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译边草》:时间的美丽答卷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1-13
《译边草》:时间的美丽答卷
南妮
  南妮

  如果《周克希译文集》是辉煌的交响乐的话,那么《译边草》在其中是什么呢?是那个总结式的乐章?是每一乐章每一旋律不可或缺的音符?———读了以后,你可能有自己表达的语言。

  “文学翻译是感觉和表达感觉的历程,而不是译者异化成翻译机器的过程。在这一点上,翻译跟演奏有相通之处。”

  十年以后,再来读周克希先生这段“翻译要靠感觉”的文字,似乎有了更深邃的理解。历经时间淘洗的《译边草》,像它精致的绿色封面一样,过去,现在,始终闪发着生命的灼灼之光。

  在收入文集的这本新版《译边草》中,周克希先生对“感觉”有新的补充:“什么是感觉?席勒说:开始是情绪的幻影,而后是音乐的倾向(disPosition),然后是诗的意象。这是说诗的感觉。罗丹说,雕塑就是去除没用的泥巴的过程。这是说雕塑的感觉。对译者而言,感觉就是找出文字背后的东西的过程。一个译者,未必能‘还原’作者感觉的过程,但他应尽可能地去感觉作者曾经感觉到的东西。”

  奇妙的时间。

  10年,追寻那种感悟的灵光,直至抵达它的核心。

  《译边草》是显示着时间的美与残酷的书。朴素与高贵完美统一。它的温文尔雅令人感慨:文化就是让人克制。真正的艺术永远举重若轻。

  邵燕祥先生在《译者也是“传媒”》(刊登于2012年9月23日《文汇报》笔会)一文中说:“除了翻译以外,许多翻译家同时是外国文学、外国文化的研究家,并且写得一手优美的散文。其中也透露了翻译的甘苦。然而就我近年所见,似乎除了杨宪益、高莽偶然提到以外,只有周克希写的书把译者的劳动说得引人入胜。我是很希望多看一些这样的随笔的,正如当年为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所倾倒,就是因为他诗意地描绘了文学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一样。”

  《译边草》就是翻译界的《金蔷薇》。

  翻译何其艰辛,为何对热爱者如此吸引?因为那个过程中有创造的幸福、与同行探讨的乐趣、找到真谛的兴奋、学无止境的神圣。《译边草》基本从“小”入手,段落,场景,一个句子,一个词。然而“小”中有大,“小”中不但见出美学的意义,“小”中还见出哲学。趣味盎然,如邵燕祥先生说的是那样“引人入胜”,以致有读者读了周老师的书后,心头热热,竟然也产生了翻译的念想。

  “这本书介绍了不少翻译时需要注意的细节和技巧,而且有一些原文的引用,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外文化、习惯的不同与相通之处,我是学法语的,对作者半路出家学法语极其崇拜,有时学得太累或学不下去了,想想周先生,感慨颇多,不禁惭愧。”———网上,有读者这样留言。

  无论对于书还是对于人,网上的评论一般都有褒有贬,但是看读者对2008年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的《译边草》的评价,是一致的赞美。“很好的书,喜欢周克希!”“精彩译事,文章内容短小精炼,读起来很轻松,但又获益匪浅。”“很好看的一本书,读完以后,对于书怎么读也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很精致。里面没有说教,里面很有趣,还可以长见识学到东西。”“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充分证明了周先生是一个翻译大家,而不是翻译匠。”“非常好!喜欢读他译的普鲁斯特,这本书作为延展读物很好。”“Great!”

  Great!

  《译边草》在未来的价值,未来可以再作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