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拥有“温暖”咋就这么难?

 苏苏流年 2013-01-14

“我想有一个温暖的地方,可以和大家分享。”这是桂北高寒山区石溪头村村一个小朋友的心愿。听到这样的话,我们是该为孩子们乐于分享的品质高兴,还是为无法保证冷暖的孩子们揪心呢?

我知道,在全国各地,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然而这样的报道却一次又一次地触动着我们的心灵。六个小朋友,四个手上有冻疮。粗糙的手背、满是冻疮的手指,能想到这是孩子的手吗?虽然满是冻疮,但是孩子们却似乎已经适应了这样的生活,能够笑对这样的生活。冻红的脸上开朗的笑容,黑黢黢的手指上的冻疮,我们看在眼里真是无比的刺眼。贫困偏远的山区,我们到底离他们有多远?路程上的距离无论有多远,都可以通过交通工具去克服,但是心理上的距离又能通过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才能到达呢?

平时上学半个小时的路程,下雪天就要花上三倍的时间。还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也是自己走着去上学,一共差不多也是半个小时的时间,但是下雪天我却从来没有需要三倍的时间。崎岖的山路上满是光滑的冰面,大人们只能教会孩子们在鞋上捆上稻草来防滑,但是这样还是会摔跤。为了能够到学校,一路上却要摔十几跤,城市里的家长们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承受这样的痛苦吗?山区的家长们拉着孩子的手,小心翼翼地护送着到达学校,即使到达学校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上课时间。这是为什么呢?山区的老百姓很朴实,他们把上学作为孩子能够走出大山去的唯一途径,他们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寄托在教育的身上。真心的希望,孩子们能够有一个温暖的教室,而不是只是盼望下课和午饭的那段时间,仅仅是因为那时候可以围坐在火盆旁边烤会火。

在这个最冷的冬天里,还有很多人生活在冰冷的环境中。北方的供暖总是出问题,一家不交取暖费,所有的住户就得跟着受冻;南方很早就提出要采取供暖措施,但是却一直在专家之间徘徊,人们还是生活在室外温度高于室内温度的“冰窟”里。无论北方还是南方,我们只是想让孩子们的笑容可以真正的绽放,而不是“痛并快乐着”。我们普通公民只是想有一个温暖的家,不让孩子受冻,不让老人受冻;我们不要求家里的温度和政府的温度相同,只要在不会冻手冻脚就行了。

    我对当代中国社会判断的标准应该可以说是我为什么掉眼泪,什么让我掉眼泪。“我为什么掉眼泪”是在说社会上的感动事迹,“什么让我掉眼泪”则是在强调社会上的不公平。我们怎么能忍心让稚嫩的孩子从小就经历这些?这是我们能决定的吗?我不想对这些去作回答,只是希望这些问题在以后不再成为让我掉泪的导火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