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彝尊生平介绍

 唐音宋韵 2013-01-12

 

朱彝尊(1629-1709  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酉区舫,晚称小长庐钓鱼师。清代著名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金石学家、目录学家和藏书家。一生博览群书,勤于考证,勇于创新,著作甚丰。著有《经义考》300卷,《曝书亭集》80卷,《日下旧闻》42卷,《明诗综》100卷,《词综》30卷,补遗6卷以及《瀛洲道古录》、《五代史注》、《禾录》等,并与曹寅合写了《鹾志》。

朱彝尊著作的特色是采博、择精、考实。《经义考》初名《经义存亡考》,书中首列御注、敕撰诸书,次述诸经分类,后刊毖纬、拟经、承师、刊石、书壁、镂版、著录、通说、家学、自叙等10门。朱氏广搜历代阐释儒家经典的书刊,注明存佚、卷数、撰者、序跋、论说、考证等,是研究经学派别、经义、版本、目录的重要书籍。《曝书亭集》是晚年编成的诗文集,刊有赋1卷,诗22卷,词7卷,书、序、跋、考、论、释、颂、铭、传、记、题、碑、表、诔等50卷,并录《叶儿乐府》1卷,附其子朱昆田《笛渔小稿》10卷。有康熙年间刻本。《日下旧闻》是其记述北京掌故的著述。上自远古,下至明末,包罗万象。内容有星土、世纪、形胜、宫室、城市、郊、京畿、侨治、边障、户版、风俗、物产、杂缀等13门,而以石鼓考列后。此书证引前人著作,逐条排比。引用经史、小说、文集、金石文字等资料1649种,采辑广博,记载详细。并有朱昆田撰写的《补遗》。

所编《明诗综》资料丰富,书中辑录了明诗人及遗民3400余人的作品,并附有作者小传、评论及诗话。别编《词综》,选录亦广,书中选了唐、宋、元词600余家。朱氏论词,提倡雅正,推崇姜夔等格律派词,其他有代表性的流派也兼收并蓄。

朱彝尊爱好诗词,一生中创作的诗词甚多。收于《曝书亭集》中的,多达1700余首,而编外之作也达1000余首。诗与王士禛齐名,时称“南朱北王”。著名诗作有《晓入郡城》、《悲歌》、《捉人行》、《马草行》、《舟经震泽》、《玉带生歌》、《谒大禹陵二十韵》、《岳忠武王墓》、《送林佳玑还莆田》、《逢姜给事采》、《于忠肃公祠》、《谒刘文成公祠》、《东瓯王庙》、《土木堡》、《宣府镇》、《雁门关》、《文丞相祠》、《潍水吊韩淮阴》等。朱氏为浙西词派创始人,与大词人陈维崧并称“朱陈”。龙榆生选编的《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中,选词共67家、518首,朱氏被选词26首,与陈维崧并列前茅。著名的有《满江红·吴大帝庙》、《卖花声·雨花台》、《洞仙歌·吴江晓发》、《百字令·度居庸关》、《河传·送米紫来入燕》、《喋恋花·重游晋祠题壁》、《青玉案·临淄道上》、《迈陂塘·题其年填词图》、《解佩令·自题词集》、《水龙吟·谒张子房祠》、《长亭怨慢·雁》等。毛泽东曾手录清代名家词3首,其中之一即为朱氏《解佩令·自题词集》。

朱彝尊藏书8万卷。祖辈藏书,尽毁于明末多次兵灾。自买书5箱亦因清初多次文字狱而付之一炬。所藏之书,朋友赠书只是少量,大多来自手抄。他抄书于藏书楼、编史馆及私家,如“借抄于宛平孙氏、昆山徐氏、晋江黄氏、钱塘龚氏”等等。所抄之书达3万卷之多。他抄书、购书,历尽曲折,却百折不回。所著《经义考》资料即多抄自宁波范氏天一阁、禾中项氏、曹氏及温岭黄氏的千顷堂秘本。他求抄《崇文总目》66卷,40年未获,后转抄于范氏天一阁。曾买得《唐会要》100卷,因书中多缺页,复从常熟钱氏藏本中抄写。辛勤手抄的吴梅村《绥寇纪略》,被友人借去遗失,18年后才重新购得。手抄的《太平御览》等书,竟被鼠、蠹咬破,无法编用。

朱彝尊走南闯北,遍历名山大川,实地考证。王士禛曾记述朱氏:“家苦贫,依人远游,南跨五岭,北出云朔,东泛沧海、登芝罘。所至,丛祠荒冢、金石断缺之文,莫不搜剔考证,与史传参互同异,其为文章益奇。”魏禧对朱氏之勤于考证,也有赞言:“既食贫,历幕府,则之豫章、之粤、之东瓯、之燕、之齐、之晋,凡山川碑志、祠庙墓阙之文,无弗观览。故所作文,考据古今人物得失为最工,而经传注疏,亦多所发明。”朱氏自己也曾多次谈到自己的实地考证。如为了写《五代史证》,“从云中转客汾晋,历燕齐,所经荒山废县、残碑破冢,必摩桫其文响拓之”。为了考证,他不畏跋山涉水。清顺治十五年(1658)夏,从岭表经乌江,访项王祠拓碑,时正涨水,赤足涉水5里至祠。但因几经兵乱,重要碑石已无存。去太原蒙山考证,许多残碑断石已堆砌河岸。去江宁尊经阁考证东吴“灭发神谶碑”,见碑已断成三段,文字又晦涩难读,未果而返。3年后再去将断碑连接,才弄通文义。他艰辛跋涉,脚板生茧。有诗自述:“薄游思贱日,足茧万山中。”

康熙十八年(1679)诏举博学鸿词科。朱彝尊时年51岁,以布衣入选,授检讨编《明史》。他坚持编史应有求实精神,曾给总裁提了7次建议,涉及到编史凡例、广集资料、收集资料方法、宽限时间、史信百世、编史倡公、儒道界限等一系列问题。他强调应以守信、秉公、重实为编史的原则,批评同编者“以无为有”的浮夸作风。

任检讨期内,他仍勤于抄书,收集资料、著作。曾进入康熙御用的南书房抄录四方所进的经书,为编纂《瀛洲道古录》、《经义考》等著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康熙二十三年(1684),时年56岁,被刻谪官,三月自禁垣徙居宣武门外古藤书屋。自述原因:“予入史馆,以楷书手王纶自随,录四方进经书”,忌者潜请学士牛钮形之白简”,吏议当落职,天子宥之,左谪其官。”康熙二十九年(1690)、补原官。康熙三十一年(1692),时年64岁,复被罢官,辞京归梅里。康熙三十五年(1696),时年68岁,建曝书亭,有潜采堂,乃其读书、著书、藏书之所。康熙帝于康熙四十年(1701)三月南巡时,朱彝尊呈献了已经定稿的《经义考》300卷。康熙阅后,极为赏识,御书“研经博物”四字匾额赏赐。

朱彝尊热爱梅里家乡之情,洋溢于他的诗歌之中。早在康熙十一年(1672)寓居北京作佥事幕友时,写了诗集《鸳鸯湖棹歌百首》。棹歌以竹枝词形式,赞美家乡风景物产、乡土民情,通俗易懂,富于民歌色彩。如“蟹舍渔村两岸平,菱花十里棹歌声”;“村边处处围桑叶,水上家家养鸭儿”;“两岸新苗才过雨,夕阳沟水响溪田”;“三姑庙南豆叶黄,马王塘北稻花香”;“青粉墙低望里遥,红泥亭子柳千条”;“三冬雪压千年树,四月花繁百尺藤”等等,把鱼米之乡的风情,描绘成一幅幅彩画。

朱彝尊爱家乡之情,还体现于行动之中。康熙四十八年(1709),家乡因天灾之害,春荒严重,饥民塞路,无以为生。朱彝尊目睹惨状,饥同身受。遂与地方官臧太守商议,首倡募捐救灾。救灾之日,亲自在古南禅院主持施粥。每日四乡来镇求食饥民达2万人之多。《梅里志》载其事。同年十月,因病逝世,享年81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