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老中医经验集-周文泉(4)

 学中医书馆 2013-01-17
(4)回阳救逆法:适用于心气虚衰,心阳衰微,出现阳虚欲脱之心源性休克变证。症见头晕气短,汗出心慌,四肢厥冷,神疲乏力,甚至神志昏朦,面色白光白,唇舌淡,脉微欲绝,以独参汤、四逆汤、参附汤等方加减为治。对于神志尚清楚,能服药者,以抗休克西药配合中药治疗,可较快改善症状,有助于稳定血压。
 
二、治疗高血压病的经验(一)察病机———重视肝脾肾周氏指出,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的范畴。本病的发生与阴阳失调,气血紊乱有关,其病机涉及肝肾脾胃,病理上相互影响。如七情伤肝,肝郁化火,火盛灼津,则肝阳上亢;劳欲过度,高年肾衰,阴精亏耗,水不涵木,则肝用失于承制,亢而为害;恣食肥甘或饮酒过度,损伤脾胃,脾失运化,痰浊内生,夹肝风而上扰清窍,皆可导致高血压之眩晕头痛。在病机转化上,肝阳上亢,化火动风,下灼肾阴,可导致肾阴亏虚。而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失所养,则肝阳更亢,如此形成恶性的病理循环,经久不愈。阴耗过度,又可阴损及阳,则出现肾阳不足,或阴亏于前,阳损于后,而形成阴阳两虚证。脾为后天之本,升清之枢,过食肥甘厚味,酿成湿热,热盛伤阴,如《医门法律》云:“醇酒厚味……久之酿成内热。”且脾胃受损,运化失司,水谷不化精微,下充于肾,亦可致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而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失所养,肝气横逆,又可乘犯脾土,脾虚不运,酿湿成痰,痰郁日久,化生痰火,灼伤肾阴,阴虚阳亢。由此可见,在肝脾肾之间形成一个病理循环,从而表现为肝阳、肝风、夹痰夹火等一系列变化。本病的病机可概括为“病位在肝,根源在肾,变化在脾”,临证时,宜多从肝脾肾三脏进行考虑,复其阴阳调其气血,则证合病机,法中肯綮。
 
(二)辨病证———掌握虚实夹杂周氏认为,细究本病,其病机无非上实下虚。上实表现为肝阳、肝火、肝风,症如烦躁易怒,火升面赤;下虚指肾水不足,如腰膝酸软,夜尿频多。阴阳失去平衡,阴虚导致阳亢,这是本病的基本病机。而在其病机演变过程中的乘侮关系,往往涉及于脾,产生痰浊、痰火、瘀血等证,导致虚实夹杂,正如《玉机微义》云:“眩晕一证……所谓虚者,血与气也,所谓实者痰涎风火也。”另外,肝阳、肝火、肝风的证候也有其不同,应予鉴别。
 
1肝火: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郁不散,久而化火,即所谓“气有余便是火”。
 
由于火性上炎,其症见于上,以头痛,头胀,头面烘热,口苦,面赤,耳鸣为常见。
 
2肝阳:肝阳上亢之因,一为肝热,使阳升于上;一为阴虚,阳无所敛而浮于上,其症以头晕为多,伴有面红目赤,口干苦,舌红脉弦。
 
3肝风:肝阳亢极而化生肝风,如叶天士所云:“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因风性主动,故第五卷479其主症为眩晕,甚至昏仆,肢麻,振颤。
 
肝火、肝阳、肝风三者之间存在有相互转化的关系,如“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风火相煽”。而在其相互转变过程中,往往导致因虚致实,或因实致虚,临证时应分清虚中有实,不可执其一偏。
 
(三)立治法———调肝、补肾、理脾高血压病的病机重在肝脾肾,其治疗以调肝、补肾、理脾为重点,知常达变,灵活运用。调肝法常用苦寒泻肝、甘寒柔肝和降气平肝药,用以治疗肝火亢盛,阴虚阳亢,肝气升发太过之证。苦寒泻肝药主要有龙胆草、夏枯草、白蒺藜、黄芩、栀子;甘寒柔肝药主要有生地、白芍、玄参、枸杞子、麦冬、五味子;降气平肝药常用天麻、钩藤、生龙牡、石决明。补肾法常用甘温滋养,阴阳兼顾药。肾为肝之母,肾阴为各脏阴液的源泉,对肝的滋养尤为重要。叶天士云:“精血衰弱,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因此,补肾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尤其是长年不愈,病势缠绵者,补肾不仅可养肝以敛其亢阳,而且在巩固疗效方面作用显著。常用补肾阴药有熟地、山萸肉、桑椹、首乌、桑寄生;补肾阳药有巴戟、杜仲、仙灵脾、仙茅。理脾法常用健脾和胃,升清降浊之品。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失当与高血压病有密切关系。脾胃损伤,中湿不化,湿聚生痰,痰壅肝郁,可致肝风夹痰上扰而发病,故治疗本病,调理脾胃也十分重要。脾胃健运则升降有序,枢机得平,风痰自消。常用健脾和胃药有陈皮、茯苓、山楂、枳实。
 
如有食滞,可加莱菔子、炒二芽;痰瘀同病者加丹参、地龙、瓜蒌、胆星。
 
叶天士云:“凡肝阳上亢,必须用介类以潜。”临床证明,治疗高血压病,用介类、石类、化石类药以潜降上亢之阳颇为有效,但应掌握其不同的作用特点。石类药如生磁石、紫石英,宜用于肝火上扰之实热证;介类药如生龙牡、玳瑁、珍珠母、石决明之类,其味咸寒具有滋阴潜阳之功,适用于肾水不足之阴虚阳亢证;化石类药如生龙骨、生龙齿类,具有安神除烦作用,适用于阴虚阳亢,神明被扰而见多梦易惊、烦躁不安者。另外,介石类药物,性质重坠,易碍胃气,多配伍健脾和胃药,以纠其弊。
 
三、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经验(一)界定病种的范畴老年期痴呆目前已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和疑难病,国外的统计资料显示,65岁以上的人群中,痴呆的患病率约为4%~5%。在我国,据不完全统计,老年期痴呆者约有500万左右。
 
老年期痴呆已被认为是引起老年人致残的三大疾病之一。因此,对老年期痴呆的预防和治疗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老年期痴呆主要包括阿尔采默型痴呆和血管性痴呆,约占90%以上。阿尔采默病,又名老年性痴呆,是以脑的退行性病变,脑细胞萎缩为其基本病理的痴呆证候群,而血管性痴呆是因脑血管病变而引起的痴呆综合征。因此,周氏指出,在临床上要注意二者的鉴别。从中医角度而言,血管性痴呆主要是中风以后的病理变化,必然与中风有一些相同的病理基础和体质因素,临证之时,应当详细收集四诊所获材料,明辨差异,组方遣药才能切中病机。另外,对于血第五卷480管性痴呆的中医病名,周氏认为冠以“中风后痴呆”更为贴切。因为,虽然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无此病名的记载,但已有医家认识到中风与痴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灵枢·调经论》云:“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临证指南医案》也云:“中风初起,神呆遗尿,老人厥中显然。”《杂病源流犀烛·中风》也有“中风后善忘”之议。
 
(二)辨析发病机理的异同周氏认为,老年性痴呆与血管性痴呆在中医病机上有显著不同。老年性痴呆大抵以本虚为主,多为肾虚精亏,不能上充于脑。正如王清任所言:“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也。”兼有标实之证;而血管性痴呆因其发生于中风之后,中风形成的病理产物痰浊瘀血尚停留于脑窍,形成窠囊,神明失用而致智能障碍,故血管性痴呆以标实为多见。但是,在血管性痴呆的发病过程中,医者应注意虚实的演变规律。一般而言,大致可分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阶段疾病初起,多为实多虚少,以痰瘀阻窍,阴虚阳亢为特点;中期阶段,疾病迁延,耗伤正气,虚实并见,以痰瘀阻窍与肝肾不足并重为其特点;晚期阶段,虚多实少,以肝肾阴虚,兼有痰瘀阻窍为其特点。从中不难看出,在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中,包含着肝肾阴虚和痰瘀阻窍两个方面。
 
1肝肾阴虚:老年之人,“阴气自半”,肝肾阴亏,或因将息失宜,或情志所伤,而使阴不敛阳,肝阳上亢,亢阳化风。且肝气肆虐,乘克脾土,脾虚不运,酿湿成痰,痰瘀同源,痰瘀同病,肝风遂夹痰瘀,闭塞脑络,发为中风。中风之后,痰瘀停留脑窍,气血津液难以上充清窍,元神失聪,从而表现为神情木呆。
 
2痰瘀阻窍:“老年多虚”是老年病的特点,也是中风之因,因虚而致瘀。张景岳谓:“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多则流畅,少则壅滞,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显然,瘀乃虚所致。痰乃津血之变异,血与津液同行脉中,瘀血阻滞,津液输布亦不畅,聚而为痰。痰瘀蒙闭清窍,气血凝于上,神失所养则智能障碍。
 
(三)分型分期论治1诊断依据主症:①发病前有中风病史,或有一过性中风的多次发作史。②智能障碍。早期以记忆力减退为主,逐渐出现远记忆、计算力、定向力、判断分析减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