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略

 怡蘭轩 2013-09-13

有些同学做阅读题时,全凭自己的感觉答题,其实,答阅读题也是有技巧可寻的。

一、看分值答题法:

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例如:陕西省中考题: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3分)

答案是:3种。“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搅动混合法”。文中提到的属于第二种。

二、 用原文答题法:<这种最重要>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具体作法是:把所问问题中的关键词句还原到原文中去,再靠船下篙,一般来说,答案就在该关键词句的上下面。

例如:2006年宁德市语文质检考试题:作者所说的“常想一二”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在原文第10段紧靠着问题中关键词“常想一二就是”后面的句子就是本题的答案。

三、 两步法

阅读题中时常会问到: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做此类题:

第一步:我们首先看这个句子(段落)是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开头?中间?还是结尾?如果是在开头,则有以下几种可能: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果是在中间,则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如果是在结尾,则起到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第二步:答题格式可固定为在结构上,起到……;在内容上,起到……;(省略号内容再具体到上一步去相对应)答题:结构上作用:开头常设悬念、引领下文、点题、埋伏笔、作铺垫;中间部分:承上启下、总结上文;结尾:呼应开头、照应前文,扣题。

内容上作用:开头常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待背景;议论抒情句常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或者:表现了……态度(观点),抒发(强调)了……思想感情。

例如:《陕西省课改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中第13题:“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涉及到'我’帮助程海修改作文一事,从全文结构来看,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注意,本题只问到结构)答案是:修改作文一事既是文章的缘起,又对交换饭卡起了铺垫和衬托作用,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四、 三步走法

在说明文当中经常出此类问题,即问“一个副词(全部、部分、都、大概、可能、据说……)能否删去?”回答此类问题可分为三步:①不能;②解释该副词在本文当中的含义;③如果去掉,句子显得太绝对化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科学性、严密性)。

例如:《山西省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中第13题:“文中加线中的'据说’一词能否去掉,结合说明文语言特点作简要分析。”

答案:不能,“据说”说明没有确切的史料证明,所引资料是听来的,去掉则变成肯定,与事实不符,也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要求。

五、 三析法

同学们认为最难回答的,莫过于“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这一类题目。

其实这类题目也有一定的答题技巧:

我们可以首先分析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再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最后,结合语境,分析哪个是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义。

例如:《河南省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学业考试》中第12题“第(11)段中“期待和自豪的泡沫怎样理解?”(3分)

首先分析这是一个比喻句;其次,分析其表意为:所有的期待和自豪都像泡沫一样;最后分析其中的关键词为“期待”和“自豪”、“泡沫”,结合语境,答案为:①老人期待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期待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子孙;

②为自己有这么多的子孙而自豪;③她对子孙的期待如同泡沫一般不可实现。

六、 进入角色法

《2008年市中考复习指南考试说明》中指出考察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的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分析概括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

做这样的题,我们最好进入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文章中去,这就好比让你去主演一部电影,只有你感情投入,用心体会,把握文章的角度才会更准确一些。例如:《河北省年课程改革实验区毕业考试》中第22题:“西尔维娅对年轻人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第23题:“西尔维娅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答这样的题,用此法再合适不过,如果我们以小女孩的身份进入到文章中去,不难发现,小女孩“我”刚见到年轻人时感到很害怕;和年轻人相识后心里产生了爱慕之情;年轻人离去后,西尔维娅时时思念他;我们也不难发现,西尔维娅是一个天真、有主见、热爱大自然的小女孩。

七、其他方法:

(1)指代词所指代的内容,一般是在指代词的前面找,找到之后,再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2)某句(某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及有何作用?

找出方法并不难,关键是后一问,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模式:准确(生动、形象、科学……)地说明(论证)了本句(本段)的说明中心(中心论点、分论点);

(3)评价赏析一句话,先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概括文段事例,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其他要素如:时间、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当然,现代文阅读,内容包罗万象,题型层出不穷,形式千变万化,但我们答题时只要注意:(1)认真审题,弄懂题意后作答,不能望文生义,轻易作答;

(2)熟记各种文体的阅读知识,避免知识错误;

(3)掌握一些常见的解题的解题技巧。

把握以上几点,相信,我们都会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

(一)记叙文类阅读答题技巧

1.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针对一节中的主题句应在这一节中找议论、抒情的语句,特别是结尾处最重要。

3.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4、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6.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7.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8.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9.几种表现手法及作用?  

(1)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10.修辞方法及作用(一般不考)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1.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或表现了……

12.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13.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作用?

结构上作用:开头常设置悬念、引领下文、点题、埋下伏笔、作铺垫;中间部分:承上启下、总结上文;结尾: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照应前文,扣题。

内容上作用:开头常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待背景;议论抒情句常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或者:表现了……态度(观点),抒发(强调)了……思想感情。

14.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5.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6.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7.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7)景物描写

(8)场景描写(9)环境描写(10)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18.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19.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20.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21.小说三要素?  

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故事情节

22.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一种什么样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23.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4.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二)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9种题型:

l、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

看题目或首尾段。实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答题技法:

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3、说明方法、说明作用及说明顺序:

(1)最常用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列数字③、作比较;④、分类别、⑤、打比方;⑥、列图表、⑦、下定义⑧、引用⑨、作诠释等。

作用: 举例子: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的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

列数字:更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或突出强调了……

打比方: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特征。

分类别:条理清晰。

作比较:通过比较,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

列图表:直观形象的写出了……

4、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总分、主次、概括到具体、现象到本质、总体到局部)。

逻辑顺序中的“由主到次”与空间顺序中的“由整体到局部”要分清。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5、概括段意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6、这样”“这”“那样”等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7、句序: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

8.语言的准确性

考点:(1)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题技巧:不能删,先解词,说明原句意思是……,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换后(删掉)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原意,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

(例:中考试题“雾”11题“文章第3段中加着重号的“容易”能否去掉?请说出理由。

——不能去掉。因为“容易”起限制作用,表示可能性很大。如果去掉,所说内容就绝对化了,与实际不符。)

(2)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别的词语?——结合语境分析 (例:2007年中考题“走进森林”12小题“第7段划线句子中的'缓解’改成'消除’可以吗? 为什么?——不可以,森林只是吸收部分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轻温室效应;不能吸收所有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消失。”)

(3)三个词语顺序能否调换? (例:“禽流感”一文中“发生”“发展”“遏制”三个词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不能,因为疫情是先发生,再发展,最后得到遏制,这样排序符合疫情自身进展规律,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9、发散创新: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感悟;或拟标标题、标语。技法指导: 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

(三)议论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一般涉及9种题型。

l、概括提炼论点:正文中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判断句。(或自己提炼概括)  方法:(1)看题目(看论题)(2)看第一段首句;(3)看结尾(4)看论据的针对性:(5)找关键词(总之,由此看来)

2、提出论点的方法:

(1)开门见山(2)由现象引出(3)问题引出(4)名言引出。

3、分析阐述作者论证思路:  语言表述: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的例子或名言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

4、分析一段话的作用:

思路:结构上,开头引起下文,中间多为承上启下,结尾多为总结上文;内容上,一方面强化中心论点,二是体现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

5、概括文中事实论据: (人)……(事),形成主语、谓语同时具备的完整句式,注意指向论点。(可以从原文中摘取关键词语组合)

6、论证方法及作用:

(1)事实论证:更有说服力。有力论证论点。

(2)道理论证: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有力论证论点。

(3)比喻论证:以事喻理,使论证浅显易懂,形象生动,易被接受。(4)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使文章更全面、更严密,是非曲直更加分明。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

找论证方法时,按①比喻论证一②对比论证一③事实论证(事例论证)一④道理论证。

7、论证结构:(1)层进式 (2)并列式

8、语言特点:准确、严密、简洁、鲜明。

(“贫穷有时也使一种美丽”中“有时”为何不能去掉?——去掉意思变为任何情况下贫穷都是一种美丽,不符合客观现实,使文章论述不够严谨)

9、扩展题:(1)补充论据(包括事实论据(事例论据)与道理论据):

(2)请您就本文论点谈一点看法、收获、感悟:用自己的话将原观点深化,展开联想,补充事例加以论证或阐述。

(3)仿写句子:

(例:河北省考题“心系一处”18小题,“仿照文章第5段画线部分,将后面的 句子补充完整。”

当你处在人生的低谷,“心系一处”会让你学会坚持,带给你重振雄风的希望;当你处在人生的巅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