索之、宏扬之,为人体科学做出更加伟大的贡献。
     诗云:
   (一)
         十二经循别阴阳,国学神奇宝祚长。
         返现内照窥奇景,天人合一大道昌。
    (二)
    夜半神光烛照中,一腔正气遍身通。
            吾心如日归黄道,水火阴阳处溶溶。

 经脉终始篇

   雷公问于岐伯曰:十二经之脉既有终始(1),《灵》《素》详言之(2)。而走头、走腹、走足、走手之义,尚未明也,愿毕其辞(3)。岐伯曰: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乃高之接下也(4)。足三阴从足走腹,手三阴从腹走手,乃卑之趋上也(5)。阴阳无间,故上下相迎,高卑相迓(6),与昼夜循环同流而不定耳。夫阴阳者,人身’之夫妇也;气血者,人身之阴阳也。夫倡则妇随,气行则血赴,气主煦之(7),血主濡之(8)。乾作天门(9),大肠司其事也。巽作地户(10),胆持其权也。泰居艮(11),小肠之昌也(12)。否居坤(13),胃之殃也(14)。雷公曰;善,请言顺逆之别:

。岐伯曰:足三阴自足走腹,顺也;自腹走足,逆也。足三阳自头走足,顺也;自足走头,逆也。手三阴自藏走手,顺也;自手走藏,逆也。手三阳自手走头,顺也;自头走手,逆也。夫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惟足少阴肾脉绕而下行,与肝脾直行者,以冲脉与之并行也,是以逆为顺也。


注 解:

(1)既有终始:十二经络的循行既然有开始终结。十二经的阴阳气血也有开始,也有终了。
(2)《灵》《素》详言之:《灵》指《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篇》《素》就是《内经》的《素问》篇。
(3)愿毕其辞:毕,完毕,这里是动词说完毕。引申为说清楚。辞,这些话。
(4)高之接下:十二经脉中的六条属阳的经脉都从上部往下部循行,按“阴升阳降”的规律,属于“阳降”的规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都是高之接下。
(5)卑之趋上:卑,低处,下部;十二经脉中的六条阴经都是从下往上而行。即是“阴升的规律。足三阴从足上至胸腹,手三阴从胸腹上行至手,都卑之趋上。循行至手和上条手行至头都是双手上举的姿为标准。
(6)高卑相迓:迓,迎迓,相迎、相遇。这里是说手三阴和足三阳衔接,手三阳和足三阴相接。
(7)气主煦之:煦,温暖。这里作使动词,使之温暖。即气的运行,通过十二经络的循行人全身温暖起来。这句话出自《难经·第二十二难》。
(8)血主濡之:濡,浸润,滋养。经脉系统不同于血液循环系统,但却主导着气和血的运行。血在经气的推动下运行全身,浸润滋养着全身,同时也滋养着经络系统《难经·第二十二难》。
(9)乾作天门:乾,在八卦学说中代表人的头部。天门,按医学角度讲,就是人的头顶百会穴到囟门穴门穴之间。但是在丹道学中则没有专指的,而是指脑部的阳气关窍,即上玄关。
(10)坤作地户:坤卦,八卦说中指人的腹部。地户,医学角度讲专指会阴。但在内丹学中讲,指意守腹部行功,最后打开的下玄关,与上玄关天门彼此相吸相引,如磁铁引针,如男女相恋。好象太极图中的阴阳鱼眼一样。但在梅自强前辈的《黄帝外经解要》中是巽卦为地户,这样和下文的“泰居艮,否居坤”四卦互为隅正,似乎更为合理。
(11)泰居艮:根据六十四卦、十二复卦,和先后天八卦相配十二正经图解看,泰卦似乎不在艮位,此处说法不详。
(12)小肠之昌:小肠经之气昌盛在这里,但据现在流行的配属图看,小肠应在西南未时位。
(13)否居坤:十二复卦中的否卦是否在后天八卦中的坤位?
(14)胃之殃:胃常在这个时刻方位上受到伤害。殃,灾殃,祸害,这里是使动词,使之受到祸害。

探  微:

 这一章除了十二经循行的“阴升阳降”规律以外,还透露出修真之道中一个重要的术语“天门地户”。前面我们曾经论述过,大道无非阴阳,阴阳交合是贯彻始终的主干线。第一次交合为“日月合璧”,真光朗照,化生万物。第二步为“水火既济”,乃是心肾相交,当心肾相通,水火停轮,上下玄关出现,黄道开通,阴阳相吸,天门地户,阖辟乾坤,地天交泰,阴升阳降,如婴儿就乳,君子好逑。最后“龙虎相斗”乾坤颠倒,成地天泰卦。到此地步乾坤相交,先天后天阴阳平秘,化成纯阳一块,无极还丹。这就是“天门地户”的功用。读书的朋友一定要注意,黄帝故意差众大臣不断地去问道于天师岐伯,岐伯故意把全部内丹功法散藏在各段经文中,需要求道之人耐心寻求,升万勿以闲话对待。
 诗云:
     一自岐黄大道传,中华宝典阅千年。
     经中有法须牢记,细致寻求莫耽延!
 
:经气本标篇
   
    雷公问于岐伯曰:十二经气有标本(1)乎?岐伯曰:有之。雷公曰:请言标本之所在。岐伯曰: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2),标在两络命门(3)。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4),标在窗笼之前(5)。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三寸中(6),标在背腧(7)。足厥阴之奉在行间上五寸所(8),标在背腧(9)。足阳明之本在厉兑(10),标在人迎,颊挟颃颡(11)。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中(125),标在舌本乎(13)。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14),标在命门之上一寸(15)。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16),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17)。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18),标在颜下合钳上(19)。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中(20),标在腋内动脉(21)。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22),标在背腧(23)。手心主(24)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三寸(25)。此标本之所在也。雷公曰:标本皆可刺乎(26)?岐伯曰:气之标本皆不可刺也。雷公曰;其不可剌,何也?岐伯曰;气各有冲(27),冲不可刺也,雷公曰:请言气冲。岐伯曰:胃气有冲,腹气有冲,头气有冲,胫气.有冲,皆不可剌也。雷公曰:头之冲何所乎?岐伯曰:头之冲(28),脑也。雷公曰:胸之冲何所乎?岐伯曰:胸之冲,膺与背腧也(29)。亦不可剌也。雷公曰:腹之冲何所乎?岐伯曰:腹之冲,背腧与冲脉及左右之动脉也(30)。雷公曰:胫之冲何所乎?岐伯曰:胫之冲,即脐之气街及承山踝上以下(31)。此皆不可刺也。雷公曰:不可刺止此乎?岐伯曰: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藏于气海,出于肺,循咽喉,呼吸而出入也。是气海犹气街也(32),应天地之大数,出三入一(33),皆不可剌也。


注  解:

(1)标本:标,同梢。本,即根。标本,就是根和枝梢的意思。而不同于现代科学术语中标本是标准模范榜样的意思。
(2)跟以上五寸中:足跟以上五寸,就是外踝上三寸的跗阳穴。
(3)两络命门:这里的命门是指足太阳膀胱经的末梢,两眼睛的大眦“睛明穴”,在鼻梁的两旁,左右各一,故曰两络。
(4)窍阴之间:指两足第四趾端“窍阴穴”处。
(5)窗笼之前:窗笼指耳朵,这里是说两耳门前的“听宫穴”。
(6)内踝下三寸中:张注本是根据明代《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为证,认为应当是“内踝下上三寸中”,由内踝之下向上量取三寸的“交信穴”。
(7)背腧:即背部的“肾俞穴”。
(8)行间上五寸所:大约在行间穴上五寸“中封穴”处。
(9)背腧:这个背腧指的是背部的“肝俞穴”。
(10)厉兑:足次趾端“厉兑穴”。
(11)人迎颊颃颡:颃颡即鼻咽腔部位,这里是指喉结两旁的“人迎穴”和鼻咽腔处。
(12)中封前上四寸中:中封前上四寸是“三阴交穴”。
(13)舌本:舌根部位。
(14)外踝之后:踝不应为通假字,应为髁字之误。指手背外侧尺骨茎突“养老穴”。
(15)命门之上一寸:指“睛明穴”上的一寸处。
(16)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指手小指和无名指之间上二寸“申渚穴”。
(17)耳后上角下外目此:耳后上“角孙穴”和目外眦端“丝竹空”穴。
(18)肘骨中上至别阳:肘部肱骨处上髁处“曲池穴”。
(19)颜下合钳上:这里是指“颊车穴”下,人迎穴后,扶突上颈钳处。根据隋朝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颊下一寸,人迎后,扶突上名为钳。”
(20)寸口中:指腕后寸口中的“太渊穴”。
(21)腋内动脉:腋下内则动脉处,即“天府穴”。
(22)锐骨之端:指掌后锐骨端的“神门穴”。
(23)背腧:这里是指背部“心俞穴”。
(24)手心主:即手厥阴心包经。根本在掌后离手腕二寸两筋之间的“内关穴”。
(25)腋下三寸:腋下三寸是“天池穴”。
(26)皆可刺乎:现代习惯把针刺法和灸法合并起来称为“针灸学”。其实古人分得很清楚,很严格,是因为灸法多补,而针法多泄,两者绝对不能混淆。
(27)气各有冲:气分阴阳,阴阳二气在各条经脉内都相互交合,这交合之处便为气冲。和下文中的气街是两个概念,气冲是特性功能,而气街是指特定部位。
(28)头之冲,脑也:头部的阴阳二气相冲在脑部泥丸宫。也是头部的气街所在。
(29)胸之冲,膺与背腧也:胸部的阴阳二气主要相冲在胸之两旁(膺)和胸膜以上的背俞穴,包括肺俞、心俞、厥阴俞等,这些部胸部的气街。
(30)腹之冲,背腧与冲脉及左右之动脉也:腹部冲脉的阴阳二气主要在胸膈心下的背俞穴,冲脉及左右的动脉指腹部冲脉和足少阴经与脐旁左右动脉处的腧穴相冲。因为足三阴经皆归于腹脏,应在肝俞、脾俞、肾俞、内脏和腰腹之间都是前后相应,因此腹气街也不单指腹部,腹中脐旁以及肝、脾、肾俞均为腹气街。
(31)胫之冲,即脐之气街及承山,踝上以下:胫部的气冲主要在少腹部足阳明胃经的“气冲”穴和足太阳膀胱经以及足踝上下等处。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少血的经脉,下肢经脉汇聚在少腹气冲穴处,因此也是胫部气街。
(32)气海犹气冲也:这里的气海应该是指胸部的“膻中”穴。膻中为人体“上气海”,是后天宗气产生积聚之处。出于喉以贯心脉而行呼吸,所以膻中为人体气之会穴,和小腹处的下气海上下呼应。一个是积聚先天元气,一个是积累后天宗气,对应坎离二卦。
(33)出三入一:肺中之气,出而化为口鼻、皮肤三处之气,对应天地人三才之数,吸入肺中,则是宗气而积于胸中,成为混沌一气。因此叫“出三入一”。

探  微:
 
 这一章透露了这几点论点,凡气机冲合的气街之穴不可针刺;命门,气海。这几点都非常重要!陈士铎先生在“微言”中强调“气各有冲,冲不可刺……不知冲脉,即不知刺法也”。中医界一定要重视研究!
 另外的两个要点是道家秘传修炼法门,“命门”,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命门的概念只有两肾之间,而这里的命门却是指两眼之间鼻梁旁的睛明穴,这是怎么回事呢?前文说过,要朋友们留心细读散藏在经文中的秘密法门。这里就是一个秘诀。内丹大道炼的是先后天阴阳交合。而后天第一步就是入手第上步就是“日月合壁”,又叫“日月交光”。合并二目神光到鼻梁山根祖窍穴,意守观光,等到鼻端生白,神光满室,玄关窍开,智海初辟。这一功法曾受到佛家的质疑,认为守窍法不足为训。其实在道家是必须的,因为人体的结构和天体地质是相似的。修道也是有步骤的,也必须明白从何处着手,何处进步,何处归藏等等一步步都有过程的。
 等到命门光凝,返观内照下田气海,性命双修,水火交媾,心肾相交,内丹必成。
      诗云:
           凤眼朝天看鼻梁,命门开阖见真光。
           中黄冲脉观玄海,一粒金丹照玉堂。
:脏腑阐微篇

    雷公问于岐伯曰:脏止五乎?腑止六乎?岐伯曰:脏六腑七也。雷公曰:脏六何以名五也?岐伯曰:心肝脾肺肾五行之正也,故名五脏。胞胎非五行之正也(1),虽脏不以脏名之。雷公曰:胞胎何以非五脏之正也?岐伯曰:心火也,肝木也,脾土也,肺金也,肾水也,一脏各属一行。胞胎处水火之歧(2);非正也,故不可称六脏也。雷公曰:肾中有火亦水火之歧也,何肾称脏乎?岐伯曰:肾中之火先天火也,居两肾中而肾专司水;也。胞胎上系心,下连肾,往来心肾,接续于水火之际,可名为火,亦可名为水,非水火之正也。雷公曰:然则胞胎何以为脏乎?岐伯曰:胞胎处水火之两歧,心肾之交,非胞胎之系不能通达上下,宁独妇人有之,男子未尝无也(3)。吾因其两歧,置于五脏之外,非胞胎之不为脏也。雷公曰:男女各有之,亦有异乎?岐伯曰:系同而口异也(4)。男女无此系,则水火不交,受病同也。女系无口,则不能受妊,是胞胎者,生生之机,属阴而藏于阳,非脏而何。雷公曰:胞胎之口又何以异?岐伯;曰:胞胎之系,上出于心之膜膈,下连两肾,此男女之同也。惟女下大而上细(5),上无口而下有口(6),故能纳精以受妊。雷公曰:腑七而名六何也?岐伯曰:大小肠、膀胱、胆、胃、三焦、包络,此七腑也。遗包络不称腑者,尊帝耳(7)。雷公曰;包络可遗乎?岐伯曰:不可遗也。包络为脾胃之母,土非火不生。五脏六腑之气咸仰于心君,心火无为,必藉包络有为,往来宣布(8)胃气,能入脾气,能出各脏腑之气,始能变化也。雷公曰:包络既为一腑,奈何尊帝遗之。尊心为君火,称包络为相火,可乎?请登之《外经》咸以为则(9)。

注  解:
 
 (1)胞胎非五行之正也:胞胎,又名子宫、胞宫。上系心,下联肾,合水火阴阳。是女子生发经水和孕育胎儿的重要器官。
 (2)胞胎处水火之岐:“岐”通“歧”,歧路。指胞胎处在心火肾水的分叉路上,水火接续之际。
 (3)宁独妇人有之,男人未尝无也:宁,难道;独,只有,仅有。难道只有妇人有而男人就没有吗?这句话是说胞胎不仅仅妇人有,而男人也有。按现在解剖学看,男子前列腺体就是缩小了的胞宫。
 (4)系同而口异也:系,联系,男女胞都是联系于心肾水火,但是出口却不同,女子出口在阴道,男子出口通输精管。
 (5)唯女下大而上细:女性胞胎上出胸膈膜联系心络,所以叫做上细,而下端联络两肾两卵巢,故下大。
 (6)上无口而下有口:胞胎上端出胸膈膜入心而无口,下连两肾而通阴道,所以叫做上无口而下有口。
 (7)尊帝也:心是五脏六腑的君主,而被称为帝。
 (8)往来宣布:来回向外宣发,不停地向四周布散。
 (9)咸以为则:咸,都。则,准则。全都以此(指心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为准则。
探  微:
 这一章又着重讲了“六脏七腑”和“五脏六腑”的区别,其中突出讲了胞胎和包络。这一脏一腑在内丹中就是“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反应区。降心火,降后天的相火,而不是先天的心君之火。因为下丹田命门中有的是先天真火,如果降心君之火,岂不是火上加油吗?以心包络相火温煦下田胞胎中的先天真水,以没有排到精管未化为后天精水时的先天真水济包络之相火,达先后天水火既济,阴阳平秘。
 诗云:
      男儿今日也怀胎,说出惊人笑话来。
      大道原从经水火,阴阳相合万花开。
 
第十七章:考订经脉篇

子.手太阴肺经

    雷公问于岐伯曰:十二经脉天师详之,而所以往来相通之故,尚来尽也。幸宣明奥义,传诸奕祀可乎?岐伯曰:可,肺属手太阴(1),太阴者,月之象也(2),月属金,肺亦属金。肺之脉走于手,故曰手太阴也。起于中焦胃脘之上(3),胃属土,土能生金,是胃乃肺之母也。下络大肠者,以大肠亦属金,为胃之庶子(4),而肺为大肠之兄,兄能包弟,足以网罗之也。络即网罗包举之义。循于胃口者,以胃为肺之母,自必游熙于母家,省受胃土之气也。肺脉又上于鬲(5),胃之气多,必分气以给其子,肺得胃母之气,上归肺宫,必由膈而升肺。受胃之气肺自成家,于是由中焦而脉乃行,横出腋下(6),畏心而不敢犯也。然而肺之系实通于心,以心为肺之君,而肺乃臣也(7),臣必朝于君,此述职之路也。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者,又谒相之门也。心主即心包络,为心君之相,包络代君以行事。心克肺金,必借心主之气以相刑。呼吸相通,全在此系之相联也。肺禀天王之尊(8),必奉宰辅之令(9),所以行于少阴心主之前而不敢缓也。自此而下,干肘中乃走于臂,由臂而走于寸口鱼际(10),皆肺脉相通之道。循鱼际出大指之端,为肺脉之尽。经脉尽,复行,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乃旁出之脉也。

 

注  解:
 
 (1)肺属手太阴:肺,五行属金,太阴,古称月亮为太阴,因月亮的引力可以影响海潮,每月月朔后从西方初现,渐渐圆满。下半月白天渐渐向西方退减。西方属金,月从海底出现,又称水中金。内丹学中筑基功法就是从呼吸中渐渐在水中提出太阴金象,得到金液还丹。
 (2)太阴者,月之象也:白天属阳,夜晚属阴。月亮是夜晚出现,本身又不发光,当属极阴之象,极,太;极阴,太阴。
 (3)中焦胃脘之上:三焦,指胸腹和小腹。其中中焦在横膈心下肚脐以上肠胃部分。包括脾胃等脏腑。这里的中焦指的胃脘部。
 (4)庶子:古代多妻制,非正妻所生的儿子为庶子。这里是说大肠是胃土所生之金,和肺相互表里。肺是脾土所生,脾土当属正妻。脾胃所化的水谷精华经大肠最后一道工序吸收后,在肺的气化作用下化为血液,产生营气,营养全身。
 (5)又上于鬲:鬲,通膈。今解剖学称为横膈膜。为膈膜。另胸腔与腹腔的隔界,作用是遮断腹腔内浊气不使上熏心肺。肺经由腹入胸,由横膈膜穿出。
 (6)横出腋下:手太阴肺至腋下开始浅出体表,循行上肢。经脉在人体左右走向称为横。出,经脉从体内走出体表。
 (7)以心乃肺之君而肺乃臣也:《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篇第八》中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制节出焉。”按古人所说心主神明,为一身之君王。肺作为心脏的左右辅翼,又主管后天卫气营血的调度,所以叫“制节出焉”,象是君王身边的左右丞相。
 (8)肺禀天王之尊:天王之尊,指心君的地位尊崇,肺得以禀受。
 (9)必奉宰辅之令:肺紧靠在心君旁,肺脉走过少阴心经和厥阴心包经前面。毫不停留,好象奉令一样。
 (10)寸口、鱼际:寸口,中医脉诊临床部位,在腕后桡动脉搏动处。明朝张介宾《类经》:“脉出太渊(穴),其长一寸九分,故名寸口”。鱼际,即手鱼的边际,手鱼,就是手掌内拇指的指掌关节之后的肌肉隆起,状如鱼腹,故称鱼。鱼的外侧手掌与手背交接处的红白肉际,称为鱼际。


(丑)足太阴脾经

    脾经若何了岐伯曰:脾乃土脏,其性湿,以足太阴名之。太阴之月,夜照于土,月乃阴象,脾属土,得月之阴气,故以太阴名之。其脉起于足之大指端,故又曰足太阴也。脾脉既起于足下,下必升上,由足大指内侧肉际,过横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乃入肝经之路也。夫肝木克脾,宜为脾之所畏,何故脉反通于肝,不知肝虽克土,而木亦能成土,土无木气之通,则土少发生之气,所以畏肝而又未尝不喜肝也(1)。交出足厥阴之前,图合于肝木耳(2)。上膝肢内前廉入腹者,归于睥经之本脏也。盖腹,脾之正宫,脾属土居于中州(3),中州为天下之腹,脾乃人一身之腹也。脾与胃为表里,脾内而胃外,脾为胃所包,故络于胃。脾得胃气则脾之气始能上升(4),故脉亦随之上鬲,趋喉咙而至舌本,以舌本为心之苗(5),而脾为心之子,子母之气自相通而不隔也。然而舌为心之外窍,非心之内廷也,脾之脉虽至于舌,而终未至于心,故其支又行,借胃之气从胃中中脘之外上鬲,而脉通于膻中之分,上交于手少阴心经,子亲母之象也。

 

注  解:

 (1)畏肝而又未尝不喜肝也:脾属土,肝属木,按五行相克,木是克土的,但是如果没有肝木来克,脾土就没生发之气,成了死土,只有肝木来克的情况下,脾土为了维护自己,就会大量生发,所以说“畏肝而又未尝不喜肝也”。
 (2)图合于肝木耳:足太阴脾经在胫部上行时,交出足厥阴肝经的前面,就是为了汇合肝木之气,图生发之用。
 (3)居于中州:大禹治水,铸九鼎,分九州。其中豫州为中州,在今河南省境。人体六脏七腑以脾胃属土,位属中州。
 (4)始能上升:脾属阴土,胃属阳土,阳气主升,故脾土必须得胃土阳气才能上行。
 (5)舌本为心之苗:舌本,舌根,有脉管联络心脏,是心脏开窍器官。下文有舌为心之外窍。


  (寅)手少阴心经

    雷公曰:心经若何?岐伯曰:心为火脏,以手少阴名之者,盖心火乃后天也。后天者,有形之火也。星应荧惑(1),虽属火而实属阴,且脉走于手,故以手少阴名之。他脏腑之脉皆起于手足,心脉独起于心,不与众脉同者,以心为君主,总揽权纲,不寄其任于四末也(2)。心之系(3),五脏七腑无不相通,尤通者小肠也。小肠为心之表,而心实络于小肠,下通任脉,故任脉即借小肠之气以上通于心,为朝君之象也。心之系又上与肺相通,挟咽喉而入于目(4),以发其文明之彩也(5)。复从心系上肺,下出腋下,循臑内后廉,行手厥阴经心主之后,下肘,循臂至小指之内出其端,此心脉系之直行也。又由肺曲折而后,并脊直下,与肾相贯串,当命门之中,此心肾既济之路也。夫心为火脏,惧畏水克,何故系通于肾,使肾有路以相犯乎?不知心火与命门之火原不可一日不相通也,心得命门之火则心火有根,心非肾水之滋则心火不旺。盖心火必得肾中水火以相养,是以克为生也。既有肾火肾水之相生,而后心之系各通脏腑,无扞格之忧矣(6)。由是而左通于肝,肝本属木,为生心之母也。心火虽生于命门先天之火,而非后天肝木培之则先天之火气亦不旺,故心之系通于肝者,亦欲得肝木相生之气也。肝气既通,而胆在肝之旁,通肝即通于胆,又势之甚便者,况胆又为心之父,同本之亲尤无阻隔也。由是而通于脾,脾乃心之子也,虽脾土不藉心火之生,然胃为心之爱子,胃土非心火不生,心既生胃,生胃必生脾,此脾胃之系所以相接而无间也。由是而通于肺,火性炎上,而肺叶当之,得母有伤,然而顽金非火不柔,克中亦有生之象,倘肺金无火则金寒水冷,胃与膀胱之化源绝矣,何以温肾而传化于大肠乎。由是而通于心主,心主即膻中包络也,为心君之相臣,奉心君以司化(7),其出入之经,较五脏六腑更近,真有心喜亦喜,心忧亦忧之象,呼吸相通,代君司化以使令夫三焦,俾上中下之气无不毕达,实心之系通之也。


注 解:

 (1)星应荧惑:荧惑,就是火星,位在南方,对应人体心脏。
 (2)不寄其任于四末也:四末,即四肢末端。这里是说人体总纲都系于心脉,以心为后天之主,有如君王。心自居之,独揽朝纲,哪里还能放权于野,寄任于四肢他处。
 (3)心之系:指心脉所联系的部位,上系肺,下边肝脾肾胃。所以说五脏七腑无不相通。
 (4)挟咽喉而入于目:作为君主,肯定入于目。心经从眼球后面与它所联系的内部组织相关联。《阴符经》讲:“机在目”,主宰一身,必须耳目通利,心为君火,后又与肾脏相连,水火既济也在此;与肝脏连,取木气长生;与脾脏连,主宰后天之养百姓;与肺脏连,炼化寒金,使金生丽水,润泽众生。
 (5)文明之彩:当二目交并,回光返照时,窥见内景,文彩灿然,光明透澈。
 (6)无扞格之忧矣:扞,冒犯,冲撞;格,抗拒,抵挡。没有冲撞抗拒的忧虑。
 (7)奉心君以司化:司,主宰;化,化育。尊奉心君的旨命而主宰全身的化育。
 
 
(卯)足少阴肾经


    雷公曰:肾经若何?岐伯曰:肾属水,少阴正水之象。海水者,少阴水也,随月为盈虚,而肾应之(1)。名之为足少阴者,脉起于足少阴之下也,由足心而上,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上膊出腘上股贯脊(2),乃河车之路(3),即任督之路也。然俱属于肾,有肾水而河车之路通,无肾水而河车之路塞,有肾水而督脉之路行,无肾水而督脉之路断,是二经之相通相行,全责于肾(4),故河车之路、督脉之路,即肾经之路也。由是而行于肝,母入于子舍之义也(5)。由是而行于脾,水行于地中之义也。过肝脾二经而络于膀胱者,以肾为膀胱之里,而膀胱为肾之表,膀胱得肾气而始化,正同此路之相通,气得以往来之耳。其络于膀胱也,贯脊会督而还出于脐之前,通任脉始得达于膀胱,虽气化可至,实有经可通而通之也。其直行者,又由肝以入肺,子归母之家也(6)。由肺而上循喉咙,挟舌本而终,是欲朝君先通于喉舌也。夫肾与心虽若相克而实相生,故其系别出而绕于心,又未敢遽朝于心君,注胸之膻中包络而后,肾经之精上奉,化为心之液矣,此君王下取于民之义,亦草野上贡于国之谊也。各脏止有一而肾有二者,两仪之象也。两仪者,日月也。月主阴,日主阳,似肾乃水脏宜应月不宜应日,然而月之中未尝无阳之气,日之中未尝无阴之气,肾配日月正以其中之有阴阳也。阴藏于阳之中,阳隐于阴之内,叠相为用,不啻日月之照临也(7).盖五脏七腑各有水火,独肾脏之水火处于无形,乃先天之水火,非若各脏腑之水火俱属后天也。夫同是水火,肾独属之先天,实有主以存乎两肾之间也。主者,命门也。命门为小心(8),若太极之象能生先天之水火,因以生后天之水火也。于是裁成夫五脏七腑,各安于诸宫,享其奠定之福(9),化生于无穷耳(10)。


注  解:

 (1)而肾应之:“天应星,地应潮”,潜台词是:“人应精”。肾是先天之本,是人后天之体和先天之本相连的唯一通道。是人身的海洋,和地上的海洋,天上的月亮都是相应的。这里所说的肾水是指肾中先天真水,当然也包括了后天津水。
 (2)贯脊:肾经的脉路贯穿于脊柱里面上行。所以修行至内气上行,夹脊气动,从贯脊处火发周天,即孟子所说的“发于背”。
 (3)乃河车之路:道家丹经术语,当体内精气发动,运转周天之际,元气运行于督脉时,循脊柱上行,有快慢之分。如水中行船,全仗水流相助。因此古人形象地把它比喻“河车”。在脊柱上分三道关,尾闾关、夹脊关和脑后的玉枕关,称为后三关,和督脉后三关相对应的有前三田,人体元气在任督二脉运行的路线称为小周天,尤以在后关运行为难,所以用三车“羊车、鹿车、牛车”来比喻,因此肾脉贯脊而行叫“河车之路”。
 (4)全责于肾:人的肾是元精元气的藏室,是人体生命力的仓库。后天转化为生育之精,先天作为生命之元精,化为元气,循行于经脉之中,造化卫气营血,滋养后天。所以这里说有肾水而河车路,督脉路行。只要肾中先天真水不枯竭,河车之路就会畅通。
 (5)母入于子舍:肝木是肾水所生,肾是肝之母,肾脉由后面行入肝中,就叫母入于子舍。
 (6)子归母之家:肾水又是肺金所生化,因此肝中肾脉又入于肺,归入母入家。
 (7)不啻日月之照临:两肾如同日月光照大地。啻,不差于,如同。先天肾元滋养全身,不就好象太阳月亮光照大地一样吗。
 (8)命门为小心:前文说过,心脏是后天之君主。这里的命门主宰的是人体先天的阴阳水火,是先天的主宰者,所以叫做“小心”,意思就是象心脏一样的功能。
 (9)享其奠定之福:大地的水火化生万物。人法地,人的水火二气都在两肾,就象“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一样,化育全身五脏七腑,顺走后天则全身器官各安诸宫;逆返先天,则水火停轮,归于无极真元境界。先后天都靠命门奠基化育。
 (10)化生于无穷耳:物有始终,天地有常,为什么会化生于无穷呢?这里的无穷就是逆转阴阳水火,使人寿蔽天地,无有终时。
 
 
(辰)足厥阴肝经


    雷公曰:肝经若何?岐伯曰:肝属足厥阴。厥阴者,逆阴也,上应雷火(1)。脉起足大指丛毛之际,故以足厥阴名之。雷火皆从地起,腾于天之上,其性急,不可制抑,肝之性亦急,乃阴经中之最逆者,少拂其意,则厥逆而不可止。循跗上上踝,交出太阴脾土之后,上胭内廉,循腹入阴毛中,过阴器(2),以抵于小腹,虽趋肝之路,亦趋脾之路也。既趋于脾,必趋于胃矣。肝之系既通于脾胃,凡有所逆,必先犯于脾胃矣,亦其途路之熟也(3)。虽然,肝之系通于脾胃,而肝之气必归于本宫,故其系又走于肝叶之中,肝叶之旁有胆附焉,胆为肝之兄,肝为胆之弟,胆不络肝而肝反络胆者,弟强于兄之义也(4)。上贯膈者,趋心之路也。肝性急,宜直走于心之宫矣,乃不直走于心,反走膜鬲,布于胁肋之间者,母慈之义也。慈母怜子必为子多方曲折,以厚其藏,胁肋正心宫之仓库也,然而其性正急,不能久安于胁肋之间,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于目系,上出额间而会督脉于巅项(5),乃木火升上之路也。其支者,从目系下颊环唇,欲随口舌之窍以泄肝木之郁火也。其支者,又从肝别贯膈,上注肺中,畏肺金之克木,通此经为侦探之途也(6)。


注 解:

(1)上应雷火:古人认为雷火是从地上发起的,是因为大地积阴,一阳郁勃,发而为雷。对应八卦中的震卦,而震卦又在东方,对应甲乙木干,木能生火,火发而化为雷。其实肝气宜舒不宜抑,类似雷气,当阴气有所缺,郁火始发,所以用厥阴为名。
 (2)过阴器:今天的人们对于性欲冷淡,阳痿不兴等疾病的认知和临床治疗,都只知道一味的兴阳,滥用补阳壮阳的药物戕害身体,却不知道肝经的气郁气滞对于性生理疾病的形成和治疗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肝经的循行是通过阴器的,因此,往往舒肝理气对于治疗生殖系统疾病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3)亦其途路之熟耳:木克土,非木气有余而不克,所以文中又说,凡有所逆则必犯于脾胃,所以临床治疗肝气犯脾,胆邪犯胃的疾病时,不但要疏理肝胆木邪,也要加强脾胃的防护功能,用健脾和胃法,所谓:“土厚木自安”,就是这个道理,就是把木气来犯的这条熟路给堵上。
 (4)弟强于兄之义也:古人可能就知道胆汁是由肝分泌的,但胆经循阳,主宰肝气,所以称胆为兄,呼肝为弟。但肝性喜柔,胆主决断,因此又称弟强于兄。
 (5)会督脉于巅项:巅项,项字应为顶之误。巅,山顶,这里的意思是人的头顶肝经从两侧入目系而后出额间上头顶和督脉交合。取木气能助火增阳的意思,助督脉阳气上行,通河车之路。
 (6)侦探之途:肝木畏金相克,但是又与肺经常相遇,因此上注肺中,试探肺金。一旦肺金有邪,畏之相克,便立刻缩回自保,所以这条上注肺中之支脉就是侦探之途。
 
(巳)足阳明胃经

    雷公曰:五脏已知其旨矣。请详言七腑。岐伯曰:胃经亦称阳明者,以其脉接大肠手阳明之脉,由鼻额而下走于足也。然而胃经属阳明者,又非同大肠之谓。胃乃多气多血之腑,实有日月并明之象,乃纯阳之腑,主受而又主化也(1)。阳主上升,由额而游行于齿口唇吻,循颐颊耳前而会于额颅,以显其阳之无不到也(2)。其支别者,从颐后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行足少阴之外,下隔通肾与心包之气。盖胃为肾之关,又为心包之用,得气于二经,胃始能蒸腐水谷以化精微也(3)。胃既得二经之气,必归于胃中,故仍属胃也。胃之旁络于脾,胃为脾之夫(4),脾为胃之妇,脾听胃使,以行其运化者也。其直行者,从缺盆下乳内廉,挟脐而入气街。气街者,气冲之穴也,乃生气之源,探源而后,气充于乳房,始能散布各经络也。其支者,起于胃口,循腹过足少阴肾经之外,本经之里下至气街而合,仍是取气于肾,以助其生气之源也。
由是而胃既得气之本,乃可下行,以达于足。从气街而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循胫下跗,入中指之内庭而终者,皆胃下达之路也。其支者,从膝之下廉三寸,别入中指之外间,复是旁行之路,正见其多气多血,无往不周也(5)。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问,出足厥阴,交于足太阴,避肝木之克,近脾土之气也。


注 解:

 (1)主受而又主化:受,承受,接受;化,化解。胃经属于纯阳,既纳受食物而又主管消化分解水谷精华,是人人体后天重要器官。
 (2)以显其阳之无不到也:胃腐熟消化食物少不了其它脏腑提供营养,而胃所濡化的营养也要反馈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3)以化精微:蒸腐水谷,要靠水火二气。水气来源于肾,而火则来源于心包络,二经之气,归于胃中,水火平匀,则可以蒸腐水谷,为全身提供养分。
 (4)胃为脾之夫,脾为胃之妇:夫妇在五行学说,一般都是指相克关系,克人者为夫,被克者为妇。此处却以脾胃为夫妇,新奇说法。
 (5)无往不周:周,周遍。无论哪里没有不周到的,指胃经的输出功能无所不到。
 
 
(午)手少阳三焦经


    雷公曰:请言三焦之经。岐伯曰;三焦属之手少阳者,以三焦无形(1),得胆木少阳之气,以生其火而脉起于手之小指次指之端,故以手少阳名之。循手腕出臂贯肘,循层之外,行手太阳之里,手阳明之外,火气欲通于大小肠也。上肩循臂臑,交出足少阳之后,正倚附于胆木以取其木中之火也。下缺盆,由足阳明之外面交会于膻中;之上焦,散布其气而络绕于心包络;之中焦,又下膈入络膀胱以约下焦。若胃若心包络若膀胱,皆三焦之气往?来于上中下之际,故不分属于三经而仍专属于三焦也。然而三焦之气虽往来于上中下之际,使无根以为主,则气亦时聚时散,不可久矣(2)。讵知三焦虽得胆木之气以生,而非命门之火则不长。三焦有命门以为根(3),而后布气于胃,则胃始有运用之机(4);布气于心包络,则心包络始有运行之权(5);布气于膀胱,则膀胱始有运化之柄也(6)。其支者,从膻中而上,出缺盆之外,土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至颛(7),无非随肾之火气而上行也。其支者,又从耳后入耳中,出耳前,过客主人之穴,交颊至目锐眦,亦火性上炎,随心包之气上行。然目锐眦实系胆经之穴,仍欲依附木气以生火气耳(8)。


注 解:

 (1)以三焦无形:三焦,是传统医道术语,本身是不存在形状的,是包括了肺、心、脾、胃、肝、肾、大小肠,膀胱的器官,心身体前面分胸、腹、小腹三部分为上、中、下三焦。古医经以以:“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来形容三焦的存在。
 (2)不可久矣:三焦本无形,气聚则有,气散则无,是足少阳胆经之木气所产生的少阳火气,集胃、心包络,膀胱之火始成形。因此文中说“不分属三经而仍专属于三焦。往来于上中下之际,使无根以为主,气亦时聚时散,不可久矣”。
 (3)命门以为根:三焦虽自身属火,但是仍为后天相火,必须通命门得命门真火才有根。
 (4)运用之机:三焦布气于胃,胃才得火气以腐化水谷,故称运用之机。
 (5)运行之权:三焦布命门真火,自身相火的权柄,是由心主之火行使的君命,因此必须联系心包络以获取心君的命令。
 (6)运化之柄:三焦既通命门,心君先后天之火,助胃行腐化之功,所化之水谷精华由心肺传布,糟粕则向下经小肠入大肠,进一步提取,水液传布下焦之渎,由膀胱施行运化,传递相辅者,还是下焦的功能。
 (7)出页:眼眶下像。三焦将剩余火气随肾经真火运行,经耳上角到下眼眶。
 (8)依附木气以生火气耳:三焦经的分支从耳后入耳中,出耳前,经足少阳胆经的“上关”穴旁到眼外角。取胆经木气以助自身火气。
 
 
(未)手厥阴心包经

    雷公曰:请言心主之经(1)。岐伯曰:心主之经即包络之府也,又名膻中。属手厥阴者,以其代君出治,为心君之相臣,臣乃阴象,故属阴。然奉君令以出治,有不敢少安于顷刻,故其性又急,与肝木之性正相同,亦以厥阴名之,因其难顺而易逆也(2)。夫心之脉出于心之本宫,心包络之脉出于胸中,包络在心之外,正在胸之中,是脉出于胸中者,正其脉属于包络之本宫也。各脏腑脉出于外,心与包络脉出于中,是二经较各脏腑最尊也。夫肾系交于心包络,实与肾相接,盖心主之气与肾宫命门之气同气相合,故相亲而不相离也(3)。由是下于膈,历络三焦,以三焦之腑气与命门心主之气彼此实未尝异,所以笼络而相合为一,有表里之名,实无表里也(4)。其支者,循胸中出胁抵腋,循属内行于太阴肺脾少阴心肾之中,取肺肾之气以生心液也(5)。入脉下臂,入掌内,又循中指以出其端。其支者,又由掌中循无名指以出其端,与少阳三焦之脉相交会,正显其同气相亲,表里如一也(6)。夫心主与三焦两经也,必统言其相合者,盖三焦无形。借心主之气相通于上中下之间,故离心主无以见三焦之用,所以必合而言之也(7)。

注 解:

 (1)心主之经:就是手厥阴心包经。位置在胸口正中,两乳头连线和胸前正中线的交叉点上。《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称这里为“膻中”,“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也就是西医解剖学中的“胸腺”;内丹学称这里是中丹田,是练气化神的地方。是心脏的包裹器官,能代心受过,替心受邪,好比君主的内臣,并能够传达君主的旨意。
 (2)其难顺而易逆:由于心包络的职能是保护心脏,因此对外界的邪气和伤害就特别敏感,因此说它难顺而易逆。
 (3)相亲而不相离也:心包之气和肾宫命门之气同气相合,同属火性而属阴。一是先天之火,一为后天之火,因此说是同气相亲。
 (4)实无表里也:心包络名义上和三焦经相互表里,其实心包经和三焦腑气以及命门真气彼此并没有什么差异,所以能够相合一处,因此上并没有什么表里之分。
 (5)取肺肾之气以生心液:心本来属火,但血液却是心所造,主要是靠心包络收取肺和肾的精气到心中产生血液。在逆返修炼中所产生的就是玉液还丹了。
 (6)表里如一:前文说过,心包之火气和三焦火气同属后天相火,这里又说其支脉出无名指端和手少阳三焦经相合,不是表里如一,为表里如一,名为表里,实无表里。
 (7)所以必合而言之:三焦无形而借心包经之形以显其用,因此把三焦和心包络合而言之,称为表里。
 
(申)足少阳胆经


    雷公曰:请言胆经。岐伯曰:胆经属足少阳者,以胆之脉得春木初阳之气(1),而又下趋于足,故以足少阳名之。然胆之脉虽趋于足,而实起目之锐眦,接手少阳三焦之经也。由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循颈,行手少阳之脉前,至肩上,交出手少阳之后,以入缺盆之外,无非助三焦之火气也。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之后,虽旁出其支,实亦仍顾三焦之脉也。其支者,别自目外而下大迎,合手少阳三焦,抵于(出页),下颈,复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膜、膈、心包络,以络于肝,盖心包络乃胆之子,而肝乃胆之弟,故相亲而相近也。第胆虽肝之兄,而附于肝,实为肝之表,而属于胆。肝胆兄弟之分,即表里之别也。胆分肝之气,则胆之汁始旺,胆之气始张(2),而后可以分气于两胁,出气街,统毛际而横入髀厌之中也。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与前之入髀厌者相合,乃下循髀外,行太阳阳明之间,欲窃水土之气以自养也(3)。出膝外廉,下肋骨以直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循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乃其直行之路也。其支者,又别跗上,入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以交于足厥阴之脉,亲肝木之气以自旺,盖阳得阴而生也(4)。


注 解:

 (1)春木初阳之气:阴气有缺口而少阳气从此生,肝胆对应春天木气,当阴液由脾肾到肝,因肝主升发,因此阴气有缺,成为厥阴,此时肝脏附属的胆气开始发生好象春天的开始,万木初荣,一阳来复。五代陈朴的“九转内丹术”就是从修炼胆经着手,循行交肝胆阴阳于巅顶,降木火于海窟,必探骊珠,必见月明。
 (2)胆之气始张:古人不用解剖就知道胆汁的分泌来源于肝,因此文中提出“胆分肝之气,则胆之汁始旺,胆之气始张”。
 (3)窃水土之气以自养:所谓“人法地”,人体也象自然界一样,草木的繁盛也是有水有土才能茁壮成长,因此胆经在胫部的循行,并行于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之间,得水土二经之气滋养。
 (4)盖阳得阴而生也:前面文中说过,凡物独阳不生,孤阴不长,要想使胆经气旺,必须得其表里阴阳和气以助力。现在胆经的支脉贯通大脚趾和足厥阴肝经,以取其和气则旺生胆经之气。
(酉)足太阳膀胱经

    雷公曰:请言膀胱之经。岐伯曰:膀胱之经属足太阳者,盖太阳为巨阳,上应于日,膀胱得日之火气,下走于足,犹太阳火光普照于地也(1)。其脉起目内眦,交手太阳小肠之经,受其火气也(2)。上额交巅,至耳上角,皆火性之炎上也。其直行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两旁下行,抵于腰,入循膂络肾,盖膀胱为肾之表,故系连于肾,通肾中命门之气,取其气以归膀胱之中,始能气化而出小便也(3)。虽气出于肾经,而其系要不可不属之膀胱也。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以贯臀,入胭中而止,亦借肾气下达之也(4)。其支者,从膊内别行下贯脾膂,下历尻臀,化小便通阴之器而下出也。过髀枢,循髀外下合胭中,下贯于两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交于足少阴之肾经,亦取肾之气可由下面升,以上化其水也(5)。


注 解:
 (1)犹太阳之火光普照于地也:膀胱之经走后背,秉肾经命门真火,施于全身水汽蒸化作用,就好象太阳灿烂的光辉普照大地一样。
 (2)受其火气也:足太阳膀胱虽行于人体阳面,但本身主行水路,并不生阳,所有阳气除了秉受先天肾阳外,后天则来源于小肠,小肠经属手太阳,和后天心火相表里,其所化之水谷精华剩余的水液就排到膀胱里,《黄帝内经·素问篇·汤液醪醴论》中称为:“开鬼门,洁净府”。小肠神经丛在现代医学解剖中称之为“太阳神经丛”,膀胱的太阳火气中的后天火就是从此而来。
 (3)气化而出小便也:仅仅从小肠中得水液,仍无力汽化提取,必须连于肾,得命门先天真火温煦运化,才能去精取液。
 (4)借肾气下达之也:既然膀胱经气象太阳一样普照大地,那么往腿部所行的经气则必须借助下行的足少阴肾经的经气。与肾经之气互为表里,一个是天上的太阳,一个是水中倒映的日影。
 (5)以上化其水也:太阳既倒映在水中,最终还是要从海底升起,这升起的力量,膀胱经已经循腿下行,上升无力,因此还是要靠交于足少阴肾经,靠肾中元气之力,升日化水。
(戌)手太阳小肠经

    雷公曰:请言小肠之经。岐伯曰:小肠之经属手太阳者,以脉起于手之小指,又得心火之气而名之也(1)。夫心火属少阴,得心火之气,宜称阴矣。然而心火居于内者为阴,发于外者为阳,小肠为心之表也,故称阳而不称阴,且其性原眉阳,得太阳之日气,故亦以太阳名之。其脉上腕出踝,循臂出肘,循履行手阳明少阳之外,与太阳胆气相通,欲得金气自寒,欲得木气自生也(2)。交肩上,入缺盆,循肩向腋下行,当膻中而络于心,合君相二火之气也(3)。循咽下膈以抵于胃,虽火能生胃,而小肠主出不主生(4),何以抵胃,盖受胃之气,运化精微而生糟粕,犹之生胃也。故接胃之气,下行任脉之外,以自归于小肠之正宫,非小肠之属而谁属乎。其支者,从缺盆循颈颊上至目锐眦,入于耳中,此亦火性炎上,欲趋窍而出也。其支者,别循颊上颇,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以交足太阳膀胱之经,盖阳以趋阳之应也(5)。


注 解:
 (1)而名之也:正如文中自言,心火属阴,小肠得心火之气,应该称阴,怎么能得太阳之名呢?文中又言,心火属内脏,火在内而未发出来,而小肠是心之表,后天心火秉先天命门真火,火气正旺,借小肠温煦水谷,发挥尽用,因此小肠之用一派纯阳,所以称之为太阳经。
 (2)欲得木气自生:火本克金,但若入肺克金自冷,因此与足少阳胆胆经交接,借木气以助火。
 (3)合君相二火之气:为了完成腐化水谷的任务,小肠除上面借木助火外,尽可能集一切火气,此处当膻中络心,取君火之正气,行自身相火之威,堂堂正正,真如太阳之烈。
 (4)小肠主出不主生:“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现代语言就是小肠盛受胃中降下的腐食之后,马上蒸化成养份,通过心脏的换血功能,肺的汽化功能,大肠的传导功能,输送到全身各个后天组织。但这些营养并不是它自己本身生化来的。
 (5)阳以趋阳之应也:小肠因要担任腐化水谷之重任,故不能有力传导,趋于膀胱经,借足太阳之力传导,象阳光普照大地。
(亥)手阳明火大肠经

    雷公曰:请言大肠之经。岐伯曰:大肠之经名为手阳明者,以大肠职司传化,有显明昭著之意(1),阳之象也。夫大肠属金,宜为阴象,不属阴而属阳者,因其主出而不主藏也(2)。起于手大指次指之端,故亦以手名之。循指而入于臂,入肘上臑,上肩下入缺盆而络于肺,以肺之气能包举大肠,而大肠之系亦上络于肺也。大肠得肺气而易于传化,故其气不能久留于膈中,而系亦下膈,直趋大肠以安其传化之职。夫大肠之能开能阖(3),肾主之,是大肠之气化宜通于肾,何-以大肠之系绝,不与肾会乎。不知肺金之气即肾中水火之气也,肾之气必来于肺中,而肺中之气既降于大肠之内,则肾之气安有不入于大肠之中者乎。不必更有系通肾,而后得其水火之气,始能传化而开合之也。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还出夹两口吻,交于唇中之左右,上挟鼻孔,正显其得肺肾之气,随肺肾之脉而上升之征也(4)。
注 解:
 (1)有显明昭著之意:大肠是消化功能的最后一道工序,去腐生新,将最后一点养分通过肺的气化作用输送到全身皮肤。津水外润,故称显明昭著。
 (2)主出而不主藏:大肠是过滤器,本身不能收留一点,因为它传导的都是腐化了的残渣剩滓。因此出而不藏。
 (3)大肠之能开能阖:阖,合之意,引申为关闭。大肠传导残渣,是为开。大肠得肺从肾中传导过来的元气,节制津液,调节皮肤,所以又能闭合。
 (4)上升之征:大肠经交合唇夹行于鼻翼两旁的“迎香穴”,正是大肠通肺肾之气,将水液传布上升的象征。
 
探  微:

 这一章把十二经络一口气考订完毕,故此我将其分为十二段,用十二地支为次序,其中别有深意,望读者切勿轻看。天地阴阳分为天干地支,而人体气血分十二经络和天干地支相应,所谓“天人合一”,并非是想当其然,而是人与天地息息相关。
 当人内修达到前一章的心肾相交,乾坤交泰时,内息形成,静定之中,元气内敛,十二经络始开。静定属太阴,元气通经,一阳初动,少阳胆经渐开,太阴始缺,厥阴气行,如天地元气,始则混沌无极,忽然一阳来复,天地有厥,空穴来风,丑时木气始生,对应如人体肝木青龙之气。继而气行渐粗,势如猛虎,寅肺脉开。如此周流运转,元气通行。后天渐次渐开,先天渐趋圆满。人体逐渐返还先天,与天地相融合。术语叫“大周天”,只有全身气脉开通,才能进入先天胎息再逐步打通奇经八脉,魂魄凝固,元神始现,十二正神依次皈依,达到天人合一的高层次。
 因此这一章尤其重要,当元气行于十二经络时,修炼者敛息凝神,返观内照,才能察觉气行脉络的阴阳反应,查知气行路线,探索天人奥秘。正如李时珍所说:“内景遂道,唯返观者照察之”。
 诗云:
      敛息凝神内照时,周天阖辟始开基。
      经行十二如云水,静看阴阳造化机!
 
:包络配腑篇


    天老(1)问于岐伯曰:天有六气(2),化生地之五行,地有五行,化生人之五脏。有五脏之阴,即宜有五腑之阳矣,何以脏止五,腑有七也?岐伯曰:心包络,腑也,性属阴,故与脏气相同,所以分配六腑也。天老曰:心包络既分配腑矣,是心包络即脏也,何不名脏而必别之为腑耶?岐伯曰:心包络,非脏也。天老曰:非脏列于脏中,毋乃不可乎?岐伯曰:脏称五不称六,是不以脏予包络也。腑称六,不称七,是不以腑名包络也,天老曰:心包络,非脏非腑何以与三焦相合乎?岐伯曰:包络与三焦为表里,二经皆有名无形,五脏有形与形相合,包络无形,故与无形相合也。天老曰:三焦为孤脏(3),既名为脏,岂合于包络乎?岐伯曰:三焦虽亦称脏,然孤而寡合,仍是腑非脏也,舍包络之气,实无可依,天然配合,非勉强附会也。天老曰:善。雷公曰: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此天合也。三焦与心包络相合,恐非天合矣。岐伯曰:包络非脏而与三焦合者,包络里三焦表也。雷公曰:三焦腑也,何分表里乎?岐伯曰:三焦之气,本与肾亲,亲肾不合肾者,以肾有水气也。故不合肾而合于包络耳。雷公曰:包络之火气出于肾,三焦取火于肾,不胜取火于包络乎。岐伯曰:膀胱与肾为表里,则肾之火气必亲膀胱而疏三焦矣。包络得肾之火气,自成其腑,代心宣化,虽腑犹脏也。包络无他腑之附,得三焦之依而更亲,是以三焦乐为表,包络亦自安于里,孤者不孤,自合者永合也(4)。雷公曰:善。应龙(5)问曰:包络腑也,三焦亦自成腑,何以为包络之使乎?岐伯曰:包络即膻中也(6),为心膜鬲,近于心宫,遮护君主,其位最亲,其权最重,故三焦奉令不敢后也。应龙曰:包络代心宣化,宜各脏腑皆奉令矣,何独使三焦乎了岐伯曰:各腑皆有表里,故不听包络之使,惟三焦无脏为表里,故包络可以使之。应龙曰:三焦何乐为包络使乎?岐伯曰:包络代心出治,腑与脏同,三焦听使于包络,犹听使于心,故包络为里,三焦为表,岂勉强附会哉。应龙曰:善。


注 解:
(1)天老:黄帝大臣,著有《杂子阴道》十五卷。
(2)天有六气:指自然界中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必备的正常生存条件。本来只是清空一气所化,为了适应万物物长的需要,才化为六气,六气又分阴阳,对应十二月,人体十二经脉。
(3)三焦为孤脏:三焦是仅有其名,而无其形的唯一脏腑,所以称孤脏。
(4)自合者永合也:古人讲“道法自然”,心包络虽主火但属阴,三焦属阳,阴阳孤脏自然相合。三焦有名无形,是为孤脏,包络代心行令,非腑非脏,自然与三焦表里相配,阴阳相合。二气相安,自合永合。
(5)应龙: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名,其实应为一部首领名。《山海经·大荒本经》中有记载,大禹治水,应龙氏前面开路。
(6)膻中:提到心包络,就以膻中为代名词,丹法名词中的“中丹田”,保护心脏的外部,《黄帝内经·灵枢·胀论》中说:“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

探 微:
    这一章单独强调心包络的重要地位。心包络作为后天气血之君主心的护卫者,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是后天宗气的集聚所,内丹术中的中丹田。当筑基初成,精化为气以后,体内先天之气和后天宗气在膻中部位行地天交泰,心肾相交之功。这时的主要意守部位就以膻中为主,肾中元气和心中宗气阴阳匹配,逐渐炼化后天,转为先天,元神渐显,炼气化化神,全身经络渐次打通,阴阳五行之气聚集凝结,渐入胎息大定。
     诗云:
          心包辅弼号膻中,气贯三焦相使功。
          脏腑元神自相配,金丹赫赫火光红。

第十九章:胆腑命名篇

 

    胡孔甲(1)问于岐伯曰:大肠者,白肠也(2),小肠者,赤肠也(3),胆非肠,何谓青肠乎?歧伯曰:胆贮青汁,有入无出,然非肠何能通而贮之乎,故亦以肠名之。青者,木之色,胆属木,其色青,故又名青肠也。胡孔甲曰:十一脏取决于胆,是腑亦有脏名矣,何脏分五而腑分七也?岐伯曰:十一脏取决于胆(5),乃省文耳,非腑可名脏也。孔甲曰:胆既名为脏,而十一脏取决之,固何所取之乎?岐天师曰:胆司渗(6),凡十一脏之气得胆气渗之,则分清化浊,有奇功焉。孔甲曰:胆有入无出,是渗主入而不主出也,何能化浊乎?岐伯曰:清渗入则浊自化,浊自化而清亦化矣。孔甲曰:清渗入而能化,是渗入而仍渗出矣。岐伯曰:胆为清净之府(7)。渗入者,清气也,遇清气之脏腑亦以清气应之,应即渗之机矣,然终非渗也。孔甲曰:脏腑皆取决于胆,何脏腑受胆之渗乎?岐伯曰:大小肠膀胱皆受之,而膀胱独多焉,虽然膀胱分胆之渗,而胆之气虚矣。胆虚则胆得渗之祸矣,故胆旺则渗益,胆虚则渗损(8)。孔甲曰:胆渗何气则受损乎?岐伯曰:酒热之气,胆之所畏也(9),过多则渗失所司,胆受损矣,非毒结于脑则涕流于鼻也(10)。孔甲曰:何以治之?岐伯曰:剌胆络之穴,则病可已也。孔甲曰:善。


注 解:
 (1)胡孔甲:黄帝的史官,撰有《孔甲》二十六篇(据陈士铎“外经微言”注)。
 (2)大肠者,白肠也:大肠与肺相表里,生津化气,五行属金,色主白,故称白肠。
 (3)小肠者,赤肠也:小肠,和心相表里,生火腐食,五行属火,色主赤,故称赤肠。
 (4)青肠:胆肝相表里,五行属木,色主青肠。因为其状如空囊,又主司化,故称为肠。
 (5)十一脏取决于胆:胆主渗化,十一脏的气血,得到胆气的渗透就都可以分清化浊,因此十一脏取决于胆。但这都是从后天器质上说起的,实际上从先天角度讲,当肾中元气充足时,分化为后天的第一步就是从胆经少阳之气开始的。这是个奥秘,希望读者诸君不要忽略,速访明师,为之剖析!
 (6)胆司渗:司,主宰、主管。胆的作用是主管全身的渗化。胆不仅渗出胆汁,使各器官分清化浊,更能分泌胆气,化生全身营血卫气。
 (7)胆为清净之腑:胆内贮藏后天净滤出来的精汁,更喜清净而忌邪气。凡气血中一切污秽之物,都不能胆汁所容纳,能分解气分中的秽气,也能分化血液中的杂质。《黄庭内景经》中描写胆脏之神为“胆神龙曜字威明。”
 (8)胆旺则渗益,胆虚则渗损:胆气旺盛时,渗入之胆汁更加清纯,渗出之胆汁更使胆腑清利强健;胆气若是虚弱时,强行渗出胆汁,会损害胆腑括约肌,使囊体松驰,不利排泄,导致结石囊肿的产生。
 (9)酒热之气,胆之所畏:胆的渗发功能和人体元气运行的节奏是一样的速度。而酒性的升发作用,会在第一时间打破这个平衡,影响胆的渗化功能,因此,作为养生之人,千万要注意这一点,胆畏惧酒性,人何不畏之?
 (10)非毒结于脑,则涕流于鼻也:有一种非常厉害的疾病,古称“脑漏”,是因为热毒郁结于脑,现代临床医学称为“乙型脑炎”,证见鼻流黄白浊涕,粘稠腥臭。这里说的涕流于鼻乃是因为酒热太过,使胆渗太过,逆反经脉沿厥阴肝脉循环交会于巅顶入脑,使脑中热毒熏液为涕,和毒结于脑相似而不尽相同。
 (11)胆络之穴:指胆经的“承灵穴”,在头前发际上4寸,头部正中线旁开2.5寸处;“风池穴”在颈部枕骨下,中为“风府穴”,两旁凹陷处就是“风池穴”。
探 微:
 这一章主要讲胆腑的命名及其意义,胆囊的作用和在脏腑中的重要地位。胆又叫“青肠”、“胆脏”以及“清净之腑”。所谓“青肠”,主要是因其属木,表肝,其色主青;“胆腑”是因其有囊能贮,但所贮之阴液不是自身所产生,而是肝中所分泌的,因此不入脏属;“清净之腑”,是因为胆性辟邪,胆汁除污,是人体的洗涤剂。胆在人身的地位至关重要不仅仅是因为在后天肉体上的“渗化”作用,更是体现在内修炼丹上的重要。著名的道家“全真七子”之一的“清净散人”孙不二仙师在其丹诀中就写道:“敛息凝神处,东方生气来。万缘皆不著,一炁复归台”。这里的“东方”就是指东方甲乙木中的足少阳胆经,当人在恍惚杳冥的高度静定状态下,十二经的经气开始自动循环,第一下动起来的便是胆经之气,“东方生气来”,当十二经运行周遍,修行者仍能保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的状态,抱神以静,使万缘不着,这一缕元气便逐渐壮大起来最后复归灵台紫府,炼气化神。
 诗云:
      一截青肠紫气生,辟邪除秽令威明。
      劝君灵府宜清净,口腹休贪酒肉行。
 
第二十章:任督死生篇

    雷公问曰:十二经脉之外,有任督二脉(1),何略而不言也?岐伯曰:二经之脉不可略也。以二经散见于各经,故言十二经脉而二经已统会于中矣(2)。雷公曰:试分言之。岐伯曰:任脉行胸之前,督脉行背之后也。任脉起于中极(3)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4),至咽咙上颐,循面入目内眦,此任脉之经络也。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在溺孔之际,其络循阴器合纂间,统纂(5)后,即前后二阴之间也,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6)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7)。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至鼻柱,还出别下项,循肩膊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纂,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此督脉之经络也。虽督脉止于龈交,任脉止于承浆,其实二脉同起于会阴。止于龈交者未尝不过承浆,止于承浆者未尝不过龈交,行于前者亦行于后,行于后者亦行于前,循环周流彼此无间,故任督分之为二,合之仍一也。夫会阴者,至阴之所也。任脉由阳行于阴,故脉名阴海。督脉由阴行于阳,故脉名阳海。非龈交穴为阳海,承浆穴为阴海也。阴交阳而阴气生,阳交阴而阳气生,任督交而阴阳自长,不如海之难量乎,故以海名之。雷公曰:二经之脉络予已知之矣。请问其受病何如?岐伯曰:二经气行则十二经之气通,二经气闭则十二经之气塞,男则成疝,女则成瘕,非遗溺即脊强也。雷公曰:病止此乎?岐伯曰:肾之气必假道、于任督二经,气闭则肾气塞矣。女不受妊,男不射精,人道绝矣。然则任督二经之脉络,即人死生之道路也。雷公曰:神哉论也。请载《外经》,以补《内经》未备。


注 解:

 (1)任督二脉:任脉督脉,属人体经脉系统中的奇经八脉。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总任一身阴脉的联系,所以叫阴脉之海;督脉循行手背面的正中线;总督全身阳经,因此又叫阳脉海。在人体修真中,任督二脉尤其重要,当人能在后天之体上聚焦起已经散漫的先天循行于任督二脉中,则人修命功的根基便已筑就。以后便是全身的阴阳气脉自行交会,阴阳自长的过程,因此修真的术语称通任督二脉为小周天。从此,人身的阴阳二气便如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循行在人身上。
 (2)统会于中:十二经脉的六阴六阳都交会于任督二脉,因此说:“言十二经脉而二经已统会于中矣”。
 (3)中极:“中极穴”,是任脉的穴位,在脐下四寸处,毛际往里,人体后天生精之所。顾名思义,是人体中线的极处,相当于地球的北极圈。
 (4)关元:任脉穴位,乃人体元气的开关,在脐下三寸处,是下丹田的火釜。往炉中添火料的重要部位。
 (5)纂:音(),在前后二阴中间,即会阴部,是人体的海窟龙宫《西游记》中孙悟空收取“金箍棒”的地方。
 (6)巨阳:巨、大,即太阳。
 (7)贯脊属肾:督脉从会阴部绕过而向后上循行,除了脉路一路上汇集阳经外,其络却合少阴入脊贯肾,得命门先天元气,集一身阳经真火,上行昆仑巅顶。
 (8)起于目内眦:此处再次点明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晴明穴”,是内修的起手,可见太阳出现于后天性海,现出先天一点真阳,以此阳光普照四海,炼取海底真金。因此读者千万不可,忽略这个至吴重要的部位。
 (9)茎下:茎,又叫玉茎,指男性外生殖器。督脉循茎下直至会阴,对生殖能力有很大关系,因此下文有“二经气闭,则肾气塞矣。女不受妊,男不射精,人道绝矣”的说法。
 (10)阴海:任脉虽在面前,却是由阳经之气注入而下行直到至阴之所的会阴部。总会阴经而生阳于海底,由阳行于阴,故名阴海。
 (11)阳海:督脉虽行在人体背后阳面,但却是从面前下降的阴气总会在会阴而上升的。由阴行阳,故叫阳海。
 (12)即人死生之道路也:“这里的说法还是站在后天角度上说的,任督气闭,女不受妊,男不射精,人道绝矣。”后天生育功能断绝还是表面文章。其实最重要的是修炼先天大道,如果任督不通,则命功无基,不管悟道多少,终落一场空亡。

探 微:

 这一章继十二经脉之后至关重的一篇。十二正经通后,经心包、胆腑木火吹嘘,元气更旺,继通奇经八脉。任督二脉是生死之路,河车之路。任督二脉不通,则前面所说的水火相交,天地相合等阴阳颠倒之术都是一句空话。督脉是阳经之海,任脉是阴经之海,南海合北溟,阴阳相交,二脉阴经行阳气,阳经行阴气,相互颠倒交媾。才能百脉畅通,元神显现。只有奇经八脉打通,才能了断生死,进入胎息,孕育元婴。
 这里的任督二脉不仅仅是表面文章只写后天脉路,而是涉及到关联各脏腑的元气聚集之海——髓路。顺则生人,逆则成仙。所以又称为死生之路也。督脉联系生殖系统,腰肾元气,心中宗气,入脑联眼窍入手处;任脉接督脉气于承浆,下行接各脏腑元气,归于生殖系统与督脉在会阴海底。行此周天之路,逆天返道,炼体成真。
 诗云:
      任督周行定死生,南溟北海向天升。
      江河逆转昆仑顶,一气氤氲霹雳鸣。

第二十一章:阴阳二跷篇
 
 司马问曰:奇经八脉(1)中有阴跷阳跷(2)之脉,可得闻乎?岐伯曰:《内经》言之矣。司马曰:《内经》言之,治病未验或有未全欤。岐伯曰:《内经》约言之,实未全也。阴跷脉足少阴肾经之别脉也,起于然骨之照海穴,出内踝上,又直上之,循阴股以入于阴,上循胸里,入于缺盆,上出入迎之前,入于目下鸠,属于目眦之睛明穴,合足太阳膀胱之阳跷而上行,此阴跷之脉也。阳跷脉足太阳膀胱之别脉也,亦起于然骨之下申脉穴,出外踝下,循仆参,郄于附阳,与足少阳会于居髎,又与手阳明会于肩髃及巨骨,又与手太阳阳维会于臑俞,与手足阳明会于地仓及巨髎,与任脉足阳明会于承泣,合足少阴肾经之阴跷下行,此阳跷之脉也。然而跷脉之起止,阳始于膀胱而止于肾,阴始于肾而止于膀胱,此男子同然也,若女子微有异。男之阴跷起于然骨,女之阴跷起于阴股;男之阳跷起于申脉,女之阳跷起于仆参。知同而治同,知异而疗异,则阳跷之病不至阴缓阳急(3),阴跷之病不至阳缓阴急(4),何不验乎。司马公曰:今而后,阴阳二跷之脉昭然矣。
 
 注 解:
 
   (1)奇经八脉:奇、读(jì)。因为十二正经都有阴阳脏腑的配属关系,而奇经八脉却没有配对脏腑,都是相对独立的。读(qí),是说明这八条脉的奇异特殊之处,十二经脉开通后,后天阴阳二气周流全身,但是仍限于后天作用。当奇经八脉畅通后,可谓百脉齐开,脱胎换骨,先天气布满周身,使人百邪不侵,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是春”,就是奇经八脉开通后,筑基功成,玉液还丹的景象。
 (2)阴跷、阳跷之脉:指奇经八脉中的阴跷脉和阳跷脉,阴跷为足少阴肾经的分支脉络,起于足后跟中,沿内踝大腿内侧上行,入咽喉,交贯于冲脉,主管先天阴气,冲脉在后天为女子的血海,在修炼学上为哺育元婴的中黄正脉,因此阴跷脉交会贯通以提供先天阴气。阳跷脉是足太阳膀胱经的支脉,起于足根,循足外踝顺大腿外侧上行,入颈部风池穴,为先天阳气的仓库。从风池穴入玉枕关进入脑部,助先天元婴扫除后天阴霾。其循行路线上一路交会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阳维脉等阳经要穴,一派阳光,直入先天。
 (3)阴缓阳急:指的是阳跷脉的特点,后天主要是表现在临床病症上。阴缓,是说大腿内侧的足少阴肾经会松驰疲缓;而外侧筋脉拘挛急抽。在先天丹学中,通经脉的元气都是阴阳和合后产生的混元气,而如果出现阴缓阳急的状况时,就是识神干扰,导致阴阳不平衡,无法打通八脉,进入先天。
 (4)阳缓阴急:指的是阴跷脉的病态特点,其后果和阴缓阳急相似,都是由于阴阳失调,元神不能主事所引起的。
 
探 微:

 这一章谈了对阴阳二跷的探讨,阴阳跷脉在修炼命功上很为重要,任督二脉通关,小周天畅通后,由后天入先天的标志就是奇经八脉的畅通。而奇经八脉除了任督二脉外,就是阴阳跷脉的畅通,先天阴阳深层度交合。改换先天,脱胎换骨。二跷一通,阴阳维,冲脉和带脉依次开通,百脉舒畅,一通百通。断绝生死,开天门,绝地户,真假立判,后天一切隐疾全部治好,功境一日千里,向胎息大定推进,灭九虫,斩三尸,炉火正红。希望读者诸君多多留意,外经的宗旨,外谈后天医理,内涵先天大道,把每一章的重点向内逆转,可窥全真妙境。
 诗云:
      洪炉化雪漫天飘,且向江东娶二乔。
      便把先天开百脉,雷霆日夜动扶摇!
 

 

第二十二章:奇恒篇

    奢龙(1)问于岐伯曰:奇恒之腑(2),与五脏并主藏精,皆可名脏乎?岐伯曰:然。奢龙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既谓奇恒之腑,不宜又名脏矣。岐伯曰:腑谓脏者,以其能藏阴也。阴者,即肾中之真水也。真水者,肾精也。精中有气,而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皆能藏之,故可名腑,亦可名脏也。奢龙曰;修真之士(3),何必留心于此乎?岐伯曰:人欲长生,必知斯六义,而后可以养精气,结圣胎(4)者也。奢龙曰:女子有胞以结胎,男子无胞何以结之?岐伯曰:女孕男不妊,故胞属之女子,而男子未尝无胞也,男子有胞而后可以养胎息(5),故修真之士必知。斯六者至要者则胞与脑也,脑为泥丸(6),即上丹田(7)也;胞为神室(8),即下丹田也。骨藏髓,脉藏血,髓藏气,脑藏精,气血精髓尽升泥丸(9),下降于舌,由舌下华池(10),由华池下廉泉玉英(11),通于胆,下贯神室(12)。世人多欲,故血耗气散,髓竭精亡也。苟知藏而不泻,即返还之道也。奢龙曰:六者宜藏,何道而使之藏乎?岐伯曰:广成子有言,毋摇精,毋劳形,毋思虑营营,非不泻之谓乎。奢龙曰;命之矣。

 

注 解:

 奢龙:黄帝大臣,《管子·水池篇》有记载。
 (2)奇恒之腑:奇,奇特;恒,平常。奇恒之腑,就是异乎寻常的奇特之腑。主要有“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六者。平常的腑器多为中空囊状,内贮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浊物,泄而不藏。但奇恒之腑虽然也是中空如囊,像是腑器,但内中却贮藏阴精,藏而不泄。因此像脏非脏,似腑非腑,所以称为奇恒之腑。
 (3)修真之士:真,指先天真精真性。在中国道教尚未形成宗教团体之初,中国就有修炼养生的方法和理论的系统专业人士的存在。他们和方士不同是专门从事修炼自身。后世的修道士、修仙、修武道修方术者在东汉张道陵的“五斗米道”的旗中足下,合并了这几种修炼方法,统称修道。而在先前专门修炼人体自身先天元精真性的人就叫做修真之士。
 (4)结圣胎:内修之士认为,人用自身先天阴阳自行交合,便可以产生一种高能量的精微物质,这一物质就叫做圣胎、元婴。和跟异性匹配后天阴阳,以后天浊精阴阳交合产生的凡胎截然相反。
 (5)养胎息:当修炼的人进入“昏昏默默,杏杏冥冥”的状态中,将平外耗的精气神逆返回归,养蓄担纯,在这种状态下,元精中的阴阳自行交媾匹配,最后产生大量的元气,在流动运行中打通全身后天所有关窍穴道,人就会进入闭合后天口鼻呼吸,而打开先天内息系统的状态中,这种状态很相似于人在母亲胞胎中的呼吸状态,修真之土就把这种呼吸状态称为“胎息”。
 (6)泥丸:修真专用术语,在脑部正中心,大约位置在眉间往里约三寸左右,在玉枕穴往里,两耳尖往里,舌顶上腭的舌尖上位置。鼻内腔上,脑垂体下。因人而异,但大体位置都差不多。在修真术中,为人体阳真阴所在,故又称“洞房夫人”,“窈窕淑女”“嫦娥的广寒宫”,“天心”等若干术语隐喻,无非是指此人的真性所在,元神所居。
 (7)上丹田:修真之术中的性命双修之术自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问世以后,被称为内丹术,把人自身的精气神当作炼丹的药物和炉火,比喻内修过程是炼丹,把人体看是炼丹炉,脑部泥丸为上丹田。
 (8)神室:这里的胞特指的是男子胞,在脐下三寸的“关元穴”往里,即男子前列腺,是修真者特上丹田修成的真性之种植入其中,阴阳相合,激起基因异变的神异之处,故称神室,也就是下丹田。也是六腑中和泥丸脑部最重要的两部分。
 (9)尽升泥丸:气血精髓,加上脑部元神,应该气血精髓神,五者齐聚于泥丸宫,术语称为“五炁朝元”。
 (10)华池:指舌根两旁系带处的软窝;是经外奇穴,左称“金津”,右为“玉液”,合称为“华池”,是人后天阴津产生之处。
 (11)廉泉、玉英:都是任脉穴位,在舌根往下,喉结以上。
 (12)下贯神室:把齐聚在泥丸的气血精髓神;用秘传的方法将之经过“华池”“廉泉”,“玉英”,挟胆经少阳精气清汁,送往下丹田神室,达到性命双修,返本还元。
探 微:

 这一章天机尽泄,教人如何进行修真,如何达到性命双修。而“奇恒六腑”在其中至关重要。无论后天生育,还是先天修真,都是跟这六腑息息相关。而六腑中的脑和胞更为重要。
 著名修真大成的吕纯阳祖师在其著作《敲爻歌》中说:“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是说修真必须性命双修才能够功成圆满。
 其它如“上、下丹田”都是在文中泄露尽净,似乎没有注者赘言的必要了。
 诗云:
      奇恒六腑说奇恒,刻苦修真始述真。
      只是丹田现药物,还丹一味妙通神!
 
第二十三章:小络篇


    应龙问于岐伯曰:膜原(1)与肌腠(2)有分乎?岐伯曰:二者不同也。应龙曰:请问不同?岐伯曰:肌腠在膜原之外也。应龙曰;肌腠有脉乎?岐伯曰:肌腠膜原皆有脉也,其所以分者,正分于其脉耳。肌腠之脉,外连于膜原,膜原之脉,内连于肌腠。应龙曰:二脉乃表里也,有病何以分之?岐伯曰:外引小络(3)痛者,邪在肌腠也。内引小络痛者,邪在膜原也。应龙曰:小络又在何所?岐伯曰:小络在膜原之间也。

 

注 解:
 (1)膜原:指膈膜和膈肌之间的空位。唐代王冰说过:“膜,谓膈间之膜;原,谓膈肓之原。”
 (2)肌腠:肌肉的纹理。
 (3)小络:根据文意,指肌腠和膜原之间相连的脉络。
探 微:
 从表面上看,功至奇经八脉开,已入先天,全身无处不开,一派纯阳。小络孙络处处皆通,这一篇就是写的小络。功到肌腠膜原,可以使全身瘢痕尽消,皮肤变嫩,返老还童。《周易参同契》讲:“老妪成姹女,老翁复丁壮”,并非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驻颜长春。并且功到肌腠,全身纯阳,金刚不坏身立地可期,因此切不可轻视小络的作用。
 诗云:
      莫把修身当等闲,金刚不坏驻春颜。
      全凭小络通肌腠,遍体生光死可还!
 
第二十四章:肺金篇

    少师问曰:肺金也,脾胃土也,土宜生金,有时不能生金者谓何了岐伯曰:脾胃土旺而肺金强,脾胃土衰而肺金弱,又何疑乎。然而脾胃之气太旺,反非肺金所喜者,由于土中火气之过盛也。土为肺金之母,火为肺金之贼(1),生变为克,乌乎宜乎(2)。少师曰:金畏火克,宜避火矣,何又亲火乎?岐伯曰:肺近火,则金气之柔者必销矣。然肺离火,则金气之顽者必折矣。所贵微火(3)以通薰肺也。故土中无火,不能生肺金之气。而土中多火,亦不能生肺金之气也。所以烈火(4)为肺之所畏,微火为肺之所喜。少师公曰:善。请问金木之生克?岐伯曰:肺金制肝木之旺,理也。而肝中火盛,则金受火炎肺,失清肃之令矣(5)。避火不暇,敢制肝木乎了即木气空虚,已不畏肺金之刑,况金受火制,则肺金之气必衰,肝木之火愈旺,势必横行无忌,侵伐脾胃之土,所谓欺子弱而凌母强也。肺之母家受敌,御木贼之强横,奚能顾金子之困穷,肺失化源,益加弱矣。肺弱欲其下生肾水难矣,水无金生则水不能制火,毋论上焦之火焚烧,而中焦之火亦随之更炽甚,且下焦之火亦挟水沸腾矣。少师曰:何肺金之召火(6)也?岐伯曰:肺金,娇脏也,位居各脏腑之上,火性上炎,不发则已,发则诸火应之。此肺金之所以独受厥害也。少师曰:肺为娇脏,曷禁诸火之威逼乎,金破不鸣断难免矣。何以自免于祸乎?岐伯曰:仍赖肾子之水以救之。是以肺肾相亲更倍于土金之相爱。以土生金,而金难生土。肺生肾,而肾能生肺,昼夜之间,肺肾之气实彼此往来两相通,而两相益也。少师曰:金得水以解火,敬闻命矣。然金有时而不畏火者,何谓乎?岐伯曰:此论其变也。少师曰:请尽言之。岐伯曰:火烁金者,烈火也。火气自微何以烁。金非惟不畏火,且侮火矣。火难制金,则金气日旺。肺成顽金过刚而不可犯,于是肃杀之气必来伐木。肝受金刑力难生火,火势转衰,变为寒火奚。足畏乎。然而火过寒无温气以生土,土又何以生金。久之火寒而金亦寒矣。少师曰:善。请问金化为水,而水不生木者,又何谓乎?岐伯曰:水不生木,岂金反生木乎。水不生木者,金受火融之水也。真水生木而融化之,水克木矣(7)。少师曰:善。

注 解:
 (1)火为肺金之贼:贼,这里是劫夺的意思。心火或他脏生邪化火,刑克肺金劫肺金正气。故称火为肺金之贼。
 (2)乌乎宜乎:语气词,意为本来相生,却变成相克,哎呀怎么会变成这样呢?
 (3)所贵微火:指微微和煦之火,和亢盛烈旺的相火相对较而言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如能微微温煦,肺中太阴寒气也能受到减弱而清肃肺阴,所以肺喜微火。
 (4)烈火:指亢烈之相火,属病理之火,对脏腑多有损害。前文的“火为肺之所畏”。畏的就是这样的火。若是正常的命门真火,心君之火,肺脏又何必畏惧。
 (5)肺失清肃之令矣:清肃,清理整肃。所谓肺金克肝木,这个正常的相克,不是伤害之克损,而是制约整肃,是防止肝中生邪生相火而损伤脏腑,从而制约之。但如果木邪过旺,既生邪火以伤肺金,又克土而不生金,因此肺金无土源所生,而失去对肝木制约的力量,所以叫“肺失清肃之令”。
 (6)召火:召,同招。这里是说,为什么肺既怕火,却容易招惹火气来克呢?所以有下文的“肺为娇脏”的说法。
 (7)水克木矣:学过五行知识的人都知道水生木的说法,但这里却说水克木,是何缘故呢?原来金生水,水才能生木,但这里的木中有邪,生邪火克金,金所生之水中有火气,金火亢盛,不能生水,水自然不能生木,水既为邪金所化,水也带邪金之力以克木,所以又叫水克木。
 
探 微:

 这一章继先天“五炁朝元”之后,即前章所说的“精髓气血神”上贯泥丸结成阴丹之后,真液逐步改变后天脏腑气血,由初步的化血换气换髓而达到换脏腑。第一步,借后天呼吸渐达先天胎息,在先天息中提炼出水中真金,又因为是娇脏,易为相火炼伤。因此炼海底真金,一定要保证在先天大定胎息状态下炼肾生金液,而不能在后天识神的意念参杂中炼取,否则会有炉崩火坏的危险。只有在进入恍惚杳冥的状态,在元神的作用下炼取水中真金,才会有金液还丹之分。
 诗云:
      炉火温温化浊阴,玄潭炼取海中金。
      雪花飞出天山顶,便是神婴欲显灵。
 
第二十五章:肝木篇

    少师曰:肝属木,木非水不养,故肾为肝之母也。肾衰则木不旺矣,是肝木之虚,皆肾水之涸也。然而肝木之虚,不全责肾水之衰者何故?岐伯曰:此肝木自郁也。木喜疏泄(1),遇风寒之邪,拂抑(2)之事,肝辄气郁不舒。肝郁必下克脾胃,制土有力,则木气自伤,势必求济肾水,水生木而郁气未解,反助克土之横。土怒水助转来克水。肝不受肾之益,肾且得土之损,未有不受病者也。肾既病矣,自难滋肝木之枯,肝无水养,其郁更甚。郁甚而克土愈力。脾胃受伤气难转输,必求救于心火,心火因肝木之郁全不顾心,心失化源,何能生脾胃之土乎。于是怜土予之受伤,不敢咎肝母之过,逆反嗔(3)肺金不制肝木,乃出其火而克肺,肺无土气之生,复有心火之克则肺金难以自存。听肝木之逆,无能相制矣。少师曰:木无金制宜木气之舒矣,何以仍郁也?岐伯曰:木性曲直,必得金制有成。今金弱木强,则肝寡于畏,任郁之性以自肆,土无可克水,无可养火,无可助,于是木空受焚矣。此木无金制而愈郁也。所以治肝必解郁为先,郁解而肝气自平。何至克土,土无木克则脾胃之气自易升腾,自必忘克,肾水转生肺金矣。肺金得脾胃二土之气,则金气自旺,令行清肃。肾水无匮乏之忧,且金强制木,木无过旺肝气平矣。少师曰:肝气不平可以直折之乎(4)?岐伯曰:肝气最恶者郁也。其次则恶不平,不平之极即郁之极也。故平肝尤尚解郁。少师曰:其故何也?岐伯曰:肝气不平,肝中之火过旺也。肝火过旺,由肝木之塞也。外闭内焚(5),非烁土之气即耗心之血矣。夫火旺宜为心之所喜,然温火生心,烈火逼心,所以火盛之极,可暂用寒凉以泻。肝火郁之极,宜兼用舒泄以平肝也。少师曰:善。


注 解:

 (1)木喜疏泄:肝木之气最怕抑郁,喜爱疏通和排泄。疏通则胆汁排泄正常,帮助消化,使脾胃不受其克,此是克中有生之法。排泄则为肾水开通道路,使肾气坚固。
 (2)拂抑:拂,反对,顶撞;抑,抑,抑制,压抑。这里是说肝气最怕遭到直接的拦阻和过分的压制。
 (3)反嗔:反过来责怪,嗔,嗔怒,责怪,生气的意思。
 (4)肝气不平,可以直折:这一句我反复揣摩张注,却发现张先生把这句话的意思弄反了。少师听了岐伯对肝气的抑郁致虚的一系列分析后仍觉不解,于是就问岐伯肝气如果不平,可不可以直接把肝气折服,使肝火不生?而岐伯虽然没有直接回答,但却分析了肝尚解郁。既云解郁,等于拉架,假如两者撕扯在一起不可开交,劝架人如果不分清红皂白,强拉硬拽(直折之),打架的人往往会受到损伤。而会劝架的人却会在旁边劝说,使打架双方消气熄火,自然就会分开。或者抢走他们视为贵重的物品,或者假意欺骗,或者为难他们所在乎的人或物,这样既能使愤怒的双方分开,又避免了勉强分开会带来的意外伤害。由此推之,临床上所用的“柔肝缓急”、“舒肝理气”的治疗方法的确是针对肝性曲直性烈如火的性格而采取的最有效的办法。所以说张注认为“肝气不平,可以直折”是有临床指导价值,其实是误解了原文的意思。
 (5)外闭内焚:肝为木脏,木能生火。今肝木条达,则化为无限生发之机。而如果肝气郁闭,木气不得舒畅,则郁而化火,邪火炽盛,必须相关脏腑,这个焚字用得就恰当了。
 
探 微:

 这一章专门谈了肝木的性质和后天疾病的因素,以及其相关脏腑五行生克的妙用。
 肝木之气,性喜条达,憎郁恶抑。疏则流通畅快,郁则闭塞生火以自焚。而致炉崩火坏,丹药飞腾。因此修真炼道之人必须先修心养性,以期肝木条达,意志畅快,不至郁勃不舒,积气累恶,而内火一起,魔焰曈曈,导致走火焚鼎,身死道消,功亏一匮。是以知修真术语中降龙一词,实在是形象无匹。
 肝木应东方甲乙之气,色主青,性好走而不守。修炼人先抑其性,如潜龙守窟,等到炉火候足,少阳初动,如龙见于田。真阳借火焰显形,必须小心养护,如君子终日乾乾,方免焚鼎之患。待到水火停轮,璇玑定位,先天纯阳真火借风木之势腾飞,烈烈轰轰,如飞龙在天,亢龙有悔之势,修者必具降龙之威,施其伏虎之力,使丹成火水,此火候与风木习习相关,修者不可不知。因此这一篇肝木之性,读者务需意,修心养性至关重要,养成降龙之神通,铸成斩魔之利剑,驭青龙跨白虎,直登通天大道,快乐逍遥,永无肝气拂郁之患。
 诗云:
      吹嘘炉火乘东风,欲上重霄驾玉龙。
      天壤雷霆消震怒,全凭炼性见真功!
 

第二十六章:肾水篇


      少师曰;请问肾水之义。岐伯曰:肾属水,先天真水(1)也。水生于金,故肺金为肾母。然而肺不能竟生肾水也,必得睥土之气薰蒸,肺始有生化之源(2),少师曰:土克水者也,何以生水?岐伯曰:土贪生金,全忘克水矣。,少师曰;金生水而水养于金,何也?岐伯曰:肾水非肺金不生,肺金非肾水不润。盖肺居上焦,诸脏腑之火,咸来相逼,苟非肾水灌注,则肺金立化矣。所以二经子母最为关切。无时不交相生,亦无时不交相养也(3)。是以补肾者必须益肺,补肺者必须润肾,始既济(4)而成功也。少师曰:肾得肺之生即得肺之损,又何以养各脏腑乎?岐伯曰:肾交肺而肺益生肾,则肾有生化之源。山下(5)出泉涓涓正不竭也。肾既优渥(6),乃分其水以生肝。肝木之中本自藏火,有水则木且生心,无水则火且焚木,木得水之济,则木能自养矣。木养于水,木有和平之气,自不克土。而脾胃得遂其升发之性,则心火何至躁动乎。自然水不畏火之炎,乃上润而济心矣。少师曰:水润心固是水火之既济,但恐火炎而水不来济也。岐伯曰:水不润心,故木无水养也。木无水养肝必干燥,火发木焚,烁尽脾胃之液,肺金救土之不能,何暇生肾中之水。水涸而肝益加燥,肾无沥以养肝,安得余波以灌心乎!肝木愈横,心火愈炎,肾水畏焚,因不上济于心,此肾衰之故,非所谓肾旺之时也。少师曰:肾衰不能济心,独心受其损乎?岐伯曰:心无水养,则心君不安,乃迁其怒于肺金,遂移其.火以逼肺矣。肺金最畏火炎,随移其热于肾,而肾因水竭,水中之火正无所依,得心火之相会,翕然升木变出龙雷(7),由下焦而腾中焦,由中焦而腾上焦,有不可止遏之机矣。是五脏七腑均受其害,宁独心受损乎!少师曰:何火祸之酷乎?岐伯曰:非火多为害,乃水少为炎也。五脏有脏火,七腑有腑火,火到之所,同气相亲(8),故其势易旺,所异者,水以济之也。而水止肾脏之独有,且水中又有火也。水之不足,安敌火之有余。此肾脏所以有补无泻也(9)。少师曰;各脏腑皆取资于水,宜爱水而畏火矣。何以多助火以增焰乎?岐伯曰:水少火多,一见火发,惟恐火之耗水,竟来顾水,谁知反害水乎。此祸生于爱,非恶水而爱火也。少师曰:火多水少,泻南方之火,非即补北方之水乎?岐伯曰:水火又相根也。无水则火烈,无火则水寒,火烈则阴亏也,水寒则阳消也。阴阳两平,必水火既济矣。少师曰:火水既济独不畏土之侵犯乎?岐伯曰:土能克水,而土亦能生水也。水得土以相生,则土中出水,始足以养肝木而润各脏腑也。第不宜过于生之,则水势汪洋亦能冲决堤岸,水无土制,变成洪水之逆流,故水不畏土之克也。少师曰:善。

 


注 解:

 (1)先天真水:人在母腹内由受精卵和来自宇宙中的生命密码结合成胚胎之时,在胞胎中孕育成胎,先生两肾府命门,后渐生双瞳,元神养成,精神合一,才成胎婴。所以称未成胎婴之时的肾中元精为先天真水。
 (2)生化之源:先有先天肾元,后生后天脾土,一方水土,孕化后天万象。太阴肺经为后天诸经之首,却是从脾土化出,才知这一点后土才是生化的源头。
 (3)亦无时不交相养也:肾中先天真水化生后天肺金,才有肺金生肾水,原为先天后天之分,因此虽称肺为肾之母,却是指后天,先天水生金,金生后天水,两者互为子母,交相养也。
 (4)既济:《周易》六十四卦象之一,是上坎下离,水火既济之卦。这是的水火是心肾两脏。若肾水上滋心火,心火能降,就是水火既济。
 (5)山下:山指肺,内修术语叫“雪山背后”。修炼之初,欲取已亏竭之肾水,必须凝元神之性光,光照雪山背后,必得化雪流泉涓涓。位置在夹脊以下,脐后肾上。
 (6)肾既优渥:优,优厚;渥(wo)沾润,濡泽。这里说由于金水相生,肾府得到先后天水液的浸濡,润泽而显得水气充盈。
 (7)变出龙雷:古称肝木为青龙,从震卦起,为东方龙雷。
 (8)同气相亲:亲,亲近,相通。这里是说五脏七腑的火气因为是同类而互相感到亲近相通。
 (9)肾脏所以有补无泻:肾为人先天之本,不但在后天临床医疗上有补无泻,并且在先天大道的修行上也是蓄精积气,不能清泻。

探 微:

 这一章借肾水篇写了修炼的最终目的——水火既济。修炼就是修真,修的是肾中天一先天真水,修的是阴平阳秘,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后天返还先天。这里岐伯天师再三强调了先天肾水的作用,水是万物生化的源头,天地一气生成所化生的第一物质便是水,没有水就没有万物化生的条件。
 肾水与肺金互通互感,金水相生,子母连心,金自海底土所凝而出,生后天津水,返还先天又为真金。肾水流而起龙雷,生初阳之胆肝木荣。木华茂盛,发而为南方真火,水火相感,阴阳通气;火尽凝而为土,土得水气滋润,长木生金,金又生水,水不厌多,有补无泻。因为无论何物,无不在耗用水源,就是心灯之火也靠燃烧肾中元精,以油助火,无此真水元气,则火无源头之力。
 修真之第一要务,便是返还肾水,蓄而不漏,借后天金母呼吸之风,助燃心君之火以生脾胃后天之土,借土气凝生金液,收金液还化先天真一之命水,才能得聚生命精华,炼气还丹,长生不老,永存不坏。
 《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先天真一之水是一切后天之物的生化源头,但却默默无闻地深藏在身体的最下层,悄悄地滋润着五脏七腑皮毛骨髓,直到消耗殆尽。修真者,断除后天一切嗜欲,立返先天,补亏堵漏,添油续命,固精全神,长生可期。
 诗云:
     涓涓一炁化峥嵘,万物皆从此物生。
     养得大鲲超北海,鹏飞万里起云程。

第二十七章:心火篇
   
    少师曰:心火,君火也。何故宜静不宜动(1)?岐伯曰:君主无为(2),心为君火,安可有为乎!君主有为(3),非生民之福也。所以心静则火息,心动则火炎。息则脾胃之土受其益,炎则脾胃之土受其灾。少师曰:何谓也?岐伯曰:脾胃之土喜温火之养,恶烈火之逼也。温火养则土有生气而成活土,烈火逼则土有死气而成焦土矣。焦火何以生金,肺金干燥,必求济于肾水,而水不足以济之也。少师曰:肾水本济心火者也,何以救之无裨乎(4)?岐伯曰:人身之肾水原非有余。况见心火之太旺,虽济火甚切,独不畏火气之烁乎。故避火之炎,不敢上升于心中也。心无水济则心火更烈,其克肺益甚。肺畏火刑,必求援于肾子,而肾子欲救援而无水,又不忍肺母之凌烁,不得不出其肾中所有,倾国以相助。于是水火两腾,升于上焦,而与心相战。心因无水以克肺,今见水不济心火来助肺,欲取其水而转与火,相合则火势更旺。于是肺不受肾水之益,反得肾火之虐矣。斯时肝经之木,见肺金太弱,亦出火以焚心明助肾母,以称于实报肺仇而加刃也,。少师曰:何以解氛乎?岐伯曰:心火动极矣,安其心而火可息也(5)。少师曰:可用寒凉直折其火乎?岐伯曰:寒凉可暂用,不可久用也。暂用则火化为水,久用则水变为火也。少师曰:斯又何故欤?岐伯曰:心火必得肾水以济之也。滋肾安心则心火永静,舍肾安心则心火仍动矣。少师曰:凡水火未有不相克也,而心肾水火何相交而相济乎?岐伯曰:水不同耳。肾中邪水最克心火,肾中真水最养心火,心中之液即肾内真水也。肾之真水旺,而心火安。肾之真水衰,而心火沸。是以心肾交而水火既济,心肾开而水火未济也。少师曰:心在上,肾在下,地位悬殊,何彼此乐交无间乎?岐伯曰:心肾之交,虽胞胎导之,实肝木介之也。肝木气通,肾无阻隔,肝木气郁,心肾即闭塞也。少师曰:然则肝木又何以养之?岐伯曰;肾水为肝木之母,补肾即所以通肝木。非水不旺火,非木不生欲,心液之不枯,必肝血之常足。欲肝血之不乏,必肾水之常盈,补肝木要不外补肾水也。少师曰:善。

 


注  解:
 (1)宜静不宜动:后天心动欲望太大,便全引发心火亢盛,今人多心脏病可见一斑,生活节奏的快,人心中事务太多,心火能不上炎吗,再加上纵欲则损耗肾中真水,心火不得肾水上济,尤其旺盛。
 (2)君主无为:中国古代以道家为首,特别提倡无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清心寡欲,以恬静内养为主。人能治,国君以无为治天下,不贪图奢欲享受,不侵犯邻国,待臣下宽厚,待庶民亲善,则上下相安,永无盗贼凌犯。因此,无为是我国古代为人治国的最高追求。
 (3)君主有为:与无为恰恰相反,所谓有为,先是有欲,欲念炽盛,相火亢焚。火既不安于本位,则肾水欲救无力,因为所有后天之体物都依赖于肾中先天真水以滋养,根本不及救此亢盛之火,因此火愈盛而水愈少,水愈少而火愈盛,以此恶性之循环,致使炉崩火焚,灰飞烟灭。国君有欲,穷奢极欲,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劳民伤财,虐臣欺民,败坏国体,最后国力耗尽,朝政衰败,导致国亡命倾。这些都是有为的害处,《金刚经》谒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4)何以救之以无裨乎:裨,补益;无裨,没有补益。为什么肾水来救心火却没有什么帮助呢?
 (5)安其心而火可息也:此为治本之法,欲熄火必须安心。安心可有法门,自古修真之士口口相传,安心之法就是炼性之法。修心养性为道家第一秘要,就是第一章,广成子所传的昏昏默默,杳杳冥冥之法,功必至此,然后心可安而火可息。


探 微:
   
    这一章又回头说起,因为谈到心君之火。修真之道,水火二事,肾水为修真第一要素,无先天真水为药物,先天根本尽失,则无修先天大道之说;然提炼灵药,则非火不能,何物为火,后天心君,一从先天落入后天,一切诸事切赖心君为主,生之化之,心君如日,目光到处,万象峥嵘。因此,心君之火为修真炼丹之必不可缺之条件。然而心者君体,所谓伴君如伴虎,心火如果温和,则明君位,国泰民安;心火如果昏暴,则祸国殃民,天下大乱。因此修真必以修心为首先之事,必须修得心头火宁,心中生液,如和风丽日,宁静祥和,然后光彩燦然,天下大治,万物化淳。
 修心养性,修得国体安泰,心主安其位,清明为治,无为当政,然后君安臣顺。心如丽日东升,肺似皓月当空,肾似东海波翻;肝如青龙起渊,脾似泰山厚重,五炁朝元,三花聚顶,大道可成,金丹得熟,此身不坏,命超日月,寿蔽天地,无有终时,种种功绩,皆从心君安泰起。此章要旨,诸君能知否?
 诗云:
      心君安泰性恬然,水火停轮寿万年。
      日月相逢轻一笑,瑶池阿母倚长天!


第二十八章:脾土篇

    少师问曰:脾为湿土(1),土生于火,是火为脾土之父母乎?岐伯曰:脾土之父母,不止一火也。心经之君火,包络、三焦、命门之相火,皆生之(2)。然而君火之生,脾土甚疏(3);相火之生,脾土甚切(4),而相火之中命门之火,尤为最亲(5)。少师曰:其故何欤?岐伯曰:命门盛衰,即脾土盛衰。命门生绝即脾土生绝也。盖命门为脾土之父母,实关死生(6)。非若他火之可旺、可微、可有、可无也。少师曰:命门火过旺,多非脾土之宜,又何故乎?岐伯曰:火少则土湿,无发生之机;火多则土干,有燥裂之害。盖脾为湿土,土中有水。命门者,水中之火也(7)。火藏水中则火为既济之火。自无亢焚之祸,与脾土相宜,故火盛亦盛,火衰亦衰,火生则生,火绝则绝也。若火过于旺,是火胜于水矣。水不足以济火,乃未济之火也。火似旺,而实衰,假旺而非真旺也。与脾土不相宜耳(8)。非惟不能生脾,转能耗土之生气,脾土无生气则赤地干枯(9),欲化精微以润各脏腑难矣。且火气上炎与三焦包络之火直冲而上与心火相合。火愈旺而土愈耗,不成为焦火得乎。少师曰:焦土能生肺金乎?岐伯曰:肺金非土不生。今土成焦土,中鲜润泽之气,何以生金哉。且不特不生金也,更且嫁祸于肺矣,盖肺乏土气之生,又多火气之逼,金弱木强(10),必至之势也。木强凌土而土败更难生金,肺金绝而肾水亦绝也,水绝则木无以养,木枯自焚益添火焰,土愈加燥矣。少师曰:治何经以救之?岐伯曰:火之有余水之不足也,补水则火自息(11)。然而徒补水则水不易生,补肺金火气则水有化源,不患乎无本也(12)。肾得水以制火,则水火相济,火无偏旺之害。此治法之必先补水也。少师曰:善。

 


注 解:
 
 (1)脾为湿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内为肉,在脏为脾”。《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属土主湿,故说脾为湿土。
 (2)皆生之:心君,包络三焦和命门的相火都能生化脾土,因此脾土为后天之仓廪,天下丰收,皆归国库,国库富余,才能无饥寒之疾,才能天下大治。肾为先天之原,脾为后天之原。在修炼中,五气归元,四象合土。后天诸气皆归于脾土中元,中气充盈,后天生化之原充足,才能返还于先天,补足先天亏损,才能炼成混元。
 (3)甚疏:疏,稀少。心君之火并不直接化生脾阳之土,心君之火只是统率相火,生土只是做个表率,正如世上万事并非君王躬亲,具体事务都是由宰辅相臣而为。
 (4)甚切:切,密切,这里引申为多的意思。除了心君之火生脾土稀少外,其它心包络、三焦和命门相火生脾土就密切起来,多多益善了。
 (5)尤为最亲:在生脾阳的诸火中,以命门之火生发的脾土最多,和脾土的关系最为密切。
 (6)实关死生:文中所说,命门之火与脾土的关系最为密切,密切到此盛则彼盛,此衰则彼衰,命火生则脾土也生,命门绝则脾土也绝,命门为先天之门,脾土为后天之根,命门真元消耗净尽,则后天脾阳也就彻底失去生化之源。
 (7)命门者水中之火也:命门是由肾组成,肾主水,是水脏,但是由肾所组成的命门却能生发出旺盛的生命之火,命门通先天,达后天,所发出的火气是真正的生命之火,所以又叫“真火”。
 (8)不相宜耳:指肾水偏枯的未济之亢焚之火,好比秋冬干旱的不合时令之火,不但不能生脾,反而消耗土中的生气,当然与脾土不相宜了。
 (9)赤地干枯:赤,红色,这里比喻干旱的土地上火气很旺,把土地上的精微物质烧焦,想要化生精微物质来滋润其它脏腑就很难了。
 (10)金弱木强:金指肺;木指肝。前文因为未济之邪火烧脾土成为焦土,焦土不能化生肺金,因为焦土中火气旺盛,不但不能化金,反而克金,金气就弱了,金弱不能制木,肝木就会因生火而变得强盛,反侮肺金。
 (11)补水则火自息:发生这么多灾劫病变,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肾水枯韵,无水济火造成的。普通人一落后天,每时每刻都在消耗肾中天一真水,消耗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相火亢盛,熬焦精液,百病丛生,因此,要得火熄,必须补水,增添水源,精水充足,邪火自息,水火既济,万物化生。
 (12)不患乎无本也:本,根本。要想到补水,不是光一味补肾就可以生水,因为水是由金所化,所以必须补肺,使金生丽水,让水有根本,才能源源不断,细水长流。这些不仅仅是在后天医学上可用,即修先天返还颠倒之术也是如此,补肾固精固然是第一要素,但必须配合呼吸吐纳,养肺为根本,才能培本固元。所以凡修真之道,没有不练呼吸之功。

探 微:
 
 这一章着重以大量笔墨写了人的后天之本脾土,不管在后天生存,还是在先天修真上,脾土的生化之资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脾土不旺,则肉身不能得水谷精华之滋养;脾土不固,则真元不能得后天中气之资助。因此脾土于人,不管先天后天,是凡是圣,都是不可或缺的。在修真未达先天之前,人先天消耗的视听思虑所亏损的真元,主要靠脾土升发提供后天水谷精华来补充和修复。当进入先天后,后天五气能否归元,主要靠脾土抟抱归一,得以五气朝元,抱一守中。
 所以脾土是否康健,对人非常重要。如果一旦脾土不能生发,则先天全无所归。就如一个人无论你求生的愿望有多强烈,但如果肉体损坏严重,亏耗太过,脾失所养,那么人的愿望也就无从实现,灵魂附在死人身上,有什么作用呢?所以修真之土注重健脾,讲究服食,圣人云:“食不厌精”,诚为挚言。
 但是文中最后提出,脾土是否强健,其关键的原因却又责成于先天肾水。如果肾中天一真水衰竭干枯,命门无既济之真火,则脾土不惟失去生化之根本,更为甚者,因此而受到相火邪焰的损害而导致后天五脏失养,诸气失调。这样,后天肉体不得水谷精华的滋养,中气不能如期归聚脾土以合先天,如此百病丛生,死期不远。
 所以,要想强脾,还当固肾水,强命门。命门真火旺盛,后天脾土源源化生,先后天相合,水土相安,万物茂盛。
 在这里,借岐伯之口隐约示人以修真之要,不但要强肾固精使命门火旺。还要补肺以生肾水,补肺法无他,锻炼呼吸吐纳为主,呼吸顺畅,永无雍塞之患,金水相生,金花出鼎,正本清源。生水源头既清,真水永固。所以脾土篇而结尾却言肺与肾了。读者朋友,切切重视,勿可迷误!
 诗 云:
       真元一点透中黄,鼎内花开五色光。
       脾土分明凝赤子,颗颗硕果发清香。
 
第二十九章:胃土篇

    少师问曰:脾胃皆土也,有所分乎(1)?岐伯曰:脾,阴土也;胃,阳土也。阴土逢火则生(2),阳土必生于君火(3)。君火者,心火也。少师曰:土生于火,火来生土,两相亲也,岂胃土遇三焦命门之相火,辞之不受乎(4)?岐伯曰:相火与胃不相合也,故相火得之而燔(5),不若君火得之而乐也(6)。少师曰:心包亦是相火,何与胃亲乎?岐伯曰:心包络代君火以司令者也,故心包相火即与君火无异(7),此胃上之所以相亲也。少师曰:心包代心之职,胃土取资心包,无异取资心火矣。但二火生胃,土则受益;二火助胃,火则受祸者,何也?岐伯曰:胃土衰则喜火之生(8),胃火盛则恶火之助也(9)。少师曰:此又何故欤?岐伯曰:胃阳土宜弱不宜强(10)。少师曰:何以不宜强也?岐伯曰:胃多气多血之府(11),其火易动,动则燎原而不可制(12),不特烁肺以杀子(13),且焚心以害母矣(14),且火之盛者,水之涸也。火沸上腾必至有焚林竭泽之虞(15),烁肾水烧肝木,其能免乎了少师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火盛必济之水,然水非外水也(16),外水可暂救以止炎,非常治之法也。必大滋其内水之匮(17)。内水者,肾水也。然而火盛之时,滋肾之水不能泻胃之火,以火旺不易灭,水衰难骤生也(18)。少师曰:又将奈何?岐伯曰:救焚之法,先泻胃火,后以水济之。少师曰:五脏六腑皆藉胃气为生(19),泻胃火不损各脏腑乎?吾恐水未生,肾先绝矣。岐伯曰:火不息则土不安,先息火后济水,则甘霖优渥(20),土气升腾,自易发生万物。此泻胃正所以救胃,是泻火非泻土也。胃土有生机,各脏腑岂有死法乎。此救胃又所以救肾,并救各脏腑也(21)。少师曰:胃气安宁,肝木来克奈何?岐伯曰:肝来克胃,亦因肝木之燥也,木燥则肝气不平矣,不平则木郁不伸,上克胃土,土气自无生发之机,故调胃之法以平肝为重(22)。肝气平矣又以补水为急,水旺而木不再郁也,惟是水不易旺仍须补肺金,旺则生水,水可养木,金旺则制木,木不克土,胃有不得其生发之性者乎。少师曰:善。


注 解:
 (1)有所分乎:脾也属,胃也属土,两者有什么区分吗?
 (2)阴土逢火则生:指脾土,脾属阴,而火皆属阳,阴阳相互吸引,所以脾土逢火则生,只要是火,都会因为阴阳相互吸引的原因而感到亲近。接受它的火力生化。
 (3)阳土必生于君火:君火,心火。只有心火才是堂堂正正的纯阳真火,像天上的太阳一样,万物都受其生化发育。胃如国库只有君王才能支配。脾如公仓,万物都依赖其给养,因此地方官员也能够靠他。
 (4)辞之不受乎:推辞不接受,因为地方收入不入皇仓,相火如生胃,胃土必定会感到枯燥,因此推辞而不接受。
 (5)相火得之而燔:燔,火力旺盛。这里意为太过旺盛。胃土本身就是喜燥恶湿的阳土,如果再受到意外之火袭击,肯定会感到太过旺盛而难以接受。如咳嗽烧心感。
 (6)不若心火得之而乐也:心火为堂堂正正的君王之火,施之于胃土,绝对不会有太过不及的疏漏,因此乐于接受。
 (7)与君火无异:心包络是心君的近臣亲信,因此从心包络所生发之火其实就是心君委托其所行,所以和君火无异。
 (8)喜火之生:前提是胃土衰,胃土属阳,若衰就是阳虚生寒,火来生土,温中散寒,能不喜吗?
 (9)恶火之助:原因是胃火盛,如果贪生太过,饮食不节,胃火偏亢,自然不能再助以火力。
 (10)胃阳土宜弱不宜强:因为胃是阳土,火气适宜柔弱而不适宜刚强燥动。
 (11)胃多气多血之府:因为胃要担任受纳和消化食物的使命,所以蠕动功能和血液循环最丰富。
 (12)动则燎原而不可制:胃本身属阳,阳盛火旺,火旺,火旺伤阴。一旦火气燥动而助阳,则火气就会特别旺盛而无法控制。
 (13)烁肺以杀子:胃火炽盛,土邪过旺,肺属金,土能生金,但邪土则火气太旺,火能克金,因此烁肺金而杀其子,导致邪气壅塞肺部,生热性哮喘、痰逆、咳嗽,甚至咯血。
 (14)焚心以害母:心属火,火生土,所以心为胃土之母,胃火太旺,不但烁肺,而且焚心,有烧灼感可以验证。
 (15)焚林竭泽:林,肝木之喻;泽,肾水之比。胃火太旺,不但烁肺金,助心火,焚肝木,并且火旺则水必干涸,必将导致肾水干枯,无力制火,邪火更盛。
 (16)水非外水也:病在人身,水也是自身的内脏津液,下文有外水只能暂救以止炎焰,却不能从根本上清除邪火之源头。
 (17)必大滋其内水之匮:匮,匮乏,缺少。要治疗胃火炽盛,必须大量地使用滋阴补水之法,以补充体内消耗而匮乏的阴津。内水,就是肾水。
 (18)火旺不易灭,水衰难骤生:但是救火之法,仅仅靠运水贮水肯定是不行的,必须用釜底抽薪之法来解决火患,然后才可以灌水滋润。所以下文才有“救焚之法,先泻胃火,后以水济之”。
 (19)五脏六腑皆借胃气为生:五脏六腑的营养都来源于胃,因此胃中邪火炽盛才会导致各脏腑受其火邪之伤害。
 (20)甘霖优渥:文中所说“火不息则土不安,先熄火后济水”。才会像干旱已久的的土地得到雨露充沛的浇灌一样滋润。
 (21)救胃又所以救肾并救各脏腑也:先泻胃火,再滋肾水,火息则各脏腑皆安,滋肾则各脏腑得到灌溉滋润。
 (22)调胃之法,以平肝为重:肝木为什么会克胃土,主要还是因为肾水偏枯,水不涵木,肝木枯燥,易生邪火。因此调胃必须平肝,平肝必须滋肾,滋肾必先润肺,肺金得润,多生肾水以涵肝木,又可以制约肝中燥气。
探 微:
 这一章是前一章的附篇,脾胃本为一体,一主纳受,一主运化。脾和胃本身就是一个太极图,一阴一阳,生化无穷。没有胃的纳受,则无脾的运化,没有脾的运化,胃纳而不消,无力再纳。因此两者相依,各不可少。
 等到修至先天,才可以不通过胃的受纳而提供滋养。辟谷功成的前提是水火停轮,阴阳平秘,直到那时,胃才可以退休了。胃属阳土,气多液多,喜燥恶湿,但过燥则阳明火旺,脉洪气壅,口臭心烦,消渴善饥。以上种种都是后天病症的临床表现。涉及到先天修真之术,胃土的功能是很重要的,后天水谷精华经胃腐熟消化,才会转变为精微物质。反之,心火在温煦水谷的同时,温暖中焦,助胃生精。在肺气的吹嘘下,真火旺,土气平,助脾生阳。
 胃土在后天的作用举足轻重,又最容易生病。因为各脏腑都是依赖其提供水谷精华以滋养,所以各脏腑反匮回来的病邪也会影响胃腑。肾为先天,肾水虚耗,火邪四起,则胃必受损,胃受损伤则邪火更旺,各脏腑都受伤。所以先天赖肾,后天靠胃,两者关系密切而不可分,所以调胃必先滋肾平肝宣肺降火为要。修真之道中力求由胃中水谷精华修炼入肾先天,超越后天水谷之养,使胃永享安息。不饮不食,生命长存。
 诗云:
(一)
      胃如新月翘弯弯,烈火东风若等闲。
      生得黄芽开紫府,瑶台种出玉一坛。
(二)
      弯弯新月露蟠桃,接命长生梦未消。
      火气温温无炙患,先天来复路非遥。
 

第三十章:包络火篇


    少师曰:心包之火无异心火,其生克同乎?岐伯曰:言同则同,言异则异。心火生胃,心包之火不止生胃也(1)。心火克肺,心包之火不止克肺也(2)。少师曰:何谓也?岐伯曰:心包之火生胃,亦能死胃。胃土衰得心包之火而土生,胃火盛得心包之火而土败。土母既败,肺金之子何能生乎!少师曰;同一火也,何生克之异(3)?岐伯曰:心火,阳火也。其势急而可避,心包之火,阴火也。其势缓而可亲(4)。故心火之克肺一时之刑,心包之克肺,实久远之害。害生于刑者,势急而患未大害。生于思者,势缓而患渐深也。少师曰:可救乎?岐伯曰:亦在制火之有余而已。少师曰:制之奈;何?岐伯曰:心包阴火窃心之阳气以自养之,必得肾之阴气以自存(5)。心欲温肾,肾欲润心,皆先交心包以通之,使肾水少衰,心又分其水气,肾且供心火之不足,安能分余惠以慰心包(6)。心包干涸,毋怪其害胃土也。补肾水之枯,则水足灌心而化液,即足注心包而化津,此不救胃,正所以救胃也(7)。少师曰:包络之火可泻乎?岐伯曰:胃土过旺,必泻心包之火。然心包之火可暂泻而不可久泻也。心包逼近于心,泻包络则心火不宁矣(8)。少师曰:然则奈何?岐天师曰:肝经之木,包络之母也。泻肝则心包络之火必衰矣(9)。少师曰:肝亦心之母也,泻肝而心火不寒乎?岐天师曰:暂泻肝则包络损其焰,而不至于害心。即久泻肝则心君减其炎,亦不至于害包络,犹胜于直泻包络也。少师曰:诚若师言,泻肝经之木,可救急而不可图缓,请问善后之法(10)?岐伯曰:水旺则火衰,既济之道也。安能舍补肾水别求泻火哉。少师曰:善。


注 解:
 (1)心包之火不止生胃也:心包之火不仅能生发胃中阳气,过则会伤损胃阴,所以说不止生胃也,其实也能害胃。
 (2)心包之火不止克肺也:心包之火不但能克损肺金,同时还会损心阳而烁肾阴,所以说不仅克肺。
 (3)同一火也,何生克之异:心火和心包之火都是火,为什么在相生相克上会有所不同呢?下文说心君之火是阳火,势头来得急,但却可以趋避;心包之火是阴火,势头缓和貌似可以亲近,等到不知不觉中深受其害,却已经欲罢不能了。这就如同温水煮青蛙一样的道理,这里是指肺金如果心火亢盛,肺则会马上收敛精气以自保;但如果是心包的相火亢盛,肺却往往不知不觉中反受其害,出现干咳少痰,胸痛甚至咯血等肺阴损伤之症。
 (4)势缓而患渐深也:《阴符经》云:“害生于恩”,就是说坏处大多发生在看似有好处的事物中发生的。
 (5)亦必得肾之阴气以自存:心包经的阴火,靠心阳火养成,必须得到肾阴润泽才能存在。心肾相交主要靠心包络的作用,因此说必得肾之阴气以自存。
 (6)安能分余惠以慰心包:心火温煦肾阳,肾水滋润心阳,都靠心包来沟通。但是一旦肾水偏衰,滋润心火尚且不足,哪里还能有多余的好处分给心包呢?于是下文就说,难怪心包会生邪火去损害胃土啊。
 (7)不救胃正所以救胃也:心包相火损伤胃阴,不能久用降火之法,而采用补肾水之法,肾水充足,自然会上注心包生化津液,胃不再受心包多余的邪火伤害,不是不救胃正所以救胃吗。
 (8)泻心包络则心火不宁矣:心包是心脏的保护屏藩,如果用泻火法大量泄泻心包之火,等于把君王身边的辅佐力量全部撤走,君王的行政能力肯定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临床上心包火过旺,伤胃烁肝,导致的神昏澹语,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肝风内动等证,治疗用“白虎汤”、“安宫牛黄丸”或者“羚羊钩藤汤”等大泻心包邪热。但这些方药都是只可暂用,不宜久服,久服损伤心君真阴,轻则失眠、怔忡,烦躁不安,重则神志全失,昏厥休克甚或神丧死亡。
 (9)泻肝则心包络之火必衰矣:上文说泻心包邪火方法,其实主要是泻肝火,因为肝木是心火的母亲,木能生火,要想泻火先祛肝木中的邪焰,也是釜底抽薪的妙法。但是肝木生心火主要是靠心包传输的,就好象古时候臣下上贡必通过帝王身边近臣转交,但如果不纳贡品,损失的也是帝王,而对近臣几乎没什么损失。所以文中说“暂泻肝则包络损其焰,而不至于害心,久泻肝则心君减其炎,亦不至于害包络”。
 (10)请问善后之法:一句话,造成种种亏损伤害都是因为先天肾元的亏损,所以欲灭心包相火,唯有滋补肾阴真水,以全既济之道舍此别无他法。
探 微:
 修真之始,修心养性,以降心熄火,使火就水下,用既济之法,平秘阴阳。然而补肾水之法,不靠后天,草木竹石,黄丹朱砂,房中女阴,皆非自身所亏者,不是同类,焉能补之?所以再次请读者朋友回顾首篇,昏默杳冥之道,即颠倒返还之妙法也。先天大道,舍此而别无他求!
 诗云:
      一点心包即水银,欲成丹母肾中阴。
      真铅真汞厮交好,虎啸龙吟结赤金!
 
 
 
 
第三十一章:三焦火篇

    少师曰:三焦无形,其火安生乎(1)?岐伯曰:三焦称腑,虚腑也(2)。无腑而称腑,有随寓为家之义(3)。故逢木则生、逢火则旺。即逢金,逢土亦不相仇而相得。总欲窃各脏腑之气以自旺也(4)。少师曰:三焦耗脏腑之气,宜为各脏腑之所绝矣,何以反亲之也(5)?岐伯曰,各脏腑之气非三焦不能通达上下(6),故乐其来亲而益之以气,即有偷窃亦安焉而不问也。少师曰:各脏腑乐与三焦相亲,然三焦乐与何脏腑为更亲乎?岐伯臼:最亲者,胆木也。胆与肝为表里,是肝胆为三焦之母,即三焦之家也(7)。无家而寄生于母家,不无府而有府乎。然而三焦之性喜动恶静,上下同流(8),不乐安居于母宅,又不可谓肝胆之宫竟是三焦之府也。少师曰:三焦火也,火必畏水,何故与水亲乎?岐伯曰:三焦之火最善制水,非亲水而喜入于水也,盖水无火气之温则水成寒水矣。寒水何以化物(9)。故肾中之水,得三焦之火而生;膀胱之水,得三焦之火而化。火与水合实有既济之欢也(10)。但恐火过于热,制水太甚,水不得益而得损,必有干燥之苦也(11)。少师曰:然则何以治之?岐伯曰:泻火而水自流也。少师曰:三焦无腑,泻三焦之火,何从而泻之?岐伯曰:视助火之脏腑以泻之,即所以泻三焦也(12)。少师曰;善。

 

注 解:
 (1)三焦无形,其火安生乎:三焦是没有实质形体的,它的火又是从何而生呢?
 (2)虚腑也:三焦是虚设的无形之腑。
 (3)随寓而为家之义:三焦无腑而称腑,是虚设之腑,其到处为家,随遇而安,全身都是它的公寓。
 (4)总欲窃各脏之气以自旺也:三焦逢木则生,逢火则旺就是遇到肺金、胃土也不会相互为仇反而相得益彰,是因为它主要靠窃取其它脏腑的气血自旺。
    (5)何以反亲之也:三焦既窃取各大脏腑气血以自旺,那么其它脏腑应该拒绝它,为什么反倒和它亲近呢?
 (6)非三焦不能通达上下:各脏腑的津液气血,不通过三焦的输送传导就有能够上下通达,三焦的作用就是输送联络,使全身上下各个脏腑相互勾通的,所以各脏腑都与它相亲。
 (7)即三焦之家也:三焦因为属于火脏,所以与胆本肝木最亲,因为木能生火,所以胆肝为三焦之母,三焦无家而寄居母家,不是无家也有家,“无府而有府乎”。
 (8)上下周流:因为三焦属火,又不同于心脏的君火,火性躁动,好动不喜静,于全身五脏七腑上下流动,输通润泽。因此,它又不会安居于母腑,所以,又不能说胆腑就是三焦的家。
 (9)寒水何以化物:虽然说肾中天一真水是人的生命之源,但如果没有后天心火阳气的温煦,却等于寒水一潭,无法生化生命的动力,而心君之火、心包相火、命门真火等都必须通过三焦之火以贯通先后天,使水火既济,日月停轮。所以说“三焦之火最善制水”。
 (10)实有既济之欢也:“火与水合”,即是既济,肾水得三焦火而生,膀胱水得三焦火而化。因为三焦之火是集后天各脏腑的精微物质,后天各脏腑的精微物质又是靠三焦之腑相互传输,因此三焦就好比先后天的联络员,当先天真水与后天诸火相互交合,水火既济,阴阳交欢。
 (11)必有干燥之苦也:火制水温热即可,切不可太甚,太甚则火焚釜干,水不但不得益处,反而会有干燥之苦。
 (12)即所以泻三焦也:陈土铎说:“三焦的盛衰,全在于各脏腑”。脏腑旺盛,三焦火也盛,脏腑衰弱,三焦火也衰弱。所以要泻三焦火,只需找到助长其火盛的脏腑,泻这个脏腑偏亢的精气,三焦之火自然就会泻去了。

探 微:
 
 不管是在先天修真之道上还是在后天生长之路上,三焦的作用不容忽视,三焦通利,气机通畅,火道条达。在后天“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水火平调,上下舒通。先天大道上,三焦附在任脉、冲脉附近。因此,修真的初步,调匀呼吸,打通任脉,降气于下丹田,养精蓄气。在先天元神的指导下,将先天真阴下嫁到后天真阳家,使夫妻和合,水火既济,三焦是传递元神真火之通道,靠三焦巡按各脏腑,将各脏腑之精气同聚于丹田命海,所使者元神也。所用度数称为“火候”,火候掌握得好,则心君阳火,命门真火,心包相火相抟相抱,法度严谨,使炉火温温,遍体长春”,所谓“天根月窟闲来住,三十六宫都是春”。来往的通道,就是三焦火道。当遍体回春,四相合一时,就要注意火候的掌握,该进火就进火,该退符时就退符,如果只知猛进,不懂止火退符,势必炉鼎焚崩,金飞水耗,汞扬铅漏,一场虚空也。所以对于三焦联络和平衡各脏腑的精气火力,必须学明掌握,不管在后天临床治疗上还是在先天修炼内养上,都是意义重大的,爱惜生命者岂可等闲而视之。
 诗 云:
(一)
       双手擎天理三焦,三焦通达鹊飞桥。
       炉中火候温温足,全在经书细细瞧。
(二)
       三焦火力漫吹嘘,不可亏偏不可余。
       待到炉中丹药熟,一声龙啸出云途。
 
第三十二章:胆木篇

    少师曰:胆寄于肝,而木必生于水。肾水之生肝即是生胆矣,岂另来生胆乎(1)?岐伯曰:肾水生木必先生肝,肝即分其水以生胆。然肝与胆皆肾子也,肾岂有疏于胆者乎。惟胆与肝为表里,实手足相亲,无彼此之分也。故肾水旺而肝胆同旺,肾水衰而肝胆同衰(2)。非仅肝血旺而胆汁盈,肝血衰而胆汁衰也。少师曰:然亦有肾水不衰,胆气自病者何也(3)?岐伯曰:胆之汁主藏,胆之气主泄,故喜通不喜塞也。而胆气又最易塞,一遇外寒,胆气不通矣;一遇内郁,胆气不通矣。单补肾水不舒胆木,则木中之火不能外泄,势必下克脾胃之土,木土交战多致胆气不平,非助火以刑肺,必耗水以亏肝,于是胆郁肝亦郁矣。肝胆交郁,其塞益甚。故必以解郁为先,不可徒补肾水也。少师曰:肝胆同郁,将独鲜胆木之塞乎?岐伯曰:郁同而解郁,乌可异哉。胆郁而肝亦郁,肝舒而胆亦舒。舒胆之后济之补水,则水荫木以敷荣,木得水而调达(4),既不绝肝之血,有不生心之液者乎。自此三焦得木气以为根,即包络亦得胆气以为助,十二经无不取决于胆也。何忧匮乏哉(5)!少师曰:善。


注 解:
 (1)岂另来生胆乎:胆附寄于肝,和肝同属木,肾水生肝就是生胆,何必另外生胆呢?
 (2)肾水衰而肝胆同衰:肝与胆互为表里,亲如手足。肾水旺而肝胆同旺,肾水衰则肝胆同衰。并非是肝血旺胆汁就旺,肝血衰胆汁就衰。
 (3)肾水不衰,胆气自病者,何也:肾水不衰,胆却生病,是郁气所致。胆汁主藏,胆气主泄,胆气喜通不喜塞。但胆气又非常容易塞,外寒内郁都可以导致胆气郁而不通。寒属外六淫之一,郁是内七情之一,都可以致病。胆气自病,助火伤肺。耗水亏肝,肝亏胆更甚。治宜解郁为先,不宜徒补肾水。
 (4)木得水而调达:舍予胆之后,再济之肾水,“水荫木以敷荣,木得水而条达”。肾水润生肝木茂盛,肝胆得到肾水而变得调和畅达。肝血既然生化不绝,能不生心中真阴之液吗?
 (5)何忧匮乏哉:胆木舒通不郁,三焦就会在母家扎根,包络之火也能得胆气的帮助,一身十二经络没有不取决于胆经的畅通与否,胆气通畅,十二经通畅,还愁一身何处有气血缺乏的忧患吗?

探 微:
 
 前文已经说过,一身后天阳气的生发取决于胆经,在气主少阳初生,在血为胆汁清通。一身气血得足少阳胆经的升发和调达才能按正轨运转。喝酒则气血紊乱,胆气乱张,生病之源也。受六淫之寒气,塞七情之拂郁,都是导致气血失调而致病的因素,修真惜命之人岂可轻视胆腑之功能呢?
 诗 云:
        一点清阳甲乙方,英雄胆气正贲张。
        青衣龙曜真神在,立斩邪魔莫使狂!
 
 
第三十三章:膀胱水篇

    少师曰:水属阴,膀胱之水谓之阳水(1),何也?岐伯曰:膀胱之水,水中藏火也。膀胱无火,水不化,故以阳水名之。膀胱腑中本无火也(2)。恃心肾二脏之火相通化水,水始可藏而亦可泄。夫火属阳,膀胱既通火气,则阴变为阳矣(3)。少师曰:膀胱通心肾之火,然亲于肾而疏于心也(4)。心火眉阳,膀胱亦属阳,阳不与阳亲,何也?岐伯曰:膀胱与肾为表里最为关切,故肾亲于膀胱。而膀胱亦不能疏于肾也。心不与膀胱相合,毋怪膀胱之疏心矣。然心虽不合于膀胱,而心实与小肠为表里,小肠与膀胱正相通也。心合小肠,不得不合膀胱矣。是心与膀胱其迹若远而实近也。少师曰:然则膀胱亲于心而疏于肾乎?岐伯曰:膀胱阳水也,喜通阴火而不喜通阳火(5),似心火来亲未必得之化水。然而肾火不通心火,则阴阳不交,膀胱之阳火正难化也(6)。少师曰:此又何故欤?岐伯曰:心火下交于肾,则心包三焦之火齐来相济,助胃以化膀胱之水。倘心不交肾,心包三焦之火各奉心火以上炎,何敢下降以私通于肾。既不下降,敢代君以化水乎(7)。少师曰:君火无为,相火有为,君火不下降,包络相火正可代君出治。何以心火不交,相火亦不降乎?岐伯曰:君臣一德而天下治。君火交而相火降,则膀胱得火而水化。君火离而相火降(8),则膀胱得火而水干。虽君火恃相火而行,亦相火必藉君火而治。肾得心火之交,又得包络之降,阴阳台为一性,竟不能分肾为阴、心为阳矣(9)。少师曰:心肾之离合,膀胱之得失如此乎?岐伯曰:膀胱,可寒而不可过寒,可热而不可过热。过寒则遗,过热则闭,皆心肾不交之故也。此水火所以重既济耳(10)。少师曰:善。


注 解:
 (1)膀胱之水谓之阳水,何也:膀胱通肾而通于心,为水中藏火之象,因为膀胱之水无火不化,故名阳水,就象天上的太阳倒映在水中一样。
 (2)膀胱腑中本无火也:膀胱是水腑,本来无火,是依赖于心肾相交而后所化之水,因此膀胱之水才能可藏可泄。
 (3)夫火属阳,膀胱既通火气,则阴变为阳矣:膀胱贮水,本来属阴,现在靠心肾之火气而开通气化,火属阳,因此膀胱就由阴变为阳了。
 (4)然亲于肾而疏于心也:虽然心肾之火都通于膀胱,但由于肾主水,膀胱主排水,和肾相表里,同属性,因此与肾更亲。然而膀胱之水又需要心阳之火的温化,所以也与心亲,不过因为彼此属性不同,所以亲于肾而疏于心也。
 (5)喜通阴火而不喜通阳火:前面说膀胱之水需要心火来温化,但由于膀胱之水又属阳水,不喜欢直接接受心阳之火,必须是心和肾相交之火才适合。否则心阳火盛,受者必有心烦口渴,口舌生疮等心火燔盛之症状;或移热于小肠,患小便赤涩,排尿刺痛,舌红脉数等火热之症。而心肾相交之后的既济之火温化膀胱之水,则如春水涓涓,寒热适度也。
 (6)膀胱之阳火正难化也:上面说过,膀胱之水就像太阳映照在水里,但此水必须是活水,所谓活水,就是心肾阴阳相交之既济之水。否则,若是一潭死水,日晒而必干涸,所以必须是活水潺潺,阳光映照,始能温煦而灌溉周身。
 (7)敢代君以化水乎:心火不下交肾,心包之火,三焦之火都遵守心君的命令向上焚烧,又有哪一个敢私自向下与肾相通呢?
 (8)君火交而相火降:少师问岐伯说“君火无为,相火有为”,为什么心包相火不能代替心君下交于肾呢?岐伯说“君臣一德而天下治”,相火虽然有为,但不得君命,虽勤劳如丞相又岂敢擅专而私通于肾呢?所以必须君火下交于肾,做个表率,群臣才能争先恐后。否则,君火不降,相火自降,等于私通盗贼,窃国库而国币耗尽,膀胱得此相火必有干涸之危险。如果“君火离而相火降,则膀胱得火而水干”;反之“君火交相火降,则膀胱得火而水化”。所以说“君臣一德而天下治”。
 (9)竟不能分肾为阴,心为阳矣:君火仗着相火行事,相火凭着君火治政,阴阳相互交合,是为平气。两者相合,君臣一体,已经密不可分,只有既济之火,以温寒水,水火一体,寒水映日,无分肾阳、心阳,总称阳水,是膀胱之水。
 (10)此水火所以重既济耳:膀胱既不过寒,因为水中有日。也不过热,因为日在水中,过寒则会出现遗尿,清长等寒证,过热则会发生癃闭,尿石等症。都是心肾不交引起的,所以说水火着重在于是否能够既济啊。
探 微:
 修真之道,在于水火既济,阴阳平秘;养生之道,在于心肾相交,阴阳平衡。膀胱之阳水借心肾相交之力遍布全身,通利下焦,蓄元培精,能使人整个后背都暧哄哄的,这就是奇妙的修真秘法,非过来人不能语其妙。太阳原来是热水,只要元精真气不泄漏,心肾相交,真火就会把寒水烧热,蒸煦全身,如同太阳光辉普照大地。修真者多多留意!
 诗云:
      九曲黄河映日光,满川寒碧暖堂堂。
      只因心肾相交合,我共伊人水一方!
 
第三十四章:大肠金篇

    少师曰:金能生水,大肠属金,亦能生水乎(1)?岐伯曰:大肠之金,阳金也。不能生水,且藉水以相生(2)。少师曰:水何能生金哉?岐伯曰:水不生金而能养金,养即生也(3)。少师曰:人身火多于水,安得水以养大肠乎(4)?岐伯曰:大肠离水实无以养,而水苦无多(5)。所异者,脾土生金,转输精液庶无干燥之虞(6)。而后以肾水润之,便庆濡泽耳(7)。是水土俱为大肠之父母也。少师曰:土生金,而大肠益燥何也?岐伯曰:土柔而大肠润,土刚而大肠燥矣。少师曰:土刚何以燥也?岐伯曰:土刚者,因火旺而刚也。土刚而生金更甚,然未免同火俱生(8),金喜土而畏火,虽生而实克矣。安得不燥哉。少师曰:水润金也,又善荡金者,何故欤?岐伯曰:大肠得真水而养,得邪水而荡也。邪正不两立,势必相遇而相争。邪旺而正不能敌,则冲激澎湃倾肠而泻矣。故大肠尤宜防水(9)。防水者,防外来之水非防内存之水也。少师曰:人非水火不生,人日饮水何,以防之?岐伯曰:防水何若培土乎(10)。土旺足以制水,土旺自能生金。制水,不害邪水之侵。生金,无愁真水之涸,自必火静而金安可传导而变化也。少师曰:大肠无火,往往有传导变化而不能者,又何故欤?岐伯曰:大肠恶火又最喜火也。恶火者,恶阳火也。喜火者,喜阴火也。阴火不同,而肾中之阴火尤其所喜。喜火者,喜其火中之有水也(11)。少师曰:肾火虽水中之火,然而克金,何以喜之?岐伯曰:肺肾子母也。气无时不通,肺与大肠为表里,肾气生肺,即生大肠也。大肠得肾中水火之气,始得司其开阖也(12)。倘水火不入于大肠,开阖无权,何以传导变化乎!少师曰:善。

 

注 解:
 (1)大肠属金,亦能生水乎:按五行生克之论,金能生水,大肠也属金,能否生水呢?
 (2)且借水以相生:大肠金属于阳金,阳金是不能生水,而是借肾水、三焦之水以相生。
 (3)水不能生金而能养金,养即生也:水当然不能生金,但能滋润而养肺,肺属金,润肺不就是生金吗?
 (4)人身火多于水,安得水养大肠乎:人身火多而水不足,哪里得到多余的水濡养大肠呢?这就是后世医家关于“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据的出处了。
 (5)大肠离水实无以养,而水苦无多:大肠离开了水的滋润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濡养的来源了,只是可惜它能够得到的水却并不多啊。
 (6)庶无干燥之虞:由于大肠所能够获得的水份并不多,只是指望从脾土生肺金,再从肺金生水那里得到的津液而已,就这样便解决了干燥的忧虑了。
 (7)而后以肾水润之,便庆濡泽耳:脾土强健能生肺金,肺金丰富能滋生大量的肾水,这些水丰润了,因此大肠就感到很庆幸地受到濡养和润泽了。
 (8)然未免同火俱生:少师问“为什么土生金大肠反而更加干燥”,岐伯说是因为土气太刚的缘故,因为刚土是由于生土的火气太旺,火气旺所生的土就是刚土,土刚生金就更厉害了,但这样就连同火气一起生金了。所以下文就是说金喜土畏火,虽然生金实际上等于克金了,克金而不生水怎能不干燥呢?
 (9)故大肠尤宜防水:前面说大肠之阳金赖水以养,这里又说大肠尤宜防水是什么原因呢?少师问“水润金也,又善荡金者何故欤?”就是这个问题,岐伯回答,真水才能养金,邪水不但不能养金,反而涤荡金气,邪正不两立,势必相遇相争。一旦正不能敌邪,肯定会因为邪气旺盛而出现腹痛泄泻,如同冲激的水势一样汹涌澎湃,倾肠而出!所以所谓大肠防水,就是防备外来侵犯的邪水了。
 (10)防水何若培土乎:少师所问正是我们的疑问,前面说大肠宜防水,但人每天都要喝许多水,怎么才能防止邪水入侵呢?岐伯回答,防水哪里还有比培土更好的方法呢?“土旺足能制水,土旺自能生金”,既可以制水不生邪水之侵,又可以生金而不愁真水干涸不能养金。金能生水,水又能制邪火,因此“火静而金安”,肺气肃降,大肠可以尽传导变化的职责了。
 (11)喜火者,喜其火中之有水也:少师问,大肠没有火气相助,往往会有不能传导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临床上,多有受寒而引起的肚腹膨胀,大便寒结的现象,这又是为什么呢?岐伯解答,大肠既厌恶火却又最喜欢火,厌恶火,是指厌恶阳火;喜火,是指喜欢阴火,而所有心包等阴火中,更喜欢肾中阴火。因为肾中火主动,肾中水主润,大肠既得水之润,又得火之温煦蠕动,更有有助于自身传导变化之功啊。
 (12)始得司其开阖也:少师追问:肾火虽然是水中之火,但毕竟是克金的,大肠为什么反倒喜欢呢?岐伯解释,肺和肾是子母关系,它们的元气无时不相通,关系密切。肺与大肠又是表里同属关系,肾水养肺金就是养大肠金。大肺得到肾中的水火二气,才能有能力主宰它的开合功能。倘若水火不入大肠,没有开合的力量,还怎么能传导变化呢?
 
探 微:
 本章明写大肠的传导变化之功,还有喜水爱火之性,实质上又从反面再次论证了肾中水火对于后天消化系统的巨大影响作用,以及健脾强土的好处。总之,大肠也是靠先天肾中水火阴阳的作用才能具有变化传导功能的。
 大肠属于阳明经,主宰阳金,掌管开合功能,开合运动除了排浊滤清外,就是皮肤的呼吸作用了。现代临床医学也似乎明白了大肠跟皮肤的关系,提出要想皮肤袪斑滋润,必须先清理肠道宿便积毒,加强排毒清肠,人的皮肤才能年轻起来。因此古代修真之士修炼到辟谷清肠,灭虫排毒的先天状态,才能容颜不老,青春长驻。“吾行此道千二岁矣,吾形尚未衷”,有此一道,长生可期。
 诗 云:
                      (一)
修真便是欲长生,修到还丹始可成。
水火氤氲金出鼎,阳光万道海中升!
(二)
阳光普照暖如春,不老千秋寿在身。
只为无边施雨露,金辉莹碧是真人。

第三十五章:小肠火篇

    少师曰:小肠属火乎?属水乎?岐伯曰:小肠与心为表里,与心同气,属火无疑。其体则为水之路,故小肠又属水也(1)。少师曰:然则小肠居水火之间,乃不阴不阳之腑乎(2)。岐伯曰:小肠属阳,不属阴也。兼属之水者,以其能导水也(3)。水无火不化,小肠有火,故能化水。水不化火,而火且化水,是小肠属火明矣(4)。惟小肠之火代心君以变化(5),心即分其火气以与小肠,始得导水以渗入于膀胱(6)。然有心之火气、无肾之水气则心肾不交水火不合,水不能遽渗于膀胱矣(7)。少师曰:斯又何故乎?岐伯曰:膀胱,水腑也,得火而化,亦必得水而亲。小肠之火欲.通膀胱,必得肾中真水之气以相引,而后心肾会而水火济,可渗入亦可传出也。少师曰:肠为受盛之官,既容水谷,安在肠内无水,必藉肾水之通膀胱乎?岐伯曰:真水则存而不泄,邪水则走而不守也(8)。小肠得肾之真水,故能化水谷而分清浊,不随水谷俱出也。此小肠所以必资于肾气耳(9)。少师曰:善。

 

注解:
 (1)小肠又属水也:小肠本来和心相表里,属火腑,但其本身又盛化水谷,后天水谷消化后的浆液糟粕都在其中,所以从这一点说,小肠又是水腑了。
 (2)乃不阴不阳腑乎:少师不解问,小肠既属火又盛水,难道小肠是不阴阳之腑吗?
 (3)以其能导水也:小肠当然属阳不属阴,它之所以兼属水的原因,主要是它能够吸收后天水谷的精微物质,并能将多余的水液糟粕传导而出。
 (4)小肠属火明矣:后天水谷没有火气的温煦不能分化,小肠中有从心君传来的火,所以能够温化水谷,水不能化火但是火却能化水,所以说小肠还是属火这不是很明确了吗?
 (5)代心君以变化:心君之火来消化后天水谷,能不可能事必躬亲,就委托小肠全权代理了。小肠直接接受从心君来的变化之火,在自己的岗位尽职尽力,心君则因为小肠之忠心,也须全力相助其火力。使小肠处温暖得像个太阳一样,助其消化吸纳、传盛之能力。
 (6)始得导水以渗入膀胱:心分火气给小肠以导水的权力,小肠才能有能力将水渗入膀胱之中。
 (7)水不能遽渗于膀胱:前面说小肠得心之火气赋予的权力,可以导水渗入膀胱;这里又说不能遽渗于膀胱,遽,突然,这里引申为直接的意思。原来小肠得心之火气之权,才只是得到导水之力的一部分,而要真正得到导水的能力,还要得肾水的助力,使原先得到心君之火力和肾水动阴阳相济,才能以既济后的水火动和膀胱水腑相亲,得以顺利导水到膀胱,前面也说过膀胱只接受水火既济之水。
 (8)真水则存而不泄,邪水则走而不守:只有真气所化成的真水才能存留在体内濡养脏腑,那些邪浊的水只能排出体外,岂能在体内停留呢?
 (9)此小肠所以必资于肾气耳:上面说真水存而邪水走,但要完成这一工程则必须建立在真水充盈的基础上,因为只有肾中的天一真水才能具备水火既济、阴阳平衡的条件,才有力力量供水肠分清化浊,不随水谷糟粕排出体外。
 
探 微:
 这一章已经是五脏六腑分属水火五行的最后一章,再一次阐明五脏六腑和命门先天真元的密切关系,以及先天后天功能想属的重要性,使读者既明白脏腑阴阳五行的属性,以及后天的保健养生,更明确地提出先天修真,逆反阴阳,颠倒生死的道路和方法。切望读者诸君留意,不可以寻常文字等闲视之,忽略先贤的良苦用心。
 就拿本章小肠之火来讲,在后天,小肠是受盛之官,承受从胃中传送来的五谷精华和糟粕并存的浆糊物质,在心火和肾水的相互作用下分清化浊,一面提取水谷精华以传输全身,一面传导糟粕于大肠和膀胱。
 在先天,小肠为中焦胃脘部位,在修真内养上具有重要地位,一面提供后天营养精华,一面蓄养先天水火既济之元气。这一部位,在西方解剖学上叫做“太阳神经丛”有大量的毛细血管充斥其间,喜暖畏寒,修炼之士意注其中,真火温养,元胎得其中气血之濡养,可以进入胎息状态中。小肠的分清化浊作用在内修中至关重要,后天混元宗气也在此分别,先天真气助人入定,后天宗气导入丹田气海,爆发武力。
 诗 云:
       分清化浊战千场,此地波涵小太阳。
       一滴真元烧不尽,人参美果我先尝。
 
第三十六章:命门真火篇

    少师曰:命门居水火中(1),属水乎?属火乎?岐伯曰:命门,火也。无形有气(2),居两肾之间,能生水而亦藏于水也。少师曰:藏于水以生水,何也?岐伯曰:火非水不藏,无水则火沸矣。;水非火不生,无火则水绝矣。水与火盖两相生而两相藏也(3)。少师曰:命门之火,既与两肾相亲宜与各脏腑疏矣。岐伯曰:命门为十二经之主。不止肾恃之为根,各脏腑无不相合也(4)。少师曰:十二经皆有火也,何藉命门之生乎?岐伯曰:十二经之火,皆后天之火也。后天之火非先天之火不化。十二经之火得命门先天之火则生生不息,而后可转输运动变化于无穷,此十二经所以皆仰望于命门,各倚之为根也(5)。少师曰:命门之火气甚微,十二经皆来取资,尽为分给,不虞匮乏乎?岐伯曰:命门居水火中,水火相济,取之正无穷也(6)。少师曰:水火非出于肾乎?岐伯曰:命门水火虽不全属于肾,亦不全离乎肾也。盖各经之水火均属后天,独肾中水火则属先天也。后天火易旺,先天火易衰。故命门火微,必须补火,而补火必须补肾,又必兼水火。补之正,以命门之火可旺,而不可过旺也。火之过旺,水之过衰也。水衰不能济火,则火无所制,必焚沸于十二经,不受益而受损矣。故补火必须于水中补之(7)。水中补火则命门与两肾有既济之欢,分布于十二经亦无未济之害也。少师曰,命门之系人生死甚重,《内经》何以遗之(8)?岐伯曰:未尝遗也。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所谓主者,正指命门也。七节之旁有小心。小心者,亦指命门也。人特未悟耳。少师曰:命门为主,前人未言何也,岐伯曰:广成子云:窃窈冥冥,其中有神。恍恍惚惚,其中有气。亦指命门也。谁谓前人勿道哉(9)。且命门居于肾,通于任督,更与丹田神室相接。存神于丹田,所以温命门也。守气于神室,所以养命门也。修仙之道无非温养命门耳(10)。命门旺而十二经皆旺,命门衰而十二经皆衰也。命门生而气生,命门绝而气绝矣。少师曰:善。

 

注 解:
  (1)命门居水火中:命门属于肾,两肾各分阴阳,左肾属阳,右肾属阴,阴为水,阳为火,命门居两肾之中,所以说命门居水火之中。
  (2)命门,火也,无形有气:命门既居两肾水火之间,那它到底属水还是属火呢?实际上命门还是属火。命门并无形状,只是一个气穴。在两肾水府的中间,藏于水府又能生水。
  (3)水与火盖两相生而两相藏也:火气没有水无法藏匿,水没有火气则不生化,没有水相济,火气虚而上炎,为鼎沸之火;水没有火相遇,就会死而不生。所以说水与火是两者相互生化又相互收藏的。
  (4)各脏腑无不相合也:少师问命门之火既来自于肾中,应该与肾亲近而与其它脏腑疏远了?岐伯却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命门是十二经的主宰,不仅仅肾以命门为根据地,其它各脏腑和命门没有不相合的。
  (5)各倚之为根也:少师问各脏腑都有火,为什么又都要借助命门生火呢?岐伯回答十二经的火都是后天之火,后天之火没有先天之火为根本就没有生命力,不能化物,十二经的火必须得到命门先天之火,才能生生不息,然后才转输运动,变化无穷,所以十二经都仰望于命门,倚靠命门为根本。
  (6)水火相济取之正无穷也:少师担心命门先天真火只有很少的一点点,十二经都以其为根本,来取资给,如果都分给各经,难道就不怕造成先天真火的匮乏吗?岐伯说命门居于水火之中,水火相济生生不息,取之无穷无尽。
  (7)故补火必须于水中补之:虽说命门火取之不尽,但与后天各经水火相比较而言,“先天火易衰”,因此命门火微,必须补命门真火而要补火就必须补肾,补肾就必须水火兼补,因为命门之火既要旺又不能过旺,火过旺水就会过衰,水如果衰弱了,就不能济火,火没有水的调剂,就会在十二经中焚烧沸腾,损伤十二经。所以补命门之火必须在水中补之,这样的既济之火才是“真火”。
  (8)内经何以遗之:既然命门关系到人的生死如此重要,为什么在《黄帝内经》中会遗漏而不谈呢?其实《内经》中并没有遗漏,“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就是说十二经都以命门为主。又有“七节之旁有小心,小心者命门也,人特未悟耳”,从尾椎上数第七节,两旁有类似心房的宫室—小心,就是命门所在啊,只是后人没有理解而已。
  (9)谁谓前人未道哉:少师问既然命门为主,为什么以前人们都没有提到呢?
  (10)修仙之道,无非温养命门耳:命门位置在肾,能于任督二脉,又与下丹田神室相接,把真阴元神种子种于下丹田,守住下丹田中氤氲萌发的元气,就是温养命门“小心主”了。
探 微:
    
    这一章接十二经、五脏六腑阴阳五行属性之后的又一次天机泄漏,明言直接告诉后人,“修仙之道,无非温养命门耳”。“命门”,顾名思义,就是生命的门户,为十二经各脏腑的主宰,是人体的“小心主”。“命门旺而十二经旺,命门衰而十二经皆衰也”。“命门生而气生,命门绝而气绝”。直透底蕴,再明白不过了。下丹田为什么又叫“神室”呢?神指脑部泥丸宫中的元神真性,下嫁于下丹田神室洞房之中,与元精交媾合欢,结为夫妇孕而产生阴阳真气,真精从命门生,真气从命门入十二经,五脏六腑润养,再返回到命门时,已是水火既济的真元,是还丹之真液;再通过“奇经八脉”的涵蕴,就会变成大丹之金液,可以颠倒阴阳,脱离生死,沾一滴就可以使“鸡餐成凤,犬食成龙”,收入鼎中,立脱生死,入真人之位,今人不悟也!
     后世丹经,每多隐语譬喻,使修道者如入五里雾中,不知所云。而“外经”则揭开神秘面纱,直抒真境,注者在此恳望诸读者朋友千万留心,勿辜负轩辕圣祖度世苦心,更不要仅仅把“外经”当做一般的医书古籍,走马观花。
     诗 云:
                       (一)
           轩辕圣祖有真经,七节之旁觅小心。
           贞女嫁于夫子后,金花朵朵放琅琳。
      (二)
        冥冥默默又昏昏,一点真机守命门。
              东海波翻元气涌,无边美景转金轮。

 

第三十七章:命门经主篇


    雷公问于岐伯曰:十二经各有一主,主在何经?岐伯曰:肾中之命门为十二经之主也(1)。雷公曰:十二经最神者,心也。宜心为主,不宜以肾中之命门为主也。岐伯曰:以心为主,此主之所以不明也(2)。主在肾之中,不在心之内。然而离心非主,离肾亦非主也。命门殆通心肾以为主乎。岂惟通心肾哉。五脏七腑无不共相贯通也(3)。雷公曰:其共相贯通者,何也?岐伯曰:人非火不生,命门属火,先天之火也。十二经得命门之火始能生化,虽十二经来通于命门,亦命门之火原能通之也(4)。雷公曰:命门属火,宜与火相亲,何偏居于肾以亲水气耶?岐伯曰:肾火,无形之火也;肾水,无形之水也。有形之火,水能克之,无形之火,水能生之。火克于水者,有形之水也.火生于水者,无形之水也。然而无形之火偏能生无形之水,故火不藏于火,转藏于水。所谓一阳陷于二阴之间也(5)。人身先生命门而后生心。心生肺,肺生脾,脾生肝,肝生肾,相合而相生,亦相克而相生也。十二经非命门不生,正不可以生克而拘视之也(6)。故心得命门,而神明应物也;肝得命门,而谋虑也;胆得命门,而决断也;胃得命门,而受纳也;脾得命门,而转输也;肺得命门,而治节也;大肠得命门,而传导也;小肠得命门,而布化也;肾得命门,而作强也;三焦得命门,而决渎也;膀胱得命门,而畜泄也。是十二经为主之官,而命门为十二官之主。有此主则十二官治。无此主则十二官亡矣。命门为主,供十二官之取资。其火易衰,其火亦易旺,然衰乃真衰,旺乃假旺。先天之火非先天之水不生(7),水中补火,则真衰者不衰矣。火中补水,则假旺者不旺矣。见其衰,补火而不济之以水则火益微;见其旺,泻火而不济之以水则火益炽.雷公曰:何道之渺乎(8),非天师又孰能知之.

注 解:
   (1)肾中之命门,为十二经之主也:此处再一次强调,命门是十二经的主宰,是人体联系先后天的必经门户,是人后天命根,先天性室。无命门,后天之命无根系;无命门,先天之性无归着。只有命门平秘水火阴阳,才能将先天一点真元与后天十二经气血通融。
   (2)此主所以不明也:这就是心主神志的不明确之处啊。真正的明君是善于用人,而不是事必躬亲,心主将掌握生死的权柄委托于手下忠心的将军,自身居于无为之地,才能神志清明。主宰万物。所以心虽然是十二经中最神者,但却将贯通十二经气血的重任委于命门,自处无为,不做主而仍是主宰。
   (3)五脏七腑无不共相贯通也:命门虽位肾中,不在心内,但却离开心神不是主,离开肾精也不是主,命门原来是贯通于心肾之间的,是心和肾共同构成的能量场。其实何止是心和肾,其它五脏七腑无不和命门场息息相关。
   (4)亦命门之火原能通之也:雷公问为什么各脏腑必须和命门息息相通呢?岐伯解释道:人没有火气就不能生长,而命门正是提供先天火气的。十二经的生机得到命门真火温养就会生化不息,所以虽然十二经的经气没有直接与命门相通,但是命门的火气原本就能相通的。
   (5)所谓一阳陷于二阴之间也:一阳陷于二阴之间是八卦中的“坎”()卦符号,肾主水,又藏人体真阴,而命门居中主火属阳,肾水和肾火都属于先天无形水火,后天有形之水克制后天有形之火。而先天无形之火却能生无形之水,因此先天命门真火不藏于后天心火而藏于先天水府肾中,正是“坎卦”之象。
   (6)正不可以生克而拘视之也:人在母腹成胎时,是先生两肾后才生心脏的,然后心生肺,肺生脾,脾生肝,肝又生肾的,它们彼此相合相生,也相克又相生。十二经都从两肾间命门生出,怎么能拘泥于相生相克,来看待呢?
   (7)先天之火非先天之水不生:由于命门提供十二经的真火,因此命门之火既容易衰也容易旺。衰是真衰,旺却是假旺,如果能从水中补火,导致命门之火真衰的也就不衰了;再能从火中补水,其中导致虚火上炎的假旺也就不会再假旺了。如果见火力衰微,而光补火不知补水济火,那么因为阴液亏损导致的真火衰微反而会变得更加衰微;见到虚火假旺,只知道一昧泻火,不懂得补水滋阴,火反而会更加炽盛。这就是命门水火阴阳互根互补的调剂功能。
   (8)何道之渺乎:渺,渺小,渺茫,这里引申为深奥幽远的意思。雷公听了岐伯对命门之道的分析,由衷赞叹:为什么命门之道是这样的高深幽远莫测啊,不是天师您为我讲解又怎么够明白呢!
探 微:
     本章继上一章“命门火篇”之后,意犹未尽,更进一步地探讨命门这一联系先后天,关乎人生死的人身重要部位。顾名思义,命门就是“生命之门”,是人养生修真的关键所在。不知命门,光修真性,无论真性如何活泼灵动,也是万劫阴灵,鬼气森然。而且没有命门内添注真元,灵性阴神最终会像没有油的灯焰,不得不熄灭。所以吕洞宾祖师会说:“万劫阴灵难入圣”。而命门就是“添油续命”的关键所在,所以岐伯在“外经”中一再强调。只要尚有一丝真元,谨守命门,调剂水火,长生可期。大而化之,不断地加添命门水火真元,最终积油成海,点火如山,真水火可成燎原之势,永远无熄灭之时了,“寿蔽天地,无有终时”,何等豪情;“畅游于无极之野,逍遥于无何有之乡”,何等高尚,惜于如今之世不多矣!滚滚红尘,湮没人向道之心;无边欲海,耗尽人命门真元。芸芸众生,有几个真知吾忧世之情;历历人生,有几人能助我补天之志!愿读者诸君读完此篇,能奋起自强之志,顿生惜命之心。念父母之生我不易,想天地育我不枉,忍一时放荡之欲望,叛一回堕落之舒心。把先天大道赋予我之性灵,注守于命门之神室,待小心生发跳跃之活力,气海翻腾水底之金轮,金华闪烁,皓月临空,飞六出于广寒宫院,显三花于九樽鼎上。于是,元婴出现,真我显形。我不朽于天地之间,长存于日月光中。
       诗 云:
      (一)
              再指沧灜说命门,洪炉鼎沸显金轮。
              何当摘取莲花蕊,不许嫦娥向月奔。
                          (二)
              真阳踊跃娶真阴,海窟光辉觅小心。
              待到炉中香气郁,花开月朗任行吟。

 

第三十八章:五行生克篇


   雷公问于岐伯曰:余读《内经》载五行甚详,其旨尽之乎?岐伯曰:五行之理,又何易穷哉(1)。雷公曰:盍不尽言之?岐伯曰;谈天乎,谈地乎,谈人乎。雷公曰,请言人之五行。岐伯曰:心、肝。脾,肺、肾配火、木,土、金、水,非人身之五行乎。雷公曰;请言其变。吱伯曰:变则又何能尽哉。试言其生克。生克之变者,生中克也,克中生也。生不全生也,克不全克也,生畏克而不敢生也,克畏生而不敢克也。雷公曰:何以见生中之克乎?岐伯曰:肾生肝,肾中无水,水涸而火腾矣,肝木受焚,肾何生乎?肝生心,肝中无水,水燥而木焦矣,心火无烟,肝何生乎?心君火也,包络相火也,二火无水将自炎也,土不得火之生,反得火之害矣.脾生肺金也,土中无水,于土何以生物,铄石流金(2),不生金反克金矣。肺生肾水也,金中无水,死金何以出泉(3)。崩炉飞汞(4),不生水反克水矣。盖五行多水则不生,五行无水亦不生也(5)。雷公曰:何以见克中之生乎?岐伯曰:肝克土,土得木以疏通则土有生气矣。脾克水,水得土而畜积则土有生基矣。肾克火,火得水以相济,则火有神光矣。心克金,然肺金必得心火以煅炼也。肺克木,然肝术必得肺金以斫削也(6)。非皆克以生之乎。雷公曰:请言生不全生。岐伯曰;生不全生者,专言肾水也.各脏腑无不取资于肾。心得肾水而神明焕发也;脾得肾水而精微化导也;肺得肾水而清肃下行也;肝得肾水而谋虑决断也。七腑亦无不得肾水而布化也。然而取资多者分给必少矣。亲于此者疏于彼,厚于上者薄于下。此生之所以难全也。雷公曰:请言克不全克。岐伯曰:克不全克者,专言肾火也。肾火易动难静,易逆难顺,易上难下,故一动则无不动矣,一逆则无不逆矣,一上则无不上矣。腾于心躁烦矣。入于脾干涸矣,于肺喘嗽矣,流于肝焚烧矣,冲击于七腑燥渴矣。虽然肾火乃雷火也,亦龙火也。龙雷之火其性虽猛,然聚则力专,分则势散(7),无乎不克反无乎全克矣。雷公曰:生畏克而不敢生者若何?岐伯曰;肝木生心火也,而肺金太旺,肝畏肺克不敢生心则心气转弱,金克肝木矣。心火生胃土也,而肾火太旺不敢生胃则胃气更虚,水侵胃土矣。心包之火生脾土也,而肾水过泛不敢生脾,则脾气加困,水欺脾土矣。脾胃之土生肺金也,而肝木过刚,脾胃畏肝不敢生肺,则肺气愈损,木侮脾胃矣。肺金生肾水也,而心火过炎,肺畏心克,不敢生肾,则肾气益枯,火刑肺金矣。肾水生肝木也,而脾胃过燥,肾畏脾胃之土,不敢生肝,则肝气更凋,土制肾水矣。雷公曰:何法以制之乎?岐伯曰:制克以遂其生,则生不畏克。助生而忘其克,则克即为生(8),雷公曰:善。克畏生而不敢克者,又若何?岐伯曰:肝木之盛由于肾水之旺也,木旺而肺气自衰,柔金安能克刚木乎。脾胃土盛由于心火之旺也,土旺而肝气自弱,僵木能克焦土乎(9)。肾水之盛由肺金之旺也,水旺而脾土自微,浅土能克湍水乎(10)。心火之盛由于肝木乏旺也,火旺而肾气必虚,匀水能克烈火乎。肺金之盛由于脾土之旺也,金盛而心气自怯,寒火能克顽金乎。雷公曰:何法以制之?岐伯曰:救其生不必制其克,则弱多为强。因其克反更培其生则衰转为盛。雷公曰:善。


注 解:
 (1)五行之理又何易穷哉:天地五行之道,理深道远,穷毕生之力都难以尽其奥,有天之五行、地之五行、人身之五行。无论外经、内经都仅就人身对应天地五行的五脏七腑,略谈五行生克变化,还是难以深究。天有五运六气,地有水火风雷,和人身五脏七腑应对。其中阴阳消长,变幻无穷,人的语言都无法细述。
 (2)烁石流金:烁,销毁;流,化金为水。土干是因为火气太旺,烈火焚金,金石都会销毁融化。
 (3)死金何以出泉:一潭死水全无生机,这样的金源又怎么能流出清洌的泉水呢?
 (4)崩炉飞汞:汞,水银;水银性好流动飞走,如果火气太旺,烧毁炉鼎,水银必然流溢飞走。没有肾水(铅)润泽,心火(汞)肯定烟销云散。
 (5)五行多水则不生,五行无水亦不生也:水是万物的源头,世间万物的产生都是从水而来,水数是一,天一生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是水多则泛滥成灾,无水则源头枯竭。
 (6)斫削:斫,用斧头砍;削,用刀子削,刀斧齐用,砍伐修理。
 (7)然聚则力专,分则势散:形容肾中龙雷之火,龙,潜深渊而藏深谷,养精蓄锐,等待阳气蓄足,时机到来,则腾空万里,飞龙在天,行云布雨,见首不见尾了。雷霆潜一阳于九阴之下,等待大地阳回,万木峥嵘,春风疏雨,化土开天,一阳始发,霹雳开天。龙雷之火譬喻肾中真阳之火,必待久蓄聚元,始焕发生命力,分津化气,化布全身,滋润五脏七腑,经络骨骼。
 (8)则克即为生:这里用“制克”和“助生”两种方法来对治和解决“生畏克而不敢生者”的难题,“制克”是指把克制自身的对象克制约住,使克人者无力克人;“助生”是帮助生其者有力生化。如肝气虚,但肾因畏脾胃土气盛而不敢生肝,用“制克”法制约脾胃土邪,泻土气而制克;用助生法帮助肾气以生肝,滋补肾水以助肝木之生。
 (9)僵木能克焦土乎:僵,僵化,僵化和枯死不同,枯死之木尚能复活,僵化之木已全无生机,自然不能克制住焦枯的强土了。由于肝木已死,脾胃的土气肯定更加旺盛,必成焦土。
 (10)浅土能克湍水乎:浅,贫瘠而没有生长力量。湍,急速流淌的水。由于脾胃功能的严重破坏,土气消退,已经无力克制旺盛的肾水生发了。其实肾水的旺盛只是相对于浅土而言的。
探 微:
 前面探讨了十二经与命门的关系,这里又单独探讨五脏与五行的关系。五行学说,是我因古代自然生命的朴素辩证法的又一大特色。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上应天运时气,下应地利物产,中应人体五脏,心肝脾肺肾,因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而相互制约和补充。无论后天养生还是先天修真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功在后天时,聚其它四脏木为金水归于脾土,五行归元;化为先天之炁后,五气升于丹鼎,术语为“五炁朝元”。只是在修炼中必须明白五行的相生相克而调节五脏元气的聚散平衡。读者难道不想寻求明白之人共同探索吗?
 诗云:
      悟空被压五行山,生克相融九转丹。
      水火炉中烹紫色,荧光已透万重关!
 
第三十九章:小心真主篇

    为当(1)问于岐伯曰:物之生也,生于阳。物之成也,成于阴。阳,火也;阴,水也。二者在身藏干何物乎?岐伯曰:大哉问也(2)。阴阳有先后天之殊也,后天之阴阳藏于各脏腑。先天之阴阳藏于命门。为当日:命门何物也?岐伯曰:命门者,水火之源(3)。水者,阴中之水也;火者,阴中之火也。为当曰:水火均属阴,是命门藏阴不藏阳也。其藏阳又何所乎?岐伯曰:命门,藏阴即藏阳也。为当曰:其藏阴即藏阳之义何居?岐伯曰:阴中之水者,真水也;阴中之火者,真火也。真火者,真水之所生;真水者,真火之所生也。水生于火者,火中有阳也。火生于水者,水中有阳也。故命门之火,谓之原气。命门之水,谓之原精。精旺则体强,气旺则形壮。命门水火实藏阴阳,所以为十二经之主也。主者,即十二官之化源也。命门之精气尽,则水火两亡,阴阳间隔,真息不调(4),人病辄死矣。为当日:阴阳有偏胜,何也?岐伯曰:阴胜者,非阴盛也,命门火微也。阳胜者,非阳盛也,命门水竭也。为当日:阴胜在下阳胜在上者,何也?岐伯曰:阴胜于下者,水竭其源则阴不归阳矣。阳胜于上者,火衰其本则阳不归阴矣。阳不归阴,则火炎于上而不降。阴不归阳,则水沉于下而不升。可见命门为水火之府也,阴阳之宅也,精气之根也,死生之窦也(5)。为当曰:命门为十二官之主寄于何脏?岐伯曰: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小心即命门也。为当曰:鬲肓(6)之上,中有父母,非小心之谓欤。岐伯曰:鬲肓之上,中有父母者,言三焦包络也,非言小心也。小心在心之下,肾之中。

 

注 解:
 (1)为当:黄帝的大臣。
 (2)大哉问也:这个问题了不起啊。
 (3)命门者,水火之源:命门是先天的门户,先天真气通过命门到后天经脉脏腑中视需要而化火或化水,或为阳或为阴。所以说命门是水火的源头。
 (4)真息不调:命门为后天水火的源头,真火真水都是从命门先天元精化出,如果命门内先天元精一旦衰竭,后天水火阴阳就都消亡断绝,真气不调和,人就会生病直至死亡了。
 (5)死生之窦也:窦,孔洞,这里指门户。命门既然是后天通达先天的门户,阴阳水火都靠命门元精的调节。阴盛就是因为命门火气衰微;阳胜则是因为命门真水亏竭。如果火气衰微,就会导致阳不归阴则火炎于上而不下降;水源枯竭,就会导致阴不归阳水沉于下而不升。而这些现象都是取决于命门这个精气之根,死生之门户。
 (6)鬲肓:鬲,就是膈膜。肓,膏肓,人体深层部位。膈膜之上的膏肓就是心脏;膈膜之下的膏肓就是命门小心。两个心是相通相交的通道就是这样形成的。
探 微:
 为当的问题似乎故意地提问以道出命门小心的作用及其藏阴藏阳的功能。命门的作用和地位如此重要,实在值得我们重视。“外经”再三重申命门的重要性,我们必须要理解命门的作用及其特性,认识命门小心的实质,维护自己的生命,让我们的生命之花常开不谢,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一点先天元精化成后天水火,在不断的调节下平衡阴阳,贯通十二经脉,循环五脏七腑,化生无穷无尽的生机。如果这一点元精一衰竭,则化生无源,疾病丛生,死期将矣!
 诗云:
      小心真主可通神,内蕴元和即是真。
      化出阴阳分水火,人生不朽总如春。
 
第四十章:水不克火篇

    大封司马(1)问于岐伯曰;水克火者也,人有饮水而火不解者,岂火不能制水乎?岐伯曰:人生于火,养于水。水养火者,先天之真水也。水克火者,后天之邪水也。饮水而火热不解者,外水不能救内火也。大封司马曰:余终不解其义,幸明示之。岐伯曰:天开于子(2),地辟于丑(3),人生于寅(4),寅实有火也。天地以阳气为生,以阴气为杀。阳即火,阴即水也。然而火不同,有形之火,离火也。无形之火,乾火也。有形之火,水之所克。无形之火,水之所生。饮水而火不解者,无形之火得有形之水而不相入也。岂惟不能解,且有激之而火炽者(5)。大封司马曰:然则水不可饮乎?岐伯曰:水可少饮以解燥,不可畅饮以解氛(6)。大封司马曰:此何故乎?岐伯曰:无形之火旺,则有形之火微。无形之火衰则有形之火盛。火得水反炽,必多饮水也,水多则无形之火因之益微矣。无形之火微,而有形之火愈增酷烈之势,此外水之所以不能救内火,非水之不克火也。大封司马曰:何以治之?岐伯曰:补先天无形之水,则无形之火自息矣(7),不可见其火热饮水不解,劝多饮以速亡也。


注 解:
 (1)大封司马:司马,古官名。大封,人名。见《管子·五行》:昔日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使大封辩于西方,故使为司马。
 (2)天开于子:子,原意是种子,当种子胚芽生发,生命初始,混沌方开。如夜半静定,忽有鼠钻穴,始出活动,辟破鸿濛,在人体混混沌沌,杳杳冥冥之时,忽命蒂处一阳生发,真炁萌动,先天精元激越,活子时来到,水火灵动,天地顿开。这是人身小天地中天开于子的道理。“冬至子时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3)地辟于丑:天有灵种成熟,急于播种,便需下手耕种,耘田辟荒,在修真术语中叫做“安炉立鼎”“铁牛耕地”。其实就是一些隐喻而已,当命门先天真阳发动,下一步该往哪里走,而正常情况下是胆肝二经,在炁行过程中,会有耕耘开辟的感觉。
 (4)人生于寅:子时一阳初生,丑时二阳升发,寅时三阳开泰,万物生长,日出东方,天清地朗,人生于卯时。此时阳气大放,如虎生风,元炁升到夹脊,肺金宣发,欣欣向荣。但是由于此时太阳已从东方升起,寅时已有火气了。
 (5)且有激之而火炽者:文中大封司马问岐伯,人饮水为什么不能除灭体内的火气,人因为肾中真水耗损,导致邪火炽盛,肾水亏虚,不能制火,仅靠饮后天外水当然不能排解。真能灭火的水当然也不是真水,真水只能济火,养火,只有后天邪水才能用来灭火,真水相当于人体的油是用来点灯助火的,所以灭火必须是后天邪水。但此处之火,却不是后天之水所能灭掉的凡火,而是先天之水中所含有的真火,如同现代工业中的汽油、柴油一样内含火源的液体,无论怎么掺水,都是可以点燃的。因此,当汽油燃烧时,是不能用水浇灭的,而如果用油去泼火岂不是“激之而火炽者”吗?
 (6)水可以少饮以解燥,不可畅饮以解氛:人生病发烧,饮水只能解渴,却不能退烧。防火只能用洒水来缓解天干物燥,当然不能靠浇灌大量的水来解除失火的隐患。氛,氛围,气氛。这里是发火的条件。
 (7)补先天无形之水,则无形之火自息矣:欲灭无名火,须补先天肾水,先天肾水充足时,相当造出来是不能点燃的油,内含的燃点降低了,不容易起火了。后天火自然也就熄灭了。不从根本上杜绝火种,只是见到火起,就一味地浇水,导致水火两败俱伤,速速死亡。
探 微:
 水本来就是克火的,为什么这一章却说水不克火呢?于是岐伯给大封司马析先天无形之水火和后天有形之水火的区别。先天无形之火如同油中火源,水不可灭,只有济以先天无形之水,其火自熄。可以克火的水是后天有形之水,而可灭之火也只能是后天之凡火了。
 然而以上所讲如同雾里看花,反不不易明白。这一篇的要旨就隐藏在这些并无多大意义的话中。“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才是关键的东西,注者在此再一次提醒读者朋友耐心读经,降心火以得明心见性之效,养肾水以结真元固命之果,寻找经中真谛,砂里淘金,去芜存菁,讲习经过程就是修炼过程,火候一足,杂质炼尽而真金显现,三花聚顶,五炁朝元,立地可期!有志者可与我同行焉!
 诗云:
                  (一)
      水火原为既济生,炉中炼得黑铅成。
      黄金收得须真汞,内外经中隐大乘!
                  (二)
      劝君须耐道人心,经里真诠细细寻。
      子丑寅时多揣测,拈花含笑是知音!
 
 
第四十一章:三关升降篇


    巫咸问曰:人身三关(1)在何经乎?岐伯曰:三关者,河车之关也。上玉枕(2),中肾脊(3)、下尾间(4)。巫咸曰:三关何故关人生死乎?岐伯曰:关人生死,故名曰关。巫咸曰:请问生死之义。岐伯曰:命门者,水中火也。水火之中实藏先天之气,脾胃之气后天之气也。先天之气不交于后天,则先天之气不长。后天之气不交于先天,则后天之气不化。二气必昼夜交,而后生生不息也(5)。然而后天之气必得先天之气先交而后生。而先天之气必由下而上,升降诸脾胃,以分散于各脏腑。三关者,先天之气所行之径道也。气旺则升降无碍,气衰则阻,阻则人病矣。巫咸曰:气衰安旺乎?岐伯曰;助命门之火,益肾阴之水,则气自旺矣(6)。巫咸曰:善。

注 解:
 (1)人身三关:按道家修真理论,黄帝老子一脉真传,在人督脉河车有三处关乎人生死的要穴,术语叫“后三关、前三田”。后三关为上“玉枕、中夹脊、下尾闾”三关为先天元气上升的运行通道上的主要关口。只有打开这三道关口,先天元气才能与后天之气相交,才能生生不息。
 (2)玉枕:头部枕骨隆起处。在八卦方位对应西北方,在地理上是甘肃玉门关。是后三关的上关,先天元气由此入脑,也是通后三关难度最大,反应最强烈的一个关口。
 (3)肾脊:其实是夹脊,肚脐对直的命门上数五椎节,也就是后颈下大椎骨节下数第八个胸椎节,两个肩骨相对处。这里是黄河龙门峡,是后三关的中关。是通后关最为容易的一关,称为鹿车,也是小周天后转大周天的入口处。
 (4)尾闾:从尾椎末节上娄第三、四椎之间,腰椎和骶骨对接处,它的前面则正是毛际往里的胞宫神室下丹田。尾闾是黄河入海口,是炼精炁的第一道知,也是牛车之路。
 (5)二气必昼夜交,而后生生不息也:其实人体内营血元气一昼一夜自动循环五十周,五十之数是河图大衍之数。而运行过程产生的能量则通过命门分分布到十二经脉和五脏七腑以供后天养生的消耗。以上所说的都是后天顺行的内容,而修真之士所行的颠倒阴阳,逆转先天之路,就是将自身原有的元神从止述的消耗运行之路中独立出来,与元精结合,来指导所产生的元气走河车之路,逆行周天,把先天元气从下行化精的路上逆转回来,化神育神,返还生死,从黄河之路,逆返昆仑,沿任脉长江下行和脾胃后天之气相交合,然后昼夜相交,始能生生不息。
 (6)助命门之火,益肾阴之水,则气自旺矣:岐伯天师回答巫咸所问的都是修真大道的无上秘诀,无奈今人只知后天养生,不知先天修真。助火益水,今人所讲,不是饮讲,不是饮食,便是服药,岂不知此水火都是先天无形之水火,后天饮食药物岂能融合,徒补后天有形水火,强身健体尚可,无望逆转转生死,颠倒阴阳,修得不死长存的真身了。无形之水火,只能在元神的指导下,于杳冥昏默之中效大宇宙的日月水火,昼夜相交,按火候度数抽添水火,直至交无可交,可脱生死轮回。
 
探 微:
 此章继命门小心养生主后又曝一绝密。直抒胸臆,揭秘三关。前文所说的命门真元,化生水火后,就顺逆两条路以供选择,一是顺行后天,真元化水火循十二经,养五脏七腑,滋润后天肉体,以供日常所消耗,一是逆转河车,炁透三关,经天门下与后天精气相交合,孕育先天混元灵胎,以破生死玄窍。岐黄苦心怎能报答矣!惜乎今人只知顺行后天,不求逆返先天,修真路上,何等寂寞,芸芸众生,悠悠云路,谁与我同行?
 诗云:
                   (一)
       黄河九曲逆三关,万道艰难怎转还。
       一笑漕溪来访客,明朝我欲挂云帆。
                   (二)
       河车滚滚上昆仑,气透三关九转轮。
       阿母瑶池新浴后,垂帘待我叩云门!
 

 

第四十二章:表微篇

    奚仲(1)问于岐伯曰:天师《阴阳别论》中有阴结,阳结(2)之言。结在脏乎?抑结在腑乎?岐伯曰:合脏腑言之也。奚仲曰:脏阴腑阳,阴结在脏,阳结在腑乎?岐伯曰:阴结阳结者,言阴阳之气结也。合脏腑言之,非阳结而阴不结,阴结而阳不结也。阴阳之道,彼此相根,独阳不结,独阴亦不结也。奚仲曰:《阴阳别论》中,又有刚(3)与刚之言。言脏乎?言腑乎?岐伯曰:专言脏腑也,阳阴气不和,脏腑有过刚之失,两刚相遇,阳过旺阴不相接也。奚仲曰:脏之刚乎?抑腑之刚乎?岐伯曰:脏刚传腑,则刚在脏也。腑刚传脏,则刚在腑也.奚仲曰:《阴阳别论》中又有阴搏阳搏(4)之言,亦言脏腑乎?岐伯曰:阴抟阳抟者言十二经之脉,非言脏腑也。虽然十二脏腑之阴阳不和,而后十二经脉始现阴阳之抟,否则抟之象不现于脉也。然则阴抟阳抟言脉面即言脏腑也。奚仲曰:善。


注 解:
 (1)奚仲:是黄帝的大臣之一,传说中车辆的创造者。
 (2)阴结、阳结:后天临床上是说脾胃虚寒所导致的大便寒性秘结;还有因邪热入胃腑,导致的腑气不通,大便燥结的阳明腑实证。
 (3)刚:脏腑之气血太过旺盛的偏胜现象。
 (4)阴搏、阳搏:在中医临床上阴博和阳搏都是指切诊中脉搏跳动的理象。一般阴搏指的是尺脉搏动,正常情形下尺部脉都是较寸关两部脉为沉弱,一旦尺脉搏动比其它两部明显的话,大多为女子妊娠脉象。搏,搏动,这里是动而明显触手的感觉。阳搏指的是临床以寸口脉为主的浮数之脉,表示体内阴虚阳元,阳热过盛,热气趋下,损伤冲脉血海,崩血、尿血等热盛现象,就会出现阳搏。

探 微:
 篇名表微,就是表达、表述微妙的意思。而不是张岫峰先生注释中的表解释为外表,体表,因为篇中所论都是有关脏腑经络中事,何尝有一言涉及体表的呢?
 那么本章所要表述的微妙之言是什么呢?前文中讲到命门火发,直透三关,下面要注意的是什么呢?就是本文所说的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离了阴阳道不成,命门元气透三关与后天气相交,这其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调节水火,平秘阴阳,勿使阴阳偏盛偏衰。这是何等精经微妙之事,古称“火候”,语言尚且道不得,不是过来之说不明白。绝非文中所说的后天临床病理,而是“专气致柔”的细致,是一丝一毫马虎不得的,否则必有阴结阳结过刚和相搏的的种种偏差,术语称为“走火”。
 而调节这些偏差全在于脏腑和经脉,如先后天相交时,识神用事,火力衰微,出现寒象困倦或者昏沉。修者须立振精神,重整火候,内照阳火结在肝胆,因火力不够而郁结,只要在呼吸上用吹嘘之功,发动真火,嘘开肝郁,麻烦可立解。
 如果是因为注意力过于集中,导致火候过旺,武火偏盛,出现烦躁,难以入静之象,就是脏腑气刚的毛病,如心火过旺,出现急躁等幻象,须要立定心志,专气致柔,用“呵”字诀排泄心火,则刚者变柔,阴阳调和了。
 再如十二经脉的阴阳气血失调,同时走上两根以上的脉络,就会产生阴阳相搏,只有元神主事,静心归元,采用沐浴法才能解决问题。所表述者,是以上阴阳互根互化,水火调节的精微之处。
 诗云:
      阴阳水火转周天,表此精微体自然。
      调节刚柔三百度,金花出鼎寿千年。
 
 
第四十三章:呼吸篇


    雷公问于岐伯曰:人气之呼吸应天地之呼吸(1)乎?岐伯曰;天地人同之(2)。雷公曰:心肺主呼,肾肝主吸,是呼出乃心肺也,吸入乃肾肝也。何有时呼出不属心肺而属肾肝,吸入不属肾肝而属心肺乎?岐伯曰:一呼不再呼,一吸不再吸,故呼中有吸,吸中有呼也。雷公曰:请悉言之。岐伯曰:呼出者,阳气之出也。吸入者,阴气之入也。故呼应天,而吸应地。呼不再呼,呼中有吸也。吸不再吸,吸中有呼也。故呼应天而亦应地,吸应地而亦应天。所以呼出心也、肺也,从天言之也;吸入肾也、肝也,从地言之也。呼出肾也、肝也,从地言之也;吸入心也、肺也,从天言之也。盖独阳不生,呼中有吸者,阳中有阴也;独阴不长,(3)吸中有呼者,阴中有阳也。天之气不降则地之气不升。地之气不升则天之气不降。天之气下降者,即天之气呼出也。地之气上升者,即地之气吸入也。故呼出心肺,阳气也,而肾肝阴气辄随阳而俱出矣。吸入肾肝,阴气也,而心肺阳气辄随阴而俱入矣。所以阴阳之气,虽有呼吸而阴阳之根无间隔也。呼吸之间虽有出入而阴阳之本无两歧也(4)。雷公曰:善。

 

注 解:
 (1)人气之呼吸:呼吸又叫吐纳,吐故纳新。呼时由口鼻吐出体内浊气二氧化碳,吸时吞纳入自然中清新氧气。
 (2)天地人同之:天和地也在不断地吐纳呼吸,其节奏本和人相同,但今人不懂修真,渐渐与天地呼吸脱节,因此夭折。天有五运六气,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都是呼吸的规律,呼出时春夏来临,阳气氤氲;吸入时秋冬肃杀,阴风凛冽。地有水火风雷,吸时潮退火消,呼时海涨雷奔。人与天地同息,出玄入牝,一呼心肺出,一吸肝肾归。所谓修炼成真,与日月同光辉,和天地共呼吸,就是这个道理。
 (3)独阳不生……独阴不长:呼吸也是呼中有吸,吸中有呼,如同春夏阳气升发中孕育秋冬之归藏;秋冬收藏中蓄含春夏之真阳。天地元气也是阴阳互根的。
 (4)阴阳之本无两岐也:呼出虽是心肺阳气,但内中却含有肝肾的阴气。古人不说氧气和碳气,但都是一气分解转化的。阴阳二气虽有呼出和吸入的区别,但阴阳之根本无间隔。
探 微:
 本章紧接前章说事,气发命门,透三关,调阴阳水火之火候,靠什么调呢?当然离不开呼吸,因此修真下手便是调心调息,心是火,息是风,所以修真后世又叫“炼丹”,炼丹自然离不开风火,风箱鼓风吹火,可大可小。呼吸伴随心神,可紧可慢。
 双目摄取元神性光下照炉釜为火,调匀呼吸,分文武之息,先调后天粗息,后开先天胎息。下手果效便是心息相依,没修炼的普通人呼吸都是被动的,为了不缺氧不憋气而呼吸。而修真之人的呼吸则是为了配合心神火候而行的,两者效果,天差地别。
 人能主动呼吸,起码可以达到后天养生,吐故纳新,加以熊经鸟伸,也可以袪病延年,健康长寿。更何况逆返先天,神气打成一片,抱住真元,与天地同存,当然可以不朽长存。读者朋友,当立志于一呼一吸之间啊!
 诗云:
                  (一)
      夜深炉火正温温,鼻孔撩天叩玉门。
      春夏秋冬争一刻,阴阳升降转金轮。
                  (二)
      吐故纳新春气回,一呼一吸总开怀。
      时人莫问神仙寿,笑指朝天鼻孔来。
 
第四十四章:脉动篇

    雷公问于岐伯曰:手太阴肺、足阳明胃、足少阴肾,三经之脉常动不休者何也(1)?岐伯曰:脉之常动(2)不休者,不止肺、胃、肾也。雷公曰:何以见之?岐伯曰:四末(3)阴阳之会者(4),气之大络也。四街者(5),气之曲径也。周流一身,昼夜环转,气无一息之止,脉无一晷(6)之停也。肺、胃、肾脉独动者,胜于各脏腑耳。非三经之气独动不休也。夫气之在脉也,邪气中之也,有清气中之,有浊气中之。邪气中之也,清气中在上,浊气中在下,此皆客气也。见于脉中,决于气口(7)。气口虚,补而实之,气口盛,泻而泄之。雷公曰:十二经动脉之穴可悉举之乎?岐伯曰:手厥阴心包经,动脉在手之劳宫也。手太阴肺经,动脉在手之太渊也。手少阴心经,动脉在手之阴郄也。足太阴脾经,动脉在腹冲门也。足厥阴肝经,动脉在足之太冲也。足少阴肾经,动脉在足之太溪也。手少阳三焦经,动脉在面之和髎也。手太阳小肠经,动脉在项之天窗也。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在手之阳溪也。足太阳膀胱经,动脉在足之委中也。足少阳胆经,动脉在足之悬钟也。足阳明胃经,动脉在足之冲阳也。各经时动时止,不若胃为六腑之原,肺为五脏之主,肾为十二经之海,各常动不休也(8)。

 

注 解:
 (1)三经之脉,常动不休者何也:脉,指气脉,《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篇中讲:“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在动”。这里雷公问岐伯:为什么手太阴肺,足阳明胃,足少阴肾之三脉会常常搏动不停呢?
 (2)脉之常动:经脉的动脉处会有能用手感觉到的跳动。
 (3)四末:四肢末梢。
 (4)阴阳之会:阴经和阳经的会合相聚的地方。
 (5)四街:指头:胸、腹、胫各部的经气运行的通道。《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头气有街、胸气有街、胫气有街”。
 (6)晷:古代用日影移动定时刻的器具,如今之钟表的计时器。这里是说人的经脉运行气血没有一时一刻是停止的。
 (7)决于气口:人体经脉运行的现象取决于气口,而气口就是指人手腕处的“寸口脉处。”
 (8)各常动不休也:其实人体各经脉都有动脉处,只不过因为足阳明胃经是六腑之原,手太阴肺经是五脏之主,足少阴肾经是十二经之海,因此这三条经脉搏动最明显。
探 微:
 无论是修真还是养生,都离不开对自身经脉的认识和理解,因此继前文先天天气通三关接后天,息调而后脉顺,观察脉顺否则有三处明显外征,而其它各脉之动脉也在本篇一一说明,不是有内息能内照返观者,怎能知道呢?所以读者有志修养者,当为验证。
 气息有数,脉行有轨,人身气血运行是有度的。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一息(一呼一吸)共行六寸,一日夜中,共息一万三千五百次,脉行五十周,环绕周身。
 诗云:
      一吸开关又一呼,周天大衍合河图。
      遍行真气三千度,笑饮长生酒一壶。
 


第四十五章:瞳子散大篇


    云师问于岐伯曰:目病,瞳子(1)散大者何也?岐伯曰:必得之内热多饮也。云师曰:世人好饮亦常耳,未见瞳子皆散大也。岐伯白:内热者,气血之虚也。气血虚,则精耗矣。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瞳子尤精之所注也。精注瞳子,而目明,精不注瞳子,而目暗。今瞳子散大则视物必无准矣,云师曰:然往往视小为大也。歧伯曰:瞳子之系通于脑。脑热则瞳子亦热,热极而瞳子散大矣。夫瞳子之精,神水也。得脑气之热,则水中无非火气,火欲爆而光不收,安得不散大乎。云师曰:何火之虐乎(2)?岐伯曰:必饮火酒兼食辛热之味也。火酒大热,得辛热之味以助之则益热矣。且辛之气散,而火酒者,气酒也,亦主散。况火酒至阳之味,阳之昧必升于头面,火热之毒真归于脑中矣。脑中之精,最恶散而最易散也。得火酒辛热之气,有随入随散者脑气既散于中,而瞳子散大应于外矣。彼气血未虚者,脑气尚不至尽散也,故瞳子亦无散大之象。然目则未有不昏者也。云师曰:善。

 


注 解:
 (1)瞳子:指瞳孔,肾主之。人在母腹成胎时,就是先长两肾,再接着就是一对瞳仁。所以肾精充足,瞳仁就亮,所以本文中说“瞳子尤精之所注也”。
 (2)何火之虐乎:岐伯说瞳子散大呢?云师就问,是什么火气之样暴虐呢?下文岐伯就解说为“火酒”(白酒)兼食辛热之味导致的。因此修真养生之士一定要戒除饮酒这一不良嗜好。
探 微:
 后世修道之士往往不管修法有无得到真传,在戒律规条上都谨守不喝酒这一条。对于养生也是很有益处的,所以不管怎样,清规戒律都是必须持守的。
 我们有志修真的人,一定要先弄明白持守戒律的原因和意义才能去守戒,而不是稀里糊涂就去守戒,如修法不得真传,一辈子死守清规戒律,只到老死仍一无所得。也不能听后世所传说的吕祖张三丰祖师等都是一些酒鬼,什么花酒腥荤都不忌讳,这只是无知之人的谬解,其实所谓“花”,是人真性之光;所谓“酒”,是人真命之精,长生酒,火中莲,岂是世俗浊物。张三丰祖师诗云:“无花无酒不神仙,花酒神仙古到今……酒肉穿肠道在心。”花不是淫,“犯淫丧失长生宝”,酒肉是穿肠毒药,而不是世人起哄的什么“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穿肠入喉,恐怕不是想穿肠而过就能过去的。作为修真之士,当守的清规还是要谨慎持守的,切不可贪一时之快而自毁道基。
 诗云:
(一)
一杯浑酒眼昏花,疑是游魂到此涯。
言语荒唐精耗尽,驾云飞渡泛星槎。
(二)
大道难持守戒规,无花无酒总相违。
何当修到瑶池去,王母蟠桃酒千杯!


第四十六章:诊原篇

    雷公曰问于岐伯曰:五脏六腑各有原穴(1),诊之可以知病,何也?岐伯曰:诊脉不若诊原也。雷公曰:何谓也?岐伯曰:原者,脉气之所注也。切脉之法繁而难知,切腧之法约而易识(2)。雷公曰:请言切腧之法。岐伯曰:切腧之法,不外阴阳。气来清者,阳也。气来浊者,阴也。(3)气来浮者,阳也。气来沉者,阴也,浮而无者,阳将绝也。沉而无者,阴将绝也。浮而清者,阳气之生也。沉而清者,阴气之生也。浮而浊者,阴血之长也。浮而清者,阳血之长也。以此诊腧,则生死浅深如见矣。

 

注 解:
 (1)五脏六腑各有原穴:五脏六腑的原气在十二经脉运行过程停留整蓄的地方,相当于运输中的中途车站一样。在这些部位探查,可以诊知五脏六腑原气的强弱与否,不仅可以用来诊病,还可以作为修真的参考。
 (2)切腧之法约而易识:临床一般多使用切寸口脉法以诊知人体气血运行情况,从而判断康健与疾病。但是正如岐伯所言的切脉之法繁琐复杂,是很难掌握的,不比切腧法简单易学。因为脉中所行的气血,多是掺杂着后天脏腑所生化出来的后天宗气,而不是像原穴中所聚集的都是先天元气,所以切腧诊法简单易学。但是,诊原穴有个前提,文中没提,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好的方法后世为什么会失传的原因。这个前提条件就是用切腧法探查原穴而诊断脉气运行的操作者,自身必须是一个修真者,具备对脉中元气的感应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可能古时视修真为平常,所以不需要提出来的,但在今人却很难理解。
 (3)气来清者阳也,气来浊得阴也:今人诊脉,对于脉气的沉浮还能掌握,却从未有人提及脉象的清浊,这就是今人不修炼,不能用真息感应他人脉气的清浊,只能用手指触及脉象的浮沉了。
探 微:
 “五脏六腑各有原穴”,而原穴又是反应原气强弱的最佳部位,有志修身者不可不知也。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又称十二原。在六阳经中原穴排列在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的输穴之后,在六阴经中则输穴就是原穴。
 元气又叫原气,本原之气,是人体来自先天的生命本钱,消耗完了,生命就宣告结束,这个生命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意识精神全部停止,即使意识再强,但因为没有没有原气提供能量,所以这一点意识就叫阴神,投胎夺舍,就叫往生极乐吗?“再来已不是此身”。远不如我道家玄门,将此一点先天真原与天地真原相合,炼而壮大,改造后天身体,使与天地同存。惜此道如今不多矣,近五百年来,只有张三丰达此境界,其他一概不知了。其余如广成子,千二百岁而此身不朽,许旌阳白日飞升等则后所未闻,当此未劫,读者诸君有立志者乎?
 诗云:
       一炁氤氲溯本原,云龙风虎上昆仑。
       他年十二花开放,笑指蓬莱玉满盆。

 

第四十七章:精气引血篇


    力牧(1)问于岐伯曰:九窍出血何也(2)?岐伯曰:血不归经耳。力牧曰:病可疗乎?岐伯曰:疗非难也,引其血之归经,则瘥(3)安。力牧曰:九窍出血,脏腑之血皆出矣。难疗而曰易疗者,何也?岐伯曰:血失一经者重,血失众经者轻。失一经者,伤脏腑也。失众经者,伤经络也。力牧曰:血已出矣,何引而归之?岐伯曰:补气以引之,补精以引之也。力牧曰:气虚则血难摄,补气摄血则余已知之矣。补精引血余实未知也。岐伯曰:血之妄行,由肾火之乱动也(4)。肾火乱动,由肾水之大衰也。血得肾火而有所归,亦必得肾水以济之也。夫肾水、肾火如夫妇之不可离也。肾水旺而肾火自归。肾火安,而各经之血自息。犹妇在家而招其夫,夫既归宅,外侮辄散。此补精之能引血也(5)。力牧曰:兼治之乎抑单治之乎?岐伯曰:先补气后补精。气虚不能摄血,血摄而精可生也。精虚不能藏血,血藏而气益旺也。故补气必须补精耳。力牧曰:善。虽然血之妄出,疑火之祟耳。不清火而补气,母乃助火乎。岐伯曰:血至九窍之出:是火尽外泄矣,热变为寒,乌可再泄火乎。清火则血愈多矣。力牧曰:善。

 

注 解:
 (1)力牧:黄帝臣子。黄帝曾梦人执千钧之弩,驱羊数万群,后占卜寻找,得力牧于大泽之中,遂拜以为将。因为看到有修真出偏,致九窍出血的现象,请问岐伯以纠偏之法,岐伯教以保精惜气,引血归经之法,就是本篇内容。
 (2)九窍出血何也:后人不明修真之道为《黄帝外经》的主旨,总是从字面上理解为后天疾病。这里的九窍出血,恐为后天临床上很少见到的吧?当为修炼不得其法,导致崩炉毁鼎,精气走失。注者也曾见过这样的出偏者,只是没有达到九窍出血这样的危重程度,自是一面外用引血归经法以大剂量补气摄血的药物,内修性功,以静心沐浴法调节,等到肾气一稳定,就慢慢地恢复了。
 (3)瘥:读(chai)指疾病痊癒。
 (4)由肾火之乱动也:后人修真,不以恬淡虚无为主,急功近利,妄想长生不死,心魔横生,引动肾气,不明火候,空鼎焚炉,耗丧肾气,外加炼已不纯,难守清静,嗜欲不禁,丧失精元命宝,贪图口腹之利,眼目之色,导致元气亏耗,肾火怎得不乱动呢?肾火乱动,肾水难济,热血妄行,难以归经。
 (5)此补精之能引血也:岐伯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夫肾水肾火如夫妇之不可离也,肾水旺而肾火自归,肾火安而各经之血自息”。血不归经是因为相火妄动,相火妄动是因为肾水干涸,所以要想熄火,必须补足肾水。肾水是先天一气所生,所谓“天一生水”。因此修命出偏主要是修性不纯,欲火邪焰周身乱窜,导致热血妄行。要想灭火,还要继续抱元守一,熄灭心头欲火,守得一轮明月海中升,自然明心见性,肾水滋生,邪火自消。自如淑妇在家恪守妇道,只等夫君,不招外侮。


探 微:
 本来修真一道,体天心地轨人伦,不应出偏生病患,但今人道德沦丧,欲望太大,修真本为悟道,而不是贪生恋物,怕死爱欲。更不是像今日流行的网络修真小说中描写的那样,修道是为获得那些纵横宇宙三界,无敌天上人间的“力量”,好让自己尽情享受长寿富贵之福,得到世间美人 至宝,这样的利欲薰心,重利忘义而不择手段的魔王怎能做到“杳杳冥冥,昏昏默默,无摇汝精,无劳汝形”呢?这样的欲火烧心之徒能不九窍乃至全身浴血吗?沦入无边血河欲海呢?
 诗云:
      欲火焚身浴血时,心中自有月华池。
      一心归到波圆境,便是邪魔尽伏之。
 
第四十八章:天人一气篇

    大挠(1)问于岐伯曰:天有转移,人气随天而转移,其故何也?岐伯曰:天之转移,阴阳之气也。人之气亦阴阳之气也。安得不随天气为转移乎。大挠曰:天之气分春夏秋冬,人之气恶能分四序(2)哉?天之气配日月支干(3),人之气恶能配两曜(4)一旬(5)十二时(6)哉?岐伯曰:公泥于甲子以论天也。天不可测,而可测。人亦不可测,而可测也。天之气有春、夏、秋、冬,人之气有喜、怒、哀、乐,未尝无四序也。天之气有日、月,人之气有水、火,未尝无两曜也。天之气,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人之气,有阳;跷、阴跷、带、冲、任、督、阳维、阴维、命门、胞络、未尝无一旬也。天之气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人之气,有心、肝、脾、肺、肾、心包、胆、胃、膀胱、三焦、大小肠,未尝无十二时也。天有气,人即有气以应之。天人何殊乎。大挠曰:天之气万古如斯,人之气何故多变动乎?岐伯曰:人气之变动,因乎人,亦因乎天也.春宜温而寒,则春行冬令矣。春宜温而热,则春行夏令矣。春宜温而凉,则春行秋令矣。夏宜热而温,则夏行春令也。夏宜热而凉,则夏行秋令也。夏宜热而寒,则夏行冬令也。秋宜凉而热,非秋行夏令乎?秋宜凉而温,非秋行春令乎?秋宜凉而寒,非秋行冬令乎?冬宜寒而温,是冬行春令矣。冬宜寒而热,是冬行夏令矣。冬宜寒而凉,是冬行秋令矣。倒行逆施,在天既变动若此,欲人脏腑中不随天变动必不得之数矣(7)。大挠曰:天气变动人气随天而转移,宜尽人皆如是矣。何以有变,有不变也?岐伯曰:人气随天而变者,常也。人气不随天而变者,非常也(8)。大挠曰:人气不随天气而变,此正人守其常也。天师谓非常者,予不得其旨,请言其变。岐伯曰:宜变而不变,常也。而余谓非常者,以其异于常人也。斯人也必平日固守元阳,未丧其真阴者也。阴阳不调,随天气之变动,彼自行其阴阳之正令(9),故能不变耳。大挠曰:彼变动者何以治之?岐伯曰: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郁则达之,热则寒之,寒则温之,如此而已。

 

注 解:
 (1)大挠:黄帝的史官,甲子纪日法自他始,以天干地支相配历法。
 (2)四序:春夏秋冬四季相递的次序。
 (3)支干:支,是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已、庚、壬、癸)十天干。
 (4)两矅:曜,星辰,两曜,指太阳和月亮,古人就知道太阳和月亮就是两颗星球。
 (5)一旬:十天为一旬。
 (6)十二时:古人用十二地支将一昼夜的时间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7)必不得之数矣:天的气候变动是因为阴阳二气的运行达到一定的量以后再产生质的变化,人的气血也受天体阴阳的变化而随之变动,如果不能够随之变动,就是倒行逆施,会导致人体阴阳的数的不足。
 (8)非常也:前面说人体气血必随天之阴阳变化为一般的正常情况,但假如真的有能够不随天变而独立存在的人,这相人肯定是那些不同寻常的人,也就是修真得道,将自身小宇宙稳定下来,独立于大宇宙环境而存在的人体小天地。
 (9)彼自行其阴阳之正令:这种人的身体和普通没修炼的人不一样。他们元阳未破,真阴未损,阴阳平秘,自成天地,外天地阴阳变动,他们自行随之而变化调节,所以能不变。
探 微:
 这一章又爆一冷门,讲述修真者之异于常人,阴阳不凋,独立守神,不因天地之变而改其辙。所以能如此者,固守元阳,未丧真阴是也。知古人之所谓“天人合一”,非今人之想当然耳,而是实实在在的和天道相对应,天是大宇宙,人体小宇宙。《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所说的“真人、至人”都是能够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人。真人能够“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
 至人也能够“和于阴阳,调于四时”,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至于其它什么“支干、两曜,一旬十二时”等不过是数的巧合罢了。
 从这一章内容,更可以明白《黄帝外经》的宗旨,望读者留心用意,句负圣祖度人之苦心。
 诗云:
(一)
天人合一古今论,寓意玄深几个能?
读罢外经心会了,原来此处是真门。
(二)
一炁混元不换金,天人相合可通灵。
经书奥秘为君指,不负轩辕度世心!


第四十九章:地气合人篇


    大挠问曰:天人同气,不识地气亦同于人乎?岐伯曰:地气之合于人气,《素问》、《灵枢》已详哉言之。何公又问也?大桡曰:《内经》言地气统天气而并论也,未尝分言地气。岐伯曰:三才并立(1),天气即合于地气,地气即合于人气,原不必分言之也,大挠曰:地气有独合于人气之时,请言其所以合也?岐伯曰:言其合则合,言其分则分。大挠曰:请言人之独合于地气。岐伯曰:地有九州(2),人有九窍(3),此人之独合于地也。大挠曰:《内经》言之矣。岐伯曰:虽言之未尝分晰之也。大挠曰:请言其分。岐伯曰:左目合冀,右目合雍,鼻合豫,左耳合扬,右耳合兖,口合徐,脐合荆,前阴合营,后阴合幽也。大挠曰:其病何以应之?岐伯曰:冀之地气逆(4),而人之左目病焉。雍之地气逆,而,人之右目病焉。豫之地气逆,而人之鼻病焉。扬之地气逆,而人之左耳病焉。兖之地气逆,而入之右耳病焉。徐之地气逆,而人之口病焉。荆之地气逆,而人之脐病焉。营之地气逆,而人之前阴病焉。幽之地气逆,而人之后阴病焉。此地气之合病气也。大挠曰:有验,有不验何也?岐伯曰:验者,人气之漓也(5)。不验者,人气之固也(6)。固者多,漓者少,故验者亦少。似地气之不尽合人气也,然而合者理也。大挠曰:既有不验,恐非定理。岐伯曰:医统天地人以言道(7),乌可缺而不全乎。宁言地气听其验不验也。大挠曰:善。

 

注 解:
 (1)三才并立:《周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我国古人认为上天下地中间是人,三才并立。
 (2)地有九州:传说中大禹治水,将中国内陆版图重新划分,铸九鼎分镇各地,名为九州。九州也有不同的说法,本文的九州是以《诗经·尔雅·释地》的划分法为准的,即冀、豫、雍、扬、兖、徐、幽、营、荆九州。后来泛指中国。
 (3)人有九窍:本文中所讲的九窍,是指后天人体眼目可见的九窍,即左右目,鼻,左右耳、口、脐和前后阴。但丹经(修真书籍)上讲,人还有别人不可见的九大真窍,先天九窍。
 (4)气逆:只有后天才有疾病,先天是本元,没有疾病可言。这里的气逆,指的是九州各地的后天气运的不调和,对应人体后天九窍的疾患。
 (5)漓也:薄弱不浓厚,这里意为真气虚弱。
 (6)固也:真气坚固充盈。
 (7)医统天地人以言道:道本来是先天之物,难以言表,只有在后天应用上体现。而后天应用上最为详尽者,唯有医术。《黄帝内经》详言人与天地三才相应相合的关系,也是祖国医学整体学说的特色体现。后人所谓“医道同源”,还是说得含糊,道本来就是源头,医是流,医所行的都是从后天应用上来彰显道之本义,道为体,医为用怎么说同源呢?
探 微:
 天与人合,地也与人相合,三才一统,理气一体。《内经》言医,《外经》说养,都是从后天应用上说事,不是如梅老(自强)所说为了隐藏什么,而是因为“道可道,非常道”,语言无法说清道体,只能印证道在后天的用。
 如本篇所言“地气合人”,地有九州,人有九窍,九窍者,分明窍与暗窍,明窍人人皆知,不是修真人也可明白,暗窍则非亲身体修者不可知会也。语言能说清楚吗?所以修真传道授法必须口传心授,当面明指,一步一验,一段一诀,而不是后世伪道故矜其法,故作神秘,只为了抬高身价,自售其利。有志者,读经明道,静心炼性之余,仍要虚心寻访真师,以求真诀,与师同修同证,大道可期。
 诗云:
      禹圣开疆辟九州,道心慈勇止洪流。
      原来地母生人后,万代儿孙几个修?
 
 
第五十章:三才并论篇

    鬼臾区(1)问曰:五运之会,以司六气(2)。六气之变,以害五脏。是五运之阴阳,即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也。夫子何以教区乎?岐伯曰:子言是也。臾区退而作《天元纪》各论(3),以广五运六气之义。岐伯曰:臾区之言大而肆乎,虽然执臾区之论,概治五脏之病,是得一而矣一也。臾区曰;何谓乎?岐伯曰:五运者,五行也。谈五运即阐五行也。然五行止有五,五运变成六,明者(4)视六犹五也。昧者(5)眩(6)六为千矣。臾区曰:弟子之言非欤?岐伯曰:子言是也,臾区曰:弟子言是夫子有后言(7),请亟焚之。岐伯曰:医道之大也,得子言大乃显然。而医道又微也,执子言微乃隐(8)。余所以有后言也。虽然余之后言,正显子言之大也。臾区曰;请悉言之。岐伯曰:五运乘阴阳而变迁(9),五脏因阴阳而变动。执五运以治病未必有合也,舍五运以治病未必相离也。遗五运以立言,则医理缺其半(10)。统五运以立言,则医道该其全(11)。予故称子言之大而肆也。鬼臾区曰:请言缺半之理。岐伯曰:阴阳之气,有盈有虚。男女之形,有强有弱,盈者,虚之兆。虚者,盈之机。盖两相伏也(12)。强者弱之媒,弱者强之福。盖两相倚也(13)。合天地人以治邪,不可止执五运以治邪也。合天地人以扶正,不可止执五运以扶正也。鬼臾区曰:医道合天地人者,始无弊乎?岐伯曰:人之阴阳与天地相合也。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未尝异也。世疑阴多于阳,阴有群阴,阳无二阳。谁知阳有二阳乎。有阳之阳,有阴之阳,君火为阳之阳,相火为阴之阳,人有君火、相火而天地亦有之,始成其为天,成其为地也,使天地无君火万物何以昭苏(14),天地无相火万物何以震动。天地之君火,日之气也。天地之相火,雷之气也。雷出于地而轰于天,日临于天而照于地。盖上下相合,人亦何独不然。合天地人以治病则得其全,执五运以治病则缺其半矣。鬼臾区稽首而叹曰:大哉!圣人之言乎,区无以测师矣。

 


注 解:
 (1)鬼臾区:黄帝的大臣,在《内经》论述“五运六气”,擅天文、明医道,知兵法,会占卜,是个很有智慧的人。
 (2)五运之会以司六气:五运,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在宇宙五方的运动变化,来说明在地面上形成气候的条件因素,用十天干来推演其变化规律。会,交会,会合,指五运周转的周期。六气,指空间中存在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因素,以十二地支来推演其变化,五运和六气相互影响,制约,形成气候的变化条件。
 (3)《天元纪》各论:指《内经》中专门论述五运六气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以及《至真要大论》等篇文章,都是鬼臾区所作。
 (4)明者:明白,了悟的人。
 (5)昧者:昧,愚昧,这里指没有领悟,被蒙昧的人。
 (6)眩:迷惑,难以捉摸。
 (7)后言:意指还没有表达清楚的内容。
 (8)微乃隐:如果过于执着于你的话,其中的微妙精深的含义又会隐藏而难以发现。
 (9)五运乘阴阳而变迁:五运之气凭借着阴阳转化而运转变换。
 (10)缺其半:离开五运的原则讲医道,在医理上就会缺少一半的根据。
 (11)该其全:该,通概,包拢,概括的意思,统属五运气数的原理来印证医理就能概括得全面了。
 (12)盖两相伏也:伏,包含,盈和虚两者相互包含的。
 (13)盖两倚也:倚,扶持,依靠。强和弱两者是相互依扶的。
 (14)昭苏:彰显和复苏。这里是使动词,使万物得以激活在光明普照下茁壮成长。
探 微:
 前两章分言天地与人的关系,本篇合论天地人三才一统的相互关系,明言医而实认道,合五运六气的天地之道,实讲人修真时内丹火候的转变,君火相火的生化收藏关系,其中真意仍为本章所难心尽言,希望读者朋友能在实践中寻访明师以验证,亲身体验天地人三才一统的无穷奥妙。
 道无非阴阳,五行各具阴阳,在阴阳二气的流转变化过程中,五气周转运化合天地五运门气,在君火相火的火候抽添过程中一一印证,才能真正地读懂本篇的主旨,还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
 诗 云:
       辟破鸿蒙一窍开,三才定位始昭来。
       阴阳五运风云转,六气相符结圣胎。
 
 
第五十一章:五运六气离合篇


    鬼臾区问曰:五运与六气并讲,人以为异,奈何?岐伯曰:五运非六气,则阴阳难化(1)。六气非五运,则疾病不成(2)。二者合而不离也,夫寒、暑、湿、燥、风、火,此六气也。金、木、水、火、土,此五运也。六气分为六、五运分为五,何不可者,讵知六气可分,而五运不可分也。盖病成于六气,可指为寒、暑、湿、燥、风、火,病成于五运,不可指为金、木、水、火、土。以金病必兼水,水病必兼木,木病必兼火,火病必兼土,土病必兼金也。且有金病而木亦病,木病而土亦病,土病而水亦病,水病而火亦病,火病而金亦病也。故六气可分门以论症,五运终难拘岁以分门(3)。诚以六气随五运以为转移,五脏因六气为变乱(4),此分之不可分也。鬼臾区曰:然则何以治六气乎?岐伯曰:五运之盛衰随五脏之盛衰为强弱,五脏盛而六气不能衰(5),五脏强而六气不能弱。逢司天(6)、在泉(7)之年寒、暑,湿、燥、燥、风、火有病、有不病者,正五脏强而不弱也。所以五脏盛者,何畏运气之侵哉。鬼臾区曰:善。

 

 


注 解:
 (1)五运非六气则阴阳难化:“金、木、水、火、土”五种气运中各含阴阳,但如果不是用“风、寒、暑、湿、燥、火”的六气来冲突推动,五运中的阴阳难以自行流转和分化。如肺金中的阳气只有在燥火的作用下才能以病态显现出来。
 (2)六气非五运则疾病不成:本来风、寒、暑、湿、燥、火本身都只是天地间六种正常的气候因素,只有结合到五行气运中才会产生疾病现象。如湿气,本来只是长夏季的一种正常气候条件,但是与太阴脾土相合,就会造成中暑湿阻的疾病现象。
 (3)五运终难拘岁以分门:五运虽然逐年变换主运,如今年是水运之年,但却不可拘泥于年运定今年属水,因为今年仍然有四季和六气的变化,六气的转变而导致水运不及,在上半年厥阴风木司天,水因为要生木而显出不足之象。
 (4)五脏因六气为变乱:人体五脏因为六气的转换跟不上步奏导致疾病的产生。
 (5)五脏盛而六气不能衰:衰,衰这里是使动词,五脏元气旺盛六气就不能使五脏产生疾病。
 (6)司天:指六气中的客气位于主气三之气的部位,它是由该年的地支所变而来,主司三之气所主的时令,而且主司该年上半年一、二、三之气的气候变化。
 (7)在泉:六气的客气位于主气终之气的部,它与司天相对,不仅主司终之气所主的时令,而且司该年下半年四、五、六(终气)的气和气候变化。
探  微:
 本章专门论述五运六气与人体相互作用,反证了天人合一的真理。五运对应人体五脏五行,基本固定不变,但在气候六气的作用下,就会产生各种或好或坏的变化,也就是疾病的由来。但只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当五脏气盛时,不随气候变化而变化。这一特点还是由《黄帝内经》中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延申而来的。
 其实,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本来也都是正常的天地之气,因着季节阴阳的转变而产生并存在的,本来并不是致病因素,真正的致病因素还是因为人本身落入后天以后,元气损耗亏虚,不能跟上气候转变的缘故。说明,落入后天的人已经谈不到“天人合一”了。
 只有修真炼气,逆反先天,本元坚固的得道之人才能守住本体五行真气,一任六气之变化无常,而我自寒暑不侵,即后也所说的“金刚不坏”之躯也。
 诗云:
      炉火温温遍体春,任他风雪袭真人。
      一腔正气天难夺,我自金刚不坏身!
 
第五十二章:六气分门篇


    雷公问于岐伯曰:五运六气合而不离,统言之可也。何鬼臾区分言之多乎?岐伯曰:五运不可分,六气不可合。雷公曰:其不可合者,何也?岐伯曰:六气之中有暑火之异也。雷公曰:暑火皆火也,何分乎?岐伯曰;火,不一也。暑外火,火内火也。雷公曰:等火耳(1)。火与火相合,而相应也。奈何异视之?岐伯曰:内火之动,必得外火之引。外火之侵,必得内火之召也(2)。似可合以立论,而终不可合。以分门者,内火与外火异也。盖外火,君火也。内火,相火也。君火即暑,相火即火,暑乃阳火,火乃阴火(3)。火性不同乌可不区而别乎。六气分阴阳,分三阴三阳也(4),三阴三阳中分阳火阴火者,分君相之二火也。五行概言火,而不分君相。六气分言火,而各配支干。二火分配,而暑与火各司其权,各成其病矣。故必宜分言之也。臾区之说,非私言(5)也。实闻予论,而推广之。雷公曰:予昧矣,请示世之不知二火者。

 

注 解:
 (1)等火耳:等,同等,同样,同样是火。
 (2)外火之候必得内火之召也:召,感召。外因作用于人,必须有内因的条件,外火侵犯人体必定是人的内火感召才内外交感的。
 (3)暑乃阳火,火乃阴火;暑气是外在的火气,是天地之火,所以称为阳火。
 (4)分三阴、三阳也:指六气在人身上十二经脉中分化为太阴,厥阴、少阴、太阳、阳明、少阳三阴三阳。
 (5)私言:个人的说法。
探 微: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界的元气,分别对应人体五脏元气,作用于人,若人内元亏损,不能和六气相互调节转化,就会成为人的致病因素。本篇从暑气(外火)相火(内火)相互作用,对人的影响因素,论证“五运不可分,六气不可合”的观点。
 修真人元神内照,返观逆运,丹火内焚,当元阳被采归鼎内,会有采炼过程剩余的相火残留炉内,故有“内外交武火”“沐浴”等以外火引召内火散出体外的秘法,以清除火毒,洗涮丹灶,免除多余的火气对人体的伤害。具体功法或有见诸丹经中,但总不如寻访真师,口传心授来得稳妥安全,因为修真之学乃是经验科学,还是亲身经历过的人能说得明白透彻,读者理解否?
 诗云:
      天雷地火动阴阳,风虎云龙战一场。
      今日宁心清内外,丹炉宝鼎亮堂堂。
 
第五十三章:六气独胜篇


    雍父(1)问曰:天地之气,阴阳尽之乎?岐伯曰:阴阳足以包天地之气也。虽然,阴阳之中,变化错杂,未可以一言尽也。雍父曰:请言其变。岐伯曰:六气尽之矣。雍父曰:六气是公之已言也,请言所未言.岐伯曰:六气之中有余不足,胜复去留(2),臾区言之矣。尚有一端未言也。遇司天在泉之年,不随天地之气转移,实有其故,不可不论也.雍父曰;请悉论之。岐伯曰:辰戌之岁,太阳司天而天柱(3)不能窒抑之,此肝气之胜也。己亥之岁,厥阴司天而天蓬(4)不能窒抑之,此心气之胜也。丑未之岁,太阴司天而天蓬不能窒抑之,此包络之气胜也。子午之岁,少阴司天而天冲(5)不能窒抑之,此脾气之胜也。寅申之岁,少阳司天而天英(6)不能窒抑之,此肺气之胜也。卯酉之岁,阳明司天而天芮(7)不能窒抑之,此肾气之胜也。雍父曰:司天之胜,予知之矣。请言在泉之胜。岐伯曰:丑未之岁,太阳在泉而地晶(8)不能窒抑之,此肝胆之气胜也。寅申之岁,厥阴在泉而地玄(9)不能窒抑之,此心与小肠之气胜也。辰戌之岁,太阴在泉而地玄不能窒抑之,此包络三焦之气胜也。卯酉之岁,少阴在泉而地苍(10)不能窒抑之,此脾胃之气胜也。己亥之岁,少阳在泉而地彤(11)不能窒抑之,此肺与大肠之气胜也。子午之岁,阳明在泉而地阜(12)不能窒抑之,此肾与膀胱之气胜也。雍父曰:子闻顺天地之气者昌,逆天地之气者亡。今不为天地所窒抑,是逆天地矣,不天而独存何也?岐伯曰:顺之昌者,顺天地之正气也。逆之亡者,逆天地之邪气也。顺可逆而逆可顺乎。雍父曰:同是人也,何以能独胜乎?岐伯曰:人之强弱不同,纵欲与节欲异也(13)。雍父曰:善。

 

注 解:
 (1)雍父:黄帝之臣,发明石臼工具舂粮。
 (2)有余不足、胜、复、去、留:都是运气学说中的术语。当令之气过强为有余;当令之气过弱为不足;当令遇克已之气为胜气;当令被克,本令之气复克克已之气,犹如复仇,因称复气,如水气当令,遇土气受克,后本令水气所生木气再去克土,犹子复母仇,是为复气;去为当令之气随时令同过,时过气消;但时过而当令之气仍未消退的为留。
 (3)天柱:奇门九星之一,位于西方,金正之宫,为天之金气。
 (4)天蓬:九星之一,位于北方水正之宫,为天之水气。
 (5)天冲:九星这一,位于东方木正之宫,为天之木气。
 (6)天英:九星之一,位于南方火正之宫,为天之火气。
 (7)天芮:九星之一,位于中央土正之宫,为天之土气。
 (8)地晶:奇门九宫神之一,位于西方在泉金司,代表地之金气。
 (9)地玄:发宫神之一,位于北方水司,代表地之水气。
 (10)地苍:发宫神之一,位于东方木司,代表地之木气。
 (11)地彤:发宫神之一,位于南方火司,代表地之火气。
 (12)地阜:九宫神之一,位于中央地司代表地之土气。
 (13)人之强弱不同,纵欲与节欲异也:人本来都是由天地一元真气所化而来,本无差别,为什么会有强弱之分,这里一个答案就是——纵欲与节欲的人有所不同。
探 微:
 这一章宏篇巨著从宏观上统论人与天地的五运相合,天之九星,地之九宫处处与人相合,六气的有余、不足、胜、复、去、留等现象产生都是因为人体自身五气的强弱之故,而造成人后天强弱的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纵欲与节欲也。人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的现象,无论是《黄帝内经》,还是佛法上,都说得非常明白,就因为人的欲望产生的恶果,所谓苦海无边,欲壑难填,几人能翻然觉醒,断除欲念,复返先天,往来时的路上回头攀登,逆转昆仑,挽得黄河水倒流,何愁不得长生呢?
 诗云:
      茫茫苦海渡无舟,只要凡人肯掉头。
      了得痴心和妄想,长生果结大风流!
 
 
第五十四章:三合篇


    雷公问曰:寒暑燥湿风火,此六气也。天地之运化何合于人而生病?岐伯曰:五行之生化也。雷公曰:人之五脏,分金木水火土,彼此有胜负而人病,此脏腑之自病也,何关于六气乎?岐伯曰:脏腑之五行,即天之五行,地之五行也。天地人三合而生化出矣。雷公曰:请问三合之生化。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1),在脏为肝,其性为暄(2),其德为和(3),其用为动(4),其色为苍(5),其化为荣(6),其虫毛(7),其政为散,其令宣发(8),其变摧拉(9),其眚陨落(10),其味为酸,其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此天地之合人肝也。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炎,在脏为心,其性为暑,其德为显,其用为燥,其色为赤,其化为茂,其虫羽,其政为明,其令郁蒸(11),其变炎烁,其眚燔焫(12),其味为苦,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此天地之合人心也。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克,在脏为脾,其性静坚,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虫倮(13),其政为谧(14),其令云雨(15),其变动注(16),其眚淫溃(17),其味为甘,其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此天地之合人脾也。西方生燥,燥主金,金生卒,辛生肺,肺生皮毛,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脏为肺,其性为凉,其德为清,其用为固,其色为白,其化为敛,其虫介,其政为劲,其令雾露,其变肃杀,其眚苍落,其味为辛,其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此天地之合人肺也。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脏为肾,其性为凛,其德为寒,其用为藏,其色为黑,其化为肃,其虫鳞,其政为静,其令为寒,其变凝冽,其眚冰雹,其、味为咸,其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此天地之合人肾也,五脏合金木水火土,斯化生之所以出也。天地不外五行,安得不合哉。雷公曰:五行止五,不应与六气合也。岐伯曰:六气即五行也。雷公曰:五行五而六气六,何以相合乎?岐伯曰:使五行止五,则五行不奇矣。五行得六气,则五行之变化无穷。余所以授六气之论,而臾区乃肆言(18)之也。雷公曰:六气之中,各配五行,独火有二,此又何故?岐伯曰:火有君相之分耳:人身火多于水,五脏之中,无脏非火也,是以天地之火亦多于金木水土也,正显天地之合于入耳,雷公曰;大哉盲乎,释蒙解惑,非天师之谓欤。请载登六气之篇。

 

注 解:
 (1)在气为柔:阴阳二气,在天为日月,在地曰刚柔,在人为男女。在地生化金玉土石的气性属刚性,化为草木水火者为柔性。风行气动,生经草木,物体柔软,所以知风性主柔。
 (2)其性为暄:暄,温暖的气息。性,指天地元气的寒凉温热的变化。天地之气也和前面所说的一样,本来在天产生元气,只是清空一炁,无分寒凉温热,只是和地气相合时,产生阴阳的变化,才有四季性质的不同。
 (3)其德为和:德,指各种具体事物本身的特定性质以及道作用于其时所产生的特殊规律体现。这里的德就是指天地之气作用于东方生风化木所体现出来的性质就是平和缓舒。
 (4)其用为动:道为体,德为用。用指道体在事物身上的具体体现,在这里,道体所体现出来的就是运动,无论是风、木、筋、肝、都跟运动有关。
 (5)其色为苍:天地元气本无色,但落入后天具体产生事物,就会有物定的颜色。这里的风木肝等气质所产生的颜色就是苍色,苍色,是介于青碧色和黛绿色之间一种清空旷远的色彩,是肝木的正色。
 (6)其化为荣:化,指天地元气生成事物的具体作用,后世常用生化一词,表示事物的生长发展。荣,这里是形容事物发展得繁荣昌盛。
 (7)其虫毛:虫,泛指动物,古代有五虫分类说。《大戴礼》记载:“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有倮之虫,三百六十而人为之长。”这里指东方风木东方之气主毛虫类的化生。
 (8)其政为散,其令宣发:政,事物既已产生并存在,就会自发地远择它自己的职能,这里风木东方之气所承担的职能就是分布发散天地元气的功能。令,本意是时令,节气,这里是指事物所产生的时机以及其自发主司的时节。后人把政和令合并而称,叫做政令,因为令的作用是宣发,也是散布的意思,所以风木的特性可以用政令来行使体现。
 (9)其变摧拉:变,变数,事物因为是气化阴阳而产生的,因此当阴阳相互转变时,所谓物极必反,东方风木之气的变数就会一反前面所说的正面特性的温和荣发,而一变成为摧枯拉朽了。和风一变而为飓风狂飙自然所到之处断藤折树,摧土拉须,成为灾变了。
 (10)其眚陨落:眚,灾变的结果,反面的事物,也是天地元气在变化过程中消耗了正面的能量而转变为反面的物质能量。这里厥阴风木这一天地元气在极尽其暄和动荣,宣发柔散的正面变化后,经过其变摧拉的过渡阶段后,一变而为反面的主司事物陨落的黑眚之气了。
 (11)郁蒸:郁,空气凝聚不流通。蒸,象蒸汽笼罩一样的闷热,这里指南方丙火气所主司的夏天的火气。
 (12)燔焫:燔,烧烤;焫,焚烧易燃之物。这里是指南方火气的变化成反面的灾害,将一切可以燃烧的物体都能焚烧净尽。
 (13)倮:通裸,指猿人,没有羽毛也没有皮毛鳞甲的动物系。
 (14)谧:安宁,祥和。意为中央土气应人脾气,所行政事以安宁,平静为主。在丹经上“四肢不动其意归于脾”,意土黄婆的作用能调和五行五方之气。从天道来说,方位居中,四方不犯;以地道而言,六气为湿,湿性凝滞,以静止为主。
 (15)其令云雨:脾土应节令在长夏伏天,长夏雨水泛滥,气候潮湿。
 (16)动注:大雨如注,好象天地把水倾注在这个季节。
 (17)淫溃:作为天地正气之一,湿气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转变为反面成灾害,就叫淫了,淫雨泛滥,万物溃败。
 (18)肆言:任意而言,肆,放肆,任意,随便。
探 微:
 这一篇从宏观的角度广泛地论述了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整体世界观。从五方、六气、五行、五味、五色、五脏、五体、五志、五虫等大范围地阐明中国道医学的天地人合一相应的宇宙论思想。不管是天道、地利、人生都离不开五行为基本因素,阴阳为总纲。在阴阳的相互转化过程中,五行五方之气发生了一系列天地气运的巨大变化,使自然界生命系统诞生了五种动物类别,各自进化,就产生了人类,凤、麟、龟、龙、猿分别代表羽、毛、甲、鳞、倮五大灵长,各有五脏五志对应天地五行五运,最终倮虫类由于其形体结构的优势最合乎于天地气数,从而进化成了人类,并能以自身为参照物,感应并灵司出天地从相合相应的天地大道,以修真守气为法论,主动合乎归化于天地自然,从而“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成为真人。
 朋友们读经至此,是否能逐渐理清头绪,明白轩辕对祖的一片仁德慈心呢?更为大道之宏伟浩渺而目眩神迷,顿生相往之心呢?谁还敢说《黄帝外经》是伪书,古人都是愚昧落后,修真都是荒谬迷信呢?
 诗云:
                     (一)
      龙龟灵凤漫天游,更有娲皇造化猷。
      圣祖亲身修大道,沧桑变幻谱春秋。
                     (二)
         而今人已倍骄狂,任意施为不正当。
         五气横流天已坏,劝君回首莫乖张!


 
第五十五章:四时六气异同篇

    问曰:五脏合五时(1),六经应六气(2),然《诊要经终篇》(3)以六气应五脏(4)而终于六经,《四时剌逆从论》以六经应四时(5)而终于五脏,《诊要篇》以经脉之生于五脏而外合于六经,《四时剌逆从论》以经脉本于六气而外连于五脏何也?岐伯曰:人身之脉气,上通天,下合地,未可一言尽也,故彼此错言(6)之耳。天老曰:章句同而意旨异,不善读之,吾恐执而不通也。岐伯曰:医统天地人以立论,不知天何知地,不知地何知人。脉气循于皮肉筋骨之间,内合五行,外合六气,安得一言而尽乎。不得不分之以归于一也。天老曰:请问归一之旨(7)。岐伯曰:五时之合五脏也,即六气之合五脏也。六气之应六经也即五时之应六经也。知其同何难知异(8)哉。天老曰:善。

 


注  解
 (1)五脏合五时:肝、心、脾、肺、肾五脏配合春、夏、长夏、秋、冬五时。
 (2)六经应六气: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配合风、寒、暑、湿、燥、火六气。
 (3)《诊要经络篇》:以及下文的《四时刺逆从论》都是《黄帝内经·素问篇》中的内容。
 (4)六气应五脏:见《内经素问·诊要经络篇》内容。
 (5)六经应四时:据《四时刺逆论篇》中写后天疾病中的六经经气有余不足的症状,配合逆时而刺的诸种病变。在先天修真中六经经气在四时中各有不同的反应。
 (6)错言:错不是错误,而是交错,错综复杂的各种说法。
 (7)归一之旨:一,指未发生变化的清空一炁。不管后天分化的什么六气五行四时,究其根源只是太一真气在后天分阴阳的变化。所以,这里的“归一之旨”,就是逆反先天的意旨。
 (8)何难知异:掌握了归一之旨,找到变化的根源,哪里还愁不知道变化的不同呢?
探 微:
 本章明言四时六气的异同,实际是为透露一句修真秘旨:“归一之旨”。其实,如果着重于后天疾病诊疗结果,就会看到四时六气五行的许多繁复庞杂的现象。但归于先天修真之道,只不过是清空太一真气,在后天阴阳作用下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环境里所发生许多变化。修真者在内修过程中,身体从后天往先天逆转变化的过程中。会因为阴阳二气的作用而产生许许多多难以言表的,或重或轻的反应,但如果修真者读过此经,明了四时六气五行的来源,明白归一之旨,不管后天肉体如何变化,只管抱元守一,无视无听,昏昏默默,慎守汝身。这样就会从被动转为主动,元神细察元气的阴阳变化,那时对经文的理解可以说是圣祖的知音了,直可以与岐伯轩辕论道矣!
 诗云:
      四时六气不相同,归一还元静守中。
      若是君知天地始,万千玄妙总如空。

 

 

第五十六章:司天在泉分合篇

    问曰:司天在泉,二气相合,主岁(1)何分?岐伯曰:岁半以上(2),天气主之。岁半以下,地气主之。天老曰:司天之气主上半岁乎?在泉之气主下半岁乎?岐伯曰:然。天老曰:司天之气何以主上半岁也?岐伯曰:春夏者,天之阴阳也,阳生阴长(3),天之气也,故上半岁主之。天老曰:在泉之气何以主下岁也?岐伯曰:秋冬者,地之阴阳也。阴杀阳藏(4),地之气也,故下半岁主之。天老曰:一岁之中,天地之气截然分乎?岐伯曰:天地之气,无日不交(5).司天之气始于地之左,在泉之气奉乎天之右。一岁之中,互相感召(6),虽分而实不分也。天老曰:然则司天在泉,何必分之乎?岐伯曰:不分言之则阴阳不明,奚以得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义乎。司天之气始于地而终于天,在泉之气始于天而终于地。天地升降,环转不息,实有如此,所以可合而亦可分之也。天老曰:司天之气何以始于地?在泉之气何以始于天乎?岐伯曰:司天之气始于地之左(7),地中有天也;在泉之气始于天之右,天中有地也。天老曰:善。


注  解:
 (1)主岁:岁,就是年,周朝以前只称岁不称年,岁星一年环行一次。
 (2)岁半:半年,上半年是岁半以上,岁半以下就是下半以下就是下半年。
 (3)阳生阴长:阴阳二气互根互化,而上半年阳气生发的周时,阴气也同时生发,直到夏至,阳气渐退。
 (4)阳杀阴藏:过了夏至以后,阳气退而阴气逐渐显得充盈了。但阴气是主收藏的,所以秋冬天气由于阳气归藏入阴气中而显得萧条肃杀。
 (5)天地之气,无日不交:清轻阳气为天,浊阴之气为地,地阴气上升为云断产生。修道人也效法天地,将性光元神和命水元精不断交融,元气上下流行,才能让体内生机不息。
 (6)感召:阴阳二气互相感应召唤,两不分离,合一则化物。阳气聚则生阴血,阴血化而成阳气。
 (7)司天之气始于地之左:司天的阳气左旋上升,右旋下降则成为阴气在泉。天中有地,地中有天。
探 微:
 本章借探讨天地阴阳二气一年中随岁星运转的规律而司天、在泉,从而来暗喻比拟修道过程中人体阴阳二气乾坤交泰的内果。
 其实人体修真炼内丹的过程,和天地万物的化生过程是一模一样的。这也就是圣祖轩辕黄帝借岐伯和众大臣论道的过程再三述说天地阴阳的变化,从后天事物来暗喻先天逆返大道的阴阳变化规律,引导人读经炼性,参详悟道。早日把性海养得波澄月明,然后,顺应天阳下降,地阴上升的力量,调光下照命府,和地阙阳精相交合,这样,地阴中真阳上升,天阳中真阴下降,阴阳交合于心肾之间,元气氤氲,生生不息,火候足时,金丹结就,元婴成形,大道可期也。
 诗云:
      司天进火暖融融,阴气在泉升碧空。
      牛女鹊桥今夕会,人间处处热流通。
 
第五十七章:从化篇

 【原  文】
 
 天老问曰:燥从热发,风从燥起,埃从风生,雨从湿注,热从寒来,其故何欤[2]?岐伯曰:五行各有胜,亦各有制也[3]。制之太过,则受制者应之,反从其化也[4]。所以热之极者,燥必随之,此金之从火也;燥之极者,风必随之,此木之从金也;风之极者,尘霾随之,此土之从木也;湿蒸之极者,霖雨随之,此水之从土也;阴寒之极者,雷电随之,此火之从水也。乃承制相从之理,何足异乎[5]?
 天老曰:何道而使之不从乎[6]?岐伯曰:从火者润其金乎,从金者抒其木乎,从木者培其土乎,从土者导其水乎,从水者助其火乎[7],毋不足、毋有余,得其平而不从矣[8]!
 天老曰:润其金而金仍从火,抒其木而木仍从金,培其土而土仍从木,导其水而水仍从土,助其火而火仍从水,奈何?岐伯曰:此阴阳之己变,水火之已漓,非药石针灸之可疗也[9]。
 
 陈士铎曰:言浅而论深。
 
 【注  解】
 
 
 [1]此篇主要论述风、寒、暑、湿、燥、热化气的主要原因及其治疗方法。
 [2]燥从热发,风从燥起,埃从风生,雨从湿注,热从寒来:热气过多就会化燥,燥气过盛就会化风,风气到达极点就会刮起尘埃,湿气蒸发太过就会导致下雨,发热到了极点就会寒化。
 [3]五行各有胜,亦各有制也:五行分别存在它能够克制的五行,也分别存在被其它五行所克制的情况。例如,木能克土,金能克木。
 [4]制之太过,则受制者应之,反从其化也:克制的力量太强,那么被克制的一方,反而会跟随克制的一方出现“化气”的情况。
 [5]乃承制相从之理,何足异乎:“承受”与“制约”是矛盾的双方,彼此相互依承,因此不足为异。
 [6]何道而使之不从乎:有什么方法使它不跟随化气呢?
 [7]从火者润其金乎,从金者抒其木乎,从木者培其土乎,从土者导其水乎,从水者助其火乎:这是五行从化的治则。
 [8]毋不足、毋有余,得其平而不从矣:不要不足,也不要有余,调整到五行之间得其平气,就不会再出现从化的情况了。
 [9]此阴阳之己变,水火之已漓,非药石针灸之可疗也:阴阳已经变化,性命即将竭绝,人之将死,药石针灸还有什么作用呢?
 
 【白  话】
 
 天老问:“燥从热发,风从燥起,埃从风生,雨从湿注,热从寒来,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岐伯说:“五行分别有它的优胜之处,也分别有制约它的因素。制约太过,那么被制约者就会出现适应,反而随着制约者产生变化。因此,热势到了极点,燥气必然相随,这是金随着火而变化;干燥到了极点,风必然相随,这是木随着金而变化;狂风到了极点,尘埃就会产生,这是土随着木变化;湿热熏蒸到了极点,大雨必然相随,这是水随着土而变化;阴寒到极点,雷电必然相随,这是火随着水变化。这是承接与制约相互跟随的道理,有什么值得怪异的呢?”
 天老问:“有什么方法可以使它不跟随呢?”岐伯说:“跟随火的滋润它的金气,跟随金的抒发它的木气,跟随木的培植它的土气,跟随土的疏导它的水气,跟随水的助长它的火气,不要不足,不要有余,得到平气就不会跟随了。”
 天老问:“滋润金气而金仍然跟随火,抒发木气而木仍然跟随金,培植土气而土仍然跟随木,疏导水气而水仍然跟随土,助长火气而火仍然跟随水,怎么办呢?”岐伯说:“这是阴阳已经产生了变化,水火已经分离,并非药物、砭石、针灸可以治疗了。”
 
 陈士铎曰:语言虽然浅近,道理却很深奥。

 

探 微:
 篇名从化,从正化,抑或是从邪化呢?夫物极必反,宁可不足,毋可太过,不足尚可补足之,太过则无可挽回矣。后天阴阴偏胜,太过则致病。本来金可以制木,但金气太过则燥,干燥到极点,就会生狂风,所以无论先天修真还是后天养生,注重阴阳平秘非常重要,平气才可以化生,以自身阴阳调合天地阴阳,与天地阴阳处于平气,才能使生命长青,生生不息。
 涉及到先天修真,就必然讲到修炼内丹的火候,讲究阴阳平气尤其重要,如果火候太过,则有炉崩火坏的危险。修者切切在意,因此说丹道是一门经验科学,不是过来人,亲身体验者不足以语道矣!
 诗云:
      茫茫修道险征途,谁掌阳阴造化炉?
      男女同心看火候,乾坤万象变精粗。
 
 
第五十八章:冬夏火热篇

 【原 文】
 
 胡孔甲问于岐伯曰:冬令严冷凛冽之气逼人肌肤,人宜畏寒,反生热证,何也?岐伯曰:外寒则内益热也。
 胡孔甲曰:外寒内热,人宜同病,何故独热?岐伯曰:肾中水虚,不能制火,因外寒相激而火发也[2]。人身无藏非火,无腑非火也,无不藉肾水相养[3]。肾水盛则火藏,肾水涸则火动[4]。内无水养则内热已极,又得外寒束之,则火之郁气一发,多不可救。
 胡孔甲曰:火必有所助而后盛,火发于外,外无火助,宜火之少衰,乃热病发于夏转轻,发于冬反重[5],何也?岐伯曰:此正显火郁之气也。暑日气散而火难居,冬日气藏而火难泄。难泄而泄之,则郁怒之气所以难犯而转重也。
 胡孔甲曰:可以治夏者治冬乎?岐伯曰:辨其火热之真假耳,毋论冬夏也[6]。
 胡孔甲曰:善。
 
 陈士铎曰:治郁无他治之法,人亦治郁而已矣。
 
 【注  解】
 
 [1]此篇重在辨识冬夏二时火热之病机,在于肾水之盛衰。其治则在于明辨火之真假,而不在于冬夏也。
 [2]肾中水虚,不能制火,因外寒相激而火发也:如果肾水虚弱,则不能制约肾中之火,更因外寒的激惹,从而导致外寒内热病的产生 。
 [3]人身无脏非火,无腑非火也,无不藉肾水相养:人身的脏腑中都藏有火,而这些火,全凭肾火相养,才能藏之于内。
 [4]肾水盛则火藏,肾水涸则火动:肾脏中之水旺盛,则真火隐藏于内;如果肾脏中的水衰弱,那么相火就会动于内。这样,就会出现内热的病证。
 [5]热病发于夏转轻,发于冬反重:内热的疾病发生在夏天比较轻,发生在冬天反而比较重,这是因为夏天阳气发散于外,而冬天的阳气郁闭于内的原因。
 [6]辨其火热之真假耳,毋论冬夏也:治疗火热郁于内的病,关键在于辨别火热的真假,即辨别是虚火、还是实火,不需要区分冬天和夏天。
 
 【白 话】
 
 胡孔甲请问岐伯说:“冬天严冷凛冽的寒气侵逼人体的肌肤,应当出现惧怕寒冷的症状,反而出现发热的症状,为什么?”岐伯说:“外面天气寒冷,里面反而热气更加严重。”
 胡孔甲问:“外界寒冷,体内发热,人们应当同时发病,为什么只有一些人发热?”岐伯说:“肾中的水虚弱,不能制伏火热之气,因为外来寒气的激发,从而使内热发生。人身的五脏无非是火,六腑无非也是火,无一不是凭藉肾水来滋养。肾水旺盛火气就隐藏在体中,肾水干涸火气就会妄动。体内没有水的滋养,内热已达到极点,又遇到外寒来束缚,那么火的郁气一发动,多数人就不能挽救了。”
 胡孔甲问:“火必然有所助长然后才会旺盛,火发生在外面,外面没有火助,应当是火衰少,然而内热病发生在夏天时比较轻,而发生在冬天时反而比较严重,为什么?”岐伯说:“这是显示火的郁气。暑热的夏季真气容易发散,火气难以留在身中,冬天真气内藏,火气难以发泄。难以发泄而勉强发泄,那么郁怒之气因为难以制伏,转而加重。”
 胡孔甲问:“可以用治疗夏天火热的方法来治疗冬天的火热吗?”岐伯说:“只须辨别火热的真与假,不必论冬天和夏天。”
 胡孔甲说:“好。”
 
 陈士铎说:治疗郁热并没有其它特殊的方法,也只是解除郁热而已!


探 微:
 
 夏日主火,冬天为什么会起火呢?在后天临床上,冬令往往是疮疡疔痈的高发期。正如文中所言,人身五脏六腑处处皆火,使肾中真水相济一身,才能永保阴阳平秘;水火既济,让身心经常处平气状态,才能生生不息。所以肾水的保养尤其重要,不能因满足欲火竭泽而渔。
 在先天修真大道中,修士常把心肾水火比着铅和汞,我曾在道观中见过古人练习内功用的大铅球,外面的铅好比肾水之泽润周身,内里的汞,好比人一身中的五脏六腑的内火,无处不周。《道德经》中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身体构造其实和地球何其相似,地面上的海洋河流包裹着地心的烈火,水火既济,万物化生。
 诗云:
      水火均平炼汞铅,鼎中初现月纤纤。
      逢君悬圃摇头笑,如此而今不避嫌。
 
 
第五十九章:暑火二气篇

 【原  文】
 
 
 祝融问于岐伯曰:暑与火皆热证也,何六气分为二乎?岐伯曰:暑病成于夏,火病四时皆有,故分为二也[2]。
 祝融问曰:火病虽四时有之,然多成于夏,热蕴于夏而发于四时,宜暑包之矣。岐伯曰:火不止成于夏,四时可成也。火宜藏不宜发,火发于夏日者,火以引火也。其在四时虽无火之可发,而火蕴结于藏腑之中,每能自发,其酷烈之势较外火引之者更横,安可谈暑而不谈火乎?
 祝融曰:火不可发也,发则多不可救,与暑热之相犯有异乎?岐伯曰:暑与火,热同而实异也[3]。惟其不同,故夏日之火,不可与春秋冬之火共论;惟其各异,即夏日之暑,不可与夏日之火并举也。盖火病乃藏腑自生之热,非夏令暑热所成之火[4],故火证生于夏,仍是火证[5],不可谓火是暑,暑即是火也。
 祝融曰:暑、火非一也,分二气宜矣。
 
 陈士铎曰:暑与火不可并论[6],独吐至理。
 
 【注  解】
 
 
 [1]此篇分别论述暑、火二气的病因病机。
 [2]暑病成于夏,火病四时皆有,故分为二也:暑热之病,只形成于夏天;火热之病,春夏秋冬四时都会发生,因此分为二种病。
 [3]暑与火,热同而实异也:暑热之气与火热之气,热气相同,实际上还是有区别的。
 [4]火病乃藏腑自生之热,非夏令暑热所成之火:火热的病证,脏腑自行发生的热气,与夏天出现的中暑的火病,是不相同。
 [5]故火证生于夏,仍是火证:火热的病证发生在夏天,仍然是热证,而不是中暑。
 [6]暑与火不可并论:暑热之气引发的的病证,与火热之气引发的病症,不能相提并论。
 
 【白  话】
 
 祝融请问岐伯说:“暑与火都是热症,为什么在六气中要分为二种呢?”岐伯说:“暑热的病发生在夏天,火热的病四季都有发生,因此分为二种。”
 祝融问:火热的病虽然四时都有,然而多数是发生在夏天,火热蕴藏在夏天而发生在四季,应当包括暑热了。”岐伯说:“火热病不只在夏天发生,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火应当收藏不应当发泄,火热发生在夏天,是火来引火。在四季,虽然没有火来引发,然而火热蕴结于脏腑之中,经常能够自动发生,它的酷烈之势,与外来之火引起的相比更为猛烈,怎么可以只谈论暑热而不谈论火热呢?”
 祝融问:“火热不能发动,发动后多数不能救治,这与暑热的侵犯有差异吗?”岐伯说:“暑热与火热似乎相同,其实是有差异的。正是因为它们不同,因此夏天的火,不能与春、秋、冬的火一起来论述;正是因为它们分别存在差异,夏天的暑热就不能与夏天的火热一起论述。这是因为,火热病是脏腑自己出现的热气,不是夏天暑热所形成的火气,因此火症发生在夏天仍然是火症,不能说火就是暑、暑就是火。”
 祝融说:“暑与火不是一种,应当分为二种气了。”
 
 陈士铎说:暑与火不能相提并论,这里惟独说出了关键的道理。
 


探 微:
 
 暑与火自然不同,火是内火,暑是外火。暑只发于夏季,而火则分于四时。
 以上两篇专门谈火,外行人只知看后天火气致病,却不知供人生命之能量即火也,没有火,肾中真水所产生的能量没有使用的地方,没有水,光有火,火即成了无根之火,如风中之烛,堪堪将熄。后天之火,冬夏四时各有分属而成一年四季。先天火,二六时中温温烹炼,熬出水中金液,大丹可成,生死了断。
 在先天修真大道中,利用身中之火,提炼身中之金,有火候细微之说也。文武火,冬至夏至进火之时,各有阴阳刚柔文武粗细之说;退阴符,春分秋分沐浴之际,各有真假温寒生死晦明之分。这等细微之说,实关生死之学,须寻明师高人,细细探讨研究。古人有云:“差之毫厘不结丹”,又说“性靠悟,命要传”,性命之学,事关生死,丝毫不得儿戏。尤其本篇所言之火,古人有《火记》,今已失传,后有“万古丹经王”《参同契》是宏篇伟著,天书也,读者可参考之!
 诗云:
      明灯一盏照幽冥,火候精粗定死生。
      差却毫厘丹不结,须同大德细商成。
 
第六十章:阴阳上下篇
 
 【原 文】
 
 常伯问于岐伯曰:阳在上,阴在下,阳气亦下行乎?岐伯曰:阴阳之气上下相同,阳之气未尝不行于下也。
 常伯曰:寒厥到膝不到巅,头痛到巅不到膝[2],非阴气在下,阳气在上之明验乎?岐伯曰:阴气生于阳,阳气生于阴,盖上下相通,无彼此之离也。阳气从阴出于经脉之外,阴气从阳入于经脉之中[3],始得气血贯通,而五藏七腑无不周遍也[4]。寒厥到膝,阳不能达也,非阳气专在上而不在下也[5];头痛到巅,阴不能降也,非阴气专在下而不在上也[6]。天地不外阴阳,天地之阴阳不交,则寒暑往来,生长收藏咸无准实[7],人何独异哉?
 
 陈士铎曰:阳宜达,阴宜降也。二者相反,则达者不达,降者不降矣。论理阳之达有降之势,阴之降有达之机,总贵阴阳之不可反也。
 
 【注  解】
 
 [1]本篇以天地阴阳上下升降之理,论述人体阴阳中阴阳二气必需上下升降,才能使气血正常流通的道理,并阐明了厥逆和头痛的病机。
 [2]寒厥到膝不到巅,头痛到巅不到膝,非阴气在下,阳气在上之明验乎:由寒极引发的厥逆只到膝盖不到头部,由阴气不降引发的头痛只发生在头部不会下降到膝盖,这不是阴气在下、阳气在上的明证吗?
 [3]阳气从阴出于经脉之外,阴气从阳入于经脉之中:阳气发源于营血之中流通到经脉之外,阴气生成于阳部注入经脉之中。
 [3]始得气血贯通,而五脏七腑无不周遍也:阴阳二气上下升降,内外流通,使得气血贯通,周流五脏七腑。
 [5]寒厥到膝,阳不能达也,非阳气专在上而不在下也:由寒极引发的厥逆只到膝盖,是因为阳气不能到达膝盖以下的部位,并不是阳气专门在上,而不在下。
 [6]头痛到巅,阴不能降也,非阴气专在下而不在上也:由阴气不降引发的头痛,是因为阴气不能正常下降,并不是阴气专门在下,而不在下。
 [7]天地之阴阳不交,则寒暑往来,收藏生长,咸无准实:天地的阴阳二气不相交,那么寒来暑往、生长收藏,就没有了凭据。推而方之,三才皆由阴阳之生化,岂止上下哉?
 
 【白 话】
 常伯请问岐伯说:“阳气在上,阴气在下,阳气也能够向下行走吗?”岐伯说:“阴阳之气上下相同,阳气并不是不向下行走。”
 常伯问:“寒厥的症状发展到膝盖不上行到头顶,头痛到头顶不下到膝盖,这不是阴气在下,阳气在上的明证吗?”岐伯说:“阴气生于阳,阳气生于阴,上下相通,彼此不相分离。阳气跟随阴气运行到经脉之外,阴气跟随阳气进入经脉之中,才能气血贯通,使得五脏七腑没有不周遍的。寒厥到膝盖,是阳气不能到达,并不是阳气专在上而不在下;头痛在头顶,是阴气不能下降,并不是阴气专在下而不在上。天地不外乎阴阳二气,天地的阴阳不交,那么寒暑往来,收藏生长都没有准则了,人又怎么会惟独有差异呢?”
 
 陈士铎说:阳气应当上达,阴气应当下降。如果二者相反,那么应当上达的不上达,应当下降的就不下降了。从道理上来讲,阳气的上达也有着下降的趋势,阴气的下降也有着上达的动机,总之贵在阴阳的运行不能相反。
 
 

 

 

【探 微】:
 
 世俗之流,都以为阳上阴下是为定例,不也可笑。阴阳本是互根互化,相互交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才会生生不息,源源不断,岂有分而化之之理。阳生于阴,阴生于阳,气生于血,血成于气,气血营卫,昼夜通行而大衍之数成,天地间无处不阴阳矣!
 后天之所以有寒暑往来,四季时令之变化,人之所以会有生老病死,只有一个原因,本章给出一个惊天答案,可以说是人的生死之谜,那就是——“阴阳不交”。“天地之阴阳不交,则寒暑往来。收藏生长咸无准实,人何独异哉?”如有异者,是逆天而行者,先天修真之人逆转先天,使阴阳相交,则立脱生死,寒暑不侵,四时不分,则阴阳复归于无极之境,进入无何有之乡,岂有阴阳上下之说呢?
 诗云:
      本来一气产阴阳,生死途中两渺茫。
      今日擒来归始处,永无寒暑定时光!
 
 
 
 
第六十一章  营卫交重篇[1]

 【原文】
 雷公曰:阳气出于卫气,阴气出于营气。阴主死,阳主生。阳气重于阴气,宜卫气重于营气矣[2]。岐伯曰:营卫交重也。
 雷公曰:请问交重之旨。岐伯曰:宗气积于上焦,营气出于中焦,卫气出于下焦。盖有天地[3],有阳气,有阴气。人禀天地之二气,亦有阴阳。卫气即阳也,由下焦至中焦,以升于上焦,从阴出阳也[4];营气即阴也,由中焦至上焦,以降于下焦,从阳入阴也[5]。二气并重,交相上下,交相出入,交相升降,而后能生气于无穷也。
 雷公曰:阴阳不可离,予既已知之矣,但阴气难升者谓何?岐伯曰:阴气精专,必随宗气以同行于经隧之中。始于手太阴肺经太渊穴,而行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6],而又始于手太阴肺经。盖阴在内不在外,阴主守内不主卫外,纡折而若难升,实无晷之不升也[7]。故营卫二气,人身并重,未可重卫轻营也。
 雷公曰:善。
 
 陈士铎曰:营卫原并重也。世重卫而轻营者,不知营卫也。
 
 【注解】
 [1]本篇论述卫气与营血并重的道理。雷公并非不知营卫交重之理,明知故问,以醒世之学者。
 [2]阳气重于阴气,宜卫气重于营气矣:强调阴阳平衡,又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亦含交重之义。
 [3]盖有天地:原文为“盖有天”,文义不通,故改为“盖有天地”。
 [4]卫气即阳也,由下焦至中焦,以升于上焦,从阴出阳也:阳气(卫气)由下焦上升到中焦,再到中焦,从阴位上升到阳位。下焦,即脐下的下丹田以及位于督脉线上的尾闾关等关窍和组织结构。
 [5]营气即阴也,由中焦至上焦,以降于下焦,从阳入阴也:营气即营血,由中焦化生,上达于上焦,下降于下焦,从阳位进入阴位,形成全身的血液循环。
 [6]始于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十二经之循行,如环而无端,周流不息。
 [7]纡折而若难升,实无晷之不升也:阳气的运行曲折,似乎难以上升,其实却象天星按照晷影运行一样,无时无刻不在上升之中。
 
 【白话】
 雷公问:“阳气表现为卫气,阴气表现为营气。阴气主管死亡,阳气主管发生。阳气与阴气重叠,应当卫气与营气重叠了。”岐伯说:“这是营气与卫气相互重叠。”
 雷公问:“请问相互重叠的含义。”岐伯说:“宗气积聚在上焦,营气从中焦发出,卫气从下焦发起。因为有天地,有阳气,有阴气。人禀受天地的二气,也有阴阳二气。卫气就是阳气,由下焦到达中焦,上升到上焦,这是从阴出阳;营气就是阴气,由中焦到达上焦,再下降到下焦,从阳入阴。二气相互重叠,相互上下,相互出入,相互升降,然后才能产生无穷的生气。”
 雷公问:“阴阳不能分离,我已经知道了,但是阴气难以上升,为什么?”岐伯说:“阴气精凝专一,必须随着宗气一起运行在经络之中,从手太阴肺经的太渊穴开始,行走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从手太阴肺经开始。因为阴气在内不在外,阴气主管持守里面,不负责防卫表面,运行曲折似乎难以上升,其实无时刻不在上升。因此营气和卫气,对于人身都是很重要的,不能只重视卫气而轻视营气。”
 雷公说:“好。”
 
 陈士铎说:营气和卫气原来是同等重要的。有的人重视卫气而轻视营气,这是没有认识营气和卫气啊!
 
 【探微】:
   阴阳二气分化人体后天,就成为营血卫气。营阴卫阳,互重互化,生气无穷。命门元气转入膻中宗气,宗气分化成营血卫气,卫气属阳,却屈居于下,便于上行运化。营血性阴,却从上往下,流行于十二经隧之中。二者相互转化,阴阳一体,岂世人偏重于卫而轻视于营呢?
  今观世间无知俗人,为满足后天无边奢欲,稍有不谐,便责之为阳虚,便滥用补气壮阳之药,竭泽而渔,搜骨剔髓。实令知者寒心矣!
  吾等修真逆天之人,自当明白营卫并重,阴阳互根,绝对不会偏重于一隅而致阴阳失调,气血失和,道不成反而致病矣。观今天世俗之人,不明白修真之大道,乃自身阴阳调和,气血龙虎交合之道,妄讲养生,或排毒,或壮阳,或补气,等等外道不一而足,读者朋友还记得第一章所说的逆转之道吗?
 诗云:
      昼夜河图大衍轮,本来营卫是同根。
      阴阳一炁分流后,便有人间素女门。
 
五藏互根篇第六十二[1]

 【原文】
 雷公问于岐伯曰: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余既知之矣。然论阴阳之变迁也,未知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亦有定位乎?
 岐伯曰:阴阳互根也,原无定位,然求其位亦有定也。肺开窍于鼻,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2],厥阴与督脉会于巅[3],此阳中有阴,阴居阳位也;肝与胆为表里,心与小肠为表里,肾与膀胱为表里,脾与胃为表里,肺与大肠为表里,包络与三焦为表里,此阴中有阳,阳居阴位也。
 雷公曰:请言互根之位。
 岐伯曰:耳属肾而听声,声属金,是耳中有肺之阴也[4]。鼻属肺而闻臭,臭属火,是鼻中有心之阴也[5]。舌属心而知味,味属土,是舌中有脾之阴也[6]。目有五轮,通贯五藏[7],脑属肾,各会诸体[8],是耳与脑有五藏之阴也。大肠俞在脊十六椎旁[9],胃俞在脊十二椎旁,小肠俞在背第十八椎,胆俞在脊十椎旁,膀胱俞在中膂第二十椎,三焦俞在肾俞之上脊第十三椎之旁,包络无俞,寄于膈俞,在上七椎之旁[10],是七腑阳中有阴之位也。惟各有位,故其根生生不息也,否则虚器耳,何根之有哉?
 雷公曰:善。
 
 陈士铎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无位而有位者,以阴阳之有根也。
 
 【注解】
 [1]本篇对于五脏互根,即脏腑阴阳之互根,表现为视、听、言、动、思,作了细致入微的论述。揭示了养生修真的路径,暗示了至关重要的玄关一窍的位置,具有重要价值!
 [2]肺开窍于鼻,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肺开窍于鼻,藏魄,发则为言;心开窍于舌,藏神,发则为动;脾开窍于口,藏意,发则为识;肝开窍于目,藏魂,发则为视;肾开窍于耳,藏精,发则为听。精神魂魄意,修真之药物也。目视、心动、意思、口言、耳听,顺则生人,逆则生仙,为养生修真之路径也。
 [3]厥阴与督脉会于巅:厥阴肝经与督脉在头顶交会之处为百会穴。百会穴为全身“阳极”之穴,不是内修的入首窍位。
 [4]耳属肾而听声,声属金,是耳中有肺之阴也:肾开窍于耳,功用为听声,声属肺金,故耳中藏有肺金之阴。
 [5]鼻属肺而闻臭,臭属火,是鼻中有心之阴也:鼻开窍于皮毛,功用为闻臭,臭属心火,故鼻中藏有心火之阴。
 [6]舌属心而知味,味属土,是舌中有脾之阴也:舌开窍于口,功用为尝味,味属脾土,故舌有藏有脾土之阴。
 [7]目有五轮,贯通五脏:目之五轮:木轮,火轮,土轮,金轮,水轮。木轮通于肝脏,火轮通于心脏,土轮通于脾脏,金轮通于肺脏,水轮能于肾脏。因为双目可贯通五脏,连结七腑,所以在养生修真中极其重要!《阴符经》曰:“机在目。”即暗示双目的重要作用。
 [8]脑属肾,各会诸体:脑之所以属肾,以其藏精也。“各会诸体”,蕴藏奥秘,必结合《奇恒篇》“脑为泥丸,即上丹田也”进行研究,才能从中得到真知。
 [9]大肠俞在脊十六椎:即夹脊关(肾脊关)的窍位所在。此处配东方卯位,属木,为生气之所在。在小周天向大周天突破时,攒簇五行的紫气东来、三阳开泰即在此处。
 [10]包络无俞,寄于膈俞,在上七椎之旁:《内经》曰:“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即此。
 
 【白话】
 雷公请问岐伯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我已经知道了,然而论述阴阳的变迁,不知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也有定位吗?”岐伯说:“阴阳互相以对方为根本,本来没有固定的位置,然而寻求它们的位置也可以是固定的。肺开窍于鼻,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厥阴与督脉会合于头顶,这是阳中有阴,阴气居于阳位;肝与胆为表里,心与小肠为表里,肾与膀胱为表里,脾与胃为表里,肺与大肠为表里,包络与三焦为表里,这是阴中有阳,阳气居于阴位。”
 雷公问:“请说明五脏互相作为根源的位置。”岐伯说:“耳属于肾,主听声音,声属于金,这是耳中有肺的阴气。鼻属于肺,主闻香嗅之气,嗅属于火,这是鼻中有心的阴气。舌属于心,主管味道,味道属于土,是舌中有脾的阴气。眼睛内有五轮,贯通五脏,脑属于肾,会合身体的各个部分,这是耳与脑中有五脏的阴气。大肠腧在脊柱的第十六椎旁边,胃腧在脊柱的第十二椎旁边,小肠腧在脊柱的第十八椎旁边,胆腧在脊柱的第十椎旁边,膀胱腧在中膂的第二十椎,三焦腧在肾腧之上脊柱的第十三椎旁边,包络没有腧,寄居在膈腧,在脊柱的第七椎的旁边,这是七腑阳中有阴的位置。只有分清楚它们的位置,才能生生不息,否则就成为虚无的脏器了,还有什么根呢?”
 雷公说:“好。”
 
 陈士铎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没有位置其实又有位置,因为阴阳分别有根本。
 【探微】:
    丹经中常言的名词:“五炁朝元”,在本章中得到了根本性的解释,为什么修真者逆返阴阳,反观内守,就会引起五脏元气的团聚和升发呢?究其原因,原来五脏元气中也分阴阳,而修真者将后天外放的“视、听、言、动”功能内收,促使五脏元气阴阳自配,自然能将以往外放的能量重新向内释放,从而象后天在母体内由肾精分化成五脏六腑那样成长出人的元命来,这个元就是“仁”、“真”、“道”是人的第二条生命——元婴。
 而肾在后天开窍于耳,肺开窍于鼻,心开窍于舌,而五脏元气全聚于眼睛,眼睛内观又汇于脑海泥丸宫。归五气于元府,养元婴于真宫,养元婴就是在泥丸宫内,慢慢地使元婴也具备了“视、听、言、动”的能力,阳神可成了。
 诗云:
      五炁朝元产玉真,也能言笑也能颦。
      先天后土同根造,逆返阴阳是圣人。
 
八风固本篇第六十三[1]

 【原文】
 雷公问于岐伯曰:八风出于天乎?出于地乎?抑出于人乎?岐伯曰:八风出于天地,人身之五风合而成病。人无五风,天地之风不能犯也。
 雷公曰:请问八风之分天地也。岐伯曰:八风者,春夏秋冬东西南北之风也。春夏秋冬之风,时令之风也,属于天;东西南北之风,方隅之风也[2],属于地。然而地得天之气,风乃长;天得地之气,风乃大。是八风属于天地,可合而不可分也[3]。
 雷公曰:人之五风,何以合天地乎?岐伯曰:五风者,心肝脾肺肾之风也,五藏虚而风生矣[4]。以内风召外风,天地之风始翕然相合。五藏不虚,内既无风,外风何能入乎[5]?
 雷公曰:风既入矣,祛外风乎?抑消内风乎?岐伯曰:风由内召,不治内将何治乎?
 雷公曰:治内风而外风不散奈何?岐伯曰:内风不治,外风益入,安得散乎[6]?治藏固其本,治风卫其标,善治八风者也[7]。
 雷公曰:何言之善乎!请志之,传示来者。
 
 陈士铎曰:小风之来,皆外感也,外感因于内召。故单治内不可也,单治外亦不可也。要在分之中宜合,合之中宜分也[8]。
 
 【注解】
 [1]此篇对八风及其本始进行辨析,阐明了八风及其致病的病机,并提出了“治脏固其本,治风卫其标”的标本兼治原则。
 [2]方隅:即东、南、西、北四方,以及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隅也。
 [3]八风属于天地,可合而不可分也:原文为“可分而不可分也”,据文义改之。
 [4]五脏虚而风生矣:五脏空虚,虚邪之风乘虚而入,成为中风的病因。因此,应当及时预防。
 [5]五脏不虚,内既无风,外风何能入乎:五脏内的正气充实,就不会有内风的存在,虚邪贼风就难以乘虚而入。
 [6]内风不治,外风益入,安得散乎:内因尚未巩固,外风乘虚而入,如此,风气如何才能驱散呢?
 [7]治脏固其本,治风卫其标,善治八风者也:指出“内强脏腑以固其本、外治风气以治其标”的治风原则。
 [8]要在分之中宜合,合之中宜分也:宜分宜合之法,即标本兼治也。
 
 【白话】
 雷公请问岐伯说:“八风来源于天呢?来源于地呢?还是来源于人呢?”岐伯说:“八风来源于天、地,与人身的五风相合而发病。如果人体中没有五风,则天地的邪风不能侵犯。”
 雷公问:“请问如何将八风分配给天地?”岐伯说:“八风,指春、夏、秋、冬、东、西、南、北之风。春、夏、秋、冬之风,是时令之风,属于天;东、西、南、北之风,是方位之风,属于地。然而,地得到天的气,风才能长;天得到地的气,风才能大。因此八风虽然分别属于天地,形式上可分、实际上不可分。”
 雷公问:“人的五风,如何与天地相合呢?”岐伯说:“五风,是心、肝、脾、肺、肾的风,五脏虚弱内风就会产生了。因为内风召感外风,天地之风才会开始与它相合。五脏不虚弱,身内既然没有风,外风又怎么能够进入呢?”
 雷公问:“外风既然进入了,是祛除外风呢?还是抑制和消除内风呢?”岐伯说:“外风由身内召感而来的,不治内风,又将怎么治呢?”
 雷公问:“治疗内风,但是外风不消散,怎么办呢?”岐伯说:“内风得不到治疗,外风的进入就会更加厉害,又怎么能够消散呢?治疗五脏以便坚固内在的本,治疗风气以防卫外来的标,这才是善于治疗八风啊!”
 雷公说:“说得真好啊!请记载下来,传给后来的学者。”
 
 陈士铎说:外来的小风,都是外感。外感的原因在于内召,因此仅仅治疗身内是不行的,仅仅治外面也是不行的。要点在于分别之中有相合,相合之中有分别。
【探微】:
  佛教有偈语“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形容得非常形象。但是区别的是,佛家说的八风吹不动者,乃是心性灵识之把握不动,八风也不是自然天地之风,而是七情六欲中之风气也;而我道家所言之八风乃“春、夏、秋、冬、东、南、西、北”之风,吹不动者,先天地所生元气根本也。
 后天疾病之因和临床治则,本篇中已尽言。然“外经”的宗旨在于论道,读者宜省,不要忘了,我们在前面所说的内外逆转之道,看到本篇中最关键的话:“治藏固其本,治风卫其标”这才是真正的核心宗旨所在,固其本自然八风吹之不动,卫其标自然外邪不入。先固其本,内不为七情六欲所伤;再卫其标,外不被邪气所中,岂不比佛法之“端坐紫金莲”更高吗?
 诗云:
      先明真性拒情迷,再固金身命不离。
      千劫八风安可坏,笑玩生死上天梯!
 
  
卷八
      八风命名篇第六十四[1]

 【原文】
 少俞问于岐伯曰:八风分春夏秋冬、东西南北乎?岐伯曰:然。
 少俞曰:东西南北不止四风,合之四时,则八风不足以概之也。岐伯曰:风不止八,而八风实足概之。
 少俞曰:何谓也?岐伯曰:风从东方来,得春气也;风从东南来,得春气而兼夏气矣[2];风从南方来,得夏气也;风从西南来,得夏气而兼秋气矣[3];风从西方来,得秋气也;风从西北来,得秋气而兼冬气矣[4];风从北方来,得冬气也;风从东北来,得冬气而兼春气矣[5]。此方隅、时令合而成八也。
 少俞曰:八风有名乎?岐伯曰:东风名和风也,东南风名薰风也,南风名热风也,西南风名温风也,西风名商风也,西北风名凉风也,北风名寒风也,东北风名阴风也[6],又方隅时令合而名之也。
 少俞曰:其应病何如乎?岐伯曰:和风伤在肝也,外病在筋[7];薰风伤在胃也,外病在肌[8];热风伤在心也,外病在脉[9];温风伤在脾也,外病在腹[10];商风伤在肺也,外病在皮[11];凉风伤在膀胱也,外病在营卫[12];寒风伤在肾也,外病在骨[13];阴风伤在大肠也,外病在胸胁[14]。此方隅时令与藏腑相合而相感也。然而藏腑内虚,八风因得而中之[1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非空言也[16]。
 少俞曰:人有藏腑不虚而八风中之者,又是何谓?岐伯曰:此暴风猝中,不治而自愈也。
 
 陈士铎曰:八风之来皆外感也,外感因于内召。故治内而外邪自散;若自外病者,不必治之。
 
 【注解】
 [1]此篇论述八风的命名及其病因、病机、治则,强调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病机,提示“正气内存,邪不易干”的养生原则。
 [2]风从东南来,得春气而兼夏气矣:东方为春气,南方为夏气,风从东南来,故得春气兼夏气。
 [3]风从西南来,得夏气而兼秋气矣:南方为夏气,西方为秋气,风从西南来,故得夏气兼秋气。
 [4]风从西北来,得秋气而兼冬气矣:西方为秋气,北方为冬气,风从西北来,故得秋气兼冬气。
 [5]风从东北来,得冬气而兼春气矣:北方为冬气,东方为春气,风从东北来,故得冬气兼春气。
 [6]东风名和风也,东南风名薰风也,南风名热风也,西南风名温风也,西风名商风也,西北风名凉风也,北风名寒风也,东北风名阴风也:这是八风的命名,也是本篇的篇名。
 [7]和风伤在肝也,外病在筋:和风发于东方,内应肝脏,肝主筋,故外部在筋络。
 [8]薰风伤在胃也,外病在肌:薰风发于东南,内应胃腑,胃主肌肉,故外病在肌肉。
 [9]热风伤在心也,外病在脉:热风发于南方,内应心脏,心主脉,故外病在血脉。
 [10]温风伤在脾也,外病在腹:温风发于西南,内应脾脏,脾主腹,故外病在腹部。
 [11]商风伤在肺也,外病在皮:商风发于西方,内应肺脏,肺主皮毛,故外病在皮毛。
 [12]凉风伤在膀胱也,外病在营卫:凉风发于西北,内应膀胱,膀胱通调营卫,故外病在营卫。
 [13]寒风伤在肾也,外病在骨:寒风发于北方,内应肾藏,故外病在骨髓。
 [14]阴风伤在大肠也,外病在胸胁:阴风伤在大肠也,外病在胸胁。
 [15]藏腑内虚,八风因得而中之:风为阳邪,其性善行而数变。其脏腑内虚,八风便会乘虚而入,使人得筋、肉、脉、腹、皮、骨、营卫之病。
 [1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非空言也:正气内虚,则邪气容易集中侵袭其处。例如,太阳卫外之气虚衰,则外邪较易侵入,引发伤寒一类病证。
 
 【白话】
 少俞请问岐伯说:“八风分为春、夏、秋、冬、东、西、南、北吗?”岐伯说:“是的。”
 少俞问:“东、西、南、北不只四风,配合四时,八风不足以概括啊!”岐伯说:“虽然不只八种风,但是八风实际上足以概括了。”
 少俞问:“怎么说呢?”岐伯说:“风从东方来,得到的是春天的气;风从东南来,得到的是春天的气并兼有夏天的气:风从南方来,得到的是夏天的气;风从西南来,得到的是夏天的气并兼有秋天的气;风从西方来,得到的是秋天的气;风从西北来,得到的是秋天的气并兼有冬天的气;风从北方来,得到的是冬天的气;风从东北来,得到的是冬天的气并兼有春天的气。这是方隅与时令配合形成八风。”
 少俞问:“八种风有名称吗?”岐伯说:“东风称为和风,东南风称为薰风,南风称为热风,西南风称为温风,西风称为商风,西北风称为凉风,北风称为寒风,东北风称为阴风。这也是用方位与时令配合来命名。”
 少俞问:“它们对应的病怎么样?”岐伯说:“和风在内伤害肝,在外病在筋;薰风在内伤害胃,在外病在肌肉;热风在内伤害心,在外病在脉;温风在内伤害脾,在外病在腹;商风在内伤害肺,在外病在皮肤;凉风在内伤害膀胱,在外病在营卫;寒风在内伤害肾,在外病在骨;阴风在内伤害大肠,在外病在胸胁。这是方位、时令与脏腑配合而相互感应。然而,脏腑内在的虚弱,八风因此才得以侵入,邪气所凑集的地方,正气必然虚弱,这不是空泛的言论。”
 少俞问:“有的人脏腑不虚弱,但是八风也可以伤害他,又是怎么说呢?”岐伯说:“这是猛烈的暴风突然伤害他,不治疗也会自然痊愈。”
 陈士铎说:八风来入侵都是外感,外感的原因在于内召。因此,治疗里面外邪就会自然消散;如果起源于外来的病,不必治它。
【探微】:
 这一篇紧接上篇,所言之八风之名,正如佛家所言:皆皮毛之外相也。但论人与天地相感相合相召这言,岂佛学之所能并论呢?不管外风何名,我只内固真元,抱一守本,管他外邪何风,概难入内也。“邪之所凑,其气不虚,非空言也”。果有脏腑不虚,偶入邪气,岂可惧哉!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老子所言岂虚妄乎,我在此言,我守其一,八风不动。
 诗云:         抱元归一道藏怀,一任八风千劫来。
         种种名称皆假幻,修真只在守灵台。
 
 
 
太乙篇第六十五[1]

 【原文】
 风后[2]问于岐伯曰:八风可以占疾病之吉凶乎?岐伯曰:天人一理也,可预占以断之[3]。
 风后曰:占之不验何也?岐伯曰:有验有不验者,人事之不同耳,天未尝不可占也[4]。
 风后曰:请悉言之。岐伯曰:八风休咎,无日无时不可占也。如风从东方来,寅卯辰时则顺[5],否则逆矣,逆则病;风从西方来,申酉戌时则顺[6],否则逆矣,逆则病;风从南方来,巳午未时则顺[7],否则逆矣,逆则病;风从北方来,亥子丑时则顺[8],否则逆矣,逆则病。
 风后曰:予闻古之占风也,多以太乙之日为主[9]。岐伯曰:无日无时不可占也,恐不可为训乎?占风以太乙日决病,所以验不验也[10]。
 风后曰:舍太乙以占吉凶,恐不验更多耳。岐伯曰:公何以信太乙之深也?
 风后曰:太乙移日,天必应之风雨,风雨和则民安而病少,风雨暴则民劳而病多。太乙在冬至日有变,占在君;太乙在春分日有变,占在相;太乙在中宫日有变,占在相吏;太乙在秋分日有变,占在将;太乙在夏至日有变,占在民。所谓有变者,太乙居五宫之日,得非常之风也。各以其所主占之,生吉克凶,多不爽也。岐伯曰:请言风雨之暴[11]。
 风后曰:暴风南方来,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脉,其气主热[12]。暴风西南方来,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肌,其气主弱[13]。暴风西方来,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皮肤,其气主燥[14]。暴风西北方来,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其气主清[15]。暴风从北方来,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寒[16]。暴风东北方来,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两胁腋骨下及肢节,其气主温[17]。暴风东方来,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筋经,其气主湿[18]。暴风东南方来,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重着[19]。言风而雨概之矣。岐伯曰:人见风辄病者,岂皆太乙之移日乎[20]?执太乙以占风,执八风以治病,是泥于论风也[21]。夫百病皆始于风[22],人之气血虚馁,风乘虚辄入矣[23],何待太乙居宫哉?
 
 陈士铎曰:人病全不在太乙,说得澹而有味。
 
 【注解】
 [1]此篇辨析太乙占风之术,以及执着于太乙占风术以治病的弊端。
 [2]风后:黄帝管风的大臣。《史记》记载:“帝梦而得其人。”故名。
 [3]天人一理也,可预占以断之:河图陈列的天象与洛书排列的地理,其理一致,可以作为占风的依据。例如,河图为三八,天时为春令,地理为东方,八风为和风。
 [4]天未尝不可占也:圣人开辟易道,上算天文,下算地理,中算人事。故曰“天未尝不可占也”。
 [5]如风从东方来,寅卯辰时则顺,否则逆矣,逆则病;东方春令,四时为寅卯辰,故寅寅卯辰时为顺。逆者,不当令、不得位的虚邪贼风,最易使人发病。例如,春令寅卯辰时,风从西方来,为商风,即为虚邪贼风,应及时避开。其余仿此。
 [6]风从西方来,申酉戌时则顺:原文误作“风从北方来,申酉戌时则顺”,故改之。西方秋令,四时为申酉戌,故申酉戌时为顺。
 [7]风从南方来,巳午未时则顺:南方夏令,四时为巳午未,故巳午未时为顺。
 [8]风从北方来,亥子丑时则顺:北方冬令,四时为亥子丑,故亥子丑时为顺。
 [9]予闻古之占风也,多以太乙之日为主:这是以风后为代表的“太乙占风术”的观点。
 [10]占风以太乙日决病,所以验不验也:正因为以太乙占风术来确定疾病,才导致了有时准验、有时不准验的情况。显然,太乙占风术用于诊断疾病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11]请言风雨之暴:天师明知风后拘泥于太乙占风之术,故意让其言之。
 [12]暴风南方来,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脉,其气主热:南方属火,对应于心脏和血脉,其病为热气。
 [13]暴风西南方来,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肌,其气主弱:西南属土,对应于脾脏和肌肉,其病为萎弱。
 [14]暴风西方来,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皮肤,其气主燥。西方属金,对应于肺脏和皮毛,其病为干燥。
 [15]暴风西北方来,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其气主清:西北属金,对应于小肠和手太阳小肠经,其病主因热暴死。
 [16]暴风从北方来,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寒:北方属水,对应于肾脏和骨髓,其病为寒凝。
 [17]暴风东北方来,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两胁腋骨下及肢节,其气主温:东北属土,对应于大肠和肢胁,其病为风温。
 [18]暴风东方来,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筋经,其气主湿:东方属木,对应于肝脏和筋经,其病为风湿。
 [19]暴风东南方来,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重着:东南属木,对应于胃和肌肉,其病为重着。重着之病,全身自觉沉重,或腰间如带五千钱。
 [20]人见风辄病者,岂皆太乙之移日乎:人们往往有见风就病的,难道都是因为太乙移日吗?此问,风后无言以答。
 [21]执八风以治病,是泥于论风也:婉言驳斥风后的谬误。
 [22]夫百病皆始于风:风为阳邪,为百病之长,是导致人体致病的首要原因。
 [23]人之气血虚馁,风乘虚辄入矣:引发人体风病的主要原因是内因虚馁,邪风乘虚而入。如果正气内存,虚邪贼风岂能侵入?
 
 【白话】
 风后请问岐伯说:“从八风可以占卜疾病的吉凶吗?”岐伯说:“天与人是一样的道理,可以通过预测来决断。”
 风后问:“占卜不应验,为什么?”岐伯说:“有的应验也有的不验,这是因为人事的不同,并不是天时不可占卜。”
 风后说:“请详细说明。”岐伯说:“八风的休咎,没有哪一天哪一个时辰不能占卜。例如,风从东方来,寅卯辰时为顺,否则就是逆了,逆就会得病。风从西方来,申酉戌时为顺,否则就是逆了,逆就会得病。风从南方来,巳午未时为顺,否则就是逆了,逆就会得病。风从北方来,亥子丑时为顺,否则就是逆了,逆就会得病。”
 风后说:“我听说古代对于风的占卜,多数是用太乙之日为主。”岐伯说:“其实没有哪一天哪一个时辰不能占卜,这种说法恐怕不能作为训导?以太乙日的风向占卜疾病,有应验的,也有不应验的。”
 风后说:“舍弃太乙日而占卜吉凶,恐怕不应验的会更多啊?”岐伯说:“你为什么会那么深信太乙占卜之术呢?”
 风后说:“太乙每天迁移,天必然相应出现风雨,风雨和顺民众就平安而病少,风雨狂暴民众就劳苦而多病。太乙在冬至之日有变化,占卜会应验在君主;太乙在春分之日有变化,占卜会应验在臣相;太乙在中宫之日有变,占卜会应验在官吏;太乙在秋分之日有变化,占卜会应验在大将;太乙在夏至之日有变化,占卜会应验在民众。所谓有变化,是指太乙位于五宫的日子,遇到不正常的风。分别以它所主宰的日子进行占卜,相生则吉,相克则凶,多数都会应验。”岐伯说:“请说明风雨的狂暴。”
 风后问:“暴风从南方来,它伤害人,在内位于心,在外位于脉,它的气是热气。暴风从西南方来,它伤害人,在内位于脾,在外位于肌肉,它的气是弱气。暴风从西方来,它伤害人,在内位于肺,在外位于皮肤,它的气是燥气。暴风从西北方来,它伤害人,在内位于小肠,在外位于手太阳经,脉象断绝则溢满,脉象闭结则不通,往往会暴死,它的气是清气。暴风从北方来,它伤害人,在内位于肾,在外位于骨与肩背的大筋,它的气是寒气。暴风从东北方来,它伤害人,在内位于大肠,在外位于两胁腋骨下和四肢关节,它的气是温气。暴风从东方来,它伤害人,在内位于肝,在外位于筋节,它的气是湿气。暴风从东南方来,它伤害人,在内位于胃,在外位于肌肉,它的气是重着之气。谈论风,雨也包括在其中了。”岐伯说:“人遇到风往往都会得病,这怎么都是太乙日的迁移呢?执着于太乙来占卜风,执着于八风来治病,这是拘泥地论风。百病都是从风开始,人的气血虚衰,风气就会乘虚而入,为什么要等待太乙位于某宫呢?”
 
 陈士铎曰:人体发病与太乙的迁移毫无关系,说得淡而有味。
【探微】
  太乙又叫太一,本是天地元气的名称,属先天之气,八风属于后天之气,太乙迁移而生八风,这是最原始的说法,但如果象本篇中风后拘泥于这种说法,就是不懂得后天气的变化了。人之所以会感八风以致病,都是因为人里面的太乙元气虚弱消耗了的缘故。天有太乙,人里面也有太乙,人如果太乙元气不虚,后天八风之邪根本无从可入,岂能致人于病呢?
 所以无论太乙如何变化,产生的八风如何之烈,只要人的太乙元气坚固,都不可能生病的,这里所讲的都是从后天疾病的机理来讲太乙之用的。
 在先天修真中,太乙之气相当于天地活子时,人如果从采活子时过渡到采正子时的阶段,那么,不管天地太乙如何变化,则无时无刻不是活子时了。
 诗云:
      太乙东皇活子时,八风吹动荡天池。
      真人守定中黄窟,一任阴阳造化之。
 
 
亲阳亲阴篇第六十六[1]

 【原文】
 风后问于岐伯曰:风与寒异乎?岐伯曰:异也。风后曰:何异乎?岐伯曰:风者,八风也;寒者,寒气也[2]。虽风未有不寒者,要之风寒各异也。
 风后曰:风与寒有异,入人藏腑,亦有异乎?岐伯曰:风入风府,寒不入风府也。
 风后曰:其义何居?岐伯曰:风阳邪,寒阴邪[3]。阳邪主降,阴邪主升[4]。主降者由风府之穴而入,自上而下也[5];主升者不由风府,由脐之穴而入,自下而上也[6]。
 风后曰:阴邪不从风府入,从何穴而入乎?岐伯曰:风府之穴,阳经之穴也;脐之穴,阴经之穴也[7]。阳邪从阳而入,故风入风门也[8];阴邪从阴而入,故寒入脐也[9]。阳亲阳,阴亲阴,此天地自然之道也[10]。
 风后曰:风穴招风,寒穴招寒。风门,风穴也,宜风之入矣。脐非寒穴也,何寒从脐入乎[11]?岐伯曰:脐非寒穴,通于命门,命门火旺则寒不能入,命门火衰则腹内阴寒,脐有不寒者乎[12]?阴寒之邪遂乘虚寒之隙,夺脐而入矣,奚论寒穴哉[13]?
 风后曰:善。
 
 陈士铎曰:阳邪入风府,阴邪入脐,各有道路也。
 
 【注解】
 [1]本篇论述风寒之差异以及“阳邪入风府,阴邪入脐,各有道路”的机理。
 [2]风者,八风也;寒者,寒气也:风,为东、南、西、北等八方之风;寒,指冬令、北方之气。
 [3]风阳邪,寒阴邪:风气,合于春时,东方,为河图少阳之气,故为阳邪;寒气,合于冬时,北方,为河图太阴之气,故为阴邪。
 [4]阳邪主降,阴邪主升:阳邪来源于天,故主降;阴邪出于地,故主升。
 [5]主降者由风府之穴而入,自上而下也:邪风由风府之穴进入人体,沿着三阳经往下降,到达足趾。
 [6]主升者不由风府,由脐之穴而入,自下而上也:寒邪由脐进入人体,沿着三阴经向上升,到达胸部和头部。
 [7]风府之穴,阳经之穴也;脐之穴,阴经之穴也:风府穴位于玉枕下方的督脉线上,是阳经的穴位;神阙穴(脐)位于是任脉线上,是阴经的穴位。
 [8]阳邪从阳而入,故风入风门也:风为阳邪,风府穴为风门,故风邪由风府进入。
 [9]阴邪从阴而入,故寒入脐也:寒为阴邪,脐为阴穴,故寒气由脐进入。
 [10]阳亲阳,阴亲阴,此天地自然之道也:阳邪亲合于阳穴,故风穴招风;阴邪亲合于阴穴,故寒穴招寒。这是天地自然的客观规律,并非人力可以左右。
 [11]脐非寒穴也,何寒从脐入乎:神阙穴(脐)虽然是阴穴,但是阴中有阳,对应于后天八卦的乾卦(),因此不是寒穴。那么,为什么寒气还会从肚脐进入人体呢?
 [12]命门火旺则寒不能入,命门火衰则腹内阴寒,脐有不寒者乎:当命门之火旺盛时,寒气不能侵入;当命门之火衰弱时,腹内就会有阴寒之气,便容易遭受寒气的侵袭。
 [13]阴寒之邪遂乘虚寒之隙,夺脐而入矣,奚论寒穴哉:阴寒之邪便会乘虚寒之隙,从神阙穴(脐)进入。因此,不论神阙穴(脐)是否为寒穴,都会感受寒气的侵袭。
 
 【白话】
 风后请问岐伯说:“风与寒有差别吗?”岐伯说:“有差别。”
 风后问:“有什么差别呢?”岐伯说:“风,是指八风;寒,是指寒气。虽然风没有不寒冷的,然而关键是它与风有差别。”
 风后问:“风与寒有差别,侵入人的脏腑,也有差别吗?”岐伯说:“风气进入风府,寒气不进入风府。”
 风后问:“它的含义是什么?”岐伯说:“风为阳邪,寒为阴邪。阳邪主管下降,阴邪主管上升。主管下降的由风府穴进入,从上面往下面行走;主管上升的不从风府穴进入,由肚脐的穴位进入,从下面向上面行走。”
 风后问:“阴邪不从风府穴侵入,从什么穴位侵入呢?”岐伯说:“风府穴,是阳经的穴位;肚脐的神阙穴,是阴经的穴位。阳邪从阳位侵入,因此风气进入风门;阴邪从阴位侵入,因此寒气进肚脐。阳气与阳气相亲,阴气与阴气相亲,这是天地自然运行的道理。”
 风后问:“风穴招来风气,寒穴招来寒气。风门是风穴,风气应当进入;肚脐并不是寒穴,为什么寒气会从肚脐进入呢?”岐伯说:“肚脐不是寒穴,但它连通命门,命门火旺时寒气就不能侵入,命门火衰时腹内就会阴寒,肚脐哪会不寒呢?阴寒的邪气于是乘着肚脐虚寒的空隙,从肚脐进入,又怎么需要论述寒穴呢?”
 风后说:“好。”
 
 陈士铎说:阳邪侵入风府穴,阴邪侵入肚脐,分别有它们的道路。
【探微】
  当内修达到内息大定之时,人就会自动招采外气,阴招阴,阳采阳,各归其道。在后天,外邪风寒入体,即可致病。风入风府之穴,寒入脐内;肝阳内亢,则风入经脉,是后天的内外招引。
 修真之人则逆其道而行之,用其外气之入,而运行于内景隧道,阳不足则采阳,阴不足则聚阴,圣胎可成矣!
 诗云:
      阴归寒府养元胎,阳入风门化炁来。
      本是天然分一气,冲开紫府聚灵台。
 
 
异传篇第六十七[1]

 【原文】
 雷公问曰:各藏腑之病皆有死期,有一日即死者,有二三日死者,有四五日死者,有五六日至十余日死者,可晰言之乎?岐伯曰:病有传经不传经之异,故死有先后也。
 雷公曰:请问传经。岐伯曰:邪自外来,内入藏腑,必传经也[2]。
 雷公曰:请问不传经。岐伯曰:正气虚自病,则不传经也。
 雷公曰:移寒移热,即传经之谓乎?岐伯曰:移即传之义,然移缓传急[3]。
 雷公曰:何谓乎?岐伯曰:移者,藏腑自移;传者,邪不欲在此腑而传之彼藏也[4]。故移之势缓而凶,传之势急而暴,其能杀人则一也。
 雷公曰:其传经杀人若何?岐伯曰:邪入于心,一日死。邪入于肺,三日传于肝,四日传于脾,五日传于胃,十日死。邪入于肝,三日传于脾,五日传于胃,十日传于肾,又三日邪散而愈,否则死。邪入于脾,一日传于胃,二日传于肾,三日传于膀胱,十四日邪散而愈,否则死。邪入于胃,五日传于肾,八日传于膀胱,又五日传于小肠,又二日传于心则死。邪入于肾,三日传于膀胱,又三日传于小肠,又三日传于心则死。邪入于膀胱,五日传于肾,又一日传于小肠,又一日传于心则死。邪入于胆,五日传于肺,又五日传于肾,又五日传于心则死。邪入于三焦,一日传于肝,三日传于心则死。邪入于胞络,一日传于胃,二日传于胆,三日传于脾,四日传于肾,五日传于肝,不愈则再传,再传不愈则死。邪入于小肠,一日传于膀胱,二日传于肾,三日传于包络,四日传于胃,五日传于脾,六日传于肺,七日传于肝,八日传于胆,九日传于三焦,十日传于大肠,十一日复传于肾,如此再传,不已则死。邪入于大肠,一日传于小肠,二日传于三焦,三日传于肺,四日传于脾,五日传于肝,六日传于肾,七日传于心则死。不传心仍传小肠,则生也。邪入于胆,往往不传,故无死期可定[5]。然邪入于胆,往往如见鬼神,有三四日即死者,此热极自焚也[6]。
 雷公曰:善。
 
 陈士铎曰:移缓传急,确有死期可定,最说得妙。
 
 【注解】
 [1]此篇主要论述五脏六腑的病邪传变规律以及预定死期。异传,指五脏六腑感受不同的邪气后出现的特异性传经现象。
 [2]邪自外来,内入藏腑,必传经也:外邪,即虚邪贼风之属,但多由内虚召来。
 [3]移即传之义,然移缓传急:转移与传变,含义大致相同,但是转移病情变化比较缓慢,而传变病情变化急重。
 [4]移者,藏腑自移;传者,邪不欲在此腑而传之彼藏也:转移,是在同一个脏腑中自行移动;传变,邪气不是在同一脏腑而是传到其它的肮腑。
 [5]邪入于胆,往往不传,故无死期可定:《内经》曰:“凡此十一藏,皆取决于胆。”邪气进入胆腑,往往不发生传变,故无法预定死亡日期。
 [6]然邪入于胆,往往如见鬼神,有三四日即死者,此热极自焚也:邪气进入胆腑,病情危重,往往出现幻听幻视,好象见到鬼神一样。出现这种情况,有的病人三四天就死亡了,这是热到极点自焚而亡。
 
 【白话】
 雷公问:“各脏腑的病都有死期,有一天就死亡的,有二三天死亡的,有四五天死亡的,有五六天至十多天死亡的,可以详细解析吗?”岐伯说:“疾病有传经和不传经的差异,因此死亡的日期有先后的差别。”
 雷公说:“请问传经?”岐伯说:“邪气从外面进来,进入脏腑,必然会传经。”
 雷公问:“请问不传经。”岐伯说:“正气虚损,病人自己发病,就不会传经。”
 雷公问:“寒气迁移和热气迁移,就是所谓的'传经’吗?”岐伯曰:迁移也有传变的意思,但是转移缓慢,而传变迅速。”
 雷公问:“怎么说呢?”岐伯说:“转移,是病气在同一个脏腑中迁移;传变,是邪气从某个脏腑传到别的脏腑。因此,转移的气势缓慢而凶险,传变的气势迅速而凶暴,而能够导致人死亡的结果却是一样的。”
 雷公问:“传经导致人死亡会怎么样?”岐伯说:“邪气进入心,一天死亡。邪气进入肺,三天传到肝,四天传到脾,五天传到胃,十天就会死亡。邪气进入肝,三天传到脾,五天传到胃,十天传到肾,又经过三天,邪气解散病就会痊愈,否则就会死亡。邪气进入脾,一天传到胃,二天传到肾,三天传到膀胱,十四天邪气解散就会痊愈,否则就会死亡。邪气进入胃,五天传到肾,八天传到膀胱,又经过五天传到小肠,又经过二天传到心就会死亡。邪气进入肾,三天传到膀胱,又经过三天传到小肠,又经过三天传到心就会死亡。邪气进入膀胱,五天传到肾,又经过一天传到小肠,又经过一天传到心就会死亡。邪气进入胆,五天传到肺,又经过五天传到肾,又经过五天传到心就会死亡。邪气进入三焦,一天传到肝,三天传到心就会死亡。邪气进入心包络,一天传到胃,二天传到胆,三天传到脾,四天传到肾,五天传到肝,不痊愈就会再次传变,再次传变不痊愈就会死亡。邪气进入小肠,一天传到膀胱,二天传到肾,三天传到包络,四天传到胃,五天传到脾,六天传到肺,七天传到肝,八天传到胆,九天传到三焦,十天传到大肠,十一天又传到肾,如此再次传变,不痊愈就会死亡。邪气进入大肠,一天传到小肠,二天传到三焦,三天传到肺,四天传到脾,五天传到肝,六天传到肾,七天传到心就会死亡。如果不传给心,仍然传到小肠,就可以存活。邪气进入胆,往往不传,因此没有死期可预定。然而邪气进入胆,往往象见到鬼神一样,也有人三四天就死亡了,这是热到极点自焚而亡。”
 雷公说:“好。”
 
 陈士铎说:转移缓慢,而传变迅速,的确有死期可以预定,说得妙极了!
 【探微】
    这一章写得惊心动魄,直言邪气之异传脏腑病变不愈则死,甚至连死期都定下来了。难怪梅自强前辈在“解要”中对此说法抱怀疑态度,强调现代医学的先进,可以快速救治,阻止不传不移。
 其实我读此篇,却有会于心,知此说乃后天顺行之说,如果跳越此层,依外经之宗旨来看,逆转生死,颠倒阴阳,把“必死”之说变成必生之道,将传变之邪气换而成内修之真气元神,再看传经之期日,原来是真元运行之火候。古人诚不我欺,原来有“五日一候,一年合七十二候”之说,却是过来人经验之语。就是说如果修得真元传经的速度也是之样的话,正好符合内丹火候之说了。
 诗云:
      生死原来一念间,真元邪气透玄关。
      修成正果全无病,笑把金丹即日还!
 
 
伤寒知变篇第六十八[1]

 【原文】
 雷公问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何以头项痛,腰脊强也?岐伯曰:巨阳者,足太阳也。其脉起于目内眦[2],上额交巅,入络脑[3],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4]。寒邪必先入于足太阳之经,邪入足太阳,则太阳之经脉不通,为寒邪所据,故头项痛,腰脊强也[5]。
 雷公曰:二日阳明受之,宜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矣;而头项痛、腰脊强,又何故欤[6]?岐伯曰:此巨阳之余邪未散也。
 雷公曰:太阳之邪未散,宜不入阳明矣。岐伯曰:二日则阳明受之矣。因邪留恋太阳,未全入阳明,故头项尚痛,腰脊尚强,非二日阳明之邪全不受也。
 雷公曰:三日少阳受之,宜胸胁痛、耳聋矣,邪宜出阳明矣。既不入少阳,而头项腰脊之痛与强,仍未除者,又何故欤[7]?岐伯曰:此邪不欲传少阳,转回于太阳也。
 雷公曰:邪传少阳矣,宜传入于三阴之经,何以三日之后太阳之证仍未除也?岐伯曰:阳经善变,且太阳之邪与各经之邪不同,各经之邪循经而入,太阳之邪出入自如,有入有不尽入也[8]。惟不尽入,故虽六七日,而其证未除耳。甚至七日之后,犹然头项痛,腰脊强,此太阳之邪乃原留之邪,非从厥阴复出而传之足太阳也。
 雷公曰:四日太阴受之,腹满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口干舌燥;六日厥阴受之,烦满囊缩[9]。亦有不尽验者,何也?岐伯曰:阴经不变,不变而变者,邪过盛也[10]。
 雷公曰:然则三阳三阴之经皆善变也,变则不可以日数拘矣。岐伯曰:日数者,言其常也;公问者,言其变也[11]。变而不失其常,变则可生,否则死矣。
 雷公曰:两感于寒者变乎?岐伯曰:两感者,越经之传也,非变也[12]。
 
 陈士铎曰:伤寒之文,世人不知。读此论,人能悟否?无奈治伤寒者不能悟也。
 
 【注解】
 [1]本篇名为“伤寒知变”,是针对《内经》“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的正常情况,而论述其变化情况。知常达变,方可以言大医也。
 [2]其脉起于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称为巨阳,其脉起于目内眦,并与督脉交会于此。此窍即庄子“缘督以为经”之经,是传统养生修真的入手窍位,其中大有玄机!
 [3]上额交巅,入络脑:巅,即督脉与厥阴交会之百会。“入于脑”,即《奇恒篇》中“脑为泥丸,即上丹田也。”
 [4]挟脊抵腰中:挟脊,即夹脊关,又名“肾脊关”。
 [5]腰脊强也:腰脊强直,活动不自如,与现代的强直性脊髓炎、腰椎间盘突出等证类似。
 [6]二日阳明受之,宜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矣,而头项痛、腰脊强:伤寒二日,阳明受之,应当出现“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的阳明病证,反而出现“头项痛、腰脊强”的太阳病证。
 [7]三日少阳受之,宜胸胁痛、耳聋矣,邪宜出阳明矣。既不入少阳,而头项腰脊之痛与强,仍未除者:伤寒三日,少阳受之,应当出现“胸胁痛、耳聋”的少阳病证,这就表明邪气已离开阳明,进入少阳;如果不进入少阳经,反而出现“头项腰脊之痛”的太阳病证,表明太阳的邪气没有解除。
 [8]各经之邪循经而入,太阳之邪出入自如,有入有不尽入也:其它各经的邪气都是循经而入,只有太阳经的邪气出入自如,有时传入其它经,有时不完全传入。
 [9]四日太阴受之,腹满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口干舌燥;六日厥阴受之,烦满囊缩:这是伤寒传入三阴经的主要症状。
 [10]阴经不变,不变而变者,邪过盛也:三阴的症状一般不会变化,如果出现了变化,就是邪气过于旺盛的原因了。
 [11]日数者,言其常也;公问者,言其变也:“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是伤寒传变的正常情况;而您所问的,旨在阐述伤寒传经的变化情况。显然,“言其变”,旨在补《内经》之不足。
 [12]两感者,越经之传也,非变也:两条经同时感受寒气,这是越经的传变,不是普通的传变。
 
 【白话】
 雷公问:“伤寒第一天,太阳受病,为什么会出现头项痛,腰脊强呢?”岐伯说:“太阳,是足太阳膀胱经。它的经脉起源于目内眦,上行到额头,与督脉交会于头顶,络脉进入脑中,回转出来下行到颈项部,循行到肩膊内,从两旁挟着脊柱抵达后腰中。寒邪必然先侵入足太阳的经脉,邪气进入足太阳,那么太阳的经脉不通,被寒邪所拘束,因此出现头项痛,腰脊强的症状。”
 雷公问:“第二天阳明受病,应当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反而出现头项痛,腰脊强,这又是为什么呢?”岐伯说:“这是太阳的余邪没有散去。”
 雷公问:“太阳的余邪没有散去,应当不传入阳明啊?”岐伯说:“第二天就是阳明受气了。因为邪气留恋于太阳,没有全部进入阳明,因此头项仍痛,腰脊仍强,并不是第二天阳明全部不受邪气。”
 雷公问:“第三天少阳受气,应当胸胁痛、耳聋,邪气应当从阳明出来了。邪气既然没有传入少阳,但是头项痛、腰脊强的症状仍然没有解除,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这是邪气没有传入少阳,又转回到太阳了。”
 雷公问:“邪气传入少阳,理应继续传入三阴经,为什么三天之后太阳的症状仍然没有消失?”岐伯说:“阳经善于变化,并且太阳的邪气与各经的邪气不同,各经的邪气沿着经脉进入,太阳的邪气出入自如,有的进入有的不完全进入。惟有不完全进入,因此虽然过了六七天,太阳的症状仍然没有解除;甚至七天以后,仍然会头项痛,腰脊强,这是因为太阳的邪气是原来的邪气,不是从厥阴出来再传到足太阳。”
 雷公问:“第四天太阴受病,腹部胀满,咽喉干燥;第五天少阴受病,口干舌燥;第六天厥阴受病,少腹硬满,阴囊收缩。也有不全部应验的,为什么?”岐伯说:“阴经一般不传变,不应传变而又传变的,是邪气过于旺盛。”
 雷公说:“然而,三阳三阴的经脉都善于传变,传变后就不能拘定天数了。”岐伯说:“天数,是说明传变的规律;你所问的,是说明传变的情况。传变而又不违背其中的规律,这种传变就可以生存,否则就会死亡。”
 雷公问:“如果两条经络同时感受了寒气,会发生传变吗?”岐伯说:“两条经络同时感受了寒气,这是越过两经的传变,并不是变化。”
 
 陈士铎说:伤寒的文章,世人不明白。读过本篇论文,人们能领悟得到吗?无奈治伤寒的人不能领悟啊!
【探微】
 还是以颠倒之法来理解,将后天致病之寒气转看成为修真之元气,“顺生凡,逆生仙,只在中间颠倒颠”,修真之法,不过从目内眦入手,将元神从脑内调出,沿脊抵腰中,与命门元精相交合,化而生元气,所行之路线与病理现象吻合,一正一邪,一先天一后天而已。由太阳而至阳明,由少阳而太阴,后少阴再厥阴,周行之,则周天通达,内丹可成矣。
 其中多有透露秘传者,岂古人之不欲泄天机者焉?唯恐后学得之太易而不重此天人之宝也。此等良苦用心,读者岂知否?
 诗云:
      朝阳丹凤合双睛,先见夫人入大明。
      六道轮回周地转,原来大道死中成!
 
 
 
伤寒异同篇第六十九[1]

 【原文】
 雷公问于岐伯曰:伤寒之病多矣,可悉言之乎?岐伯曰:伤寒有六,非冬伤于寒者,举不得谓伤寒也。
 雷公曰:请言其异。岐伯曰:有中风,有中暑,有中热,有中寒,有中湿,有中疫,其病皆与伤寒异[2]。伤寒者,冬月感寒邪,入营卫,由腑而传于藏也[3]。
 雷公曰:暑热之证感于夏,不感于三时,似非伤寒矣[4],风寒湿疫多感于冬日也,何以非伤寒乎?岐伯曰:百病皆起于风[5]。四时之风,每直中于藏腑,非若传经之寒,由浅而深入也。寒之中人,自在严寒,不由营卫直入藏腑,是不从皮肤渐进,非传经之伤寒也。水旺于冬,而冬日之湿反不深入,以冬令收藏也,他时则易感矣[6]。疫来无方,四时均能中疫,而冬疫常少。二证俱不传经,皆非伤寒也[7]。
 雷公曰:寒热之不同也,何热病亦谓之伤寒乎?岐伯曰:寒感于冬,则寒必变热;热变于冬,则热即为寒[8]。故三时之热病不可谓寒,冬日之热病不可谓热,是以三时之热病不传经,冬日之热病必传经也。
 雷公曰:热病传经,乃伤寒之类也,非正伤寒也[9]。何天师著《素问》有热病传经之文,而伤寒反无之,何也?岐伯曰:类宜辩而正不必辩也,知类即知正矣[10]。
 雷公曰:善。
 
 陈士铎曰:伤寒必传经,断在严寒之时,非冬日伤寒,举不可谓伤寒也。辩得明说得出。
 
 【注解】
 [1]此篇重在阐述正伤寒(即伤寒)与非伤寒(即类伤寒)的区别。冬令得之者为伤寒,其余三时则非伤寒(即类伤寒)。伤寒的特点在于传经,类伤寒的特点在于不传经。
 [2]有中风,有中暑,有中热,有中寒,有中湿,有中疫,其病皆与伤寒异:有中风,有中暑,有中热,有中寒,有中湿,有中疫,这五种病合称为“类伤寒”,发病与正伤寒不同。
 [3]伤寒者,冬月感寒邪,入营卫,由腑而传于藏也:正伤寒,是人体在冬月感受寒邪,侵入营卫,由在外的腑传入在里的脏。
 [4]暑热之证感于夏,不感于三时:中暑的病证常见于夏月,通常不会发生在春、秋、冬三时。
 [5]百病皆起于风:风为阳邪,其性变化无常,成为人体致病的首要外因。然而,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内在的正气。如果正气内存,则风亦无隙可入。养生首重预防。
 [6]水旺于冬,而冬日之湿反不深入,以冬令收藏也,他时则易感矣:水旺于冬月,但是冬月水湿之气不容易侵入人体,这是因为冬令为闭藏,外来的水邪不容易进入;如果是其它季节,那么水邪就比较容易侵入人体。
 [7]二症均不传经,皆非伤寒也:伤寒与类伤寒的区别在于是否传经。伤寒必然传经;类伤寒非伤寒,即冬令以外三时感受一般寒邪也。
 [8]寒感于冬,则寒必变热;热变于冬,则热即为寒:寒邪在冬月侵害人体,因为体表有太阳的卫外作用,人体必然会出现发热的症状;如果发热的症状出现在冬月,这种热气也是由寒气引发的。
 [9]热病传经,乃伤寒之类也,非正伤寒也:发热之类的病证出现传经的情况,属于“类伤寒”,而不是正伤寒。
 [10]类宜辩而正不必辩也,知类即知正矣:类伤寒应当分辨清楚,而正伤寒不必分辨,因为知道了类伤寒,正伤寒也就清楚了。
 
 【白话】
 雷公请问岐伯说:“伤寒的病症很多,可以详细论述吗?”岐伯说:“伤寒有六种,除非冬天受到寒气的伤害,都不能称为伤寒。”
 雷公问:“请说明其中的差异。”岐伯说:“有中风,有中暑,有中热,有中寒,有中湿,有中疫,这些病都与伤寒有差别。伤寒,是指在冬天的月份感受了寒邪,侵入营卫,由腑传到藏。”
 雷公问:“暑热的病症在夏天发生,不会在其它三个季节发生,似乎不是伤寒了。风、寒、湿、疫大多数在冬天发生,为什么不是伤寒呢?”岐伯说:“百病的起因都是风。四时之风,经常直接侵入脏腑,不象传经的寒气,由浅深入。寒气伤害人体,自然发生在严寒的季节,不是由营血和卫气直接进入脏腑。不从皮肤逐渐进入,就不是传经的伤寒。水旺于冬天,然而冬天的湿气反而不会深入,因为冬天是收藏的季节,其它季节就容易感染了。疫病的传播不受地方的限制,一年四季都可能被疫病感染,而冬天疫病常常比较少。这两种病症都不会传经,都不是伤寒。”
 雷公问:“寒热的性质不相同,为什么热病也称为伤寒呢?”岐伯说:“寒气在冬天感染,那么寒气必然会变成热症;热症发生在冬天,热症也是寒气引发的。因此,春、夏、秋三时的热病不能称为寒,冬天的热病不能称为热,所以春、夏、秋三时的热病不传经,而冬天的热病必然会传经。”
 雷公问:“热病传经,属于伤寒之类,不是正伤寒。然而,天师在写作《素问》时,有热病传经的篇章,而伤寒反而没有,为什么?”岐伯说:“类伤寒应当分辨清楚,而正伤寒不必分辨,知道了类伤寒,正伤寒也就清楚了。”
 雷公说:“好。”
 
 陈士铎说:伤寒必然会传经,而且必定在严寒的时节。不是冬天的伤寒,都不能称为伤寒。辩得明确,说得清楚。
【探微】
 外经的微言大义就是外言医而内言道,正看治病,逆看修真,这一篇固然可以作为医学之标范以观病,更可以作为道学以言丹。
 后世传丹道之学者,总爱拘泥于前面传经的时间限制,按火候讲什么正子时,活子时,什么子、午、卯、酉,进火退符,沐浴封炉,采药入鼎,凡是讲得太死板的人,大多不是实修者,只是在丹经上转字眼。而实修有成者,大多数人都知道,以上名词只是表象的,而实际炼过程中,往往没有分得那么清楚,规定得那么死的。
 这一章伤寒异同,外讲四时之伤寒,唯冬令为正,只唯风为使。其实逆转来看,风即是内修之呼吸,寒即是所得之真元。不须三年并九载,一时辰内结丹成。活子时无时不在,四季只在一时辰内。知此修炼,方不迷矣!
 诗云:
      人言病理论伤寒,我道颠翻是大丹。
      再拜岐黄心感念,多情圣祖用情难。
 
 
风寒殊异篇第七十[1]

 【原文】
 风后问于岐伯曰:冬伤于寒与春伤于寒,有异乎?岐伯曰:春伤于寒者,风也,非寒也。
 风后曰:风即寒也,何异乎?岐伯曰:冬日之风则寒,春日之风则温[2]。寒伤深,温伤浅。伤深者入少阳而传里,伤浅者入少阳而出表[3],故异也。
 风后曰:传经乎?岐伯曰:伤冬日之风则传,伤春日之风则不传也。
 风后曰:其不传何也?岐伯曰:伤浅者,伤在皮毛也。皮毛属肺,故肺受之。不若伤深者,入于营卫也[4]。
 风后曰:春伤于风,头痛鼻塞,身亦发热,与冬伤于寒者,何无异也?岐伯曰:风入于肺,鼻为之不利,以鼻主肺也。肺既受邪,肺气不宣,失清肃之令,必移邪而入于太阳矣。膀胱畏邪,坚闭其经,水道失行,水不下泄,火乃炎上,头即痛矣。夫头乃阳之首也[5],既为邪火所据,则一身之真气皆与邪争,而身乃热矣。
 风后曰:肺为胃之子,肺受邪,宜胃来援,何以邪入肺而恶热、口渴之证生,岂生肺者转来刑肺乎?岐伯曰:胃为肺之母,见肺子之寒,必以热救之。夫胃之热,心火生之也。胃得心火之生,则胃土过旺,然助胃必克肺矣。火能刑金,故因益而反损也。
 风后曰:呕吐者何也?岐伯曰:此风伤于太阴也[6]。风在地中,土必震动,水泉上溢则呕吐矣。散风,而土自安也。
 风后曰:风邪入太阳头痛,何以有痛不痛之殊也。岐伯曰:肺不移风于太阳,则不痛耳。
 风后曰:风不入于太阳,头即不痛乎?岐伯曰:肺通于鼻,鼻通于脑[7],风入于肺,自能引风入脑而作头痛[8]。肺气旺,则风入于肺而不上走于脑,故不痛也。
 风后曰:春伤于风,往来寒热,热结于里,何也?岐伯曰:冬寒入于太阳,久则变寒;春风入于太阳,久则变热。寒则动传于藏,热则静结于腑[9]。寒在藏,则阴与阳战而发热;热在腑,则阳与阴战而发寒[10]。随藏腑之衰旺,分寒热之往来也。
 风后曰:伤风自汗何也?岐伯曰:伤寒之邪,寒邪也;伤风之邪,风邪也[11]。寒邪入胃,胃恶寒而变热;风邪入胃,胃喜风而变温[12]。温则不大热也,得风以扬之,火必外泄,故汗出矣[13]。
 风后曰:春伤于风,下血谵语,一似冬伤于寒之病,何也?岐伯曰:此热入血室,非狂也。伤于寒者,热自入于血室之中,其热重[14];伤于风者,风祛热入于血室之内,其热轻也。
 风后曰:谵语而潮热者,何也?岐伯曰:其脉必滑者也。
 风后曰:何也?岐伯曰:风邪入胃,胃中无痰则发大热,而谵语之声高;胃中有痰,则发潮热,而谵语之声低[15]。潮热发谵语,此痰也。滑者,痰之应也[16]。
 风后曰:春伤于风,发厥,心下悸,何也?岐伯曰:伤于寒者邪下行,伤于风者邪上冲也。寒乃阴邪,阴则走下;风乃阳邪,阳则升上[17]。治寒邪,先定厥,后定悸;治风邪,先定悸,后定厥[18]。不可误也!
 风后曰:伤于风而发热,如见鬼者,非狂乎?岐伯曰:狂乃实邪,此乃虚邪也[19]。实邪从太阳来也,邪炽而难遏;虚邪从少阴来也,邪旺而将衰。实邪,火逼心君而外出,神不守于心也[20];虚邪,火引肝魂而外游,魄不守于肺也[21]。
 风后曰:何论之神乎?吾无测师矣!
 
 陈士铎曰:风与寒殊,故论亦殊,人当细观之。
 
 【注解】
 [1]此篇主要分辨风与寒的异同及其致病的病因、病机和病证,特别指出了“头乃阳之首”以及虚火对于“神”的干扰作用,提示了保养精水在养生修真中的重要作用。
 [2]冬日之风则寒,春日之风则温:冬月寒气当令,故冬日之风为寒风;春月温气当令,故春日之风为温风。
 [3]伤深者入少阳而传里,伤浅者入少阳而出表:少阳为半表半里,可入可出。传里深入阳明则病重,出表到达太阳而病轻向愈。
 [4]不若伤深者,入于营卫也:深入卫气营血,病邪转深矣!
 [5]夫头乃阳之首也:头部先天为乾卦,为诸阳之首。故岐伯天师曰:“脑为泥丸,即上丹田也。”本经《奇恒篇》则曰:“气血精髓,尽升泥丸。”可见,头在养生修真中的重要作用!
 [6]此风伤于太阴也:厥阴风木,伤太阴湿土,风在地中,土必震动,故水泉上溢而呕吐。
 [7]肺通于鼻,鼻通于脑:肺通于鼻端,鼻端通于大脑泥丸。真知丹道养生内修之秘者,对此必拈花微笑,会意鼻与脑之机要矣!
 [8]风入于肺,自能引风入脑而作头痛:因肺与脑相通,因此风入肺中,自能引风入脑,发为头痛之证。
 [9]寒则动传于脏,热则静结于腑:寒气发动传于脏,其病深;热气专静结于腑,其病浅。
 [10]寒在脏则阴与阳战而发热,热在腑则阳与阴战而发寒:寒气在脏,阴寒之气与脏中之阳相战,发为少阴热化之证;热气在腑,则阴寒之气与腑中之阳相战,发为恶寒之证。
 [11]伤寒之邪,寒邪也;伤风之邪,风邪也:寒为阴邪,风为阳邪。
 [12]寒邪入胃,胃恶寒而变热;风邪入胃,胃喜风而变温:寒邪为阴,胃气属阳。胃喜温恶寒,寒邪入胃,发为胃热之证。风邪为阳,胃气属阳,两阳相并,变为温证。
 [13]温则不大热也,得风以扬之,火必外泄,故汗出矣:春温之气,其性不大热。温气得风扬之,火气外泄,阴血随之,故汗出。
 [14]伤于寒者,热自入于血室之中,其热重:伤于寒气,发为热证,自行进入血室之中,热势较重。
 [15]风邪入胃,胃中无痰则发大热,而谵语之声高;胃中有痰,则发潮热,而谵语之声低:胃中无痰,风邪与热气并,故谵语之声高;胃中有痰,潮热为痰气所阻,故谵语之声低。
 [16]潮热发谵语,此痰也。滑者,痰之应也:潮热、谵语,是胃中有痰的主证。滑脉,为痰脉。《濒湖脉学》曰:“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17]寒乃阴邪,阴则走下;风乃阳邪,阳则升上:寒为阴邪,阴则主降,其性下行;风为阳邪,阳则主升,其性上行。
 [18]治寒邪,先定厥,后定悸;治风邪,先定悸,后定厥:这是治疗寒邪引发的厥逆、悸动与治疗风邪引发的悸动、厥逆的治则。
 [19]狂乃实邪,此乃虚邪也:登高狂言,不避亲疏,为阳邪引发的狂证;伤风发热,如见鬼状,为虚邪引发的少阴证。
 [20]实邪,火逼心君而外出,神不守于心也:神即元神,先天为性命之性也。神不守于心,即不守于“心之机”也。
 [21]虚邪,火引肝魂而外游,魄不守于肺也:肝藏魂,为阳;肺藏魄,为阴。阴阳相须,原不相离。魂不守舍,则魄也飞散。故天师在本经《命根养生篇》中说:“魂魄皆神也。”
 
 【白话】
 风后请问岐伯说:“冬天受到寒气伤害与春天受到寒气伤害,有差异吗?”岐伯回答说:春天受到寒气伤害的,是风气,不是寒气。”
 风后问:“风气就是寒气,有什么差异呢?”岐伯说:“冬天的风寒冷,春天的风温暖。寒气伤害深,风气伤害浅。伤害深的进入少阳后会传入里面,伤害浅的进入少阳后却出到表面,因此有差异。”
 风后问:“会传经吗?”岐伯说:“受冬天的风寒伤害就会传经,受到春天的风气伤害就不会传经。
 风后问:“为什么不传经?”岐伯说:“伤害浅的,伤在皮毛。皮毛属于肺,因此由肺脏承受。不象伤害深的,会进入营卫。”
 风后问:“春天受到风气的伤害,会头痛鼻塞,身体发热,这与冬天受到寒气的伤害相比,有什么差异?”岐伯说:“寒风进入肺中,鼻子就会不通畅,因为鼻主肺。肺既然感受了邪气,肺气不能宣布,失去了清肃的政令,必然会将邪气转移进入太阳。膀胱畏惧邪气,紧闭它的经络,水道就不能通行,水液不能向下排泄,于是火性上炎,头就会疼痛。头是阳气的首领,既然被火邪占据,那么一身的真气都会与邪气抗争,于是身体发热。”
 风后问:“肺金是胃土的儿子,肺感受了邪气,胃理应来救援,为什么邪气进入肺后会出现恶热、口渴的症状,这岂不是生出肺金的,转过来刑克肺金吗?”岐伯说:“胃土是肺金的母亲,见到肺子的寒气,必然会用热来救援它。胃中的热气,是由心火生出来的,胃得到心火的生起,胃土就会过旺,虽然能够扶助胃土,必然也会克伤肺金,火可以克金,因此由于助益反而造成损害了。”
 风后问:“为什么会呕吐呢?”岐伯说:“这是风气损伤了太阴。风在地中,土必然震动,水泉向上溢出,于是就呕吐了。驱散风邪,土气自然就会安定。”
 风后问:“风邪侵入太阳就会头痛,为什么会出现痛与不痛的差别呢?”岐伯说:“如果肺不将风气转移到太阳,就不会头痛。”
 风后问:“风气不进入太阳,头就不痛吗?”岐伯说:“肺气上通于鼻,鼻上通于脑,风气进入肺中,自然能够将风气引入脑中,变成头痛。肺气旺盛,风进入于肺中,但是不上行到脑中,因此不痛。”
 风后问:“春天受到风气的伤害,会寒热往来,热气结在里面,为什么?”岐伯说:“冬天寒气侵入太阳,久后变成寒症;春天风气侵于太阳,久后变成热症。寒症会变化传入藏,热症则静止结于腑。寒气在藏,阴气与阳气相争斗,表现出发热;热结在腑,阳气与阴气相争斗,表现出寒症。根据脏腑的衰弱和旺盛,分别表现出寒和热的往来。”
 风后问:“伤风后身体会出汗,为什么?”岐伯说:“伤寒的邪气,是寒邪;伤风的邪气,是风邪。寒邪侵入胃,胃厌恶寒气而出现发热;风邪侵入胃,胃喜欢风气而变成温暖,温暖表现为不太热。得到风气来扬起土气,火气必然外泄,因此就会出汗。”
 风后问:“春天受到风气的伤害,会出现下血、谵语的症状,很象冬天受到寒气伤害的病症,为什么?”岐伯说:“这是热气进入血室,不是狂证。受到寒气伤害的,热气就会进入血室之中,它的热势重;受到风气伤害的,风邪己散去,但是热气进入血室之内,它的热势轻。”
 风后问:“谵语并且身体潮热的,会怎么样?”岐伯说:“病人的脉象必然是滑脉。”
 风后问:“为什么?”岐伯说:“风邪侵入胃,胃中没有痰就会产生大热,那么谵语的声音高;胃中如果有痰,发潮热的,谵语的声音低。潮热、发谵语,是因为有痰。滑脉,是胃中有痰对应的脉象。”
 风后问:“春天受到风气的伤害,就会手足逆冷,心下悸动,为什么?”岐伯说:“受到寒气伤害邪气会向下行走,受到风气伤害邪气会向上逆冲。寒是阴邪,阴就会向下行走;风是阳邪,阳就会向上升起。治疗寒邪先要祛除逆冷,然后平息悸动;治疗风邪先要平息悸动,然后祛除逆冷,不能有失误。”
 风后问:“受到风邪的伤害,身体发热,象见到鬼一样,这不是发狂证吗?”岐伯说:“狂证是实邪,而这是虚邪。实邪从太阳而来,邪气炽盛,难以遏止;虚邪从少阴而来,邪气由旺转衰。实邪,是火气逼迫心君外出,精神不能持守在心中;虚邪,是火气引动肝魂外游,魄不能持守于肺脏。”
 风后说:“为什么会论述得如此神妙呢?我没有办法测度老师了!”
 
 陈士铎说:风与寒不同,因此论述也有差异,读者应当仔细观察。
【探微】
 无论先天后天,正气邪风,皆与少阳密切相关,风有寒温而气有浅深,功有先天后天之分,用先天元神采之则入道而修丹,用后天识神运之则练气而神武,这是道与武的区别。在后天,顺则外邪风寒入侵为表里之症,修一口真气则有虚实真假之分,邪可侵脏侵腑分寒热表里之证,气可入脏腑结刚柔真假之果。
 邪入里化热,热入血分而神昏澹语,是为狂症。有修者入魔现有此症,皆为欲念炽盛而化火,如果能牢记首章“窈冥之旨”,用“颠倒之术”,则永无此患,学者可会心否?修真之人只要善葆其真,不管寒热往来,八触诸觉,恍如一梦而已也。
 诗云:
      风寒侵体病丛生,道自先天逆转成。
      真假凭君难辨别,魂游魄聚说分明。
 
 
阴寒格阳篇第七十一[1]

 【原文】
 盘盂[2]问于岐伯曰:大小便闭结不通,饮食辄吐,面赭唇焦,饮水亦呕,脉又沉伏,此何证也?岐伯曰:肾虚寒盛,阴格阳也[3]。
 盘盂曰:阴何以格阳乎?岐伯曰:肾少阴经也,恶寒喜温[4]。肾寒则阳无所附,升而不降矣!
 盘盂曰:其故何也?岐伯曰:肾中有水火存焉,火藏水中,水生火内,两相根而两相制也[5]。邪入则水火相离,而病生矣!
 盘盂曰:何邪而使之离乎?岐伯曰:寒热之邪皆能离之,而寒邪为甚。寒感之轻,则肾中之虚阳上浮,不至格拒之至也。寒邪太盛,拒绝过坚,阳格阴而力衰,阴格阳而气旺,阳不敢居于下焦,冲逆于上焦矣。上焦冲逆,水谷入喉,安能下入于胃乎?
 盘盂曰:何以治之?岐伯曰:以热治之。
 盘盂曰:阳宜阴折,热宜寒折。今阳在上而作热,不用寒反用热,不治阴反治阳,岂别有义乎?岐伯曰:上热者,下逼之使热也;阳升者,阴祛之使升也。故上热者,下正寒也[6],以阴寒折之转害之矣,故不若以阳热之品,顺其性而从治之,则阳回而阴且交散也。
 盘盂曰:善。
 
 陈士铎曰:阴胜必须阳折,阳胜必须阴折,皆从治之法也。
 
 【注解】
 [1]此篇论述阴寒格阳的病因和病机,并提出以热治寒、热因热用的治则。
 [2]盘盂:黄帝的大臣。
 [3]肾虚寒盛,阴格阳也:肾虚寒盛是主因,则不难找到治则。
 [4]肾少阴经也,恶寒喜温:少阴肾虽为水脏,但其气为君火,故恶寒喜温。
 [5]肾中有水火存焉,火藏水中,水生火内,两相根而两相制也:肾属水,其中真火藏焉,故曰“火藏水中,水生火内”。水与火,互为根源,并相互制约,而成水火既济之象。
 [6]阳升者阴祛之使升也,故上热者下正寒也:针对“上热下寒”的病机,提出“以热治寒、热因热用”的治则。
 
 【白话】
 盘盂请问岐伯说:“大小便闭结不通,吃了食物之后就吐出来,脸色呈现赭色,唇口干焦,饮水后也呕吐,脉象沉伏,这是什么病症?”岐伯说:“这是肾火虚衰,寒气旺盛,阴气格拒阳气。”
 盘盂问:“阴为什么会格拒阳呢?”岐伯说:“肾是少阴经,厌恶寒冷,喜欢温暖。肾中寒冷,阳气没有依附之处,就只能上升而不能下降了。”
 盘盂问:“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岐伯说:“肾脏中有水火存在,火藏在水中,水生于火内,两者互为其根,又互相制约。邪气侵入,导致水火二气分离,于是疾病就产生了。”
 盘盂问:“是什么邪气使它们分离呢?”岐伯说:“寒热的邪气都能造成水火二气分离,寒邪更为严重。寒邪感染较轻的,肾中的虚阳上浮,不至于造成格拒;寒邪过于旺盛,就会极力格拒阳气,阳气因为格拒阴邪而力量衰弱,阴气因为格拒阳气而旺盛,阳气不敢处于下焦的位置,向上逆冲到上焦。上焦受到冲逆,水分和食物进入咽喉,怎么能够下行到胃呢?”
 盘盂问:“怎么治疗呢?”岐伯说:“用温热药来治疗。”
 盘盂问:“阳病应当用阴性的药物来折其锋,热性病应当用寒涼药来折其锋,现在阳气在上焦形成热症,不用寒凉药反而用温热药,不治阴反而治阳,难道还有别的意义吗?”岐伯说:“上焦的热症,是因为下焦的逼迫使它发热;阳气上升,是因为阴气的驱赶使它上升。因此,上焦发热,正是由于下焦的虚寒,用寒凉的药物折其锋,反而会产生伤害,所以不如用温热的药物,顺从阳气上升的趋势给予治疗,不仅可以回复阳气,而且阴寒也可以解散了。”
 盘盂说:“好。”
 
 陈士铎曰:阴胜必须用阳来折其锋,阳胜必须用阴来折其锋,这都是“从治”的方法。
【探微】
 本章再次强调肾火的重要性,命门真火虚衰,寒气旺盛,阳气就会被格拒在外而无所依附了。阳气只能上升为虚阳浮越在上面,如同灯头残焰,堪堪将灭。
 这都是因为邪气入侵肾脏,导致肾中水火分离,火不能藏于水中,难以既济。寒邪内蕴于中,阳气格拒在外,阴阳失去互根互化的作用,病深难治了。
 治疗的方法是不能被外表虚阳上越的假象所迷惑,反而要补阳助火,驱散下焦积聚的内寒,回复肾中真阳。当然,除了要用后天的药物辅佐外,最好的方法是逆转阴阳,行颠倒之术,借风火之力,运真元于下田元海,发动真阳,百病全消!
 诗云:
      一点真阳出海门,冲开水府上昆仑。
      黄河逆转扶摇力,万里鲲鹏展翅奔。
 
 
春温似疫篇第七十二[1]
 
 【原文】
 风后问于岐伯曰:春日之疫,非感风邪成之乎?岐伯曰:疫非独风也。春日之疫,非风而何?
 风后曰:然则春温即春疫乎?岐伯曰:春疫非春温也。春温有方,而春疫无方也。
 风后曰:春疫无方,何其疾之一似春温也?岐伯曰:春温有方,而时气乱之,则有方者变而无方[2],故与疫气正相同也。
 风后曰:同中有异乎?岐伯曰:疫气热中藏杀,时气热中藏生[3]。
 风后曰:热中藏生,何多死亡乎?岐伯曰:时气者,不正之气也。藏腑闻正气而阴阳和,闻邪气而阴阳乱。不正之气即邪气也,故闻之而辄病,转相传染也[4]。
 风后曰:闻邪气而不病者,又何故欤?岐伯曰:藏腑自和,邪不得而乱之也[5]。春温传染,亦藏腑之虚也[6]。
 风后曰:藏腑实而邪远,藏腑空而邪中,不洵然乎?
 
 陈士铎曰:温似疫证,不可谓温即是疫,辩得明爽。
 
 【注解】
 [1]此篇论述春温与疫病(传染病)病因、病机的不同,揭示了春温由方隅之风邪引起,热中藏生;疫病则无方而藏杀,且转相传染,甚至死亡!提出了“正气内存,邪不易干”的养生预防原则。
 [2]春温有方,而时气乱之,则有方者变而无方:春月温气当令,其方为东方,故曰“春温有方。”如果时气(即邪气)扰乱了春天温和之气,则有方者就会变为无方。例如,春天吹西风,为金克木,即为时气扰乱春温之气,此时极易出现疫病。
 [3]疫气热中藏杀,时气热中藏生:由时疫之气引起的发热,热势重,其中暗藏杀机;而由时气引起的发热,热势较轻,其中藏有生机。
 [4]故闻之而辄病,转相传染也:时疫之病(今之传染病),最大的特点为传染性极强,闻之辄病,如现代的流行性脑膜炎(乙脑)、非典型肺炎(SAS)之类。
 [5]藏腑自和,邪不得而乱之也:正气内存,脏腑自然安和,外来的邪气就不能侵害自身。揭示了养生预防的极端重要性!
 [6]春温传染,亦脏腑之虚也:春温之病传染性强,主要原因在于脏腑虚弱。故《内经》曰:“虚邪贼风,避之以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白话】
 风后请问岐伯说:“春天的疫气,不是感染了风邪吗?”岐伯说:“疫气不单是风气。春天的疫气,不是风气又是什么?”
 风后问:“然而,春天的温气就是春疫吗?”岐伯说:“春疫不是春温。春温有方位,春疫没有方位。”
 风后问:“春疫没有方位,为什么它的疾病象春温一样呢?”岐伯说:“春温有方位,但是时令的气会干扰它,有方位也会变得没有方位了,因此与疫气正好相同。”
 风后问:“相同之中存在着差异吗?”岐伯说:“疫气在温热中隐藏着杀机,时令之气温热中隐藏有生机。”
 风后问:“温热中隐藏有生机,为什么病人多数会死亡呢?”岐伯说:“时气,指四时不正之气。脏腑感受到正气,阴阳就会调和,感染了邪气,阴阳就会紊乱。不正之气就是邪气,因此感染了邪气就会很快得病,转而互相传染。”
 风后问:“感染了邪气但是不发病的,又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脏腑自然调和,邪气不能扰乱它。春天的温疫传染,也是由于脏腑空虚的原因。”
 风后说:“脏腑充实邪气就会远离,脏腑空虚邪气就会感染,这不是理所当然吗?”
 
 陈士铎说:春温象疫症,不能说春温就是疫病,分辨得明确。
【探微】
   温和疫乃两种气也,春温是时令之气,疫气是外邪之因。春温虽可致病却属应时而至,故热中有生;疫气却是不时之邪,热中藏杀。相互传染,虚者立应。
   然而无论时风外疫,“闻之辄病”者,元气中虚也。“脏腑实而邪远,脏腑空而邪中,不洵然乎”?古今一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得道者可转化时风为元气,辟除疫气而无病。因其内中无虚也。一腔正气充盈,何邪可犯?脏腑调和,阴阳有序,何邪可入?故修真之士,只不过首章之善于昏默,甘于昏默者,窈冥之地即无何之乡,大明之上即无极之野,一气而已,得此一气,长抱入怀,一任它春温时疫,不过外卖而已。
 诗云:
      春来疫气纵横中,勿使真人脏腑空。
      守得金砂归五内,时温只把对东风。
卷  九
 
补泻阴阳篇第七十三[1]
 
 【原文】
 雷公问于岐伯曰:人身阴阳分于气血,《内经》详之矣,请问其余。岐伯曰:气血之要,在气血有余不足而已。气有余则阳旺阴消,血不足则阴旺阳消[2]。
 雷公曰:治之奈何?岐伯曰:阳旺阴消者,当补其血;阴旺阳消者,当补其气。阳旺阴消者,宜泻其气;阴旺阳消者,宜泻其血[3]。无不足,无有余,则阴阳平矣[4]。
 雷公曰:补血则阴旺阳消,不必再泻其气;补气则阳旺阴消,不必重泻其血也。岐伯曰:补血以生阴者,言其常补阴也;泻气以益阴者,言其暂泻阳也。补气以助阳者,言其常补阳也;泻血以救阳者,言其暂泻阴也。故新病可泻,久病不可轻泻也;久病宜补,新病不可纯补也[5]。
 雷公曰:治血必当理气乎?岐伯曰:治气亦宜理血也。气无形,血有形。无形生有形者,变也;有形生无形者,常也[6]。
 雷公曰:何谓也?岐伯曰:变治急,常治缓。势急不可缓,亟补气以生血;势缓不可急,徐补血以生气。
 雷公曰:其故何也?岐伯曰:气血两相生长,非气能生血,血不能生气也。第气生血者其效速,血生气者其功迟。宜急而亟者,治失血之骤也;宜缓而徐者,治失血之后也。气生血,则血得气而安,无忧其沸腾也;血生气,则气得血而润,无虞其干燥也。苟血失补血,则气且脱矣;血安补气,则血反动矣[7]。
 雷公曰:善。
 
 陈士铎曰:气血俱可补也,当于补中寻其原,不可一味呆补为妙。
 
 【注解】
 [1]本篇名为补泻阴阳,即补气补血,为治疗血症之专论。
 [2]阳旺阴消者,当补其血;阴旺阳消者,当补其气:阳气旺盛而阴血虚衰的,应当补血;阴血旺盛而阳气衰弱的,应当补气。
 [3]阳旺阴消者,宜泻其气;阴旺阳消者,宜泻其血:阳气旺盛阴血虚衰的,适宜泻其阳气;阴血旺盛而阳气衰弱的,适宜泻其阴血。
 [4]无不足,无有余,则阴阳平矣:无不足,无有余,则阴阳平和,其人无病矣!故《内经》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5]故新病可泻,久病不可轻泻也;久病宜补,新病不可纯补也:新病之人,其体尚健,可泻其偏旺之方,不可纯 补;久病之人,其体已衰,不可轻泻,宜以补为主。
 [6]无形生有形者变也,有形生无形者常也:无形之气生有形之血,这是变化之道;有形之血生无形之气,这是正常之道。无形与有形的相互促进,至于变化莫测矣!
 [7]苟血失补血,则气且脱矣;血安补气,则血反动矣:如果对于失血的病人,仅仅考虑到补血,那么阴血旺盛,就会导致阳气虚脱而亡;阴血平和,妄为补气,就会导致血液沸郁之病。
 
 【白话】
 雷公请问岐伯说:“人身的阴阳分为气和血,《内经》已经详细说了,请问其他相关的知识。”岐伯说:“气血的关键,在于气血的有余与不足。气有余时,则阳亢阴虚;血不足时,则阴盛阳虚。”
 雷公问:“那该如何治疗呢?”岐伯说:“阳旺阴虚的,应当补血;阴旺阳消的,就要补气。阳旺阴虚的,应当泻气;阴旺阳消的,应当泻血。没有不足,也没有多余,那么阴阳就平衡了。
 雷公问:“补血就可以阴旺阳消,不需要再泻他的气;补气就可以阳旺阴消,不需要再泻他的血。”岐伯说:“通过补血生起阴精的,是指经常补益阴精;通过泻气来补益阴精的,是所谓的暂时性泻阳。通过补气来回复阳的,是指经常补阳气;通过泻血来救阳的,是所谓的暂时性泻阴。因此,刚发生的病可以采用泻法来治,慢性病就不能轻易采用泻法;慢性病应当采用补法,刚出现的病则不能一味地进补。”
 雷公问:“治血一定要理气吗?”岐伯说:“治气也应该理血。气无形,血有形,无形之气生有形之血,就是所谓的变法;有形之血生无形之气,就是所谓的常法。”
 雷公问:“怎么说呢?”岐伯说:“以变法治疗急症,以常法治疗缓症。病势危急的不能采用缓慢的疗法,要赶快补气以生血;病势缓慢的不能用快速的方法,要缓慢地补血以生气。”
 雷公问:“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岐伯说:“这是因为气与血相互滋生,而不是气能生血、血不能生气。气生血的功效快速,而血生气的功效则迟缓。应当急治的就要采用急救的方法,这是治疗大出血的关键措施;应当缓慢的就要采用进补的方法,以便失血之后身体的恢复。气生血,血得到气的相助而安宁,就不用担忧血会出现扰动的现象;血生气,气得到血的濡养而滋润,就不用担忧会出现气枯的现象。如果因失血而单纯补充血液,就会造成气的虚脱;血液安和却要补气,就会导致血动妄行。”
 雷公说:“好。”
 
 陈士铎说:气和血都是可以补的,应该在补法中寻求补的依据,而不能简单呆板地进补,这才妙啊!
【探微】
 这一章主要讲究阴阳平衡之道,责之后天气血而已。元气充盈,自然血海充盈。一失偏颇,疾病丛生,此病之所由来者,阴阳失调也。
 人的阴阳平衡一旦打破,渐渐地阴盛阳衰,抑或阳旺阴虚,气血之中,百病纷扰,人岂能安,寿岂能长哉。今有后天临床借助药物而补泻之,高者抑之,低者举之。然而正如《参同契》中魏祖师所云:“杂性不相类,安肯合体居”?草木竹石,作为一时调气血辅助可用,岂有长期巨量可能平抑人体逐日虚耗之气血者。因此,欲得气血调和,阴阳平秘,必须“竹破还须竹补宜,”哪里亏了,还从哪里补起来。
 人本来就因为落入后天,每日因“视、听、言、动”而渐次消耗其肾精元气,导致气血亏损,阴阳衰败,才会百病丛生的。今用颠倒逆转法,将外耗之神魂意志收归体内,自然虚受实补,阴阳平衡矣,何须借助于药物呢?
 诗云:
      当年一念入尘埃,渐觉身躯老病衰。
      勒马悬崖回首看,青春去远莫徘徊!
 
 
善养篇第七十四[1]

 【原文】
 雷公问于岐伯曰:春三月谓之发陈[2],夏三月谓之蕃秀[3],秋三月谓之容平[4],冬三月谓之闭藏[5],天师详载《四气调神大论》中,然调四时则病不生,不调四时则病必作[6]。所谓调四时者,调阴阳之时令乎?抑调人身阴阳之气乎?愿晰言之。岐伯曰:明乎哉问也!调阴阳之气,在人不在时也。春三月,调木气也;调木气者,顺肝气也[7]。夏三月,调火气也;调火气者,顺心气也[8]。秋三月,调金气也;调金气者,顺肺气也[9]。冬三月,调水气也;调水气者,顺肾气也[10]。肝气不顺,逆春气矣,少阳之病应之。心气不顺,逆夏气矣,太阳之病应之。肺气不顺,逆秋气矣,太阴之病应之。肾气不顺,逆冬气矣,少阴之病应之。四时之气可不调乎?调之实难,以阴阳之气不易调也,故人多病耳。
 雷公曰:人既病矣,何法疗之?岐伯曰:人以胃气为本,四时失调,致生疾病,仍调其胃气而已[11]。胃调脾自调矣,脾调而肝心肺肾无不顺矣!
 雷公曰:先时以养阴阳,又何可不讲乎?岐伯曰: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养阳则取之阴也,养阴则取之阳也。以阳养阴,以阴养阳[12],贵养之于豫也,何邪能干乎[13]?闭目塞兑[14],内观心肾[15],养阳则漱津送入心也,养阴则漱津送入肾也,无他异法也[16]。
 雷公曰:善。
 
 天老问曰:阴阳不违背而人无病,养阳养阴之法,止调心肾乎?岐伯曰:《内经》一书,皆养阳养阴之法也。
 天老曰:阴阳之变迁不常,养阴养阳之法,又乌可执哉?岐伯曰:公言何善乎!奇恒之病,必用奇恒之法疗之。豫调心肾,养阴阳于无病时也[17]。然而病急不可缓,病缓不可急,亦视病如何耳。故不宜汗而不汗,所以养阳也;宜汗而急汗之,亦所以养阳也。不宜下而不下,所以养阴也;宜下而大下之,亦所以养阴也。岂养阳养阴,专尚补而不尚攻乎?用攻于补之中,正善于攻也;用补于攻之内,正善于补也。攻补兼施,养阳而不损于阴,养阴而不损于阳,庶几善于养阴阳者乎[18]!
 天老曰:善。
 
 陈士铎曰:善养一篇,俱非泛然之论,不可轻用攻补也。
 
 【注解】
 [1]本篇专论善养,即善养阴阳、善调四时也。何为阴阳?一阴一阳,即一性一命,亦即养生修真之道也。如何养法?先“调四时”,以达于养生之域;后进行“闭目塞兑,内观心肾”之内修。对于久病之人,则首重调胃为主,土旺然后才能发生万物也。
 [2]春三月谓之发陈:春三月,草木萌发,敷陈于大地,称为发陈。
 [3]夏三月谓之蕃秀:夏三月,万物蕃衍,茂盛荣秀,称为蕃秀。
 [4]秋三月谓之容平:秋三月,其气舒缓,从容平定,称为容平。
 [5]冬三月谓之闭藏:冬三月,其气闭塞,伏藏于地,称为闭藏。
 [6]调四时则病不生,不调四时则病必作:调,调养、调度、调度之义。
 [7]调木气者,顺肝气也:调养木气,在于调顺肝气。肝通于目,贵在垂帘闭目,回光内照也。
 [8]调火气者,顺心气也:调养火气,在于调顺心气。心之机在目,故仍在垂帘闭目,回光内照也。
 [9]调金气者,顺肺气也:调养金气,在于调顺肺气。肺之气在于口,更在于息。故调肺之气,一在“塞兑”,二在“调”绵绵若存之胎息。
 [10]调水气者,顺肾气也:调养水气,在于调顺肾气。肾之气在于耳,更在于命宫。故调肾气,炼精化气。
 [11]人以胃气为本,四时失调,致生疾病,仍调其胃气而已:胃属土,旺于四季,而为五脏后天之本,胃气旺则有康复再生之机矣。
 [12]以阳养阴,以阴养阳:性属阴,命属阳。养阳则取之阴也,养阴则取之阳也。故善养性者,以阳养阴也;善养阴者,以阴养阳也。
 [13]贵养之于豫也,何邪能干乎:豫同预。未病之时预防为主,使精力充沛,正气旺盛,则邪不能干矣。
 [14]闭目塞兑:兑,即口。闭目塞兑,闭上口目,使精神集中向内,使向外的顺行消耗变为向内的积累再生。
 [15]内观心肾:内观心肾的“心肾”,并不是指心肾之器官实体,而是指“心之机在目”的目内眦以及肾之机在“命宫”的尾闾。二者是神气(性命)之源头。
 [16]养阳则漱津送入心也,养阴则漱津送入肾也,无它异法也:保养阳气的诀窍,是将甘津(元精)咽下,送入心中;保养阴气的诀窍,是将甘津(元精)咽下,送入肾中。
 [17]豫调心肾,养阴阳于无病时也:无病之时,内观心肾,修炼丹道,则“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18]庶几善于养阴阳者乎: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善于调养阴阳啊!
 
 【白话】
 雷公问:“春天的三个月称为发陈,夏天的三个月称为蕃秀,秋天的三个月称为容平,冬天的三个月称为闭藏,天师已经详细地记载于《四气调神大论》中了。调和四时,疾病就不会发生;不调四时,疾病必然会发生。所谓调四时,是调节四时的阴阳之气,还是调节人体的阴阳之气?请详细论述。”岐伯说:“这真是明哲的提问啊!调节阴阳之气,在于人体而不在于四时。春天的三个月,要调节木气;调节木气,以顺应肝气;夏天的三个月,要调节火气;调节火气,以顺应心气;秋天的三个月,要调节金气;调节金气,以顺应肺气;冬天的三个月,要调节水气;调节水气,以顺应肾气。肝气不顺,悖逆了春天的木气,少阳病就会相应发生;心气不顺,悖逆了夏天的火气,太阳病就会相应发生;肺气不顺,悖逆了秋天的金气,太阴病就会相应发生;肾气不顺,悖逆了冬天的水气,少阴病就会相应发生。四时阴阳之气岂能不调节呢?调节它们其实很难,因为四时阴阳之气不容易调节,因此人们才容易得病。”
 雷公问:“人们既然病了,用什么方法来治疗呢?”岐伯说:“人以胃气为根本,因为悖逆了四时阴阳之气而产生的疾病,仍然是调理胃气而已。胃气调理好了,脾气也就自然好了;脾气得到了调节,那么肝、心、肺和肾,就没有不顺畅的了!”
 雷公问:“在每个时令之前调养阴阳,又怎么可以不讲呢?”岐伯说:“阳以阴为根,阴以阳为根。养阳需要从阴中求阳,养阴需要从阳中取阴。以阳养阴,以阴养阳,贵在预先调养,还会有什么邪气能够入侵呢?闭上双目,合上嘴唇,向内观照心肾,养阳就含漱津液送入胃脘中,养阴就含漱津液送入肾中,没有其它特别的方法了。”
 雷公说:“好。”
 天老问:“阴阳不相背离,人就没有疾病,养阳养阴的方法,只是调养心肾吗?”岐伯说:“《内经》一书,讲的都是养阳和养阴的方法。”
 天老问:“阴阳的变化复杂多端,养阴养阳的方法,又怎么可以一成不变呢?”岐伯说:“你问得真好啊!奇恒的疾病,必须采用适应奇恒的方法来治疗。预先调养心肾,是在没有发病之前调养阴阳。当然,病情急重的不能缓慢地调养,病情缓慢的不需要急治,也需要根据疾病的情况来决定。因此,不适宜发汗就不使用汗法,这是为了养阳;适宜发汗就赶快使用汗法,这也是为了养阳;不适宜攻下就不使用下法,这是为了养阴;适宜攻下就赶快使用下法,这也是为了养阴。养阴养阳,怎么能够一味地强调补而不强调攻呢?把攻法融入补法之中,正是善于运用攻法;把补法融入攻法之中,正是善于运用补法。攻法和补法兼顾使用,养阳而不损伤阴,养阴而不损伤阳,这才是善于调养阴阳啊!”
 天老说:“好。”
 
 陈士铎评述:《善养》这一篇,都不是泛泛而谈,不能轻率地使用攻法和补法。
【探微】
 读经就象海滩检宝一样,时不时会在一望无根的沙滩上发现闪光的珠贝。
 象前面几篇中几乎看不到真正讲述先天大道的内容,忽然这一章别开生面,直示中心,再次将修真秘宝直接展示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在懵懂中为之精神一振,于是活子时现,心花怒放,急按文中所示秘法,逆转心神,内视心肾,阴归阴,阳归阳,不采而自采,小药得焉!
 “闭目塞兑,内观心肾,养阳则漱津送入心也,养阴则漱津送入肾也,无他异法也”。“《内经》一书,皆养阳之法也”。“豫(预)调心肾,养阴阳于无病时也。”此善养之大道也,论在《内经》而示在《外经》,读者诸君,可能明白乎?可能实行否?
 闭目含光,内观心肾则阴阳自调,四时自顺。调四气而归于脾胃,意土中正,则五行自安,五气归元,大丹必成!
 诗云:
      善养吾真不老人,天书指导可通神。
      岐黄惠德传千载,佑我中华永世春。
 
 
亡阴亡阳篇第七十五[1]

 【原文】
 鸟师问于岐伯曰:人汗出不已,皆亡阳也?岐伯曰:汗出不已,非尽亡阳也。
 鸟师曰:汗证未有非热也,热病即阳病矣,天师谓非阳,何也?岐伯曰:热极则阳气难固,故汗泄亡阳。溺属阴,汗属阳[2]。阳之外泄,非亡阳而何?谓非尽亡阳者,以阳根于阴也。阳之外泄,由于阴之不守也[3]。阴守其职,则阳根于阴,阳不能外泄也。阴失其职,则阴欲自顾不能,又何能摄阳气之散亡乎?故阳亡本于阴之先亡也。
 鸟师曰:阴亡则阴且先脱,何待阳亡而死乎?岐伯曰:阴阳相根,无寸晷之离也[4]。阴亡而阳随之即亡,故阳亡即阴亡也,何分先后乎?
 鸟师曰:阴阳同亡,宜阴阳之共救矣!乃救阳则汗收而可生,救阴则汗止而难活,又何故乎?岐伯曰:阴生阳则缓,阳生阴则速。救阴而阳之绝不能遽回,救阳而阴之绝可以骤复,故救阴不若救阳也。虽然,阴阳何可离也?救阳之中附以救阴之法,则阳回而阴亦自复也。
 鸟师曰:阴阳之亡,非旦夕之故也,曷不于未亡之前先治之?岐伯天师曰:大哉言乎!亡阴亡阳之证,皆肾中水火之虚也[5]。阳虚,补火以生水,阴虚,补水以制火[6],可免两亡矣!
 鸟师曰:善。
 
 陈士铎曰:阴阳之亡,由于阴阳之两不可守也,阳摄于阴,阴摄于阳。本于水火之虚,虚则亡,又何疑哉?
 
 【注解】
 [1]此篇论述大汗亡阳的机理及其治则,指出“肾中水火之虚”是亡阴亡阳的病机,并提出了“回阳救逆”的治则。
 [2]溺属阴,汗属阳:溺,通“尿”。尿液下泄,故属阴;汗液达于体表,故属阳。
 [3]阳之外泄,由于阴之不守也:阳气之所以外泄,是由于阴气不能内守。
 [4]阴阳相根,无寸晷之离也:晷,音鬼(guǐ),即日晷,是古代用来测量日影以确定时辰的工具。阴与阳,两者互为其根,不可须臾离也。故《内经》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5]亡阴亡阳之证,皆肾中水火之虚也:亡阴亡阳之证,其病机在于肾中水火二气的虚衰。
 [6]阳虚,补火以生水;阴虚,补水以制火:对于阳虚的病人,可以采用补火生水的治法;而对于阴虚的病人,则应当采用补水以制火的治法。
 
 【白话】
 鸟师问:“人不停地出汗,都是亡阳吗?”岐伯说:“汗出不停,不都是亡阳。”
 鸟师问:“汗症没有不发热的,热病就是阳症啊,天师说不全是阳症,为什么?”岐伯说:“热到极点则阳气难以稳固,因此出汗过多就会亡阳。尿属阴,汗属阳。阳气外泄,不是亡阳又是什么?说不全是亡阳,是因为阳以阴为根。阳气外泄,是因为阴气不能固守。如果阴气恪守它的职能,阳气得到阴气的根本,阳气就不能外泄;阴气失职,阴气难以自保,又怎么能够固摄阳气使之不亡呢?因此,亡阳症的根源是阴气先亡。”
 鸟师问:“阴亡应该是阴液先脱,为什么要等到阳亡了才死呢?”岐伯说:“阴阳相互是对方的根本,没有片刻的分离。阴液亡了,阳气就会随之而亡,因此阳亡就是阴亡,还分什么先后呢?”
 鸟师问:“既然阴阳同时消亡,那么就应该同时救护阳气和阴气啊!救阳则出汗停止而人能转生,救阴出汗也停止但人却难于存活,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阴生阳比较缓慢,阳生阴就很迅速。救阴不能立即挽回阳气的消亡,救阳则可以立即使阴液恢复,因此救阴不如救阳。尽管如此,阴阳又怎么可以分离呢?救阳之中应当附加采用救阴的方法,那么在阳气回复的同时,阴气也就自行恢复了。”
 鸟师问:“亡阴和亡阳不是一朝一夕的原因引起的,为什么不在没有出现症状之前就先进行治疗呢?”岐伯天师说:说得很对啊!亡阴亡阳的病症,都是因为肾中水火虚衰。阳虚,补火来生水,阴虚,补水来生火,就可以避免亡阴和亡阳了!”
 鸟师说:“好。”
 
 陈士铎说:亡阴亡阳,是由于阴和阳两者互相不能持守,阳气受阴气的摄受,阴气受阳气的持守。发病的原因是肾中水火的亏虚,亏虚就会亡失,这还有什么疑问呢?
【探微】
 这一章又用隐晦之法,强调保阴保阳的唯一法门,就是保持肾中水火不虚,自然可以调剂阴阳,永远不会出现亡阴脱阳之患。
 “阴阳之亡,非旦夕之故也,曷不于未亡之前先治之?”这一句才是我国道医的宗旨,“治未病”,不待有病而后治之。预防一直是圣祖传道之心法,“亡羊补牢”岂如“防患于未然”为高明哉!
 而作为修真之人,则完全颠倒后天生死之规则,打破阴阳顺行的轨道,以肾中一点先天水火烹炼长生不死之金丹,虽冬天腊月,仍汗飞如雨,却无脱阳亡阴之虑,不也神乎!
 诗云:
      水火混元汇命门,阴阳同体又同根。
      他年相遇昆仑顶,笑指江河浊浪奔。
 
 
昼夜轻重篇第七十六[1]

 【原文】
 雷公问于岐伯曰:昼夜可辨病之轻重乎?岐伯曰:病有重轻,宜从昼夜辨之。
 雷公曰:辨之维何?岐伯曰:阳病昼重,阴病昼轻,阳病夜轻,阴病夜重[2]。
 雷公曰:何谓也?岐伯曰:昼重夜轻,阳气旺于昼,衰于夜也;昼轻夜重,阴气旺于夜,衰于昼也。
 雷公曰:阳病昼轻,阴病夜轻,何故乎?岐伯曰:此阴阳之气虚也。
 雷公曰:请显言之。岐伯曰:阳病昼重夜轻,此阳气与病气交旺,阳气未衰也,正与邪斗,尚有力也,故昼反重耳;夜则阳衰矣,阳衰不与邪斗,邪亦不与正斗,故夜反轻耳。阴病昼轻夜重,此阴气与病气交旺,阴气未衰也,正与邪争,尚有力也,故夜反重耳;昼则阴衰矣,阴衰不敢与邪争,邪亦不与阴争,故昼反轻耳。
 雷公曰:邪既不与正相战,宜邪之退舍矣,病犹不瘥,何也?岐伯曰:重乃真重,轻乃假轻。假轻者,视之轻而实重,邪且重入矣,乌可退哉?且轻重无常,或昼重夜亦重,或昼轻夜亦轻,或时重时轻,此阴阳之无定,昼夜之难拘也。
 雷公曰:然则,何以施疗乎?岐伯曰:昼重夜轻者,助阳气以祛邪[3];昼轻夜重者,助阴气以祛邪[4],皆不可专祛其邪也。昼夜俱重,昼夜俱轻,与时重时轻,峻于补阴,佐以补阳,又不可泥于补阳而专于祛邪也。
 
 陈士铎曰:昼夜之间,轻重自别。
 
 【注解】
 [1]本篇根据疾病的昼夜轻重或时轻时重,阐述其病机,并确立了治则。
 [2]阳病昼重,阴病昼轻,阳病夜轻,阴病夜重:白天阳气旺,夜晚阴气盛。阳病,白天阳气与病邪相争,故白昼重,夜晚轻;阴病,夜晚阴气与病邪争,故夜晚重,白天轻。
 [3]昼重夜轻者,助阳气以祛邪:对于昼重夜轻的阳性病,宜助其阳气,以祛除病邪。
 [4]昼轻夜重者,助阴气以祛邪:对于昼轻夜重的阴性病,宜助其阴气,以祛除病邪。
 
 
 
 【白话】
 雷公请问岐伯说:“可以辨别疾病在白天和晚上的轻重吗?”岐伯说:“病情有重有轻,正应当从白天和晚上加以辨别。”
 雷公问:“辨别的标准是什么?”岐伯说:“阳病白天重,阴病白天轻;阳病晚上轻,阴病晚上重。”
 雷公问:“怎么说呢?”岐伯说:“阳症白天重夜间轻,是因为阳气在白天旺盛而夜晚则衰微;阴症白天轻而夜间重,是因为阴气在夜晚旺而在白天衰。”
 雷公问:“阳症白天轻,阴症夜间轻,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这是阴阳之气虚的缘故。”
 雷公说:“请给予明确解释。”岐伯说:“阳病白天重而夜间轻,这是白天阳气和病气都旺盛,阳气没有衰微,在与邪气的交锋中正气还有力量,所以白天症状反而较重;夜间阳气衰微,阳气衰微就不会与邪气争斗,而邪气也不与正气争斗,所以夜间病症反而较轻。阴病白天轻而夜间重,这是夜间阴气和病气都旺盛,阴气没有衰微,在与邪气的交锋中正气还有力量,所以夜间症状反而较重;白天阴气衰微,阴气衰微就无力与邪气争斗,而邪气也不与阴气争斗,所以白天病症反而较轻。”
 雷公问:“病邪既然不与正气相争斗,邪气应当退避三舍了,可是疾病仍然不愈,为什么?”岐伯说:“症状重是真的重,症状轻是假的轻。假轻的,是看起来轻而实际上重,邪气侵入更为深重,怎么会退去呢?至于那些轻重无常,有的白天症状重夜间也重,有的白天症状轻夜间也轻,有的时重时轻,这是因为阴阳不稳定,难以受制于昼夜变化的规律。”
 雷公问:“既然如此,那该如何治疗呢?”岐伯说:“白天重而夜间轻的,助长阳气以便祛除邪气;白天轻夜间重的,助长阴气以便祛除邪气,都不能单纯地攻伐邪气。白天夜间都重的,或者白天夜间都轻的,或者症状时重时轻的,关键在于补阴,辅以补阳,不可拘泥于补阳而专一祛邪。”
 
 陈士铎说:昼夜之间,病情的轻重自然有区别。
【探微】
 此处讲昼夜阴阳的差别,修真是讲二六时阴阳火候的差别的。昼夜分六阳时,六阴时,初修者阳气虚而阴气盛,多用六阳时修炼,后元阳渐足,多用六阴时静养沐浴,子午卯酉不是定数。
 后天疾病因偏阴偏阳而有昼夜轻重之分,先天修真也看阴阳火候,昼夜用功,唯勤不怠。然勤并不是多炼就可,而是在二六时,用心体察阴阳气血之变化,日夜用心,才能不使事倍而功半也。
 不管是后天治病还是先天修真,都不能一味地喜阳恶阴,一味地祛邪,今人有专攻排毒祛邪者,是不知阴阳也,老子“专气致柔”,“我处其和”。把握阴阳平衡,正气滋生,自然邪不可干。
 诗云:
      炉火熊熊昼夜红,修真本属鬼神工。
      时分二六阴阳合,太上英明正反通。
 
 
解阳解阴篇第七十七[1]

 【原文】
 奢龙问于岐伯曰:阳病解于戌,阴病解于寅,何也?岐伯曰:阳病解于戌者,解于阴也;阴病解于寅者,解于阳也。然解于戌者,不始于戌;解于寅者,不始于寅。不始于戌者,由寅始之也;不始于寅者,由亥始之也。解于戌而始于寅,非解于阴乃解于阳也;解于寅而始于亥,非解于阳乃解于阴也。
 奢龙曰:阳解于阳,阴解于阴,其义何也?岐伯曰:十二经均有气旺之时,气旺则解也。
 奢龙曰:十二经之旺气,可得闻乎?岐伯曰:少阳之气,旺寅卯辰;太阳之气,旺巳午未;阳明之气,旺申酉戌;太阴之气,旺亥子丑;少阴之气,旺子丑寅;厥阴之气,旺丑寅卯也。
 奢龙曰:少阴之旺何与各经殊乎?岐伯曰:少阴者,肾水也。水中藏火,火者阳也。子时一阳生,丑时二阳生,寅时三阳生[2],阳进则阴退,故阴病遇子丑寅而解者,解于阳也。
 奢龙曰:少阴解于阳,非解于阴矣!岐伯曰:天一生水,子时水生,即是旺地,故少阴遇子而渐解也。
 奢龙曰:少阳之解,始于寅卯,少阴、厥阴之解,终于寅卯,又何也?岐伯曰:寅为生人之首,卯为天地门户[3]。始于寅卯者,阳得初之气也;终于寅卯者,阴得终之气也。
 奢龙曰:三阳之时旺,各旺三时,三阴之时旺,连旺三时,又何也?岐伯曰:阳行健,其道长,故各旺其时;阴行钝,其道促,故连旺其时也。
 奢龙曰:阳病解于夜半,阴病解于日中,岂阳解于阳,阴解于阴乎?岐伯曰:夜半以前者,阴也;夜半以后者,阳也;日中以后者,阴也;日中以前者,阳也。阳病必于阳旺之时先现解之机,至夜半而尽解也。阴病必于阴旺之时先现解之兆,至日中而尽解也。虽阳解于阳,实阳得阴之气也;虽阴解于阴,实阴得阳之气也。此阳根阴,阴根阳之义耳。
 奢龙曰:善。
 
 陈士铎曰:阳解于阴,阴解于阳,自有至义,非泛说也。
 
 【注解】
 [1]本篇论述阳病解于阴时以及阴病解于阳时之理,并指示了人体气机升降的时辰。
 [2]子时一阳生,丑时二阳生,寅时三阳生:子时一阳生,为地雷复卦();丑时二阳生,为地泽临();寅时三阳生,为地天泰卦()……. 坤为地卦()。此十二消息卦,为丹道养生修真的“火候”秘机。
 [3]寅为生人之首,卯为天地门户:道家认为:“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日升于卯,月降于酉。”故曰:寅为生人之首,卯为天地门户。
 
 【白话】
 奢龙请问岐伯说:“阳病缓解于戌时,阴病缓解于寅时,为什么?”岐伯说:“阳病缓解于戌时,是缓解于阴时;阴病缓解于寅时,是缓解于阳时。然而,缓解于戌时的,不是从戌时开始的;缓解于寅时的,也不是从寅时开始。不开始于戌时的,从寅时开始;不开始于寅时的,从亥时开始。缓解于戌时而开始于寅时,不是缓解于阴时而是缓解于阳时;缓解于寅时而开始于亥时,不是缓解于阳时而是缓解于阴时。”
 奢龙问:“阳病缓解于阳时,阴病缓解于阴时,其中有什么含义?”岐伯说:“十二经都有气旺的时辰,经气旺盛疾病就缓解了。”
 奢龙问:“十二经的旺气,可以听闻到吗?”岐伯说:“少阳经的气,旺于寅卯辰三个时辰;太阳经的气,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阳明经的气,旺于申酉戌三个时辰;太阴经的气,旺于亥子丑三个时辰;少阴经的气,旺于子丑寅三个时辰,厥阴经的气,旺于丑寅卯三个时辰。”
 奢龙问:“少阴经气的旺相为什么与其它各条经络有差异呢?”岐伯说:“少阴经属肾水,水中藏有火,火就是阳,子时一阳生,丑时二阳生,寅时三阳生,阳进则阴退,因此阴病在子丑寅三个时辰得到缓解的,是缓解于阳时。”
 奢龙说:“少阴病缓解于阳时,不是缓解在阴时。”岐伯说:“天一生水,水生于子时,就是水旺之地,因此少阴症遇到子时逐渐缓解。”
 奢龙问:“少阳病的缓解从寅卯二时开始,少阴、厥阴病的缓解则在寅卯二时结束,为什么呢?”岐伯说:“寅是生人的开始,卯是天地的门户。开始于寅卯二时的,是阳得到初生之气;终止于寅卯二时的,是阴遇到终结之气。”
 奢龙问:“三阳经气的生旺分别在三个不同的时辰,三阴经气的生旺,则连续生旺在三个时辰,这又是什么呢?”岐伯说:“阳气的运行刚健,它的路径比较长,因此三阳经气的生旺分别在三个不同的时辰;阴气的运行迟缓,它的路径比较短,因此连续生旺在三个时辰。”
 奢龙问:“阳病缓解于夜半子时,阴病缓解于日中午时,岂不是阳病缓解于阳时,阴病缓解于阴时吗?”岐伯说:“夜半之前的时辰属阴,夜半之后的时辰属阳;正午之后的时辰属阴,正午之前的时辰属阳。阳病必然会在阳气生旺的时辰先出现缓解的苗头,到夜半时分则全部解除;阴病必然在阴气生旺的时辰先出现缓解的征兆,到正午时刻就会全部解除。虽然阳病缓解于阳时,实际上是阳得阴气;虽然阴病缓解于阴时,实际上是阴得阳气。这是阳以阴为根、阴以阳为根的根本含义。”
 奢龙说:“好。”
 
 陈士铎说:阳病缓解于阴时,阴病缓解于阳时,有其特定的含义,并不是泛泛而论。
【探微】
 不理解的人,一定会说笔者似乎在牵强附会,明明讲的是医学临床治病之说,为什么非要每篇都勉强解为修真内炼之义呢?其实,这就是笔者将此赘文命名为“探微”的原因。其实,《外经》也好,《内经》也罢,都离不开修真之学,并非只是开头的几章论道,后来的就是医学了。要知道道为体而医为用,一贯的宗旨。岐黄论道,寓道于医,便于人们从后天临床去感悟。《内经》讲天地中的道在人身上的用,《外经》讲人体的真道与天地道体的相合相证。每一篇都有其内涵,微言太义,有待我们去探索。
 就如本篇,就是在前一篇的昼夜轻重阴阳胜衰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阐述了寅戌二时在修真中的重要性,在《参同契》中讲屯、蒙二卦在阴阳火候的运用,朝屯暮蒙,进火退符,别有真传,学道者岂有心或!
 修真之术,后世称为炼丹,由外丹炉火而参悟内修丹法是一段弯路,其实上古有《火记》传世时,火候尽人皆知也。后秦宫劫火,《火记》失传,幸有魏伯阳祖师参同易理,作“万古丹经王”,使后世修真者又知火候之秘旨,司阴阳之规律。
 本章所言阴阳病解之时,正是先天运火之际,借后以喻先天,读者宜悟也。解于寅者始于亥,亥本阴时,然极阴之中一阳孕生,古人讲亥子之交是阳生之时,得道之人身心如小孩,这个“孩”字就是子亥交合而成字,可知古人造字用心良苦。阳病解于戌时,阴病解于寅,此寅戌便朝屯暮蒙,阴阳轮转之机也。另外十二经虽各有衰旺之时,但不可拘泥,每个时辰都有子午卯酉,都有其朝屯暮蒙,学者不可不知。又突出“子时一阳生”,“天一生水,子时水生,即是旺地”,“卯为天地门户”。“阳行健,其道长,故各旺其时;阴行钝,其道促,故连旺其时也。”这些关键,读者切不可等闲视之而忽略。陈远公也说:“必有至意,非泛说也”。
 梅老解要说:“寅卯大天光”,又说“小周天至大周天,质的飞跃,由此门户也”。
 诗云:
      屯蒙二卦说分明,朝暮殷勤道可成。
      解得阴阳真火候,光同日月享长生!
 
 
真假疑似篇第七十八[1]

 【原文】
 雷公问曰:病有真假,公言之矣。真中之假,假中之真,未言也。岐伯曰:寒热虚实尽之。
 雷公曰:寒热若何?岐伯曰:寒乃假寒,热乃真热。内热之极,外现假寒之象,此心火之亢也。火极似水,治以寒则解矣[2]。热乃假热,寒乃真寒,下寒之至,上发假热之形,此肾火之微也。水极似火,治以热则解矣[3]。
 雷公曰:虚实若何?岐伯曰:虚乃真虚,实乃假实,清肃之令不行,饮食难化,上越中满,此脾胃假实,肺气真虚也,补虚则实消矣[4]。实乃真实,虚乃假虚,疏泄之气不通,风邪相侵,外发寒热,此肺气假虚,肝气真实也,治实则虚失矣[5]。
 雷公曰:尽此乎?岐伯曰:未也。有时实时虚,时寒时热,状真非真,状假非假,此阴阳之变,水火之绝也[6]。
 雷公曰:然则,何以治之?岐伯曰:治之早则生,治之迟则死。
 雷公曰:将何法早治之?岐伯曰:救胃肾之气,则绝者不绝,变者不变也。
 雷公曰:水火各有其假,而火尤难辨,奈何?岐伯曰:真火每现假寒,假火每现真热,然辨之有法也。真热者,阳证也。真热现假寒者,阳证似阴也,此外寒内热耳。真寒者,阴证也。真寒现假热者,阴证似阳也,此外热内寒耳。
 雷公曰:外寒内热,外热内寒,水火终何以辨之?岐伯曰:外寒内热者,真水之亏,邪气之胜也[7];外热内寒者,真火之亏,正气之虚也[8]。真水真火,肾中水火也。肾火得肾水以相资,则火为真火,热为真热;肾火离肾水以相制,则火为假火,热成假热矣!辨真辨假,以外水试之,真热得水则解,假热得水则逆也[9]。
 雷公曰:治法若何?岐伯曰:补其水则假火自解矣[10]。
 雷公曰:假热之证,用热剂而瘥者,何也?岐伯曰:肾中之火,喜阴水相济,亦喜阴火相引,滋其水矣。用火引之,则假火易藏,非舍水竟用火也[11]。
 雷公曰:请言治火之法。岐伯曰:补真水则真火亦解也。虽然,治火又不可纯补水也,祛热于补水之中[12],则假破真现矣。
 雷公曰:善。
 
 陈士铎曰:不悟真,何知假?不悟假,何知真?真假之间,亦水火之分也。识破水火之真假,则真假何难辨哉?
 
 【注解】
 [1]本篇主要论述寒热虚实真假,以及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的辩证及其治则。
 [2]火极似水,治以寒则解矣:对于心火亢奋引起的真热假寒证,应治以寒凉。
 [3]水极似火,治以热则解矣:对于肾水衰微引起的真寒假热证,应治以温热。
 [4]上越中满,此脾胃假实,肺气真虚也,补虚则实消矣:对于肺胃假实、肺气真虚的上虚下实证,宜补肺气之虚,则假实可消。
 [5]此肺气假虚,肝气真实也,治实则虚失矣:对于肺气假虚、肝气真实的金虚木实之证,治宜平肝熄风,则肺虚之证可除。
 [6]此阴阳之变,水火之绝也:对于因为水火极度衰弱形成的时虚时实、时寒时热、状真非真、状假非假等危证,治宜补胃气与肾气,并且治之宜早。
 [7]外寒内热者,真水之亏,邪气之胜也:外寒内热的病证,是因为肾中的真水亏虚,内在的邪气旺盛。
 [8]外热内寒者,真火之亏,正气之虚也:外热内寒的病证,是因为肾中的真火虚亏,内在的正气虚弱。
 [9]以外水试之,真热得水则解,假热得水则逆也:试验真热和假热方法,可以将凉水给病人喝。如果是真热,喝水后就会得到缓解;如果是假假,喝水后就会呕逆。
 [10]补其水则假火自解矣:如果是虚火,意谓着病人体内真水亏虚。此时,补益体内的真水,虚火之病证就会自然解除。
 [11]用火引之,则假火易藏,非舍水竟用火也:治疗假热之证,可以用阴火来引导,则假火容易伏藏,不能只顾用火,而不顾及肾中的真水。
 [12]治火又不可纯补水也,祛热于补水之中:戒治火纯补水,应祛热于补水之中。
 
 【白话】
 雷公问:“病有真假,您已经说了。但真病中的假象,假病中的真象,您还没有说到。”岐伯说:“寒热虚实可以说尽。”
 雷公问:“寒热怎么样?”岐伯说:“寒是假寒,热是真热。体内热到极点,外表则出现假寒的症状,这是心火上亢的缘故。火旺到极点就象水,用寒凉的方法来治疗就会痊愈。热是假热,寒是真寒,下面的寒气到了极点,上面就会出现假热的症状,这是因为肾火衰微的缘故。水旺到极点就会象火,用温热的方法来治疗就会痊愈。”
 雷公问:“虚实怎么样?”岐伯说:“虚是真虚,实是假实,清肃的功能失调,饮食难以消化,在上呕吐,中脘胀满,这是脾胃假实、肺气真虚,补益虚症,实症就会消除。实是真实,虚是假虚,疏泄之气不通,风邪之气侵入,体表出现时寒时热的症状,这是肺气假虚、肝气真实,治疗实症,虚症就会消除。”
 雷公问:“就这些内容了吗?”岐伯说:“还没完呢!有时实有时虚,有时寒有时热,症状似乎是真的,其实并不是真的,症状似乎是假,的其实不是假的,这是阴阳的变化、水火二气将要断绝了。”
 雷公问:“那么,如何治疗呢?”岐伯说:“治疗及时可以生存,治疗晚了就会死亡。”
 雷公问:“应当用什么方法及时治疗呢?”岐伯说:“挽救胃气和肾气,那么断绝之气得以恢复,己经变化的就不再变化。”
 雷公问:“水火有各自的假症,特别是火的假症更难辨别,怎么办?”岐伯说:“真火经常表现假寒,假火经常表现真热,然而还是有办法辨别的。真热是阳症。真热症而表现假寒的,是阳症似阴,这是外寒内热。真寒是阴症。真寒症而表现假热的,是阴症似阳,这是外热内寒。”
 雷公问:“外寒内热,外热内寒,究竟怎样通过水火来辨别呢?”岐伯说:“外寒内热,是真水亏虚,邪气旺盛;外热内寒,是真火亏虚,正气不足。真水真火,是肾中的水火。肾火得到肾水的资助,这火就是真火,热也是真热;肾火离开了肾水的制约,那火就成了假火,发热的也就变成假热了!辨别真热假热,可以用冷水来试验,真热遇到冷水就会缓解,假热遇到冷水就会加剧。”
 雷公问:“治疗的方法怎么样?”岐伯说:“补益肾水,假火就会自行熄灭。”
 雷公问:“假热的病症,用温热的方剂也可以治愈,为什么?”岐伯说:“肾中的火,喜欢阴水来相济,也喜欢阴火的引导,因此都可以滋养肾水。用阴火引导肾水,假火就容易伏藏,这不是舍弃肾水而直接用火。”
 雷公问:“请讲述治疗火热的方法。”岐伯说:“补益真水,真火也就解除了。尽管这样,治火又不能单纯补水,在补水之中兼用祛热的方法,那么假的被攻破,真的就会显露了。”
 雷公说:“好。”
 
 陈士铎说:不领悟真的本义,怎么会知道假象?不领悟假的本义,怎么会知道真象?真假之间,也就是水火的区别。看透了水火的真假,那么真象和假象又怎么难辨别呢?
【探微】
 “病有真假”而“寒热虚实尽之”,由心肾水火而辨其真假虚实。据临床实践证明,凡肾中水火真虚者,由于命门真火不能温煦运化脾胃中的后天水谷之气,因此会导致“虚乃真虚,实乃假实”,“清肃之令不行,饮难化,上越中满”的脾胃假实现象。普通人悉以为肾虚可以用后天饮食来弥补,其实难副,因为上述之火不暖土,饮食难化,不管吃的什么都并能补足先天的亏耗,徒以增加后天脾胃的负担而已。
 因此,请读者诸君切切留意首章所传之真意,用颠倒之法逆转阴阳,超脱生死只在此间。
 另外,此篇又透露了修真炼丹中的火候之真假,至关重要。如不能明辨火候,误采假药,必结幻丹。而辨之有方,“真火每现假寒,假火每现真热”,此在后天为寒热之病证,在先天则为得药之明验。凡火候真炎,采得真丹头,黄芽吐蕊,有骨散寒琼之假寒之象,修者全身如生月光中,似乎是寒,却寒而不冷;而采得假药,结幻丹者,却全身如坐冷水,但五内俱焚,热极烦躁。此真假之分,与真修者语。请诸细读陈运公语,则真假可明矣!
 诗云:
      骨散寒琼夜半时,一阳初动兆丹基。
      凭君仔细分真假,着相无真莫信之。
 
 
从逆窥源篇第七十九[1]

 【原文】
 应龙问曰:病有真假,证有从逆,予知之矣,但何以辨其真假也?岐伯曰:寒热之证,气顺者多真,气逆者多假。凡气逆者,皆假寒假热也。知其假,无难治真矣!
 应龙曰:请问气逆也,何证也?岐伯曰:真阴之虚也[2]。
 应龙曰:真阴之虚,何遂成气逆乎?岐伯曰:真阴者,肾水也。肾水之中有火存焉[3],火得水而伏,火失水而飞。凡气逆之证,皆阴水不能制阴火也[4]。
 应龙曰:予闻阴阳则两相配也,未闻阴与阴而亦合也。岐伯曰:人身之火不同,有阴火阳火。阳火得阴水而制者,阴阳之顺也;阴火得阴水而伏者,阴阳之逆也。
 应龙曰:阴阳逆矣,何以伏之?岐伯曰:此五行之颠倒也。逆而伏者,正顺而治之也[5]。
 应龙曰:此则龙之所不识也。岐伯曰:肾有两岐,水火藏其内。无火而水不生,无水而火不长,不可离也。火在水中,故称阴火[6]。其实水火自分阴阳也。
 应龙曰:阴火善逆,阴水亦易逆,何故?岐伯曰:此正显水火之不可离也。火离水而逆,水离火亦逆也。
 应龙曰:水火相离者,又何故欤?岐伯曰:人节欲少而纵恣多,过泄其精,则阴水亏矣。水亏则火旺,水不能制火而火逆矣[7]。
 应龙曰:泄精损水,宜火旺不宜火衰也,何火有时而寒乎?岐伯曰:火在水中,水泄而火亦泄也。泄久则阴火亏矣,火亏则水寒,火不能生水而水逆也。故治气逆者,皆以补肾为主[8]。水亏致火逆者,补肾则逆气自安[9];火亏致水逆者,补肾而逆气亦安[10]。
 应龙曰:不足宜补,有余宜泻,亦其常也。何治肾水之火,不尚泻尚补乎?岐伯曰:肾中水火,各藏腑之所取资也,故可补不可泻,而水尤不可泻也。各藏腑有火无水,皆肾水滋之,一泻水则各藏腑立槁矣。气逆之证,虽有水火之分,而水亏者多也。故水亏者补水,而火亏者亦必补水,水旺则火衰,水生则火长也。
 应龙曰:补水而火不衰,补水而火不长,又奈何?岐伯曰:补水以衰火者,益水之药宜重;补水以长火者,益水之药宜轻也[11]。
 应龙曰:善。
 
 陈士铎曰:人身之逆,全在肾水之不足。故补逆必须补水,水足,而逆者不逆也。
 
 【注解】
 [1]此篇从病人喘急气逆之证,窥测肾家水火之盛衰,揭示气逆的病机在于纵欲多,从而提出了补益肾家水火的治则。
 [2]真阴之虚也:真阴虚,此处指肾水虚。
 [3]肾水之中有火存焉:肾水中之真火,即八卦的坎卦()。
 [4]凡气逆之证,皆阴水不能制阴火也:肾中之水,不能制约上逆的火气,就会引发上气咳逆之证。
 [5]逆而伏者,正顺而制之也:若要制伏火逆上气之证,宜补益肾中之真水,水旺克火,克中带生,即相当于“顺而制之”也。
 [6]火在水中,故称阴火:真火在真水之中,即一阳陷于二阴之内,为八卦的坎卦()。
 [7]水亏则火旺,水不能制火而火逆矣:肾水亏虚,水不能制火,虚火上炎,则为上气咳逆之证。
 [8]故治气逆者,皆以补肾为主:治疗气逆的病证,以补益肾中之水火为主。肾水充,则足以制火,咳逆之证可除。
 [9]水亏致火逆者,补肾则逆气自安:由于肾水亏虚导致的火逆证,通过补益肾水,水旺可以制火,则逆气自安。
 [10]火亏至水逆者,补肾而逆气亦安:由于肾火亏虚导致的水逆证,通过补益肾中之火,火旺则气顺,逆气亦自安。
 [11]补水以衰火者,益水之药宜重;补水以长火者,益水之药宜轻也:通过补水之法以使火气变衰的,补益肾水的药物用量要大;反之,通过补水以助长火气的,补益肾水的药物要轻,并且应加入二味热性药。前者如六味地黄丸,后者如金匮肾气丸。
 
 【白话】
 应龙问:“病有真假之别,症有顺逆之分,我已经知道了,但是如何辨别其中的真假呢?”岐伯说:“热症和寒症,气顺的多数是真,气逆的多数是假。凡是气逆的,都是假寒假热。知道了其中的假症,就不难治疗真症了。”
 应龙问:“请问气上逆的,是什么症?”岐伯说:是真阴虚弱症。”
 应龙问:“真阴虚弱,怎么会很快造成气上逆呢?”岐伯说:“真阴就是肾水。肾水之中蕴含有真火,火得到水的制约而伏藏,火失去肾水的相济就会飞走。凡是气逆的症状,都是因为阴水不能制约阴火。”
 应龙说:“我听说阴和阳两者相配,没听说阴和阴也能相合。”岐伯说:“人身的火有阴火和阳火的区别。阳火得到阴水的制约,阴阳就会和顺;阴火受到阴水的压制,阴阳就会悖逆。”
 应龙问:“阴阳相悖逆了,如何调伏它们?”岐伯说:这就要使五行颠倒了。上逆是五行相侮而阴火藏伏,这正好顺着它的特性来治疗。”
 应龙问:“这是我所不知道的。”岐伯说:“肾脏分为两路,水火隐藏在其中。没有火的资养水就不能发生,没有水的相济火也难以生发,两者不能分离。火在肾水之中的,因此称为阴火。实际上,水火已经自行分为阴阳了。”
 应龙问:“阴火容易上逆,阴水也容易上逆,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这正是显示肾中的水火不能分离。火离开了水的节制就会上逆,水离开了火的资养也会上逆。”
 应龙问:“水火互相分离,又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人们节制欲望少而放纵欲望多,过多地外泄精气,就会造成阴水亏虚。阴水亏虚火就会炽旺,水不能制约火,火就会上逆了。”
 应龙问:“走泄精气损伤了水,应当是火旺而不是火衰,为什么有时会出现火气虚寒呢?”岐伯说:“火藏伏在水中,水走泄了,火也会走泄,水长期走泄就导致火亏虚了!火亏虚,水就会寒冷,火不能资养水,于是水就上逆了。因此,治疗气逆症,都以补肾为主。因此,水亏虚而导致火上逆的,补肾就可以使逆气自行安宁;火亏虚导致水上逆的,补肾也可以使逆气安宁。”
 应龙问:“不足的应当补,有余的应当泻,这是常规疗法。为什么治疗肾水不足引起的火逆,不用泻法而只强调补肾呢?”岐伯说:“肾中的水火二气,是各个脏腑资取的来源,所以只能补而不能泄,特别是水更不能泻。各脏腑都是有火无水,他们全靠肾水来滋养,一旦泻水,这些脏腑马上就会干枯。气逆之症,尽管有水火的区别,但更多的是阴水亏虚。所以,阴水亏的要补水,而火亏的也一定要补水,水旺火就会衰微,阴水滋生火就会生发。”
 应龙问:“补益肾水而火不衰减,补益肾水而火不生发,该怎么办?”岐伯说:通过补水来削弱火势的,补益肾水的药物应当重用;通过补水来助长火势的,补益肾水的药物应当少用。”
 应龙说:“好。”
 
 陈士铎说:人身水火二气上逆,都是因为是肾水不足的缘故。因此,治疗上逆之症必须补水,肾水充足,上逆的也就不再上逆了。
【探微】
 从后天气逆之病而窥其源,知源头仍属肾中水火也。五行颠倒,顺而治之是逆而伏之者。
 这一章再次呼应首章之顺逆颠倒之说,窥源者,肾中水火是根本。不管后天疾患之由来是因肾中水火虚衰而致,还是先天修真之真种也孕之于肾中水火之中。“虽有水火之分,而水亏者多也,故水亏者补水,而火亏者补水,而火亏者亦必补水,水旺则火衰,水生则火长也”。此水当然不是后天之水液,而是先天真一之水——肾中元精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过来人语也,修真者修天一真水,必保持“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真境,才能逆转水火,颠倒阴阳,把握生死。从逆也!
 诗云:
      生死拘人不自由,谁知颠倒逆中求。
      昆仑山上千年雪,东海翻波水倒流。
 
移寒篇第八十[1]

 【原文】
 应龙问曰:肾移寒于脾,脾移寒于肝,肝移寒于心,心移寒于肺,肺移寒于肾,此五藏之移寒也[2]。脾移热于肝,肝移热于心,心移热于肺,肺移热于肾,肾移热于脾,此五藏之移热也[3]。五藏有寒热之移,六腑有移热无移寒,何也?
 岐伯曰:五藏之五行正也,六腑之五行副也。五藏受邪,独当其胜;六腑受邪,分受其殃。且藏腑之病,热居十之八,寒居十之二也。寒易回阳,热难生阴,故热非一传而可止。藏传未已,又传诸腑,腑又相传。寒则得温而解,在藏有不再传者,藏不遍传,何至再传于腑乎?此六腑所以无移寒之证也。
 应龙曰:寒不移于腑,独不移于藏乎?
 岐伯曰:寒入于腑而传于腑,甚则传于藏,此邪之自传也,非移寒之谓也[4]。
 应龙曰:移之义若何?
 岐伯曰:本经受寒,虚不能受,移之于他藏腑[5],此邪不欲去而去之,嫁其祸也。
 应龙曰:善。
 
 陈士铎曰:六腑有移热,而无移寒,以寒之不移也,独说得妙,非无征之文。
 
 【注解】
 [1]此篇论述寒热在五脏和六腑中的转移规律及其与传经的区别。
 [2]此五藏之移寒也:这是寒气在五脏中转移。
 [3]此五藏之移热也:这是热气在五脏中转移。
 [4]寒入于腑而传于腑,甚则传于藏,此邪之自传也,非移寒之谓也:寒气进入腑中,并在腑中传递,这是寒气的传经(自传),不是寒气的转移。
 [5]本经受寒,虚不能受,移之于他藏腑:本经感受了寒气,但是本脏比较虚弱,因为脏虚不能承受寒邪的侵袭,于是转移到其他的脏腑。
 
 【白话】
 应龙问:“肾把寒邪转移给脾,脾把寒邪转移给肝,肝把寒邪转移给心,心把寒邪转移给肺,肺把寒邪转移给肾,这是五脏转移寒邪的规律。脾把热邪转移给肝,肝把热邪转移给心,心把热邪转移给肺,肺把热邪转移给肾,肾把热邪转移给脾,这是五脏转移热邪的规律。五脏有寒热的转移,六腑没有寒热的转移,为什么?”岐伯说:“五脏的五行处于正位,六腑的五行处于附属的地位。五脏受到邪气的侵犯,单独依靠自身的力量抵御邪气;六腑受到邪气的侵犯,则分别承受邪气而遭殃。而且脏腑的疾病,热症占居十分之八,寒症占居十分之二。寒症容易回复阳气,热症难以滋生阴液,因此热症不是一传经就会停止,而是在五脏间的转移还没有停止,就又转移给相关的六腑,六腑之间又相互转移。寒症得到阳气的温煦就可以解除,在五脏间就不再传经。五脏之间不再转移,怎么还会再转移给六腑呢?这就是六腑不再出现寒症转移的原因。”
 应龙问:“寒邪不转移到六腑,难道也不转移到五脏吗?”岐伯说:“寒邪入侵六腑,从而传导到六腑,甚至会转移给五脏,这是邪气自身的传变,不能称为寒症转移。”
 应龙问:“转移的含义是什么?”岐伯说:“本经感受寒邪,因为脏虚不能承受寒邪的侵袭,从而转移给其他脏腑,这是寒邪不想退却从而出现转移,是寒邪转嫁它的祸害。”
 应龙说:“好。”
 
 陈士铎说:六腑只有热邪转移现象,而没有寒邪转移现象,因为寒邪不能转移,说得很独到,并不是没有征验的文章。
【探微】
 寒属阴,热为阳,本篇所言移寒是后天的疾病寒邪,但所传移的路线却是先天后天正邪所共行。如果所传的不是寒邪而是修炼所得的真气,那么会怎样呢?
 脏腑坚固,正气充盈,邪不可干,而且寒症容易回阳而无病邪之变,只要修得假热为真火,何愁只占十分之二的阴寒不能尽驱而成纯阳之体呢?
 此处所说的“肾传脾,脾传肝,肝传心,心传肺,肺又传肾”的规律,却是与后世所传的五行顺逆转都没有关系,有志者不妨实践一回,便知古人不欺人也。
 诗云:
      移来寒热小窗前,五气周流聚入田。
      修得纯阳无冷骨,才知此诀可通天。
 
 
寒热舒肝篇第八十一[1]

 【原文】
 雷公问曰:病有寒热,皆成于外邪乎?岐伯曰:寒热不尽由于外邪也。
 雷公曰:斯何故欤?岐伯曰:其故在肝。肝喜疏泄,不喜闭藏。肝气郁而不宣,则胆气亦随之而郁,胆木气郁,何以生心火乎?故心之气亦郁也。心气郁则火不遂,其炎上之性,何以生脾胃之土乎?土无火养则土为寒土,无发生之气矣。肺金无土气之生,则其金不刚,安有清肃之气乎?木寡于畏,反克脾胃之土,土欲发舒而不能,土木相刑,彼此相角,作寒作热之病成矣。正未尝有外邪之干,乃五藏之郁气自病。徒攻其寒而热益盛,徒解其热而寒益猛也[2]。
 雷公曰:合五藏以治之,何如?岐伯曰:舒肝木之郁,诸郁尽舒矣[3]!
 
 陈士铎曰:五郁发寒热,不止木郁也。而解郁之法独责于木,以木郁解而金土水火之郁尽解,故解五郁惟尚解木郁也,不必逐经解之。
 
嘉庆贰拾年  静乐堂书
 
 【注解】
 [1]本篇论述寒热的病因在于肝郁而累及五脏。在治则上,以舒发肝郁为主,而不必遍治五脏。
 [2]徒攻其寒而热益盛,徒解其热而寒益猛也:寒为阴,热为阳,阴阳互根。若只攻其寒,则热气就会更重;只解其热,寒气也会更加猛烈。
 [3]舒肝木之郁,诸郁尽舒矣:木为五行之首,肝气郁其余五气皆郁,肝气平其余五气皆平,故舒张肝木之郁,其余诸郁尽除矣。
 
 【白话】
 雷公问:“寒热并作的病症,都是由外来的邪气引起的吗?”岐伯说:“寒热并作,不全是由外来的邪气引起的。”
 雷公问:“那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其中的原因在肝。肝喜欢疏泄,不喜欢闭藏。肝气郁闭,得不到宣发,那么胆气也随着郁闭,胆木之气郁闭,怎么能生起心火呢?因此,心气也就随着郁闭了。心气郁闭,火气不能上达,火具有炎上的特性,又怎么能够生起脾胃土呢?土失去了火的生养,土变为寒土,就会缺乏发生之气了。肺金缺乏土气的生起,那么它的金性不刚,怎么会有清肃之气呢?木少又畏惧金,反过来克伤脾胃的土气,土气想舒发而不能舒发,土与木相互刑克,彼此相互争斗,时寒时热的病就形成了。这正是没有外来的邪气干扰,只是五脏的郁气自己引发的病。只攻伐其中的寒症,发热就会更加严重;只解除其中的发热,寒症也会更加猛烈。”
 雷公问:“怎样配合五脏来治疗?”岐伯说:“舒散肝木的郁气,各种郁气都可以舒散了。”
 
 陈士铎说:五种郁闭都可以引发寒热并作的病症,不只是木郁。解除郁闭的方法惟独从木入手,因为木郁解除,金土水火的郁闭就全部舒散了,因此解除五种郁闭,只需善于解散木郁,没有必要逐经来解除。
【探微】
 修真之法既为逆反颠倒,不外泄元气,然其操作不慎而致病者,郁也。由于人后天习惯于外泄消耗,乍一逆转返回,一心内藏,最容易致病者,内郁伤肝是也,所以为什么修真者首要修心炼已,将一团性光修得通明透彻,一颗心修得水波不兴,才能永无郁火之患。
 后天治病多以“柴胡饮”舒肝以解寒热,是也。先天修真起火也从少阳经起,一点真阳必左旋而升,从龙显化。青龙吐火,生机发育。诀云:“敛息宁神处,东方生气来,万缘皆不着,一炁复归台”。紫气东来,水生木荣,主要责之于胆肝二经矣。子时一阳生,丑时龙起渊,寅卯时东方生气蓬勃,飞龙在天矣!所以,八十一章末篇,竟以此章为结,不也视生之忱乎!
 诗云:
      潜龙待到化飞龙,圣祖心思孕此中。
      紫气东来红日出,生机无限郁葱葱!
 
《黄帝外经》探微后记
 将近四个月的淅雨濛风,我们的探微之旅终于要告一段落了。由于我的写作环境不好,一边上班,一边挤时间写,一会儿笔写两句,一会儿用手机打,一会儿在电脑上写,这样思维就比较乱,写作逻辑不够严谨。但总算苍天不负苦心人,今天终于写到了第八十一章了,交卷之余,回首历程,不免心中惴惴,恐负读者,特此赘言,以表寸心。
 余初读《外经》就被其中天马行空的思维所深深吸引,前年在罗浮山适逢其会,可惜又孽重身累,将白话直译写了个虎头蛇尾,亏得有廖教授冬晴先生大德援助,收拾残局,使得卒篇。今受苏道长之命,注解并探其微,偏偏身不由主,每日匆匆忙忙,心不得闲,不胜惶恐,恐负重托,夙兴夜寐,竭心尽力。今幸不辱命,仓促成篇。不知是否得中,伏望海内外诸君不吝赐教,不胜感激之至。
 黄帝圣祖,得广成子秘授生命大道,却心念臣民,不忍独享长生之福,故命诸臣按所传之秘,询问于天师岐伯,使岐伯天师讲解后天养生袪病之理,而暗寓先天修道还丹之机,《内经》由外及内,由天地而人身,旨天人合一之妙;《外经》由内及外,论人而及天道,传长生不老之诀。
 首章即直发天人之机,开宗明义,明了修真之秘旨。要在窈冥昏默之间,葆其天真。行阴阳颠倒之妙术,传顺逆生死之秘旨,论天人寿夭之文义,指命根救母之根源,辟红铅损益之外道,述初生骨阴之盛衰,篇篇直指先天之要旨。
 然后逐卷论述,以后天医理为用,以先天道义为体。从经脉、脏腑、阴阳、五行、命门、关窍、呼吸、脉动、瞳精,直至天地人三才,五运六气,四季营卫、气血风寒、八风太乙、补泻善养,辨别真假,昼夜火候,从逆行以窥源,解寒热以调元。一路上直透天机,圣祖度世之心何等迫切!
 愿读本书的朋友,能体圣祖的心,理解读经就是养性,学诀才可了命,司杳冥之旨,体昏默之意。早筑道基,得证混元。切勿因难懂而轻视之,辜负岐黄度世心。
 鄙人匆匆截稿,所探索之微言大义百不及一,只愿以此为引玉之砖,希能的读者朋友中有志之人能够从中得悟真诀,获得圣祖圣灵开启光照,将此绝学发扬光大,流传后世,不亦功德无量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简介:嵇道明,原名:嵇卫明。男,汉族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人,现居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1969年生。自幼家学渊源,酷爱中国传统文化,稍长加入省诗词协会,在淮安市(前淮阴市)诗词协会参与编辑《淮海诗苑》季刊,学气功、学中医,精通道家内丹养生学,后多经艰苦,饱历生死,遂悟大道。独力倡导家传“华夏新玄学”,有祖传《归化秘录》,精于嵇康传承“华夏垂拱禅法”,愿借网络会交有志继承弘扬祖国传统养生文化,专研中国道家玄学的知音朋友,与其同证混元,共享大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