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0孙景淼厅长在全省生态循环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鲁帕橡树 2013-01-16
孙景淼厅长在全省生态循环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1-04-11



孙景淼厅长在全省生态循环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0729日)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总结交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成效和经验,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任务和要求,动员全省农业部门扎实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努力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意义

生态循环农业是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革新,综合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工程学方法,以资源节约利用、产业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通过调整和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近年来,各地根据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省的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建设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从转变生产方式入手,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形成了一批富有浙江特点的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模式、农作制度和成功做法,有力推动了高效生态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为生态循环农业的全面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总体上看,当前,我省生态循环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与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相比,任重而道远。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自觉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决策部署,并作为我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要培育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化,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深刻反映了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贯彻落实,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坚持生态立省发展战略的坚定决心。生态文明是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提升和深化,综合体现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建设的有机统一,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必将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产生深远的影响。建设生态文明,农业是重要基础。相对于二三产业而言,农业本身是一种生态产业,不仅具有物质生产等经济功能,而且具有涵养生态、保护环境、调节气候等功能,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支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秉承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和要求,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资源合理利用和物质多级循环,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现实路径,是建设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引领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所向。当前,人口快速增长、气候极端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和人类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在此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推行绿色新政,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正成为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综观世界农业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向石油农业、化学农业跨越的发展阶段,虽然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但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化学物质的过度使用已成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助推因素之一。为此,世界农业正蕴育着发展理念的重大变革,低碳农业、有机农业、白色农业(微生物产业)等体现生态循环经济理念的新兴形态,正在全球逐步兴起,并成为引领农业发展的趋势所向。需要引起我们特别关注的是,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借助绿色革命全球化的大趋势,又进一步构筑了新的绿色壁垒,不仅要求进口产品优质安全,而且对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提出了更高、更苛刻的要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既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也有利于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突破资源环境制约的内在要求农业作为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有机结合的产业,离不开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支撑。省农业资源禀赋不足,人均耕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强,人均可用水资源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时间、空间分布上很不均衡。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农业受到的资源制约和环境承载压力越来越突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加有赖于有限资源的节约、高效、永续利用,有赖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通过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推行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防止掠夺式生产带来的资源过度消耗;通过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有利于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缓解环境承载压力,增强农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农业取得长足发展,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但受经营制度、生产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单纯依靠资源消耗、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尚未根本转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农业的产品形态、质量要求发生深刻变化,既赋予了农业更为丰富的内涵,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资源环境约束、消费需求升级、市场竞争加剧的多重因素倒逼下,我们正面临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任务。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生态循环农业更加注重将农业经济活动、生态环境建设和倡导绿色消费融为一体,更加强调产业结构与资源禀赋的耦合、生产方式与环境承载的协调,是实现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和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在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趋势下,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走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的发展路子,既有利于实现农业节能减排,减轻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又有利于改善农产品品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更好地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满足城乡居民对农业的物质产品、生态产品和文化产品的需求,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渠道。

二、明确任务,着力提升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水平

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我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模式不断创新,内涵日趋丰富,效果日益显现。但要实现从点上示范推广向面上整体推进,仍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级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着眼于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以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特色精品农业大省为目标,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为主平台,以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利用资源化、环境影响无害化为主线,以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区、示范企业、示范项目为载体,着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快建设富有浙江特点、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

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全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理念深入人心,符合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产业体系、组织结构、生产方式、运行机制、政策框架基本形成,先进适用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广泛应用,农业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5年,全省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体系全面建立,氮肥使用量减少8%,化肥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10%;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达80%以上,通过“三品”认证基地面积达1500万亩以上;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农作物秸秆、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分别达97%80%和70%以上。

根据上述要求,“十二五”时期,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围绕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切实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加强农业资源保护、推进节约集约利用,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加强自然资源保护。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主动配合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严格执行基本农田、标准农田易位管理、占补平衡各项规定,确保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坚持数量保护和质量建设并举,深入实施“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工程等措施,培肥土壤地力,提升耕地质量水平。加强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认真抓好地方优良种质资源普查,精心编制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加快建立种质资源保护目录和基因数据库。严密防控农业生物灾害,认真落实引进物种检疫措施,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要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鼓励和引导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合作和社会化服务等途径,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资源向新型生产经营主体集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奠定基础。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投资开发生态循环农业,加快形成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骨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社会力量为补充的生态循环农业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要强化资源节约利用紧密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节工等节约型农业技术,着力减少农业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完善补贴政策,鼓励利用地力难以提升的丘陵山地、沿海滩涂等发展设施农业,扩大设施栽培、节水灌溉、肥水同灌等节地节水节肥设施应用,提高土地利用和产出效率。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建立老旧农业机械淘汰补贴机制,加大节能高效先进适用农机具应用,促进农业节能减排。

(二)围绕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着力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和结构。农业本身是一条原料互为利用、物质多级循环的生物链条,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产业融合、功能多元的农业产业体系,有助于实现物质能量在产业间、区域间的闭路循环要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以“两区”建设为重点,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强镇强村为抓手,积极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建设一批富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带、产业群,增强产业集聚效应。认真落实畜禽禁养区、限养区政策,统筹考虑环境承载、消纳能力,鼓励利用山地丘陵、沿海滩涂发展农牧结合生态畜牧业,加快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和生态养殖小区建设,推动畜牧业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转变。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按照种养结合、协调发展的要求,结合编制实施“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综合分析资源禀赋、环境承载、消费需求、发展潜力等因素,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科学安排种养业结构。坚持粮食生产不放松,大力推广粮经轮作“千斤粮万元钱”高效模式,实现稳粮与增收的有机统一。深入实施主导产业品质提升工程,分产业、分品种研究、落实品质提升措施,扩大优质良种、精准技术应用,提升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加快发展生物质产业,进一步优化食用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草腐类食用菌,积极培育生物质燃料、肥料、饲料产业,促进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要推进产业联动发展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有序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提升加工规模和档次,改变农产品加工“低、散、小”和以粗加工为主的格局,减少加工环节浪费和废物排放。加快发展农产品储藏保鲜和冷链运输,支持农产品产地市场建立冷藏保鲜设施,逐步形成从产地到市场完整的冷链运输系统,减少流通环节的损失和消耗。因地制宜发展以农业产业为主导的休闲观光农业,弘扬农业生态文化,开发农业功能,促进农业的一二三产联动发展。

(三)围绕保障产品优质安全,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的精品农业。清洁化、标准化生产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题中之义,也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展精品农业的重要基础。要积极推行清洁化生产。进一步强化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整治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从源头消除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危害的隐患。优化农作物用肥结构,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鼓励增施有机肥、配方肥,控制和减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有机质和理化结构。认真落实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规定,扩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绿色防治技术应用,探索推进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加大环保型饲料、兽药推广应用,推行畜禽清洁化健康养殖,努力减少氮、磷等排放。积极培育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推进专业化服务,提高肥料、农药利用效率。要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抓好农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加快完善集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加工包装于一体的农业标准体系。积极培育标准化实施主体,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统一服务,实行按标准组织生产和订单收购。加强标准化技术示范,以点带面扩大标准化技术应用,提高技术的覆盖面和到位率。要加快推进品牌化经营。坚持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鼓励和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农产品质量认证,发展壮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为品牌农业发展奠定基础。注重加强品牌资源整合,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统一质量标准的基础上,与基地农户共建共创农产品品牌,集中力量创建一批区域性农产品知名品牌。注重加强农产品品牌宣传和营销,鼓励开展品牌农产品直销和连锁经营,加快建立优质优价机制,促进品牌农业健康发展。

(四)围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牢固树立生态环境就是竞争力的理念,坚持预防和治理并举,着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要积极创新农作制度按照立体化、循环化、无害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循环高效生产等技术模式、品种以及产业布局的研究推广,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粮经结合、农机农艺结合等新型高效农作制度,积极推广农作物间作、套作和轮作,稻-鱼共生组合、稻-鸭共育,以及水旱轮作,粮、经、饲轮作等技术模式,实现品质改善、地力培肥、生态改良的共赢效果。要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充分挖掘农业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利用价值,促进畜禽排泄物从污染治理向资源利用转变,鼓励农作物秸秆采取还田增肥、气化固化、基质栽培等途径,推动农作物秸秆向生物质肥料、饲料、燃料、原料等综合利用转变。支持利用农产品加工下脚料开发生物蛋白、生物饲料和生物原料,减少加工环节的消耗浪费和废物排放。深入实施农村沼气工程,进一步推进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培育农村沼气服务组织,健全沼气服务网点,多渠道扩大“三沼”综合利用,促进农村生活污水、畜禽污水等转化为清洁能源和优质肥源。按照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加快建立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农膜等集中回收处理机制,促进农业投入品及包装物回收处理,防止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完善农业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逐步建立耕地质量、生态环境的评估和控制机制,有序引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充分利用农业污染源普查成果,加强数据分析和开发利用,有针对性研究、落实分类治理措施,强化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防范土壤和农业灌溉水源污染,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五)围绕强化现代科技支撑,加强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的有效支撑,要坚持科技研发、技术集成、转化应用并重,不断强化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支撑。要完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标准体系。根据生态循环农业的不同模式,加快形成集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加工包装、废物利用、经营服务等一体的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建立生产、管理和服务有机结合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使生态循环农业真正有标可依、有章可循要加强生态循环农业技术集成攻关。积极推行农科教协作,整合农业科研资源和力量,加强制约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的技术攻关,重点在新型生物农业技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态农业技术、立体复合的农作制度、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方面有所突破,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各领域。依托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推进技术组装和集成配套,形成传统实用技术与现代信息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等有机结合的技术体系,为生态循环农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要加强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应用培训。加快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落实责任农技制度,以基层农技人员和规模经营主体为重点,分级分类开展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培训,提高技术的覆盖面和到位率。加强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鼓励和支持以科技示范基地、农技推广项目为载体,开展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总结推广成功做法和有效模式。以专业大户、合作社骨干等为重点,加快培育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科技示范户,并积极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十二五”时期,要突出重点、上下联动,精心组织实施好“四项工程”:

一是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按照点线面有机结合的思路,以“两区”建设为重点,以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为载体,加快建立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体系,以点带面推动加快发展。2015年,重点创建20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100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00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500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全省通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面积达1500万亩以上。

二是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工程。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大节约型农业技术和新型农作制度推广力度,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到2015年,争取全省化肥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率达到80%以上,推广面积达到3200万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面达到80%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10%农业龙头企业、规范化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标准化生产基本实现全覆盖

三是农业设施改造提升工程。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农业机械化为重点,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和农业装备建设,着力改善生产条件。到2015年,全面实施500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设施农业面积达300万亩,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

四是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以农作物秸秆、畜禽排泄物、农产品加工下脚料、农村生活污水等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到2015年,全省畜禽规模化养殖水平达到90%,新建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200个,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97%;农作秸秆综合利用率80%以上;新增农村户用沼气10万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容100万立方米

三、加强领导,积极营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良好氛围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产业布局、要素组合、技术运用到经营方式、管理机制、政策扶持等各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保障生态循环农业有力有序推进。

(一)加强舆论宣传和公众引导。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推进。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立足营造政府积极倡导、农民自觉参与、公众密切配合的良好氛围,切实加强舆论宣传,大力宣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作用,引导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树立新的资源观、发展观和生态价值观,提高建设生态循环农业自觉性。加强社会公众的引导,主动加强与新闻、教育等机构的配合,把生态循环农业作为公益宣传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内容,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倡导建立绿色消费和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外在动力。

(二)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一项长期任务。各级农业部门既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明确定位,又要立足当前,点面结合、分步推进。要积极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抓紧编制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专项发展规划,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定位、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科学制定生态循环农业行动方案,分年度、分层次明确工作目标、任务、措施和责任,并作为贯穿“十二五”农业转型升级的主线,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在面上整体推进。同时,充分考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公益性和外部性,争取党委、政府出台扶持政策意见,综合利用税收、金融、价格、补贴等政策杠杆和手段,调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社会力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积极性。

(三)加强项目推进和资金保障。紧密结合“两区”建设,分清轻重缓解,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环节,认真研究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载体和抓手,进一步强化项目和工程保障,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向纵深推进。根据省委全会《决定》要求,我厅正在起草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企业、示范区创建标准和评定办法,待修改完善后将尽早下发实施。各地也要抓紧制定相关办法,分类推进示范项目建设,形成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合力。要鼓励和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循环农业开发,逐步建立以主体投入为主导、政府扶持为导向、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农业项目资金统筹,自觉把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作为支农投入的重点领域,积极争取设立生态循环农业专项,加大扶持力度。

(四)加强总结宣传和典型示范。认真总结近年来各地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好做法、好经验,加强扶持政策、运行机制、组织保障等的交流和推广,提升整体工作水平。深入挖掘基层群众的实践创造,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有效模式的宣传和推广,以点带面促进先进模式的应用,推动生态循环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省厅将适时组织生态循环农业创新模式大赛,在全省范围内推出、表彰一批先进典型,各地要尽早组织调查,认真做好准备。

(五)加强组织领导和机制建设。建设生态循环农业涉及方方面面,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调,建立健全党委政府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分工协作配合的工作推进机制。要健全考核机制,努力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纳入生态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研究制定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绩效考核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机制,确保任务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到位。要统筹农业部门内部力量,明确职责分工,注重上下联动,确保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目标任务的落实,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