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错误归因与刻板印象

 浪潮之巅 2013-01-14

人的一生,缘于很多机遇。
也会面临很多次的选择,有些选择是明确的以问题形式出现,有些则在有意无意中,在你我不经意中发生。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倾向于 选择“错误归因”。
因为我们的视角的狭窄,我们必然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否则,我们会失去自信、失去心理平衡。
由于偏见或者其他原因,我们对于自己的失败,往往在总结时归结于外部因素导致(我之所以失败了,是因为外界因素如国家政策不扶持、竞争白热化、竞争对手采取不正当手段、我的部属不够努力不够敬业,而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而成功的话,则归功于自己个人的内部因素(因为我足够优秀……)。当别人失败的时候,则往往高估这个人的性格因素,低估环境对他造成的影响。

仔细观察自己与他人,就会发现:好的东西都是自己的,坏的东西都是别人的。
自己30岁左右时,也意识到这些问题了,但是,仍然无可避免地下意识这样想。而在反思时,则会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正在“错误归因”。

其实,这种容易出错的“不完全归纳法”,早在初中高中阶段,已经在数学课上进行过讨论。不完全归纳法一方面可以令我们可以快速地总结出一些规律来,利于 右脑的直觉等发挥,另一方面,也会带来 比较有趣而可笑的错误。

错误归因与刻板印象这两者常常会交错而至(刻板印象也是属于“不完全归纳法”),因此,我们需要安静的时间段进行反思。
在与另一个人进行探讨时,除非这两个人在反省方面能达成共识,同时具备足够的包容心、足够的智慧,否则,探讨性反省 反而不如 一个人独处进行反思。与多人一起进行反省,也是如此。
多人反思 也是如此,所以,面临这样的困难之际,应该影响他人,令他人能够意识到这些。
(我们目前正在公司内部进行这样的推广,明知有很多困难与阻力,但是,日久见人心,总有一天,同事们会发现我们是真心诚意地在想着如何帮助大家、最终目的是为了大家的利益,而不是为了某一个人的利益。)

————————————————
刻板印象:世界经理人CEC网站已经有专门的讨论帖 讨论这一名词。既是心理学领域中的热门话题,也是管理学热门词汇。

看到 北大国际MBA美方院长 杨壮在他的新书《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人》中介绍刻板印象时写道:“我在美国学习期间遇到一个特别有趣的问题(现象),美国人觉得中国人都很有数学天赋,所以,每当他们的数学遇到问题的时候,总要去找中国人。我们知道事实不是如此(并非如此),中国在大学之前就分文理科了,有些学文科的人很早就不学数学了,他对来的美国人说‘对不起,我不会’。那美国人就不理解,‘谁说的?我知道中国人都会做数学题。’”(估计这一段是录音后整理,未经作者本人校对与仔细推敲;口语化明显而书面语不明显。——括号中文字是我所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