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江让位黄浦江——上海母亲河的变迁,有了两张示意图,一切一目了然了。 ![]() ![]() 淞浦二江变迁和上海港的发展 邹逸麟 载《椿庐史地论稿》
上海是一个港口城市。上海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是建立在港口发展的基础之上,而城市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港口的发展。以港兴市,依市促港,是上海城市发展历史的特色。港H的生成依托于河流,上海港的形成至今约有一千年了,前400年依托于吴淞江,后600年依托于黄浦江。因此,吴淞江和黄浦江的变迁与上海港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吴淞江孕育了上海港
上海以港兴市,它的兴起与发展离不开吴淞、黄浦二江。概言之,吴淞江孕育了上海港,而黄浦江则为上海港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上海港地处我国东部海岸线的中心部位,太湖流域的前哨,长江入海口的咽喉。特定优越的区位条件,是上海港兴起的地理背景。当唐、宋之际长江中下游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上海港就应运而起。但最初的上海港并不在今天的上海老城(旧南市区),而是在今天的青浦区吴淞江畔的旧青浦,名日青龙镇。
古时太湖由松江(今吴淞江)、娄江(流路大致上为今浏江)和东江分泄人海,合称三江,所谓“三江既人,震泽底定”。大约到了唐代,娄、东二江即已淤废,时人已难以确指故道所在。唐陆广微《吴地记》:“松江,一名松陵,又名笠泽。其江之源接太湖。一江东南流,五十里入小湖;一江东北流,二百六十里入於海;一江西南流,入震泽,此三江之口也。”这里记载有误,如第一条应指东江,第二条应指娄江或吴淞江,第三条入震泽,显然是搞错了。这说明唐人已弄不清娄、东二江的流经,但太湖水分三条泄水道人海的格局并未改变。宋代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里讲得明白些了,其云:“松江出太湖入于海……今观松江正流,下吴江县,过甫里,过华亭,入青龙镇,海商之所凑集也。《图经》云:松江东泻海日沪渎,亦日沪海。今青龙镇旁有沪渎村是也。江流自湖至海,凡二百六十里,岸各有浦,凡百数,其问环曲而为汇者其多,赖疏瀹而后免于水患。或传松江口故深久淤而不治,稍稍乃浅,故可为梁以渡,然或遇大水不能遽泄者,以此也。”其次为“谷水,据郦善长云:松江一东南行七十里,入小湖,自湖东南出,谓之谷水。谷水出小湖,迳由卷县故城下,即秦之长水县,又东南迳嘉兴县城西,盐官县故城南,过武原,出为澉浦,以通巨海……盖此渠足以分震泽松江之水南入于海也。后世谷水堙废,人不复知其名,故吴中多水。尝质于老儒长者,谓松江东流聚为小湖,西北接白蚬、马腾、谷、玳瑁四湖。盖所谓谷湖者,即谷水之旧迹也。又南接三泖,泖有上中下之名……泖之狭者犹且八十丈,又下接海盐之芦沥浦,海盐即武原也。行二百余里,南至於浙江。疑此即谷水故道”。再次为“昆山塘自娄门历昆山县而达于海,即娄江也”。①以上太湖的三条泄水道中,以吴松江为主干。唐宋时代的吴淞江大体上在今嘉定区黄渡、江桥一带与今道分出经西虬江、虬江(即旧吴淞江)、虬江路,在今复兴岛附近截过范家滨(今外白渡桥至复兴岛段的黄浦江),经浦东新区高桥镇南的老家滨、东虬江、北虬江一线,至今顾路一带入海②。古代吴淞江下游入海口处名日沪渎,沪是捕鱼的工具,就是今天的竹栅。人们在吴淞江下游海口捕鱼为业,故称沪渎。沪渎的位置由海岸线的延伸而推移。六朝时沪渎在今青浦区的旧青浦西、古时青龙镇旁,见上引《吴郡图经续记》所谓“今青龙镇旁有沪渎村是也”可知。六朝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太湖流域为心腹之地,沪渎成为海防要地,曾在此修筑沪渎垒,以防海寇。从六朝至唐代,太湖流域商品经济还不发达,吴淞江下游还不可能出现贸易港口。不过那时吴淞江已是苏州地区一条重要的出海航道,是可以肯定的。日本学者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中说公元732、753、778年三次遣唐使返日,都是从苏州出海的。杜甫《昔游》诗有“吴门转粟帛,泛海陵蓬莱”句,皮日休《吴中苦雨因书一百韵寄鲁望》诗:“全吴临巨浸,百里到沪渎。海物竞骈罗,水怪争渗漉。”说明在唐代吴淞江不仅是苏州地区的出海航道,还是一个良好的渔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上引均见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中。 ②祝鹏:《上海市沿革地理》,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第40—41页;傅林祥:《吴淞江下游演变新解》,《学术月刊》,1998年8期。
唐末五代以后,随着太湖流域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寻找一个海上贸易的港口,上海地区第一个对外贸易港青龙镇就应运而生。青龙镇具有良好的海上贸易的地理条件。绍熙《云间志》卷上云:“青龙镇去(华亭)县五十里,居松江之阴,海商辐辏之所。”当时的吴淞江是一条深阔的大江,所谓“吴淞古江故道,深广可敌千浦”,南北两岸的“塘浦阔者三十余丈,狭者不下二十丈,深者二三丈,浅者不下一丈”①。两岸众多支流汇入吴淞江后,江面浩瀚,自青龙镇以东江面呈一喇叭形,海面称华亭海,海潮自吴淞江口至此形成涌潮。宋梅俞圣《青龙海上观潮》诗有“百川倒蹙水欲立,不久却回如鼻吸”句②,是对吴淞江口汹涌潮水的生动描述。青龙镇北濒吴淞江,向西可以上溯至太湖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苏州吴县,向东可以通往大海;南面与华亭县城(今上海市松江区城)之间也有极为便利的水运交通,庆历二年(1042)章岘《重开顾会浦记》云:“直(华亭)县西北走六十里趋青龙镇,浦曰顾会,南接漕渠,下在松江,舟艎去来,实为冲要。”乾道二年(1166)许克昌《华亭县河置闸碑》:“浚通波大港以为建瓴之势……乃浚河自竿山达青龙港二十有七里,其深可负千斛之舟。”③顾会浦或称通波大港,即今通波塘,是宋代沟通华亭县与青龙镇之间的内河航道。总之,作为一个海上贸易港口所需要的地理条件,青龙镇全都具备了,因而就成为上海地区的最早海上贸易港。
青龙镇设置确切年代已无可查考。据《绍熙云问志》记载,北宋景祐(1034—1037)改由文臣理镇事。众所周知,作为地方行政制度的镇,始于北魏,是一种军事性质的行政区划,沿袭到唐代。北宋景祐年间改由文臣理镇事,说明此前是由武臣理镇事的,估计初置于五代或宋初(10世纪)。明嘉靖《上海县志》说置于唐朝天宝五年(746年),恐失之过早。华亭县是天宝十年才置的,青龙镇不可能早于华亭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宋)范成大:《吴郡志》卷19《水利》引郏直、郏侨语。 ②(宋)梅尧臣:《宛陵先生集》卷10。 ③绍熙《云间志》卷下。
青龙镇地属秀州华亭县。宋人说华亭县据江瞰海,富室大家、蕃商舶贾交错于水陆之道,为东南第一大县①。它的海上港口就是境内的青龙镇。其实青龙镇不仅是华亭县的海上贸易港,也是当时整个太湖流域的海上贸易港。唐宋时太湖流域的经济中心在苏州,但苏州东不临大海,北不濒长江,海上交通靠的是福山、青龙两个港口,而青龙港的港口条件远胜于福山,所以远洋而来的“珍货远物”,大多通过青龙镇“毕集于吴之市”②。
11世纪中叶(北宋嘉祜年间)青龙镇的商业海上贸易已经相当发达了。据嘉祐七年(1062)青龙镇上《隆平寺宝塔铬》记载:周边杭、苏、湖、常等州几乎每月都有船只前来贸易,稍远的福、建、漳、泉、明、越、温、台等州,一年也至少来两三次,两广、日本、新罗每岁一至。③熙宁年间秀州辖区的9个税场中,青龙镇的商税额仅次于州城(秀州城),占第二位,超过了华亭县税场④。到元丰年间,青龙镇的贸易有进一步的发展,陈林《隆平寺藏经记》云:“青龙镇瞰松江上,据沪渎之口,岛夷、闽、粤、交、广之途所自出,风樯浪舶,朝夕上下,富商巨贾,豪宗右姓之所会”,成为四周“海商辐辏之所”⑤。因对公私均有所惠,故在大观年间(1107—1110)改名通惠镇(南宋绍兴元年复旧)。青龙镇海上贸易的兴盛,引起了北宋政府的关注,政和三年(1113)就在华亭县置设立了管理海上贸易的市舶务,是两浙市舶司下的分支机构,职掌来港外商船舶,征收商税,收购政府专卖品和管理外商事务,青龙镇的海外贸易即受其管辖。以后海外来青龙镇贸易的船舶越来越多,每每要派华亭市舶务去青龙镇抽解、榷货,十分不便。南宋建炎四年(1130)就将原置于华亭县的市舶务迁往青龙镇⑥。绍兴二年(1132)又将两浙市舶司从杭州迁至华亭县⑦。绍兴三年(1133)记载,两浙提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宋)孙觌:《宋故右中奉大夫直秘阁致仕失公墓志铬》,《鸿庆居士文集》卷34。 ②《吴郡图经续记》中。 ③正德《松江府志》卷20《寺观下》。 ④《宋会要辑稿》卷296《食货十六》之9。 ⑤绍熙《云间志》卷下引。 ⑥《宋会要辑稿》卷187《职官四四》之13。 ⑦《宋会要辑稿》卷187《职官四四》之14。
市舶司下有临安府、明州、温州、秀州华亭、青龙镇五个市舶务(场)①。南宋青龙镇因海上贸易兴盛,镇市规模相当可观。据文献记载,镇上有36坊,有镇学,有酒坊,茶、盐、酒等务都在镇上置有税场,并置有水陆巡检司。镇治堂宇及市坊中坊巷、桥梁、街衢井序,犹如一县城。人口杂处,百货交集,所谓“市廛杂夷夏之人,宝货当东南之物”,市容繁华,时人誉为“小杭州”②。
南宋中叶以后,青龙镇的海上贸易渐趋衰落,其表现为乾道二年(1166)六月撤销了设在华亭县的两浙市舶,其辖下的五个市舶务(华亭、青龙二务合一,置在青龙镇;绍兴十五年又于江阴军增置市舶务,另为临安府、明州、温州三务)的管理事务由两浙路转运使兼任③。不久两浙市舶司贸易中心移至明州(今浙江宁波市),绍熙元年(1190)后,临安府市舶务撤废,庆元元年(1195)后秀州、温州、江阴三处市舶务也撤销,两浙地区的市舶机构只剩下明州一处了④。但不久即复。开禧元年(1205)有“明、秀、江阴舶司巧作他物”的记载⑤。说明开禧以前秀州又恢复了市舶务。
市舶机构的设置变化有多种原因,在此不论,今就上海地区青龙镇而言,吴淞江的变迁是重要原因。众所周知,太湖地区是一个四边高、中间低的碟形盆地,其中心部位自地质时期以来一直在缓慢下沉,唐代以前太湖地区的积水由三江排入大海,故唐前太湖地区无大患。从11世纪初开始,气候转暖,气温增高,海平面上升,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抬高,造成河道比降减小,曲流发育,再加上东边沿海因泥沙的堆积和海塘的修筑,北宋以后太湖三条排水道的格局发生变化,东北的娄江和东南的东江已完全淤塞,太湖地区排水道唯吴松江一道⑥。宋人郏宣言:“今二江已塞,而一江又浅。傥不完复堤岸,驱低田之水,尽入於松江,而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宋会要辑稿》卷187《职官四四》之16。 ②弘治《上海县志》卷2《镇市》、嘉靖《上海县志》卷8《青龙镇学记》、清光绪《青浦县志》卷2宋应熙《青龙赋》。 ③《宋会要辑稿》卷187《职官四四》之28。 ④宝庆《四明志》卷6《市舶》。 ⑤《宋会要辑稿》卷187《职官四四》之33。 ⑥满志敏:《黄浦江水系:形成和原因》,《历史地理》第15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江流湍急,但恐数十年之后,松江愈塞,震泽之患,不止於苏州而已矣。”①这时吴淞江下游河道呈现两个特征:一是江身多曲,水道迂回,泄水不畅,有所谓“五汇四十二湾”之说,“五汇”指安亭、白鹤、盘龙、河沙、顾浦②,这五汇造成大量河曲,引起太湖地区排水不顺,例如从白鹤汇至盘龙浦之间一段河道介于华亭、昆山之间,“步其径才十里,而洄穴迂缓逾四十里,江流为之阻遏”③。由于河道多曲,“水行汗滞,不能迳达于海”。北宋嘉祐(1056—1063)、崇宁(1102—1106)年间曾先后开浚,截弯取直,以泻太湖之水,“无汗滞处,是以吴中得免水患”④。于是这一段吴淞江就有新、旧江之分,新江在北,即今吴淞江道,旧江中靠近青龙镇的一段曲流在新江之南,因非主流所经,逐渐束狭,变成岔流,因靠近青龙镇,被名为青龙江。以后史书上常见疏浚的青龙江,即指此段,如崇宁二年(1103),“时又开青龙江,役夫不胜其劳”⑤。但日久河道仍生河曲,汗滞不能根治。再是庆历二年(1042),“以松江风涛,漕运多败官舟,遂接续筑松江长堤,界于江湖之间,堤东则江,堤西则湖,江之东即大海,堤坝横截江流五六十里。震泽受吴中数郡之水,乃遏以长堤,虽时有桥梁,而流势不快,又松江至海浦诸港,复多泥沙涨塞,茭芦丛生,堤旁亦沙涨为田……今欲泄太湖之水,莫若先开江尾茭芦之地,迁沙村之民,运其涨泥;凿吴江堤为木桥千所,以通陆行。随桥碘开茭芦,为港走水,仍于下流开白蚬、安定二江,使太湖水由华亭青龙以人海,则三州无水患。”⑥由于吴江石桥的阻塞,使江艰噎,水流无力,积沙难去,以至水患不息,江身浅淤。二是长江水面高,吴淞江水面低,形成了吴淞江下游东高西低的地势。吴淞下游泄水不畅,“所谓东导于海而水反西流者是也……所谓欲北导于江者而水反南下者是也”⑦。江口常为“潮沙之所积,久则淤淀”⑧。北宋以后吴淞江口已淤出积沙,称为清洲,将江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宋)范成大:《吴郡志》卷19《水利》引。 ②正德《松江府志》卷2《水上》。 ③《吴郡图经续记》下。 ④绍熙《云间志》卷中。 ⑤《宋史》卷96《河渠志东南诸水上》。 ⑥(宋)范成大:《吴郡志》卷19《水利》引单锷《吴中水利书》。 ⑦(宋)范成大:《吴郡志》卷19《水利》引郏亶言。 ⑧《吴郡图经续记》下。
分成二支,东支即旧吴淞江道,走今浦东新区老界港、虬江、北虬江一线入海;北支即走今黄浦江至吴淞口入海。大约至南宋初年清洲南面的东支旧吴淞江旧入海道逐渐淤浅,清洲与南面陆地连成一片,吴淞江由今吴淞口入海的局面已定,刻于南宋绍兴七年(1137)的《禹迹图》中的吴淞江已明确东流折北入于长江①。吴淞江口积沙的生涨,江身的迂回多曲,必然影响到通航,加上其他的因素,当庆元元年(1195)华亭县市舶司撤销后,外商不至,青龙镇的海外贸易也就骤然衰落,镇市的繁荣顿时失色。元时镇市规模尚存,然已“无复海商之往来矣”②。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分华亭、上海二县地置青浦县,治所设在青龙镇。过了十年,嘉靖三十二年(1553)青浦县撤销。二十年后的万历元年(1573)重置青浦县时,治所就设在唐行镇(旧青浦县治)了,不久青龙镇撤镇改建新泾巡检司,时人称其地为旧青浦③,这都是后话了。
正当青龙镇衰落之际,位于长江口南岸的黄姚港兴起,成为上海地区长江航运进出的重要港口,沿海各地海商辐辏于此。《宋会要辑稿》食货十八之二九:“臣僚言:黄姚税场,系二广、福建、温、台、明、越等郡大商海船辐辏之地,南擅澉浦、华亭、青龙、江湾牙客之利,北兼顾泾、双浜、王家桥、南大场、三槎浦、沙泾、沙头、掘浦、萧泾、新塘、薛港、陶港沿海之税,每月南货商税动以万计。”黄姚因而设镇。12世纪、13世纪,长江主泓逼近南岸,江岸内坍,黄姚镇逼近江岸,无避风港,不利海舶寄楗。于是海商逐渐转移至青龙镇下游、吴淞江岸的上海务④。
上海最初兴起于上海浦(今自龙华以北至外白渡桥一段黄浦江的前身)岸上⑤,聚落因浦得名。大约北宋天圣(1023—1032)年间以前,在上海设酒务收税,《宋会要辑稿》食货十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傅林祥:《吴淞江下游演变新解》,《学术月刊》,1998年8期。 ②至元《嘉禾志》卷3《镇市》。 ③万历《上海县志》卷1《疆域》;康熙《青浦县志》卷1《沿革》。 ④参阅王文楚:《上海市大陆地区城镇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地理》第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⑤(宋)郏亶《水利书》:吴淞江南岸有大浦十八条,其中有上海浦、下海浦。见《吴郡志》卷19《水利》引。弘治《上海志》卷3《田赋志》:“上海浦在县治东”。
之十三(酒曲杂录)记载,秀州有17务,上海为其一。以后随着商业的发展,在咸淳三年(1267)以前上海建镇①。此时设在青龙镇的市舶务已迁至上海镇②。弘治《上海县志》卷1:“上海县……当宋时蕃商辐辏,乃以镇名,市舶提举司及榷场在焉。”但是宋、元之间吴淞江“潮沙壅聚,随浚随塞,屡为浙西之患”③。《元史》卷65《河渠志二》吴松江:“浙西诸山之水受之太湖,下为吴松江,东汇淀山湖以入海,而潮汐来往,逆涌浊沙,上湮河口,是以宋时设置撩洗军人,专掌修治。元既平宋,军士罢散,有司不以为务,势豪租占为荡为田,州县不得其人,辄行许准,以致湮塞不通,公私俱失其利久矣。”据任仁发《浙西水利议答》卷4《至元二十八年庸田司大德八年行都水监集吴中之利》记载,元代吴松江口河沙汇至赵屯浦约七十里,河沙汇塞江心,两岸又有分庄嘴、严家嘴等沙洲,泥沙淤积几与岸平。吴松江航运之利几乎丧尽。这时浏河的太仓开始兴起,元代和明初的太仓,“粮艘海舶、蛮商夷贾辐辏而云集,当时谓之六国码头”④。郑和七次下西洋,均由浏河出海,浏河替代了吴松江成为太湖地区的出海口。元世祖定江南,市舶司“大抵因宋旧制而为之法焉”⑤。至元二十九年(1292)于上海镇置上海县,县署“以旧榷场为之。”到大德二年(1298)将上海市舶司并人庆元市舶司,县署才迁到原市舶公署⑥。虽然县城内仍有昔日风光,所谓“襟海带江,舟车辏集……廛贾肆,鳞次而栉比,实华亭东北一巨镇也”⑦,但海上贸易远非昔日青龙镇可比了。
上海港海上贸易的再度兴起,则依靠黄浦江水系的形成,吴淞成为黄浦江的支流。江、浦移位是上海港再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谭其骧:《上海得名和建镇的年代问题》,《长水集》下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②弘治《上海县志》卷5,董楷《受福亭记》:“咸淳五年八月楷忝命舶司,既逾二载。”“丹凤楼在县治东北,宋咸淳八年孟秋青龙市舶三山陈珩书建。”按青龙镇属华亭县,青龙市舶不可能在上海县城内建楼,此青龙市舶,实为上海市舶。由青龙镇迁来,因袭旧名。原青龙镇属华亭,吴淞江上不能同时有两市舶。 ③弘治《上海志》卷2《山川志》。 ④弘治《太仓州志》卷1《沿革》。 ⑤《元史》卷94《食货志二市舶》。 ⑥弘治《上海县志》卷5。⑦弘治《上海县志》卷5引唐时措《记》。
《图经》云:松江东泻海日沪渎,亦日沪海。今青龙镇旁有沪渎村是也。江流自湖至海,凡二百六十里,岸各有浦,凡百数,其问环曲而为汇者其多,赖疏瀹而后免于水患。或传松江口故深久淤而不治,稍稍乃浅,故可为梁以渡,然或遇大水不能遽泄者,以此也。”其次为“谷水,据郦善长云:松江一东南行七十里,入小湖,自湖东南出,谓之谷水。谷水出小湖,迳由卷县故城下,即秦之长水县,又东南迳嘉兴县城西,盐官县故城南,过武原,出为澉浦,以通巨海……盖此渠足以分震泽松江之水南入于海也。后世谷水堙废,人不复知其名,故吴中多水。尝质于老儒长者,谓松江东流聚为小湖,西北接白蚬、马腾、谷、玳瑁四湖。盖所谓谷湖者,即谷水之旧迹也。又南接三泖,泖有上中下之名……泖之狭者犹且八十丈,又下接海盐之芦沥浦,海盐即武原也。行二百余里,南至於浙江。疑此即谷水故道”。再次为“昆山塘自娄门历昆山县而达于海,即娄江也”。①以上太湖的三条泄水道中,以吴松江为主干。唐宋时代的吴淞江大体上在今嘉定区黄渡、江桥一带与今道分出经西虬江、虬江(即旧吴淞江)、虬江路,在今复兴岛附近截过范家滨(今外白渡桥至复兴岛段的黄浦江),经浦东新区高桥镇南的老家滨、东虬江、北虬江一线,至今顾路一带入海②。古代吴淞江下游入海口处名日沪渎,沪是捕鱼的工具,就是今天的竹栅。人们在吴淞江下游海口捕鱼为业,故称沪渎。沪渎的位置由海岸线的延伸而推移。六朝时沪渎在今青浦区的旧青浦西、古时青龙镇旁,见上引《吴郡图经续记》所谓“今青龙镇旁有沪渎村是也”可知。六朝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太湖流域为心腹之地,沪渎成为海防要地,曾在此修筑沪渎垒,以防海寇。从六朝至唐代,太湖流域商品经济还不发达,吴淞江下游还不可能出现贸易港口。不过那时吴淞江已是苏州地区一条重要的出海航道,是可以肯定的。日本学者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中说公元732、753、778年三次遣唐使返日,都是从苏州出海的。杜甫《昔游》诗有“吴门转粟帛,泛海陵蓬莱”句,皮日休《吴中苦雨因书一百韵寄鲁望》诗:“全吴临巨浸,百里到沪渎。海物竞骈罗,水怪争渗漉。”说明在唐代吴淞江不仅是苏州地区的出海航道,还是一个良好的渔港。 ①上引均见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中。
至元嘉禾志 【西汉朱买臣 字翁子吴人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卖薪给食严助荐之于武帝拜中大夫后为会稽守上尝谓买臣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买臣顿首辞谢遂衣故衣怀其印绶归郡邸 静安寺 在府东北一百里。 考证元沪渎也,按寺记。吴大帝赤乌中建,号沪渎重元寺。佛法入中国,虽始于汉,而吴地未有寺也。赤乌十年,僧康会入境,孙仲谋始为立寺建业,曰建初。建初者,言江东初有佛法也。岂沪渎寺相继创建耶?景筠《石幢记》中,闲(间)号永泰禅院。宋祥符元年改今额,释迦方志云,晋建兴元年,有二石像浮于吴松江口,吴人朱膺等迎至沪渎重元寺,像背题曰维卫、曰迦叶。松陵集建兴八年渔者,于沪渎沙汭获石砵,以为臼类,口而用之,佛像见于外,渔者异之,乃以供二圣佛与砵。皆在平江府开元寺,有毘卢遮那佛。吴越王瑜迦道场,中,像佛五脏,皆书钱氏妃嫔名氏。又有陈朝桧,皮日休、陆龟蒙皆有重元寺双桧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