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咳嗽之辨证论治(18)

 学中医书馆 2013-01-17
五)新订乌梅丸:乌梅、花椒、雷丸、榧子、槟榔、鹤虱、苦楝子、使君子
 
仲景所立乌梅丸方,乃寒热互用,补肝燥湿杀虫之剂。但并非专为虫设,凡属厥阴之为病,皆可服也。杀虫药味,仅乌梅、花椒、黄连,黄柏,因连柏苦寒,故新订方时,一并去之,而以梅、椒加杀虫药味成方。乌梅酸涩而温,能杀虫、安蛔厥,蛔虫上攻而眩扑,虫得酸则伏;兼能敛肺,故可治久咳。花椒辛热纯阳,杀鬼疰虫,安蛔;兼治风寒咳嗽。雷丸苦寒,主杀三虫。鹤虱苦辛,杀五脏虫,治蛔啮腹痛。槟榔苦温,破滞杀虫,消食行痰。苦楝子苦寒,杀三虫。榧子甘涩润肺,杀虫。使君子甘温健脾胃,杀脏虫,治五疳。方中药物,皆有杀虫之能,合之成方,效力显著。而槟榔、使君子又能通大便,使虫由大便排出。本证既由虫积而致咳,则虫去而咳嗽自愈。治验:
 
(一)周XX,男,46岁,店员。
 
患者咳嗽气喘,恶寒,但两脚每晚发烧不能盖被,面容苍白无神,身体消瘦,唇口乌黑,饮食减少,腹满时痛,咳时吐清冷涎痰,喜饮极热浓茶,咳可缓解。四肢无力,小便黄浊,大便结燥。近更兼发热恶寒,头疼身痛,口干不渴。舌质淡红,苔白腻带微黄。脉浮紧而细。此脾胃之阳不足,不能转输津液水谷,影响于肺之咳;兼感寒邪,故见外感证状。先散寒邪,后温脾胃以治本。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里散寒止咳。
 
麻黄9克,制附片31克,细辛3克,桂枝15克,生姜62克,甘草18克
 
尽剂后,证状稍减。继续进四逆加麻黄汤。
 
制附片31克,干姜31克,甘草31克,麻黄12克
 
又服一剂,头疼身痛,发热恶寒等外感证状悉除。但咳仍甚,当进而治本,温其脾胃,附子理中汤去参治之。
 
制附片31克,白术24克,干姜31克,炙甘草31克
 
连服二剂,咳喘大大减轻。但痰涎仍多,上方加苓、夏,以降逆逐水,祛痰止咳。
 
制附片31克,白术24克,干姜31克,炙甘草31克,茯苓15克,半夏15克
 
尽剂后,咳嗽时吐乌黑色血块。但患者情神反佳,此系瘀血,经热药在内蒸化而吐出,急用炮姜甘草汤,以化血生血而宁咳。
 
炮姜炭62克,炙甘草62克
 
服药后,咳嗽吐痰正常。但仍咳,腹满时痛,饮食不多,理中汤加桂治之。
 
党参24克,白术24克,干姜31克,炙甘草31克,桂子12克
 
连服两剂,病无进展。本属脾胃阳虚致咳,必须扶脾胃之阳,逐渐温化因食积之胀满。但理中服后无功,改用大黄附子细辛汤温下,从速收效。
 
大黄12克,制附片31克,细辛3克
 
服药二次后,自觉腹内搅动而痛,先后大便四次,屙风涎泡沫,极腥臭,下后仅微咳喘,咳时亦无痰涎。但觉四肢软弱无力,以附子理中汤善其后,并嘱用附片生姜炖羊肉调理。
 
制附片31克,党参24克,白术21克,干姜24克,炙甘草31克
 
制附片62克,生姜124克,羊肉500克
 
数日后,患者痊愈
 
(二)马XX,男,8岁,学生。
 
患儿面黄肌瘦,但饮食并不少于身体正常之儿童,吃得多,屙亦多,食猪肉后即肚泻,随时呼肚痛,痛得厉害,以手揉摩稍止。近来咳嗽,吐涎痰或呕吐清水,屙螬虫。经他医诊断为小儿疳积,治之无效。见其咳嗽,服止咳之药亦无效。观察其舌苔,现白花斑点,证以屙螬虫,当为虫积致咳。腹痛肚泻,则为脾胃虚寒,不能消化。法当杀其虫以止咳,候虫去而健其脾胃,方为正治。新订乌梅丸主之。
 
乌梅9克,雷丸9克,花椒3克,使君子15克,榧子9克,槟榔12克,青皮12克,苦楝子9克,鹤虱9克
 
连服两剂,虫去而咳止。但脾胃虚寒,不能正常消化,转输食物,必须健其脾胃,增强消化机能,理中汤加味治之。
 
党参15克,白术15克,干姜15克,炙甘草15克,砂仁6克,白蔻6克,桂子9克,公丁香6克,连续服药四剂,诸证悉去而愈。
 
四、肝咳
 
肝主藏血,为多血之脏,常苦血郁气滞,须赖清阳调配和协,始能条达舒畅,促进血行,帮助消化。如其清阳伏郁,常病气逆郁滞,反侮肺金而为咳。抑或阴虚血郁火旺,亦能伤灼肺金而为咳,此即通称肝木横逆,木火乘金而伤及肺脏之证。清傅青主论肝咳谓:“肝木之火旺乃假象,而非真旺也。假旺之气若盛而实不足,故时而热时而寒,往来无定,乃随其气之盛衰以为寒热,而寒非真寒,热亦非真热,是以气逆于胸膈间而不舒耳。”沈金鳌亦谓:“肝气之逆,固肝志之郁,然虽郁不可用攻伐,《经》故曰:以辛散之,以甘补之也。肝木之实,因肝血之虚,然既虚则不得废滋养,《经》故曰:以酸收之,以甘缓之也。……阴厥宜温,是补肝之气也,阳厥宜清,是滋肝之血也。气则温补,血则清凉,尚何有肝木之病哉?”可见一般所谓肝木乘金之咳,实多由肝虚而来。咳论谓:“肝咳之状,咳而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月去)下满。”以两胁为肝肺交接之处,故肝咳常有此状。临床上常兼有易怒、易恐、头眩、心悸、口苦、咽干,及寒热往来诸证状,而脉则大都弦微沉涩,是皆由于肝虚,或阳或阴不足,以致气血凝滞瘀郁,故常咳唾引痛。
 
其由于肝阳不足,证见腰胁胀痛,足膝时冷,咳嗽则夜间痰水更多,气逆而恶寒。舌质淡红,苔白滑。脉微细而弦。宜温肝利肺,用小柴胡汤去参、枣、生姜,加干姜、五味、桂枝治之。若咳而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利之。胁下痛,则加青皮、芍药以平肝。
 
因肝阴不足,则肝火上逆,乘肺而咳嗽者,自觉气逆于喉间,频发阵咳,动辄烦躁易怒,面赤唇红,口干口苦,声音洪大,咳嗽吐黄痰,有时痰梗于喉中,不易咳出.咳时引两胁作痛,甚至发呕,有时干咳无痰,口中少津液。舌质红,苔青白而干燥。脉见紧数或弦数。法当滋肝、降火、润肺,小柴胡汤去参、姜、枣,加贝母、知母,石膏,以清热、润肺、止咳。如两胁痛甚,此肝气之痛,加芍药治之。肝咳久久不愈,则移于胆。胆者,肝之腑也,胆属相火,为大热证。咳论谓:“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如咳嗽而呕出胆汁,口苦,小便短赤,心烦躁,则当清胆利咳,龙胆泻肝汤治之。
 
本病之护理,无论肝阳或肝阴不足,皆须情志舒畅。盖七情之扰,皆能使肝气不舒而发病,戒郁怒,薄滋味,方能收到预期效果。
 
方解:
 
(一)小柴胡汤:柴胡、人参、黄芩、半夏、生姜、大枣、甘草
 
小柴胡汤乃表里两解法,亦转输调和之方。《伤寒论》原文谓咳去人参、生姜、大枣,加干姜、五味,治少阳证咳嗽。陈修园谓:“用以治劳伤咳嗽多效。”唐容川则谓:“小柴胡能通水津,散郁火,升清降浊,左宜右有,为通利三焦,治肺调肝,兼和营卫之良方。以治咳嗽,肺火盛加麦冬,肝火盛加当归、胡连,痰凝气滞加瓜蒌霜、旋复花、杏仁、桔梗、射干、贝母,水饮上冲加葶苈、桑白皮、细辛、五味,兼外感加荆芥、紫苏、杏仁、薄荷。”其所以适应广泛,当由制方精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兼顾互济之故。柴胡乃少阳主药,可升阳达表,力能疏肝木之滞机,宣畅气血,使半表半里之邪得从外宣。黄芩苦寒,以养阴清热,使半表半里之邪得从内彻。半夏辛温,豁痰饮,降里气之逆。甘草调和内外。而肝咳虽有肝阴肝阳不足之分,其为气逆则同,故去参、枣之滋敛。肝阴虚者,则并生姜亦去之,而加贝母散结清火,润肺,化热痰而止咳。知母以补水泻火而润燥,消痰定嗽。石膏色白入肺,兼入三焦,力能清热降火,发汗解肌,缓脾益气,生津止渴。肝阳虚者,加五味以敛肺,干姜以温中散寒,桂枝以通阳扶阳。而不去黄芩者,又恐姜,桂辛热太过,灼伤肝阴也。因肝阴肝阳之不足,影响肺气以致咳嗽者,使其阴阳不偏盛,则咳嗽自愈。至其加减法,详正文内,兹不赘举。
 
(二)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柴胡、车前仁、生地黄、甘草
 
本方用治胁痛口苦,筋痿阴汗,耳聋耳肿,阴肿阴痛,白浊溲血,乃治肝胆二经实火湿热之方也。汪昂谓:“龙胆泻厥阴之热,柴胡平少阳之热,黄芩、栀子清肺与三焦之热以佐之。泽泻泻肾经之湿。木通、车前仁泻小肠膀胱之湿以佐之;然皆苦寒下泻之药,故用归、地,以养血而补肝,用甘草以缓中,而不使伤胃为臣使也。”本病乃因肝火旺而久咳不愈,则移于胆,胆为相火,二热相因属大热证,是方力能清肝胆之热,使热从小便而解,热去而咳自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