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省农业科教工作要点 |
来源:厅科教处 发布时间:2006-03-23 |
近年来,我省的农业科教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省各级农业部门以提高优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中心,围绕构建农业科技服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两大体系,深入实施绿色农产品行动、农业科技服务行动,广泛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年、万名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农业科技下乡、农民培训教育等系列科教活动,为我省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农业科教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全国科技大会和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按照“创特、创新、创优”的要求,突出农业科技能力建设,突出农业标准化推广,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的创新转化能力,农产品质量的源头监控能力,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能力。 一、突出农技推广能力及其推广管理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1、贯彻落实浙政发[2005]32号《关于改革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通知》,将2006年确定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政策的落实年,列入厅十件实事之一。加强与人事、编制、财政、社保等部门的联系与沟通,主动为当地政府决策做好参谋,推进改革政策的落实到位。掌握进展动态,帮助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宣传推广好的做法及经验。从3月份起,各地须每月一次将改革进展情况报省厅。 2、加强农技推广管理。选择长兴县、莲都区为省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及管理能力建设联系县,在完成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县域农技推广的组织结构、功能配置、保障体系、推广路径及绩效考核办法,制定相关管理制度。 3、根据新阶段农技推广工作的特点,搭建高效的农技推广平台。一是以农业信息网络、广播、电视、专业报刊杂志等载体,建立完善农业技术的面上推介平台。二是以农技110为手段,建立面向广大农民的农业技术线上咨询平台,实现农技人员与农民的双向互动。三是积极推行农技人员办示范场、扶示范户、联基地大户,带动千家万户的科技推广模式,建立农业技术的点上示范平台。 4、加强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总结一批近年来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的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推广,进一步发挥其试验示范、种子种苗、培训服务等功能。增加对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的投入,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场50个,其中部省级支持20个以上,继续扶持农技110建设。 二、突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源头管理,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5、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坚持引用、修订与制定相结合,完善蔬菜、粮油、水果、茶叶、畜禽蛋奶、蜂产品、食用菌等七大类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加快无公害生产技术规范、标准化生产模式图的制修订,初步建立起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面向国际的农业标准体系。 6、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布局,以无公害鲜活食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及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推进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扩大示范带动效应。建成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0个以上。在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中,要把是否建立生产档案,是否建立了可追溯制度,实现标准化生产作为立项的首要条件。 7、加强农产品质量源头监管。建立和完善质量监测、信息发布、生产档案和可追溯四项制度。进一步扶持农业质检机构和农产品检测网络体系的建设,提升质检机构的承检能力。继续做好30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监控县试点工作,在“五一”、“十一”、元旦、春节等重要时期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例行抽捡。研究制定规范性文件,逐步使农产品源头监管工作从引导性走向强制性,并在建立可追溯制度上有实质性进展,在探索初级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上有新的突破。2006年要求蔬菜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3%以上,生猪盐酸克伦特罗监督抽查合格率平均达到99%以上。 8、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大农业名牌产品的开发、宣传和推广。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进程,2006年全省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0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200个。 9、巩固去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年活动的成果,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宣传。特别要抓住全国人大即将颁布《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良好机遇,设计载体,营造氛围,再一次兴起宣传的高潮,提高全社会“安全生产、放心消费”的意识。 三、突出农业科技入户,全面加强农技推广工作。 10、以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总抓手,全面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在总结去年经验的基础上,将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范围扩大到22个县实施,其中省级重点组织好江山、海盐、诸暨、嵊州4个农业部试点县和绍兴市及温岭、淳安、义乌、衢州市柯城区等省级试点单位的科技入户工作。各市分别落实1-2个县开展科技入户工作,进一步总结科技入户的操作方法、实施步骤及考核管理。实施中要以技术人员推广能力建设为基础,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为重点,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关键措施,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11、以“真情送服务、建设新农村”为主题,组织开展以“十到农家”为内容的强农富民送科技服务活动。精心策划,广泛发动,周密部署,认真落实好各项标志性主题活动。深入开展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工作。进一步鼓励广大农技人员献身科技事业,评选表彰一批先进农业科技工作者。 12、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计划与成果管理等日常管理工作,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项目申报及成果奖励制度,调动和鼓励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3、加强农科教结合,组织实施“三农五方”科技协作项目,加强监督检查,提高实施质量,注重成果推广。 四、突出阳光工程的实施,全面加强培训教育工作。 14、进一步加强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由于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品种、技术在不断更新,新农民在不断产生,农民的就业岗位在不断变化,因此,农民培训工作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2006年要通过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工程的实施,完成20万名农民的培训任务。 15、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按照“企业订单、农民点单、培训机构接单、政府埋单”的“四单”培训方式,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范围,帮助农村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农民开展权益保护、法律常识、城市生活、安全生产、卫生健康等知识的引导性培训,在此基础上开展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转移就业的能力。重点落实好培训资金的争取、培训机构的认定、培训专业的设置等,开展富有特色的技能比武活动。今年要力求在创新培训机制和转移就业率上有新的提高,并表彰一批在实施阳光工程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16、注重新型农民的示范性培训。筛选部分县,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围绕当地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发展要求,以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为重点,开展示范性培训,为农业生产提供新的力量。 17、强化骨干农民的系统性培训。深入实施绿色证书工程,通过集中授课、发放技术手册和远程培训等手段,采取多元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按照农业生产的岗位要求,对农村的生产骨干特别是科技示范户开展农业科技知识的系统性培训,不断提高科技生产的水平。要积极争取财政的支持,逐步把农民素质教育和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列入公共财政支持范畴。 五、突出自身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全面提高科教队伍素质。 18.巩固和扩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意识,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发扬科教系统的优良传统,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19.针对近年来各级科教部门人员变动较大,科教工作业务不断拓展的实际,举办一期全省性的科教管理业务培训班,使大家及时更新知识,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 20.围绕当前科教工作的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组织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基层经验,树立先进典范,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各项工作。
二○○六年三月八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