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读?书?与?养?生”

 雪峰读书 2013-01-12

漫 谈 “读 书 与 养生”

 漫 <wbr>谈 <wbr>鈥湺 <wbr>书 <wbr>与 <wbr>养 <wbr>生鈥

 


    养生的方法有多种,比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等。但是不要忘了,读书也是一种养生的好方法。它能怡情养性、滋养精神,提高健康水平。不是吗?当你为琐事而烦躁不安,为失败而自暴自弃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投入它的怀抱。书中先哲圣贤的警句箴言,文人墨客的清词丽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荡气回肠的人间大爱,犹如天露甘泉,滴滴沁润着你的心田。你仿佛在踏上一次馨香之旅,在天光云影、万千景象中,寻找到曾经失落的纯真与美好,体味到心灵的沉静与安详。

生命在于运动,“生命更在于脑运动”。实践证明,读书是一种极其平静的、怡情益智的思维活动。闲暇之余,泡一杯香茗,安坐捧读,一卷在手,安神养心。读书的过程不仅能使人心平气和,维持机体的平衡和正常的生理功能,还能刺激脑细胞的旧神经根,使之长出新的神经来。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当人在专心致志地读书学习和写作时,脑内就会产生一种神奇的波纹。这种波纹会使大脑分泌出一种物质,使人轻松敏捷,能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人多读书,多用脑,多思考,就可以防止脑衰老、智障碍。“用进废退”的道理,不仅适用与机体,也适用于大脑。难怪已故戏剧电影大师夏衍说:“不爱动脑,不喜欢读书,不爱思考的人,很容易得老年痴呆症。”

西班牙哲学家葛拉西安说过:“人生就像一出三幕戏剧。第一幕与逝者说话,第二幕与生者交流,第三幕与自己谈心。”也就是说,人生13要用于读书,再者是交流和思考。人生要演好这三幕戏剧,必须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然而中国古代医书《内经》中,就有“聚精会神是养生大法”之说,可见读书本身就有利于健康长寿。前些年,国外有一项研究,即挑选了欧美名人400名,比较其寿命长短。结果表明读书人的平均寿命为79岁,居于首位。我国也曾对秦汉以来1308名著名文人的寿命进行了分析,发现平均寿命为65岁,远远高出于其他职业人员的平均寿命。

要知道古代人的寿命是非常低的,古希腊人不到20岁,到1900年,人的平均寿命才40岁,而且只有20%的人能活到65岁。而我国古代人的寿命更短,原始社会十几岁,解放初期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也只有35岁。可见“人生七十古来稀”是人类漫长过去的真实写照。然而,读书人的情况则迥然不同:生活在春秋时代的孔子活到73岁,老子活到100岁,比孔子晚生100多年的孟子活到84岁。在当时医疗技术极不发达的战乱时期,他们能活到如此高龄,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唐代的贺知章85岁、柳公权88岁、虞世南89岁、孙思邈101岁。宋代的陆游85岁时写的《示儿》诗,至今还脍炙人口。明代的董其昌87岁、文征明90岁,苏州籍诗人沈德潜是清朝大臣中的九老之首活了97岁。     

也许有人会问,读书人的寿命为什么那么长?我想,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都把读书当成了一种养生之道。汉代文学家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何为“医愚”,就是可使人摆脱愚钝,豁达开朗,消怒化郁,思维敏捷。陆游在谈到读书的感受时说:“读书有味身忘老,病须书卷作良医。”欧阳修在《东斋记》中也写道:“每体之不康,则或取六经百氏若干古人述作之文章诵之,爱其深博闳达雄富伟丽之说,则必茫乎于思,畅乎其平,释然不知疾之在体。”这种病中读书,乐在其中,忘了疼痛,就是古人所说的“心静即神悦,神悦即福生”,“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的养生大法。

“善养生者养心,不善养生者养形”。人是宇宙的精华。在浩瀚的宇宙万物中,仅靠太阳的光芒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心灵之光的映照。而这心灵的光,是靠读书、靠知识注入的。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气质、精神永葆青春的源泉。说到这里,我不能不提起两位博友来,她们就是京京和西子。京京教授今年已经80有零了,但看她那豁达的胸襟、满腹的精神、超前的思维、深邃的见解,无一不是书卷的浸润,知识的浇灌。年逾七旬的西子老师,一生教书育人,桃李天下;终日沐浴书香,笔耕不辍。正是这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使得她至今仍气韵尤佳、青春飞扬、风采依旧。所以,只要肯读书,岁月也饶人。读书的人,永远都是一份不过时的美丽。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以书为友,读书养生,会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选择。朋友们,让我们都记住:瑰丽的青春要靠读书来滋养,绚烂的晚霞要靠知识来编织,健康的生命要靠学习来建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