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3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指导

 紫曦唯幂1 2013-01-12
2013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指导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指导

【考点指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初中生阅读记叙文的要求是: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式样。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近年来全国各地记叙文阅读的中考试题,都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其特点是:

(1)阅读材料均来自于课外,不仅注意记叙文类型的多样化,而且注重文章的审美意趣、价值取向,且篇幅短小精悍。其中有散文、有小说。

(2)主观类试题及开放性试题的比例逐渐加大,适当考查知识积累,侧重考察学生的理解及感悟、表达等能力,突出学生个性化体验。

(3)题型更加灵活。尤其是开放类试题,包括评说、感悟、联想与想象、仿写、比较、探究、赏析等。

【主要考点】:

1.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1)了解记叙文的分类。(2)把握记叙的要素。    (3)明确记叙的顺序。(4)注意记叙的人称。 

 (5)概括文章的内容或中心。(6)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及线索。      (7)分析人物形象。(8)把握材料的详略。(9)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2.体会文章中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3.判断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4.分析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1)人物描写的作用     (2)景物描写的作用。  

                         (3)抒情及议论的作用。(4)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5.体会、赏析文章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6.能对文中的词、句的选择、替换、增删、换位等进行比较、辨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7.体会文章的审美意趣及价值取向等。

8.阅读感悟或从文中获得的启示。

9.对文章某一方面的内容等做出评价。

【解题思路】:

1、了解记叙文的分类。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如写人、记事、日记、游记、新闻、通讯、小说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一般来讲,中考的记叙文阅读材料,以写人或记事文章为主。
2把握记叙的要素。

    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于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便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及主题。有时候,某些要素在文中具有“隐性”的特点,如时间、地点要素可以通过环境的描写来暗示等,在不影响表达的情况下,某些要素也可以省略。

3、明确记叙的顺序。

    记叙是记叙文的基本表达方式,把握了记叙的顺序,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条理和层次,把握文章的结构、内容及中心。常见的记叙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使用这种方法,便于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的内容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4、注意记叙的人称。

    记叙的人称是指作者叙述事件时的角度。它包括:第一人称,即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它的长处是便于叙述故事,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读起来更亲切。短处是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二人称,即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一般的文章很少用第二人称展开记叙,常见的只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临时改变人称,如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二人称,这样便于直接“对话”,给人以亲切感,情感更加直接而迫切,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第三人称,即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它的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

5、概括文章的内容或中心。

     这是记叙文阅读的基本能力之一。解答这类试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以从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方面分析。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可以从事件所包含的思想内核、所昭示的道理入手,分析、归纳中心思想。

(2)可以从分析记叙之后的议论、抒情入手。记叙文里的抒情和议论,能够直接表达作者对所记叙的人和事的看法及情感态度,有时直接点明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

(3)可以从分析文章的题目入手。综合分析记叙文的题目,有的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是对文章主题的提炼,有的是主要人物,有的是思想感情的寄托……联系文章内容,分析文章题目,也不失为概括文章内容及中心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6、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及线索

     这是整体感知阅读材料的重要途径。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理清了线索,文章的段落、层次就好掌握了。记叙文多为一条线索,并由此线索串联起人物及事件。有的文章以人物(或人物的行踪)为线索;有的以某一事物为线索,有的以感情线索,有的以事件为线索。也有的文章同时具有两条线索(明线与暗线)。

7、分析人物形象。

    写人、记事都离不开人物,小说更是如此,学习分析人物形象是阅读记叙文的能力之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分析分析人物形象:

(1)注意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等描写的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是通过其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表现出来的,

(2)精彩的细节描写是展示人物特点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细节,可以是一个眼神,可以是一个看似不经意的举动,也可以是一连贯的动作等。如在《孔乙己》中,作者对孔乙己面对孩子们渴望再吃到茴香豆的眼神“着了慌”时的一段细节描写,就凸显了人物的性格。 

(3)抓关键性语句深入分析。

(4)在与其周围人物的对比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对比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如在《故乡》中,杨二嫂的自私自利、尖酸刻薄、张扬外露的性格有力地衬托了闰土朴实敦厚、木讷寡言的特点。

8、把握材料的详略。

    记叙的中心是作者通过人和事件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贯穿着文章的始终,贯穿在对具体材料的叙述、描写之中。叙述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扣紧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事件往往是复杂纷繁的,但写作目的都是明确集中的,取舍如何,孰详孰略,依据的标准只能是文章的主题。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来具体叙述,即详写;而对主题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即略写。阅读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

9、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解答这类试题,首先应该明确“写作特点”所包含的内容,如刻画人物所使用的方法、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及变化、语言特点等,如果是散文,要注意表现手法的运用,如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

10、体会文章中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所谓关键词语,是指那些能够揭示或暗示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词语的意义主要包括其本义及在上下文中的语境义(引申义或比喻义)。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这种语境义离开了具体的上下文便会消失。

11、判断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在课程标准中,“语法修辞知识要点”涉及到了八种修辞方法。它们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不同的修辞方法,其效果也有所不同。解答这类试题,要掌握每一种修辞方法作用,如比喻,它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细细体味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做出回答。

12、分析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理解句子的含义,不外乎理解句子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句子所描述人物的思想、性格,句子本身所包含的道理等。明白了这一点,就有了答题的方向。

(1)人物描写的作用。一般要针对其思想性格来谈。

(2)景物描写的作用。首先要明确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如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或性格特点)、为下文事件的发生作铺垫或设伏笔等,然后根据积累的知识对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

(3)抒情及议论的作用。一般应针对文章的中心或主要人物及事件来展开分析。

(4)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阅读,不仅要读懂字面的意思,还要学会读懂它的深层含义。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于其中。理解这样的句子,要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手法,有的放矢地去分析揣摩。对某些深层含义的透视,有时候还要结合作者的经历、思想感情及写作背景去分析。

14、体会、赏析文章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记叙文的语言与说明文、议论文的语言有明显的不同,它以生动、形象乃至幽默诙谐等为特点。所谓鉴赏,包含着分辨(鉴定)、赏析的双重意义。如动词大多具有很强的“可视”效果,有些动词还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它们的表现力是很强的,这些需要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体会。解答这类试题,还要注意“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方法,即结合语境去揣摩、体味,同时也可以关注表达时是否借助了某些修辞方法等。

15、能对文中的词、句的选择、替换、增删、换位、补充等进行比较、辨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解答这类试题,重要的是结合语境进行辨析。词语的选择等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1)词义范围(2)词义的轻重程度(3)感情色彩(4)词的搭配(5)与上下文的关联与照应。句子的补充等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揣摩,把握句子之间的联系。它包括:(1)动作的连贯性(2)句子间的逻辑关系(3)语气语调的变化(4)句子的不同作用(5)人物的性格特点(6)句子在结构方面的作用等。

16、体会文章的审美意趣及价值取向等。

    阅读是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精神活动。在阅读时,我们往往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审美感受,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等。如感受善良、宽容、真诚等人性之美,感受辽阔、粗犷、秀丽等自然物象之美,可以感受语言或生动形象、或缜密严谨之美……这里所说的价值取向是指作品中人物对生活、事业的期待与追求等。如追求崇高的道德修养,追求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追求和平、安宁的生活等等。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感受作品所肯定、所褒扬的是什么,要注意思考它们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怎样的意义。

17、阅读感悟或从文中获得的启示。

    阅读文章,从中获得感悟,或者就整篇文章、或者就某一部分内容谈都是可以的,关键是要注意紧紧把握文章的内容及主旨,否则“感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8、对文章某一方面的内容等做出评价。

    这类试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对人物或事件等做出评价,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它的答案往往也具有“开放”的特点,问题的关键是:(1)要紧密结合选文的有关内容进行评说。(2)无论赞成与否,都要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即言之有理。

 【考点示例与解析】:

我看到了一条河

    童年在我的记忆中比较模糊,但其中有几个片段却令我记忆犹新。

    我4岁那年,有一次,妈妈开车带我回家。路上,她让我在离家几英里(1英里约合1.6公里)的农田边下车,然后自己找回家。虽然那次以我彻底迷路而告终,但此事对我影响很大。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从小就乐于寻找挑战。

    刚开始学游泳时,我大概有四五岁。我们全家和朱迪斯姑姑、温迪姑姑、乔姑父一起在德文郡(     假。我最喜欢朱迪斯姑姑。她在假期开始时和我打赌,如果我能在假期结束时学会游泳,就给我10先令(先令是英国旧币,10先令相当于半个英镑)。于是我每天泡在冰冷的海浪里,一练就是几个小时。但是到最后一天,我仍然没有学会游泳。我最多只能挥舞着手臂,脚在水里跳来跳去。

    “没关系,里克,” 朱迪斯姑姑说,“明年再来。”

    但是我决心不让她等到下一年,再说我也担心明年朱迪斯姑姑就会忘了我们打赌的事。从德文郡开车到家要12小时。出发那天,我们很早起身,把行李装上车,早早地启程了。乡间的道路很窄,汽车一辆接一辆,慢吞吞地往前开。车里又挤又闷,大家都想快点儿到家。但是,这时我看到了一条河。

    “爸爸,停一下车好吗?”我说。这条河是我最后的机会,我坚信自己能赢到朱迪斯姑姑的10先令。“请停车!”我大叫起来。爸爸从倒车镜里看了看我,减慢速度,把车停在路边的草地上。

    “里克看见一条河,”妈妈说,“他想再试一次游泳。”

    “可我们不是要抓紧时间赶路吗?”温迪姑姑抱怨说,“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程呢!”

    “温迪,给小家伙一次机会嘛,”朱迪斯姑姑说,“反正输的也是我的10先令。”

    我脱下衣服,穿着短裤往河边跑去。我不敢停步,怕大人们改变主意。但离水越近,我越没信心,等我跑到河边时,自己也害怕极了。河面上水流很急,发出很大的声响,河中央一团团泡沫迅速向下游奔去。我在灌木丛中找到一处被牛踏出的缺口,趟水走到较深的地方。爸爸、妈妈、妹妹琳蒂、朱迪斯姑姑、温迪姑姑和乔姑父都站在岸边看我的表演。女士们身着法兰绒衣裙,绅士们穿着休闲夹克,打着领带。爸爸叼着他的烟斗,看上去毫不担心。妈妈一如(jì)       往地向我投来鼓励的微笑。

    我定下神来,迎着水流,一个猛子扎了下去。但是好景不长,我感到自己在迅速下沉。我的腿在水里无用地乱蹬,急流把我冲向相反的方向。我无法呼吸,呛了几口水。我想把头探出水面,但四周一片空虚,没有借力的地方。我又踢又扭,然而毫无进展。

    就在这时,我踩到了一块石头,用力一蹬,总算浮出了水面。我深吸了口气,这口气让我镇定下来,我一定要赢那10先令。

    我慢慢地蹬腿,双臂划水,突然我发现自己正游过河面。我仍然忽上忽下,姿势完全不对,但我成功了,我能游泳了!我不顾湍急的水流,骄傲地游到河中央。透过流水的怒吼声,我似乎听见大家拍手欢呼的声音。等我终于游回岸边,在50米以外的地方爬上岸时,我看到朱迪斯姑姑正在大手提袋里找她的钱包。我拨开带刺的荨麻,向他们跑去。我也许很冷,也许浑身是泥,也许被荨麻扎得遍体鳞伤,但我会游泳了。

    “给你,里克,”朱迪斯姑姑说,“干得好。”我看着手里的10先令,棕色的纸币又大又新。我从没见过这么多钱,这可是一笔巨款。

    爸爸紧紧地拥抱了我,然后说:“好了,各位,我们上路吧!”直到那个时候,我才发现爸爸浑身透湿,水珠正不断地从他的衣角上滴下来。原来他一直跟在我身后游。

                                                                            (选文有改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     假      ②一如(jì      

参考答案:① 度   ② 既

答题思路:本题属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范畴。“度”不仅是一个多因多义字,还是“渡”的形近字。平时使用这两个字的时候,不少学生会出现失误。要正确解答此题,不仅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而却要学会词义的辨析。

2.文章中加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景物描写(或:自然环境描写)。  烘托童年时“我”游泳的勇敢。

答题思路:见《访兰》第4题的“答题思路”。

3.文章叙述了“我”童年的“几个片断”?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①四岁时,独自回家迷路。②度假期间,在海里练游泳。③回家的路上,在合理学会了游泳。

答题思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回答此题。这篇小说围绕主题记叙了“我”童年时的三个生活片断。简要概括其内容时,要交待清楚三个片断发生的时间及内容,语言要简洁明了。

4.为什么我对童年的“几个片断”记忆犹新?

参考答案:因为这些事情,养成了“我”从小乐于接受挑战的品质。

答题思路:认真阅读选文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前提。此题的回答比较容易,因为答案就在文中,只需“移植”一下就可以了。但如果忽略了认真阅读而急于回答问题,就可能出现偏颇。

5.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你认为哪个句子表达效果更好?请说出理由。

①我也许很冷,也许浑身是泥,也许被荨麻扎得遍体鳞伤,但我会游泳了。

②我很冷,浑身是泥,被荨麻扎得遍体鳞伤,但我会游泳了。

参考答案:①句表达效果好。这句突出了里克学会游泳后的喜悦心情,这种喜悦,冲淡了冷、脏、痛的感觉;这个句子语气上比较舒缓。

答题思路:比较两个意思相同而表述上略有不同的句子的表达效果,在认真体委之后,首先要明确比较的“点”,如语言的生动形象或质朴平实、语气的强或弱、表意的直白显露或含蓄委婉等,然后再做出回答。

6.谈谈你对“我看到了一条河”这个题目的理解。

参考答案:“我”找到了一次挑战的机会。

答题思路:这是一道考查阅读能力的试题。文章的题目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有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有的是对文章主题的提炼,有的是文章的线索,有的是文章的主要人物……这些情况在平时的学习中都遇到过。解答此题,一方面要借助于平时得知识积累,一方面要结合选文进行分析。

7.你对文章中父母的教育方法有什么看法?请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示例一:文中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可取的。温室里长不出茁壮的松柏,父母放手让孩子接受挑战,培养其独立的精神的做法是十分明智的。示例二:文中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这种做法太冒险了,四五岁的孩子还没有自理能力,放手让孩子自由活动,有些不安全因素。

答题思路: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对人物或事件等做出评价或谈谈看法,其答案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我们既可以持肯定态度,也可以持否定态度。不过无论做出怎样的评价,都要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即言之有理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

【考点指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初中生阅读说明文的要求是:“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近几年全国各地说明文阅读的命题材料均选自课外,选材侧重于最新科技成果、自然生态、人类环境、家乡风物等方面的科技类说明文章。题型上以主观性试题为主。 (如:2002年“返回式遥感卫星”,2003年《死海之变》,2004年《走近森林》,2005年《雾》《细菌发电前景广阔》,2006年《金字塔之谜新说》《二维条形码》)

【主要考点】:

1、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把握,重要信息的筛选与概括。

2、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3、说明结构及顺序的理解与把握。

4、说明方法的辨别和作用的分析。

5、说明语言、关键词、重点句的辨析。

6、对文章中涉及的科学生活现象的感悟、评价,或能提出个人的建议。

【解题思路】:

1、如何整体把握文章?

    首先要弄清文章的结构特点,说明文一般是先提出所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然后进行具体说明,最后进行简要归纳。即使节选的文字一般也是如此。整体把握离不开概括,首先要通读全篇,找出文眼(与各段落内容有密切关系的段落或句子),其次要逐段概括,从而把握文章内容。概括要注意准确全面,语言简明扼要,防止以偏概全。

2、如何找准说明对象?

    找准说明对象,首先应该看题目,多数说明文的题目就表示说明对象,不过有的题目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需要转换成平实的说法。其次是抓首尾段或中心句,一般的说明文都在比较显眼的位置,标明所要说明的对象。也有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但答题时一般需要将它转换成陈述句。例如:南宁市课改实验区卷《大自然的语言(节选)》“请指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只要把“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这一问句变换成陈述句“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即可。

3、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首先看原文,尽量从原文中找,它一般在段落的首尾出现,或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其次再考虑概括,但应注意简明。注意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变化、功用、成因等。例如:厦门《海上花园里的生态杀手》从文中摘录表现“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美丽面孔的语句各一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为什么用“生态杀手”一词来称呼“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生态杀手指的是毁灭别的生物的某一物种)。“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自从引进本土后,由于缺少了原产地的天敌,繁殖过快,与本土植物争地、争肥、争光、争水,挤占本土植物的生存空间,造成本土植物灭绝,而且“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一旦泛滥成灾则极难清除,所以称它们为“生态杀手”。    要点与评分:扣住“危及本土植物生存”这一要点2分。语言2分。

4、如何明确说明顺序?

    必须要清楚说明顺序有哪些?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按事物发展变化的时间先后来依次说明)、空间顺序(按事物的空间位置或前后、上下、远近、内外等进行说明)和逻辑顺序(从原因到结果、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部分、从性能到用途等进行说明);然后辨明段落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说明的顺序。辽宁卷《人工造林有学问》“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可据本文 “首先”“第二”……“第六”这些表次序的词语确定其说明顺序为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5、怎样辨别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先要弄清说明的方法有哪些及每种说明方法的一般作用,在回答时将说明对象及特征具体明确出来。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引用、配图表等。(下列加粗的黑体字即为说明方法的作用,可记熟备考)

①举例子是用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能增强说服力,从而突出事物的特征。例如:青岛市卷《绿色塑料》“文中划线句子“发达国家对使用后的塑料曾采用过掩埋、焚烧和回收利用等方法进行处理,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用具体事实说明“白色污染”难以根除。

②列数字是用科学数据来说明事物,它能够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或规模,它一般分为确数说明和约数说明两种。例如:浙江省宁波市《爱恨交加说臭氧》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空气中臭氧水平提高到0.05ppm,入院就医人数平均上升7%~10%”(列数字具体说明臭氧浓度过高对人体的危害

③下定义是用科学的语言对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征作周全严密的规定,它能科学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使之与其它事物区别开来。它常与解说配合使用。例如:山东省莱西市《绿色塑料》阅读第②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给“绿色塑料”下一个定义。(绿色塑料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功效后,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

④打比方是取其相似点来打比喻,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化抽象为具体,吸引读者,也便于读者理解。例如:黑龙江卷《漫谈地震》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地壳可以大致比作一个鸭蛋的外壳,再往里是地幔,就好像鸭蛋的蛋清;最里面是地核,好像鸭蛋的蛋黄。”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出其作用。(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给人以清晰准确的认识。

⑤分类别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分类说明,有助于说明同类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它会使文章说明条理分明,特点清晰。例如: 河北省《雾》文章第⑤段画线部分“一是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是吸湿法。播散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在凝结核上凝结成大水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除的目的。三是人工扰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运用了分类别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人工消雾的三种方法。)   

⑥作比较是把相关的事物进行比较,突出特征,使事物的特点更加鲜明。 河北省《二维条形码》文章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意在说明什么?(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意在说明我国印有 “龙贝二维条形编码”的机动车驾驶证比美国目前最先进的二维条形码证件“肯塔基州汽车驾驶证”先进得多。

⑦引用:引用资料能准确而生动地说明事物特征,增强说明事物的说服力。 例如: 云南省曲靖市《科学认识海啸》分析句子“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在文中的作用。(用引用的说明方法既说明了中国对海啸的认识比较早,又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海啸发生时的状貌。

⑧列图表:用图表辅助文字说明,增强直观性,更加直观可感。

6、怎样品析语言?

    首先表明观点,然后明确该词的本义,说明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述作用,(所涉及的词多从程度、状态、性质或范围等方面起限制或强调作用。)最后明确去掉该词语之后,语义有何变化。(一般改换后它往往不科学、不严密、不准确,或者绝对化了,与文章原意或实际不符了。)例如:黑龙江卷《漫谈地震》“说一说文中加点字'约’、'仅’不能删去的原因。”(这里的“约”“仅”都起限制作用,分别表示推测,范围。删除“约”后,就确定了全球一年就有500万次地震,与真实情况不符,“约”字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删除“仅”后,就不能够突出感觉到的地震数量极少了,“仅”字体现了说明语言准确的特点。

    同学们在平时阅读时应关注科技类文章,阅读要有大局意识,能从整体进行把握,还要有一定的速度,因为考试就是考学生在一定的时间里能够准确解答问题的能力。答题应读准题干,必须弄清人家问的是什么?读懂范围,有些问题需要结合课外知识,或其他学科知识来进行,只将文章中的内容进行整合是不够的。启示类、建议类的问题应该合乎情理、符合文章内容,不能信马由缰,不着边际。要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出自己的认识,能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针对问题拟写警示性的标语、或公益广告等。广告标语类要注意语言的简洁生动性,要有一定的文学色彩。例如:无锡市卷《大象报仇二十年不晚》阅读本文“如果人类长此以往摧残大象,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的句子,你得到什么启发?(我们应当保护动物,珍爱生命;人类如果不爱护动物,就会遭到报复。)青海省卷《“中华水塔”——三江源》由于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黄河源头多次出现断流现象,黄河入海口在1997年竟然300多天无水入海。水资源危机的魔影正一步步向我们逼近…… 请在黄河源头立起的警示牌上写出你想说的话,呼吁人们呵护“中华水塔”——三江源。(示例:但愿三江源的最后一滴水不是人类的眼泪。

【考点示例与解析】:

                                         (一)

                                      金字塔之谜新说
   ①在埃及,大大小小的金字塔有七八十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胡夫金字塔。该塔高约146.5米,共用了230万块巨石。人们一直存在种种疑问,这些石块是怎样开采、运送的,又是怎样堆砌的呢?要知道,即使在今天,拥有世界上所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建筑师也很难实现如此艰巨的任务。尤其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在附近数百英里范围内,竟然难以找到类似的石头。
   ②不久以前,科学家约瑟·大卫杜维斯提出了惊人的见解:金字塔上的巨石是人造的。大卫杜维斯借助显微镜和化学分析的方法,认真研究了巨石的构造。他根据化验结果得出这样的结论:金字塔上的石头是用石灰和贝壳经人工浇筑混凝而成的,其方法类似今天浇灌混凝土。
   ③由于这种混合物凝固硬结得非常好,人们难以分辨出它和天然石头的差别。此外,大卫杜维斯还提出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佐证:在石头中他发现了一缕约1英寸长的人发。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工人在操作时不慎将这缕头发掉进了混凝土中,保存至今。
   ④一些科学家认为,鉴于现代考古研究业已证实人类早在数千年前就知道如何制作混凝土,所以大卫杜维斯的论断颇为可信。但少数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说:既然开罗附近有许多花岗岩山丘,那么,古埃及人为什么要舍此而去用一种复杂的操作方法来制造那难以数计的石头?另外,埃及胡夫大金字塔的塔高乘上10亿所得的数,和地球到太阳之间的距离相等;穿过大金字塔的子午线把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分成相等的两半;用2倍塔高除以塔底面积等于圆周率。以上这些都是巧合吗?看来,金字塔之谜并未完全“破译”,还有待人们进一步去研究、探索。
   ⑤二十世纪30年代,一群科学家发现在一座金字塔塔高1/3处有一只垃圾桶,桶内有一些死猫死狗之类的小动物尸体。这些尸体非但没有腐烂变质,反而脱水变为“木乃伊”。后来,很多科学家都做了类似的实验,证明了这样的金字塔结构不单能够保存动物尸体。还能够使食物保持新鲜,使刀片变得更为锋利并延长使用年限,甚至可以提高植物种子的发芽率。人们称这种现象为“金字塔能”效应。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金字塔内尽管温度较高,但是保鲜效果很好。其内部温度的分布、空气的流动与其他建筑物不同,它有像冰箱和烘干机一样的作用,所以,在金字塔内,水蒸发的速度快,物品脱水迅速。
   ⑥最初发现金字塔具有这种神秘力量的是法国人鲍比,他推测塔内可能有某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在起作用。鲍比的发现引起许多学者的兴趣,美国加州大学派出科研人员前去考察,进入塔内之后,他们发现所携带的各种电子仪器几乎都失灵了。因此,他们推测塔内某处可能藏有巨大的磁石。意大利学者还发现长时间在塔内停留,会使人神经失调、意识模糊。这其中的奥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才能揭开。

(2006年河北省非课改试验区中考语文试题)

1.给下面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①堆砌(    )           ②混(    )凝土
   参考答案: ① qì   ② hùn
   答题思路:本题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它需要我们平时准确的积累,由于选文的随机性大,我们必须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不能投机取巧,不能应付。它涉及的多是一些常见的字词,特别是一些容易写错或读错的字。

常见失误及原因:个别考生答错是由于基本功太差,或识记不准确,张冠李戴,也有个别考生是由于粗心大意、书写不清而造成丢分。

2.文章第①段中加线的句子有用词不当的语病,请找出来并修改。
    参考答案:“实现”改为“完成”
    答题思路:准确来讲它是一个搭配问题,“实现……任务”显然犯了一个动宾搭配不当的毛病,认识到了这一点,答案也就出来了。

常见失误及原因:由于试题表述的问题,有的同学在思考方向上出现了偏差,以为“拥有”“任务”存在问题,修改这两个词而造成失误。                                      
  3.根据文章内容,请你用简明的语言解释什么是“木乃伊”?(3分)
    参考答案:指脱水变干而不腐烂变质的尸体。
    答题思路:这是一个利用文章内容对术语进行解释,它需要对文章的一些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和概括。首先我们应明确“木乃伊”它是指一种特别的尸体,明确了这一格式,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尸体非但没有腐烂变质,反而脱水变为'木乃伊’”这句话,将它整理成符合要求的一个解释了。

常见失误及原因:主要问题是语言表达不符合格式要求,大多学生不假思索地将文章中的“这些尸体非但没有腐烂变质,反而脱水变为'木乃伊’”这句话照搬下来,虽然它的主要内容也表达出来了,但它不符合解释的格式要求。                                     
 4.大卫杜维斯提出“金字塔上的巨石是人造的”这一惊人见解的依据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参考答案:①借助显微镜和化学分析方法,研究巨石的构造而得出的化验结果。②在石头中发现的一缕掉进混凝土中的人发。
  答题思路:本题属于信息筛选。首先应从文章中寻找与此相关的段落进行分析,第二、三段与此关联密切,一段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进行了说明,一段从事实佐证的角度进行了说明。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文中的关联词“此外”确定回答这一问题的完整答案。

常见失误及原因:有的学生只关注第二段内容,仅从化验结果的角度进行说明,或只关注第三段仅从人发佐证的角度进行说明,不能全面认识大卫杜维斯提出观点的依据,阅读粗枝大叶,有的只是抄录原文,不能自己组织语言进行表达。                                        
 5.“人们称这种现象为'金字塔能’效应”,其中“这种现象”具体指什么?
   参考答案: 能够保存动物尸体,还能够使食物保持新鲜,使刀片变得更为锋利并延长使用年限,甚至可以提高植物种子的发芽率。
   答题思路:本题考查代词所指代内容的阐释。一般情况,指代内容多在代词之前,所以应该先往前查找,前面找不到再向后面查找。查找时可按“由近渐远原则”逐渐扩大查找范围,应注意标点和提示词语。如果说我们抓住了“这种现象”之前的“不单”“还”“甚至”这些关联词语,答案的要点也就出来了。

常见失误及原因:主要问题是回答不全面,其原因主要是对文章中的关联词语关注不够,只答出了第一点或第二点。                                       
   6.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你学过的相关知识,对“胡夫金字塔”作一简要说明。(从形状、规模、功用等方面说明)
   参考答案:示例:胡夫金字塔是埃及国王胡夫的陵墓,它的外形近似汉字的“金”字。该塔高约146.5米,共用230万块巨石砌成,是最大的一座金字塔。这座金字塔规模巨大,气势雄伟,令人叹为观止。
   答题思路:这是一道理解运用题,它需要我们对文章中的相关信息及课外内容进行整合,仅靠文章材料是不够的,其要点依据是题干括号中的文字,至少不能低于它所要求的内容。应该抓住其名称进行诠释,谁的?用来干什么的?什么形状的?规模?只有抓住了这些要点,才能答得完整。
  常见失误及原因:只是对其规模进行了说明,没有它的形状及功用的说明。有不少考生只是将“胡夫金字塔,该塔高约146.5米,共用了230万块巨石”抄录下来,它只是具体说明了其规模,这说明有些考生对要求认识不清,有的是缺乏相应的历史知识,解答出现失误。

 7.“金字塔之谜”和“金字塔之谜新说”给了你怎样的启迪?(3分)
    参考答案:(示例一)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创造了世界奇迹,为后人所景仰。(示例二)科学是无止境的,人类只有不断地研究探索,才能揭开科学的奥秘。
    答题思路:启迪类答题应该首先选择好角度,题干中的“金字塔之谜”和“金字塔之谜新说”已为我们提供了启迪的角度,一是建筑物本身,一是科学家的研究,只要我们抓住建筑物本身的伟大或新说的产生原因进行阐发就可以了。

常见失误及原因:启迪应该是文章所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但它又是文章所隐含的东西,所以不能照抄文章内容,必须自己组织语言来谈。有的考生将文中的“金字塔之谜并未完全'破译’,还有待人们进一步去研究、探索。”照抄下来,显然是不符合要求的。

(二)

二维条形码

  ①条形码有一维条形码和二维条形码之分。一维条形码就是今天人们已经非常熟悉的普通条形码,它的信息仅靠黑白条纹的宽窄来表达,在平面上以单一方向分布排列。一维条形码虽然只能编码几十个字符、数字,还脱离不了对数据库的依赖,但它的使用已经极大地提高了电脑采集数据和处理信息的速度,促进了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大大改进了人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眼下,这种条形码几乎覆盖了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商品和流动物件。二维条形码是在一维条形码不能满足大容量信息存储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至今不过20年历史。与一维条形码的区别是,它的信息以点的方式在x轴和y轴方向上同时分布。它除了可以存储字符、数字以外,还可以存储图形、声音等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存储数据量很大。同时,它还具有信息存储成本低、可以用便携式识读设备直接读取内容而无需另接数据库、信息一旦存入其中就无法更改、能对污染的信息进行修复还原等特点。
   ②二维条形码从“质”上提高了条形码的应用水平,从“量”上拓宽了条形码的应用领域。将二维条形码应用在身份证、护照和机动车驾驶证等重要证件上后,因为二维条形码可以存储个人照片、声音、指纹、虹膜、基因状况等综合信息,假冒分子就很难得逞。二维条形码除了能“慧眼识人”以外,还能准确“认物”。将二维条形码应用在药物、高档家用电器等物品上后,因为二维条形码可以存储产地、生产厂家、品牌、质量指标、生产批号、安全性能等综合信息,伪劣产品就休想蒙混过关。在不与网络相连时,便携式识读设备读取的内容上传到有关数据库,以便“跟踪”某一物件流向。比如,有关机构可采用二维条形码为树木、邮件、汽车、军需物资、货运物品等制作“身份证”,使人们对它们的变化和流通情况了如指掌。此外,二维条形码还可应用在对管理程度要求较高的银行、工商、税务和海关等系统。
   ③目前,二维条形码的应用远没有一维条形码普及。原因之一是由于现有的各种二维条形码制在信息密度、编码语言、外形比例、识读成本等方面还存在技术缺陷,原因之二是世界上仅有极少数几个科技发达国家才拥有二维条形码的底层核心技术知识产权。
   ④中国是汉语的最大使用国,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十分需要创建一种既适合中国国情、又适应国际流通的二维条形码制。最近,上海龙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成功的“龙贝二维条形码”,具有很高的信息密度,很安全的加密功能,很灵活的外形比例、多向编码——译码功能和很强的抗畸变功能,能适用许多种类的识读器,可使用多达32种语言系统。“龙贝二维条形码”是我国拥有完全的底层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编码——解码和识别系统。
   ⑤“龙贝二维条形编码”已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应用。比如,从2003年8月1日起,全国127个机场统一使用了印有6平方厘米面积的的“龙贝二维条形编码”的机动车驾驶证。将该驾驶证插入小巧轻便的识读器后,显示屏上就会立即显示出中英文两种文字表示的详尽个人基本信息和一张16384像素的个人彩色照片。而美国目前最先进的二维条形码证件“肯塔基州汽车驾驶证”上的二维条形码,面积为18.2平方厘米,其中存储的信息,除了简要的个人英文资料外,仅有一张2250像素的黑白照片。

(2006年河北省课改试验区中考语文试题)

1.给下面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①蒙混(   ) ②畸变(   )
    参考答案: ① méng  ② jī 
    答题思路:本题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它是常见字词读音的识记,“蒙”是一个多音字,“畸”是一个易读错的字,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就会很快作出准确判断。

常见失误及原因:有些考生识记不准确,基本功较差,造成失误。因为考题所选字词多是些多音字、易错字,它需要平时多加积累。

 2.文章第①段加线部分有用词不当的语病,请找出来并修改。
    参考答案:“ 改进”改为“改善”。

答题思路:准确来讲它是一个搭配问题,“改进……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显然犯了一个动宾搭配不当的毛病。“改进”只能是“做法”“工艺”等,说“环境”只能是“改善”。

常见失误及原因:由于试题表述的问题,有的同学在思考方向上出现了偏差,以为“促进”“使用”“采集”等存在问题,因而造成失误。

3.文章主要说明二维条形码,为什么要先说明一维条形码?(2分)
    参考答案:二维条形码是在一维条形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介绍一维条形码,有助于人们更清楚地认识二维条形码。   

答题思路:本题属于说明顺序的考查,必须要弄清楚二维条形码与一维条形码的关系,分析时应紧紧抓住两者的先后来展开,指出其具体作用。

常见失误及原因:有的考生只答了一半,有的不能紧扣一维条形码来展开,而是从二维条形码来说,或将“二维条形码是在一维条形码不能满足大容量信息存储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这样的句子照抄下来。其原因是对题干理解不够准确,不知道从何下手。

4.二维条形码和一维条形码相比,有哪些进步?
    参考答案:①二维条形码的信息以点的方式在x轴和y轴方向上同时分布。②二维条形码除了可以存储字符、数字以外,还可以存储图形、声音等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存储数据量很大。③二维条形码信息存储成本低、可以用便携式识读设备直接读取内容而无需另接数据库、信息一旦存入其中就无法更改、能对污染的信息进行修复还原等。   

答题思路:本题属于说明特征的考查。首先要从文章中进行筛选,相关内容可以从第二段找到,文中“与一维条形码的区别是……”“它除了……以外,还可以……”“它还具有……特点”为我们提供了答题帮助。

常见失误及原因:有不少考生将二维条形码的应用也列入了其中,(二维条形码从“质”上提高了条形码的应用水平,从“量”上拓宽了条形码的应用领域。二维条形码除了能“慧眼识人”以外,还能准确“认物”。二维条形码还可应用在对管理程度要求较高的银行、工商、税务和海关等系统。)以上内容过于笼统,不能准确揭示二维条形码特点,不符合题意要求。
  5.请简要概括文章第③段文字所说明的内容。
    参考答案:二维条形码的应用远没有一维条形码普及的原因。

答题思路:本题属于说明内容的概括。从文章中的“二维条形码的应用远没有一维条形码普及。原因之一是……原因之二是……”我们可以快速地确定其说明内容了。

常见失误及原因:有不少考生答成“二维条形码的应用远没有一维条形码普及。”这样的回答不够准确,它只关注了具体的内容,忽视了整体的表达。有的学生太大意,出现了将别的段落进行概括的情况。

6.我国自主开发的“龙贝二维条形编码”具有哪些特点?(2分)
    参考答案:具有很高的信息密度,很安全的加密功能,很灵活的外形比例、多向编码——译码功能和很强的抗畸变功能,能适用许多种类的识读器,可使用多达32种语言系统。   

答题思路:本题属于说明特征的概括。“'龙贝二维条形码’,具有……功能,适用……”这些词语以一种明显的标志,交代了“龙贝二维条形编码”所具有的特点。

常见失误及原因:有的考生将“'龙贝二维条形码’是我国拥有完全的底层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编码——解码和识别系统。”和“'龙贝二维条形编码’已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应用”列入其中,这属于画蛇添足之举,因为题干中明确指出“我国自主开发的……”,因此必须将这些重复性的表述去掉。

7.文章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意在说明什么?(4分)
     参考答案: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意在说明我国印有 “龙贝二维条形编码”的机动车驾驶证比美国目前最先进的二维条形码证件“肯塔基州汽车驾驶证”先进得多。    

答题思路:本题属于说明方法的辨别及作用的分析。“哪些说明方法”表明它应该有两种以上的说明方法,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的意图我们从文中 “而美国目前最先进的二维条形码证件……仅……”这样的字眼中便可以感受到了。

常见失误及原因:许多考生将举例说明给遗漏了,只关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有的甚至只写出一种,出现这种情况一般不是不会,而是审题过于粗心大意。

8.文章第②段运用了“慧眼识人”“认物”“跟踪”“身份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参考答案: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地说明了二维条形码的优点。 

答题思路:本题属于语言的分析,答题时应关注其作用而不是形式。

常见失误及原因:有的考生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属于答非所问。这里的确运用了拟人手法,但应该从其表达作用的角度来谈,它起到了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表达效果。有的表达过于笼统,或没有具体指出其说明对象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复习指导

【考点指南】:

    《课程标准》对79年级阅读议论文的要求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议论文的阅读材料一般选自课外,其内容具有一定的人文性,侧重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人格修养、读书学习等方面的教育。题型以主观试题为主。

【主要考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能正确理解、提取、概括论点(包括分论点)。

2.能准确区分、概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把握论据与论点的关系,并能根据需要为文章补充恰当的论据。

3.能正确辨别各种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4.能结合具体语境,阐释抽象语句,解释含蓄语句,明确指示代词及过渡句(段)的作用。

5.理清论证思路,概括论证过程。

6.能准确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文章的观点中获取有益的启示,或进行切合实际的拓展。

【解题思路】:

1.如何找论点?

1 根据论点出现的位置找论点。

    论点一般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特别是第一段的开头和结尾)、中间。

2)通过分析论题找论点。

    论题是作者所议论的问题,是论点针对的对象,认真阅读文章弄清论题,再顺藤摸瓜,找到作者对所论述问题持什么见解和主张,就找到了论点。

3)由语言的表述形式判断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它应是一个肯定或否定的的判断句,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读书人是幸福人),有时虽没有主语,但有动词谓语,已表明作者的观点和主张也可以(如:善于舍弃)。它不应是一个词、短语或疑问句(如:单纯;敬业与乐业;说谦虚;奋斗的另一面;城市给了我们什么?)

4)根据论据判断论点。

    由于论据和论点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论据来判断论点。首先分析论据的选择安排并理解它们对论点的支撑作用,再看看作者提供的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共同支撑的是什么观点,如果这些论据都为同一个观点服务,那么这个观点就是论点,如《谈骨气》中作者选用了三个典型事例,虽然三个人物时代不同,身份不同,生活状况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是中国人并且都是有骨气的。那么本文的论点就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5)依据语言标志来判断论点。

    论点是在层层论证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那么,它前面自然会出现一些提示性词语,如:“我认为”、“由此可见”、“总而言之”、“因此”、“不难看出”、“足以证明”等等。依据这些词语的提示我们就不难判断出论点。

2.如何分析论据?

1)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现实材料、历史事实、统计数字等。道理论据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义、规律、法则,社会科学的经典论述、格言、警句、名人名言等。一般情况下它们很容易区分,但有些学生把文章中凡是引用的语言都当作道理论据,这是不妥的。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我们应根据引文是否起证明作用来判断它是否是论据,然后看它是否阐释道理,还是交代事实,进而判断它是否是道理论据。

2)概括事实论据

    在概括文中事实论据时,要做到准确、全面,避免漏缺,并注意形式“……(人)……(事)”,形成主语、谓语同时具备的完整句式,且指向论点。

    2006年江苏徐州卷《宽容是一种爱》“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文中第四段所举的事例。”(作为定比定律的发现者,普鲁斯特把自己成功的一半功劳让给了论敌贝索勒。)

3)分析论据的作用

    分析论据必须清楚每一类论据的一般作用,无论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它都是用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的。答题时还必须明确答出直接证明的那个观点,这个观点未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有可能它只是一个分论点。2006年江苏省淮安市《科学是美丽的》“结合上下文,理解文章引用'碳是女孩之最爱’这首诗的作用。”(这首科学诗用诗意的语言赞美碳的实用价值及其对生命循环重要性,使读者形象地感受到了科学的内涵美。)

4)补写论据

    这是近年来常见的题型,补写的论据必须符合题干的要求,所选论据应具有典型性——事实论据应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道理论据应具有针对性和权威性,而且能有力地论证论点,语言表达要简明通顺。答好这类题,需要平时留心生活,多读书、多积累。

    2006年长春市卷《奋斗的另一面》“生活中有人正是因为读懂了'奋斗的另一面’的含义,才成就了一番事业,请你列举两个事例。”(示例:①司马迁忍受“宫刑”的耻辱,在狱中潜心创作了“史家之绝唱”《史记》。②越王勾践屈做“阶下囚”,卧薪尝胆,最终消灭了吴国。)

3.如何辨析论证方法?

    找论证方法,可从最常见的方法入手,按事实论证 ―― 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 对比论证的顺序进行,这样可以快速确定且保证万无一失。

    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先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清楚每一类论证方法的作用,然后将本文的相关内容与论点带入其中即可。

1)、事实论证(例证法):

    即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典型)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事实胜于雄辩,列举确凿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006年安徽省卷《习惯成自然》“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①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②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2)、道理论证(引证法):

    根据公认的科学原理、经典的科学论断和名人名言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它更具权威性,体现着理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使文章有很强的论证力量。2006年湖北襄樊卷《善读可医愚》“作者将“善读”和“医愚”结合起来论述,但从论述的重点来看,作者主要论述的是    (善读),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道理论证)。”

3)、比喻论证:

    用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作比喻证明论点的方法。以事喻理,使论证浅显易懂,形象生动,易被接受。2006年辽宁卷《坚持“一件事原则”》“选文第5段中画线部分(把你需要做的事想像成是一大排抽屉中的一个小抽屉。你的工作只是一次拉开一个抽屉,令人满意地完成抽屉内的工作,然后将抽屉推回去。)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比喻论证。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述了能够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件事的方法,使论述的道理更加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

    将一个事物正反两面或优劣情况进行对照分析来论证观点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使文章褒贬分明,更加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2006 湛江市卷 “文章第⑥段引用和砷的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有何作用(内容上,从反面证明了不懂得拒绝不良诱惑的后果;形式上,运用正反对照的论证方法,逻辑更严密,文章更具说服力。)

 

4. 如何阐释抽象语句,解释含蓄语句,明确指示代词及过渡句(段)的作用?

     分析时要从它所处的具体语境中寻找依据句、支撑句,这些句子的前后往往存在着一些具有诠释、提示、破解作用的词语或句子,我们可以借助它来进行阐发,有时要把握文章主旨,理解作者为文的目的,品味其用意。 2006年南通市(海门卷)“仔细阅读第③段,简述'灵魂猥琐,人格缩水’的含义。”(人失去了最初的纯真和善良)

5、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

    议论文是按照“提出问题(引出文章要论述的观点)、分析问题(运用证据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逻辑顺序来写的,如果试题只是针对文中的一个段落或几个段落,它往往也体现着这样的特点。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我们应先看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再看是分几步来“分析问题”的,还要弄清其内存联系,最后看作者是怎样作出结论的。

    语言表述一般格式: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的例子或名言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中间本论部分还应考虑从几个方面及先后次序问题。2006年北京市(课标B卷)“简要分析⑤一⑦段的论证过程。”(首先举出阿西莫夫聪明地舍弃并取得成功的事例,然后从舍弃需要忍受痛苦才能取得成功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扬长避短可以走向成功的结论。)

    有时这类考题是以顺序调整的方式出现的。2006年北京市 (课标A)《小议“慎独”》“选文③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不能调换。第③段论述“慎独”对完善自我的重要性,第④段推及他人,论述“慎独”对辨别人品高下的重要性,第⑤段上升到社会,论述“慎独”对净化社会的重耍性。这三段层层递进,步步深人地沦证了“惧独’的重要意义。)

 6、如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文章的观点中获取有益的启示,或进行切合实际的拓展。

    首先要读懂文章,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对于作者采用的论据要认真体会,通过其感情倾向性,进而把握其态度。启示或联系实际要紧紧扣住作者的中心论点来展开,内容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符合生活的实际。不能天马行空,不着边际。

2006年辽宁卷《坚持“一件事原则”》“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理由。(可发表不同的见解)(示例一:同意作者的观点。因为一个人的经历是有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才能有所收获。尤其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中,我们只有集中精力,专心致志,逐个攻破,才会取得成就。示例二: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在确定主攻方向的同时,还可以兼顾其他,因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在今天激烈的竞争中,我们只有同时做好几件事,才能增加选择的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