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五
周文泉
精于辨证、治养结合的老年病专家周文泉
张昱崔玲整理
编者按:周文泉,吉林省吉林市人,1963年毕业于长春中医学院,工作期间又深得四川名老中医唐阳春等及北京著名医学家郭士魁和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陈可冀院士的言传身教,颇得薪传。其临床、科研、教学成绩卓著,曾分别获部、院级科技成果奖10项,主编学术专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周氏现国家中医老年病医疗中心主任,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科技奖励委员会学科评审组特邀评审员,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等职务。
周氏长期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对肾病、心血管疾病、清代宫廷医学、老年医学及养生康复医学有精湛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医疗注重脏腑辨证和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提倡中西互参;其用药力求精专,调治有度,知常达变,治养结合,疗效卓著。本文着重介绍周氏的学术思想和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病、血管性痴呆、老年病的临床经验及临证验案四则,颇能启迪后学,值得学习和借鉴。
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礼记·学记》
周文泉于1940年9月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63年毕业于长春中医学院医疗系。在5年的学习期间,立志远大,勤奋刻苦,除了掌握教科书上的内容外,业余时间几乎全部是在书馆中度过的,阅读了大量的中医古代文献,写下了百余万字的读书笔记,为将来步入中医学这个广阔的天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分配到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工作,从此,作为一名医生,紧张而忙碌地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为了开展中医急症和肾病的研究,收治了大量的急危重病人,虽然十分辛苦劳累,但却提高了业务水平,练就了一身扎实的临床基本功,并在四川名老中医唐阳春、龚志贤、熊寥笙三位老先生的言传身教下,医术日见长进。70年代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与我国著名医学家郭士魁老先生一起工作,聆听教诲,颇得薪传。在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陈可冀教授的领导下先后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老年病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在30余年勤恳忘我的工作中,临床、科研、教学成绩卓著,受到国家的表彰。现为国第五卷471家中医老年病医疗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此外,还担任国家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医学考试中心中医药医师考试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科委科技奖励委员会学科审评组特邀评审员,中国药膳研究会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及康复医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老年医学及清宫医案研究室主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及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临床医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药年鉴》及《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编委等职务。
周氏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先后对肾病、心血管病、清代宫廷医学、老年医学(延缓衰老、老年高脂血症、老年高血压病、老年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老年痴呆、震颤麻痹等)及养生康复医学进行了研究,有着精湛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当代知名的中医专家。他学识渊博,躬行实践,扶掖后学,医德高尚。临证时,既坚持中医的辨证施治,又勇于吸收和借鉴现代医学的方法和理论,力求对疾病做出符合实际的全面诊断,从而更有助于正确遣药组方,提高疗效。对于老年病,他十分重视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用药必周密筹虑,不仅要求祛邪而不伤正,还要做到治养结合,寓防于治,防治结合。
周氏认为,科学研究就是探索未知世界,是永无止境的。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是他的人生座右铭。他先后主持国家级和部级课题等10余项,均任课题负责人。已完成并通过科研成果鉴定10项,分别获部、研究院科研成果奖,其中1项成果获国家银牌奖和国际尤里卡奖。目前主持的课题有:国家科委“九五”攻关课题“中药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益智胶囊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国中医研究院课题“还聪丹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等。
在繁忙的诊务之余,周氏仍挤出时间,笔耕不辍。多年来在国家各类医学杂志上已发表学术文章130余篇,主编《中国传统老年医学文献精华》、《中国养生学精萃》、《中国传统养生术》、《老年病学临床研究》、《实用中医临床手册》、《实用急症临床手册》等,参加编著了《实用中医内科学》、《传统老年医学》、《传统养生康复医学》、《实用中医保健学》、《实用中成药》、《清宫医案研究》、《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实用中医药膳治疗学》等20余部医学专著。
学术精华
一、注重脏腑辨证,治病求本在临证中,周氏始终提倡以脏腑辨证为纲,坚持对任何疾病以脏腑理论进行辨析。首先应立足于整体辨证。因人是一个有机体,脏腑相关,互相生克制化,任何一种疾病的产生都不是单一的,都与脏腑密切相关。因此,周氏于临床时,擅于透过疾病的某些表现,抓住脏腑病变的本质,并善于对某一局部病变进行整体脏腑辨治。如其治疗心绞痛,不局限于治心,而将其与肝、肾、脾、肺结合起来,分别进行辨证施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治疗其他疾病,如失眠、耳鸣、皮肤科的带状泡疹、老年腰腿痛等,他不仅采用局部对症治疗,而且进行整体辨证,从脏腑第五卷472失调找病因,从脏腑相关找出路,以调整脏腑而取效。在治疗中,他有时采用直接论治或间接论治,有时上病治下或下病治上,有时内病外治或外病内治,有时局部论治或整体论治,因其治疗范围广,方法灵活而疗效颇佳。
其次,注意辨证论治的全面性。周氏认为“辨证论治”和“审证求因”的根本目的在于探求病之本,即病机。任何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症状和体征,这些反映于外的症状和体征,都属于疾病的现象,临证时要全面分析综合判断,去伪存真,以抓住疾病的本质所在,进行理法方药的辨治。因此,对于决定和反映证候本质的因素,如病因、病位、病性及正邪关系,应当详加辨析。
辨病因,就是认识引起疾病的原因。任何疾病都是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致病因素分为外感病因,包括六淫及疫戾之邪;内伤病因,包括七情、饮食、劳倦所伤以及痰瘀、虫积、外伤及胎传病因等。由于病因不同,导致疾病的性质亦有所不同。如“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不得卧,卧则喘,是水气所客也”,皆属辨病因。
辨病位,就是病生何处。病位是指疾病损伤所及的部位,有局部病变,有全身病变。就整体而言,病在皮肤、毛窍、肌肉、经络等为病在外属表,在脏腑、骨髓等组织器官为病在内属里。
病在表者,病位浅,病势轻;病在里者,病位深,病势重。
辨病性,就是辨认疾病的性质。张景岳云:“万事皆有本,而治本之法,尤惟求本为首务,所谓本者,惟一而无两也。盖或因外感者,本于表;或因内伤者,本于里;或病热者,本于火也;或病冷者,本于寒也;邪有余者,本于实也;正不足者,本于虚也。……万病之本,只此表里寒热虚实六字而已。”在复杂多变的疾病中,如能抓住疾病的性质,则病本可求。
辨邪正关系。邪正关系是指疾病进程中,机体的正气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病理变化。在疾病过程中,邪正斗争的消长盛衰,也会影响疾病的转归。正盛邪退,则疾病趋向于好转而至痊愈;邪盛正衰,则疾病趋向于恶化,甚至死亡。
再次,在脏腑辨证中重视脾肾的调治。周氏认为,脾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精微物质都依靠脾胃的供给。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为水火之宅。肾之真阴真阳对机体脏腑阴阳起着滋养、濡润和温煦、推动的作用。因此,在疾病过程中,既要重视补脾胃,也要重视补脾肾,或脾肾双补,使人体先后天之本旺盛,则有助于疾病的恢复。有鉴于此,周氏用四君、六君、平胃、左归、右归等方最多最精,游刃有余。春夏养阳,常用香砂六君、八珍、十全大补汤以养秋冬脾胃之阳,用八味丸、右归丸等方以温肾阳。秋冬养阴,常用养胃汤、麦门冬汤等方以养脾胃之阴,用六味地黄汤、左归丸以养肝肾之阴。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名老中医周文泉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