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称内陆饮用水水源合格不足50% 水厂似大型化工厂(4)

 布衣夫子 2013-01-15

专家称内陆饮用水水源合格不足50% 水厂似大型化工厂(4)

2013年01月15日 00:38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李妍

        更严格,还是更宽松

        新国标包括106项指标,被称为“世界上最严格的饮用水标准”。

        “大家都以为新国标更严格了,实际上是放宽了。”北京保护健康协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会长、北京爱迪曼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赵飞虹介绍说,新国标是在老国标——1985年由卫生部批准并发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老国标中共有指标35项,新国标增至106项。“但其中只有42项是具有强制性的硬性指标。”资深水质安全专家白康指出,新国标主要包括含38项指标的表1,含4项指标的表2和含64项指标的表3。“表1和表2是常规指标,是必检的项目,表3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实际情况”是指什么呢?赵飞虹介绍说:“前42项采用普通的化学滴定法就能做,但表3里的64项指标要用大型仪器才能做,绝大多数机构没有这个仪器。”

        时至2012年7月1日,原定的“交卷时间”,“全国最乐观的也就20家省级单位可以做这106项,卫生系统都检测不全。”白康直言。

        住建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专家刘睿质疑:表3的64项“不是强制性硬性指标,自来水厂会自动送检吗?”

        比较“强制性项目”,白康发现,新国标增加了微生物菌群监测指标、臭氧指标和二氧化氯指标等。“但关键的耗氧量和硝酸盐指标被放宽了。”

        在老国标中,耗氧量要求小于3毫克每升,在新国标中添加了注解——“特殊情况≤5毫克每升”。

        “在东南沿海地区,工业发达,水产养殖业发达,有机污染物含量很高,耗氧量很容易超标。”赵飞虹指出,以上海为例,小于3毫克每升“它做不到”,“现在的新标准它能做到了,因为放宽了。”

        在老国标中,硝酸盐含量要求小于10毫克每升,在新国标中同样添加了注解——“特殊情况≤20毫克每升”。

        “比老国标放宽了一倍。”白康指出,在地下水被过度开采的大中型城市,如京沪广,“硝酸盐超标很常见”,如果不放宽指标,“很多城市都无法达标”。

        二龙治水的标准之争

        标准之争,由来已久。

        1985年,卫生部发布老国标,并以此为依据发放卫生许可证,设立自来水厂的入行门槛。1992年,建设部制定城镇自来水厂水质指标,成为自来水厂直管单位。2001年,卫生部发布《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主要适用于城市生活饮用集中式供水,力图监督饮水安全。2005年,建设部发布《城市供水水质标准》,并以直管单位身份要求全国城镇自来水厂都达标。2006年,卫生部公布新国标,要求全部水厂必须达标,106项,史上最严。

        “两个部门简直比着定规矩,争执不断,相互都有意见。”白康透露说,“卫生部希望行使监督权力,对自来水厂形成威慑力,住建部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具体的操作运行仍由自己直管负责,不喜欢卫生部指手画脚。”

        白康直言,卫生部制定了标准,但真正能把标准执行下去的还要靠住建部。“如果住建部不施压,各地自来水厂就会观望。”

        2007年,新国标开始实施。“雷声大雨点小,各地水厂都没什么动静。”刘睿在走访时听到自来水厂负责人抱怨,卫生部既不管钱、不拨款,又不管权,不直管水厂,制定了标准也是纸上谈兵。“所以5年过去了,标准仍不能落实,卫生部只能延期。”

        具有强制力的42项指标,“省会城市差不多能达到,财政拨款比较充裕,技术和管理上都可行。”白康认为,“全国饮水生产企业都达标不可能。”

        卫生部不得不放宽要求,延时3年,并将达标范围缩小到省会城市。白康说:“即使如此,也只能实现42项,很难实现106项全覆盖。3年,水源污染仍在继续,深度处理工艺不可能在所有省会城市都上马。”

        水业市场化改革可学“深圳模式”

        水源地达标被视为根治自来水之疾的根本。可是,净化水源之路至少还要若干年,方可见成效。

        自来水处理所流经的各个环节——水厂、管网、二次供水,涉及部门和地区众多,想要彻底理顺,需要重建庞大体系的全新架构。

        着眼当下,如何能更快地解决问题?水业市场化改革被寄予重望。

        “关键还是要理顺水厂和政府的关系。”专家们一致认为,二者应各归各位,政府监督,水厂管理,把自来水厂改造为国有控股下的股份制公司。

        新中国成立后,自来水厂清一色“国有独资”。“饮用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为确保安全,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北京供水协会水质工作部部长、原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北京监测站站长樊康平介绍说。

        矛盾也由此而来。“水厂全部投资都来自财政拨款,政府压力很大,但提高水价,又容易引起社会反弹,一旦水质安全有问题,政府又很被动。”住建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专家刘睿认为,政府“大包大揽”的方式反而“添了堵,坏了事”。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部分水厂列入改革试点,出售给外资企业,问题接踵而来。“水厂说要更换管网,属于市政工程,问政府要钱,政府不管,水厂就要提价,提价老百姓不愿意,政府一样被动。”樊康平说。

        之后,水业市场化进程戛然而止,出售给外资企业的水厂又被高价收购回来,回归国有。“过犹不及。”刘睿认为,必须发挥水厂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动性,同时又要为政府的监督留下席位。

        深圳水务集团是专家们一致推选的成功样本。

        2002年,深圳市政府决定在基础设施领域进行产权主体多元化改革,深圳水务集团成为排头兵,最终形成国有控股55%、首创威水投资有限公司持股40%、法国威立雅水务投资持股5%的格局。

        在管理架构上,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中方委派,主管运营和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均是威立雅的资深管理人员,客户服务、管网管理、对外投资等重要部门也聘用了威立雅的中层管理人员。

        威立雅带来的先进管理经验和运营模式使深圳水务集团迅速改头换面。刘睿发现,“它们的设备都非常先进,人员素质也特别高,很多博士生、硕士生。”

        每月,在深圳当地的报纸上,还可以看到深圳水务集团公布的水质信息。

        政府更像一个监督者。“具体管理和运营都是威立雅在做,政府只是在重大决策上表态。”资深水质安全专家白康认为,政府终于站在了“制高点”上,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

        如今,深圳水务集团已承担深圳90%以上的供水及污水处理业务,成为国内首个实现供排水一体化改革和运营的水务企业,并在服务水平、运营效率和技术实力等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深圳样本的成功应该是一个催化剂,推动水业市场化往前走。”刘睿认为,这条路,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