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瓦尔登湖》(徐迟译本)2011-10-28 22:20:37 来自: 青花瓷 瓦尔登湖的评论 ![]() ![]() ![]() ![]() ![]() 《瓦尔登湖》(硬精装本),[美]亨利?戴维?梭罗/著,徐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文经典”丛书,开本:787×1092 1/32,2009年6月第1版,2009年6月第1次印刷。 译序15页,正文367页,共382页。 我知道诗人海子和散文家苇岸都特别喜欢《瓦尔登湖》。海子1989年3月26在山海关卧轨。苇岸1999年5月19日因病去世。这个版本的译者徐迟先生似乎也特别喜欢《瓦尔登湖》,老先生1996年12月12日因患抑郁症以82岁高龄在武汉同济医院跳楼。我不知道这些之间有什么联系。 《瓦尔登湖》我买过三个译本,另外有:人民文学出版社苏福忠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许崇信/林本椿译。书买了之后,三本都大致翻过,但都没有认真仔细地完全看过,这次准备好好地看看。一般都说徐迟译的比较好读,所以先看这本(之前看过这个译本电子版的一部分)。 1、阅读过程 2011年10月8日开始看,到10月22日下午16:47看完,过程中自己根据网上、书上的相关资料整理了一个梭罗的年表,还在谷歌地球(Google Earth)中找到康科德镇、瓦尔登湖以及书中提到的一些地方(感谢电脑、感谢网络、感谢谷歌):弗林特湖(Flints Pond)、白湖(White Pond)、鹅湖(Goose Pond)、美港(Fairhaven Bay)……实际上梭罗说的这些湖(Pond)其中只有弗林特湖相对大得多,其余包括瓦尔登在内只是比较大的池塘。 一开始不太适应梭罗的文笔,看得比较慢。主要是第1章“经济篇”那种长篇的议论容易让我分神,而且这一章篇幅也特别长。但硬着头皮看下去并努力去理解,也慢慢看出些味道来了,有时还会被梭罗刻薄的议论逗笑。接下来的篇章里,描述性的文字多了,对我来说比较容易接受,同时又觉得梭罗在描述中插入的长篇大论也是很有味道,时有洞见和灵光(当然也有在我看来的谬论)。这么一路看下来,到了末尾一两章的时候,看着书本只剩下薄薄的一小叠,又有些惋惜结束得未免太早了。 看完之后,回顾阅读的过程,总结阅读的收获,我觉得对我来说,这是一本要看上好几遍才能领会的书,并且也值得看几遍。但是说起来我更喜欢的还是梭罗对自然细致入微观察之后的传神描述,而那些闪光的思想次之。梭罗有些议论,在我看来未免刻薄甚至恶毒了,很不喜欢。 2、译序和译文 徐迟的译序中一再强调要“静下心来”才能看这本书,开始我对此非常讨厌甚至恶心,觉得有一种雅人的做作。后来随着阅读的进程渐渐觉得徐迟说的有些道理——有道理——很有道理——非常有道理。确实,要静下心来才能看得进去,有些句子和段落要反复地读才能体会。 译文个人觉得还是偏于雅了。有一点比较明显,如果汉语中相应的词语有比较雅训、相对晦涩的,徐迟一定是选择后者。如:魇足、角隅、墙垣、足踵、芟草,我觉得译成满足、角落、墙壁、脚根、割草也是一样的吧,这也许就是雅人的一种趣向,而我对这个是比较反感的。按我的猜想,梭罗原文的风格应该不是这样的。 译本当有梭罗引用中国典籍如《论语》、《孟子》的话时,徐迟都直接用了中文的原文,我以为这是不妥当的,因为梭罗看和引用的是翻译成英文后的文字,那翻译后的文字估计与原意一般都有差别,而这关系到梭罗的思想。所以我觉得应该从英文直译过来,在注里加上原文以供对照,这样读者才能更明白梭罗的意思是什么。 但总体说来,感觉徐迟的译文很出色,形成了一种明显的风格——但是目前我只看了这个译本就这么说,似乎不靠谱。 3、梭罗的思想 要我有条理地分析梭罗的思想我是说不上来,因为我没有系统而他似乎也没有系统,只能按他写过的,大致罗列如下: 他的思考有时有一些接近于本质的追问。 他似乎认为万物有灵。 他认为许多东西包括是不必要的。 他认为大自然是最美的。 他认为世界上有“真理”这个东西而且他基本上掌握了。 他崇尚简单的生活。 梭罗对工业文明的抵触,我觉得是有些造做了,或者他并不了解工业文明的意义。 4、时代背景 说时代背景好象是中学语文课的内容了,但是在我看此书的过程中觉得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确实是需要的,比如当时的美国工业化到了什么程度,政治、经济的情况,当时美国的思想潮流等,知道这些有助于理解梭罗的思想和行为。 查了一下,当时的美国基本还是一个农业国家,奴隶制还存在,火车已经有了,电灯、汽车、电话这些还没发明出来,南北战争还没有开打…… 5、时间问题 梭罗在瓦尔登湖边生活的时间如下: 1845年3月底,借了斧头开始伐木;5月初,屋架立起;7月4日(美国独立日)住进小木屋;1947年9月6日,离开。但是在1846年,曾到缅因州森林住了半个月。 在书中,梭罗叙述的顺序大致是夏、秋、冬春,但记录具体的事情大多是没有明确时间,但是很多事又明显有着特定的时间,梭罗是把两年(或者更多时间)的事放到一年里来叙述了。 6、对自然的描写 我说过梭罗最让我着迷的是他对自然细致入微观察之后的传神描述。在书中描述了动物(主要是鸟类和小型野兽)、植物、湖水、阳光、月色、各种声音…… 我觉得所有这些描写中,最美的还是瓦尔登的湖水,简直让我分不清楚美的究竟是梭罗的文笔还是瓦尔登湖本身。 上述的描写首先应该得力于观察,然后是语言能力,由此可见梭罗的感官非常的细腻敏感。我想他一般都是随时带着笔和本子记录的吧,要不然那许多瞬间的美妙、细微的感受很快就消失了,这一点我有些经验。在那些描写自然最好的段落,似乎那些文字都是自然风景本身了。 7、议论 梭罗喜欢议论,许多议论的段落也写得有趣和有深度。但是我觉得梭罗有一些议论是过分的,比如: 关于老年人,他说他几乎没有从长辈那里得到过有用的忠告;关于邮政,他说他众多的信件中只有一封是有意义的。 总之,梭罗喜欢说一些过头的话。 8、梭罗的技能和知识 梭罗说自己“最大的本领是需要的极少”,这让我比较佩服,但我更佩服的是梭罗具备的多种技能,他会干木工、泥水的活儿,在测量上他是个高手,他会干一些农活(种过土豆等、除杂草),会自己做面包…… 综合起来看就是动手的能力很强,这可能是他与大多数梭罗爱好者(嘿嘿也包括我)的区别,也是许多文人、哲人不具备的(我知道的,维物根斯坦、纳博科夫除外)。 梭罗动物、植物、地质方面知识的知识至少比一般人要强得多。他可能看过奥杜邦的《美国鸟类》?我突然想起来他似乎很少写到昆虫,除了有一次详细地记录了一场蚂蚁大战。 9、关于“隐居”和离开 关于住到瓦尔登湖以及离开,在最后一章“结束语”(第19章)中梭罗做了说明: “……我离开森林,就跟我进入森林,有同样的好理由。我觉得也许还有好几个生命可过,我不必把更多时间来交给这一种生命了。……至少我是从实验中了解这个的: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想望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所以那些说他的隐居不彻底的人可能都没有看完此书,或者不接受他的辩解? 实际上述的只是一处总的说明,另外梭罗也提起过住到瓦尔登的理由和想法。 10、关于木房子的成本问题 书中梭罗详细列出了造木房子的详细成本,共28.125美元。但是我觉得他有一点是故意忽略了,即他建房的那块地是爱默生花钱买下的。 11、另一种声音 在网上找到一些与一般对梭罗的赞扬相反的资料,其中这一条比较有意思: 有很多事实是被传记作者们——更不用说被梭罗自己——或是闭口不提或是轻轻带过,因而对很多崇拜者来说是从未知晓的。例如,梭罗这两年的真正生活离他所宣称的隐居和简朴差得很远。实际上,他几乎每天都要到康科德镇上去转悠,每天都要回到其父母家并常常满“载”而归。他的母亲和姐姐们每到周六都要到瓦尔登湖畔作一次特殊的探望,随身带去精制的糕点。他的文友们更是频繁地光顾他的木屋,在湖畔开“派对”,做野餐,甚至成立了一个称之为“瓦尔登湖协会”的文人社团。他们经常邀他进餐,最频繁的是爱默森。当地甚至有一个笑话说:每当爱默森夫人敲响她的晚餐钟时,梭罗是第一个飞快地穿过森林跃过篱笆在餐桌前就坐的。 ——程映虹《瓦尔登湖的神话》,1996年第5期《读书》 上面的最后一段的笑话编得实在过头了,梭罗的小木屋离最近的邻居都要一英里,就算这最近的邻居就是爱默生家,那样的距离(按一英里算)家庭的晚餐钟声能传到吗?而那么远的路就是当今世界级的中跑顶尖高手也要近4分钟的时间呵。 2011年10月24日 |
|
来自: 行走花间 > 《8.阅读=读《瓦尔登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