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痈肿

 学中医书馆 2013-01-17
痈肿
痈多是气血与毒邪搏结壅塞而成。属于阳热实证。按其发病部位而名不同。此病长发于疔疖之后。具有红肿热痛,易脓易溃并伴有一定全身症状。宜清热解毒,疏通气血为主。
处方1:金银花、天花粉、生草、贝母、当归、赤芍、制乳香、连翘、防风、地丁各适量。水煎服。多风热加荆芥、牛蒡子;多火郁加柴胡;多湿热加黄柏、萆薢、牛膝、车前子等。可散风清热,活血解毒。用于痈肿初期。
处方2;金银花、连翘、归尾、赤芍、天花粉、制乳香、制山甲、皂刺各适量,水煎服。便秘结加瓜蒌仁、生大黄;小便短赤加赤茯苓、泽泻、竹叶;口干渴加生地、生石膏、石斛;气虚脓成迟者加生黄芪、薏仁。以调和气血,托毒透脓。用于化脓期。
处方3:金银花、蒲公英、当归、赤芍、生黄芪、甘草、川芎、茯苓各适量。水煎服。气血太弱,胃纳差者用四君子汤合益胃汤加减。以活血消肿,益气排脓。用于溃后期治疗。
处方4:蒲黄10克,泼硝20克。共研末醋调外敷未透脓者疮面,数日可使疮消。
治痈疽秘方
2.1 加味三星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元参15克,焦山栀9克,金银花30克,蒲公英15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
【方解】发疽,以阳实证居多,方中以金银花、蒲公英、生甘草清热解毒;配以元参、焦山栀泻火清热,以增清热解毒之功,且无寒冷郁遏之弊。全方药专效宏,奏效颇佳。
【主治】发疽(脑疽),证见初起红肿焮痛,根盘坚硬高突,形寒身热,或高热不解,脉弦或洪数,苔白腻或黄腻。
【加减】便秘热结,加生首乌9克,以清热解毒而通利大便;局部坚肿殊甚,加炙山甲、皂角刺以消肿透脓;湿重者,加藿香、川朴、茯苓、滑石等以化湿渗湿。
【疗效】临床多年使用,效果颇著。
 
2.2 鹿角托里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鹿角胶(或鹿角片)9克,生黄芪、白茯苓各12克,当归、白芍各9克,金银花15克,远志肉、生甘草各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温扶督阳,托里排脓。
【方解】方中以鹿角胶(或鹿角片)温阳而解阴寒郁结之滞;芪、归、芍、草相伍以益气和血而兼有托毒透脓之功;并以金银花解毒清热;远志温行散结,使之阴寒渐解而脓毒得以透达。阳复、毒清则疮自愈。
【主治】发疽(脑疽),症见疮色暗干塌,麻木不仁,畏寒少热,神疲纳呆,脉沉细无力,属正虚阴涸之证。
【加减】如阴盛火亢,有糖尿病史者,加天花粉12克,并倍用生芪。
【疗效】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2.3 黄芪托毒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生黄芪23克,当归身、陈皮、泽泻各6克,生白芍、广郁金各5克,怀山药、金银花、白茯苓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益气托毒,排脓去腐。
【方解】痈疽成脓腐溃,正虚不能托毒,根盘散漫不收,脓稀而腐肉不脱,治宜益气托毒、排脓去腐。方中生芪补气,配以归芍具有排脓托毒之功;合山药健脾,能助新肉生长;郁金理气与当归并用,有行血消肿之效;配以金银花解毒;茯苓、泽泻利湿,故能托毒消肿,去腐生新,符合疮疡溃后病机。本方用于统治一切溃疡的托毒排脓之用,施之临床,均有确效。阴疽则脓出清稀,腐肉不脱,本人每在温阳托毒汤及黄芪托毒汤的基础上,根据辨证情况而加减施治,每收良效。
【主治】阴疽脓出清稀,正虚不能托毒,根盘散漫不收,腐肉不脱。
【加减】如食欲不振,加焦六曲12克,炒蔻仁、枳壳各3克;睡眠差,加炒枣仁12克;血虚,加制首乌9克。
【疗效】临床屡用,均获佳效。
 
2.4 舒筋活血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川楝子9克,炒元胡、当归尾、陈皮各6克,川连1克,赤芍4.5克,制乳没9克,生甘草2克,忍冬藤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理气活血,舒筋通络。
【方解】髂凹流注,儿童及妇女罹患居多。多因外感湿热或感染所致。终成邪毒郁结、气血凝滞之证,故方用川楝子泻湿热,而入肝舒筋;配元胡活血行气,通滞止痛,同为主药;少佐川连清火解毒;辅以当归、赤芍、乳香、没药活血散瘀而定痛;忍冬藤、甘草解毒通络,合用共奏理气活血、舒筋通络之功。本方用药,量轻而效佳,一般服药后,痛止而挛急之筋渐弛,然后随症理气化瘀适当施治,每多得消散之效。
【主治】髂凹流注、每伴大腿挛缩现象。
【加减】若气滞甚,加木香3克,青皮6克,制香附9克;坚结瘀阻,加桃仁9克,红花3克,皂角刺4.5克;热重,加天花粉9克,川连倍用;湿重,加赤苓、生苡仁各12克。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2.5 归芪解毒汤
【来源】唐汉钧,《名医方录》
【组成】当归、丹参、黄芩、穿山甲、皂角刺各12克,生黄芪15克,赤芍、金银花、连翘各9克,紫花地丁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消肿,托里解毒。
【方解】痈疽(有头疽)热毒型多见于中壮年正实邪盛。方用当归、丹参、赤芍和营活血;紫花地丁、金银花、连翘、黄芩清热解毒;生芪益气托毒,与活血药同用,其托里解毒之功尤著;穿山甲、皂角刺攻坚消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消肿,托里解毒之功。本方重在解毒消肿,以托里为辅,用于热毒型痈疽之症,每收良效。
【主治】热毒型痈疽(有头疽)。
【疗效】治疗32例,均获痊愈。疗程最短15天,最长60天。
 
2.6 扶正解毒汤
【来源】唐汉钧,《名医方录》
【组成】党参12克,白术9克,云苓12克,生甘草3克,当归12克,生地15克,川芎、赤芍、金银花、连翘、黄芩各9克,黄连6克,皂角刺、穿山甲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养荣,清热托毒。
【方解】年迈体虚,气血不足之正虚型痈疽(有头疽),多见于年迈或久病体虚之人。治宜益气养血,清热托毒。本方系由八珍汤加味而成。方用四君(参、术、苓、草)补气,四物(归、地、芍、芎)补血,合之为八珍汤气血双补以扶正;加金银花、连翘、黄芩、黄连清热解毒泻火;皂角刺、穿山甲攻坚消肿。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荣、清热托毒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正虚型有头疽(痈)。
【疗效】治疗52例,结果痊愈51例。1例因年老体虚并发紫癜性肾炎而死于肾功能衰竭。
 
2.7 养阴清托汤
【来源】唐汉钧,《名医方录》
【组成】生地15克,麦冬、白芍、天花粉各12克,玄参9克,黄芪18克,皂角刺、穿山甲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养阴生津,清热托毒。
【方解】阴虚型有头疽(痈)多见于糖尿病患者。治宜养阴生津,清热托毒。方中以生地、麦冬、白芍、天花粉、玄参养阴清热;黄芪益气托毒;皂角刺、穿山甲攻坚消肿,合黄芪以托毒外出。故用之临床,每收良效。
【疗效】治疗45例,结果痊愈44例,1例死于败血症。
 
2.8 双活祛寒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羌独活各3克,防风3克,大秦艽、当归各9克,赤芍5克,制半夏6克,白芷3克,细辛1克,忍冬藤、炙僵蚕各12克,白茯苓、川牛膝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解表祛寒,活血消肿。
【方解】阴疽之成,多因素禀体虚,抵抗力低下,外受风寒湿邪侵袭,蕴结在里,致使气血凝滞,不得宣散而发,或因情感内伤,肝气郁结而致。故方用羌独活、防风、细辛、白芷以解表祛风寒,用量宜轻,其旨不在于发汗,而在开腠宣通;佐以当归、白芍活血;僵蚕散结,秦艽祛风湿,合之以达祛邪消肿之效。为外邪所致本证的内消方。
【主治】阴疽初起(深部脓肿早期),局部色白坚硬、不痛或似有酸痛、形寒、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属半阴半阳之证。
【疗效】多年临床使用,效果甚佳。
 
2.9 和营托毒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生西芪9克,川桂枝4克,炒当归9克,赤白芍9克,炙甘草6克,忍冬藤12克,陈皮6克,白茯苓9克,炙僵蚕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和营,托里消肿。
【方解】深部脓肿,部分表邪已解,而局部硬结。方中以生西芪益气;当归、赤白芍养血活血;配以桂枝、甘草调和营卫;忍冬藤解毒通络;陈皮理气;僵蚕散结;茯苓利湿,从益气和营而达到温经通络、解凝散结之功,寓扶正祛邪,以使内消或移深居浅为目的。此方并可用于溃后的坚肿不消,亦能取得消肿托毒之效。
【主治】深部脓肿。部分表邪已解,而局部硬结,根盘散漫,尚未成脓的。脉弦细或沉细有力。多因正气不足,不能化毒行消或无力托毒。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2.10 透脓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生黄芪12克,当归身、白芍、皂角刺各9克,忍冬藤12克,炙甲片4克,甘草节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托毒透脓。
【方解】深部脓肿,失治酿脓,每见寒化为热。既失内消之机,当透脓达外为法,移深居浅,而不致内陷筋骨。方用生黄芪益气托毒;当归、白芍养血活血,合之为用则托毒透达之功尤著;辅以忍冬藤、甘草节解毒通络;山甲片、皂角刺攻坚排脓,以助透达之力。合用共奏托毒透脓之功。
【主治】深部脓肿化脓期。
【加减】随证辅以外治之药,其效始著。
【疗效】屡用效佳。
 
2.11 疏气消肿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炒柴胡、川芎、赤芍各4克,当归、青皮、炒枳壳各6克,忍冬藤12克,制香附9克,全蝎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理气和络,活血散结。
【方解】胁肋深部脓肿,大多因情感内伤所致。方中以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柴胡、青皮、香附、枳壳理气解郁行滞;辅以忍冬藤解毒通络;全蝎搜风散结。其中柴胡、青皮并为胁肋部位的引经药,用以引导各药直达病所,疏理气机,通行脉络,而得内消。
【主治】深部脓肿(胁疽、肋疽)。
【加减】若局部皮肤微热,或舌苔燥腻,脉见弦劲,为郁久化火之兆,势将酿脓,此时宜加丹皮6克,焦山栀9克,龙胆草2克,茯苓12克以清泻郁火,力求内消。
【疗效】临床屡用,屡收卓效。
【附记】上述所选凌氏之方,亦为笔者所常用。笔者临床运用,曾多以古方加减为治,虽屡见效验,有的并不够理想。自得凌氏之方,验之临床,每收佳效,疗效较前有所提高。确为临床经验之良方。病邪有深浅,证情有轻重,加之病情之发展演变,有的很难以一方而收全功。故多备选数方,以供临证随证选用,加减施治,守一方或随证更方。务使方证合一,治无虚投,疗效始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