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教育”

 满天飞舞吧 2013-01-14

浅谈“教育”

编者按:教育只是一时,学会自我“受教”才是最终目的。催人奋进的语言,客观公正的理论,推荐共赏!
  教育的本身就是以育人为目的。我们之所以看到人与人的不同,是因为在“教育”上出了问题。
  俗话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结下什么因便会有什么果。教育亦是如此。
  大体按势而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思想萌芽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学校便是知识教育阶段,个人认为学校的作用起的是完善作用。成人以后,社会只是起到的是一个辅助作用。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除了生理的变化,最鲜明的就是心理变化。
  先从说遗传说起,大部分人客观认为,一个孩子的性格走向取决于父母的基因。假设遗传只是先天性条件,认为遗传是不变的,那么这个孩子具备的性格肯定是取决于父母各自的一方,或者是一个概率的综合。如果是这样,倒不如说家庭是一个主要环境影响,因为一个孩子的做事和思考方式是在年幼时形成的,家庭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染缸,毕竟年幼时候的孩子具有攀模和效仿性,其当初的思想和认知处于空白阶段,客观的来说,一个良好的开始,只能说是一个良好的保障。前提是父母教育必须有耐心。
  而学校的教育来自于课本知识的传授,来自于同龄同学的关系的影响。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性格和智力都将会起到一个质变。因为这里牵扯到一个时间问题,一个人的成熟阶段只在上学时期的阶段影响比较大。大部分人形成的阶段是在学校中渡过的,所以学校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是主要的。假设一个孩子来到陌生的环境,自己也会变的陌生起来,因为平台是相同的。反之,当适应了一个环境以后,自己的本性就会暴露出来。不难认为,一个不求上进的人,只是出于惯性的供求,而并非自我构造去实践。学校时期的孩子缺乏自制力,一方面要靠家长的监督,物质条件不要太满足,过多的满足总会造就失去。另一方面要靠老师的淳淳教诲。前提是学校校风必须正。
  社会是进入人生的一个最终逾越阶段,一切学习和最终导向最后都要步入社会。那么决定人生变化的主观条件取决与社会,大部分人是按照社会的轨迹和标准来时效的折合自我。毕竟这条道路适合大部分人走,因为正面效果大于负面作用。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人生应当是通过自己的创造拥有一切,这些人的结果是属于成功人士。两者区别是,一方仍是在于惯性的给予,另一方面在于自我的构造。无论走那条路,需要自我保持就行。这个阶段的前提是必须依靠自己。
  综述来讲,无论是家庭,还是父母。本质不外乎出于教育。
  一方面可以通过有意识形态来约束,另一方面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章程。
  人都是在变化,因为世界也是在变化,无非是万变不离其宗。
  人这一辈子,为权势,为做人,有些人则稀里糊涂的过一辈子,有些人,则为自己的理想过一辈子。孰轻孰重,只是个成份而已,决定不了什么,只是很单纯的主观性认为。
  马云的前身是位英语老师,无任何经济背景。周星驰起初是个跑龙套的,无任何社会关系。奥巴马拥有黑人血统,无任何优势。但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人,恰恰却成为了时代中流砥柱的佼佼者。
  教育只是一时,学会自我“受教”才是最终目的。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