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鉴赏的八种模式及答题技巧步骤

 liubaoliang 2013-01-10

诗歌鉴赏的八种模式及答题技巧步骤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分析意境型的古诗鉴赏题设题方式是:(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的一般思路是:所写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艺术效果+包含的诗人的感情。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我们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主要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一:(2004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阴。

1、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字。请从三、四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果营造意境的。

答: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是“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例二:(05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步骤一)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步骤三)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可以有三种答案: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这种类型设题方式是:(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的一般思路是:(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感情。

其表达的格式是: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例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1、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例四:(2004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1、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主要用了侧面描写,(步骤一)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时间过得真快啊!(步骤二)写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步骤三)

例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1、问: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答:相同点: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反衬手法,(步骤一)把历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显示出这一梦境的残破景象——为辉煌历史哀鸣的翻飞“鹧鸪”和为辉煌历史见证的“旧时”月亮,各自形成对比。《越中览古》以“只今惟有”反跌一笔,振起全篇。《石头城》以“旧时月”暗转,隐隐反照的是东晋到南朝近三百年的历史,(步骤二)两首诗共同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悲凉感。(步骤三)

不同点:《越中览古》由历史典故发轫,由昔向今延伸,侧重状昔日的繁华,引渡到现实情景,勾勒出一幅动态图画;《石头城》从今往昔推移,反方向运作,侧重描绘今之荒凉,定格于一个静态镜头。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这种类型设题方式是:(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其答题思路是:(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格式是:总体评价+结合字句分析形式和内容上的艺术效果+所表现的诗人的感情

例六: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1、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例七:(20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慷慨悲凉,(步骤一)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塞等边塞地名,写征人的戍边生活。“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虽小而微,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联想,(步骤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征人的怨情也跃然纸上。(步骤三)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1、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2、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3、怨气候酷寒。4、怨景色单调。

第四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一词领全诗型鉴赏题设题方式: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其答题思路是:(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例八:(02年全国卷)阅读下面一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五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那一个字?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读,应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范式: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九: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卷第三世界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中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呤,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

第六种模式 观点不同型(诗论评析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理由、原因。

解题模式三步走:第一步:明确诗论涵义。(一般情况答题者心知肚明就成,不一定在答题中写出来)第二步:简洁语言表明自己的观点,或赞同,或反对,或批,或贬,言之有理。第三步:结合诗句自圆其说地分析,以之证明自己的观点。

例十: 2005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那一句更妙,为什么?

“雁引愁心去”一句更妙。“雁引愁心去”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更新颖。(答“雁别秋江去”一句更妙也可,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答: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二)

例十一: 2007年山东卷:14、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翻飞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的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以上六种答题范式只是一种模板,它可以使广大考生明晰答题的正确指向,至于在这个框架内具体填写什么内容,还需要广大的考生对全诗作悉心的口味和揣摩。只有将“正确指向”和“准确内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抢占古诗词鉴赏的制高点。

模型七  分析形象型
  提问方式:简要分析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形象?
  提问变式:作者塑造的形象有什么寓意?作者笔下的某一意象有何特点,象征了什么样的形象(品质)?
  解答分析:回答这种题,必须熟悉和了解一些诗歌意象的基本寓意。如: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柳树以折柳表惜别。蝉以蝉表品行高洁。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琴瑟 ⑴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⑵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解答分析:双鲤 代指书信。昆山玉 比喻杰出的人才。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莼羹鲈脍 指家乡风味。“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柳营 指军营。怀桔指孝顺双亲。“执牛耳”指盟主。“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等。
  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诗词中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明了形象类别(景、物、人);
  第二步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
  第三步结合诗词主旨分析作者写这一形象的原因;
  第四步指出作者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答题示例: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提问:作者笔下的“竹”具有什么特点?象征了什么样的品格?
  回答:立足破岩,备受风霜雨雪的磨难,依旧顽强的生存着。诗人在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中,隐寓自身不媚权贵、不流世俗、洁身自好的刚劲风骨。

模式八:赏析思想情感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对于本诗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情感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状志未酬、报国无门、闺中怨恨、念远思家、忠贞爱国。

[答题步骤]步骤一: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思想情感。步骤二: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思想感情。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海南、宁夏卷)

                  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1刘一止:宋微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2局:指棋盘。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