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画面显示,在郑州一家高档自助餐厅,黄焖鱼翅是招牌菜,暗访记者应聘后厨学徒,给专门做燕鲍翅的师傅打下手。记者调查发现,该餐厅做鱼翅的原材料实际是两种价值几十元的仿翅。“不是特别内行的吃不出来,吃出来的我们就给送个菜了事。”
在北京一海鲜市场,记者也发现了这种假翅。据一名女摊贩介绍,这种人工做的仿翅一包就几十块钱,要比粉丝好一点,用水泡一下就行了。据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朱毅介绍,这些样品的主要成分是食用明胶、海藻酸钠,还有一点氯化钙,再加了点色素。海藻酸钠是由海带中提取的天然多糖碳水化合物,人吃了用它制成的仿翅虽没害处,但也谈不上有什么营养。
央视记者从北京市通州区一个著名的连锁饭店订购了一份木瓜鱼翅外卖,朱毅副教授对其进行了检验,查出其中使用了一种名叫“鱼翅精”的调料。其主要成分和鸡精类似,即谷氨酸、鸟甘酸与核苷酸的复合体,但是三氯丙酮超标。看似味道很鲜美,其实就是用了植物水解蛋白的调味液。
这种名叫“鱼翅精”的调料在109摄氏度的高温下用浓盐酸进行水解,过量的浓盐酸在此过程当中会和植物蛋白里面没有清除干净的脂肪生成三氯丙酮,而三氯丙酮对肾脏、肝脏尤其是生殖系统有毒性。
【《北京晨报》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