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家八桩传真》(二十五)沈寿传授王志远整理

 兴安书馆 2013-01-17


(2011-08-09 10:06:59)

   3、歪斜:上不领顶劲,中不守重心,下不把闾舵,头容不正,线路(脊椎)不竖,外不能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身体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前后左右失衡之谓也。

     凡内家拳术历来忌歪斜,讲究“立身须中正安舒”。中正者,不偏不倚之谓也,安舒者,自然舒适,不紧张用力者是也。内家拳视“立身中正”为身法的第一要素,这是因为它是拳式姿势之准则,是人体运动时下盘稳固的基本条件之一。清初王宗岳拳论有“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句,可见立身平正是活似车轮的先决条件。行拳站桩如若头无虚领顶劲,左右倾侧;挺胸僵立,上重下轻;两腿双重,虚实不明;耸肩扬肘,手法含糊;忽高忽低,萎膝老步;提腰扭臀,转动不灵;东歪西斜,规矩尽失;也就无中正安舒可言了。

    从生理上讲,头悬身正是非常正确的姿势。这样可以保持颈椎、脊椎的自然垂直状态。也就是俗说的“竖线路。”它可以使颈椎中的神经中枢——延髓及脊椎中的脊髓不受任何压逼。延髓中有四对脑神经,是管理呼吸、心膊等重要反射的中枢,故有“生命中枢”之称。脊髓上连延髓,有颈、胸、腰、和尾神经。是周围神经与脑的通道。“立如秤准”,即不歪斜。从而保持了这一通道“不受挤压,畅通无阻”,这样也就保证肢体运动“活如车轮”了,尤其是腰胯的运动更是如此。

    拳学上有关“立身中正”的论述不胜累述,如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说:“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清代武禹襄《十三势行功心解》说:“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又曰:“腰如纛”。许宣平有“喉头永不抛”句。沈寿《常山蛇阵决》说:“不偏一隅艺始高。”以上论述,皆言立身中正,忌歪斜。若腰不松,不正直,则造成臀部高耸,身体前倾,有前倾势必有后仰,若尾闾失中,即尾骨不能对动向起到舵的作用,使动作在任何角度,任何方向上“身正”,则神必不能贯顶,心力必不能由脊而发。发出的劲也决不可能均衡完整、专注一方。历代先贤虽都没有读过物理学,人体运动生物力学。但拳术的实践告诉他们,如果不符合“立身中正”这一客观真理,那么人体在拳术运动中就难以稳定,即使不倾跌倒地,也无法克敌制胜。近代有人提出“斜中寓正”、“偏中求正”的理论,这是违反人体运动生物力学的,是不足为训,是不可取的。这只能为对手顺势借力创造条件,在这方面的实战教训难道还不够多吗?
   《沈寿拳决选·四平决》说:“心平则气正,眼平则意正,顶平则头正,肩平则身正。”这就具体说明了,如何通过“心、眼、顶、肩”顺序,逐步调整做到不偏不倚,无歪斜的正确姿式,使自己的重心永不偏离自身的“底盘”,但须知站桩行拳原备身法,身法种种,不胜枚举。所以身法中正并非叫你昂首直立,生硬挺霸。所谓“不偏不倚”,实非完全是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

    吴公藻曾言:“重心为全体之枢纽,重心立,则开合灵活自如;重心不立,则开合失其关键。”陈鑫言:“身法正者,身桩端正,无所偏倚,虚灵内合,故不惧他人推倒”。可见“立身中正”是支撑八面,自立于不败之地的先决条件,这也就不难明白内家拳视“歪斜”为大忌的原因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