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众与铁道部如何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京西桃源 2013-01-17

公众与铁道部如何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公众与铁道部如何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杨耕身

春运大戏来没开幕,关于无座车票应否降价的问题便开始为每年一次的季节性全民吐槽“暖场”:1月12日,一位名为卫庄的网友发布了一则大意为“呼吁无座火车票应该半价”的微博,短短两天后,该微博就被转发超过13万次,评论3.55万条,被称为“2013年春运前夕最热门话题”,而舆论似乎呈一边倒的支持态度。

像许多回类似的事情一样,此一轮关于站票降价的讨论,似乎都只是网民们自己的事情,所有的赞成或反对都只是在网络上火热地进行,而作为话题所指向的关键一方,铁道部却一直不为所动,未置一辞。直到16日,才有《光明日报》刊登报道表示,铁道部相关专家透露,火车票基础票价占全票价的60%以上,坐席环境仅是构成票价的一部分。同时每列车发售的无座车票并不是无限量发售。另外,无座车票打折或半价出售还存在统计乘坐区间的难题。比如当中途有乘客下车,有人就会坐到空闲座位上,这又如何算呢?12306客服人员对此也指出,“要是不卖站票,很多人过年就不一定能回家了”。

虽然有“铁道部相关专家”与“12360客服人员”的说法,但很难说就能代表铁道部的态度。所以铁道部仍旧是傲慢而缄默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即以“铁道部相关专家”与“12360客服人员”的说法来看,扑面而来的亦是与铁道部的沉默如出一辙的傲慢。

如专家所说,既然基础票价只占全票价的60%左右,那么站票何不就以基础票价作为定价?站票并不是无限量发售,是站票不应降价的理由吗?而关于乘坐区间,专家说法已近冷血。中途有人下车,有人就坐到空闲座位上,有那么不能容忍吗?至于12360客服人员的说法,是不是暗示着,假如站票降价,那么他们就索性或宁愿不卖站票了?如果说铁道部的缄默里有着挡也挡不住的傲慢,那么相关人员的说法中同样有着难以掩饰的霸气侧漏。而我们早已对铁道系统的这种形象并不吃惊,就像它早已深入人心。

倒不是说,站票非降不可,铁道部只有降了站票才对得起国家和人民。但我未免觉得,在关于站票问题的讨论中,公众的诉求,“铁老大”的傲慢,可能都不是关键。或许换个说法,关于票价问题,是不是说公众有呼铁道部就该必应,或者说铁道部不降公众就无可奈何?在这个世界上,消费者总是本能地希望以最低的价格获得最大的服务,而作为经营者总是本能地希望以最高的价格提供最低限度的服务。这本来是一个天然的矛盾。铁道部与公众之间,也正是这一矛盾的体现。它不仅使得铁道部的任何改良及努力都得不到公众认可,而且也日益加剧一种互不信任的对立情绪。但直到目前,我们仍未找到一种足以调和并纾缓二者关系的一种机制。

在站票问题上,铁道部与公众之间的缓冲地带是什么?应是一种透明、公正的定价机制。这一机制不仅应当考虑铁路运输作为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外部因素,比如社会平均成本、市场供求状况以及社会承受能力,亦应考虑作为具有市场化特征的员工工资成本、设施损耗、燃料费等内部因素。这样一种机制,是可以合理表达诉求的渠道,亦是可以审慎科学制订或调整价格的方式,亦是可以弥合信任的必要做法。但是一直以来,在火车票价定价机制上,从来都是一团浆糊。不透明的定价机制,使其价格天然失去合理性,遭致公众质疑重重,更使得公共讨论与部门决策缺少了一个前提。

关于站票之争,铁道部最要做的可能不是立即降低价格,以回应或讨好公众,而是真正建立起公共科学的定价机制,来达成相互间的妥协。任何一种公共事务,都需要一个可以参与、可以博弈与制衡的缓冲带。对于铁道系统这样一个自然垄断性企业,尤其如此。自去年以来,铁道部门出台多项市场化改革举措,表明一种去行政化的努力。正是在此基础上,我认为一个良性的定价机制,会是一种有诚意的表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