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家八桩传真》(二十)沈寿传授王志远整理

 兴安书馆 2013-01-17


(2011-08-05 08:42:25)

(四)气法——即呼吸法。

   婴儿降临人间发出的第一个信号,就是呱呱的哭声。对于它的意义,千百年来众说纷纭。多愁善感的古代诗人说,它拉开了人生这幕悲剧的序幕。疑神疑鬼的宗教信徒则认为,它是冥冥中灵魂进入人体的呐喊。其实,婴儿的哭声是新生命的第一次呼吸,是吐故纳新的开始。胎儿在子宫里生活,只有微弱的呼吸,一脱离母胎,因脐带血液循环中断,所以氧气的供应,二氧化碳的排出,都由新开始的肺来负担。这一刹那,由于血液中氧气少,二氧化碳增多,后者刺激了延髓的呼吸中枢,呼吸中枢便支配了呼吸运动。新生儿问世后的第一声啼哭就标志着呼吸运动的开始。从此伴随人生的整个生命旅程。

   呼吸是生命活动的特征之一,和心跳一样,是生命的重要象征,是人体总功能的一部分,在总体功能的条件下,而呼吸活动着,这是人的生理规律使然,是人体的本能。据有关典籍记载“肺为气之府,气乃力之君。大凡肺强之人,其力必强,肺弱之人,其力必弱”。这是因为呼吸机能的减弱直接引起摄氧量的减少,影响神经的传导,肌肉的收缩,腺体的分泌,细胞的生长,从而影响身体健康。就武术领域来说,当然也就影响到拳家功夫的长进。美国医学专家最近报告,他们对5200多人进行为期30年的研究表明,定期测定肺活量可能对人们近期和远期死亡作出报告。研究人员说,肺功能,即呼吸功能的强弱,既是一个人总的健康状况和精力的标志,也是一个人生命力的直接表现。(人作最大深呼吸以后,再作最大呼气,总的气体之和就叫肺活量)一些国家已经把肺活量作为检测人的衰老的首选项目这一。科学家们指出,肺活量低的人,不能指望跟肺活量高的人一样“同享高寿”。因此,改善我们的肺活量即呼吸功能,是人们延年益寿,也是练拳习武者增进“内功”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劲,所以从事气功,武术等运动的人都注重研究呼吸问题。

 内家八桩(拳)呼吸有四忌:

    1、忌用口呼吸。用鼻呼吸,这是因为鼻子在人体中属于呼吸系统,与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共同组成人体内的呼吸通道,其由外鼻、鼻腔和鼻窦所构成。是一个理想的“空调机”,由于鼻腔内粘膜上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它具有收缩和扩张功能。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气候是否变化无常,都能进行不断的调节。这样当外界的空气经过鼻子的通道时,通过腔内血循环的散热或加温,以及粘膜的调节,使进入的空气接近于体温,从而避免了下呼吸道因气温过于悬殊而受到不良的刺激。

其次,鼻子是一个奇妙的“调湿器”,由于鼻腔内粘膜上含有大量粘液腺,浆液腺及杯状细胞,它们在一昼夜可以排出约1立升左右的液体。这些液体,除一小部分流入咽部外,大部分都作为润湿进入鼻腔内的空气的作用。所以,保证进入腔内的空气,其相对湿度始终维系在75%左右,从而有助于气管内的纤毛运动,以及肺泡内气体的良好交换,再就是鼻子还是良好的“过滤器”。当浊气(含烟灰、尘埃、细菌及有毒物质的气体)经过鼻子通道时,鼻子的第一道关——鼻毛,就能阻止这些不速之客的入侵。有幸经过第一道关卡者,还会被鼻子腔内的溶菌和抗病毒的免疫球蛋白所清除,从而达到初步过滤的目的,避免侵袭肺部。

   用鼻呼吸还可以使呼吸细、匀、深、长。呼吸时舌抵上颚,口虚合,脸容正色从容,吸入呼出,勿使有声,内收丹田,息息归根。

  2、忌太猛太烈。古今养生家者推崇“气宜直养而无害”。直者,自然、和顺、深长、细匀也。历来拳家也主张“先天之气宜稳,后天之气宜顺”。先天之气宜顺就是指呼吸要自然、和顺。呼吸时不着意,不用力,绵绵若存,似有若无,一任自然。呼则形松如落雁,吸则意紧随气行。自然呼吸能保持肺部顺畅地换气,本来就能适合人的生理需要,而矫揉造作反而违反了生理的自然,自然也就有害而无益。所以内家拳家虽有主张采用逆呼吸或配合提肛闭气的,但多数学派主张纯任自然的自然呼吸。呼吸自然和顺,深长细匀则有助于推动内气内聚,沿经络运行;促使浊气外泄,精气长存。同时可使隔肌升降的幅度增大,使腹内压相应增高,从而形成对胃肠肝等内脏的适度“按摩”,肺的气体交换量亦随之增加。这样,既改了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营养状况,增强了内脏的功能,又调整了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

   有的人站桩或行拳后感到气喘胸闷。其病皆源于憋气和起僵劲。有的人过急地想所把呼吸与动作机械地配合起来,殊不知内家桩功和拳架,并不像呼吸体操,它的动作编排,姿势衔接,攻防意识,运动节奏,并不完全刻板地依从呼吸而编排的,而拳谚所说的“气宜鼓荡”,也只是纯任腹部随着平顺协调自然的呼吸而自然地起伏鼓荡,而决不是教人机械地配合呼吸,像拼足力气地拉风箱一样。这样的呼吸轻则使呼吸肌产生疲劳,产生浅状呼吸,不能使肺部血液中的氧和二氧化碳充分交换;重则引起气促胸闷,岔气甚至发生疝气症。这样就弄巧成拙,本欲养生反而伤身了。因此,我们要求初学内家桩(拳)的人只要求精神集中,专心熟悉动作,可不必注意呼吸。因那样反而会弄得浑身僵硬,进退变换不灵,甚至引起动作错乱,那时呼吸也就更不自然了。只有坚持练桩习拳一年数载。动作纯熟、轻柔、和缓、协调、呼吸细、匀、深、长、纯任自然了,这时再去解决呼吸与动作的配合,只须稍加关注,遵循蓄吸发呼、合吸开呼、虚吸实呼、升吸降呼、退吸进呼等基本规律,既不用力鼓荡,亦不用意支配,不急不迫,徐徐为之,顺其自然,能于不觉呼吸而为呼吸,全身血脉动荡,浩气畅流,呼吸就自然而然地配合了。这时站桩行拳气息调和韵匀,则妄念顿匿,能无念则神自清,神清则心静意定。静则神去意远,犹如非静之势,静有势,则心动形随,意发神传,势势相承。动则神归气足,犹如不动之韵。动有韵,则天机活泼,浩气流行,节奏匀整。即所谓“虽静犹动,动犹静;动中有静,静犹动也”。这时就意趣清逸古淡,去尽拳家习气,气象万千,魅力无穷了。所以我们主张听任自然的呼吸配合,而且细、匀、深、长的腹式呼吸也只能在自然的基础上来形成。这正如农民用锄锄地,他不是一开始去学什么举吸落呼的动作配合呼吸的。而是自然而然的符合这一动作和呼吸配合的规律一样。为了便于习者日后练习配合呼吸时参考,现将配合呼吸的基本原则列表如下:

 

退

   此外,我们也知道,吸气时肌肉力量较小,有助于周身更松,更轻、更灵。呼气时肌肉力量较大,有助于厚重、稳固、沉着。所以发放劲时宜采用呼气,蓄势柔化一般采用吸气。我们在竞技教学中和傅钟文、沈寿这些大师对阵,时感其功劲似有若无,形影飘忽莫测,劲力乍隐乍现;时感其功劲如大海中的滚滚波涛,汹涌澎湃,举重若轻,举轻若重,貌似柔软无力,实则无坚不摧。真是“能呼吸然后能轻灵”, “吸则自然提得起,呼则自然沉得下”。

   3、忌尘烟污杂之地练功。尘烟污杂之地,空气污浊,其中多含二氧化碳、烟灰、尘埃等有害物质。而身体一经运动,呼吸定然深长,吸入身体,有损肺脏,而罹致疾病,贻害非浅。所以,呼吸“宜于清晨或旷寂幽静之所行之,晚间练习。宜在庭外,不可紧闭一室中”,要找空气新鲜之处练功。古人称新鲜空气为“爽气”。近来科学家发现,人类可以从新鲜空气中吸取许多营养物质,尤其是一些微量元素,这些元素进入激素和微生素的结构中起重要的生物触媒作用。某些微量元素还能与机体中的蛋白质结合成抗体,增强机体的免疫力。科学家们在研究中还发现,人在呼吸的过程中每昼夜通过肺吸收100多克氮。而在适当的条件下,这些氮可以通过人体的肠壁内的某种固氮微生物的作用,合成人体生存需要的蛋白质,从而部分取代人通过食物摄取的热量。

   4、忌胡思乱想。内家八桩(拳)的呼吸是内外统一的,气与血又是息息相关的,俗说“气血”就是这个道理,“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的盛衰,就是血的荣枯。反过来,血的荣枯,就是气的盛衰。据有关典籍记载:“大凡人生之气血,行之于虚而滞于实。如思想散弛,则气必凝结障害,久之则成气痞之病,学者不可不慎焉。”痞者,硬块也。所以呼吸要“锁心猿栓意马”摄心入静,无思无虑,气调而匀,形松意紧,不粗不暴,息息归脐。每次呼吸,心肾相交,水火相济,缓缓行之,直贯丹田。古人常称:“凝神于此,元气日充,元神日旺,神旺则气畅,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翻,髓翻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行步轻健,动作不疲,四体康健,颜色如桃李”。这说明气与血的互为因果关系外,也说明呼吸行气的重要意义。

 内家八桩呼吸法常用的计五种:

    1、初学用自然呼吸法。

    2、久学用逆式呼吸法,即:吸气时,小腹部内收;呼气时,小腹部外鼓。

    3、无极桩用自然呼吸法(起、收势均用该法、呼吸片刻)。

    4、久学者,地门桩和风门桩采用闭气法。即:

  (1)气吸足时,合齿,微微提肛,掌心用意微收,把气闭住微感气闷时,便细细从鼻呼出。静心纯气,息之出入,惟心自知,不可使耳闻。不闻细,细则清。闻则气粗,粗则浊。扬清抑浊,自然之理也。此适用于地门桩。

  (2)吸气纯任自然,气呼尽后,闭气微顿。此适用于风门桩。须知闭气为气功一法,而憋气是气功之大忌,此两者不可混淆。凡闭气都要讲究取法乎自然,特别要注意“松、柔”二字,而切忌硬憋,这样就决无自伤之弊;反之,偏差就多。故初学或无师指授者不宜采用闭气,久学者亦须慎练,为安全计可采用自然呼吸法。

   5、发声呼吸法。用于疗疾或增大爆发力。但练静功时一般不发大声。

呼吸遍数:除无极桩已如上述外,其余八桩每桩每次呼吸八遍。其中龙门桩以分式为准,即左右两个分式各作八遍。这样约在10-20分钟内练完全套。若专练一桩,则可酌情增加遍数,如八桩衍化,则可按阴阳等变化原理演变,但亦以不超过二十分钟为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