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家八桩传真》(二十四)沈寿传授 王志远整理

 兴安书馆 2013-01-17


(2011-08-08 11:46:45)

  2、迟缓:智慧不敏,感觉不灵,反应迟钝,动作滞涩之谓也。

   内家拳(桩)之运动,以虚实为本。拳谚云:“心君泰然,百体灵动”,“神为主帅,身为躯使。”行拳站桩历来是心动形随,意发神传。心之一动,百骸无有不动。即所谓一动无有不动,可见心意的灵动敏慧,是克服动作滞涩之根本。

   心不胡思,意不外驰,精不妄动,气不轻浮,神不乱游。心境虚静专致,神态安逸明清。内则自然心意空灵清虚,明性立见,智慧顿开,百骸松和圆融,经络气血通畅。外则自然百体无滞,动作轻捷快利,感觉灵敏。

   为求轻灵,上则须虚领顶劲,以挈其纲领;下则须尾闾沉垂,以握掌舵向,竖其线路。即所谓“尾闾中正神贯顶”。顶劲虚领,则精神陡振,尾闾下垂,脊椎立即准直。人体之栋柱,厥唯脊椎,为全体之主宰也。脊椎自然准直,节节松沉,自上贯穿其下,“立如秤准”,则自然周身轻灵,通体无涩了。否则上阻于肩肘,中滞于腰脊,下停于胯膝。心手无应,全体失统,无所主宰。举措失当,自然机势顿失,受制于人了。

   如果说人之腰脊为一身之主宰,则腿脚为一身之根本。前进后退,左冲右突,动作的灵敏迟涩有否,除决定于腰外,很大程度决定于腿脚的功夫,所以《拳论》中有“有不得机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的论述。散乱者,手、眼、身、法、步无法协调,心、意、精、气、神无以归一之谓也。以致行拳站桩气不能顺,意不能专,身不能松,心不能静,神不能安,劲不能整,自然感觉也就不能灵敏,动作进退不能自如,身手不能虚实分明。则阻滞无断,凸凹丛生。若发于腰,则上体呆滞,运转卡涩;若发于腿,则两腿迟重,进退无方。或说:拳论中不是有“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之指”之句吗?其实这不是错误理解,就是片面理解了只言片语。须知还有,“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句,上下两句起承转接,截然不可分割。此言主要意指意、气、劲三者之运行路线。我们不妨作如是解:“始起发于脚,经于腿,及于腰,终形现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而手,总须完整一气,毋使有缺陷处,毋使有凸凹处。”完整者,无阻滞无断续之谓也。由脚而腿而腰而手,若有阻滞断续,有凸凹缺陷,则心、意、气、劲、神势必不能完整归一,从而造成“有始无终,有终无始,始乱终弃。”的现象。以致心、意、神无以敛聚而致远;劲、力、气无由通达而散乱。因而不能支配身体收放自如,举重若轻,不能把握机势,发劲处处落空。从而造成拳谚所云:“迟缓失机势,处处受人制”的必然结果。

   所以内家拳家总是不厌其烦告诫学者力戒迟缓,要求练习者通体无滞,丝毫不着力,不要让丝毫重滞、阻涩、间断参与式间,更须绵绵不断,轻灵贯穿,则智慧生敏捷现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