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透那些“混搭”的食物

 老庄. 2013-01-11

    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如今很多食品的配料都变得特别复杂多样,而且宣传口号也特别诱人。在超市里,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混搭”产品:挂面里加蔬菜汁,馒头里加桑叶,牛奶饮品里加水果汁,酸奶里加杂粮,饼干里加蔬菜,香肠里加玉米粒……商家会告诉你:牛奶的营养不够!水果的营养也不够!吃我们的牛奶加果汁,营养才够!面粉里的营养单调,蔬菜吃起来麻烦,吃我们的蔬菜挂面,简简单单营养齐啦!

真相是什么呢?这些混搭产品的价格普遍高于原来的单一原料产品,但一般会得到商家的大力宣传,消费者往往也觉得很新鲜,风味更丰富,购买热情往往也比较高。到底这些产品是不是就比单一的天然食品原料更健康、营养价值更高呢?这却不一定了。

人人都知道,要保证食物营养平衡,就要做到食物多样化。不过,混合食材能不能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还要仔细看看食品标签上的配料表,特别是看过营养成分表,再去下结论。如果不注意,很可能会被忽悠,买到不那么物有所值的产品。

这里就把混搭的食品分成几类:

第一类:营养价值多少有点提高,或者食物多样性有改善。

案例:八宝粥混合原料、纯果蔬混合汁、桑叶馒头等

八宝粥混合料,实际上就是把各种杂粮、杂豆食材混在一起。人们买这种配料,无需自己准备N个罐子在家自己配合各种原料,直接放进锅里就能得到各种食材的营养成分,操作起来比较省事。混合杂粮粉之类的产品也有这种好处。

不过,毕竟精白米是最便宜的粮食,其他杂粮杂豆都要贵得多,商家往往舍不得给你放太多。所以,买这种混合料时,一定要睁大眼睛仔细看看,白米之外到底有多大比例的杂粮和杂豆。如果像题图中这样,80%以上都是精白米,其他材料只是个点缀,营养价值比白米粥没有明显提高,那可真是不值得买了,还是自己买料来配吧。

纯果蔬混合汁通常会用水果的甜味来弥补胡萝卜、番茄等蔬菜甜味不足的问题,在营养成分和可溶性膳食纤维方面,往往会比纯的果汁更为丰富。有利于一些因为健康原因不能吃蔬菜的人。不过,它只是比苹果汁、桃汁之类果汁略好些,并不意味着比直接吃果蔬好。需要注意的是,看看配料表,确认是否纯果蔬汁;还要看看营养成分表上的能量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如果这两项数据太高,就说明糖含量过高,虽然名为果蔬汁,却不宜大量喝。

桑叶馒头、大枣馒头、荞麦馒头等产品,在精白面粉中加入了绿叶、水果干或杂粮等成分,提高了馒头中的矿物质含量和膳食纤维含量,能提高其营养价值。不过一定要记得,这些配料都没有筋力,通常加入量为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十,不可能成为馒头的主体,否则就发不起来了。

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案例,就是玉米粒肉肠。甜玉米粒是介于蔬菜和粮食之间的一种食材,把它添加到肉肠中,有利于降低肉肠的成本,毕竟肉的价格远远高于玉米粒。但是另一方面,添加它也能降低肉肠的脂肪和胆固醇含量,增加膳食纤维。所以,从健康角度来说,添加玉米粒有利。总之,这属于商家和消费者都感觉愉快的一种创意。

第二类:营养价值提高不明显,添加的食材可有可无,但也无害健康。

案例:果粒酸奶、蔬菜挂面、蔬菜饼干、蔬菜豆腐等。

酸奶中加点水果粒,吃进去的水果总量仍然非常小,和一天200-400克的推荐量相比微乎其微。而且,酸奶中的水果粒要放上两三个星期,未必能达到新鲜水果的健康效果。其中的浓郁水果香味是哪里来的?比如说,在红枣酸奶的包装上,写着“红枣汁含量≥5%”;而很多产品中所添加的“果粒”来自于果酱这种长货架期产品,并不是新鲜水果。仔细看看配料表,原来浓郁味道是来自于添加进去的水果香精;而宜人的甜味主要来自于多加的糖。想要得到水果的营养,还是要抽几分钟时间吃个新鲜水果。

蔬菜挂面中的蔬菜汁不可能量很大,而且由于挂面是一个长货架期食品,保质期长达一年左右,蔬菜中的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经不起这么长时间的存放。特别是类胡萝卜素类物质,如番茄红素、胡萝卜素等,在空气中会逐渐氧化褪色,失去健康作用。不过,蔬菜中的钾、镁等矿物质还能留下少量。仔细看看配料表,没准会发现“菠菜粉≥1%”的字样。蔬菜豆腐也是一样的道理。从食品加工角度来讲,蔬菜加得太多,挂面煮起来就会容易碎,豆腐也很难凝固。所以,不要指望它们能替代蔬菜的营养价值。

蔬菜饼干中的蔬菜本身是有利健康的,但已经失去了新鲜蔬菜的作用。仔细看看配料表,没准会发现蔬菜粉的含量仅仅是2%。再说,这点蔬菜粉完全不能改变很多饼干的高脂肪、高钠或高糖的特点。

但无论如何,毕竟水果蔬菜是天然原料,加入它们并不会带来什么不良影响,即便数量不大,总比加糖要好一点。

第三类:营养价值并无提高,甚至有误导之嫌。

案例:果蔬牛奶饮品、某些杂粮芝麻糊、某些营养麦片等

有些“混搭”食品与其他食物进行组合的创意出发点,就是为了拓展产品的利润空间,增加广告宣传点,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传统产品销售多年,往往很难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而添加了其他风味配料之后,就可以设计新的广告,成为让人们关注的“新产品”。

比如说,牛奶毕竟只能是牛奶的味道,但添加配料之后,做成早餐奶、谷物奶就显得更好喝;做成果汁奶之类乳饮料,还可以加入更多的糖、香精、增稠剂等,口味更浓重更吸引人,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混搭”产品的原料质量要求还能比酸奶和纯牛奶略微宽松一些,因为纯牛奶中什么都不能加,而乳饮料中许可加入香精、糖、增稠剂、乳化剂等很多配料,即便原料奶质量略低,消费者也很难感知。

仔细看看食品标签,很可能会发现,在“果蔬汁奶”的配料中,果汁含量只有5%,而牛奶的含量只有30%。其他是什么呢?就是水、糖、增稠剂等等。看看营养成分表也能发现,其中的蛋白质含量只有1%,仅为纯牛奶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它的营养价值并不是1份果汁+ 1份牛奶,而是5%的果汁加上30%的牛奶……消费者拥捧它的原因,无非是不喜欢纯奶的味道,而更容易被糖和香精制造的味道所吸引罢了。

杂粮芝麻糊也是一个常见的案例。芝麻的价格比杂粮贵,黑芝麻比白芝麻更贵,人人都知道。所以,黑芝麻糊中加入黑米粉、糙米粉能够降低成本;再添加大量糖、糊精、植脂末之类,成本就更便宜了。要想看出本质,就要仔细审查配料表,看看芝麻排在第几位。

即便芝麻排在配料表的第一位,也不能轻易相信,要再看看营养成分表。芝麻的蛋白质含量高达20%以上,黑米、糙米只有7-8%,而糖、糊精和植脂末之类蛋白质含量可以忽略不及。所以,如果芝麻加的多,产品的蛋白质含量就比较高。如果一个芝麻糊产品的蛋白质含量只有6%的话,您想想,其中还会有多大比例的芝麻呢?恐怕是糖、糊精和植脂末等比芝麻的添加量多得多吧。

营养麦片也有同样的问题,千万不要轻易相信一种香香甜甜一冲就化的粉末早餐产品能含有多少营养价值。先要好好看看配料表,看燕麦二字写在第几位,然后再看看营养成分表。纯燕麦的蛋白质含量通常在13%以上,产品的蛋白质含量越低,含的燕麦就会越少。如果看到一种“营养麦片”的蛋白质含量是5%,千万不要指望里面有多少燕麦,甚至连小麦都不多,恐怕是以糖和糊精为主了。别管它的名字上带着什么“南瓜”、“核桃”、“红枣”之类好听词汇,那些香甜气息主要都是香精带来的,不值得花钱买。

还有一些产品,混搭并不是为了让人们知道其中加入了另一种配料,人们不知道更好。比如“香芝麻酱”,其中加入了很大比例的花生酱。由于花生酱味道更加甜香,花生-芝麻混合酱会比味道略苦的纯芝麻酱更好吃,更受消费者欢迎。但是,花生比芝麻的成本价格低得多,花生的钙、铁、锌含量都大大低于芝麻,而且花生原料可能引入黄曲霉毒素,加了它就需要严格检测这项指标。最糟糕的是,吃惯了这种混合酱,甚至很多人会嫌弃真的纯芝麻酱,说它品质不够好!因此,在购买芝麻酱的时候,提前想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一定要看看配料表,是写着“花生、芝麻”的混合产品,还是只写着“芝麻”的纯芝麻酱产品。

所以,要想买到物有所值的“混搭”食品,消费者一定要养成读配料表和营养成分的习惯,虽然生产者不会告诉您具体的食品配方,但根据国家相关规定,食品配方中的所有原料都必须列出来,而且必须按照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对于含有果蔬汁的饮料产品,通常还要标明原果蔬汁含量到底是多少。如果看到添加成分的排列十分靠后时,就该对其营养价值有个谱。

如果是自己购买原料进行调配,“食物组合”往往是改善营养质量的好办法。比如把各种杂粮、豆子、坚果配在一起煮八宝粥,就比单独的大米粥有营养;喝牛奶时混一半豆浆,比豆浆多些钙和维生素A,又不容易发生喝牛奶之后胀肚的情况;打豆浆时加点燕麦片和炒香的芝麻,能增加一些微量元素的含量,味道也更加浓郁,口感也更加香滑;做馒头和饼的时候加点杂粮粉和豆粉,再加点蔬菜碎,营养更全面。这些组合都比单独一种原料的食品更有利健康,口味也能得到改善。

总之,要想做到饮食多样化,最省钱的方式还是自己购买单一的天然食物,然后靠自己的搭配进行多样化。对于琳琅满目的各种“混搭”食品,先别急着相信促销语言,而是要睁大眼睛细看食品标签,避免被各种广告宣传所忽悠。


(作者:范志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